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钟声-巧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七月七,织女哭。

    昨天下了一场雨,真是应验了这民谚。

    雨水把天擦得透明,把山抹得清新,把花草树木洗刷得娇艳嫩翠。

    清晨,一缕霞光红缎子似的把巧姐的脸映照得像一个含羞的新媳妇。

    今天是七夕节,也是巧姐十六岁生日。十六岁是女孩子的花季,应该还是多梦的季节。娘却说:“农村女孩十六岁就成大姑娘了,该学一些过家之道了。娘十八岁主家,你姥姥、你祖母都是十六岁出嫁作了媳妇。”巧姐每听到娘唠叨这些就害羞。

    巧姐较村里其他女孩发育早,长得高。一米六八的个子,面皮红润,眉目传神,一对虎牙,时常面带笑容。那双高高隆起的胸,像两只不安生的喜鹊,随时可能飞出来。

    娘把那张祖传的织女姐姐画像交给巧姐。娘说:“织女姐姐是女人的人样子。她人美心善、手巧,无论是种田浇园还是纺织刺,治家理道的事无一不通。今天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你,挂在你的房间里,供上香草和水果,经常焚香跪拜讨教乞巧。”

    巧姐接过画像说:“我听娘的话。”香草只有北山上有。雨季,蛇多,巧姐一个人上山采香草害怕,就让弟弟端午和他一起上山。

    巧姐先到西间窗下喊端午:“端午端午,日头照着腚了还不起床?”

    端午翻个身,揉揉惺忪的眼睛嘟囔了一句:“这么早嚷什么。”说完打个滚又睡过去。

    巧姐敲敲窗:“端午端午,起来和姐上趟北山。

    端午:“上北山干什么?”

    巧姐:“采香草。”

    端午:“你又不是不知道北山的路,自己去采吧。”

    巧姐:“我一个人怕蛇。”

    端午:“戴上你的五索嘛。”

    巧姐扑哧一声笑了,说:“你还想着端午节系的那五索,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就没用了。”

    端午:“等我睡醒再去吧。

    巧姐灵机一动说:“端午,你和我上趟北山,采回香草来我就帮你吊只小喜鹊。”

    端午一听帮他吊只小喜鹊,一骨碌爬起来。

    养喜鹊、养燕子、养家雀是乡村男孩子们的乐趣。孩子们用小竹竿或苇竿在顶上拴上一个马尾扣,到树梢、房梁、屋檐下找邓些刚孵出幼雏的鸟窝,往伸着头嗷嗷待哺的雏鸟脖子上一套,就吊了出来。把雏鸟用竹笼或苇笼养着,每天到草地里捉蚂蚱、蜘蛛喂它。不几天,雏鸟的羽毛就长全了,也喂熟了。打开笼子,小鸟就会围绕你身边飞来飞去。然后落在肩上、手上乞食吃。即使飞到树上、屋上,你拿着蚂蚱唤它,也会飞到你的胳膊上。端午看到那些养喜鹊燕子的小伙伴,馋得心里发痒。整天央求姐姐帮他弄只小鸟养着。

    端午下了床跑到巧姐身边问:“姐,到哪里去吊小喜鹊?”巧姐说:“你别急,你今天和姐采回香草姐明天就帮你吊一只。”

    端午:“你骗人。”巧姐:“真的,西屋三奶奶家门前那棵大杨树上就有一窝还没出飞,正好养。”

    端午:“那么高的树,你也够不着呀?”

    巧姐:“明天我叫腊八哥上树去掏。”

    端午:“真的”

    巧姐:“真的。”

    端午:“拉勾。”

    巧姐:“拉勾。”这种农村孩子普遍应用仿佛具有法律效力的承诺方式进行完毕,端午就放了心。他打了个哈欠说:“你今天怎么起这么早?”

    巧姐:“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端午想了想说:“今天是七月七,也是你的生日。”

    巧姐:“对啊。娘给咱俩的生日真好,你五月端午,我七月七。全村人都给咱俩过呢。”

    端午:“全国、全世界人都给咱俩过呢。”

    巧姐:“端午说得对,全国全世界人都给咱俩过生日。”

    端午:“姐,七月七烙巧饼吃火烧,采香草做什么用?”

    巧姐:“走吧,路上姐再告诉你。”

    巧姐提着竹篮,和端午沿沙子路上山走去。

    村子离北山不远,却是步步上坡。端午开始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一会儿到路边逮蚂蚱,一会儿捡石蛋子打鸟。七月的太阳一露脸就热辣辣的傈头独头蒜,端午被太阳晒得满头满脸淌汗,呼呼地喘着粗气。当又爬上一个陡坡后,端午累得坐在一块石头上不想走了。

    巧姐:“还没到山上呢,怎么就不走了?”

    端午:“我实在走不动了。”

    巧姐:“还整天炫耀自己是男子汉呢,这点路就走不动了,连只蚂蚱的劲大都没有。”

    端午:“香草又不能吃,你采它有什么用。”

    巧姐:“香草和艾蒿一样,可以做香料,可以除蚊虫,还可以做供品祈求幸福平安。姐今天采香草用处可大呢。”

    端午:“你说有什么大用处吧?”巧姐:“娘今天把姥娘留给她的织女姐姐倮交给我,让我挂起来用香草供她呢。”

    端午:“织女姐姐是谁?”

    巧姐:“你跟姐上山走,姐讲织女姐姐的故事给你听。”

    端午懒洋洋地站起来,长出一口气,又跟巧姐上山走去。

    巧姐:“天上有个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数小女儿聪明伶俐。她不光长得漂亮,心眼也好。倍受父母疼爱。可是整天把她回在天宫中,她耐不住寂寞。有一天,在众姐姐的帮助下,偷偷下凡来到人间。路上遇到贫困潦倒、憨厚老实的牛郎,顿生怜悯之心,便与牛郎结为夫妻,用她邵双巧手帮牛郎纺纱织布,种田浇园,两人很快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端午:“后来呢?”

    巧姐:“后来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派天兵天将把七仙女从牛郎身边抢走。为使夫妻俩永远分离,又命王母娘娘用银簪在两人之间划了一条天河。每年只有七月七这天夜里夫妻俩才能偷偷会上一面。人们为了纪念她敬奉她,就把每年的七月七定为七夕节,又叫乞巧节,现在有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情人节?”端午经常听到情人这个名词,脑子里却很朦胧,就问姐姐:“什么是情人?”

    巧姐想了想说:“情人嘛,就是一个男人爱那个女人,那个女人也爱这个男人,两人产生了感情就是情人。织女牛郎就是一对情人吗。”

    端午:“咱爹和咱娘是不是情人?

    巧姐:“当然是啦。”

    端午:“我和你是不是?”

    巧姐:“咱俩不是。”

    端午:“我亲你你爱我怎么不是?

    巧姐:“咱俩是姐弟情。情人是指自己家人以外的男人或女人相爱。”

    端午:“咱爹咱娘也是自己家的人啊?”姐:“咱爹咱娘结婚之前也不是一家人的。”

    端午:“那么你和腊八哥哥是不是情人!”巧姐听到端午说腊八,脸就红。说:“端午,你还小,这些事你弄不明白,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山近了。巧姐指着山上的翠草绿树说:“端午,你看雨后的山多美,你闻闻香草味多清香呀?”香草是一种草本植物,叶心长茎,茎上秀穗,穗上开着小白花,有点像满天星,散发着一种浓郁的清香味。不少农家都采一些晾千后一束一束地捆起来摆在房间或吊在梁头上改善室内的气味,也有用来楦枕头,起到清脑明目作用。

    姐弟俩爬上山半坡,满地的香草被风吹得摆来摆去,懆眨眼的星星。端午也不觉得累了,攀石上崖腿脚比姐姐灵活。他折了一根树枝在草丛中乱敲,嘴里念叨着不知从哪学来的两话:“蛇啊蛇啊你快跑,我不打你光打草。蛇啊蛇啊你不跑,棍打七寸你难逃。”敲了一会,还真有条小花蛇从草丛里钻出来,向一边跑去。端午没有伤害它,说:“姐,采吧,草丛里没有蛇了。”

    巧姐很小心地跟在端午后面仔细地采着香草,采一把扎一把放进竹篮里。端午胆子大,他扯了一根树根攀上一块鳖样的巨石双手插腰站在石头上像个小大人。

    巧姐:“端午,小心点。”

    端午:“姐,我现在像个男子汉了吧?”

    巧姐:“像、像。上面的香草多,帮姐采几把下来。”

    端午东一把西一把,采了扔给姐姐,又向上把石缝里些高的大的采下来扔给姐姐。

    竹篮采满了。装满香草的竹篮像个大花篮,一路走来,连巧姐端午身上都散发着浓郁的草香。

    巧姐回到家,把娘给她的邵张织女姐姐画像恭恭敬敬地挂在墙上如是用宣纸裱糊的,两边有些发黄,纸面上斑斑点点留下受过潮的印记。这是一幅水彩画,线条细腻,人物逼真。画上的织女柳叶眉,长睫毛,端正的鼻子下一张含笑的樱桃小嘴,有点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不难看出,画的作者画的作者不是按照仙女的意图来设计这幅织女画像的,而是按照神化了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来勾画的。织女身着红袄绿裤,端坐在莲花墩上,头上顶一个银色的笸箩,手里拿着针,脚下是金黄色的谷子。

    作者的印章已辨认不清。左下角“民国廿四年秋”六个字还依稀可辨。

    娘说这幅织女姐姐画是她结婚时姥姥送给她的,姥姥家原是书香门第,家中的藏书“文革”中都当四旧烧了,只有这张织女姐姐画像姥姥舍不得,偷偷贴在墙上,用《红灯记乡中的铁梅剧照盖着才保存下来。

    巧姐挂好织女姐姐画像,两边用插瓶插上已经梳理整齐的香草,中间的果盘里摆上香蕉、桃子、葡萄、梨以及点心糖果。屋子里立刻充满了香草和水果的混合香味。

    端午看不懂织女姐姐画像,用手指指点点地问姐姐。巧姐说:“织女姐姐是仙女,不能用手指。用手指是对她的不敬,日后会指头疼。画上的织女姐姐是头顶笸箩晒芝麻,脚搓谷子手花。她勤劳又能吃苦,同时干几种活,一个人顶好几个人用呢。”

    端午对此不感兴趣,说:“这都是你们女孩子学的。我今天帮你采了香草供织女姐姐,你明天别忘了让腊八哥给我掏喜鹊。”

    巧姐摆好供品,又按娘的吩咐,烧上三炷香,双手合十,许愿叩头,就去帮娘烙巧饼。

    巧饼是胶东农村里一种传统面艺。七月七这天,大沽河沿岸的老百姓都有烙巧饼、烙火烧的习俗。

    巧饼模子是用木板凹刻的各式各样的造型和花纹,也叫磕子。有小狗、小猫、小兔、小鱼等各种动物造型;有荷花、荷叶、莲蓬、葵花等植物造型;还有葡萄、苹果、桃子、梨子等水果造型及元宝、花篮等。

    娘揉好面,一个面团一个面团地撕开,教巧姐磕巧饼。娘说:“巧饼烙得好,先把面和好。面的硬软要适中,面软了,粘模子,巧饼磕出来就塌了,没有棱角。面硬了,磕出来花纹不清楚,烙出来不美观也不好吃。磕的时候面团在模子里要摁匀,不能过满也不能过欠。”说完,娘先磕了一个给巧姐看。端午跑过来,要姐给他捏个喜鹊。娘斥责道:“别在这里添乱,你姐在学磕巧饼呢。”

    端午说:“不给我捏我自己捏。”他拿起一个面团就胡乱捏起来。先捏一个头,又捏了身子和尾巴,捏完两个翅后,他往干面里扔说:“飞了,飞了。”

    娘和巧姐看了就笑。娘说:“端午,你就你个小喜鹊,一天到晚喳喳喳的没有老实时候。”

    端午说:“我就想个小喜鹊。姐说明天叫腊八哥给我掏个。娘看了看巧姐,巧姐低下头,镜面似的脸上隐不住内心的羞怯。

    娘说:“人家腊八正读高中,学习正忙着呢,少给人家添麻烦。

    巧姐瞪了一眼端午,娇嗔地说:“知道。”磕完巧饼,娘又教巧姐烙巧饼。

    娘说:“烙巧饼也有学问。主要是火候。火要均匀,不能忽快忽慢。火慢了,巧饼在锅里变形,烙出来不饱满。火轻了,不熟不香。火急了又容易糊,夹生,既不好吃又丑看。”

    娘让巧姐用麦秸把锅烧热,又用油布擦了锅,把巧饼一个一个放进锅里。从锅底火苗大小急慢,巧饼着热的程度,抢子翻动次数到出锅时巧饼的色泽,娘一一示范给巧姐看。第一锅出锅后,后几锅由巧姐自己操作。烙完了巧饼,又烙火烧。火烧有油的,有糖的,有芝麻的,这是七月七晚上的主食。

    端午看到出锅的巧饼,“小猫”“小狗”地拣了一堆用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到街上和小伙伴们比谁家的巧饼花样多,谁家的巧饼烙得好看。

    他先和立冬比。立冬家的巧饼花样少,只有小篮子,荷叶,桃子四五种,当然比不过。他又和谷雨比,谷雨家的巧饼火大了,烙得黑乎乎的,难看。夏至家的巧饼更不行,夏至只有父亲没有母亲无人烙,别人家给他几个。夏至知道比不过端午,就回家提出鸟笼子,用蚂蚱抖着笼里的家雀吱吱叫着。夏至说:“端午,你家巧饼烙得好,我们比不过你,你家有这个吗?”

    端午说:“你养只家雀算什么,明天腊八哥给我掏只喜鹊比你这家雀强多了。”

    夏至说:“腊八给你掏家雀,你姐得给人家做媳妇。”

    端午说:“你胡说。”夏至说:“不信你问你姐去。你知道做媳妇是什么,就是搂着腊八睡觉。”

    立冬和谷雨也跟着起哄:“噢,端午姐给腊八做媳妇了,端午姐和腊八睡觉了。”端午气得摘下脖子上的巧饼去追着摔他们。

    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看谷米。

    俗语说:处暑三日无青松。一到这个季节,谷子黍子等早秋作物便陆续成熟收获。农民们提前把场院压得光溜溜的。七月七这天晚上,人们吃完火烧巧饼喝完了酒就挟着草帘子到场院里躺着数天上的星星,看牛郎织女相会。

    巧姐饭后给织女姐姐敬上香就抱着草帘子领着端午往南场院里走。走到墙角拐弯处,腊八的背影在巧姐眼前一闪,巧姐没来得及喊,端午就喊起来:“腊八哥,腊八哥——那人也许没听到,也许不是腊八,身影很快便消失了。

    端午想起过午夏至起哄的话就问姐姐:“夏至说你给腊八做媳妇,是真的吗?”

    巧姐说:“别听他胡说八道。”巧姐脸热得像醉了酒,一直走到场院脸上的红晕还没退去

    巧姐在场院里找了一块干净平整的地方铺下草帘子。她卷起草帘子头当枕头,和端午仰面躺下,迢望星空。

    七月七的晚上,场院里格外热闹。打扑克、下象棋、说聊斋、唱小戏,吹笛子、拉胡琴等。有的少男少女以乘凉为名,背着家人偷偷遇到草垛后,柳荫下,借着夜色谈情说爱,拥抱亲吻。

    月初的月儿,出来玩一会儿,便悄悄隐去。场院里开始静下来,天空中密密麻麻的星星向人们眨眼取笑。

    巧姐说:“端午,姐给你出个谜猜。”

    端午说:“你出吧。”

    巧姐:“青石板,石板青,青石板上钉银钉。”

    端午笑了。说:“姐,你还认为我是一生日两岁的小孩子了他接着反问姐姐:“你说天上的星星是金的是银的?”

    巧姐:“有金的也有银的。你能认出几颗?”

    端午:“这么多星星都一个模样,怎么认?”

    巧姐:“姐教你。你往北看,那七颗亮星体什么了端午:“像一把勺子。”

    巧姐:“对。七星北斗似把勺。叫勺子星也叫北斗星。夜里迷了方向,只要找到北斗星,就会辨出南北东西。你顺着我的手往东南看,条斜着的密密麻麻的星群像什么?”

    端午:“像条河。”

    巧姐:“对。那就是天河。”

    端午:“王母娘娘用银簪划的?”巧姐:“是啊。你再看,天河左边到佷三颗并排着的星,就是牛郎星。中间那颗亮的是牛郎,两颗暗的是牛郎挑着两个箩筐里的孩子。天河右边邓团像梭子状的星群叫梭子星,旁边那颗亮星就是织女星。今晚半夜时分,牛郎就和织女相会。”

    端午:“那么宽的天河,他们怎么相会?”

    巧姐:“天河边有若干喜鹊,等到两人相会时,喜鹊就会飞到河里搭起鹊桥,牛郎织女踏着鹊桥走到一起。”

    端午听到喜鹊就兴奋起来

    端午:“姐,你别忘了让腊八哥明天给我掏喜鹊。如果腊八哥给我掏了喜鹊,我就经常拉他到咱家玩。”

    巧姐刚刚平静的心又慌乱起来。心想,是的,应该让腊八给端午掏只喜鹊,有了这只喜鹊,不也是一座无形的鹊桥吗。

    东南风吹来,一曲《夫仙配》的一胡独奏传进了巧姐的耳朵里,引得巧姐神游魂荡。巧姐熟悉这只一胡的音律,她在学校演唱会上独唱时,就是这支为她伴奏的一胡撞开她的初恋之门。

    循着时断时续的一胡声,她不由自主地哼起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巧姐飞到了天上。巧姐与牛郎在天河边幸福地拥抱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