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位世界著名参谋长-法国悲剧的制造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二战前夕法军总参谋长甘末林

    莫利斯-居斯塔夫·甘末林(1872-1958年),是法国著名将领,但他没有以辉煌的功绩载入史册,而是导导了法国在二战中溃败的悲剧,背上了沉重的历史责任。

    戎马一生的老将

    甘末林把一生都献给了法国的国防事业。1893年他21岁时,从著名的圣西尔军校毕业,投入法军服役。1899年进入参谋学院学习参谋业务,毕业后在军队中从事参谋工作,开始步步升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法军大本营任作战处处长,在名帅霞飞手下工作。在1914年的马恩河之战,他参加了作战计划的制定。虽然战役的指导思想出自霞飞,甘末林仅是受人之命制定计划,但他制定的计划十分细致、周密、准确,显示了他熟练的参谋业务能力,为英法联军转危为安创造出“马恩”奇迹,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后他因功接连晋升为旅长和师长。

    1925至1928年,他担任法国驻叙利亚军队司令兼副高级专员。当时叙利亚的德鲁兹族人举行了反法武装起义,要求叙利亚独立。起义被甘末林指挥的法军血腥镇压下去。

    甘末林因镇压叙利亚人民有功而得到晋升,自1931年起任陆军总参谋长,1935年任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兼陆军总监。1938年任国防部总参谋长。他积极推行纵容德国法西斯侵略的绥靖主义路线。1939年9月二战爆发后,任法国陆军总司令兼西线联军总司令。他战略思想保守,单纯依靠马奇诺防线进行消极防御,导致法军很快被德军击溃。他因此于1940年5月19日被撤职。1942年在里奥姆法庭受到维希政府的审判,1943年被押往德国,关押在集中营里。1945年德国投降后获释。1958年因病去世,享年86岁。

    僵化保守思想的代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欧各国坦克、飞机等武器有了很大的发展,军队机械化作战能力大大增强。德国特别重视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性和快速性,强调高度发挥空军和坦克的威力,集中优势兵力实施闪电般的高速突破和进攻。而法国军方领导人却无视这些新变革,仍然抱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过分夸大以固定防线为基础的防御的作用。甘末林就是这种僵化保守思想的代表。

    甘末林的军事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强调防守的作用。他估计到法国未来的敌人是德国。但在制定对德战略时,他遵守的是防御原则,强调法国“必须静待敌人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堑壕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战线前遏制住敌人”。他以欧洲一战时的陈旧经验来制定军事战略:“我们的惟一战略,就是采取守势坐待德国的消耗。”他认为防守可以以最少的伤亡为代价击败敌人,法国要同德国打一场“廉价战争”,“用阵地防御敌人,使德消耗至枯竭”。他认为法国耗费巨资修建的“马奇诺防线是固若金汤的”,是可靠的坚固阵地和使法国免遭德国入侵的屏障,是坚不可摧的。“任何欧洲冲突的决定点都在‘马奇诺防线’”。

    二是轻视坦克的作用。在上世纪30年代,西欧各国军队都认识到坦克具有强大的防护能力和火力,容易突防固定的防线,因而竞相发展坦克。而甘末林却落后于时代潮流,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坦克的惟一任务是为步兵的直接和眼前利益服务……在战斗中步兵是至高无上的”。

    三是能较正确地预见到德国是对法国威胁最大的敌人。尽管甘末林的军事思想偏重于防御,轻视坦克的作用,但他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职业军人,从全局着眼,准确地判断出一战后法国面临的最大敌人是德国。他认为:一战后德国经济恢复得很快,尤其是德国民族凝聚力很强,崇尚军国主义。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政权后,疯狂扩军备战,煽动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因此德国是法国最危险的敌人。事态的发展证实了他预见的正确性。

    甘末林在上世纪30年代是法国军方首脑人物,因此,他的僵化保守思想就给法国国防事业带来严重后果。表现在:一是从1926年起,历时9年,耗资2000亿法朗(占1929至1939年法国全部国防费用的一半),在法德边境苦心经营构筑起一道长达200公里的“马奇诺防线”。二是法国在二战前夕虽拥有4500辆坦克,数量超过德国,但法国坦克是为了防御而分散配置的,而不像德国集结为强大的坦克集团,因此无法发挥其作用。三是他忠实执行政府的“绥靖政策”,对德国的侵略扩张行为步步退让,终于酿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绥靖政策的军界代表

    20世纪30年代,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在德国夺取政权,建立了独裁专政。德国法西斯鼓吹种族主义理论,疯狂进行扩军备战,对外侵略扩张,妄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进行复仇。

    面对德国及意大利法西斯势力咄咄逼人的攻势,法国伙同英国采取了“绥靖”政策(又称“不干涉政策”),即对法西斯的侵略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办法,挑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并借机镇压本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法国在德国进军莱茵区、德国和意大利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侵略行动面前,节节退让,委曲求全,纵容德国对这些弱小国家进行侵略。法国绥靖政策在军队的代表人物就是甘末林。

    甘末林虽然早在1935年就已预见到德国将成为法国最危险的敌人,德国侵略的最终目标是打败法国,称霸欧洲,但由于他在军事思想上保守僵化,因此在德国的嚣张侵略气焰面前,表现得懦弱无力,胆怯退让,不敢利用法国军事上的优势来遏制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势头,而是服从政府的绥靖外交路线,在军事上执行这条路线。

    对于德国吞并奥地利的行动,他和1936年所做的一样,仅仅取消了边境上法国军队的休假。他以需要英国配合为理由,拒绝采取积极的行动。后来他仅要政府增援1.74亿法郎来加强马奇诺防线,默许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他也故伎重演,夸大德国的军事实力,为自己不采取行动寻找借口。他称:任何过早的进攻都攻不破德国修筑的“齐格菲防线”。法国唯一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供的援助就是动员边境上的军队以牵制德军的兵力。甘末林说:“只要不进行任何敌对行动,即不宣战,法国政府就能始终控制局面。”甘末林所谓的“控制局面”,就是坐视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甘末林对德采取绥靖政策,使法国一次次失去了遏制德国侵略势头的时机,使德国的羽毛渐渐丰满,下一步便开始向整个欧洲开战了。

    法国战败的主要责任者

    1939年9月1日,德国悍然发动了侵略波兰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根据1939年5月甘末林与波兰陆军部长克拉辛普辛斯签订的协定:一旦波兰受到德国的进攻,法国空军应立即出动支援,法陆军则不迟于开战后第16天以“大部分兵力”对德国发起有限攻击。但甘末林没有承诺法军出动的任何具体数目,并且设想假如波兰不到16天便灭亡,法国便可借机解除其道义上的责任。甘末林又犯了以前的错误,犹豫不决,谨小慎微,迟迟不采取行动。

    9月7日,法国第2集团军群出动,进入德国领土,未遇到抵抗。进抵劳特堡和特里尔之间的德国防线,法军停了下来,按兵不动直到9月30日,然后又撤回马奇诺防区。这时,波兰在德军猛攻下处境十分危急,波军向法英两国紧急呼吁,要求两国空军对德国空军基地和西部工业区实施空袭。法英两国毫不理睬。联军总司令甘末林下令:“必须静待敌人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堑壕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线前遏制住敌人。”甘末林以种种理由为他不采取军事行动辩解,推说法国空军处于劣势,坦克数量不足,英军不能马上出动,法军无法单独行动……法英军队按兵不动,坐视波兰灭亡。这样,法国就失去了东部战线的一个盟国,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得以放手向西进攻。

    德国灭亡波兰后,矛头向北,于1940年4月向丹麦和挪威大举进犯。丹麦很快投降,而在挪威则遇到强烈的抵抗。法英两国举棋不定,决心不坚,行动迟缓,缺乏统一指挥和协调,所以挪威很快沦入敌手。

    这样从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起,到1940年4月丹麦、挪威的沦陷止,在近8个月时间里,英法军110个师的重兵集结在西线,按兵不动,而此时德军主力都集中于东线和北欧,西线仅有少量防守部队。法军失去了乘虚而入战胜德国的大好时机。这点连德军头目也大为吃惊。德国军方首脑约德尔上将说:“如果说我们没有在1939年崩溃,那仅仅是由于在波兰战役期间,英法两国将近110个师在西线对德国的23个师完全按兵不动的缘故。”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富勒也指出:法国陆军“躲在钢骨水泥的工事背后静静地坐着,眼看着一个唐·吉诃德式的英勇盟国被人消灭了”。

    德军征服丹麦、挪威后,回师向西,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发动了“闪电战”。战火蔓延到了整个西欧。法国被迫和英国一起投入了它一直想避免的这场战争。甘末林担任西线英法联军总司令。

    法英联军对德的作战计划是由甘末林亲自主持制定的,这就是著名的“D计划”(又叫戴尔计划)。计划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甘末林落后保守的军事思想,即把消极防御放在首位。它把防守“马奇诺防线”放在计划的核心,一切围绕这条防线而转,想将它当成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堡垒”那样克敌制胜的法宝。

    1940年5月10日,德国在西线发起全线进攻。在阿登山区实施突破,很快便攻破法军防线,3天内轻易跨越阿登山脉110公里的地带,抄至马奇诺防线的背后。潮水般的德国坦克在呼啸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的掩护下,如入无人之境。5月12日傍晚,法军防御核心色当要塞陷入德军之手。5月13日德军开始强渡马斯河,法军防线崩溃。

    甘末林听到德军从阿登突破后,目瞪口呆,惊呼“这真是一个奇招”!这“成为决定胜负的一仗”!他下令法军反攻,但因缺乏制空权,战术陈旧,被德军击溃。色当突破口被扩大为50英里宽的裂口时,德军长驱直入,几千辆坦克面前展现了一片广阔平坦、无人防守的法国北部平原。

    5月15日晨,法总理雷诺打电话给英国首相丘吉尔:“我们被打败了,我们这一仗打输了!”丘吉尔赶忙飞往巴黎与法国商讨对策。5月16日,丘吉尔问甘末林:“你们的预备队呢?”甘末林答:“全用光了。”他认为乔治(盟军司令,负责三个集团军群)应为此负责:“我万万也没料到,一个防守500英里战线的总司令,竟然手里会没有一支主要突击部队!”他认为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因为法军在“数量上占劣势,装备上占劣势,方法上占劣势”。

    5月17日,甘末林认为“大势已去”,“我只能在今天、明天和明天夜里担保巴黎的安全。”5月19日,甘末林下了他最后一道、也是当时唯一正确的命令:在德军即将形成合围的情况下,由驻比利时的法英军队向南实施突击,冲过兵力薄弱的德装甲部队防线并切断德军先头部队和后续部队的联系。但是当天他就被解除了职务,由魏刚接任联军总司令。

    魏刚上任后,将甘末林最后一道命令拖延了3天才执行,贻误了战机,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陷入德军合围,后来几经周折才渡海撤到英国本土。此后法军已基本失去了战斗力。6月5日德军突破所谓的“魏刚防线”。6月10日意大利对法宣战,14日德军攻占巴黎,17日法军投降,22日法国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号称欧洲第一的法国军队只打了50天,便战败求和。面对这样的结局,人们不能不说甘末林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悲剧性的人生结局

    甘末林是一个典型的法国职业军人,他生活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长期担任法国军队最高首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参与制定了马恩河作战计划,为法军转危为安作出了贡献。一战后,他能正确认识到德国是法国的主要敌人,法德之战不可避免,为此致力于法国的军备建设,经战后20年的努力,使法国成为欧洲的军事大国,法军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欧洲最有训练、最为忠诚的机动部队”。

    他在政治上是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坚决反对1934年保皇派发动的政变。他人品也不错,虽然长得个子矮小,身材瘦弱,但为人宽厚,热爱祖国。他在战败后不屑于与投敌叛国的维希政权为伍,因而受到迫害,被捕入狱,但仍不屈服,一直坚持到战争结束。丘吉尔曾称赞他是“一位爱国者,一位好心的人,对军事很精通”。

    此外,他在军事理论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在战略上始终以德国为主要敌人,在战术上也提出过一些正确合理的主张,如他最后一次命令如被执行,不但英法联军主力可以突出重围,而且可能将德军分割,从而扭转败局。

    但为什么甘末林未能领导法国取得战争胜利,而是导致它的失败,从而给自己的军事生涯留下悲剧性的结局呢?根源就在于其思想僵化保守,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他的思想仍停留在一战时期,拒绝接受坦克、飞机等新的武器装备,不能认识新的军事技术给军事科学带来的革命。他坚持消极防御战略,在政治上屈从于政府的绥靖政策,行动上胆小怯懦,犹豫不决,缺乏军事统帅的魄力和运筹帷幄的素质。法国总理雷诺认为,“甘末林也许可以作一个好县长或好主教,但是要他作一个将领,那却是毫无希望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