风水学-风水常识解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风水的第一大系统是“形法”,注重住宅周围的山水形势和宅的外形,论得失吉凶,不须要用“阴阳五行”的法则,人们比较容易明白。第二大系统是“理法”,它强调辨方正位,方位的鉴定必须综合主人的生辰八字,以“阴阳五行”之“生、克、制、化”以及易经八卦之‘爻’变而论得失吉凶。

    风水的前提

    据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尹弘基博士研究(何海燕译),一部最重要的风水书——《葬书》所载,风水的首要原则是得水,次为藏风。为什么这些原则对风水如此重要?这些风水原则的意义究竟何在?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章拟从理论和风水实践两个不同角度对风水原则的性质问题作一探讨。

    一、风水先生的山水观

    山脉和水系的结构原理与植物的一致无二。植物有根、茎、枝、叶和花,山体也有这些可与之相比拟的组成部分。正如植物的所有组织结构都与果实的生长紧密相连那样,山脉和水系的所有组成部分也类似地构建了一个能产生风水宝地的山水系统。风水先生的任务就是去寻找山里的风水宝地。因此,—个优秀的风水先生在野外应该能分辨出山体的哪部分相当于植物的根、茎及花。为了更透彻地理解风水先生对山水的看法,兹转载一段张龙得的《明堂论》。

    “我们把山脉和水系的形状比作是一棵甜瓜藤。首先,让我们来说一说山脉。山脉的主峰类似于甜瓜卷须的根。山脉的根(祖宗山),即从植物根上生发出来的主干就像是从侧面屏卫主峰的主要山脉:主干上的枝枝杈杈好似一务山脉主峰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峰:枝权上繁茂的叶片又好比山峰间的盆地和小平原。”

    在上述引文中,作者把某种地形当作是脉管中流动着生气的生物活体来看待。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风水先生来说,山脉外形反映了山脉的性质,就像植物外貌反映植物性质—样不言而喻。

    二、有关山的风水原则

    风水三要素(山、水及方位)决定某地的吉凶性质,而山一直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尽管《葬书》及一些其它风水书一致认为水比山更为重要,但山比其它任何因素都更能吸引风水先生的注意力,因为水道的特征总的说来还是视山的形状而定。

    下面讨论一下山对风水先生如何重要以及他们是怎样理解山的。风水中山的两项重要功用为:①向吉祥地传递生气。②藏风(聚气)。生气的传递完全依赖于位于主山位置的山脉形状。风水先生普遍把这种山称为“龙”。至于是否藏风,得由环绕吉地的四座山峰的位置和形貌来定,这四座山人称“四神砂”。

    至于何时能得到一地的福佑这个问题,则是由风水景观各要素的规模、美丑及协调程度而非风水景观类型本身所决定的,这是风水的一条基本概念,这么说没有错。

    单个的山峰、风水景观的其它组成部分以及一个地区的整个地理环境也常被人格化。风水先生凭直觉给它们分别冠以生物或非生物名称。例如,若某山形如毛笔,则称其为“文笔峰”;若山形高大耸拔,则名之为“神仙体”。另举几例如下:

    仙女峰;卧牛山;伏虎山;骆驼山;金带山;玉轴山;金筒山;金箱山等等。

    这些典型风水术语可用来描述拟人化风水景观的单体或组成部分的形象,如主山、安山等。由这些单体山峰所显示出的风水效应情况很大程度上要视其与周围山脉水道的协调关系而定,风水效应的种类还由一定类型的山脉特征所决定,例如:“文笔峰”型的吉祥,山脉主出学者文人。

    总之,我们可以说把某地自然景观作为生物或非生物功能体系来感知是风水对自然的一种基本态度。

    三、风水景观的类型

    风水要素,如主山、青龙、白虎、朱雀、祖宗山等等,创造了很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形象。例如,环绕风水穴的山脉、水系可构成行舟形或金鸡抱卵形象。所有重要的风水景观都被拟人化了。“风水景观”一词此处就是用来表示这种拟人化的景观的。因此,可将其定义为由环绕风水穴的地形地物所构成的吉祥地的拟人景观。

    构成一种物象的景观应与其环境协调。例如,若有牛,就应有草料;若有位将军,就应配有士卒。如果风水物中缺少什么东西,人们就会想方设法去弥缝补缺,并经常弄些人造物来完善风水景观的协调性。另一方面,如果风水景观极为协调,人们就会加倍小心不去破坏扰乱它。

    风水师用一定的生物或非生物名称为景观命名,具体情况得看他们是怎么来领悟当地景观的。有无数多种可用于景观的名称。有人列举了几例鸟、动物、植物及非生命人造物名称。作者在野外旅行中,采录到一些颇为流行的拟人化风水景观名称:飞鸾顾羽形、卧牛形、金鸡抱卵形、驾鹤登空形、黄龙到江形、雁阵形、玉女散发形、梅花落地形、伏雉形、蜈蚣入地形、白凫上天形、金乌啄尸形、飞凤抱卵形、仙人舞袖形、飞龙上天形、伏虎形、平砂落雁形、云中初月形、老鼠下田形、将军对座形、飞凤归巢形、玉女弹琴形、水中舟形、蚕头形、行舟形、飞龙登天形、渴龙饮水形、莲花浮水形、金盘玉杯形、飞龙弄珠形、青鹤抱卵形等。除以上较具代表性的名称之外,还有相当多的风水景观名。村山智顺共列举了179种。这些都是颇为流行的一些风水景观类型。

    正如《山家要览》所述(上文所引用的一本风水手册),有些人确信某种风水景观能产生某种吉凶效应。某县农村一位姓张的风水先生说风水景观类型不太紧要,它们在风水效应方面或多或少都有共同之处。效应的种类及应验的时间完全取决于风水景观中所有要素的规模、美丑及协调程度。这句话意味一个地方的“卧牛形”风水景观不一定能和另一个地方的“卧牛形”风水景观同时显示出同种效应。由于风水要素的规模大小、美丑善恶不同,一种景观可能比另外一种较早地显示出更吉利的效验。而且,甚至不同种类的风水景观,如“卧牛形”和“飞凤形”,竟能差前差后产生相似的吉凶效应。显然张先生的解释是对的,我们细查一下所谓“各种风水景观所预示的吉凶效验”,就会发现它们多少都与家庭的繁荣兴旺有关,特别是与财富和社会地位两项有关。

    风水格局与生态环境

    一、风水格局

    风水是我国传统的村镇城市选址和规划设计的理论,是东方传统的环境科学。

    理想风水格局

    ①玄武,后山,背山,乐山,枕山②青龙,左翼,左辅③白虎,右翼,右弼④朱雀,宾山,前山(据渡边欣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论中基地选址的基本格局。至于建筑的空间构成,则采用封闭型,注意取得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使自然山川和建筑、绿化的景观取得优美的背景、烘衬、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诸效果。风水理论受到了中国儒、道、释诸家哲学和美学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它的实质不外是在选址方面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的准绳,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一个居住地点的形成发展及兴衰,是由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所影响、所决定,自有其客观规律,自有其气运循环变化的规律。此外,它还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一种反映。所有这些,对传统住宅、村镇、城市的选址及规划设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起到正面的作用。它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的考虑。可以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即已产生的一种环境设计理论和东方的环境科学。

    清人王祎《青岩丛录》谓风水又称地理,以“形势宗”最盛。“大江南北,无不遵之”,“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注龙、穴、砂、水之相配,其它拘忌,在所不论。”所谓“形势”,即山川地理形势。而龙砂水穴,分述详后,盖如《管氏地理指蒙》说,乃以“山川之情性不一,……位置各殊,因形立名,顾名思义,贵夫近理”,俾能“相江山而择吉,晓人有法”,因此“形势”是致用于分析地理环境构成的实用方法,并由此衍生的专门术语。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

    所谓负阴抱阳,即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或冈阜的左辅右弼山,山上要保持丰茂的植被;前面有月牙形的池塘(宅、村的情况下)或弯曲的水流(村镇、城市);水的对面还有一个对景山案山;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但只要符合这套格局,轴线是其它方向有时也是可以的。基址正好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水基址的基本格局。具体来说,理想的风水格局应具备以下的地形山势,其各个山名及相应位置如图所示。

    二、风水思想的山水结构形局

    看来,风水选择建筑环境的方法,不外对于地形地貌、水源水质、气候环境、土质情况、植被绿化和景观氛围进行综合的考虑,再加上社会方面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因素而裁定,对于其中的谶讳之说,其中的道理,有的尚不可知,并不占选址的主流。藏风聚气的山水组合如图所示。堪舆家选择吉地的一般次序是“先看水口,次看野势,次看山形,次看土色,次看水理,次看朝山朝水”六项。具体做法与各家理论略有不同,但在地理书中一般都提到察看地理的五个要素:龙、穴、砂、水、向。这便是风水形势派所提倡的“地理五诀”,诀即窍门或方法,所以地理五诀中每一项都有一套选择的方法。其分别称为“龙法”、“穴法”、“砂法”、“水法”、“向法”。又称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我们结合风水的地理五诀和现代建筑环境选址等,逐项进行科学分析,探讨风水学的古为今用和今日的立场。

    三、风水要素

    先哲研究风水,曾提出“玄空造化场”的概念,其风水要素如下:(1)气;(2)气流;(3)光;(4)水;(5)方位;(6)人体场。

    气。这个气不同于空气之气。近年来,射电天文学家研究结果提示,它属于宇宙创生时宇宙背景微波辐射,也包括星体的电磁辐射。这是风水学中最基本而又最神秘的内容,以往是个空白,今天,是科学揭开了风水的神秘面纱。

    气流。空气、氧气、气流。空气流动而成风。“气遇风则散”,这里的风指强风、烈风、大风、冷风,中医称邪风。所谓“风为送气之媒”,此处所指则为微风、和风、暖风。因而风水学强调要避开强风,求得微风。

    光。主要是太阳的光。其实光的本质是电磁波,而光是肉眼可见的那一小部分电磁波(俗称七色光)。由于光具有波和粒子的两重性,所谓“波粒二相性”,所以光也是一颗颗的粒子。

    水。风水定律:“山环水抱必有气”,何以水抱必有气?原来,水最容易吸收微波。“气”遇水则界,水收拢了宇宙之气的缘故。

    方位。即易经八卦四正四隅八个方位。

    人体场。因人的性别、生长、祖居、运势而异。

    据北京市旅游建筑设计所尚廓研究,宅、村、城选址的基本风水格局如下:

    1.祖山:基址背后山脉的起始山。

    2.少祖山:祖山之前的山。

    3.主山:少祖山之前、基址之后的主峰,又称来龙山;以上三项,体现风水的“山主贵”。

    4.青龙:基址之左的次峰或冈阜,亦称左辅、左肩或左臂。

    5.白虎:基址之右的次峰或冈阜,亦称右弼、右肩或右臂。

    6.护山:青龙及白虎外侧的山。

    7.案山:基址之前隔水的近山。

    8.朝山:基址之前隔水及案山的远山;山的左、右环抱,使其内聚气、安全。

    9.水口山:水流去处的左右两山,隔水成对峙状,往往处于村镇的入口,一般成对地称为狮山、象山或龟山、蛇山;“水主财”、汇水聚气之地,为佳局。

    10.龙脉:连接祖山、少祖山及主山的脉络山。

    11.龙穴:即基址的最佳选点,在主山之前,山水环抱之中央,被认是万物精华的“气”的凝结点,故为最适于居住的福地。

    具备这样条件的一种自然环境和这种较为封闭的空间是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的。风水吉祥地的山水结构图我们都知道,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可适于水中养殖;缓坡可以避免淹涝之穴;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果林或经济林还可取得经济效益和部分的燃料能源。总之,好的基址容易在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中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自然也就变成一块吉祥福地了。

    四、风水格局的空间构成

    中国人自古以来在选择及组织居住环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闭空间的传统,为了加强封闭性,还往往采取多重封闭的办法。如四合院宅就是一个围合的封闭空间;多进庭院住宅又加强了封闭的层次。里坊又用围墙把许多庭院住宅封闭起来。作为城市也是一样,从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宫城)到内城再到廓城,也是环环相套的多重封闭空间。而村镇或城市的外围,按照风水格局,基址后方是以主山为屏障,山势向左右延伸到青龙白虎山,成左右肩臂环抱之势,遂将后方及左右方围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挡,连同左右余脉,亦将前方封闭,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闭圈。如果在这道圈外还有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龙、白虎山之侧的护山,案山之外的朝山,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闭圈。可以说,风水格局是在封闭的人为建筑环境之外的又—层天然的封闭环境。

    五、风水与景观

    风水学说虽然是按照“气”、“阴阳”、“四灵”、“五行”、“八卦”等风水学说来考虑的,但出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所以,追求一种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风水的观念之中。居住环境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也要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按照上述理想的风水选址,常包含以下的景观因素:

    (1)以主山、少祖山、祖山为基址的背景和衬托,使山外有山,重峦迭嶂,形成多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增加了风景的深度感和距离感。

    (2)以河流、水池为基址的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而隔水回望,有生动的波光水影,造成绚丽的画面。

    (3)以案山、朝山为基址的对景、借景,形成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使视线有所归宿。两重山峦,亦起到丰富风景层次感和深度感的作用。

    对景山一朝山或案山的常见选择(4)以水口山为障景、为屏挡,使基址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使入基址后有豁燃开朗、别有洞天的景观效果。

    (5)作为风水地形之补充的人工风水建筑物如宝塔、楼阁、牌坊、桥梁等常以环境的标志物、控制点、视线焦点、构图中心、观赏对象或观赏点的姿态出现,均具有易识别性和观赏性。如南昌的滕王阁选点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临江要害之地,武汉的黄鹤楼、杭州的六合塔等,也都是选点在“指点江山”的造景与赏景的最佳位置,均说明风水物的设置与景观设计是统一考虑的。

    (6)多植林木,多植花果树,保护山上及平地上的风水林,保护村头古树大树,形成郁郁葱葱的绿化地带和植被,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温湿度,造成良好的小气候,而且可以形成鸟语花香、优美动人、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

    (7)当山形水势有缺陷时,为了“化凶为吉”,通过修景、造景、添景等办法来达到风景画面的完整协调;有时用调整建筑出入口的朝向、街道平面的轴线方向等办法来避开不愉快的景观或前景,以期获得视觉及心理上的平衡,这是消极的办法。积极的办法,如改变溪水河流的局部走向;改造地形;山上建风水塔;水上建风水桥;水中建风水墩等一类的措施,名为镇妖压邪,实际上都与修补风景缺陷及造景有关。

    依照风水观念所构成的景观,常具有以下的特点:

    (1)围合封闭的景观:群山环绕,自有洞天,形成远离人寰的世外桃源。这与中国道家的回归自然,佛家的出世哲学,陶渊明式的桃花源社会理想和其美学观点,以及安全、内聚的思想都有密切的联系。

    (2)中轴对称的景观:以主山——基址——案山——朝山为纵轴;以左肩右臂的青龙、白虎山为两翼;以河流为横轴,形成左右对称的风景格局或非绝对对称的均衡格局。这又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及对称平衡观念有一定的联系。

    (3)富于层次感的景观: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案山外之朝山;左肩右臂的青龙、白虎山之外的护山,均构成重峦迭峰的风景层次,富有深度感。这种风水格局的追求,在景观上正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在山水画构图技法上所提的“平远、深远、高远”等风景意境和鸟瞰透视的画面效果。

    (4)富于曲线美、动态美的景观:笔架式起伏的山,金带式弯曲的水,均富有柔媚的曲折蜿蜒动态之美,打破了对称构图的严肃性,使风景画面更加流畅、生动、活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实质上作为一种环境设计的风水术,在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方面,不仅十分注意与居住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也同样重视与视觉艺术有密切关系的景观质量问题。在这种环境设计中,景观设计,功能与审美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的风水观念实所受到中国传统的儒、道、释诸家哲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综合了中国文化的产物。

    六、背山面水、山环水绕汇聚生气

    “山环水绕有生气”、“山环水抱,其地吉祥”就是重要的规律,而且是在优选住址时,首当其冲的选择。这已被古今中外的都市乡镇选址和名人故居所证实。

    因为风水生气是“遇风则散,界水则止”,所以山环水抱可以保存、收拢宇宙之生气。地球上的动植物要想较多地接收宇宙之气,也得具备一个理想的地形。什么样的地形好呢?仿生学告诉我们:一个铁锅状、喇叭状的地形好。

    人类选择好的气场——山环水抱,是一种直觉的“仿生”。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番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就会发现形形色色的植物也都长有圆形、喇叭状的叶片是接收“天空生气”之形状。植物的叶片,大多数是勺形,往往还向上翅,而且它们与整个植株构成一个面向太空的环状。莲花之王——王莲的叶子状如大澡盆,是个完整无缺的绿色微波接收宇宙生气之物。

    九宫八风再看花朵,它们大多是由汤匙状的花瓣拼成喇叭状,有的甚至干脆就是个完整的喇叭状,牵牛花最典型,“喇叭花”由此而得名。

    众所周知,植物叶子和花朵的功能是光合作用。但若以风水的思维方式及大宇宙观点考虑,它们之所以不是扁平的而是勺状的,则是为了接收更多的宇宙之气。风水宝地聚气之地也以这种形状为佳。山环水抱。以投身一个天然的较强气场,或者以土石建筑仿造一个山环。山环,是接收宇宙生气,而“水抱”也是迫使这生气不致飘散。这就是对“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解。

    山环水抱是蓄气场,必是方整环状为好。山环的方向据《内经》中的“九宫八风”则是理论依据,西面需要有山,挡住西面的“刚风”。同理,西北应有山挡住“折风”;北面应有山挡住“大刚风”;东北应有山挡住“凶风”。这样一来,恰是风水学提倡的规整环山了。

    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活力是“气”生成的。《管子·枢言》说:“道之在天者,日也;其人在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生者以其气。”认为人活气行,人死气绝;世上万物都是气的生化结果,天上的星辰,地下的五谷和人的福寿天祸均与气有极大的关系。堪舆术的理论正是以阐释“生气”而架构的,所以古人安居必择“生气”旺盛的“藏风聚气”之地。堪舆家认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见郭璞《葬经》);清人范宜宾进一步解释说:“无水则风到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意思是近水且靠山背风,生机盎然的地方总是好的居处。堪舆家以相地中风与水这两大要素概括这个理论,因而后世“风水”一词便成了堪舆的代名词。

    风是古人最感兴趣的现象,他们认为这是山林水泉之间神奇精灵的活动,下面是庄子对于风声的写实: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寥寥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音,突者,咬者,前者唱于前,而随者唱喁,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气是地表固态、液态和气态转化活动的中介,地表生命体最活跃的因素。他变化多端令人莫测;他无孔不入,神变万端。有了风水的“气”,世界也有更加千变万化了。

    风水中“龙”的性质

    在人们的心目中,想象的动物“龙”,天骄活泼,忽隐忽现,忽大忽小,下可潜藏深渊,上可飞腾云间,兴云布雨,变化多端,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而山脉在形态上多方面与龙相似,故堪舆家将山脉比喻作龙,把山脉直呼作“龙脉”。如《管氏地理指蒙》所说:“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伏。”

    一、龙的概念

    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因为龙善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山势就像龙一样变化多端,故以龙称呼。

    “龙”一词普遍被风水术士用来指示山脉,它是风水的基本概念之一。为什么把山指为“龙”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龙的东方概念与西方不同。东、西方所谓的龙都是想象中的一种爬行类动物。东方龙比西方龙看起来更像一条蛇,浑身上下好像有一种神气的威力。西方人认为龙是一种可怕的、讨厌的想象中的动物。相反,东方人则把它视为一种有吸引力的、完美的、幻想中的生灵。简单地说,西方人会想杀死一条龙,而东方人则会对之顶礼膜拜。人们对龙的这种心态可能就是为什么风水术士总把吉祥的山脉理解为连绵起伏的龙体并且最终称山为龙的原因。如果不是这样,那么风水术士至少曾试着将山脉的各种形态与盘折飞动的龙作一番比较。《人子须知》是一部非常流行的风水书,它告诉我们为什么风水术士把山脉称为“龙”:

    龙(汉代石刻)“地理家以山名龙何也,山之变态千形万状,或大或小,或起或伏,或逆或顺,或隐或显,支扰之体段不常,咫尺之转移顿异,验之于物,惟龙为然,故以名之。”

    很显然不是所有的山脉都能称作“龙”。《地理正宗》对此有明确说明,这本古旧的手抄风水书是在朝鲜一家旧书店里找到的。

    “莽龙,不葬山,因为山是取水困难的地方,‘山’有死气。而‘龙’是取水容易的地方。因此,在龙的某些地方能找到生气。总之,葬莽,不葬山。”

    在我国,龙的传说已有五六千年了。1987年12月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三组蚌塑龙,第一组为“龙虎墓”,龙在墓主人骨架右边,长178厘米,左边是虎。这条蚌塑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条龙,距今6000多年。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雕猪龙,距今5000多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出土了4500年前的彩绘皤龙纹陶盘。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带龙纹的陶片。古人对龙很崇拜,称为神龙,相信龙会给人带来吉祥,因此,风水把它当作四灵之一。

    风水以中国的四条大河来划分龙脉,叫做三大干龙。长江以南为南龙,长江、黄河之间为中龙,黄河、鸭绿江之间为北龙。三大干龙的起点为昆仑山。每条干龙从起点到入海又按远近大小分远祖、老祖、少祖,越靠近起点越老,越靠近海边越嫩。山老了无生气,嫩山才有生气,因此寻地当在少祖山寻,不要到远祖、老祖山寻。风水家说:“搜嫩不搜老,葬饥不葬饱。乘嫩气中和,葬老乘杀了。”(《地理考索》)。每条干龙又分节,起一峰,过一峡,即为一节。为什么要分节呢?因为节数的多少与吉福的长久有关。“节数多时富贵久,一代风光一节龙”(《都天宝照经》)。这种说法显然是风水迷信。

    风水又按山脉形态把龙分为进龙、退龙、福龙、病龙。进龙最好,“穴后相看节节高,犹如天马下云霄。子承于父孙承祖,世代居官挂紫袍。”((《堪舆漫兴》)。退龙一般,“穴后一重低一重,此地须知是退龙,纵有穴情只一代,儿孙不久便贫穷”。福龙也不错,“福龙赖有祖宗好,(据渡边欣雄)左右周围轃秦集来,体势纵非真正结,盘桓安静亦堪栽。”病龙最差,“病龙慵懒不堪言,边死边生力欠完,锄破崩残同一断,纵然成地亦孤寒。”这种说法当然也是迷信,不过从环境美恶会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优劣影响来看,还是可以理解的,从人的心理来说,显然希望环境优美,舒适悦目,因此不能笼统地否定它。

    干龙的祖山必是名山,地域大,跨州连郡,延绵千百里。干龙脊脉,多为疆域界限,当它暂停过峡时,往往形成盆地。这些盆地是营建省会通衙的好地方。“千里为大郡,二三百里可为川,百里只堪为县治,下此为镇市”(《地理简明》)。这大体上合乎现代人的观念。

    干龙之下又分支龙,地理术语称作支脉,是从主脉延伸出去的。大干龙以大江大河划分,支龙则以小溪小涧划分。得水处结穴,不及干龙悠久,但仍是上等地。

    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固然不如山地龙脉那么明显,但仍有踪迹可寻。它的标志是微地形和水流。“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乃不,察其隐隐隆隆之脊,或直式曲,动辄数十里或数里,始有水分八字之峡,或有石骨微露踪迹,或有银锭氧气之脉,若前面遇水界截,则审随龙之水,及诸水聚处为明堂,以求穴向。其结穴处必然气聚”(《地学简明》)。张子微云:“中原平地及湖乡,行龙入地至难详,寻得龙来无穴下,茫茫阔远何相当。此名天平只看水,水绕弯环是穴中。若还舍水去寻穴,望望皆平无定踪。龙若逢水定方止,无水拦断去不穷”

    风水对与龙有关的各种小地形,均取一个特有名称。如太祖山,指那些高大异常,跨州连郡,延绵数百里的大山或名山,最小亦须冠于一邑一方,高耸云霄,天阴时有云雾生山巅。少祖山,指穴后数节的大山,又叫主山,主星。父母山,指穴后一节的山。父母之下,落脉处为胎,其下束气处为息。再起小山头为孕,结穴处为育。这些名称体现着地形上的尊卑有序,大小有伦。自高落低,自粗变细,自老变嫩。这样的地形才有生气融结,钟灵航秀,吉气长存,是最理想的风水地形。自主山顶上分开大八字谓之开幛或开面,大八字之内又分半大半小八字,不论条数多寡,均谓之护带。护带之内贴脉分小八字,谓之蝉翼。

    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其审辨的方法是“以水源为定,故大干龙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干龙则以大溪大河夹送,大枝龙则以小溪小涧夹送,小枝龙则惟田源沟洫夹送而已。观水源五行山形长短而枝干大小见矣。”这是对《山经》、《禹贡》中“两山之间必有一水,两水之间必有一山”的地理现象规律总结继承而来。堪舆家认为,龙的贵贱咸基于来龙祖山的远近,龙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根,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山脉来得绵远者,发富亦绵远,山脉来得短促者,发福亦短促。现代地质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一个山系的形成,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生长过程。山系越大,山脉越长,形成的时间越长,其地质构造越稳定。宋代廖禹在《金精廖公秘授地学心法正传》中说:“山系高耸宏大,由其根基盘据,支持于下者厚重也。根脚之大,必是老硬石骨作体,非石不能胜其大。低小之山,必根枝(基)迫窄,土肉居多。”可见宋人已知高山由坚硬岩石所组成,低山多由土质所组成的地质现象。风水的“认宗”奥妙也大概如此吧。当然,古人很喜观取象比类的直观思维方法,“认宗”也许还反映了古人以婉转长远之“来龙”来模拟子孙富贵之长远的思想。

    风水家还把山态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分为圆、直、曲、锐、方诸象,称为“五星形体”,认为五种山形按五行相生排列而来便是“生龙”。“生龙”也就是指山峦起伏,行止有致,生动美观。五星兼备其实就是对变化丰富的山态的追求。此外,“生气”还包含有“生态”良好的意思。认为“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咏,草木为山之皮毛”,充满生气的峦体应该是:“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青,气方钟而休。”风水家总结归纳出了“台唇帐盖”、“芦鞭王字”、“飞龙入首”、“展翅飞蛾”、“金星宝盖”等种种富贵格局。

    风水概念是采用“龙”一词来隐喻地描述山的形态及说明山里神奇的生气向风水穴的流动,以上推论为一位风水先生的“山形反映其中生气特征”的格言所证实。

    在有关龙的分析中,《地理正宗》说道:“龙有“支“和“垅”两个不同部分,葬在龙垅不如葬在龙支吉幸利;垅是龙身上(山)的骨头,而支是龙身上的肉。因此,葬在龙骨头(宕石)上不如葬在龙肉(土)里吉利。”这段话意思为人骨能凝聚生气而山骨(岩石)不能,因为生气只能在土中运行,岩石不易将生气传给死者。

    骨意为岩石或带石的山。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支”和“垅”的意思,可以这么说,二者的差别就在于支是指从龙的主体上延伸下来的山脉或山丘上的一条连绵不断的脊线,而垅不必是龙的支脉,可以是任何高出周围地形的地方。因此,很明显有土的山或者同时是龙支的山丘是埋葬死者的吉穴。该观点反映了《葬书》’中的一条古老的风水原则,即“重山(寸草不生的石山)为凶山”。

    二、龙的类型

    按照风水标准龙可分为很多种类。分类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风水术士能从各个侧面来描述基地的风水协调。为风水术士所论及的龙的种类如下:

    1.生龙和死龙

    不是所有的龙都有资格提供墓地,只有生龙才行。生龙指那些奔腾翻滚、蜿蜒起伏、东游西走、姿态万千、形如蛟龙的山脉。死龙则指那种僵直如尸、体态单调、形同死蛇的山脉。鉴别龙是死是活是风水术士的基本任务之一。

    2.主龙与支龙

    根据他们的起源不同,所有的龙都可划归这两种类型。主龙和支龙的主要区别为:前者是—个地区的最高山脉,它构成其它小山的支柱;而后者是主山的—条小支脉。据风水书所载:

    “昆仑山是天地的支柱。它位于世界寰宇之中,好像是人的脊柱或房屋的大梁。从此中心出发,四条之龙(四条山脉相当于动物的四肢)伸向世界四方,成为东西南北四部分。北支和西支就是高大的崆峒山,东支一直延伸到朝鲜,只有南支进入中国。”

    风水先生相信风水龙的中心就是昆仑山,由此起始四条主龙之一奔行至朝鲜半岛,形成了朝鲜半岛的祖宗山——白头山。从白头山起始,主龙一直向南延伸,产生了遍布朝鲜半岛的大量次级支龙。

    3.阴龙和阳龙

    如果龙(山脉)由起点向左运行,并按顺时针方向盘旋(如始于主山的青龙山),则称为阳龙。若与阳龙反方向运行(如始于主山的白虎山),即称之为阴龙。阴阳二龙,不管怎样,在运行时普遍微偏向左或右。因此,阴阳二龙中通常总有些细微的阴、阳因素。

    4.顺逆龙

    主龙某些部分或其支龙偶而与主龙反方向运行,则称其为逆龙。顺龙自然是和主龙的运行方向一致。吉祥地通常位于顺逆龙保持平衡状态的地方,如果只有顺龙,众所周知山就无法把生气集聚到某一地方。

    三、四神砂

    如前面所言,龙(山)与植物类似。风水所说的龙是一种能把生气传送至风水穴的生物活体。风水穴通常位于支龙的尾部,就好像是树枝上盛开的花朵。不管怎样,只有在群山环抱,山给藏风穴旁有水,可贮生气的地方才能找到风水穴。这些山通常是龙的一部分。风水术士相信他们是专为形成风水穴而生的。

    在考察风水穴的特征方面,环绕四周的群山极其重要;他们的形态和位置决定了风水中可利用的生气数量,而且是吉祥地质量好坏的标志。环绕风水穴的所有山体均聚结着生气,风水上称其为“砂”。砂(山峰)的不同部分名称各异,例如,山顶为“砂头”,半山腰为“砂体”,山麓为“砂肢”。

    在所有环绕风水穴的山体中,所谓“四神砂”最为重要。它们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及玄武,并位于风水穴的四个不同方位。下文系《葬书》中有关“四神砂”的论述。

    1.玄武

    玄武取象于盘结纠缠的龟蛇,指位于龙尾及风水穴结成处之山,又叫主山。据《葬书》所述,玄武应形如向风水穴垂头。这才是吉玄武。《葬书》注中写到:垂头意为山坡自主山峰渐渐而下,好象有接受死者安葬此处的意思。《葬书》认为如果玄武呈不向风水穴垂头之状,就是拒绝接受死者下葬。意为:主山高昂,没有伸向风水穴的平缓斜坡。这种主山被视为不肯容纳死者尸体。因此,它不吉祥。

    因为玄武是龙尾,所以生气通过龙身到达风水穴所在的山。因此,山的形态与生气的质量关系密切。风水术士建议山不仅要垂头还要姿态端丽尊贵。这样的一座山当之无愧为群山之首。

    2.朱雀

    朱雀指位于穴前之山;取象于鸟。据《葬书》,朱雀山应形如翔舞才吉祥。翔舞意为穴前的山形俏丽秀拔,水势和顺婉转。若山水形态如此,这种地形则被视为对穴有情。《葬书》曰朱雀不舞则为凶象。据说不舞之朱雀好象要飞腾出去。若朱雀无精打采地蹲坐穴前,水流顺向流动,则凶。

    因为这些山脉像是主山的宾客或臣属,所以它们对风水穴应驯顺朝揖。

    朱雀位有两座重要山峰,即案山和朝山。风水原则要求案山应小于朝山并更靠近风水穴。为了构筑案山和朝山之间的风水协调,要求朝山比案山形态更为壅容尊贵,案山只不过是主山的日常需要。

    3.青龙

    青龙指位于风水穴左侧的山脉;取象于蜿蜒游动之龙。《葬书》曰吉青龙应山势蜿蜒起伏,形欲抱穴。山势形如环抱明堂,尾部弯向吉地。另外,青龙尾部应低于头部,好象正欲潜入地下。蜿蜒前行,尾部内屈,回视风水穴。

    反之,如果青龙尾部高昂,背穴外屈则凶。好象不愿容纳风水穴,怀有嫉妒主山之情。因此,有这种青龙山的地方不可能吉祥。

    在某些实例中,几条支龙自来龙或主山伸向青龙和白虎两侧,并环绕吉地好几层。在这种情况下,从吉地向外的第一座青龙山叫内青龙,其它所有支龙则称为外青龙。

    青龙和白虎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把吉地环绕起来以藏风(使外风不能吹进吉地)。因为藏风是衡量风水宝地的两条重要原则之一,故青龙和白虎的形态深为风水术士所重视。在构筑一块风水宝地时,这两种山与主山相比只起到附属作用,主山是担负着向风水穴输送生气任务的关键山脉。不管青龙或白虎的形态多么优美吉祥,如果它们与主山毫无关联,那么因为缺乏生气,这种地方也不会吉祥。

    4.白虎

    白虎指位于穴右的山脉,取象于虎。据《葬书》,吉祥的白虎山一定要形如低头驯顺。《葬书》注将其释为白虎应驯服得像一条受过良好训练的狗,主人不必担心挨咬。除此之外,白虎尾部应弯向地面,身体伏卧。意思是说白虎的尾部应低于虎体其它部位,而且其尾部还应像青龙的尾部那样向内弯曲。如果白虎好象蹲在那准备随时跃起来,这种地方不吉祥,因为这种虎好象要去衔取墓中的死尸。有关白虎的这条原则,风水先生内部对此意见分歧也很大。

    四、山形的类型

    因为在决定某地是否吉祥时,山的位置和形状非常重要,所以相山术很发达。山脉分类系统对风水先生作好观察山形工作可能是必不可少的。不管这种推测是否正确,风水中有些非常成熟的山脉分类系统。试举例如下:

    1.按五行划分的山脉分类法

    山脉据其形态可划分为五种类型(木、火、土、金、水)。有些人认为这五种类别可能是模仿木、金、土、火、水五星,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可能代表了五行的性质。《峦头五星九星裁用诀》一书认为五行星也是五行。因此五行在天则为星象,于地即成山形。尽管这五种山形的原名不甚清楚,但无疑它们代表了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生质。其形态如下:

    (1)木山:山形圆滑耸拔,直刺天空。此形可能代表树干。

    (2)火山:形如一团烈焰。因其酷似毛笔,通常称这种山为文笔峰。

    (3)土山:形如平坦的屋顶或中文“几”字。换一种说法,即为顶部平坦,山坡陡峭的突出体。

    (4)金山:山形高大,顶部圆滑没有尖棱锐角,形如地面上巨大的球体。

    (5)水山:形如水波或活蛇。由很多起伏和缓的山丘连缀而成的山脉即属于此类。

    可见,从五行理论角度来理解山脉是进行风水评价的基本手段之一。这种分类法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某类山主某种吉兆,而且还因为一条山脉(龙)里的山型组合必须遵循五行相生序列。例如,据说秀丽火山即文笔峰主某地出学者文人,而木山主出高官显贵。至于一条山脉里的山峰类型组合,应据五行相生原则排列。不管一条龙里的单个山峰多么秀丽,如果其它部分排列紊乱、这种龙还是不吉利。按此原则,若龙始自南方火山,紧接其后应为土山、金山、水山及木山。这是按五行相生原则所排列的次序。如果龙脉照此序排列,人们会即刻得到福佑。不管怎样,龙脉中排序适当的山峰仍必须姿态优美以便给人带来好运。

    按五行相生的反方向排序的山峰(如以木水金土火代替火土金水木)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亦会给远世后裔带来好运。该序列不会即刻生效。只有居住几代人之后才能现出吉兆。

    如果龙(山脉)按五行生克原则排列组织,则大凶而且会给人带来各种灾祸。例如,若金山后面紧接着火山、水山、土山及木山,这种山脉就是按五行相克原则排列组合的。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单个山峰多么耸拔端丽,整条山脉也不会被视为吉祥。即使山峰因其秀丽会给人们带来一些好运,好运也不会长久。在鸿运相传一两代之前,它就会逐渐消失并最终背弃人们。因此,风水师特别强调按五行理论观察山脉的重要性。

    2.把山脉划分为九种的分类法

    尽管山峰接五行理论可分成五种类型,但不是所有的山峰都是典型的五行类山。当风水师评估一座山的吉凶时,五分描述法可能显得不大够用。因此,我们用更具体的九分法来进一步对山峰形态分类,九分法专门处理五行类山的变形或变种的分类问题。据说通过并用九分和五分两种山形分类法,对山脉的观察就衡量其吉凶而言能进行得更充分。

    这九种山如下所列:

    (1)贪狼:木山的变形。

    (2)巨门:土山的变形。

    (3)禄存:土山的变形。

    (4)廉贞:火山的变形。

    (5)文曲:水山的变形。

    (6)武曲:金山的变形。

    (7)左辅:木山的变形。

    (8)右弼:金山的变形。

    (9)破军:金山的变形。

    3.按吉凶预兆来划分的山脉分类法

    风水师将山峰划分成两组:吉山和凶山。照其说法,吉山即草木繁茂,禽兽出没的山。草木稀疏、禽兽绝迹的山表示缺乏滋养万物的生气。分辨山脉吉凶的简便办法是观察其植被生长状况。土壤肥沃,草深林密的山吉祥,而草木稀疏的石山则凶。此分类法有其一定的合理因素:山上草木茂密表明此山上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植物生长,而山上植被较差则正好相反:植被生长茂盛的地方自然比植被覆盖较差的地方更有利于生物获取生存必需品。毫无疑问,此山脉分类法是以《葬书》为基础的,《葬书》列出如下五种不宜下葬的凶山:

    (1)童山,童山指草木不生的秃山。《葬书》认为此种山是不吉之地,因为五气被中和了。

    (2)断山。因为生气随山脊而来,如果山脊断续下相连,则生气的运行就会受阻。因此,断山不吉(3)石山,因为生气只能在土中运行,故石山下可葬。岩石是山的骨头,而土壤是山的血肉。生气因血肉而非骨头运行。

    (4)过山。吉地位于龙尾生气聚止之地。如果山从基地横过进去,那么,因生气穿过而不聚集,故此地不吉。

    (5)独山。生气聚结在众龙交会之处(群山环绕的穴位),因此独山不得生气。

    以上为风水中划分山脉类型的几种主要方法。

    简而言之,在某地区的风水协调中山峰的性质是最重要的因素。山在风水中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它在通过藏风以贮聚吉祥起着主要作用,而且还因为山峰的形态,反映出不同地方的秉性,以山形为预兆。

    据戚珩、范为研究,龙脉即山脉。如《管氏地理指蒙》:“指山为龙,像形势之腾伏”;“借龙之全体,以喻夫山之形真”。山之延绵走向谓之脉,如《地理人子须知》:盖取象“人身脉络,气血之所由运行”。今天衍义为穷究事物原委的成语“来龙去脉”,亦曾为风水论说山脉起止形势的专门术语。又有“寻龙捉脉”、“寻龙望势”等语,则喻其相度地理形势。论龙脉原起,则以“祖宗父母”称名。龙脉有分支,有大小长短,故谓“龙犹树,有大干,有小干,有小枝”。在意象上,“论及祖宗父母者,探本溯源之意也”,以“枝干明而嫡庶分”,等等。

    龙脉审辨之法,如《地理人子须知》:“以水源为定,故大干龙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干龙则以大溪大涧夹送,大枝龙则以小溪小涧夹送,小枝龙则惟田源沟洫夹送而已。观水源长短而枝干之大小见矣。”这实际上是续承《禹贡》、《山海经》、《考工记》等传统观念分析地理形势。如《考工记》就指出:“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惟因中国古代城市选址,“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故风水家十分注重来龙去脉的研究。

    以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为界,风水将中国的山系分为南、北、中三大干龙,以论城市的地理分布。从中国古代三大经济区的地理区划,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行政地理格局和城市格局看,以龙脉而论,阆中处于三大干龙之中干南麓。与中原一脉,而又近邻南干发脉处。这正是其历来为巴蜀北部重要政治军事中心的地理形局。宋人唐庚《思政堂记》,曾谓:“并嘉陵而南,至于大江,置守者七,而阆中最为名郡。……其山川形势,郛廓道路,制度宏远,隐然有大国之风。”综观阆中地理大势,此说亦非虚语。

    就各城市的山川格局而论,风水理论以龙脉的聚结,即山水的聚结来进行考察,有大中小三种“聚局”,“大聚为都会”,“中聚为大郡”,“小聚为乡村、阳宅及富贵之地”。以阆中而论,其为大郡、州邑,属中聚局,为“千里山水大会”,正与其它地处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会格局相合。正是风水理论这一意象的很好写照。

    龙脉的聚结处,为城市倚傍之山,从干龙或支龙而来者,常称“来龙”,或谓“主山”,亦称“镇山”,多耸兀城市北部或西北。来龙又以分枝布叶,横向展开阔大,形成屏帐之势为佳,谓之“大帐”。来龙两翼“分障包罗于外以成大局者”,谓之“罗城”。此外,论龙还讲究山峰或峦头的形象,有“生龙”与“星峰”之说。星峰,实际是“山岳配天”、“上应天星”,以星辰譬喻分类,谓之“穴星”或“星体。”有“五星形体”之分,取五行说中金、木、水、火、土之圆、直、曲、锐、方诸象来模式化地评价山峰优劣。以五星说为正,又有变格之说,如“九星”等,乃守约该博,变通为用,以分析千态万状的峰峦形象。至于生龙,除指其山峦起伏,顿错有致,生动美观,并且峰峦形象仪象雍容,脱颖特达,端崇雄伟等等而外,尚注重其“生气”即生态良好。有“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的譬比,追求山或龙之体质“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而休。”

    由上述风水之说,全可释明古城阆中北依蟠龙山由大巴山来脉聚结形成的环境意象。据县志:“蟠龙山,为阆城之镇山也,在县治北三里,蜿蜒磅礴,横阔十余里,西至西岩,东至东岩,皆其旁支。”无疑,该山名为蟠龙,又称为镇山,且地望上蟠龙左臂、右臂、盘龙爪诸名一应俱全,显然出自传统风水思想。以今日《阆中地理志》来考察,在阆中地理格局上,蟠龙山系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它与同时来脉于大巴山脉的方山山系和龙山山系,共同形成了城市北部的层次深远而高大雄伟的天然屏障,阻挡着北部的寒风、迎纳着南部的阳光和暖湿气流,形成了良好小气候。而在景观上,主山衬托着城市,以其秀峰层集,景象深远,气势磅礴,端崇尊贵,林木葱郁,霞披云锦,阳光返照,四时不同,光色变幻,多彩多姿。使城市北部天际远景有悦目的收束,美不胜收。从“仁者乐山”的传统审美理想来观照,古人得以由此展开丰富想象。乃或赋其以灵性。象征城市命运;乃或筑以观星台,与天地共吐纳,穷究天地奥秘于其上,以祈达于“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风水说中禁伐主山林木,禁凿龙脉,倡导植树以护“生气”,等等是合情合理的。

    地脉之行止起伏谓之龙。那么,龙的具体表征是什么呢?古人认为龙即是山之走向,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是龙的毛,这几条都是觅龙的关键。要寻得好“龙”,首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找到“祖宗父母”,审气脉。别生气、分阴阳这里“祖宗父母”是指山脉的出处,即群山的起源之处。父母山即是山脉的入口处大致先看看山脉是否曲屈起伏,再细观山的分脊、合脊处是否有轮有晕,起伏有晕则脉有生气,一般比较吉利,否则则显凶象。分阴阳即是考察山脉的向背,一般来讲,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而作为住宅,以正面为阳,背面为阴,建筑宜于以山之阳对宅之阴,这样能够获得阳气,抗御邪气。这便决定了中国古建筑多半建于山南的基本模式。

    2.观势喝形,定吉凶衰旺

    “形”与“势在中国古代有多种说法,一般地说,势指一种总体景观的写意境头而形则指个体形状的写实景象。在风水中,观势由如下方法而来,即“寻龙先分九势说”:

    回龙——形势蟠迎朝宗顾祖,如舐尾之龙,回头之虎;山峦与建筑的“负阴抱阳”关系示意图出洋龙——形势特达发迹蜿蜒,如出林之兽,过海之船;降龙——形势耸秀峭峻高危,如入朝大将勒马开旗;生龙——形势拱辅支节楞层,如蜈蚣槎爪,玉带瓜藤;飞龙——形势翔集杏迅悠扬,如雁腾鹰举两翼开张凤舞鸾翔双翅拱抱;卧龙——形势蹲踞安稳停蓄,如虎屯象驻牛眠犀伏;隐龙——形势磅礴脉理淹延,如浮排仙掌展诰铺毡;“形”与“势”示意图腾龙——形势高远峻险特宽,如仰天壶并盛露金盘;领群龙——形势依随稠众环合,如走鹿驱羊游鱼飞鸽。

    此外,观势还有五势说:

    “龙北发朝南来为正势;龙西发北作穴南作朝为侧势;龙逆水上朝顺水下此乃逆势;龙顺水下朝逆水上此乃顺势;身回顾祖山作朝此乃回势。”

    无论九势还是五势都是希望山势要奔驰远赴,这样才能够成为藏气之府地。

    而所谓“喝形”就是凭人的直觉将山比作某种动物:狮、象、龟、蛇、凤等,以期达到寻求庇护的目的。

    3.五星说,九星说,三台、华盖说

    五星即是佥木水火土,也是依照山的形状所作的联想比喻。一般来说,金头圆而足阔,木头圆而身直,水头平而生浪,火头尖而足阔,土头平而体秀。如若五星能依原初方位各得其所,自当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九星指的是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山形联想武曲、破军、左辅、右弼。联想一切都有生机、祸福倾向。这与“天人合一”、“以天地为庐”的宇宙观是一致的。

    三台、华盖说是依照山峦的迭起势态而作的风水解释。

    无论风水观测的说法有多少,在选择房宅时大多不离以人作比喻的类型所谓“相山如相人”即是将山体与人体作对比:“因龙首尾以辨肢足瓜鬣,因臂腕以辨腰脐液乳,因浅深以辨腹肠,因藏露以辨胃腑,因高下以辨颡角……盖有坐龙腕,镇龙脚,避龙爪……”还把山的轮廓线与“三才”(天、地、人)对应:“额为天,欲阔而圆;鼻为人,欲旺而齐;颏为地,欲方而阔。”自然与人的尺度相类,于是山自然成为一种通人性的有灵机体,有首有尾,有耳有手,并且按人的比例组合。

    4.察分畲向背,分主客正从,主龙四周要有帷幕这就是说要分清主次,哪里是山的主脉,哪里是山的支脉,支脉要环绕主脉,即所谓真龙要居中,这样,龙神方主大贵,以佑及人。

    结合形势吉凶,《青囊海角经·寻龙论理篇》中有关山的“山厚”、“山瘦”文字,又从另一角度,充实了入山寻龙有关吉凶的具体内容。文曰:“山厚人肥,山瘦人饥,山清人秀,山浊人迷,山宁人驻,山走人离,山雄人勇,山缩人痴,山顺人孝,山逆人亏。”可谓一目了然,要言不繁。

    说到平冈,古人有一种冈阜观支之法,就好比群山之中的分龙之法一样,郭璞《葬书》说:“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钟,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敞妙元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止。势顺形动,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元凶。夫重冈迭阜,群垄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特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夫垄欲峙于地上,支欲伏于地中。支垄之止,平夷如掌,故《经》曰:支葬其巅。垄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垄如足。形势不经,气脱如逐。夫人之葬,盖亦难矣。支垄之辨,兹目惑心。”注曰:“垄言其老也,支言其嫩也。老忽变嫩,嫩忽变老,所以眩目惑心也。”于此可知,择穴寻龙,不只崇山峻岭之中,即使在平洋的冈阜之间,也有龙的存在。古人认为,“垄”亦即“龙”,彼此同音通假。

    然而不管入山寻龙也好,平洋龙法也好,由于地中生气有着“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特点,因此对于《水龙经》卷四所载的《水龙寻脉歌》,我们又不妨把它当作对平洋龙法的补充来看:

    地理真传世罕逢,阴阳之妙最难穷。

    寻龙捉脉观山水,冈阜平洋总一同。

    平洋之地水为龙,四野茫茫岂认踪?

    若使明师精妙理,追寻原脉辨雌雄。

    水龙妙法少人知,慎勿轻传与俗师。

    达者悟之明地理,愚人不晓岂能为?

    元武之水是龙身,定穴君须看得真。

    水积必然龙有穴,水流气散不堪陈。

    大水索回是干龙,小河支接干亲踪。

    ……

    有关“砂”的风水原则

    一、什么是“砂”,“龙”与“砂”的关系

    据杨文衡等研究,穴前后左右的山叫做砂。砂与龙都是指山体,龙好像主人,砂好像奴仆。当龙挺身独行时,砂则随龙两旁护送,面对面相向,好像奴仆保卫他的主子。龙大,则保卫它的砂也多;龙贵,则跟从它的砂也秀美;龙强,则随龙的砂也远(《地理或向叙》)。砂的作用是捍水挡风。它又分几个部分,有专用名称,如穴前面有朝山、案山,穴后面有靠山。祖山分幛包罗于外,形成大局的形势,好像城市周围的城墙,故叫罗城。又如天上三垣星象,各有围垣的星,保卫帝座,故又称垣局。紧贴穴身左右的砂叫做龙山和虎山。穴前案外的山叫做前应,即第二、三、四重案山。穴后玄武顶背的山叫做后照,即福储峰。前应与后照相比较,后照更重要。因为穴后不可无屏障以遮蔽背后吹来的风。穴左右龙虎以外特起两山对峙夹照,称为左辅右弼,俗称夹耳山,这两座山要高低大小相等。穴的左右,水来的一边叫做天门,水去的一边叫做地户,又叫下手、下臂、下关。水来的那边要开阔宽畅,山明水秀。水去的一边要高障紧密,闭塞重迭,看不见水去为佳。水流去处两岸的山称水口砂,假如水口旷阔无关锁,则一方旺气都随流水飘散,龙神也与之俱往,那就谈不上有富贵宝地。水口中间有奇峰卓立,或两山对峙,水从中出,或横阑高镇,窒塞水中,高耸天表,称作华表。水口间峰岩石山,耸身数仞,形状怪异,从中流挺然朝向穴位称为北辰,又称尊星。水口关阑之中,有墩阜特卢,或石或土,于平中突然,当于门户之间,四面水绕的地形称北辰。构成北辰的物质以石最好,士次之。龙虎横抱穴外,背后有山,拖向前去时称作官星。穴舌拖撑之山谓之鬼星。水口中的石头称为禽星,又叫落河火星。龙山虎山肘后生有尖石头称为曜星。总之,砂的构成拖阴负阳这一封闭型地理环境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风水的地理基础之一。

    《青囊海角经》中有这样一段论砂文字:

    “夫砂者,水之所会也,势会则形聚,聚则形见,见则气合。合则有穴矣。无砂则龙失应,无龙则砂无主。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垂头俯行,行无乖戾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祥之象、远则为城为郭,近则为案为几。八风以之而卫,水口以之而关。就体分支,是谓同气。其包裹也,贵乎周密,隔江渡水必同宗:其来也,贵乎逊顺,就体怕断,隔岸怕反,隔江拱揖为妙,就体不断为奇。同气资手朝仰,彼此皆要盘恒,在前要来,在后要堆。左顾右归,迭迭如端妆美女,贵贱从夫,前拥后随,济济若精锐卒兵。出入从将。华表凌霄,捍门插汉,若要人丁千百口,面前迭迭起高峰。若如巨浪列门前,历代产英贤。”

    砂,这是风水术中特殊术语,有着它的特殊解释,就是城市,村落、宅地周围青山的走向和形态。由于《葬书》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为了使居住地的生气凝聚,不致散去,因此“砂环”以挡风,“水抱”以止气,就成了寻龙以后确立居住地的最为事关重要的内容。

    砂与龙都是指山体,“龙”对于“砂”是高大的主要的山体,“砂”是“龙”旁边、周围的小山丘,是“龙”的余波。在成因上,“砂”是由山(龙)的石头风化、粉碎而成,因此,“砂”是“龙”的附生物。凡有龙的地方,常有砂来伴随,仅有龙还不能成为吉祥之地,主龙周围、旁边还需要砂的小山丘来拱卫、环护和呼应才能成为气候。龙好比主帅,砂好比主帅身旁的副官和士兵。兵将相从,才能组成一队前呼后拥的集团军群。若没有众砂增色,主龙就难于聚纳生气。

    龙和砂之间存在一种主从关系。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位必立乎上,臣,好像奴仆保卫他的主人;龙大,则保卫它的砂也多;龙贵,则跟从它的砂也秀美,位必伏乎下。龙好像主人,砂好像奴仆,当龙挺身独行时,砂则随龙两旁护送,面对面相向。砂必须垂头伏行,无乖戾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祥之象。龙强,则随龙的砂也远(《地理或向叙》)。砂比龙更接近于穴和建筑物(城、村、宅)。在建筑物四周的小山峦叫砂。今人称立体的地图模型为“砂盘”。砂依靠、臣伏于龙而存在,它比龙更接近于穴的位置。无砂则龙失应,无龙则砂失主。砂与龙同体分支,隔江渡水必同宗。对于龙来说,砂贵乎逊顺,贵乎朝仰,彼此盘桓。砂对于龙,要前拥后随,不逼不压,环抱有情。砂的贵贱从龙。

    二、“砂”的作用

    砂对穴场建筑物是关水、挡风,对穴起护卫生气的作用。它的位置最近于建筑物,是建筑基址的近景。

    依四至方位论砂山格局,按照中国传统宇宙观,以天上星象分区的东西南北方宿名而名之,以证其方位。例如《地理人子须知》:“《曲礼》注云: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然则地理以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亦假借四方之宿以宿以别四方之山,非谓山之形皆欲如其物也。”因传统地理以南向为正,则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之分一致;但又因有非正向者而习以四兽称之,则不论东西南北只言前后左右。其意象是“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故云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葬经翼》)。言简意赅,生动地说明了砂山对于良好生态与景观以及心理感受,即对于环境质量完美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砂山居于来龙或主山之前,互成对景而照应者,其“近而小者,案山也;远而高者,朝山也”,也是以格局而论。要求“近案贵于有情”,“但以端正圆巧,秀媚光彩,平正整齐,回抱有情为吉”;而“远朝宜高”,“贵于秀丽”,有呈“远峰列笋天涯青”之势,等等。其意象,重在空间心理感受上:“穴前无山,则一望无际为前空”。“易野一望无际,有近案则易野之气为之一收”,盖朝案可使“穴前收拾周密,无元辰直长、明堂旷阔、气不融聚之患”。这里所谓“穴”或“明堂”,以今天的观念解释,实指内部围合的场所;而所谓“气”、“情”,则为心理氛围。不言而喻,传统地理对朝山案山的讲究,以今日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等观照,其意是相当高明的。

    砂对龙起了增势的作用。龙被砂增了势,可以聚气。砂对龙还有守护、使龙发福的作用。砂山磨灭,龙的英灵乃绝。有了砂,龙可以吸收天地之灵气,使龙增风光、景色,锦上添花。

    传统地理中“砂”的由来,可知它反映着山之群体观念,事实上,在传统地理格局中,砂乃统指前后左右环抱城市的群山,并与特达尊崇、城市后倚的来龙,或谓主山镇山者,呈隶从关系。如《青囊海角经》说龙与砂的关系及砂的环境景观意象:“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垂头伏行,行无乖戾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祥之象;远则为城为郭,近则为案为几;八风以之而卫,水口以之而关。”由于砂山在传统地理格局中的群体意义,因此论砂有很多讲究,谓之“砂法”。除若论龙之“龙法”讲究形象美观、生气发越等等而外,区别于龙山称谓,砂山“喝形”,即寓象称名,世俗色彩很浓,如玉台、华盖、宝盖、宝顶、宝椅、印斗、文峰、文笔、笔架、三台、玉斗、锦屏、锦帐、凤凰,等等。另外,论其格局,重要的还有“青龙”、“白虎”等四兽或四灵砂山、“案山”、“朝山”以及“水口山”等概念。

    砂可以助龙起挡风的作用。砂对水的作用是砂关水,水关砂。没有砂,水聚不住。抱穴砂关元辰水,龙虎砂关怀中水。近案砂,关堂水中,砂贵水方善。

    传统地理格局中位属重要的概念还有所谓水口山,或水口形。“水口砂者,水流去处两岸之山也。切不可空,令水直出;必欲其山周密稠叠,交节关锁。”实际上,水口砂所居地位不啻天然门户,故称之为“地户”。地理上喻门为“气口”,若人之口鼻息道,实与运命攸关,故对水口砂极为重视,既须险要,又须至美,以壮观瞻,有诸多讲究。尝倡“水口间有大桥、林木、佛祠”,“建台立塔本相宜”,以崇其胜,既成瞻仰之景观,又利俯览而观景,料敌捍卫更不在话下。与此相类,“水来处为天门”者,也是传统地理格局重点所在之一。

    砂以源、圆、方、正为吉;歪斜、破碎为贱。

    由上述所说,则可说明四面围合之群山的种种意象。就地望而言,这些山称名有伞盖、玉台、锦屏或日宝鞍、马鞍、印斗、金耳、黄华、飞凤、塔、大象、钟或日赛锦屏、鼓楼等等,皆应地理喝形而来,不言而喻。其环抱有情,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诸种气象,更不用详说。略以由剑门山脉而自西而东迤逦而来、隔江相望的山系而言,其形就传统地理格局中重重朝案与水口山诸多秀美壮丽观瞻,亦可知地理格局中砂山之妙处。

    例如阆中胜境锦屏山,又曰马鞍岭。《名山志》:锦屏山“两峰峻亘,杂树如锦,与郡城对峙若屏,故名。山多仙圣游集。”《蜀山考》:“锦屏有浙间山水之状。”《阆中县志》更述其详:“锦屏山,在嘉陵江南岸,濒江,石壁陡绝。其上蔓衍处横竖一脊,左平右突,中段微凹,端正峭茜,斫削不能及,盖县治之案山也。每当斜阳倒射,暮霭欲生,自山北望之,诸峰环绕其后,交辉互射,秀绝寰区。”对于精谙辨方正位,崇尚向明而治、南向为尊,并雅志山水之乐的古代中国人来说,锦屏山及山后印斗山、金耳山、眉山、赛锦屏、西偃山、黑松山等等,形成重重朝案,气象深远,层次丰富,峰峦竟秀,由城中南望,不可胜收。天造地设如此佳境,不惟为风水家惊讶,诸多文杰瞻峦嘘唏,也非异事。如诗圣杜甫《阆水歌》:“阆中胜事可断肠,阆州城南天下稀。”陆游《阆中作》:“邀乐无时冠巴蜀……着意城南看小春。”李献卿《南楼诗》:“三面江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巴鞍岭上浑如锦,伞盖门前半是花。”锦屏山作为阆中胜景,依风水格局建城,而以其为案山形成城市绝妙对景,人文美与自然美交相融汇互为观照更形动人。如陆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廓如丹青。”实为这一匠心的极佳写照。

    锦屏山成为阆中的文化标志物,因而又称“阆中山”。寄托着地方上人世间美好理想,古人赋锦屏山以灵性,袁天纲题锦屏曰:“此山磨灭,英灵乃绝。”仙圣游集,文人荟萃,百姓也以游锦屏为俗,如《阆中县志》:“上元后一日,锦屏山游人如蚁,谓之游百病。”吸饮山川灵气、观景陶冶情性而得增进健康,也非为尽属迷信。作为兼有景观和观景之利的锦屏山,不仅留下许多历史名人胜迹,如吕祖殿、吕仙洞、少陵祠、丘祖殿、三贤祠等等,为吸饮天地灵气、增胜天然锦上添花,锦屏山伏有土木之功、亭、阁、书院等等,载述殊多,至今,锦屏山仍为阆中城风景绝胜处、天然园林,为人民钟爱。

    阆中砂山格局胜处,尚有其水口山,即雄踞城市东南,隔江相望、冠表城南群山而周围诸山稠叠交节的塔山。据《阆中县志》述,锦屏山右,有黄华山,旧据风水建奎星楼在焉。盖黄花山与锦屏山间为南津关,古金牛道、米仓道必经此,为风水气口,故建楼以镇之并崇文风,实为崇观瞻尔。黄华山右为敖峰,再右则塔山矣。塔山适当江水折处,高大峥嵘,形势岌业,兀立于嘉陵江上。山南延长南岩,即台星岩,宋时三陈兄弟读书于此故名读书岩。山右若与塔山合体,为大像山,唐时依山凿大佛于山壁,建寺称大像寺,故山得名,又称之大像岩。登塔山而望,则大像崇冈,偃蹇对峙;若领若袖,四伏盘僻;西望锦屏,相为表里。俯态而视之,大江回折、汤汤流去;而北岸郡城延袤数里,一片丹青,灭没于远烟高树间,融合于蟠龙叠翠中,洵丽瞩也。为镇水口,塔山绝顶建有白塔寺。白塔外九层,砖构而通体白色,故名:又若笔立,亦名文笔塔。除白塔外,当此水口即地户处,大佛寺,龙脊观又名梓潼宫在焉,全契符水口间相宜建台立塔设佛祠之风水主张,成为极佳景观建筑。至于风水说倡言水口建大桥之事,也适有现代钢筋混凝土嘉陵江大桥择址建于塔山迤西,为水口增胜生色不少。或可见,精心相地则古今可通,足证风水之道有其科学性之一斑。

    至于砂山格局中,居阆中城西北水来处即所谓天门处的玉台山,为蟠龙山左臂,亦一大胜处,与塔山相类又别有风光。杜甫《阆山歌》“阆州城北玉台碧”;《玉台观》二首“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人伟有笙鹤,时过此山头”;诸诗皆咏此山。山临江耸立,与西山隔江相望,对峙为城西北天然门户,且景观秀美。山上亦有玉台观、藤玉阁、望水寺等景观建筑,依风水择址而建,为山水增色而崇观瞻,从上游来阆中,必先睹之,也正如从下游溯江入阆,首见其地户塔山诸景,皆兼有阆中城外部识别标志的作用,这一意象,也正是风水中有关天门地户诸说实旨所在。这是风水中“砂”的一个突出实例。

    再以昆明滇池为例,山后赤壁山、碧鸡山、玉案山、观音山、卧佛山、睡美人山等等,形成重重朝案,气象深远,层次丰富,峰峦竟秀,由昆明滇池眺望,“山外青山楼外楼,此地景物更清幽”美不胜收。天造地设如此佳境,诸多文杰瞻峦嘘唏,也非异事。“三面湖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滇池岸边浑如锦,春城四季满鲜花。”西山滇池作为中国胜景,依传统地理格局建城,而以其为案山形成城市绝妙对景,人文美与自然美交相融汇互为观照更形动人。游人如云吸纳山川灵气、观景陶冶情性而得增进健康。作为兼有景观和观景之利的滇池胜山,不仅留下许多历史名人胜迹,如龙门三清阁吕祖殿、吕仙洞、三贤祠等等,人文灵气增胜天然锦上添花,亭、阁、楼、殿等等,天然园林,为人民钟爱。

    昆明滇池砂山格局胜处,尚有其水口山,即雄踞城市东南,金马山为上水口,周有群砂环护主山,为地理之气口,故建金马寺以镇之并崇文风,实为崇观瞻尔。西有碧鸡山为下水口,碧鸡山高大峥嵘,形势岌业,兀立于迤西大道之上。此水口即地户处,普贤寺,华亭寺兀立其上。水口间相宜建台立塔设佛祠之传统地理主张,成为极佳景观建筑。至于传统地理倡言水口建亭、阁、塔为水口增胜生色不少。由此可见,精心相地则古今可通,足以证明传统地理学有其科学性之一面。

    1.玄武、朱雀、龙、虎四砂的作用

    不论方位穴场之前、后、左、右砂,除了藏风聚气的效应外,还有下列作用:

    插水砂——水左来,山右转,水右来,砂左转,抱内水,插外水。

    后台砂——建筑基址或穴场后的砂,叫后台砂。在靠山前的小丘,为后助力。由层次数目决定这地方发福的程度与阶段,也可以称为玄武。

    前朝砂——作用在于增强建筑地基之权势和地位,又称“案山”及“朝山”。穴场前面的宽地称“明堂”,近“明堂”之山称“案山”。“案山”之外,远方之山称“朝山”,统称“朱雀”。

    文从砂——指建筑基址左面从属于青龙山的青龙砂,为左尖峰,也叫“文丞相”,“上相砂”。有守护及促进智慧之作用。

    武从砂——指建筑基址右边为“白虎砂”,又称“武砂”,主武贵,如有尖峰,为“武丞相”,又名“上将砂”,主霸道权力。

    2.砂乃宅之护神,用以藏风聚气

    砂是龙穴之护神,地无砂则风不能避,气不能聚,风吹则气散,则此地不是吉地。虽有环砂在四周,也要看其方位,对本身建筑物的坐向是否有利,有利才是吉地。

    3.避开劫砂才发富贵

    劫砂盘以坐山(地盘正针)论消纳,只忌一山,如坐巽山,癸方有砂高耸,其形破碎歪斜,恶石巉岩,则为凶砂。当然,若砂之形体正峰圆,也是可以的。

    砂的特殊解释就是城市、村落、宅地周围诸山的走向和形态。为了使居住地的生气凝聚,不致散去,因此“砂环”以挡风,“水抱”以止气,就成了寻龙以后确立居住区地的最为事关重要的内容。

    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对于这个做臣道的,风水术中自有一套理论研究。《青乌先生葬经》说:“福厚之地,壅容不迫,四合周顾,辨其主客。”注解说:“明堂宽大,气势不局促,四山皆合,如宾主揖逊,尊卑定序也。”文章所说的“四合周顾”,就是后世“砂环”理论的前身。《葬经》又说:“山欲其凝,水欲其澄。山来水回,逼贵丰财。山止水流,虏王囚侯。”“山顿水曲,子孙千亿。山走水直,从人寄食。”墓周山凝、山来,山形顿回,止水澄清,流水曲绕,因为留得了墓穴生气,所以家富财丰,子孙世代门庭兴旺;反之,墓周如果山止不环,山形反走,水流径去,直而不绕,墓穴生气散失无遗,故而墓主家属不是虏王囚侯,就是从人寄食,做人家的佣奴了。为此《葬经》托出:“气乘风散,脉遇水止,藏隐蜿蜒,富贵之地。”注解分析:“知其所散,故官不出,就其所止,裁穴有定。回山藏隐,如蜿蜒然,乃富贵之地。”

    三、风水中的察砂

    砂是主龙周围的小山,砂通常被分为侍砂、卫砂、迎砂、朝砂等,可见砂与龙之间存在着一种主从关系,这种主从关系又恰与中国的宗族观念相一致。更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源。

    “砂”的分布示意图以砂山判断吉凶,首先要分出砂的星属,通常以尖圆方正者为贵为吉,歪斜破碎者为贱为凶。

    不仅如此,砂的前后左右砂的分布还有高低大小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上砂要长、高、大,下砂虽在一里之内不可全无,但要低、平、小,当然超出一里距离也就无所顾忌了。此所谓“青龙要高大,白虎不能抬头,”此外,主龙之前的砂则根据距离的远近分为朝山(远)、案山(近);对它们的形状要求是三台、玉几、横琴。

    “东山起焰,西山起云,穴吉而温,富贵绵延,其或反是,子孙孤贫”,也是《葬经》有关砂情的一个重要论述。这一论述,在“砂环”理论之外,从“阴阳配合,水火交媾”角度着眼,由于这两种气郁蒸而成结穴,所以穴吉而温,导致子孙富贵长久的良好结果。为此,注释语气肯定地说:“不能如是,不可谓穴。”自西周初年,就出现了四神砂,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东晋郭璞《葬经》论山曾说:“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下有注曰:“伏连自天,水波马驰,言势来若奔龙,欲其来也。形止若尸,穴欲其止也。”“其止若尸”一语,就是指墓周的砂情而说的。又说:“龙虎抱卫。”注解:“贴身龙虎抱卫,朝山与主山之穴情相向也。”总括龙砂宜忌,就是龙要势奔,砂要形止,龙要绵亘起伏,砂要龙虎抱卫。

    《葬经翼》是明朝缪希雍的地理专著,《四兽砂水篇七》是其中有关砂水的专篇。在郭璞的《葬经》中,早曾提出:“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所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葬经翼》把它们称之为“四兽”,并阐述道:“夫四兽者,言后有真龙来住,有情作穴,开面降势,方名玄武垂头,反是者为拒尸。穴内及内堂水与外水相辏,索回留恋于穴前方,名朱雀翔舞,反是者腾去。贴身左右二砂,名之曰龙虎者,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故云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反是者为衔尸,为嫉主。”除“青龙婉蜒,白虎驯俯”二砂之外,《葬经翼》对砂水的论述也很切要:

    “大要于穴有情,于主不欺,斯尽拱卫之道矣。至于砂之插回收水者,必须开面向里,不拘远近,俱各有情。远朝及前后左右之砂,皆以真面相向,无破碎尖射凶顽为融结证佐,惟曜气飞扬,穴中不见者不忌。大地多有此类。欲知砂之背面,当分厚薄顽秀。背厚面薄,背顽面秀,背挺面湾,面来必有情而长,背则无情而短,故砂之湾者水必湾,砂之秀者水必秀,砂之走窜者水必不收。砂水之形,实相比附者也。吉凶征应,可不言而喻矣”

    《黄妙应博山篇》中《论砂》韵文一节,则比较具体。比如单说砂名,就有侍砂、卫砂、迎砂,朝砂、益砂、照砂等等,又如对砂的富局、贵局、贱局和“四砂法”等,也都有着简明的述及,现条陈如下,以清眉目:

    (1)砂关水,水关砂。抱穴之砂关元辰水,龙虎之砂关怀中水,近案之砂关中堂水,外朝之砂关外龙水。周围环抱,脚牙交插,砂之贵者,水之善者。

    (2)两边鹄立,命曰侍砂,能遮恶风,最为有力。从龙抱拥,命曰卫砂。外御凹风,内增气势,绕抱穴前,命曰迎砂,平低似揖,拜参之职。面前特立,命曰朝砂,不论远近,特来为责。四砂惟朝,关系匪轻,高低穴法,只此可凭。本身横案,亦是朝神。

    (3)插水砂,进田笔。祸福紧,万勿失。水左来,山右转,水右来,砂左转。抱内水,插外水。所以责。

    (4)虎与龙,吾掌中。随身取,为至功。穴若真,必不顺。穴若假,岂肯逆。若借外砂,名曰护从,环抱低平,右左相应。其或不交,藉案横拦,亦能收水,此亦可扦。上水宜长,下水宜短。下水若长,下砂要转。

    (5)亦有偏龙,水自右来,左宫贵穴。亦有偏虎,水自左来,右宫责穴。或正用,或斜裁,知正知变,顺逆安排。

    (6)又有龙虎,结成顺局,须抱过腕,臂未起峰,横拦穴前,亦多成地(或得近案,逆水而上,又不可慨以顺局言)。

    (7)主短朝长,是朝逆主。主长朝短,是主逆朝。名为变势。若道其常,主朝相若,是为正势。两山相会,水亦相交,朝山贵峰,或三或五,尖圆端秀,是为上格。短缩之形,虽秀减神。时或横过,突起对峰,意非特朝,亦有可取。身脚水路,不我相向,偏斜走窜,无所取裁。

    主山之水,赖朝锁纽;朝山之水,趋向主龙。何论尖圆、何拘本方,但要端正,真水到堂。有等大地,主山固逆,朝山迹逆,三阳之水,乃无走池,发龙虎后,抱龙虎前,此名近案。或发龙腰,亦为案取,贵下生上,勿上生下。有案无朝,内水了收;有朝无案,亦赖前砂。朝案俱无,护砂前插。法若背此,穷龙之宅。朝不嫌远,案固欲近。案秀尖圆,厥形为上。一字平过,得案正祥。中高中低,几几相合。高凌低脱,云胡可论。

    (8)水口之砂,最关利害,交插紧密,龙神斯聚。走窜顺飞,真龙必去。砂有三,富、贵、贱。肥圆正为富局,尖秀丽为贵局,斜臃肿为贱局。砂砂有杀汝知乎?有尖射、破透顶的,探出头的,身反向的,顺水走的,高压穴的,皆凶相也。又有相斗的、破碎的、直强的、狭逼的、低陷的、乱斜的、粗大的、瘦弱的、短缩的、昂头的、背面的、断腰的。皆砂中祸也。

    (9)夹护之砂,须要审详。左护的多,必为左穴,右护者多,必为右穴。迎托之砂,须认下落;后托之砂,有边长的,有边短的,穴在长边,此亦可据。

    (10)四砂法,若推磨。龙与虎,事若何?吉吉吉,凶亦多。后玄武,要垂头,祸与福,谁之招?前朱雀,尤紧急,要翔舞,须轩辖。吉凶机,须早察。有盖砂,高大盖穴者是;有照砂,正照穴声者是;有乐山,出穴星后者是。

    (11)尖尾鬼,尖属火,乃主鬼。齐尾鬼,齐属土,只主富。横龙穴,须认此。若正出,任有无。曜气何?插两臂。龙虎外,按衣袖。官星何?前砂外。官属阴,曜属阳。不见者见,见者不见,前后左右,气之剩余。尖圆直方,气之秀发。向外则吉,反射则凶。参以龙穴,细细研穷。

    (12)天有北辰,地有镇星。生居水口。角幞分明。亦有兽星,与夫螺星。方圆尖石,马象龟形。如鸾如凤,平地高冈。论力之重,夷掌之中。印砂何取?鱼砂何论?顾我为真,背我勿问。西亦为佳,妙在艮巽。巽、丙、丁,砂之秀,乾、坤、艮,亦吉曜。若罗列,可推究。

    (13)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中克,克中生。看何方,何星属,何星旺,是的地。砂之形,穴之应,勿失真,认而认。宜平堆,宜作坪。论生克,讨分明。宜开池,宜筑坝。论制化,俱有验。化吉凶,随龙神。妙中妙,心中明。喝砂形,随时见。是何方,则何荫。

    以上13条,就是《黄妙应博山篇·论砂》的有关内容。关于其中第13条的砂分木、火、土、金、水五星。接传统地理的说法是:

    木砂直而丽,逢金则折,最要水木相扶;

    火砂尖而锐,遇水易灭,最要木火通明;

    土砂方而厚,见木不良,最要火土相济;

    金砂圆而秀,遭火便伤,最要土金相助;

    水砂动而和,得土失佳,最要金水相生。

    其中木居东方必旺,火居南方多兴,金居西方必发,水处北方必达,只有土居四方都宜。原因是各就本立,得令而旺。反之,如果木居西方,金来克木;火居北方,水来克火;金居南方,火来克金;水居中央,土来克水,就不是被折、易灭,便是被伤、失佳了。

    由于地中生气发于外,则生为草木。因此墓周诸砂,如果不生草木,便就不吉。同时,按照砂的居地和形状,又有“四怕”:

    一怕捶胸插腹,因为居地太逼近墓穴了;

    二怕削竹拖枪,因为砂状太瘦削疲沓了;

    三怕反弓外走,原因是不能环抱而蕴舍地中的生气;四怕随水直流,原因也是无法留,主地中生气。

    “四怕”之外,按照《青囊海角经》的说法,不吉的砂情还有“岩岩大知,岂为良兽之星,焰焰尖砂,皆是凶危之煞。若走若窜,不用劳心:如反如飞,何须著眼。半顺半逆,终为奸诈之徒:无序无伦,定出凶顽之辈。不似蜿蜒,有何好处;不生草木,有甚来由。”

    刘基《堪舆漫兴》所咏下关砂、水口砂的诗也堪回味:

    堪舆吃紧下关砂,发旺人财总是他。

    若使下砂无气力,诸山如画亦虚花。

    入山口诀有水口,水口有关地可寻。

    忽见禽鱼游水面,定知有穴在花心。

    水口之山形不齐,龟蛇狮象总云齐。

    捍门华表情还贵,更有罗星是福基。

    注释与参考文献

    据洪丕谟:《中国风水研究》。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

    有关水的风水原则

    一、水的风水概念

    据尹弘基研究(何海燕译),如《葬书》所言,得水比藏风更重要。但在风水中,不管怎样,水系不如山脉受重视,因为水道特征很大程度上依山势而定。

    吉地前必须要有水。从理想上讲,一条宽缓舒展的河流应从吉祥地前一定距离处流过,左右两边还应有两条小水流。这些水流在风水中非常关键,正如J.J.M.Desroot所留意到的那样,以致于中国厦门地区的人们经常会在位置吉利的墓前挖一个水塘以弥补穴前无水的缺憾。阴宅风水中水为什么这么重要?在寻找答案时,我们在《葬书》中发现下面这段话: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因此,位于吉祥地之前的水有助于生气在风水穴中聚止,风水穴即自主山上传递下来的生气的聚结处。如果前面无水,身为幸福源泉的生气就会从穴中荡散出去。这就是穴前之所以要求有水以及厦门人之所以在穴前无水情况下要修筑水塘的原因。

    职业风水师采用下列关于水的风水原则:吉利的水道流向不能与山脉走向平行,因为这样的水道不能贮藏无法穿越水流的生气。为了将生气聚积在某地,水道必须横跨山脉。因此,若水道和山脉走向一致,则不吉。理想的水道迂回曲行好像正欲从与山脉走向垂直的角度来拥抱吉地。无论如何,水道不应笔直地流过一地区。若如此,则认为它们不肯接纳此地的生气。风水中所谓吉祥水道都流速平缓,蜿蜒屈曲。若水流湍急或水路转弯陡急则大凶。若水流逶迤前行,荡荡悠悠,好像满怀留恋之情,一步三顾穴,不忍遽去,则吉。所有风水物(如山脉、水系)的理想特征均是结构优美,形态秀丽。任何看上去对风水不敬的粗鄙刺目的形态或结构都表明该地不吉。若吉地附近的水流平缓优雅,则称此水对该地有情,不忍离穴而去。

    水流方向也极为重要。吉利的水道应从吉利方流向凶方。若能如此,该地居民将永享富贵荣华。这些是吉祥水应具备的一些重要条件。但它们对风水师为什么很重要呢?对寻找问题的答案来说,下面这段引自中国宋代胡舜申《地理新法》的文字非常重要。

    “山是静止的物体,属阴。水为运动的物体,属阳。阴的特征是恒定不变,而阳性则变化不常。吉凶与相水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取譬于人体)则山(风水中)可比作人体,水即为人体中的血管。人体的生长、衰老取决于血管的状况。当血液绕周身循环,顿流畅通,则人体健康强壮。反之,则身罹疾病或死亡。这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无一人可例外。这条法则要求水路流向正确、山脉位置得当以便构成吉祥地。五山各有自己的吉凶位置(按字面可译为生、旺、死、囚)。总之,水路应自吉方流向凶方,如此则吉;若水路自凶方流向吉方,则凶,因为它冲破了该地的生旺方……”。

    风水要考察穴前的水道交会(水口)也很重要:自白虎和青龙而来的水道应交汇于明堂之中,明堂为风水穴前的平台。水口应闭合并与两座抱山的距离相等。据说当水口距两山远近相当时,青龙和白虎二者平衡。可见,地形的平衡或对称是风水的基本原则。

    水意味着财富。因此,为了带来财运,有流水的穴前聚集是必要的。黄日淳曾说过水道交会可使水流缓慢,平缓的流水正是风水所要求的条件。

    观察“得水”和“破水”的方向也很重要。如胡舜申《地理新法》所述,水道流向比流水的其它条件都重要。当从流水状况来看某地的吉凶时,进水(得水)方向和去水(破水)方向都很关键。源自青龙或白虎的水道从风水穴前穿过,其流向应自生位(吉方)至衰位(凶方)。

    1.阴阳水

    阳水指由穴左流向穴右的水道(即顺时针运行),流自青龙的水即属此类。从右向左(逆时针)流动的水道为阴水,即自白虎流出的水道。在几种分类体系中,以阴阳法则为基础的分类法最广为流传。

    2.内外水

    按水道距风水穴的远近,可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别。内水指风水穴附近的水道;外水则指远离风水穴的水道。源自玄武、青龙和白虎的水道都属于内水,而源自朱雀(案山和朝山)的水道或那些由任一地方流进或流过风水穴附近特定的风水地形即局内的水道均属于外水。

    总之,我们可以这么说,在找到一块由吉山环绕的地点之后,水道的方向和形态就是下—步要考察的重要因素。

    观水在风水理论中与觅龙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所谓“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足见山水不可分离。又因水主财,因而作为风水宝地,观水应是一个极重要的方面。

    在春秋末年,曾有人提出过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这种学说促进了人们对水的雠。《管子·水地》言: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已独赴下,卑也。是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

    水是阴柔含容的象征,是万象众生平等的代表。所以庄子又说:

    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违非得失之质也,是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故曰水神。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几。

    水最伟大的杰作就是产生生命,没有水就没有人。它构成了万物和人体之中最主要的成分。古人说:

    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成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肺发为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生而目视耳听心虑。目之所以视,非特山陵之见也,察于荒忽:耳之所听,非特雷鼓之闻也,察于淑湫;心之所虑,非特知于粗粗也,察于微眇,故修要之精。

    《道德经》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性柔弱,随器皿而成形,自不可见的缝隙渗透浸渍,无所不至,水面如镜,物无不现。《道德经》四十三章又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人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水又流向山谷,容纳各种污积,但洁净如初,永不受污染。他们强调阴柔的、宽恕的、忍让的、曲成的、退守的、神秘的、接受的态度。

    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穷,上下无时。……万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为之正具者,水是也。故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风水中的尝水:风水认为地脉之类恶可以通过品尝水味作出判断。通常平川品尝井水,山地品尝洞水。水味以香为贵,酸苦则不吉。并且从水的色、温来看,风水一般喜清忌浊,冬宜温夏宜冷。

    《管子·水地》篇引申出有关水的结论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草木得到了“水”就生长得更加茂盛,鸟兽得到了水,就会长得更加肥壮,文中特别指出:“水”的最精华部分凝聚起来就形成了人。人的“九窍五虑”都是从水中产生的。他们反复强调人的体质、容貌、性情和道德品质也是由于水质不同所决定的:

    何以知其然也?夫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敢;越之水浊重而泪,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最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较劲而清,故其民间易而好正。

    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人心正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毫管子水地》第三十九)。

    二、水势与安宅原则

    一般地说,在山峦之中,水来之处谓之天门,若水来而看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天门开则财源茂盛。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户闭则财用之不竭。这就是古人所说;“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

    选择好这样的水势,接下来便要求找安宅之地,一般要寻找“涔位”落基,所谓涔位就是水环抱的一面,通常水的水边不能落基。这很符合河水的力学原理。河的隈曲一边,由于水的惯性冲力,时间越久得到的地越多,若在相反的方向,则久而久之则宅基地都有可能被河水侵蚀。

    1.众水所汇,气聚

    发源于万山中的大江、弯弯曲曲流向此方,在北面汇合后入长江,入大湖。在风水名著《水龙经》中,这属于难得的“聚水格”。

    2.山环挡风,气不散,有水为界,气止住

    风水宝地的西北方有环形山挡在西北风,符合“山环水抱必有气”、“山环水抱必大发者”的风水定律。北方有九岭山、连云山、幕阜山等层层环抱,形与方向都恰到好处。

    “气遇水则止”。风水宝地北面为大江中游,还有著名的大山,也有著名的湖泊,把本区域气有效地止住,不使散去。

    3.南为气口,生气源源不断

    风水宝地较远的南方、西南方有纵行的远山、于山等形成山川,成为来气之口。这个川上,若将山的走向改为横向,生气进不来,气场也就变坏了。

    “大荡大江收气厚,涓流点滴不关风,若得乱流如织锦,不分元运也亨通。”

    古都和近代大城市的选址也证实了古人的论断。翻开世界地图一看便知,凡有大江大河的弯环处、入海处必有大都市,且往往作为首都或大商业中心。而不懂风水学的人只是看到其交通之便利,这是不全面的。

    4.挑选支流水,水流徐徐则气聚

    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外气流速是否与人体气血流速相符合。犹如天公书符之速度应符合天之骄子气血运行之快慢。

    大江大河必然流速大。当然,有湾抱就是好气场,即所谓“曲则有情”。但因流速较大,所以气散,或日气冲。正如古人在《水龙经》中说,“大江大河虽有湾抱,其气旷渺。”所以古人又说:“须于其旁另有支水,作元辰绕抱成胎,则七气内生,并大水之气脉皆收揽无余。”意思是说在大河支流上可选好气场,其奥秘在于支流水量小,流速慢,比较接近人之气血流速。而不应在江河干流旁选宅址。

    当然,这是指选老百姓的住宅而言。如若建设一城镇,大江大河附近还是难能可贵之处。由于城墙、院墙等遮挡及门的方位优选,也可将旷渺之气收拢而纳入,而致使气流之速最终接近人体气血之速了。

    5.曲水收气

    “水抱”很重要,占了风水学的大半个内容。尤其到了没有山的平原,“水抱”的道理不可不知。

    《水龙经》说:“龙落平阳如展席,一片茫茫难捉摸,平阳只以水为龙,水绕便是龙身泊,故凡寻龙,须看水来迴绕处求之。”

    意思是说,风水学中称为龙的山,到平原不见了,则应以水为准,但好气场表现在弯弯曲曲的地方。

    前面谈过,气遇水则界(或止),这点似乎不好理解。人们知道,猎犬嗅觉很灵,但如果逃犯过了河,则猎犬就感受不到。

    三、水是大地的血脉、吉地必须有吉水

    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地理之道,山水而已。”甚至认为:“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从今日观点来看,所以注重水法,首先因为水对生态环境即所谓“地气”、“生气”至关重要。风水认为:“山之血脉乃为水”,山之骨肉皮毛即石土草木,“皆血脉之贯通也”。俗称山管人丁,水管财。这不过是对以农为本、水为农业命脉的认识。因凡耕渔、饮用、去恶、舟楫之利以及调节小气候,莫不仰给于水。风水家重相土尝水,鉴别水土质量的种种凶吉说,可以当代诸如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的地理地质调查中,得到证明。

    其次,风水家相地重水,是出于交通和设险,正如《平洋全书》所说:“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不然只是堡塞去处。”

    第三,相土重水是考虑防水害。选址于河曲所谓宅居澳、衲,且以水流三面环绕缠护为吉,谓之“金城环抱”,“金”是五行之金,取象其圆。“城”则寓“水之罗绕兮,故有水城之称”。这种形势又称“冠带”。历来引为风水吉格,以至宅前人工河、渠,如故宫金水河、民宅前半月形风水池,都出于此。这一形式所以吉处,是出于基址安全。由现代水文地理可知,河流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偏向力作用,往往向南形成河曲,北岸凸而南岸凹,水流挟带泥沙在河曲凸岸堆积成滩。而在凹岸,则不断淘蚀挖深,导致坍岸。显然选址在河曲近岸一侧即水环三面的岸上是极为有利的。

    以风水的“水法”而论阆中,仅就选址的科学性,论述一二。长江一大支流嘉陵江迂曲于阆中而经其三面,正形成大聚结,“千水成垣”和“金城环抱”之势。嘉陵江水滋润着肥沃的土地,调节其气候,形成良好生态。古人称有“丝盐之利,舟楫之便,可以通四方商贾”,“隐然有大国之风”。另外阆中水质“味淡而甘”,“知味者尤称焉”。这里出产着中国名醋之一(阆中保宁醋)。

    处于“金城环抱”中的阆中古城,现址是唐宋时格局,正与风水理论在此时期臻于成熟相合拍。汉时城址,按旧志载,在城西北,为江水所啮,所以东移南迁。至唐宋卜决现址,始为稳定。从水文地理河曲演变理论分析,风水中的科学成分显而易见,也实应为现代防洪所借鉴。

    水在风水中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跟龙的关系密切。水是龙的血脉,水大,龙来长。水小,龙来短。水来处是发龙,两水相汇,水尽处龙亦尽。

    第二,它是构成风水景观的基础。水曲则财禄聚,水直则贫贱天亡。前水不宜直射,后水不宜直流,全以屈曲为贵。

    第三,平洋地区水又代表龙脉。行到平洋莫问龙,只看水绕是真龙。

    第四,水与气有密切关系,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生气聚。众水停注之地,为沼为涉,为池为湖,乃真龙想息之所。气为水母,水为气子,子母相随,环聚斯美(《相宅全书》)。

    水是自然界—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其对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人类更是须臾离不开它。但选址不当或使用不善,它也可促成无情的洪水吞噬庄稼和房屋,或者引起污染,破坏生态系统。所以建筑的选址中如何处理水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

    四、风水中择水的具体应用

    风水中,择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所以“寻龙择地须仔细,先须观水势”,“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水受到了风水家的《水龙经》吉水格局特别重视。他们认为水是山的血脉,凡寻龙至山环水聚,两水交汇之处,水交则龙止。由于水流的弯曲缓急千变万化,风水家也将水比作龙,称为“水龙”,堪舆书《水龙经》是专门讲水系形势与择地之关系的,其汇总了上百种关于阴宅和阳宅的吉凶水局,以供人参考。在无山脉可依的平原地区,风水家择地便是以水代山,“行到平原莫问纵(山脉),看水绕是真龙。”《水龙经》便专门讨论了水龙寻脉的要旨和法则。

    “然水有大小,有远近,有浅深,不可贸然见水便为吉。当审其形势,察其性情,别其吉凶,以作取舍水之标准。”风水家取舍水的标准,主要是以水的源流和形态为依据的,“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深处民多富,浅处民多贫,聚处民多稠,散处民多离。”认为来水要屈曲,横向水流要有环抱之势,流去之水要盘桓欲留,汇聚之水要清净悠扬者为吉;而水有直冲斜撇,峻急激湍,反跳倾泻之势者为不吉。

    《水龙经》凶水格局风水理论中对水的认识除了考虑了灌溉、渔盐、饮用、去恶、舟楫、设险之利处,还很注重对水患的认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古人早就认识到了水的刚柔两面性,水淹、冲刷、浸蚀等水害使人进入泉州的三道水口们总结出了许多合理选址和建筑防御水急等措施。较典型的例子是在河流的弯曲成弓形的内侧之处,其基地为水流三面环绕。这种形势称为“金城环抱”,按五行,金象圆,五金生水;水亦为险阻,环抱之水故有“金城”、“水城”之称。风水学中又称其为“冠带水”、“眠弓水”,是风水水形中的大吉形势,所从皇家如故宫中的金水河,颐和圆万寿山前的冠带泊岸,到民宅前的半月形风水池和众多泊位住宅均由此衍出。

    这种水局之所以被认为是吉利的除了近水之利外,主要在于其基地的安全、不断扩展和环顾有情。由现代水文地理学可知,河流在地形岩性的限定和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形成了弯曲婉转的状态,弯曲之处便有了许多河曲天门地户示意图之处,由于水力惯性的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曲的凹岸,使其不断淘蚀坍岸,而凸岸一侧则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既无洪涝之灾又可扩展基地,发展住宅。同时,冠带状的水流曲曲如活,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而反弓水被认为会“退散田园守困穷”,十分不吉利。

    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是符合科学道理,故可多为今日选址所借用、如可选择河流凸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等。

    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要详加注意。就水源来说,不外有三种,其一是井水,井址的选择应考虑到水量、水质、防止污染等因素。尽可能设在地下水污染源的上游,方便取水处。要求井位地势干燥,不易积水,周围20~30水口处建筑布局米内无渗水厕所、粪坑、畜圈、垃圾堆场和工业废水等污染源。其二为泉水,常见于山坡和山脚下,水质良好和水量充沛的泉水不仅是适宜的水源,而且还有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住宅周围有山泉者,当为吉利之住宅。风水书也说:“有山泉融注于宅前者,凡味甘色莹气香,四时不涸不溢,夏凉冬暖者为嘉泉,主富贵长寿。”其三为地面水,如江河湖泊和蓄存雨水等,此类水污染情况较井水和泉水严重,所以水的饮用取水点尽量选在聚落点河流的上游,排污点设在下游。如有条件饮用的水最好在岸边设砂滤井,净化水质提高水的清洁卫生程度。

    就水质方面来说,以观察品尝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时,当掌握水应清沏、透明、无色、无臭、无异味、味甘等。有条件的应当作化学生物试验,检查水的软硬度、矿物含量和细菌含量等。看来,对水环境的考虑不外注意水势、水源、水质三方面而已。

    风水中还有一个常见的因素谓水口、城市与村镇一样,一般都有水口,只因距城市距离较远,常被人忽视。例如泉州市就有三大水口,以三塔层层引入,形成了城市的极为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其第一水口为溜江石塔,第二水口为石湖之塔,第三水口为姑嫂塔,又叫“关锁塔”。这三座塔构成了泉州市的门户。

    城市水口的位置与环境要求与乡村大同小异,如泉州第一水口处的溜江石塔就与两侧的凌霄、宝盖二山成鼎足之势。而福建明溪县城东面的水口,右岸为象山,左岸为狮山,两山对峙,被形家称为狮象交牙,足见其为风水宝地。

    水口在村落中有极重要的意义,它象征财源、前程等,往往引起村民的极大注意。水口一般分为天门和地户,它要求天门开而地户闭,这样才能聚气,从而使财源滚滚、家丁兴旺。最典型的例子是安徽绩溪县冯村的天门地户之设,显得十分规整。

    山水塔亭景观水口的位置以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多选在山脉的转折或两山夹峙清流左环右绕之处。我国河流多源自西北流向东南,故水口多在东或东南方,即所谓“巽位”吉方。水口距村落的距离一般在一里至六七十里之间,它根据地气的大小而定。

    水口处一般建造一些建筑物,常见的是桥台楼塔等物,并辅以树亭堤塘,以增加锁钥的气势,彻底扼住关口。而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地方则建以文昌阁、奎星楼、文昌塔、祠堂等物。《仕里明经胡氏宗谱》有这样记载:“……水口两山对峙,润水匝村境,……筑堤数十步,栽植卉木,屈曲束水如之字以去,堤起处出入孔道两旁为石板桥度人行,一亭居中翼然,……有阁高倍之……榜其楣曰:文昌阁。”

    而徽州西递水曰有文昌阁、魁星楼、风水塔、观音庙等建筑,足见水口的重要性。

    平原地区的水口常在去水中央立州或土墩,并在其上建阁或庙,同样能够达到保留风水的目的。如浙江乌青镇在分水墩上建阁,即所谓“今又于水墩之左建一杰阁则风水愈固,财源愈美。”像这样在分水墩上建阁者,江浙一带枚不胜举,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水口各阁庙风水术中寻水,不但要求水要环,要源远流长,要从生旺方来,并且还要求水要朝对山脉的来龙和至此止息不流。因此,关于“水口”的理论很重要。

    所谓“水口”,就是一方众水的总出之处,也就是聚会之处。原来山的贵贱,格局大小,都和水口有关,比如祖龙开展,形成罗城样的格局,而罗城余气,又各自延伸回环成墓前的关阑。这种术名为砂的关阑,不管是缠护周密,或起捍门,相对特峙,还是或锦旗,或出禽曜,或如狮象蹲踞,都要有止水回护前面而留得生气的,才能身价倍增。如果在群山之中,又必须有交互水口的,生气才能聚。如果寻找帝王落葬的山陵佳地,还必定要有北辰尊星坐镇水口,高昂耸异,远远看去能够惊摄住人的,方才能够称为“上格”。“水口”又有正局和偏局的不同。正局水口砂势两面合抱收回,偏局水口砂势上面单卷,一面借辏。然而不管正局也好,偏局也好,那水口的砂势,又要以“跌断或星体”的为贵。以上这些,都是就总水口而说的。正水口也叫大水口。

    如果大格局里不只一龙,不只一穴的,则必定每龙每穴之身,又各自有着自己的小水口。昔人有云:“大水之中寻小水。”就是指由大小口中派生出来的小水口。因为水口和砂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两者的巧妙结合,又有“专结”的说法。这种专结,就是说,不管小水口还是中洋、外洋,周围最好都要有一重重的砂势收结,这样水澄砂环,以水口作为扼住咽喉的门户,墓地的风水自然就趋吉了。用一句古话来说,就是:“关门若有千重锁,必有王侯居此间。”

    然而,以上这些风水术中的问水之法,都是就总体要求而说的。其实在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千差万别,千姿万态,因此,有关干水、支水、顺水、曲水、缠水、界水、湖荡水等自然水法,以及所谓的“五星”分类和异形之法等等,也就引起风水家们的重视,并从而引申演变出种种说法来。

    自然水法的范围包罗极广,这里仅就干水、支水、顺水、曲水等等,作一扼要的探讨。

    干水。所谓“干水”,就是大江大河的主干之水,就好比树木一样,粗大的树身是干,分散的树枝是支。自然界的干水,就风水的看法来说,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干水成垣,另一种是干水散气。前者可用而后者不可用。

    干水成垣。垣就是墙,风水术家认为,迢递而来的江河之水,也只有形成了环形的“墙”,才能围住地中生气而为葬者所用。在平原中看取墓地,水也是龙。如果水流一泻而去,不见回头环绕之处,那末流过之处即使偶然有着一些屈曲的处所,也决不可能结成生气凝聚的吉穴。原来地中生气,直至环绕回顾之处,才是龙脉止聚的地方,这就是古葬书中所说的“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界水所以止来龙”了。如果水流迢递而来,十里二十里处还不见水流回环成墙,那就说明以往的屈曲之处,就是行龙之处。古诗有云:

    龙落平洋如展席,一片茫茫难捉摸。

    平洋只以水为龙,水缠便是龙身泊。

    因此,在地势平坦之处寻找龙穴,必定要在水城大缠大回之处去作仔细的探求,有些许小的屈折回头,只是真龙来气结咽的地方,是形不成生气凝聚的结穴的。

    干水散气。干水汪洋恣肆,斜行而来,中间看去虽有屈曲,然而却又形不成环抱之势,这时其间如果没有支水回环以作内气,那就结不成生气凝聚之穴了。由于这种干水未能回环成垣,聚得生气,所以人们便称它“干水散气”。

    支水。支水是干水的分支,就好比树的枝一样。支水有种种情况,如果直流而去,不能交界回抱的,就结不成穴。交界的支水,有各种各样的状态。

    几种交界的支水,不是前后重重交锁,就是左右重重交锁,几分几合,说明束气结咽,龙脉到头,加之看去圆净端严,形势秀逸,这时如果再见局内龙虎前后左右,护卫周密,就可在此立穴了。

    曲水。水流曲曲回环,形成墙垣,往往有所结穴。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曲水单缠”。这种单缠,就是曲水一支,回环缠绕,形成种种不同形式的墙垣。这是曲水单缠中较为有名的。据说葬得这种吉地吉穴,家属爵尊福厚,富贵悠久,美不可言。

    另一种是“曲水朝堂”。曲水不只一枝,或三曲五曲,回收周匝,各各包裹朝护着墓前生气凝聚的明堂。曲水朝留有多种形式,除了“风摆柳条”稍逊一筹外,绝大多数都能钟秀聚神。

    顺水。水流顺势而来,只要不径直流去,到止息处有所回抱的,也能结穴而聚生气。刘基《堪舆漫兴》说:

    顺水之龙穴要低,有砂交锁始堪为。

    面前若见滔滔去,纵是龙真罹祸危。

    能够结穴的顺水,有曲勾和界抱两种形式。

    有关风水穴的原则

    一、穴位的概念

    穴位的概念起源甚早,首先来自地理。宋代地理名家赖文俊在其所著《披肝露胆经》中指出:“夫地理之术起自上古,其时惟有龙峡穴耳。后人增入砂水,以便断验祸福,究其至理。全以生气为主,龙穴为本,砂水为末。”由这段论述可知:地理上的龙脉与穴位概念至少在西周以前(上古)就有了,而经络学说的起源要晚于古代地学上的龙脉、穴位观念的提出。由此可知,人体的经络、穴位概念是从地学上来的。

    根据《黄帝·灵枢经》和杨继洲《针灸大成》上的穴位名称,亦可看出经络穴位名称多与山川丘陵河谷等地学上的名词有关。其中有海(照海、小海等),河(四渎),溪(太溪,后溪等),沟(支沟),地(地仓),井(天井),泉(涌泉、阴陵泉、阳陵泉等),池(阳池、曲池等),泽(尺泽、少泽),渊(太渊),渚(中渚),山(承山、昆仑),丘(商丘、丘墟等),陵(大陵、下陵等),谷(合谷、然谷等)等等地理和地貌名称。

    后来,哲学家兼地理学家郭璞在其《葬经》中把经络学说中的一些概念又借鉴到地学上,提出大地的“生气”、“形”、“势”等概念。晋陶侃《寻找捉脉赋》中提出了“穴占中央,……山若作穴,水自回环”的概念,论述了穴与地面水流方向的关系。南北朝前后成书的、托名古青乌子撰的《青乌经》中有“不蓄之穴、不及之穴、腾漏之穴、背囚之穴”的名称。以上风水书中关于龙穴概念,由于吸收了当时经络学说中相应的概念,要远比宋赖文俊所说的上古的龙穴观念细致、深刻得多。

    到了唐、宋时期,杨筠松、曾文迪、卜则巍、廖禹、赖文俊以及蔡牧堂等人在其地学著作中对龙穴的论述已形成体系。

    唐卜则巍《雪心赋》中提出“穴总三停,山分八卦”之说,认为穴位之间距离是互成倍数或相等的。这与断层等间距的看法一致。级别相同的穴或断裂呈等间距分布。级别不同者,间距互成倍数。

    宋蔡牧堂的《穴情赋》发展了穴的概念,提出了“穴晕”。晕是穴的外围不太清楚的轮廓,可以定穴。这有点像地球化学上讲的分散晕。他并且把穴进行分类,分为盖穴、檀穴、倚穴、撞穴、生穴、死穴等几类。

    明代学者在前人对大地穴位研究的基础上,十分重视根据气来定穴。明肖客提出“气现则成穴。”明正统《道藏》封字号辑录的明《堪舆完孝录》(无名氏著)中罗列了穴场上空十种云气形态和色彩的表现:

    (1)“观气之高低体态,可以卜知所结龙穴之长短。”

    (2)“观气端然直上,定知正穴在平龙。”如果气上升得很直,说明是平原上的穴位。

    (3)“干气自然雄伟高大,支气自然卑小清弱。”主于山脉附近的穴位的气较高,分支山脉穴位的气较低。

    (4)“气如重迭,色艳而浊。”气比较浓,一层层迭置在一起,颜色显艳而混浊不透明。

    (5)“气如张盖,色清奇。初吐一线上结华盖,葱葱郁郁,如云如烟。”这种气比较清,可能所含的暗色粉尘少,但初始喷射压力比较高,故开始喷气的轨迹像一条线,到空中形成蘑菇形(华盖)。

    (6)具有彩色,像龙活动的样子。

    (7)“红光明灿,森森林林,如虹如月。”

    (8)气宇轩昂,辉映醒目。

    (9)“初若云烟鼎沸,中青外红,如流星触地。”

    (10)“赤白一线,直冲贯日。”

    以上对于穴场十种气的形态和色彩的叙述,很像《周礼》上所说的十辉之法。辉是太阳周围的光气和色彩。当时训练一些人专门观测太阳周围光辉的变化。这些人的视力经过专门训练后,要比一般人的视觉灵敏得多。既然先秦对太阳的光辉可通过视觉的训练而分辨出十种,那么,经过类似训练的人同样可以分辨出若干种大地穴气的形态和色彩。风水穴此处意为吉祥地,其周围地区的能量能被人所获取。大家不要指望能在吉祥地找到一个真正的洞或穴,因为这不过是对能产生或表示区域景观吉祥性的地点的一种隐喻说法。

    经络都联系一定的穴位,穴位可说是经络气血通达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内经》称之为“气穴”,又解释作“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处。正常时通行营卫,异常时反应病痛(《素问·气穴论》:“以溢奇邪,以通荣卫。”),针灸等治法则通过穴位来调整气血而解除病痛(《素问·五脏生成》:“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绿而去之。”),说明穴位与经络是紧密结合的。

    《内经》一书主要讲述医学基础理论,没有全面记载具体的穴位。在帛书所载十一脉中没有穴名,在《灵枢·经脉》中有少数穴名(多数作为部位概念),《灵枢·本输》才记有四肢部井、荥、输、原、经、合各特定穴位。其它,如《灵枢·背俞》、《素问·气穴论》、《气府论》等篇各有分散的记载。《气穴论》还提出“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的话,这是个约数。实际《内经》各篇所载的穴名大约是160个,作为经络穴位的专节《明堂孔穴》据《针灸甲乙经》转载,全部穴名是349个。

    穴位的发现应该是从少到多,其与经络的关系,可能是先发现少数的基本的穴位,然后认识到经络的联系,在经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又补充了不少穴位。《内经》所载的一些穴位当是属于基本穴,对经络学说的形成关系最大。《明堂孔穴》以后,宋代《铜人输穴针灸图经》增加五穴,计354个;后《针灸资生经》及《针灸大成》增加五穴,计359个;清代《医宗金鉴》增加二穴,计361个。所补穴位,原先属于经外奇穴,近人也有将一些常用的经外奇穴进一步进行归经,使经穴数字又有所增加。

    经络穴位图,古代称“明堂孔穴图”或“明堂图”,晋代《抱朴子》就引用过《明堂流注偃侧图》。偃侧指伏、侧、仰的姿势,后来又称《明堂三人图》。人体的穴位,是大地穴位的引申。其基础二者同出一源。

    二、风水穴类型

    有关山、水、风、向的重要风水原则为寻找风水穴提供了线索,通过生气的影响人能从环境中得到福佑。尽管在寻找风水穴时,可借助于这么多复杂的风水规范,但显然找穴甚至对一位优秀的风水师来说也不是件容易事。一位风水师曾说要一位普通风水师指出哪个地方有风水穴不是很困难的,但若要他指出其确切位置就非常困难了,甚至对技术熟练的风水师也不例外,风水师又用了一句“看房子易,见屋里女人难”的风水谚语对此加以进一步解释。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谚语,我们必须先解释一下,这是因为上层社会妇女通常住在深宅大院里,极少为外人所窥见,故有此说法。笔者在野外旅行过程中,常听一些风水师说很多好建筑尽管离穴很近,但并未正好落在风水穴上。显然很多风水师通过观察周围的山水形势,能够接近风水穴所在的那片区域,但不能精确地定出风水穴的位置。据说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建筑不可能如它们应该地那样来显示吉兆,因为运行于地下的生气只有通过穴才能为人所得、所用。如果找不到穴,观察山脉、水道的所有努力都将是白费工夫。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风水穴的形状像什么以及它们可能位于何处。按风水穴形状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这种分类法显然为所有风水师所接受,而且甚至对一个没有文化的乡间风水先生来说也是一门必备的基本知识。这四种基本类型如下:

    (1)窝型:形如张开的嘴巴。若穴形像拥抱物体的双臂,则为吉形。这种穴可在高山或低丘找到。

    (2)钳型:形如分开的双腿。

    (3)乳型:形如乳房。

    (4)突型:形如倒扣的平底锅。

    这四种类型可能暗示生殖器官(腹股沟、嘴和乳房)。风水穴位于土地的全部力量所聚集之处。这种观点可能来源于人类生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此外,吉祥富贵从风水穴向外流溢可与妇女分娩相比拟。

    吉地的理想条件十分重要。下面概括一下所讨论过的风水原则。哪种地形对吉祥地较理想呢?它要求具备下列条件:

    (1)来龙须源远流长,形如生龙飞腾,蜿蜒起伏。并应绵延不断、层层迭迭地奔向吉地。当然山脉形貌要秀丽可人。

    (2)主山须庄重尊贵,看起来像能传运生气。

    (3)青龙和白虎应环抱吉地以聚积生气。

    (4)案山和朝山须形如朝揖侍奉主山,为主山而存在,风水穴就在主山下面。

    (5)吉地之内和周围须有水道,水流应平缓,迂回曲折。

    (6)风水穴处(阴宅或阳宅地)应没有地下水和地表水。

    (7)应没有任何风吹进风水穴一带(有例外情况)。

    (8)风水穴中须具备优质土壤,土应结构坚实,文理细腻,颜色绚烂美丽。

    (9)上述地形应与吉利的方位相配合。

    (10)这些原则适用于城市、聚落和阳宅。

    寻找风水穴的步骤:

    风水师按照风水原则,怎么做才能一步步接近某地以便寻找吉祥宝地呢?尽管不是所有的风水师都遵循统一的程序,但仍存在为大多数风水师所赞同的标准步骤:

    (1)登上某地区内相对较高的丘陵或山峰顶部,俯瞰整个区域,看是否有吉“龙”,如果有,则顺龙一直追至其聚止处。

    (2)观看一下周围山脉大势,看它们是否环绕来龙的聚止地。

    (3)若山峰环绕此地,从风水原则方面详细察看“四神砂”和水道状况。

    (4)然后下山,到风水穴所在地(主山脚下),测量“入首”和“眉砂”的方向及确定墓地方位。

    (5)检查风水穴内的土质状况。

    风水师把整个程序比作顺藤摸瓜:先从根开始检查,然后到须,接着至枝,最后摘到甜瓜。

    风水中点穴:

    点穴即是确定阳基的范围。阳基的理想特点是:地势宽平,局面阔大,前不破碎,坐得方正,枕山襟水,或左山右水。一般的建筑格式多喜扁矩形,而忌纵深方向的狭长形。从点穴的总体上讲,基本上都是依照中国人的生存需要和审美观念所作的考虑,内容比较具体。当然也有人依照阳宅建筑的基本模式加以伦理附会的。如“三纲五常”说等,即:

    “一曰气脉为富贵贫贱之纲;二曰明堂为砂水美恶之纲;三曰水口为生旺死绝之纲。”五常即“一曰龙,龙要真;二曰穴,穴要的;三曰砂,砂要秀;四曰水,水要抱;五曰向,向要吉。”

    有关“风”与“气”的风水原则

    一、“风”与“气”的概念

    风水二字表明风和水一直是选择吉地的两条重要因素。《葬书》认为“藏风”是风水中的最重要条件之一。除了强调其重要性之外,大部分风水书对风论述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葬书》并未把山列为两条最重要的风水法则之一,但在大多数风水书中,对山脉比对任何其它风水要素论述地都更详细全面。为什么呢?要想解释人们为什么这么重视山,得先了解为《葬书》所论及的气这一风水概念。

    《葬书》与阴阳二气变化图《葬书》认为阴阳二气运行地下则为生气,喷发出去,则为风。风和生气是同种物质(阴阳二气)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因此,当生气露出地面,升入空中,就变为风,如果风被吹散荡尽,就会无法利用,故为了将生气聚止于某地,有必要防止生气荡散。不管怎样,只有环绕吉地的层层山峦才能遮挡住风。这就是吉地之所以通常是为群山所环抱的盆地的原因。所以,从理论上讲,若有风很易吹进吉地,该地就不值得占用了,因为在这种地方甚至连源自吉龙(山脉)的生气都不会为人所用。《地理八十八向真诀》将风分为八种,其中六种注释如下:

    (1)前有凹风是明堂倾斜的标志,不是没有案山就是案山凶,并且下能聚止生气。因此,此风不吉,主贫穹潦倒,子嗣无继。

    (2)后有凹风表明无主山。此风不吉,主贫困,短命,人丁不旺。

    (3)左有凹风是青龙软弱(低矮)不振的标志,凶,这样就会丧夫寡居。

    (4)右有凹风表明白虎断续不连,凶,这样就会子嗣无继。

    (5)两眉凹风指从主山和青龙山以及主山与白虎山交汇处吹来之风。凶,这样就会子嗣无继。

    (6)两足凹风指来自青龙和白虎尾部之风(足指青龙、白虎两抱山的尾部),大凶,主倾家荡产,满门灭绝。如果这些风吹自艮方(东北方)则凶极无比。

    如上所论,这些风均不吉利。八方风简称八风。八方风指“来自八个方位之风”。风水中没有凸风,只有凹风,之所以称凹风是因为只有当山中有沟谷存在时,风才能由此吹进群山环抱的吉地。如果吉地为连绵不断的重山迭岭所层层环绕,密如完城,那么当风吹来时,就会越此而过,不会吹进吉地。因此,吉地中的风反映了环绕吉地的山峦的质量。现在可知尽管《葬书》并未将“山”定为最重要因素,但它为什么仍然是风水中最重要的因素以及为什么比风更受重视了。

    至于吉地中风的性质,风水师确信风水穴处不应有任何方向的来风。但不管怎样,在一些特别实例中,具有多方来风的地方也会很吉利。

    按阴阳概念,风还可分为下述两种类别。若风从山顶往下吹则称之为阳风;反之若从山谷向上吹则称之为阴风。这是一种很普通的分类法。

    总之,可以这么说,风水师并未忽视风的作用,但对它是通过为藏风所必需的山来间接加以强调的,环绕吉祥地的山的重要性同时反映了风水中风的重要性。

    “风”与“气”是相互联系的。古人说:

    “必察天地之气,原于阴阳,明于孤虚,审于存亡,乃可量敌………”

    中国古代,认为“气”是万物内在的、流动的本质的体现。对“气”的阴、阳表现作了分类。另外物体还有金银之气、珠玉之气、剑气、蜃气……的不同。古人还认为: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

    “气”和“形”的关系如何呢?中国古代认为:气是无形的,形体是有实质的。形体是由气形成的,气则寄居于形体中;气由天降临大地,而大地的功德,就是接载着下临的气。

    气属阳,地是阴,两者互为依靠,互相冲激,有冲击就要势力平等,无人被克制,才能各得其所,永远保持福寿康宁。如果阴阳互相克制,祸害休咎就会接踵而来。

    星宿带动天的气,山川带动地的气,万物依赖天地的气才能生存。因此天地的气,因形体而止,留而下去,与万物合而为一。万物变化生存皆因有气可纳,因而形气合一。人死后之魂魄亦因和后天的气脉有感应而合一,福德亦应之而来,故此人要和天地之气混为一体,才可以得到福泽,这就是造化的机缘。

    生煞的判断规则宇宙在混沌未开时,是无极(后化成太极)的世界,空无万物。混沌初开时,太极生两仪,两仪化四象,四象变八卦,八卦而变成六十四卦,于是产生了万事万物。理气是寄托在气象之中,而形体的凝聚产生气象。日月星辰的刚阳之气向上腾升,山川草木的阴柔之气向下凝集。阳气因太极而昌旺,阴气因太极而成就。太极在阳德中是形象,在阴德中是方位,地有四种形势。气从八方而流动,地因气的流动而成形。气在大地积聚造化万物,因形止而气蓄,万物得以生生不息。

    阳气从风而行,乘势四散;阴气从水而行,因受到山的限制而停止。人用五行的形态定万物的形象;用八卦的兴旺断方位的吉凶;用六十甲子的纪年批命运;以八个方位的气之背合,审查气数;以六十甲子的虚盈,推定岁运吉凶;用六气的新陈代谢审查时令,人类依此顺应大地五德,循环不息。圣人制体作乐,定人伦法纪,建立人道。智者知道人道因大自然的阴阳变化而来,故卜地葬亲,是为了慎终追远,而后人因大自然而得到福荫。因此人道以大自然为始为终的宏大道理,就是造化的成功。

    春秋时期,思想界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探究物质世界的本源。至战国时期,宋尹学派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他们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世界上的形形色色,从物质现象到精神现象,都由“气”构成,一切事物都是“气”变化的结果:“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座乎如在于己。”意思是说:世界上一切东西得到了精气,它就存在,地上的五谷、天上的列星都是精气产生的。精气如流行在天地之间就有了鬼神,精气深藏在人们的胸中就成为圣人。它的光耀象在天上,幽微象在深渊,湿润如在海,峭拔如在山。但是“气”本身在这些变化中保持不变。其自身能变化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宋钘、尹文不仅把“气”看成是物质世界的本源,而且认为精神现象本身也是由“气”构成的,这其中包括鬼神、灵魂。宋尹学派认为形神的关系是:“气道(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有了精气才有生命,有生命然后才有人类的思想和智能,人类的精神活动是由精气派生出来的。后世的阴宅风水理论就是完全建筑在精气思想的基础之上。

    自晋代郭璞《葬书》之后,“气”的理论便成为风水的中心问题,一切具体的风水活动都必须以得气为主而展开。所谓“乘气”、“聚气”、“顺气”、“界气”……“凡着地……总以气为主。”它要求人的小宇宙之气必须同周围环境的大宇宙之气相协调、相统一,“秉乘天地之气而大有作为”,这是中国风水观的最基本的要点。因而。风水特别忌讳“死气”、“煞气”、“泄气”、“漏气”,认为这会带来恶运,放跑财源,乃至导致疾病。

    二、风水中“望气”

    风水认为太祖山之上,于夏秋之交,雨雾之后,丑寅之时,必有上升之气,因而风水常以气的形态辨吉凶。一般来说,如果气发于山巅,直起冲上,下小上大如伞,就是真气。如果气横于山腰,则是云雾之气,而不是真气。以质而论,气清者主贵,肥浊者主富。端正者出文,偏斜者出武。比较出众的风水先生还能够辨出气的色彩,以赤黄色为上,青白黑次之。望气似乎更多地同人的气功状态联系在一起。

    在入山寻龙过程中,望气寻龙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内容。大抵山川之气,和太阳的出没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中午时太阳高悬空中,“其气潜伏,无可觇验”,所以一定要在太阳还没升起,阳气始兴,或在太阳才一下山,阴气渐萌之时,方是验山川之气的最佳时刻。古书有云:“黄富而青贫,赤衰而白绝,唯五色之气氤氲,乃绵绵而后杰。寻龙至此,能事已毕。爱银海之明,欲灵犀之活。”

    同时,又有福喜之气,衰败之气的种种不同。学“福喜之气,上黄下白,如牛头之触人,如羊群之相迫,如人持斧以腾身,如将举首而向敌。或如堤坂(其气横亘),或如木植(其气森列)”,关键是“其气凝聚有力”。又如“衰败之气,下连上擘,聚而复兴,澈而复赫,如卷石扬灰,如乱穰坏帛,如惊蛇飞鸟,如偃鱼(气不涌跃)巨舶(形体横卧,没有振兴之象)”,问题在于“其气零散不凝”。

    对于望气寻龙,《青囊海角经》也自有它的说法。诗云:

    山势成龙土亦温,茂林修竹木盘根。

    灵源怪石天然巧,吐气兴云看晓昏。

    诗末串解:“冬、夏二至,晨昏雨后,气升如盖。如禽主文,如兽主武,气异极贵。或如石门,或隐隐如干石仓,或如山镇,或如楼屋在云雾中,此异气也。凡气雾浓盛者,此吉地也。”

    风水家将“天人感应”理论引进风水学说中,形成受荫说,即所谓“气感而应,鬼福及人”(《青乌经》)。环境何以能荫生活在其中的人呢?原来天地之间都是气,环境接地气以纳天气,天地之气,以转授生人,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得到以后便大吉大福(《地理或问叙》)。这就是所谓以气感气,其吉凶祸福丝毫不差。有一种无知的人,只以富贵利达为心,损人而利己,这样就破坏了和谐环境的基础,是得不到大吉大福的风水宝地的。而心存公、义,也可以形成吉祥和顺之气,化不利的环境为吉利的环境。在中国古代,对“望气”有以下典型的例子。

    隋唐时代袁天纲善于望气。一天早上,袁天纲特地来求见隋炀帝,他来到殿前,行了君臣之礼后,说道:“臣这几日来,连见天象有异,不敢不奏闻陛下。”

    炀帝道:“天象有何变异?先生慢慢地奏上。”袁天纲道:“臣观得西北方,不时有王气隐隐吐出,直上冲于房心之间,或结成龙文,或散作凤彩,此名为天子之气。事关国家运数,臣不敢不奏闻。”

    炀帝道:“朕闻山川皆能吐气,况气乃虚无缥缈之象,如何便得吉凶?”袁天纲道:“气虽虚无缥缈,其实有凶有吉,种种不同。”

    炀帝道:“你就说有哪几种不同。”袁天纲道:“有一种似烟非烟,似云非云,郁郁纷纷,现红黄二色。状若龙形,这叫做瑞气。瑞气见则人君不有祥瑞之事。有一种白若练絮,晦昧不明,乍有乍无,其状类狗,这叫做妖气。妖气见,则天下不有大丧,即有兵变。有一种中赤外黄,有丝有缕,若欲随风飞舞之状,这叫做喜气。喜气见,则朝廷有非常之喜。有一种状若长虹冲天直上,中吐赤光润泽者,叫做胜气。胜气见,则天子威加四海。有一种状若人形,而白色蓬蓬不动者,叫做尸气。尸气见,则其分野之下,民当有流离丧亡之灾。有一种赤文飞舞,团团曲曲,有如冠缨之状,或如笔锋牙笏之状,皆叫做宰相气。所见之方,当出贤相。有一种如虎如豹,如熊如罴,精光四射若火者,叫做将军气。所见之方,当出名将。惟此团团若盖,青、黄、赤、白、黑五色皆备,或现龙文,或结凤彩,方叫做天子气。其余还有金银之气,珠玉之气,剑气,蜃气,种种不同。臣故敢冒死上奏。”

    炀帝道:“这些气,自古以来有人应验过否?”袁天纲道:“历历皆验,如何没有?昔周昭王时有五色云气贯入紫微,其年昭王南狩,不意被楚人诈献胶舟,遂溺死于汉阴,此一验也。汉高祖未发时,隐于芒砀山泽中,常被吕后寻着,避到一处,又被吕后寻着。高祖惊问其故,吕后道:‘但是到处,皆有五色云气罩在上面,故能寻着。’后范增劝项羽杀高祖,亦说道:‘吾使人望其气,皆成龙文五色,此天子气也,急击之勿失。’后高祖果然成了帝业,此又一验也。梁永圣四年,庚季才对梁主说道:‘去年八月太阴犯心中星,今年又有赤气贯于北斗,恐有大兵入江陵。’不久‘后魏遣宇文护竟灭了魏国,杀了梁主,此又一验也。还有张华丰城的剑气,卞和荆山的玉气,此皆载在史书,斑斑可考,非妄诞之言也。望陛下审察。”

    炀帝道:“古业帝王称贤称圣,未有过于伏羲、神农、尧、舜、禹、汤、文、武者,何不闻有天子气见?偏是后世这些中主,倒有许多祥异?”袁天纲道:“古来圣帝明王,皆有祥瑞,但不定是天子气耳。故伏羲时,有龙马负图于河;大禹时,有神龟献书于洛;尧舜时,蓂荚生于阶下;文武时,凤凰鸣于歧山。种种都是上天垂象,再没个无祥瑞的圣君。”

    炀帝道:“既是西北有天子气,则西北地方当出天子,你既能望气,必能识人,朕就差你到西北地方,去察访一察访何如?”袁天纲道:“气虽先见,其人尚未生也,叫臣何处去访?”

    炀帝说:“几时方生?”袁天纲道:“自古明良之兴,皆以五百为期。以此度之,五百年间,当有真人生于其地,愿陛下早早修德禳之。”

    炀帝听了,忍不住大笑道:“你忒过虑了些。五百年后的事情,便这般着急。”袁天纲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炀帝笑道:“袁先生但能观天文,却不料理人事。人生宇宙间,一岁之中,也不知多少变迁,况五百年间之事,如何预能期算?或者朕后世子孙徙都于此,也未可知。你且退去,安心受用,不要替古人担忧,朕还有别事商量。”

    袁天纲见多说已无益,心里长叹,暗道:“隋朝亡国,为期不远了。这西北方向的天子气,正应在太原,不是李渊父子,还有准呢?看来,真龙当兴,天意难逆,我还是顺天意行事吧。”

    袁天纲打定主意,便离开扬州,北上了。

    三、风水中对“气”的深层认识

    择基选址基本有几个步骤:

    觅龙、观砂、察水、点穴,把气从山上引下来,聚之于穴,即“山气茂盛,直走近水,近水聚气,凝结为穴”。

    首先是觅龙,即寻找祖山。古人认为山是气之源,在《望气篇》中谈到山的形势与气的关系:“凡山紫色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未休。”反之,“凡山形势崩伤,其气散绝谓之死”。可见环境和“气”的关系多么紧密。

    当“气”运行中,又必须有气的连续性,郭璞《葬经》说:“气因形采而断不可葬也。然断有几等:有国水冲者,有为路所截者:有为畚锸听伤者,龙竹至此,未有不遭其害者也。”这里龙指“气”,气流实希望不要受阻。

    “气”被引下龙脉后,又有左右龙虎砂山夹紧:“若非龙虎夹紧直走近水旁,则水动堂而气散。”这时仿佛气流到达目的地了,需龙虎夹紧,否则就会漏掉,这里说的左右龙虎砂山就是上面提到的“形”,即环境空间,它像一个容器一样,容纳了“隐而难知”的“气”。

    砂山之前还有朝山:“开面向里,不拘远近,俱名有情,远朝(朝山)及前后左右之砂皆以真面相向,无破碎尖射凶顽为融结。”可见朝山、砂山这一“形”不得与“气”冲突,应该“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

    朝山再向两旁是罗城,“罗城者祖山分障包罗于外以成大局者,即龙之余气也。”可见余气还以罗城再缠,以确保气不外溢。

    因此前有朝山,后有大而高的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仿佛一个大四合院,全院的唯一出口就是水口。水口为“一方众水所总出也”(《水口篇十》),真好象四合院的大门,既是进出村的关口,又可能是溢气的通道,是个关键的地方。四合院总作有影壁,以防漏气,村落也不例外:“祖山开障展作罗城,罗城余气去,作关阑重重,关锁缠护周密”(《水口篇十》)。这里关阑、关锁都是指水口。古人用“形”紧紧拢抱着“气”。“气”“形”相辅相成,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住宅内部也强调有一个核心,正堂中,一张条几居中,正墙是祖容,或将祖宗的牌位供在条几上;下方,还常供有“地脉龙神”牌位,象征着宅基的核心,即“穴”的所在。

    所以说风水中意念的核心和场的点场多少有些殊途同归。

    综上所述,中国人对心理空间即“气”在建筑上的运用可谓是先人之声,但是在论述“气”与“形”的关系时,往往用阴阳八卦、占卜五行的方法,夹杂着生活经验、社会道德等多种因素。

    这里把中国传统的以及西方的东西各看成是人类精神的互补体现,两种科学、文化,都是理性的能力,都是直觉的能力,我们无法通过一个来推出另一个,也无法把一个强加给另一个,两者都是需要的,它们处在一个动态的交光互影作用之中,好比人的一双脚,跌撞着迈动,才能前进。

    有关土质状况的风水原则

    土质是风水中另一重要因素。葬穴中的土质状况特别重要,那是因为风水穴处的土质状况直接与尸骨的保存有关。坟墓中尸骨的保存状况在风水中极为关键,因为后代会受到穿过骸骨的生气的影响。风水术士相信若骸骨变黄且保存状态良好,则此土吉祥。不管怎样,若骸骨变黑或迅速朽烂,则此土凶。风水术士称坚实而细腻的黄土吉。此观点很明显是根据《葬书》的下列论述:

    “夫土欲细而坚,润而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

    在《葬书》注中解释道:穴土之土应不太软亦不太硬。细腻丰腴,坚实滋润,表面的文理就像刚切开的脂肪,而且鲜亮、脆嫩,光滑得就像切开的美玉一样光泽晶莹。……在解释五色时说道:

    “五气行乎地中,金气凝则白,木气凝则青,火赤土黄皆吉,唯水黑则凶,五行以黄为土色,故亦以纯色为吉,又红黄相芜,鲜明者尤美……”

    当我们查阅《葬书》及注中所述之吉土原则时,方得知风水师的吉祥土概念,即“坚实细腻如黄豆粉者”原来是从《葬书》中引申出来的。《葬书》亦提出了判断土壤凶土的标准:

    “夫干如聚粟,湿如肉(腐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

    由此,我们可推知像一堆干燥的粟粒或一块腐肉的土不吉,因为其结构松软不坚实。像岸边砂砾一样粗糙的土因其结构松散不细腻紧密,亦不吉。

    风水中有关土质的原则如下:只有细密、结构坚实的自然土才能保存住吉祥的生气。从而通过保护基址不受外界气温、水分的干扰以通畅地传递生气。如果穴土软(不坚实、粗或湿),则不可能藏聚生气反而会让生气外溢流散。穴土潮湿,地下水丰富的土地被公认为最差的建筑用地,因为按风水原则,生气在水中既不能传送,亦不能贮存。这种土如果用做墓地只能使能骸骨变黑或促使其迅速腐烂。《葬书》中有关穴土的这些风水原则已成为后辈风水师论述土质的基础。(韩国)黄日淳:《风水地理学概要》。风水中的土可划分为两组:吉祥的生土和不吉祥的死土。该书认为生土就是从未被挖过的原始土。意思是说甚至风成土或流水沉积土都不能称作生土。此观点仍根基于《葬书》中的吉祥土概念。死土为经外力作用沉积而成或曾经被挖过的土。生土在地面下一定深度可以保持恒温,意味其不受地面温度的影响。不管怎样,据说死土(凶土)无论位于地面下多深都会受到地面温度的影响。而且易于渗水。因此,这种地方雨季潮湿,夏季灼热,旱季干燥,冬季寒冷。这种土质条件很明显会加速穴中尸骨的腐烂。人们希望尸体上的血肉迅速腐烂溃散,而骸骨经久不朽。并就把它们保存完好以便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因此,要求穴土细腻坚实(或生土),能避免外界气温和水分对葬穴的干扰从而使贮尸环境恒久不变。

    这里所说的土壤,并不是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壤,而是指“龙穴”所处明堂的基地土壤,亦即建筑的基地。在古代,择地定穴位后。为慎重起见,要开挖探井验土,这个探井就称为金井。验土以“土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为佳,深浅度数,随地酌定。挖下去浮土已尽,土色已变,或五色咸备,或红黄滋润,便认为是得到地气,才确定为建筑使用之地。这是风水中的“辨土法”。《相宅经纂》卷三“阳基辨土法”说:

    “于基址中掘地,周围阔一尺二寸,深亦如之。将原土筛细,复还境内以平满为度,不可按实,过一夜,次早起看,若气旺,则土拱起,气衰,则凹而凶。”

    考虑到土壤结构对建筑的承载力,古人还总结出了称土法,《相宅经》卷三“称土法”:

    “取土一块,四面方一寸称之,重九两以上为吉地,五、七两为中等,三四两凶地。或用斗量土。土击碎量平斗口,称之,每斗以十斤为上等,八九斤中等。七八斤下等。”

    有风水书也讲到称土法为“入土实一斗,称之,六七斤为凶。八九斤吉,十斤以上大吉”。以此来推断土壤的密实性和地基承载力。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气候多变,土壤多种。按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大致可分为砂土类、壤土类、粘土类三种,它们的含水量和耐压性均有差异。要透彻了解土壤的性质,还要对土壤的形成和结构作一简要介绍。

    我们常见的土壤是坚固的岩石在持续不断的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经过不同的移动方式,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成的沉积物。它是由颗粒(固相)、水(液相)和气(汽相)所组成三相体系。不同土壤的三相组成不一,因而在土的轻重、松密、干湿、软硬等一系列物理性质和状态上有不同的反映。这些物理性质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土的三相组成比例关系,决定了土粒比重、含水量、孔隙率等的大小,这些指标是判定地基工程特性的重要参数。一般说来,土壤比重(单位体积的重量)越大,孔隙率越小,就越密实,承载能力就越大,适宜做建筑地基。对同一种土壤来说。含水率越高,承载力就越小。土粒的比重决定于土的矿物成分,它的数值一般为2.6~2.8,砂土和粘土比重在其范围之内;而有机质土为2.4~2.5,这类土含有大量的动植物腐殖质,颜色暗黑,土质过软;而泥炭土的比重就更低了,仅为1.5~1.8。后两类均不能作为建筑的地基。风水中说的斗土六七斤的凶,土大概就是有机质土了。而八九斤的吉土,可相当于砂土或粘土,十斤以上的大吉土,相当于密实的碎石土了。古人辨土石主要用于阳基的选择。风水认为,凡土要细腻可凿,土要坚实难锄。石刚燥,土松散则不吉。土的颜色以红黄为上,青次之,黑为下。

    古人以为,人和水土、五行生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吕氏春秋》以为水之五味应人之五种状况;《孔子家语》把人的性格形象同土质联系在一起,认为“坚土之人刚。弱土之人柔,墟土之人胖,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有人还将人的性格与土壤地气的五行联系起来。以为“木气人勇,金气人刚,火气人强而燥,土气人智而宽,水气人急而贼”(俱见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论堪舆”)。

    由于人们相信人与水土、五行之间存在着联系,因此就试图探究水土对人的命运的影响。水是五行之最微者,土是五行之最著者。土居五行之中,对水、火、木、金具有支配作用。人们探究水土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而独独看重土(即地),就是因为土在五行中的非常作用。了解了这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古人为什么称堪舆为风水了。

    土的质地又决定了水的性状。《周易》有巽、坎、涣三卦。巽为风、坎为水,巽上坎下合而为涣卦,涣卦的基本意义就是风行水上,故有风行水上谓之涣之说。所以,风行水上就有了趋吉避凶,消灾解祸的意思。而传统的风水术正是根据地理地貌的风与水的走向达到这一目的。晋代的郭璞对风水却有另一种解释,他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见《葬经》)。郭璞以为地有地脉地气(即生气),它乘风则散,遇水则止,所谓的风水术,就是依据“气”与风、水的关系,使之聚而不散,行而能止。郭璞是中国古代的术数大师,他的观点对后世的风水术影响甚大。

    方向与风水罗盘

    一、辨方、正位,时空测量与文明的关系

    人如果生活在方向不明,时间(一天之中黑夜与白天,和一年之中春夏秋冬,以及十二年一小循环,六十年一大循环)不清楚的时代,则人处于蒙昧时代。

    《周髀算经》:“凡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影),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表者,正南北也。”

    日入与日出时,直竿投影的地点,两点之间的方向就是正东西向。正东为卯,正西为酉。立竿测影后来就发展成为圭表与日晷。日出的卯时(早上6点前后),日入为酉时(下午6前后),子夜为子时(24时前后),正北;正午为午时(中午12时前后)正南。

    中国古人的干支,既是方向又是时间,时空结合,这是风水观念区别于西方时空座标的一大特征。

    文明之始,应当不仅有文字的出现。文明的标志,应当是和测方向与测时间相联系的活动。因此,中国古代把“辨正方位,体国经纬,为民立极”当作头等重要的大事。在中国古代,测时间与方向的科学中,中华民族也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二、日圭法测向与测日影、时间

    中国古代出于对居住本能的需求,住屋营造自古就有了用日光测向的方法,使住屋在采光取暖方面符合向阳背阴的原则,在适应气象方面多采取避风方向,在选择地形方面,又多是靠山面水,山上也取向阳山坡。如约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坐落在渭河的一条支流沪河阶地上,依山傍水,建筑物门多向南。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辨方的方法有了改进。《诗·大雅·公刘》是一篇歌颂周文王第十二世祖先公刘功绩的作品,诗中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的诗句,意思是公刘在一个山冈上立物测影,以定方向,这就是说,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末周代已能立表定向。

    立竿见影的定向方法,具体记载最早见于《周礼》中。《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有大司徒用土圭“测土深,正日景(影)”之说。《周礼·考工记·匠人篇》中有“匠人建国,水地以悬,置橥以悬,胝为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这段话的意思是,用绳悬重物,使木竿垂直于水平地面,然后以竿为圆心作圆,日入与日出时竿投于地面的日影穹圆周相交成两点,这两点连线就为正东西方向,然后参考正午时竿的投影,或者夜晚北极星的方向用以校正。这种方法,在《周骸算经》中也有记载。所以,自古到今,辨方之法不断改进,从立竿见影到商周之时的土圭辨时,而后日渐精密,出现了圭表、日晷等仪器。这一系统的测向方法,简便准确,古代一直沿用。

    三、指南针与罗盘

    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与中国古代精确的“辨方正位”的活动有关。中国古代不仅最早发明了磁化的钢铁,使之指示南北方向,也发现了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和磁倾角(地磁体与地平面之间的倾斜角)。这些都是世界的首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最重要贡献之一。

    传说黄帝造指南针,但已不可考。史载周成王时,越裳氏来朝,因迷其归路,周公做指南车以送之。现在已确知指南车系有一套能自动调整的齿轮系统,当车子移动转向时,方向标仍指向原来的方向。这和磁极的方向无关。可见,指南车并非指南针。

    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利用地磁来测定方向了。《韩非子·有度篇》说:“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东汉初年王充在《论衡·是应篇》中说:“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杓即以磁石仿北斗星磨制成匙状的磁体;柢是匙柄;地是占卜盘的地盘,可见司南是一种磁性指南仪器。指南车机构复原图这里已有后世罗盘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指极磁体与方位盘,可以说这是磁罗盘的萌芽或早期形式。司南的形制与汉代式有相似之处。

    指南针与方位盘配合装置,就产生了最初的罗盘。关于罗盘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曾三异所撰的《闲话录》中,书中谈到“地螺”,即罗盘。罗盘方位盘的分度法源于汉代的地盘,八干,四维,十二支,以二十四向为基本方位。所不同的是,汉地盘为方形,而罗盘的盘体则发展为圆形。罗盘的发明,是传统的辨方正位方法上的一次变革。

    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堪舆家杨惟德著《茔原总录》,已谈到用磁针定向的事,他写道:“客针取向,宜匡四正以无差,当取两午针。于其正处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40多年以后,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详细地介绍了指南针的制造方法和磁偏角。他说:“方家(风水师一于注)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按此记述,我们可得到两条线索:一是指南针是借天然磁石和钢针的摩擦来传磁的,二是发现了磁偏角。古人出于风水活动的需要,从“辨方正位”的长期探索中,直接引出了指南针的发明应用,引出了磁偏角的发现,在人类历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日影辨方法几乎平行发展的是地磁辨方法,指南针的发明,在中国传说中是很早的。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代,《吕氏春秋》上有“磁石召铁”的话,可见当时中国人已知道磁能吸铁。《韩非子》中记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说明当时已发现了磁石的指极性。司南是用天然磁石制成,样子像一只勺,底圆,可以在平滑的盘体上自由旋转,等它静止时,勺柄就会指向南方。东汉的王充在他的《论衡》中也记载到“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里的“地”,是指汉代占卜术士用的方形地盘,地盘四周刻有八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加上四维(乾、坤、巽、艮)共二十四向,以等分角罗列;用来配合司南定向。

    由于司南是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磁性弱,和地盘接触时摩擦力大,效果不好,所以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到了宋代,人们利用磁石对钢针进行人工磁化,发明了指南针,这是对利用天然磁石制造磁体的一次“革命”。人们从圭表或日晷的地理子午观测比较指南针的南北极向,那么磁偏角的发现,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了。

    作为堪舆目的而发明的指南针,很快就被用于海上导航。公元12世纪初,朱或的《萍州可谈》和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都谈到航海用指南针,指南针成为我国古代航海家征服海洋,远播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约在12世纪末或13世纪初,这一伟大的发明开始西传,辗转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从而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古人认为:风水地师取罗盘之包罗万象、经纬天地人,又尊称罗盘曰罗经。认为罗盘具有“呼风唤雨”的神力。既能相天——“乘气、立向、消砂、纳水”,又能测地——“测山川生成之纯爻,以辨其地之贵贱大小”。还能推时——何时凶何时吉。于是赞叹曰:“凡天星、卦象、五行、六甲也,所称渊微浩大之理莫不毕具其中也。”罗盘是将气、理、形数系统结合在一起而制成的一种时空合一的风水器具。中国汉代司南发明的罗盘,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到了唐代,罗盘已相当复杂,所包含的内容也已相当丰富、成为风水地师的必备之物。

    四、有关方向的风水原则与罗盘的二十五层

    风水理论认为,选择宅方位的主要目标是气的探求和阴阳平衡,方位的鉴定必须综合人的出生年,以“阴阳五行”之“生、克、制、化”以及“卦”之“爻”变而论得失吉凶,这其中的很多内容反映在罗盘上,另外也有一部分是罗盘所不能容纳的。

    的确,罗盘集阴阳二气、八卦五行之理。河图洛书二数。天星卦象之形的大成。然而说法繁多,单就“五行”而言就有老五行(又名正五行)、双山五行、小玄空五行、洪范五行、宿度五行:其实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的不同关系排列。而八卦又有先天八卦、后天八卦。

    观察山水的方位同考察其形态同样重要。人们可能会怀疑是否真有那种从地形、方位各方面按风水法则来看俱堪称富贵吉祥的风水宝地。汉城一位风水师曾说形态优美的山水通常都位于吉方,因为物以类聚是宇宙间的普适法则。可把这种解释理解为如果起始山形欲产生吉地,它们就会位于吉方。按他的经验之谈,形态不美的山通常位于不吉利方位。

    山水方位的重要性被概括成一句众所周知的风水格言即“吉山自吉位,吉水向凶方”。“吉方”和“凶位”只有用罗盘才能检测出来。因此,有必要讨论一下风水罗盘的性质和用途。

    三元罗经图(蒋大鸿先生撰)风水罗盘有很多种类型,较简单的只有几圈,而结构复杂的会有好多圈。圈层数目不等可能表示每日都有其不同用途,并目口、有某几圈观测某一地点很重要。这种差异还表明民间风水师要想确定阴、阳宅地并不总是需要精密定向。

    罗盘的类型亦是数不胜数,有的只有两三圈,有的则多至四十几圈。但一般来说,罗盘可分为两大式,即沿海式与内地式。沿海式以福建之漳州、广东之兴宁为代表;内地式以江苏之苏州、安徽之休宁为代表。

    第1层“天池”

    天池内置指南针。由于指南针的装置不同,有水罗盘和旱罗盘。水罗盘是一支磁针置入一条鱼形木片的腹中,木片浮在一盘水上,便自然转动指向南方,这盘水就是所谓的“天池”。这是中国传统的罗盘针。风水理论认为,指南针定子午,天池中藏金水,动而阳,静而阴,这样“两仪判,四象分,八卦定”,就能搜罗天地之蕴,上揆星辰之躔度,下察山水之时流(胡国桢《罗经解定》)。

    第2层“先天八卦”

    此层只有八个卦。根据卦列次序不同,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传说“先天”是伏羲所创,“后天”为周文王所作。八卦用来表示八方的位置,每一方位相隔四十五度,先天八卦的方位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

    第3层“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的方位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艮东北,坤西南,乾西北。

    第4层“地支十二位”

    此层用地支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十二方位,每一方位隔三十度,午指南,子指北,卯指东,酉指西。

    第5层“坐家九星”

    坐家是方向,方位的意思。九星指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前七星指北斗七星,后两星指旁边两颗移动时看不到的星,但当它们为肉眼所看到时,就很容易辨认出它们。风水理论认为,气清上升而成星,气浊下沉而成山川,所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下映二十四山。星有美恶,故地有吉凶。九星在天上移动,和它们统属的地方互为感应。所谓“二十四山”,即四维,八干,十二支等二十四方位,九星配合五行,二十四位的秩序是“艮丙贪狼木,巽辛巨门土,乾甲禄存土,离壬寅戌文曲水,震庚亥未廉贞火,兑丁巳丑武曲金,坎癸申辰破军金,坤乙辅弼土木”。

    第6层“二十四星名”

    这层是二十四天星和二十四位相配,阐释“天星下应”的观念,二十四天星和方位的组合是:天皇亥,天辅壬,天垒子,阴光癸,天厨丑,天市艮,天樯寅,阴玑甲,天命卯,天官乙,天罡辰,太乙巽,天屏巳,太微丙,阳权午,南极丁,天常未,天镜坤,天关申,天汉庚,少徼酉,天乙辛,天魁戌,天乾。

    天皇星在亥,上映紫微垣,艮映天市垣,丙应大微垣,酉应少微垣,这四垣是天星中最尊贵的,合称“天星四贵”。艮,丙,酉合称“三吉”。太乙映巽,天乙映辛,南极映丁,巽、辛、丁合艮、丙、酉称为“六秀”。天屏映巳,为紫微垣的对官,称为帝座明堂。巳、亥合六秀,又称“八贵”。在“三吉”、“四贵”、“六秀”、“八贵”之内,阳宅大旺,人丁富贵绵远,阴宅无水蚁,发福悠久。

    第7层“地盘正针”

    罗盘中有三针三盘,即地盘正针,天盘缝针,人盘中针。三盘同分为二十四格,每格各占十五度,称为,“二十四山”。二十四方位是用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辛、酉、戌、亥),八干(甲、乙、丙、丁、庚、申、壬、癸),四维(乾卦、艮卦、巽卦、坤卦)的名称合成。磁针所指,当子午的正中,称为正针;当壬子、丙午之缝,称为缝针;当子癸、午丁的中间,称为中针。

    罗盘三针总图

    一层天池,二层后天八卦,三层正针,四层十二地支,五层杨公缝针,六层天星,七层赖公中针三针三盘以地盘最早创立,其次是天盘,最后是人盘。地盘正针在什么时候创立,无从稽考,但至晚不会超过唐代的术数家丘延翰的时代。至于缝针、中针的创始,术士中常有流传。清末刘公中的《堪舆避谬传真》一书中说:“杨筠松依臬影之子午,设缝针二十四山,以测天十二宫……赖太素依北极之子午,设中针二十四山以测天星,其子癸、午丁之中,当磁针之位,故世人称为中针二十四山。”所以又有杨公缝针,赖公中针之称。

    由于正、中、缝三针指向不一,因而产生了以何为准,如何应用以辨吉凶等问题,术士们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法,形成了不伺的风水流派。这些争论都是门户之见。清乾隆时范宜宾《罗经精一解》中说道:“近公时师不知经盘始末,正针为何用,穿山透地为何用,就徽(安徽)罗所造,硬以正针立向,以中针格龙,或格以平分,又以缝针消水,或以中针立向,或以正针,中针,缝针一串并用,纷纷不一。”其中’三合法,即三盘合用应用最广,“正针可辨方位阴阳,中针可察天星贵贱,缝针可占五行生死”(清曹昞《地理犀精附说》)。

    现代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从磁偏角的角度,解释了正针、缝针、中钟指向不同薛原因。他认为正针所指的是天文上的南北,最迟是在公元8世纪上半叶所定的。缝针是杨筠松在公元880年前后观察到当时磁偏角东移,因而把正针的方向位作七又二分之一度西移,以为与此适应。到了12世纪,磁偏角却向西倾移,因此赖文俊按正针的方位向东移七又二分之一度,再度与此适应。这三个圆是磁偏角在中国顺序地向东和向西移时保留下来的,像化石般的痕迹体现在罗经盘上。

    国内著名学者王振铎先生认为,正针指磁极子午,缝针指臬影子午,中针指北极子午。按现代科学的理解,臬影子午与北极子午,原则上应是一致的,那么就不会有中针和缝针的偏差。所以,关于罗盘三针三盘的科学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开展。

    那么正针、缝针、中针为什么称为地盘、天盘、人盘呢?风水理论认为,正针定南北,是纳地之气,而缝针把树臬以测日影而定南北,是纳天之光。至于把中针称为人盘,则是附会合天地人三才之义。

    第8层“四时节气”

    此层显示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风水理论认为,二十四山之下分布二十四节气,立春始艮,大寒始丑,每气分上、中、下三候,共七十二候,以详明阴阳消长之理,顺逆进退之数,推明五运六气。

    第9层“穿山七十二龙”

    此层用六十甲子,加八干四维行组成七十二龙,起甲子于正针之壬未,七十二位分配在二十四山之下,一山统三龙,以应岁月七十侯。风水师多用此层格龙,与透地六十龙相为表里,专论山岗来脉,推定其吉凶的情况。

    第10层“五家五行”

    五家五行是正五行、双山五行、八卦五行、玄空五行、洪范五行。风水师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方法,配合五行对应的五方位、四季节来论阴阳的消长,判断龙砂穴水的情况,从而确定宅的得失吉凶。一般多用八卦,玄空五行立向,消纳砂水,洪范五行用于坐山起遁墓运,正五行、双山五行和洪范五行三配合,用以行龙定穴。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第11层“透地六十龙吉凶”

    这层是宋朝西山蔡氏所定。(蔡氏指蔡元定,元定字季通,建阳人,是宋儒蔡发(字神与)的儿子,少受良好教育,长大后从宋大儒朱熹游学,贯通经义,著述甚多,世弥西山先生。)他认为穿山七十二龙断而不续,天纪盈缩六十龙虽无间断,但间狭不均,故制盘。以六十甲子均匀分布在二十四山之下,以缝针为准,起甲子于缝针之壬初,用于定各龙的纯杂。

    第12层“平分六十分金吉凶”

    六十甲子均发盘内,其下各带一卦,卦的排列顺序,即邵子先天六十四卦图,去乾坤坎离四正卦。此卦作用,专论九六冲和,冲和者,上下二爻阴阳相配。风水理论认为,坐穴之卦,其外卦得震艮巽兑者日冲和,乾坤坎离日不冲和。

    第13层“正针百二十分金”

    此层是平分六十甲子倍而重之为一百二十分金,作在正针二十四山之下,其甲子起地盘壬子丙午之间。甲子每支布以十位,甲乙壬癸为孤虚,丙丁庚辛为旺相,戊己为龟甲空亡。

    第14层“人盘赖公中针针

    赖公即《催官篇》的作者赖文俊,是公元12世纪时“中针”的始创者。中针居子癸午丁之中,以人为万物之灵,与天地并成三才,故中针二十四山称为人盘。

    第15层“天纪盈缩龙”

    盈缩六十龙。据说传自唐初术数家丘延翰,上应天星的阔狭不等,有一甲子跨七八度以至十度者,也有跨五六度以至三度,故以盈缩命名。风水理论认为这是迎天之气。

    第16层“天盘杨公缝针”

    这是唐朝杨筠松所创,因针以所指在壬子丙午界缝之中,故名缝针。风水师以此盘立向格龙。

    第17层“缝针百二十分金”

    这层与第十三层相似,但向东稍移。此盘作在缝针二十四山之下,自缝针壬半起,佐正针分金。

    第18层“地元归藏卦”

    六十四卦内,坎离震兑四正卦分配四时,以二十四爻司二十四气,如冬至在坎,故坎六爻居冬至以管六气;春分在震,震六爻居春分以管六气;夏至在离,离六爻居夏至以管六气,秋分在兑,兑六爻居秋分以管六气。每爻管十五日,每卦管九十日,四卦得三百六十日一周天。其余六十卦分配十二日。四正卦分司四时二十四气:

    正北坎卦初六戊寅立冬乾九二戊辰小雪亥

    六三戊午大雪壬六四戊甲冬至子

    九五戊戌小寒癸上六戊子大寒丑

    正东震卦初九庚子立春艮六二庚寅雨水寅

    六三庚辰惊蛰甲九四庚午春分卯

    六五庚中清明乙上六庚戌谷雨辰

    正南离卦初九己卯立夏巽六二己丑小满已

    九三己亥芒种丙九四己酉夏至午

    六五己未小暑丁上九己巳大暑未

    正西兑卦初九丁已立秋坤九二丁卯处署申

    六三丁丑白露庚九四丁亥秋分酉

    九五丁酉寒露辛上六丁未霜降戊

    每爻有其特定的抽象概念与简略的自然过程,所以可从中推吉凶得失。

    第19层“二十八宿界限”

    此层表示二十八宿位置和赤度上所据的度数。胡国桢《罗经解定》中记载:角宿十二度,亢宿九度少,氐宿十六度少,房宿五度半,心宿六度半,尾宿十九度,箕宿十度半,斗宿二十五度少,牛宿七度少,女宿十一度少,虚宿九度,危宿十五度半,室宿十七度,壁宿八度太,奎宿十六度半,娄宿十一度太,胃宿十五度半,昴宿十一度少,毕宿十七度半,觜宿少度,参宿十一度,井宿三十三度少,鬼宿二度少,柳宿十三度少,星宿六度少,张宿十七度少,翼宿十八度太,轸宿十七度少,一共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上面提到“太”,“少”,“半”三个字,“半”作二分之一解,这很好理解,“太”是指四分之三,“少”指四分之一,这是中国传统天文学上的名词。

    第20层“天元连山卦”

    先天六十四卦,除乾坤坎离四正卦之外,余六十卦分配六十甲子,推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复卦起于虚,剥卦终于危阳。风水师根据三百六十爻推排爻象吉凶,审其有用之爻而坐之。吉者用自圈,凶者用黑点以便取舍。

    第21层“人元周易卦”

    后天六十四卦,以雷风火地泽天水山加于后天卦位之上,除乾坤坎离四卦外,以六十卦配六十甲子,推排爻象运于周天,以验流神砂位之吉凶,主要为相墓而用。

    第22层“浑天星度五行”

    此层是二十八宿中每宿之内有五行之分,以配六十甲子,金十二,木十三,水十二,火十二,土十二,共六十—位,与盈缩纳音相为体用。如甲子纳音属金,管室宿,五六七八九十共六度,亦属金,谓之体用比和,则为旺吉。

    第23层“浑天星度吉凶”

    胡国桢《罗经解定》中说“凡二十四山分界,干支缝中一线为小空之,八干四维当中一线为大空之,十二支辰当中一线为差错,皆从正针而定。”

    第24层“十二富次并分野”

    周天二十八宿分占十二官,度数多寡不同分列。在天为十二次,在地为十二方,将中国各地配合天上各星座和区域,胡国桢《罗经解定》中说:“亥双鱼宫,卫分并州;戍白羊宫,鲁分徐州;酉金牛宫,赵分冀州;申阴阳宫,晋分益州;未巨蟹宫,秦分雍州;午狮子宫,周分三河;巳双女宫,楚分荆州:辰天秤宫,郑分兖州;卯天蝎宫,宋分豫州;寅人马宫,燕分幽州;丑磨蝎宫,吴分扬州;子宝瓶宫,齐分青州。”

    第25层“禽星界位”

    此屡表示二十八星宿在天体上的位置。用五行及名禽与二十八宿相配以占吉凶,称为禽星。

    如上面所述,罗盘中有四层的主要作用是表示方位的。第二层用“先天”卦列表示八方的位置,第三层用“后天”卦列表示八方的位置。第四层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方位,第五层再将十二方位分为二十四方位,这是采用第四层的十二支和“八干”,“四维”。“八干”是天干中的甲、乙、丙、丁、庚、辛、壬、癸(戊、已两干因为是代表中央,故不用),“四维”是用“后天”卦序的乾、坤、巽、艮四卦。

    理法的发展最初是五音五姓法以确定宅舍方位朝向。此法以五行生克为依据,根据主人的“姓”,用“姓”的发音,究竟是属“官、商、角、徵、羽”五音中的哪一音,来配合属于所住的房宅大门之方问论其吉凶。这就是说,宅的本身没有吉与凶的先决定论,而是要看什么人来住。也就是说,同样的一所住宅,姓“王”的居住不吉,如果改为姓“李”的住此,就可能大吉。五音法在汉、魏。晋、隋之时较为盛行,及至唐初吕才痛斥五音术之后,迅速式徼。到了宋初,易学、河图洛书的影响及功用日益广泛,到了明代开始,理法多以宅的八个方位,连接到“卦”的本身,结合五行生克而定出四个吉方和四个凶方的“游年法”,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近代。

    五笔五姓法五音五姓宫商角徵羽五行所属土金木火水适宜方位中/南西/中东/北南/东北/西不宜位向东南西北中古人认为人受宇宙的控制,人和宇宙合适就会兴隆昌盛,若不适,便会死亡衰败,这就是罗盘方位的重要性。宇宙有时间和空间,还包含万事万物,它们在发生着无穷无尽的变化。

    罗盘大而言之,象征着一个宇宙:三百六十度的圆周;代表周天,二十四个方位排列。指南针所决定的方位,意味所包含的特定空间。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运行一度约为一日,于是把“天干”、“地支”配成年月日时,视季节的变化,利用太阳光线的角度而来测定时间。一个花甲六十天,六个花甲便是一年(为取整数,取一年为三百六十天),每年的冬至日便都是甲子日,这就是时间的表示。空间配合时间,循着一定的规律在运行不息,为表示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古人把罗盘上北方的壬癸水,代表雨露和云雾;东方的甲乙木,代表了所有的植物;南方的丙丁火,代表了日月光电;西方的庚辛金,代表了所有的矿物;东北和西南,艮坤两卦都是土,一个代表了山脉,一个代表了平原;东南方的巽卦,代表了风和空气;西方的兑卦,代表了海洋和沼泽;东方的震卦,代表了雷。

    地球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地球之外还有无数的星球在运行不息,故古人又用许多星宿来代表无数的星球,然后用乾卦来统领整个天体。用五行相生相克,相济相成之根本原理,代表宇宙事物的无穷尽变化,如以五行生克说明四时循环之理,木是东位主春,火是南位主夏,土是中央主四季,金是西方主秋,水是北方主冬。

    由古到今,人类不断要求对宇宙、社会和人生有所了解,由于这种求知的动机,人们常对自然现象的形成,天上星宿的运行,四时的变换,灾难的发生,提出拟人式的解释。这种解释也揉和进了人类长期生产生活的经验,如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用五行来解释自然的构造等。风水中罗盘的应用,是否说明了人类感觉到磁场对人构成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人本身就有磁场,甚至无生命的物体也具有磁场,而且不同间隔,就会造成不同的磁场。风水中虽没有提过“磁场”二字,但风水讲求方向、方位,间隔的配合,这和磁场是不谋而合的。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个大磁场,磁力的大小变化与“上边和下边”都有密切关系,“上边”指日月星辰,“下边”指地形,尤以山脉走向为甚。据测量,平原地区的磁力较弱,较稳定,山区或地形复杂的地区,磁力较强,较不稳定。磁力过强,对人体健康和一切生物的生存都不利,故选择磁力适中的地方居住,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风水是否反映了人们对地球表面磁场的认识?这些问题值得人们进一步去探讨研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