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1883-1939年),苏联著名军事家。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参加并指挥了镇压克拉斯诺夫、邓尼金和弗兰格尔等叛乱的军事行动。战后,参加了苏联军事学术的研究工作,是创立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先驱。
投身军队
叶戈罗夫生于俄罗斯的布祖卢克市,从小就向往那种跃马横刀的军旅生活。18岁时,他成为沙俄军队的一名军人,此后进入喀山步兵士官学校学习,1905年毕业。
1914年,以奥国皇储斐迪南被刺为导火索,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俄国也很快卷入这场冲突,站在协约国立场,同德、奥、意作战。尽管腐败无能的沙皇军队屡屡失败,但年轻的叶戈罗夫由于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先后由连长、营长升至团长,1917年时,又晋升为上校。
参加红军
叶戈罗夫曾是俄罗斯小资产阶级政党——社会革命党“左派”成员。“左派”是社会革命党的极端派,属于半无政府集团,主张从经济、政治上实行恐怖手段,以夺取政权。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后,叶戈罗夫转向革命,担任旧军队复员委员会委员,负责军队复员工作,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工农红军做了开创性工作。1918年1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组织工农红军的法令,宣布解除有产阶级的武装,由工人和劳动农民根据自愿原则组成红军,叶戈罗夫是法令的起草人之一。
工农红军法令确立了苏维埃共和国武装部队的基本建设原则,为苏俄红军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不久,各级苏维埃成立了军事部。1918年1月,叶戈罗夫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军事部任职,负责检查苏维埃军队的组织和训练情况。
同年5月,叶戈罗夫升任红军选拔旧军官最高鉴定委员会主席、全俄总司令部政治委员。他力主建立一支具有严格纪律的正规军。在呈列宁的报告中,他陈述了关于设立共和国武装力量总司令职务和建立直属于总司令的联合司令部的必要性。7月10日,苏维埃第5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红军的决议,决定建立集中的、有纪律的、训练和装备良好的红军,保卫苏维埃国家。
参加国内革命战争
为了保卫新生的共和国,苏维埃政府除了坚决镇压国内破坏分子和恐怖分子外,对叛乱者采取了无情打击。1918年6月,苏维埃在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建立了东方战线。9月,又建立了包括5个集团军的南方方面军。叶戈罗夫担任第9集团军的司令员,不久,又改任第10集团军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国内革命战争中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
1919年,协约国组织了对苏维埃的干涉行动,其主力邓尼金部队在协约国的军事援助下,向苏维埃南部发动了全面进攻。叶戈罗夫任第14集团军司令员,他在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挫败了白卫军的进攻。10月初,叶戈罗夫担任南方方面军司令员。他根据当时的战场形势,制定作战方案,选择了翼侧向心突击这一果断的战役机动样式,力求达到对敌军主力的合围。
在沃龙涅什地段,叶戈罗夫大胆使用骑兵部队,以布琼尼的骑兵军作为主要突击力量。10月24日,红军骑兵以闪电式突击,把白卫军赶出沃龙涅什,粉碎了白卫军A·F·什库罗和K·K·马蒙托夫的混合骑兵军。
收复奥廖尔、沃龙涅什和克罗梅之后,对莫斯科的威胁解除了。下一步是红军对南方“志愿军”和顿河白军接近处的罗斯托夫进行打击,目的是把邓尼金军队一切两半,分而歼之。
叶戈罗夫充分利用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强大突击力的骑兵。1月7日,红军骑、步、炮兵协同作战,向罗斯托夫发起攻击,经两天激战,解放了这一十分重要的城市。随后,红军进抵亚速海岸,邓尼金被分隔成两个孤立无援的集团:北高加索集团和乌克兰集团。
此时南方方面军改称西南方面军,叶戈罗夫改任西南方面军司令员。他不断加强该方面军的突击力量,为从邓尼金手中夺取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于1920年1月11日至2月8日发动了敖德萨战役,全歼白卫军残部。
对波作战
1920年4月—11月,协约国集团又煽动波兰地主武装以及弗兰格尔白卫军,向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5月6日,波军占领了基辅,抵达白采尔科维、利波韦茨、盖辛一线,并在此与苏维埃西南方面军形成对峙。
两军实力对比态势是:红军方面有第12、14集团军、骑兵第1集团军、罗斯托夫集群,以及隶属于该集群的第聂伯河区舰队1个中队。波军方面则有第2、3、6集团军,彼得留拉部队和白卫军一部。波军兵力为7.8万人,红军为4.64万人,波军明显占优势。
西南方面军在叶戈罗夫指挥下,拟定了对波作战计划,决心以骑兵第1集团军和第12集团军沿向心方向实施深远突击,围歼敌基辅集团(波第3集团军),随后粉碎基辅附近文尼察的第6集团军。
红军首先发动了基辅战役。6月5日,骑兵第1集团军突破敌正面防御,进抵波兰第3集团军后方,将波军一分为二。6月12日,基辅解放。红军第14集团军从西南方向进攻,重创敌第6集团军,保障了战役的总胜利。至此基辅战役结束。
波军后撤后,红军于8月中旬逼近华沙。进攻中的红军由于脱离供应基地,弹药和给养不足,且战斗减员严重,接近华沙时已是强弩之末。而波兰白军则占有内线作战的优势,人员给养供应充足。到8月14日,波兰军队共有11万人,而前线红军只有4.5万人。8月16日,波兰第3、第4集团军发起反攻,迫使红军后撤60-80公里。18日,波兰各集团军发起总攻,红军未能阻挡住这次进攻,被迫全线退却,华沙战役失利。战役结束后,波兰政府迅速与苏俄缔结了停战协定。
创立军事理论
国内战争结束后,功勋卓著的叶戈罗夫受到了苏维埃军事委员会的通令嘉奖。从1921年起,他历任基辅军区、彼得格勒军区、高加索集团军及乌克兰、克里米亚武装部队司令。他积极参加了1924-1925年的苏联军事改革,为武装力量新条令的制定作出了贡献。
1931年,叶戈罗夫任工农红军司令部参谋长。这是他军事生涯中首次担任这种职务。由于有丰富的军事实践,他在工作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开创精神。1933年,他在给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报告中,以提纲形式论述了由于红军技术改装而产生的新的战役战术问题。
提纲指出,由于新的武装斗争兵力(航空兵、机械化和摩托化兵团、空降兵等)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从新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战争初期、现代战役的性质以及大纵深战役理论等问题。他认为,未来战争的战役将具有大纵深和机动的性质,集团军的战役纵深根据敌人的战役配置,约达到100-120公里。叶戈罗夫提出,大纵深战役是战役军团的一种作战样式,它要求在战役中,以杀伤兵器同时压制敌人的整个防御纵深,在选定方向上突破其战术地幅,然后将发展胜利的梯队(包括坦克、骑兵、摩托化步兵)投入交战,并以空降兵实施机降,迅速把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以求尽快达到预定目的。
大纵深战役理论突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学术中以阵地战为主的框框,为在现代条件下装备大量技术兵器的大规模军队实施进攻作战提供了新的指导,是军事学术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同时,这一理论的诞生也鲜明地揭示了作战样式和作战方法对兵器的依赖关系。
大纵深战役理论经过全面的实践检验,于30年代中期基本成熟。在1938年的哈桑湖战役、1939年的哈拉哈河战役以及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中经历了实战检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各军区相继采用了大纵深战役理论。它在卫国战争中的进攻战役和战斗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威力。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大纵深战役理论也得到了不断完善。
叶戈罗夫作为一名脱离沙俄军队在战火中成为红军高级将领的军事指挥家和理论家,对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为红军发展时期司令部的建设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除此之外,他还写下了几部军事著作,主要有:《利沃夫——华沙,1920年,方面军之间的协同》、《粉碎邓尼金》、《三十年代初期工农红军的战术和战役学》、《现代军事学术的任务》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