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卑不亢谓之低调
做人最佳的姿态是什么?圣者云:不卑不亢!有道是“真山真水堪游历,不卑不亢好做人”,不卑不亢的精义在于保持自然本色,质朴、贞正,无铅华之奢;敦厚、高洁,无低媚之相。置身熙来攘往的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沉浮不定的人生,宠辱不惊,贵贱不移。得意时,依然示人于“真之我”;失意时,依然示人于“我之真”。看世间云谲波诡,绝不戴一副假面具;任社会尔虞我诈,偏保留一份真良心。跻登泰山之巅,虽能居高望远,依然视己为平常之人;足陷渊谷之底,虽有污泥染身,照旧视己为高洁之士。世道无常,而处世依然故我,我则常在;人心纷繁,而待人反璞归真,真则永恒。不卑不亢是做人的常态,以此态为之,则既可处逆亦可处顺,既可就高亦可就低,胜不骄败不馁,富不奢贫不屈。拥有此等境界,做人则坦荡无悔,处世则常胜不败。
千万要摆脱“低人一等”的感觉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要么把自己看高了,要么把自己看低了。前者会使自己变成“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会做的多余人”,后者会使自己妄自菲薄,缺乏直面社会和直面人生的勇气。两种情形皆会致人于危险尴尬的境地。其中看低自己尤其可怕,总认为自己不如人高贵,不如人貌美,不如人命好,就难免会产生低人一等、矬人半截、矮人三分的感觉。而人心又总是如此欺负人:你越是那样想,便越是那样表现,便越是显出一副卑怜相,这在无形中也就“灭了自家威风,长了他人志气”。本来彼此平等的双方,就因为自卑心理在作怪,一下子把自己降辈为“孙子”,而认对方作起“爷爷”来了。这样为人,这样处世,岂有不败之理?所以,做人一定要从“低人一等”的误区中走出来。
假如,你为了谋一份差事而去拜访某大公司的经理,你先要明白一个原则,就是:虽然你去谒见的可能是一个身份颇高的人物,而且又是你有求于他,但求不求在你,应不应在他,他仍是被动的。如果你与某一个人交往和办事时,心理上总有“我正在求你”的感觉,那么你会变得神经紧张,一切出于不自然。这时需要迅速调整自己的自卑心理,以平常心待之,使自己的感觉处在最佳状态。
李白有一句诗,道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果面对“权贵”心生畏惧而自卑,那么你就不可能使自己大方果断起来,能做成的事也难以做成。所以我们在平时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只要我们将心理上的那份胆怯收起来,充分显示出足够的自信,就会在处世过程中从容自如,游刃有余。
有一位大学生在向一位心理医生求诊时叙述道:“我是个在校的大学生,多年来我一直为自卑的情绪所困扰,在班上我最怕发言,更怕老师点我的名,也怕别人注意我。在人多的场合,我怕讲话,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我也曾试图改变自己,可是却总是心理紧张,说话结结巴巴,常引起别人的耻笑……现在我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呆在角落里,我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了……”这位大学生就是没有主动去锻炼自己,他虽然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自卑,但是如果不改变这份自卑心理,他的生活仍然是黑色的。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认为自己一钱不值的自卑的人。如果你仔细观察,这种为自卑所累的人,基本上有两个突出的心理特征:
一是过高的内心期待心理。这种人想得太多、太细,总想在别人面前留下好印象,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好评,而也就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其实,过分期待一种希望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每个人都有虚荣心,但问题是如何来对待这份虚荣。如果为了满足这份虚荣而去伪装,那么就极有可能将自身最有价值的真实抛弃了,这样的人也就会在为人处世过程中束手束脚,无法展现自己的真实能力。
二是自信心理障碍。这类人看问题总是看到自己比别人差的一面,看到自己不如意的方面。因而易产生多疑多虑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常常表现在对自己的高欲望和低信心所造成的心理落差上。这种落差,不仅容易使自卑者产生焦虑,同时还会令他十分敏感,对他人的言谈、行为、眼光等都十分留心,稍有一点怀疑便与自己联系起来,无端地认为别人在议论自己,以至变得越来越怯懦,越来越自卑,最终走向自我封闭,逃避正常的交往,丧失社交能力。
如何才能克服自卑呢?首先你必须正确认识、分析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用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你会永远觉得自己“技不如人”,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你就会信心十足,这样便可以强化你的自信。
人的价值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达到或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而不是也不可能追求到绝对的完美无缺。因此,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它是达到自我完善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只有学会正视自己,才能达到自我完善,也只有达到自我完善,才能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应付自如。
在为人处世时由于自卑而出现的怯懦与紧张虽然是由内在素质所决定的,但如果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技巧来克服,还是会起到一定作用的,下面仅举几例供读者参考。
——开口时就声音洪亮,就不会怯场。
——服装方面,如果有一件较豪华的衣服,你也许会有一种自我欣赏感,增加自信心。
——办事之前,如果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利用很短的时间,使自己的心情转为愉快。
——对方可能令你怯场时,设法提早到达办事地点。
——保持眼睛的高度跟对方等齐,精神压力就会减轻不少。
——选场所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如果办不到,至少也要选择双方都不熟的地方。
——把关键问题提早说出来,紧张感就会缓和。
——告诉自己:“我紧张、不安,对方也会与我产生同样感觉。”这样,你的心理会坦然些,也会增加勇气。
——告诉自己:“他与我一样,不过是个平凡的人。”这样就不会使你被对方的社会地位或头衔吓住。
——当你忽然被对方的问题难住,要立刻反过来问对方有关的另一个问题。
——发现自己说错了话,就立刻在脑海里想起与此全然无关的事情。
——发现自己很紧张,你就使所有动作缓慢下来。总而言之,无论和什么人打交道,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尽管大着胆子去做。胆大漂洋过海,胆小寸步难行;没有良好的自信心,没有敢于试一试的胆量,必将一事无成。
自视“高人一等”就是自冒被孤立的风险
一个人要想孤立自己并不难,只要自视高人一等就足以奏效。昂起高傲的头,让自己的心态从别人的头顶上游离出来,感觉上固然有些飘飘然,但从此也不再为人所看重、所欣赏、所亲近,这种受自傲心理所累的人同受自卑心理所困的人在与社会的融合方面,效果是一样的,都不会获得好的结局。所以,要想从高傲自大的误区中走出来,就必须首先学会真诚地关心别人。
这也是西奥多·罗斯福异常受欢迎的秘诀之一。罗斯福是个使仆人都喜爱他的人。他的那位黑人男仆詹姆斯·阿默斯就曾写过一本关于他的书,取名《西奥多。罗斯福——他仆人的英雄》,阿默斯在书中写了这样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我妻子有一次问总统关于鹑鸟的事,因为她从未见过鹑鸟,于是总统详细地描述了一番。不久以后,一天,我们小屋里的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拿起电话,才知道是总统本人打来的,他特意来告诉她,我们屋子窗口外面正好有一只鹑鸟,如果她往外看,就能看到。罗斯福时常做这类小事。每次他经过我们的小屋,如果看不到我们,他就会轻轻地叫着‘呜、呜、呜,安妮!或‘呜、呜、呜,詹姆斯!'。这是他表示友好的一种招呼习惯。”
仆人怎能不喜欢一个像他这样的人呢?任何人都不会不喜欢他。
有一天,卸任后的罗斯福到白宫去。不巧的是,塔夫脱总统和夫人都不在。这时,他那种真诚对待身份卑微的人的态度完全体现出来了:他同所有的白宫旧仆人打招呼,而且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连厨房里的姑娘也不例外。
当他见到厨房的阿丽丝时,问她是否还烘制玉米面包。阿丽丝回答,她有时为其他仆人烘制一些,但是楼上的人都不吃。
“他们的口味太差了,”罗斯福颇为不平,“等我见到总统的时候,我会这样告诉他。”
阿丽丝端出一块玉米面包放在盘子上给他,他一面吃着一面向办公室走去,经过园丁和工人的身旁时,还不断跟他们打招呼……
“他对待每一个人,还和以前一样。”仆人们互相低声讨论着。而一名叫艾克·胡佛的仆人眼中含泪地说:“这是近两年来我们惟一的愉快日子,我们任何人都不愿拿这个美好的日子去换一张百元钞票。”可见,大人物之所以成为大人物,就是因为他们永远不会受到孤立。
另外,对别人的事情感兴趣才能使别人对自己感兴趣。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使得查尔斯·伊里特博士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位大学校长——他从南北战争结束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五年,一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下面是伊里特博土做人做事的一个例子。有一天,一个名叫克立顿的学生到校长室去借50美元的学生贷款。这笔贷款被批准了。“当我万分感激地致了谢,正要离去时,”——克立顿自己叙述道——“伊里特校长说:‘请再坐会儿。’然后他对我说:‘听说你在自己的房里亲自做饭吃,只要你所吃的食物适当、分量足够,我并不认为这是坏事。我念大学时也这样做。你做过牛肉狮子头吗?如果把牛肉煮烂,就是一道好菜,因为不会浪费。我当年就是这样做的。’然后他就耐心地教我怎样做牛肉狮子头吃。”
一个人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的话,即使是极为忙碌,也可以表达关心,使人获得帮助。
还有一位大人物更具传奇色彩:
法国的巴黎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美丽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劳动。
巴黎以她的美丽和古老的欧洲文明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一天,一位美国的阔太太来到这座城市游览。她在林荫道和草坪中散步时,忽然看见一个老头儿正在花坛里浇水。他是那样内行,那样勤恳操劳,他那一丝不苟的姿态,足以证明他是个上等的园丁。美国阔太太有一座私人花园,她想,这位法国老头儿真是百里挑一的好园丁。在美国恐怕出高价也很难找到,现在既然有幸碰上了,为什么不带他到美国去呢?
于是她问那位老头儿,愿不愿意赴美国去做她的园丁,她可以给他高于法国三倍的工资,还可以负担他的旅费。为了说服老头儿,她又把美国吹嘘了一番。仿佛那儿遍地是黄金,外国人去了人人都能发财。
“夫人,”老头儿很有礼貌地回答说,“真是不巧得很,我还有另外一个职务在身,一时离不开巴黎。”
“你统统辞掉吧!这些,我都会给你补偿的。你除了园丁,还兼职干什么工作呢?是兼营副业?是送牛奶还是养鸡?”
“都不是,”老头儿微笑着说,“我希望人们下次不要再选我,我就好来接受你给的美差了。”
“选你做什么呀?”
“选我当……”
“你是……”
“我就是安里,我这个园丁兼着法国总统。”
这些伟大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表示了,他们从未把自己同普通人区别开来,他们都是下意识、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的言行定格在低调做人上了,他们堪称是天欲降大任给他们的人。
二、不骄不躁谓之低调
不骄不躁主要体现在做人的性格上,骄躁作为人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为:目中无人、眼中无物、性情暴戾、处事急躁。骄躁影响人际关系和个人命运。三国时结局却是一个死于骄傲、一个死于暴躁,这显然给我们提出了足以引起警戒的人生训诲。
骄躁既不利于处世,也会给自身带来危害,这样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
骄躁是不成熟的表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来鄙视傲慢,崇尚平等待人。一般来说,知识越多,学问越广的人就会越谦虚;文化越低,气量越小的人就会越傲慢。被奉为千古宗师的孔子说过这样的话: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须知谦逊的态度会使人感到亲切;傲慢的架子会使人感到难堪。
与人交往一定要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待人是个人品格修养的天平。待人切忌“势利眼”。古人说“不谄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就是告诉我们待人时不应用卑贱的态度去巴结逢迎有权势、有钱财的人,更不能怠慢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不高的人。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作为人的一种意识和心理深深地附着在人的身上,并应时时加以维护。人格的基本要求是不受歧视,不被侮辱,不被轻慢。
法国已故总统乔治·蓬皮杜一生中酷爱诗,他对诗的造诣颇深,曾用闲暇时间汇编了一部《法国诗选》。作为一个政治家,蓬皮杜还喜欢把诗当作一种武器运用于政治斗争中。他与对手论战或会谈,不时引述一些绝妙的诗句让对方上套或自我解围。他任总理期间,在一次会议上,当一些人气势汹汹地指责他受戴高乐总统摆布,嘲笑他不过是戴高乐的一个走卒时,他不慌不忙地用法国诗人斯卡隆的几句诗答:
“我看见一个马车夫的影子,手中拿着一把刷子的影子,在拂试一辆马车的影子。”
他莞尔一笑说道:“我也不过是一个幽灵。”
听到这里,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笑声。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顿时缓和下来了。
“但未来从来不属于幽灵!”蓬皮杜不失时机地把话锋一转:“如果有一天我们主张把全部权力都交给对议会负责的总理,那么我们立即就会回到第四共和国,回到共和国险遭灭顶的多党制上去……独裁政权吗?决不是。总统权力是,受限制的,他必须与政府意见一致。”“同样,总理关于总的政治路线方面也必须与国家元首一致。因为如果在基本问题上观点不同,政府机器就不能平稳顺利地运转。”蓬皮杜从容不迫地结束了自己的雄辩。人群报以热烈的掌声。
面对着围攻与嘲弄,气急败坏、暴跳如雷,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授人以柄。蓬皮杜的办法是心平如水,不慌不忙,以理服人。一上来,他朗诵了几句诗,颇让对手迷惑不解。接着,他坦率承认自己是诗中意义上的“影子”,使对手误以为他不得不赞同他们的观点,对抗气氛就松懈了。紧接着,他转入反攻,顺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其高超的辩才令人折服。
就蓬皮杜当时的职务而言,也仅次于总统,权势不可谓不大,他对批评他的人也不是没有能力进行反击,甚至是打击,但他采取的却是成熟的、理智的、不骄不躁的应对策略。这正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宏韬大略。当然这也是我们在各种场合下都应采取的处世态度。
狂躁者徒有大志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一锹掘不出水井。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焦灼浮躁、狂悖鲁莽的情绪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欲速则不达,甚至导致南辕北辙的后果。而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是做人做事的必由之路。
你如果感到十分烦躁,请运用你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深深潜入一个宁静的身心环境。一位朋友说:“当我感到纷乱的时候,我就努力想像小河岸边那片宁静的风景胜地,它常使我的紧张和烦躁情绪消退许多。”
做个有耐心的人不容易,做到平心静气是一种境界、一种气度和修养。
人生在世,谁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也有逆境的时候,这也是促使自己身心成熟,准备鸿图大展的机会。说到底,这之中最关键的是要沉着地等待时机,不怠不躁,就像《菜根谭》中所讲的那样“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如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长久潜伏林中的鸟,一旦展翅高飞,必然一飞冲天;迫不及待绽开的花朵,必然早早凋谢,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会知道凡事焦躁是无用的。对待逆境能忍别人所不能忍,只有抱着这种信念,你才会顺利地走完人生这段漫长的旅程。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的猛将张飞。他行军打仗,叱咤疆场,常常令敌军闻风丧胆,可谓是一世英雄。但他性情狂躁,刚愎自用,面对纷扰的世界,很难保持平常人的心态。关公战死后,为了表达失足之痛和报仇雪恨之心,他竟令三军“挂孝伐吴”。只因两员末将范强和张达一时未能筹措到“白旗白—甲”,便叱令武士将二人“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鞭毕,他又用手指着他们二人,说:“来日俱要完备!若违丁限即杀汝二人示众!”仅仅因为这样一件无关紧要的事,便“打得二人满口出血”。二人因受此大辱,一时气起,竟合计趁张飞醉卧酣睡之机,“近前,以短刀刺人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一员虎将没死在战场上,却因为自己的暴躁性格而惨死在自己人的手下。
在我们的生活中,骄傲、性急、不冷静经常影响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即使是出于无意或者是好意,这种情绪也不易为人接受。由于你的骄傲和狂躁,你的同事、朋友、邻里将远离你、厌恶你,而你自我感觉的“出人头地”,也就成了虚幻的顾影自怜。
因此说不骄不躁也是做人的必修课,而结业的标志就是低调做人。
三、不愠不火谓之低调
不愠不火是一种善于忍耐的处世之道。古人说:“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成熟、有修养的人,无不将忍耐作为自己修身养性和为人做事的重要原则。
不愠不火要求一个人在为人处世过程中,要豁达大度,客人之过,宽以待人,不与人争风吃醋,逞强施威。
人在发火时,烧掉的首先是自己
一个人是否具有“豁达大度”之心胸并非小事,它不但关系到我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命和健康,而且还关系到自身事业的兴衰与成败。
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是常有的事。如何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许多闪光的思想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明代朱衮在《观微子》中说过:“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而在做人做事上动辄发火使气的人,最终毁掉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风度,还包括自己的前途。
有一个名叫约翰的年轻人到一个海上油田钻井队求职。领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时间内登上几十米高的钻井架,把一个包装好的漂亮盒子送到最顶层的主管手里。他拿着盒子快步登上高高的狭窄的舷梯,气喘吁吁满头是汗地登上顶层,把盒子交给主管。主管只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就让他送回去。他又跑下舷梯,把盒子交给领班,领班也同样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让他再送给主管。
当他第三次把盒子递给主管的时候,主管看着他,傲慢地说:“把盒子打开。”他撕开外面的包装纸,打开盒子,里面是两个玻璃罐,一罐咖啡,一罐开水。他愤怒地抬起头,双眼喷着怒火,射向主管。
主管又对他说:“把咖啡冲上。”年轻人再也忍不住了,“叭”地一下把盒子扔在地上:“我不干了!”说完他看看摔在地上的盒子,感到心里痛快了许多,刚才的愤怒全释放了出来。这时,这位傲慢的主管站起身来,直视着他说:“刚才让您做的这些,叫做承受极限训练,因为我们在海上作业,随时会遇到危险,就要求队员身上一定要有极强的承受力。可惜,前面三次你都通过了,只差最后一点点,你没有喝到自己冲的甜咖啡。现在,你可以走了。”
这对约翰来说是一件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另外,恼怒易发火也容易伤身。人在极度愤怒时,恶劣情绪会导致使人体内分泌发生剧烈变化,产生大量的荷尔蒙或其他化学物,这些都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哈力斯特在华盛顿心理实验室作过一个实验,用玻璃管插入冰水中,试验者向管口呼出之气遇冰会凝集于玻璃管中。心理正常者呼出的凝集液透明无色无毒,而暴怒者的凝集液中含有毒素,呼出一小时的凝集液可毒死多人。
恼怒易发火也容易树敌
不要轻率动怒,置自己或别人于不顾。记住,你反驳丁多少人,就有多少人对你不满。
如果你是一个易于愤怒却不善于控制的人,建议你不妨设立一本愤怒日记,记下你每天的发怒情况,并在每周作一个小结。这会使你认识到:什么事情经常引起你的愤怒,了解处理愤怒的合适方法,从而使你逐渐学会正确地疏导自己的愤怒。
与世无争实为与世大争
《菜根谭》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话的意思是说谦让的美德。它告诫人们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有好吃的东西不要独食,要拿一部分与人分享。如果你经常这样想,经常这么做,那你的人生就会快乐安详。所谓谦让的美德也绝非一味地让步,要知道,世间的事物总是相对的,有时候你是让了一步,退了一步,但这可能就是你的进步。即使终身的让步,也不过百步而已。也就是说,凡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了,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
为什么必须谦让呢?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你要联络感情,就必须处处重视对方的自尊心,而要尊重对方的自尊心,那就必须抑制你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争胜斗强,最理智的办法是先让一步,即使对方的技艺敌不过你,你也得先让对方占点上风。当然一味地退让,也许会使对方误认为你的技术不太高明,不是对手,从而引起对方视你为无足轻重的心理。所以,你与他比赛的时候,尽管要谦让,但必须先施展你的相当本领,先造成一个均势之局,使对方知道你不是一个弱者;进一步再施小技,把他逼得很紧,使他神情紧张,才知道你是个能手;再进一步,故意留个破绽,让他突围而出,从劣势转为均势继而从均势转为优势;结果把最后的胜利让于对方。对方得到这个胜利,不但费过许多心力,而且危而复安,精神一定十分愉快,对你也更添敬佩之心。如果互不相让,最后的结局可能是两败俱伤。
有则寓言说:一天,一只狮子和一只老虎在一条只能让一人通过的山路上相遇,下边是绝壁悬崖。这老虎与狮子向来都自认为兽中之王的,互不买账。这会儿狭路相逢,两个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没有退回去让对方先过去的意思。老虎心想,要是我一让开,这事被其他动物知道了,我这兽中之王的威风不是从此威风扫地了!要是和狮子硬拼,且不说能否胜它没有把握,就是这么陡峭的山路,只要自己一动,落地不稳就意味着自取灭亡……狮子也在想,过去你这老虎总与我争夺兽中王位,我还没好好教训你,今日狭路相逢,我岂能示弱,否则我这百兽之王的名声算是白给了。可怜这两个愚笨的家伙为了争一时之气,互不相让,最后谁都捱不住了,就放手大动干戈。才一个回合,就双双坠人悬崖之中,两命呜呼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因为是兽类不懂得人间道理,才至于此。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好多人也并不比老虎狮子聪明到哪里去!该忍的不忍,该让的不让,逞一时之英豪,最后危及己身。这则寓言从反面告诉我们,凡事要用理智来指导你的行动;无关紧要处的较量该让的要毫不犹豫地谦让。这样为人处世,表面上看是退是让,是与世无争,实则是进是保,是与世大争,大争者若无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