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位世界著名参谋长-现代意大利军人的代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意军总参谋长巴多利奥

    彼得罗·巴多利奥(1871-1956年)是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军事领导人。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意大利军队担任参谋长和其他职务长达30年之久,其军旅生涯在意大利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戎马一生地位显赫

    1871年9月28日,巴多利奥生于意大利皮蒙特地区的格腊扎诺·蒙费腊托。1890年毕业于都灵军校,进军队服役,任炮兵少尉。1896年升为中尉。1895-1896年参加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参加过著名的阿杜瓦战役,意军的惨败和埃塞俄比亚人的骁勇善战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899年,巴多利奥进入意大利军事学院深造三年。1906年他进入意军总参谋部任上尉。不久又参加了1911-1912年的意大利土耳其战争,在战争中,他的参谋才干受到了锻炼。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已升为中校。不久,从参谋本部调到第2军团任参谋。1916年升为第6军参谋长,因指挥部队成功地攻占蒙特·萨博蒂诺,突破战争僵持的局面,于1917年晋升为少将,任意大利陆军副参谋长。因在维多里奥·维尼托之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升为陆军统帅,代表意大利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9至1940年,巴多利奥多次任意军总参谋长。其间因他对法西斯党态度冷淡,于1923年一度被墨索里尼解职。1924年任巴西大使。1925年以后,因积极支持黑索里尼的侵略扩张政策,又得到重用。1926年升为元帅,1928至1933年任利比亚总督。1933年回国重任总参谋长。1935年11月任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军总司令,因镇压埃塞俄比亚人民有功,受封为亚的斯亚贝巴公爵,任埃塞俄比亚总督兼意大利东非帝国副皇帝。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多利奥参加了侵略战争计划的制定。后因侵略希腊失败及与墨索里尼发生分歧而于1940年12月辞职。辞职后一直赋闲在家,直到1943年7月,参加了推翻墨索里尼的政变,被国王任命为新政府首相。

    1943年9月,他主持政府与同盟国谈判并签订了停战协定,然后领导意大利参加反法西斯战争。1944年6月5日,因与各派力量发生分歧,辞去首相职务,从此便脱离了军、政界。他虽然是法西斯时代的军人代表,但最后能迷途知返,反戈一击,使意大利从灾难中获得新生,因此获得较高评价。

    一次大战崭露头角

    巴多利奥经过军事院校的学习和在军中多年服役,军事理论和指挥才能有了很大提高,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则给了他显露军事才干的天赐良机。

    1915年5月,意大利在经过近一年的中立后,出于自身的利益,正式参战。意军在意奥边境部署了35个师87万人的兵力。意军虽较对面的奥匈军队占明显优势,但在战斗训练和技术装备上远逊于对手。从1915年6月至1916年意军共发动了五次伊松佐河战役,付出了重大伤亡,但均未获得进展,意奥战线也转入了阵地战对峙。5月,奥军发动特伦蒂诺战役,很快突破意军防线,意军溃败,损兵折将近15万人。意大利国内震动,萨兰德内阁倒台,由博泽利组成新政府。

    为扭转败局,意军于1916年8月发动了戈里齐亚战役。这时巴多利奥在第6军任参谋长。他仔细分析了当面奥军的部署,精心制定了作战计划,周密组织部队向萨博提诺山上的奥军发起突然袭击。他首先用猛烈的炮火轰击奥军炮兵阵地,压制了敌人的炮兵,然后转移炮火摧毁了敌军工事。在这次战役中,巴多利奥初显军事才华,他攻占了萨博提诺山区的许多奥军据点,打破了战场的僵局,为意军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1917年10月,德奥军队发动卡波莱拉战役,意军挡不住德奥军队,全线溃退,损兵折将30万人,战线向西移动了100多公里。巴多利奥沉着冷静地指挥部下拼死抵抗,终于在皮亚韦河一线击退了德军的攻势,稳定了战线。1918年夏天,战争进入尾声。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协约国军在各条战线发起了总攻,德、奥、土、保四国同盟陷于困境。意大利也发动了著名的维多里奥—维尼托战役。巴多利奥这时已担任意大利陆军司令。他集中了61个师的兵力,7700门大炮,于10月24日向奥军发动总攻。奥军兵败如山倒,防线立刻土崩瓦解。意军势如破竹,短短一个星期便俘虏奥军近40万人,缴获大炮2300门。奥匈帝国被迫投降。意大利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巴多利奥为意大利立下了大功,因而代表意大利与奥地利签署了停战协定。

    进军北非再建“新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多利奥因功而居高位,长期担任意军总参谋长。1922年,意大利企图侵占北非战略要地利比亚,发动了侵略战争。骁勇骠悍的利比亚人在奥马尔·穆赫塔尔领导下奋起反抗。起义军采用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意军,意军进攻屡遭挫败,损失惨重。于是,巴多利奥被派往利比亚,担任驻利比亚的意军司令。

    为镇压利比亚人民的反抗,他采用了野蛮毒辣的手段,他把平民百姓关进集中营,夺取利比亚人的土地,抢走牧民的牲口,烧毁房屋,填埋水井……他还封锁边境,在利比亚和埃及边境架设了300公里长的铁丝网。关在集中营里的利比亚人,因缺衣少食,疾病流行,大量死亡,据不完全统计有10万人死于集中营。巴多利奥还使用飞机轰炸、施放毒气等手段进攻起义者,并曾动用飞机大肆轰炸的黎波里塔尼亚的和平居民。

    意军用了一切野蛮手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于1928年攻占利比亚首府的黎波里塔尼亚。1929年巴多利奥被迫同奥马尔进行谈判。奥马尔拒绝投降,巴多利奥便威胁:凡不投降者,抓住后立即枪决,其家属也要问罪,如再有人反抗,就将其亲属斩尽杀绝。

    奥马尔对巴多利奥的威胁一笑置之,中断谈判,重新恢复游击战。他与意大利人共打了277仗,给意军以沉重打击。意军凭借优势兵力和现代化装备终于打败了手持大刀长矛的利比亚游击队。1930年意军攻占费赞,1931年攻占昔兰尼加,奥马尔兵败被俘,英勇就义。1932年1月24日,巴多利奥宣布最后征服了利比亚。

    征服东非充当“先锋”

    巴多利奥因镇压利比亚人民有“功”,1926年升为元帅,1928年封为萨博提诺侯爵,1933年重任意大利军队总参谋长,真可谓春风得意,官运亨通。

    1934年10月,意大利悍然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意大利出动了30万大军,兵分三路向埃塞俄比亚大举进犯,企图一举吞并这个东非古国,并为40年前的惨败进行报复。但是意军遇到埃塞俄比亚全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埃塞俄比亚人民在皇帝海尔·塞拉西领导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手持大刀、标枪等简陋武器挫败了意军的闪电攻势,使意军伤亡惨重。意军打了一个多月未取得显著进展。墨索里尼不得不撤掉侵埃意军总司令德·波诺,任命巴多利奥为东非意军总司令。

    巴多利奥来到埃塞俄比亚后,立即故伎重演,使用他镇压利比亚人民的那套毒辣手段来对付埃塞俄比亚人民,而且比在利比亚有过之而无不及,手段更残酷。他增兵50万,使用飞机、坦克、大炮等现代化武器狂轰滥炸埃塞俄比亚的城镇、学校、医院,杀害无数老弱妇孺。意军使用了“三光”政策。一个法西斯将领下令“能够烧毁的统统烧毁,能够消灭的统统消灭”。他在一份报告上说:“在超过25公里的土地上,一切东西都被摧毁了,破坏了40多个村庄,焚毁了4000多套住房。”

    巴多利奥还冒天下之大不韪,使用《日内瓦公约》禁止使用的毒气、达姆弹及喷火器材。1934年12月中旬,巴多利奥和格拉齐亚尼请求墨索里尼允许他们“在使用窒息性毒气方面有充分的行动自由”。墨索里尼毫不迟疑地回答:“可以使用毒气!”于是意军利用飞机喷洒毒气,用炮弹发射毒气,给埃塞俄比亚军民造成大量伤亡,曾在一次战斗中有3万多埃军士兵伤亡。

    意军在不适于阵地战的山地、荒漠和高原地带,首先出动飞机轰炸,然后由坦克开路,随后是步兵和骑兵冲锋。埃塞俄比亚军队装备简陋,只知打阵地战,死打硬拼,结果在意军优势火力面前伤亡较大。意军很快包围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1935年5月5日,巴多利奥率意军进入埃塞俄比亚首都,他发表布告,声称“在意大利胜利的旗帜保护下,埃塞俄比亚居民将获得自由、公平和繁荣”。但这漂亮的口号掩盖不了意军对埃塞俄比亚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共有70多万埃军民死亡,成千上万所房屋被焚毁。但在埃塞俄比亚军民的打击下,意军也付出10万人的伤亡。1935年5月9日,墨索里尼正式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巴多利奥因侵略有功,被任命为埃塞俄比亚总督,受封为亚的斯亚贝巴公爵和意大利东非帝国副皇帝。

    为虎作伥惨遭失败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以闪电攻势很快横扫了波兰、北欧及西欧各国,整个欧洲几乎都落入德国之手。

    随着德军在西欧长驱直入,法军兵败如山倒,败局已定之际,墨索里尼趁火打劫,向法国宣战。巴多利奥一方面同情法国人,一方面信心不足,反对参战。但由于墨索里尼执意要发动进攻,巴多利奥违心地同意了。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保住自己地位的考虑。墨索里尼上台后,他长期担任意军总参谋长,积极支持墨索里尼的侵略扩张政策,因此深得墨的信任。1940年4月初,他根据墨索里尼的指示,亲自拟定了意大利参加战争的计划。

    他制定的这个作战计划十分周密,体现了他时任参谋长的职业素质。根据他的计划,从6月10日开始,意军向法军发起进攻。

    在出兵入侵希腊的问题上,巴多利奥与墨索里尼意见相左。他了解意大利军事力量的战备情况,认为意大利远没有为战争作好准备。他多次叮嘱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要他劝说墨索里尼取消入侵希腊的念头。

    墨索里尼听后大发雷霆,声称如果巴多利奥辞职,他立即接受,愿当总参谋长的人有的是。巴多利奥并不真心想放弃这个权力很大的要职,只好软了下来,要求墨索里尼给他四个月的时间准备入侵希腊。但是墨索里尼不答应,巴多利奥又要求对希腊只进行一场有限空袭,墨索里尼同样拒绝了,坚决要求向希腊发动全面进攻,巴多利奥只好照办。由于这次争吵,巴多利奥与墨索里尼之间产生了裂痕,墨索里尼已无法容忍,把巴多利奥看作是他与军队之间关系的障碍,伺机撤他的职,让自己的亲信取而代之。

    1940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以希腊破坏中立,帮助英国为借口,集中8.7万军队,686门大炮,163辆坦克和380架飞机向希腊大举进犯。意军开始很快突破了希腊边境防线,迫希军后撤50多公里。但希军很快展开反击,意军被打得全线溃退。侵略希腊的失败使墨索里尼即感到丢人又感到气愤,想找替罪羊来承担失败责任。墨索里尼以“巴多利奥因健康及年龄提出辞职”为由,解除巴多利奥的职务,由卡瓦列罗担任意军总参谋长。

    迷途知返,反戈一击

    巴多利奥被解职后,长期住在米兰附近朋友内基的别墅里,一度远离意大利政治、军事中心,过着悠哉生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仍密切注视时局的发展,伺机东山再起。

    战局的发展对意大利来说,真是厄运一个连着一个。1943年意大利在北非连遭惨败,几十万大军当了盟军的俘虏。东非和北非的殖民地几乎全部丧失。1943年7月14日,美英联军向西西里岛成功地发动进攻,全歼德意军队16万人,敲响了法西斯同盟灭亡的丧钟。这一系列惨败,加深了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危机,梦幻中的意大利帝国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在意大利国内,人民反战情绪高涨,从上到下对墨索里尼的战争政策怨声载道。意共领导的地下抵抗运动也日益发展。统治集团内部四分五裂,众叛亲离。意大利国王、王室和将领及反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头目决定发动政变,把墨索里尼赶下台,进而投靠美英阵营。这种情况给巴多利奥东山再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巴多利奥从军事家角度看待军事局势,认识到:为了避免意大利惨败,必须借助各种力量推翻墨索里尼,才能挽救意大利。从1943年1月初以来,英国便收到了从瑞士转来的巴多利奥的信。信中说巴多利奥“要配合同盟国推翻墨索里尼”。但美英两国在卡萨布兰卡会谈后宣布,给意大利及其他轴心国成员唯一的和平条件是“无条件投降”,拒绝了巴多利奥的建议。

    与此同时,自2月份以来,巴多利奥开始同王室进行密切接触,并与金融财团建立紧密联系,渐渐地形成了由国王、巴多利奥及金融界人士组成的反墨索里尼的保皇党集团。其中巴多利奥是集团的核心人物,因他长期任军界首脑,有很高的威信,如他表态,陆军就会响应。于是,国王7月25日召见墨索里尼,宣布解除他的职务,任命巴多利奥组成新政府,墨索里尼被关押起来。

    巴多利奥临危受命,组成了一个军人政府。他以军事家的眼光认识到:意大利最危险的敌人是德国。他认为: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尽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尤其是退出轴心国阵营。但意大利这么做,驻意境内的几十万德军很快便会行动起来,占领意大利全国,意军无法抵抗。于是他采用了两面派手法对待德国人。一方面他声称继续进行战争,对外政策不变,不同美英进行和平谈判,以避免德国对意大利的报复。他向希特勒保证:“我们要以联合精神继续进行这场战争!”他心里明白,德国迟早要占领意大利,他要拖住希特勒,抢在德国行动之前把一切都安排好。另一方面,他同英美方面秘密接触,寻求退出战争的途径,并以加入同盟国为条件,向盟国投降。9月3日,意大利接受了盟军提出的条件,参加到同盟国方面。

    而希特勒早就预料到这一点,当他听说墨索里尼被推翻后,便在法西斯军事会议上宣布“意大利领袖已经辞职,我们的死敌巴多利奥接管了政府……虽然那个人(指巴多利奥)立即宣布要把战争进行下去,但那没有什么意义。要把巴多利奥和全部党羽都抓起来”。当他听到巴多奥继续与德国并肩作战的许诺后,对约德尔冷笑着说:“这又是保皇党的骗局,假装相信他,但是要把我们的军队开进意大利。”希特勒秘密增加在意大利的德军兵力,并在8月中旬从截获的无线电信号中获悉了巴多利奥与盟军谈判的情报,因此作了应变准备,制定了“轴心计划”。当9月8日巴多利奥一宣布停战,翌日德军便开始执行“轴心计划”,包围罗马,占领意大利的中部和北部,并于9月12日解救了墨索里尼。巴多利奥及内阁和王室成员匆忙乘坐潜水艇逃至盟军占领下的意大利南部港口布林以西,组成反法西斯政府,与墨索里尼在意北部的法西斯政权分庭抗礼。10月13日,巴多利奥宣布向德国宣战,从此意大利便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参战国。

    对德宣战后,德占区内的意大利共产党、社会党等组成的意大利人民统一行动委员会,建立起拥有25万人的武装力量,为建立民主政权而斗争。

    巴多利奥曾先后四次改组内阁,最后一次被迫邀请克罗乔、陶里亚蒂等共产党和民主人士参加内阁,并宣布取缔法西斯党及组织的活动,但对民主改革仍持敌对观点,因此引起公愤。1944年6月盟军解放罗马以后,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及民主派拒绝服从他的领导,他的内阁陷入分裂,巴多利奥被迫辞职,委托波诺米组阁。从此,巴多利奥便永远退出了意大利军政界。

    是非功过交织一生

    巴多利奥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一生和意大利现代史紧紧连在一起。他在政治上是个狂热的保皇党人,积极支持君主政体,反对人民民主和自由。从这一立场出发,他成为墨索里尼创建的法西斯运动的主要骨干,通过支持这一运动来达到镇压国内民主力量的目的。后来在二战失利、人民不满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君主政体,支持国王发动政变,推翻了墨索里尼政权,但是他也因为反对民主力量,维护君主制度而下台。这些都说明他在政治上是保守和反动的。

    但是巴多利奥并不是政治家,他主要还是军事家。他是受过系统军事教育、有较高军事素质和战术素养的职业军人,虽然,他对于军事理论和军事战略并无建树,但是在战术上他的思想并不僵化保守,他善于打破常规,突破旧框框,采用新的作战方法。这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博提诺突破及维多里奥维尼托之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侵略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他在世界上较早地大规模使用空军、坦克、毒气等新的战法,采用“三光”政策和集中营的手段来切断这两国军民的供应线,从而使侵略战争实现了目的。在二次大战中,他能根据自己对军事形势的判断采取相应措施,反对对法国和希腊用兵。这些都说明了他在军事上有过人之处。当战争失败、意大利濒临崩溃之际,他又能以一个军事家的胆略发动政变,并使意大利脱离了法西斯阵营,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加入反法西斯阵营对德宣战,从而洗刷了发动战争的耻辱,为二战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巴多利奥也因此保持了晚节,不至于落得像墨索里尼那样遗臭万年的下场。

    尽管他犯有支持法西斯侵略、屠杀非洲人民的历史罪行,但仍能在意大利历史上占有一席体面的地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