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位世界著名参谋长-显赫一时的纳粹名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二战前夕德军第一副总参谋长曼施泰因

    1953年初冬的一天,英国伦敦远郊一所监狱的门打开了。一个66岁的老头拖着病弱的身躯从牢房里走了出来。他没有多说一句话,但从他深沉、冷漠的表情中,仍可看出他十分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就是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显赫一时,与古德里安、隆美尔一同被称为德国纳粹三大名将之一、曾任德军第一副总参谋长、集团军群参谋长的曼施泰因(1887-1973年)。

    履行军人职责

    曼施泰因在其所著《失去的胜利》一书中,总结了德国法西斯军队失去胜利的原因,同时也表明他的一切所做所为都是在履行军人职责。他所说的“职责”,自然有为自己开脱罪责的因素,但也表明了他确实是忠于希特勒,效力法西斯,履行他作为法西斯将领的职责。曼施泰因作为军人的后代,在军营中长大,从小耳濡目染德国军队的传统,他这种履行“职责”是在情理之中的。

    艾理希·冯·曼施泰因,1887年11月24日出生于柏林一个贵族家庭里。其父艾道尔德·冯·李温斯基曾担任过军长,参加过普法战争。其母海伦出生于东普鲁士的望族。曼施泰因排行第十,从小就过继给姨父乔治·冯·曼施泰因将军。他在斯塔斯堡读了5年书后,便参加了士官生团,并于1906年在近卫步兵第3团充任见习军官,1913年进入陆军大学学习。他接受了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教育和作战技能的训练。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尚未毕业的曼施泰因就投身战争,转战于东、西两个战场,先后参加了对波兰北部的进攻和对南斯拉夫的战斗,以及凡尔登和索姆河(法国)等著名的会战,曾担任过团的副官、师作战科长等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军队大量裁减。曼施泰因作为大量的团一级军官的一员,列为复员对象是有很大可能性的。但曼施泰因与德国元帅兴登堡有一点亲戚关系,加之他又有多年的参谋工作经验,因而没有复员,继续留在军队里供职。但在当时大量缩减军队的情况下,升官的机会却极为渺茫。直到1929年,他才被调到德军总参谋部作战处工作。

    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捧上了总理的宝座。为了实现其称霸世界的迷梦,他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扩军备战,从而也为德国的军官提供了较多的升官机会。曼施泰因出身于名门贵族,且才智过人,便迅速得到提升。1934年,他担任了柏林第3军区司令部参谋长,1935年晋升为陆军总参谋部作战处长,1936年又晋升为少将,并充任德军总参谋部第一副总参谋长。

    曼施泰因长期从事参谋工作,他知道怎样履行第一副总参谋长的职责,怎样去效忠希特勒,才能得到更高职务的提升。无论他在哪一级司令部工作,都竭尽全力,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决策建议,因而他深得上司的赏识。

    纳粹德国军队占领奥地利后,他便于1938年4月离开柏林到利格尼茨去担任步兵第18师的师长。1938年10月,当希特勒德国入侵捷克的苏台德区时,曼施泰因充任莱布将军指挥的集团军参谋长,参加了对捷克的占领。

    闪击波兰的先锋官

    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为曼施泰因的升官提供了机会。由于他具有周密细致且大胆果断的素质,兼有参谋和指挥员的双重性格,早为希特勒所注意。因此,希特勒在发动入侵波兰前,委任曼施泰因为“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而曼施泰因没有辜负希特勒对他的期望,“南方”集团军在闪击波兰中很出色地发挥了作用,按预定计划提前攻占了华沙。

    波军对德军的突然袭击本没有准备好,再加上曼施泰因等德军将领精于算计,布楚拉河会战之后,波军已完全失去抵抗能力。德军把华沙城团团围住。9月27日正午,波军表示愿意投降。次日,波兰守军与德军第8军团司令之间即签订了降约。

    “曼施泰因计划”

    无论是枭雄还是英雄,是贤明还是奸臣,大抵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历代历国、形形色色的参谋长——这一军事领域里的重要角色,也都有自己特有的才能。曼施泰因的军事才能,突出地表现在制订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作战计划上。这个计划后来被称之为“曼施泰因计划”,在击败西欧诸国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曼施泰因也因此而“闻名遐迩”。

    波兰灭亡后,德国就开始策划对西欧的进攻。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为此下达了第6号指令,接着陆军总参谋部拟制了行动计划,代号为“黄色方案”。这个计划,是以希特勒的战略观念拟定、以陆军总部名义颁发的,但在执行时,却被“曼施泰因计划”所代替。

    原来的“黄色作战计划”的主要意图是:以一支强大的右翼兵力,经过荷兰进入比利时弱部,击败预计在那里可能遭遇的英法联军和荷、比两国的部队,并占领海峡海岸。

    曼施泰因认为,陆军总部的“黄色作战计划”就其本质而言,是完全模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施利芬计划”。它是把攻势的重点放在北翼,准备通过比利时进攻。“施利芬计划”也是如此。但是,1939年与1914年的情况完全不同了。

    根据对上述敌情、己情的分析和考虑,曼施泰因形成了自己的作战计划。第一,西线攻势的目标应该是在陆上来寻求决战。第二,攻击的重点应该放在南翼的A集团军群方面,而不应该放在北翼的B集团军群方面。如果以B集团军群担负重点攻击的任务,即使在初期阶段获得了成功,但很可能在索姆河一带就会变成强弩之末。

    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对曼施泰因的大胆设想表示支持,并以集团军群的名义从1939年10月至翌年1月先后6次向陆军总部提出建议,但均未获得总部的首肯。

    陆军总部对曼施泰因一再要求改变作战计划深感厌烦,决定要寻找一个机会把他调离集团军参谋长的岗位。这时新建的步兵第38军刚巧缺少军长,于是曼施泰因便于1940年1月27日被任命为该军的军长。但是,曼施泰因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意见。上任之前,他通过其同僚垂斯考中校的努力,说服了希特勒的侍卫长希孟德,为他找到了一个当面向“元首陈述意见的机会”。2月17日,希特勒接见了曼施泰因,在仔细听完了他的意见后,表示完全同意。陆军总部在希特勒的干预下,不得不于2月20日修改原来的作战计划,采纳了曼施泰因的建议。

    这次作战,曼施泰因虽没有亲自参与指挥,但完全是按他的计划实施作战的,他“功不可没”。“难能可贵”的是,曼施泰因作为一个中级将领,不仅为其主子提出了一个巧妙的作战计划,而且还为这一计划能付诸实施而奔波。这种情况在当时德国法西斯军队中确实并不多。

    苏德战争初期:深得希特勒赞赏

    1940年9月底,希特勒取消了“海狮”计划,准备入侵苏联。1941年3月,曼施泰因调任装甲第56军军长。

    1941年6月22日凌晨,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实施了突然袭击,德军兵分三路发起了全线进攻。战争的第一天,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突破了苏军西北方面军的防线,前进了10-15公里。次日上午,曼施泰因指挥的装甲第56军高速向前推进,在德维纳河以南120余公里处切割了陶加夫匹尔斯-考纳斯公路干线。6月26日,曼施泰因在德维纳河附近结束了战斗,使苏军损失了70余辆坦克和大量火炮。然后他利用两辆俘获的苏联卡车,装上乔装成苏军伤员的德国兵,加入正在通过陶加夫匹尔斯公路的苏军运输队的行列,一直跟到德维纳河。车上的德军赶走了苏军的岗哨和爆破组,夺占了尚未被破坏的桥梁,并在对岸建立了渡场,从而使德军顺利地通过了德维纳河。希特勒对此大为赞赏,并对曼施泰因能在4天多一点的时间内,率领他的部队前进了360余公里表示满意。

    9月12日夜,曼施泰因突然接到上级的电话,要他立即去“南方”集团军群担任第11集团军的司令。曼施泰因对自己能率领1个集团军独立作战自然感到高兴,第二天便带着他的副官和2名司机驱车上任去了。

    9月17日,曼施泰因到达了黑海边上的尼古拉耶夫,开始接管第11集团军。1941年秋末,曼施泰因的部队经过10天激战后,于10月28日突破了彼烈科朴地峡,打开了进入克里木半岛的大门。

    1942年1月15日,曼施泰因调整了部署,集中3个师的兵力攻克了菲奥多西亚,并多次击退了苏军的反击。

    4月中旬,曼施泰因会见了希特勒,并提出先攻克刻赤,然后再进攻塞瓦斯托波尔。他要求德军统帅部派出大量航空兵进行支援。希特勒同意他的请求,并要他攻下塞瓦斯托波尔后立即越过刻赤海峡,进入库班。

    5月8日,曼施泰因的部队在大量航空兵的支援下向刻赤发起猛攻,并使用强击舟在守军的后方登陆。经过一周的苦战,曼施泰因的部队于5月15日攻克了刻赤城。德军损失7500余人,但却俘获了苏军17万人,击毁坦克250辆,飞机300余架。

    希特勒对曼施泰因不满

    希特勒十分欣赏曼施泰因组织实施攻坚战的才干,以为如果用曼施泰因去攻打列宁格勒一定会取得成功。因此,他便改变了原来要把第11集团军调入库班的计划,决定将其北调到列宁格勒方向。

    但是,曼施泰因对这次调防不以为然。他认为在1942年的夏季战局中,只有集中力量在战线的南部发展胜利才能取得决定性的结果,而把军队从南方调往北方,只能削弱对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方向上的攻势。这样做对围攻列宁格勒也不会有多大好处。特别使其恼火的是,他只能带走2个军部和6个师,其余的3个师已被改派他用。1942年8月27日,曼施泰因怀着极不愉快的心情来到了列宁格勒前线,着手拟制攻城计划。

    9月4日,希特勒打来电话,要他立即在拉多加湖以南制止苏军的突破。第11集团军花了3个多星期的时间才勉强把苏军击退,但人员武器损失严重,已无力量继续发展进攻。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转入反攻,4天以后,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合,合围了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军第6集团军以及坦克第4集团军部分兵力共33万余人。保卢斯的军队在被围的最初阶段也许还可以突围,但希特勒坚决反对突围,三令五申要保卢斯在原地坚守。这时,希特勒对曼施泰因的能力作了不切实际的估计,指望他的部队能冲入斯大林格勒,使前线的形势转危为安。于是第11集团军扮演成消防队的角色,又从维帖布斯克向南调往诺沃切尔卡斯克,略为加强后即改称为“顿河”集团军群。

    曼施泰因指挥的“顿河”集团军群,下辖“赫特”战役集群、“霍利德”战役集群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尽管架子很大,但部队严重缺额,战斗力很差。就其进攻能力来说,还不及1941年德军的1个集团军。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第6集团军,名义上也归曼施泰因指挥,但在实际上是由希特勒直接控制。

    “顿河”集团军群于12月12日才开始进攻,两天后推进了40公里,其装甲第57军于12月23日进抵梅什科瓦河,与被围的德军第6集团军相距不到40公里。这时苏军发动了强大的反攻,击败了曼施泰因的进攻部队,并于12月29日攻占了科捷尔尼科沃。至12月底,苏军将“顿河”集团军群击退至远离斯大林格勒200公里的地域。

    希特勒妄想解救第6集团军的企图彻底破产。不久,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全部被歼,刚当上几天元帅的保卢斯成了苏联红军的俘虏。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德军的惨败而告结束,从此德国法西斯军队在战场上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希特勒对曼施泰因未能完成解围任务极不为满。

    曼施泰因的“杰作”与悲哀

    1943年2月17日,当希特勒来到扎波罗日耶视察部队时,本想免去曼施泰因的职务,但当曼施泰因提出一个新的反攻计划时,希特勒又改变了主意。当时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曼施泰因向希特勒建议,以赫特的装甲第4集团军从扎波罗日耶和斯大林诺之间的地区向北攻打苏军翼侧,以党卫军装甲第2军从波尔塔瓦地区向南进攻,粉碎苏军对德军的合围。曼施泰因认为,苏军在上一阶段的进攻中前进过快,已超过其支援和补给的距离,加之苏军刚收复的机场还不能立即使用,缺乏有效的空中支援,所以只要德军能及时集中兵力,反攻会取得成功。希特勒感到曼施泰因言之有理,便批准了他的计划。

    2月19日德军开始反攻,22日装甲第48军和装甲第57军向巴甫洛格勒挺进,并与党卫军装甲第2军会合后,向北攻打哈尔科夫,歼灭了苏军先头部队9000余人。3月18日,德军夺回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两座城市,从而暂时阻滞了苏军的前进。曼施泰因的冒险行动,被德军法西斯视为军事史上的“杰作”,其实也只不过是给德军赢得了一个喘息机会,不具有任何决定性的意义。

    1943年春,希特勒妄图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进攻,结果再次遭到惨败。

    随着德军接二连三的失败,希特勒进一步加强了对其将领的控制。他几乎反对任何机动防御的意见,不给部下以自由作出决定的权利。这就引起了许多将领,其中包括曼施泰因的不满。曼施泰因曾三次劝说他的元首在最高统帅部里进行某些改革,希望希特勒在名义上仍保留最高统帅的地位,但在实际工作中把对军队的指挥权交给总参谋长或陆军总司令去执行。希特勒知道当时陆军中有许多人要曼施泰因出任总参谋长或陆军总司令,因而便认为曼施泰因有野心而不予理睬。1944年1月,曼施泰因又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建议迅速将德军撤出克里木半岛和第聂伯河湾时,再次遭到希特勒的严词拒绝。

    1944年3月30日,希特勒最后一次接见了曼施泰因。他把一柄宝剑加在曼施泰因的武士级十字勋章上,然后宣布由莫德尔来接替他的职务。这实际上就等于撤了他的职。1944年4月3日,曼施泰因离开了他的集团军群司令部。被西方军事家捧为与古德里安、隆美尔齐名的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之一的他,就这样结束了军事生涯,这既是他的悲哀之处,也是他逢生的转机。

    如果他继续担任集团军群司令,在苏军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后,可能不是苏军的俘虏就是苏军炮火下的死鬼。幸运的是,因他被解职而躲过了这一关。

    但是,纳粹战犯无论如何是难以逃避历史的审判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曼施泰因因其所犯的军事罪行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了18年徒刑,1953年因病提前获释。1973年6月11日,他死于慕尼黑附近的艾申豪森,结束了他苟延残喘的晚年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