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丰碑,铭记伟业。
2013年10月1日上午,壮阔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在人民共和国走过64个春秋的庄严时刻,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肃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与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了民族伟大复兴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默哀。
虎门销烟的喝彩声,武昌首义的枪炮声,五四运动的呐喊声,胜利渡江的欢呼声……
栩栩如生的汉白玉浮雕发出震天的交响,穿越遥远的时空,与64年前天安门广场欢呼的声浪汇集在一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刻,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中国梦的声音再次回响在人们的耳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改革催生中国梦。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北京盛大开幕。开放的中国正大步走上世界舞台中央。新华社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擂起全面深化改革的鼙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圆梦中华的宏伟目标奋进。
第一节站在风云激荡的时代高地
百年沧桑,百年梦想。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幸运的,因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从未如此之近。
中国梦简洁明了但内涵丰富,得到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广泛认同,迅速深入人心,成为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和鼓励奋斗的核心理念,成为指导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成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民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声、共同愿景、共同意志,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极大地激发中国人民发展国家、振兴民族的热情。
德国《明镜》周刊以《中国梦》为题撰文称,1949年,中国结束了百年屈辱的历史,30多年来,中国上演了一出梦幻般的戏剧。中国的现代化已走过了一半的路程,13亿中国人还在追求更富裕的生活。
美国《新闻周刊》认为,中国梦会产生深远影响,将“重振中国光辉史”。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的梦想,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有外国观察家指出,这是“一个能在人们心中激起共鸣的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强烈历史责任感”。
环顾世界,很少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着同一个梦想。这个梦想的背后,蕴藏着绵延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折射着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凝聚着“振兴中华”的探索与奋斗。
今日的中国梦如此殷切,只因曾经的“中国痛”那么深彻。只有深深理解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经历的苦难与辉煌,才会更懂得今天的中国梦为何如此动人心弦。
国强民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追求的共同目标,但在中国具有特殊含义,成为亿万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为之奋斗不息的世纪梦想,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曲折历史命运。
中国梦,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回望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艰难历程,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之火生生不息。从新中国成立“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每一个进程,每一步跨越,都依靠亿万人民凝聚起的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曾经创造了在世界上领先的古代文明,对人类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前800年的漫长时间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遥居世界首位。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中国从公元1000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
但是,泱泱“天朝大国”,却是以一种极其屈辱的方式进入近代史的——辉煌的中华民族,背负着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的巨大耻辱而跨进20世纪的门槛。此时,中国已坠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救亡图存”的呐喊回荡在中华大地上空。
中国在历史步入近代时落伍,当时执政的清王朝长期沉湎幻想而隔绝于世是重要原因。17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在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下迅速强大,机器的采用、化学的应用,轮船、铁路、电报等科技创新层出不穷。而清王朝此时对世界大势茫然无知,仍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故步自封,视他国为“夷狄蛮貊”“蕞尔小国”,视先进科技为“奇技淫巧”,不思进取、冥顽不化必然带来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全面落后,内部危机四伏,外部强敌环伺。
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铁律再次应验。第一次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此后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战争,把中国一步步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的诗句,喊出了当时中国人的悲愤。
在今天的国家博物馆里,从1898年谢缵泰手绘的《时局图》里可看到,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从1911年林觉民《与妻书》中可读到,“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无时无地不可以死”“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从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可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
落后、挨打,奋起、抗争,让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中国无法绕开的主题,更激发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抱负,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国梦开始的地方,实现民族复兴成了全体中国人最伟大的中国梦。
“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
一百多年前,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用诗句写出了对中国未来的梦想和期望。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为了民族复兴,几代人魂牵梦萦,亿万人心结难解。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多世纪,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文化复兴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光明之路。
从列强舰炮惊醒天朝酣梦到变法维新求解自救之策,从辛亥起事找寻自强之途到革命烽火催生人民政权,洋务运动的悲剧收场、戊戌变法的扼腕叹息、辛亥革命的事业未竟,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都不可能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通衢大道。许多人试图用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方式改变中国和中国人的命运,但最终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一批批怀抱救亡图存、国富民强愿望的仁人志士,在百年历史长河中编织着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梦想,但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民族复兴的梦想依然遥不可及。
中国道路的选择在一次次探索中艰难进行,追梦的路径在不懈的奋斗中渐次清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紧紧依靠人民,把民族梦与人民梦有机结合起来,完成并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是这伟大的“三部曲”不可逆转地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使中国踏上强国之道、崛起之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大趋势。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令人鼓舞。
中国人民有足够的理由畅想中国梦,中国人民有磅礴的力量共筑中国梦——
过去30多年,中国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10%的经济奇迹,贫困人口减少了2亿多,初步实现了一些发达国家需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进程,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世界第三大专利与基础专利申请国;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生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生产国;2012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
中国用30多年完成了西方一些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用2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用10年时间编织起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投资5000亿美元,出境人数超过4亿。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不仅向面临困难的国家伸出援手,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入资金,还通过自身增长,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一道,支撑起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有望达到美国的50%,发展中国家创造的财富将历史性第一次超过发达国家,标志着“人类发展的重心发生了里程碑式的位移”。
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经济总量的大幅度跃升,中华民族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亿万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大踏步迈进。
第二节革故鼎新把控战略资源
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经过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我们踏上了一条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收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是两组天壤之别的数字:与1978年相比,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迈上50万亿元台阶,占世界总量由1978年的1%上升到11.6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55美元上升到6094美元。外汇储备从几乎为零增加到3.31万亿美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当时的4%提高到51%左右。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被公认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穷则变,变则通,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中国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是我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30多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中国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小岗村鲜红的手印到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从当年的开发浦东到今天的上海自贸区,30多年来,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推动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百折不挠的追求,实现中国梦的路不会一帆风顺,还会遇要许多艰难险阻,只要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伟大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实现中国梦别无他途,唯有改革创新。特别是在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举措和办法推进改革开放,才能闯关夺隘,开创新局面。
中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发展新阶段:经济进入“转型期”,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增长进入“换挡期”。当前中国发展和转型中遭遇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大多带有体制机制性因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靠改革。没有改革的突破,就谈不上机遇、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红利。进入发展新阶段,经济起飞期传统的红利逐步衰减。能不能有效转化动力系统,能不能形成新的红利,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改革过去曾经是、现在依然是中国最大红利。要抓住用好国内巨大需求潜力提供的重大机遇、发掘城镇化的巨大潜力,而这取决于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新一轮改革不同于以往,如果说过去的改革主要难在突破思想禁锢,那么今天改革的攻坚方向主要在于利益调整。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医疗改革,无论是收入分配还是住房政策,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如中央领导所言,“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改革有时甚至是“自己割自己的肉”“自己革自己的命”。
在新华网“如何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大型网络问卷调查中,关于“当前推进改革的主要难题有哪些?”的7个选项中,网民选择最多的是“既得利益集团”,5.4万多名受调者中近四分之一选择了此项。随着改革的深入,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利益关系失衡越来越严重是改革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既得利益群体是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地方利益、垄断利益、部门利益盘根错节、相互交织,结成“利益板块”,导致彼此助长易、外部打破难。压缩既得利益群体寻租空间,需要改革者拿出义无反顾的勇气,而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则需要决策者从民生福祉着眼作出灵活周致的智慧选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实现中国梦冲刺,要看到我国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仅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为深化改革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国际金融危机倒逼的压力可以转化为改革的动力,30多年来积累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将是改革的有力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全国上下已达成“改革与危机赛跑”的强烈共识。
攻坚克难的法宝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是推进新一轮改革、向着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奋进的宝贵资源,认真总结运用好这些资源,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强大动力。
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来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吹响了改革的进军号角,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不竭动力。
不失时机深化改革,就能更好地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意见出炉……陆续出台的改革举措,抓铁有痕的改革力度,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改革决心,激发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发展要有新局面,改革要有新开拓。今天,面对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面对种种躲不开、绕不过的新命题,更需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继往开来的使命感。敢于倾听、正视并回应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者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冲破各种有形无形的禁锢和束缚,做到实事求是;只有从实际而不是本本出发,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做到与时俱进。
要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弹钢琴”,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使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套,循序渐进。要集中精力抓重点,用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6个方面的重大问题,即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总书记强调要对这6个方面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实际上为下一步全面改革明确了方向与重点。
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成功的改革需要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的顶层设计。“胸中元自有丘壑”。顶层站得高,就能把握全局、掌握大势。但顶层设计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尊重实践、尊重创造的基础之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先行先试阶段性改革基础上来谋划。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摸着石头过河”要求我们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求教,珍惜并及时总结基层和群众的改革创造,引导和激发广大群众关心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融为一体,实现顶层决策和基层探索之间的良性互动。
要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矛盾和利益错综复杂。胆子大,就是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步子稳,就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改革又是有风险的,出台改革的具体措施前,要尽可能地充分调查研究,充分分析、估计改革的效应,尽可能降低风险。胆子大,要求我们在战略上藐视困难与风险,以敢“冒”敢“闯”的精神迎难而上,坚决推进改革;步子稳,要求我们在战术上重视困难与风险,采取正确有力、稳妥踏实的措施化险为夷。面对复杂繁难的改革任务,既不能裹足不前,也不可掉以轻心。而应以多谋善断的决策部署和扎扎实实的工作措施,确保改革大业健康发展顺利推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
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统一,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的宝贵经验。实践证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稳妥就能总揽全局,保证改革大业顺利推进;顾此失彼就会交学费、吃苦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打好改革攻坚战,就要在改革方案酝酿之初充分考虑相关方的承受能力,把握方案出台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及时调整和完善,形成推进的合力。
农村老人拿到养老金,笑逐颜开。新华社稿。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越是要啃硬骨头、涉大险滩,就越会触动利益格局,打破既有平衡。这就要求改革的步伐慎之又慎、方案优中选优,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同时更要认识到,稳定的坚实基础是发展成果的支撑,快速发展恰恰应该由全面深化改革来推动。积极推进改革,着力解决问题和矛盾,稳定才能长久;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发展将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稳定才能有根基。
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的可承受度三者落脚点、结合点就在于: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改革的最高价值追求。改革发展稳定连接着国家富强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人民群众的利益越是得到保障,对改革的困难就越能多一些理解,对改革的举措就越会多一些支持,改革成功的希望就越大,发展、稳定的基础就越能坚如磐石。
第三节走向世界共圆梦想
曾在美国白宫担任要职的约翰·奈斯比特25年前在其著作《大趋势》中成功预测了网络的兴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
在80高龄时奈斯比特发表了他的新作《中国大趋势》,用“解放思想”“摸着石头过河”“融入世界”“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等多个章节对中国进行评析,认为“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中国模式’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影响整个世界”。
美国《外交》杂志刊文称,“今天的中国民众,要比近代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享有更多的自由,大部分人可以自由生活、自主择业、自行创业……”
普华永道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前不久联合推出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仍然是全球首选的投资目标市场,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在中国投资。同时,全球投资者希望中国政府提高透明度和加强反腐败力度来改善投资环境,并减少政府对市场运行的直接干预。
成就举世瞩目,困难世所罕见。用30多年时间追赶着发达国家数百年工业化历程的中国,正面临着转型阵痛:城乡社会变迁加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艰难、利益格局渐趋固化、资源环境瓶颈凸显……在通往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生活美好的路途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着幸福与纠结,有着困惑和期待。
在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加起来还要多的国家,进行一场广泛深刻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让13亿人民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
看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新旧问题矛盾交织,内外风险挑战叠加;望国际,经济危机持续蔓延,世界局势复杂多变;观党内,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中国梦依然在路上。
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中国目前仍有一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这一规模接近两个法国、五个澳大利亚的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过6000美元,世界排名80多位,位列一些非洲国家之后,是日本的八分之一,美国的十五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大13亿人的发展蛋糕,实现全民梦圆?
审视当前国内外环境和阶段性特点,经济发展日益受到多方制约。外有仍未散去的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影响,内有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快速发展和急剧变革中,不可避免积累和产生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就业、医疗、教育、住房,诸多短板需要补齐;城乡差距、社会公平、贪污腐败、诚信缺失,诸多问题亟须解决。我们能否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关键一跃”?
共同的梦想,积淀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利益,也是整个民族团结奋斗、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面对困难和挑战,信心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的底气,信念是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的定力。
中国应对人类有较大贡献。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信心来自全体中国人团结的力量。没有一种梦想,比亿万人民美好期待汇成的中国梦更为恢宏壮丽;没有一种力量,比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接力奋斗更能撼天动地。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阐述,揭示了中国力量的本质特征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路径,也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牢记使命、团结一心为中国梦奋斗的有力号召。
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13亿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满怀信心走好这条道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定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胜利抵达梦想的彼岸,让每个人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中梦想成真。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不仅属于自己,也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是相通的。
习近平主席2013年6月7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结束后,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时,出席了两场经济峰会,苏西洛总统在经济峰会致辞时打了一个比方,说印尼和中国有相似的梦想,也在寻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纳吉布总理对中国梦也有深刻思考,他说:“亚洲发展的美好愿景,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相通的。”
他们精彩的讲话博得一阵阵热烈掌声。
当今世界形势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各国都面临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融合日益深入发展。中国发展的巨大机遇同样向世界各国敞开大门,中国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加强经济合作,才能共同发展壮大。
建立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共圆各国人民美好生活的世界梦,这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和愿景。
中国应对人类有较大贡献。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是壮丽的,中国人迈向理想的步伐是稳健的。
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中国人民有决心和信心实现这一目标,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所言,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中国经济增速从以前的两位数增长到2011年的9.3%和2012年的7.8%,再到2013年上半年的7.6%,总体上实现了平稳过渡。7.6%的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增长及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预期目标之内,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201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是指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进”是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以往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从上半年经济数据看,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正在显现,内需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拉动3.4个百分点。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负责任的,既是对中国自身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新华社稿。
——信心来自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加,并将继续增强。持续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将为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新一代劳动者成长为素质更高、视野更广、技能更强的现代化、专业化人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拓展的内需和消费市场,将释放巨大需求和消费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地区、更广大民众。这些都将转化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内在动力。
——信心来自亚太发展的良好前景。在亚太各经济体共同努力下,亚太地区资金、信息、人员流动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产业分工日渐清晰,亚太大市场初具轮廓。正在酝酿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为亚太地区积聚优势。亚太各经济体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汇率机制更加灵活,外汇储备水平显著提高,各种多边和双边金融安排为应对复杂局面提供了机制保障。受益于亚太经济增长大环境,中国实现了自身发展,同时又以自身发展为亚太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这一互动势头会越来越强劲,为亚太地区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站在风云激荡的时代高地,站在攸关祖国未来的历史节点,站在凝聚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光荣与梦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一个响彻云霄的声音在神州大地回荡——
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在历史舞台上,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并将进一步影响世界,开创未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我们从未如此之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无比壮阔的前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