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史上,有一位5次到过中国,并在驻中国的盟军中担任过参谋长的将军。他对中国人民有着友好的感情,他性格秉直,精通军事,富有独创精神。这位将军就是史迪威(1883-1946年)。
迈入“地狱”
约瑟夫·华伦·史迪威,1883年3月19日出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帕特拉附近的一个种植园里。他从小聪明、活泼,被家人亲切地称为“乔”。但乔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不那么安份,上树爬墙,翻越护拦,与小猫小狗玩耍嬉戏,在学校里恶作剧不断。一个调皮淘气的孩子所具有一切不安分特性在他身上都能找到。
无拘无束的生活,在他父亲看来,很可能发展为放荡不羁,断送儿子的前程。在乔16岁的一天,本杰明·史迪威决定打破常规,将儿子乔送往军校,希冀以军校严厉的军纪矫正一下儿子出格的性格。
然而,由于乔年龄太小,进军校颇费了一番周折。虽然年幼的乔对军旅生涯一片陌生,但好奇与好胜使他没有表示反对。1900年,乔考入了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
著名的西点军校,为美国军队培养了无数卓有战绩的军官,在美国军事发展史上地位突出,但军校近乎残酷的训练方法,即使后来成为吒咤风云的将军们提起来也心有余悸。乔在进入军校之前,对此毫无所知,因此没有半点思想准备,但他很快明白,那里根本不是什么军校,而是一座“地狱”。
那时,军校中的训练课程被学员们喻为折磨人的施刑场,其花样百出,每一种都无所不用其极,还导致了两名学员因不堪折磨而被迫退学,此后二人因难以恢复健康而死去。这一事件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国会立即派专人进行调查,发现这所著名的军校折磨学生的训练方法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一位学生在一节苛刻的操练课之后,躺在床上浑身抽筋,目光呆滞,精神和肉体遭到极大伤害。最遭罪的还是一年级的学生。教官们命令他们必须裸体跑步,同时往他们身上猛泼凉水。有的把大拇指捆住吊在树上,有的让学生在澡盆中头朝下倒立,有的让学生大热天裹着毯子出汗,吞食辣椒油,强迫吃掉大量食物,有的逼迫学生相互打架,在桌子底下吃饭和忍受各种各样的人格耻辱等等。
教官们认为这样做并非胡来,而是训练学生的自我控制和抑制恐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服从命令和权威的习惯,因为有朝一日,在战场上关键的时刻,有没有这种习惯,可能直接影响战斗的胜败。因此,就是最基本的坐、站、行、走,也要通过近乎古板的程式训练,使他们早日“定型”。
乔还参加过一次折磨人的晚会,教官用烟头烧学生的下颌,摔别人几个跟头取乐。和其他学生一样,乔想家了,非常痛苦,神情木然,整天在提心吊胆中过日子。这种在他认为无聊的生活,迫使他走进了图书馆,以期在图书中找到慰藉与解脱。一年中,他涉猎了广泛的书籍;书中知识的营养弥补了精神上的欠缺,也为他成为一位极富个性的将军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一年级终于结束了,他走完了苛刻的肃立阶段。二年级的军事理论及文科课程对于他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特别是语言课他尤为喜爱,其中法语课成绩在全校第一。
不知是不习惯军校生活还是精神压力过大所至,史迪威的体格虽然健壮,但个头却开始变得瘦小,显得短小精干。1904年6月15日,21岁的史迪威获得了少尉军衔,以名列第32位的成绩毕业。
一战中任情报官
1904年10月,史迪威乘船去菲律宾服役,那里是当时美国军队唯一有仗可打的地方。
对外征服必然遭到被征服者的反抗,史迪威不久就感觉到了这一点。在一次沿岸的行军途中,他“遭到了大砍刀的袭击,差一点吓死”。这是菲律宾土著居民摩洛人对侵略者的反击。
这次对他影响非常深刻,使他常常深思一个指挥官的责任,一直到30年后,他也没有忘怀。
1906年2月,他接到通知,回母校任教官。第4连连长在他的鉴定报告中称他在各方面极为突出,说他特别聪明刻苦,办事成效显著。
军校里单调的教官生活,满足不了史迪威好动的性格,每年的夏季,他都以学习西班牙语为由申请到海外学习。第一次是带着政府的秘密任务去危地马拉考察地形,奉命化装旅行,不携带任何可能暴露身份的物品。具体任务是为政府现有地图增补内容,调查有关桥梁、渡口、铁路、公路、港口、码头、防御工事、电话和电报线路、河流、湖泊、运河、城镇、兵营、人口分布、粮食、燃料、政治状况、疾病和气候等情况。
次年,史迪威又游历了墨西哥,对其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农业、宗教等有了大致的了解。
1910年10月,史迪威同妹妹玛丽的同学威尼弗雷德·A·史密斯结婚。1911年1月,史迪威携妻子再次到菲律宾服役,这次去的是马尼拉附近的威廉·麦金利堡兵营。3月,史迪威晋升为中尉。
外出渡假好像成了史迪威生活中一项不可少的活动,为此他失去了许多休息时间,以积累尽量多的假期。至1911年9月,他和妻子利用“积攒”的3个月假期游历了日本。假期中,他开始学习日语。11月中旬他将妻子送回美国,而自己则到达了久久盼望的中国。
当时,中国给史迪威的第一印象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贫富差距到了惊人的程度,可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他却从衣衫褴褛的中国人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性格,他开始喜欢中国了。
1912年1月,史迪威由菲律宾回国,在团里继续服役一年。1913年8月,回到西点军校任英语和历史教官。1914年夏,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爆发,欧洲坠入了大战的深渊。
一战爆发后,美国陆军在1916年扩充了一倍,史迪威被调往纽约的普拉茨堡任教官,负责训练预备役部队。9月,当了12年中尉的史迪威晋升为上尉。由于战争对军官的需求扩大,史迪威未及去普拉茨堡报到又被调往弗吉尼亚兵营的一个旅任副官,不久,晋升为少校。
1917年12月,史迪威奉命去法国,在美国远征军总司令部任参谋。1918年1月史迪威到达法国时,协约国联军士气低落。俄国退出战争使法国很可能把东线的军队调往西线。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将军为了振奋士气,决定摸清敌情,掌握主动,争取多打几个胜仗。史迪威作为司令部参谋,主要负责情报工作,为此,他到朗格勒进行了短时间培训。在那里,他结识了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这次巧遇,对史迪威的前途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短训后的史迪威重返前线。一战中的几次著名战役,使史迪威真正感觉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在凡尔登,整个战场一片混乱,到处是铁丝、工具、鞋子、骨头、军装、弹药箱、手榴弹、钢盔……肢体不全的尸体横七竖八,臭气熏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史迪威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情报侦察任务,为美军进攻圣米耶尔作出了贡献。
9月11日,即发动进攻的前一天,史迪威晋升为临时中校。由于他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法语,美军与法军的联络十分畅顺。在美法联军及英军强有力的进攻下,德军甚至来不及进行有组织有秩序的撤退。10月5日,德国向威尔逊总统要求停火,遭到拒绝,一个月后,德军被迫宣布投降。
一战结束后,由第4军参谋长布赖恩特·韦尔斯将军推荐,史迪威升为临时上校,并荣获优异服务勋章。翌年7月回到美国后,临时军衔全部取消,重新成为上尉。韦尔斯将军非常喜欢和欣赏史迪威,说他有“非凡的才能”,是“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最能干的情报官之一”。
涉重洋五度来中国
1919年5月7日,凡尔赛和约签订,史迪威所在的第4军随之解散,史迪威归国。1919年8月6日,他被任命为代表陆军的驻华首任语言教官。9月,史迪威携妻子住进了东交民巷,并和其他外国人一样,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史迪威。
此时的中国,正是军阀混战时期。吴佩孚刚刚赶走了张作霖,并与冯玉祥结成联盟。然而,退守山海关以外的张作霖在1922年卷土重来,第二次直奉大战又使中国陷入战火之中。
史迪威此时在中国的任务是研究中国的军事。为了和中国人接近,他学会了按照中国方式生活,每天和中国官员、工头和劳工打交道,并在国际赈济委员会修建的山西公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担任了建设该公路的总工程师。通过与普通中国百姓打交道,他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好感。1923年7月9日,史迪威应召回国。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使史迪威不安于在国内工作。1926年8月20日,史迪威获得机会再度到中国,在天津美国驻军任职。
此时,中国已建立了国民党政府,蒋介石继孙中山之后成为国民党的领袖。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露出了反革命真面目,把真诚的合作伙伴共产党当作仇敌,进行了疯狂的大逮捕、大屠杀,无数共产党人惨遭杀害。
这时的史迪威虽然听命于美国政府,对蒋介石本人却产生了一种本能的反感,担心蒋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
1928年5月,史迪威作为美国驻华武官晋升中校。1929年4月回国,同年7月去本宁堡步兵学校担任战术科主任。在那里,他和马歇尔一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本宁改革”。马歇尔认为史迪威是教练天才,可以担任任何一级指挥工作。1935年,史迪威晋升上校,同年7月7日,奉命重返北平,再次出任驻华武官。
此时,日本正准备大举进攻中国,而蒋介石却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投降政策,致使日本在中国频频得手,这对于在远东有重大利益的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因此,英美等国决定支援中国,促使中国军队对日本的抵抗,遏止日本的侵略势头。但蒋介石拒不改变初衷,照样我行我素,加快了“进剿”红军的速度,遭到全中国有良心的人们的指责。
此时的蒋介石因缺乏军需而敦促美国给予援助。为此,史迪威受命调查蒋对日本的抵抗情况。通过调查,史迪威感到蒋介石根本没有准备抵抗日本的侵略,而是加紧内战。但从军队的部署情况看,史迪威认为蒋作为“最高统帅”是个蹩脚的军人,形成了对蒋介石才干的藐视心理。他在日记中写道:他(蒋介石)可能就没打算采取什么行动,要不然就是他对准备用第一流的部队打仗的含意全然无知……要么是个大笨蛋,要么是个傻瓜……
与蒋介石相反,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抗战的旗帜,毅然北上抗日。1936年,红军在山西发动了一次进攻,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同年3月,史迪威到太原和汾州调查这次军事行动,认为“共产党人靠的是某种精神上的支持,尽管他们缺少粮食,武器装备极差”,“他们情报工作搞得很好,组织健全,战术高明。他们不要大城市,甘愿在农村过艰苦的生活,然而却把政府吓得要死”。这是与国民党的腐败没落形成鲜明对比的因素。史迪威花了一年的时间了解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情况。
西安事变后,史迪威更相信共产党人是有潜力的。他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了解是不完全的,因为他只了解中国劳苦大众而不掌握马克思主义。尽管如此,他的中国问题专家的声誉仍得到了提高,他对中国问题的探索,使他获得了比其他外国人对中国更深刻的认识。
1937年12月,史迪威到达汉口,不久南京陷落。12日,日军向停泊在长江的美国“帕奈”号炮艇开火,造成美国军队伤亡事件,但由于罗斯福总统迟疑不决,最后只以日本道歉了事,史迪威对此感到不解。
此间,史迪威又到河南了解中国军队的士气,到兰州了解美国向中国提供的物资的使用情况。返回汉口后,听到了台儿庄大捷的喜讯。不久,又听到了蒋介石炸开花园口,使三省成为一片汪洋的消息。通过穿梭式的观察了解,史迪威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士兵的素质极好,但他们遇上了一位愚蠢的领导人。
1939年5月1日,史迪威结束本次驻华武官的工作,经暹罗、印度支那、马来亚和爪哇回国。其时正逢乔治·马歇尔被任命为美陆军参谋长。为了排除保守的老将军们的干扰,完成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任务,马歇尔需要挑选一批具备实干和首创精神的年轻军官担任重要职务。他提议晋升为准将的头两个人之一就有史迪威。此时,史迪威还在回国的船上颠簸着。8月3日他到达檀香山,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自己晋升的消息。一时间,雪片般的贺电纷纷飞来,人们钦佩史迪威的能干,赞赏他的实干精神,他也为自己的才能与实干精神得到广泛肯定而高兴。
一个月后,欧洲战争爆发了。次年7月1日,史迪威被任命为美陆军第7师及其基地的司令官。
1940年10月,蒋介石向美国提出派遣配备飞行员的由500架飞机组成的空军部队到中国参加对日作战。美驻华武官陈纳德上校也敦促美国政府和军队领导人尽快批准这一计划。总统及史汀生、赫尔等人非常赞同这一计划,但当这一计划交给参谋长马歇尔时,才知道计划实际上很难实现,因为美国根本就没有可提供的飞机,也缺少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最后,不得不从原打算给英国的飞机中抽调100架支援中国。1941年4月,总统颁布法令,允许并鼓励美军飞行员离职去中国对日作战。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使得中国代表宋子文可以在美国合法地租借军用物资。但由于日本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大部分物资都是通过惟一的陆上补给线滇缅公路运达国内的。此时的史迪威正担任第3军军长,但他对中国的事情仍然十分关注。当时,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美国上下唯恐战火蔓延到本土,进攻洛杉矶和旧金山的谣言不断传来。在新加坡海域,日本海军重创英国军舰,获得了绝对的海上优势。美国感到日本不久就会挥师进攻美国大陆。
12月22日,史迪威所在的第4集团军司令约翰·德韦特中将命令他火速赶往华盛顿。24日,史迪威抵达后直奔作战计划处。在那里,他吃惊地受领了一个新任务:执行“黑色计划”,进攻法属西非。传达这项命令的正是他在利文沃思学院的同学、作战计划处副处长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少将。但这项计划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执行。
1942年1月10日,史迪威应邀到陆军部长家作客,马歇尔向史迪威谈到蒋介石需要一名美国人作顾问。美国和英国为了使中国能够拖住日本,决定成立中国战区,给蒋介石以中国战区盟军最高司令的头衔,蒋趁此机会提出了需要一名顾问的要求。
史迪威由于了解中国,成为最佳人选。不久日本加紧进攻缅甸,企图切断中国的最后一条补给线——滇缅公路。马歇尔作出决定,任命史迪威为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官、中国战区最高司令部参谋长、援华租借物资督导人和联合军事委员会美方代表,军衔晋升为中将。他的任务是指挥分派给他的中国军队,保障滇缅公路畅通。
1942年3月6日,史迪威第5次来到中国,向蒋介石报到。他很快发现,自己在这次计划中不过是个配角,没有任何实权,蒋介石虽然口头上说第5军、第6军听他指挥,两位军长也绝对听从他的命令,但实际上这两位军长听命的是蒋介石。
缅甸失陷后,中国完全被日本封锁。史迪威鉴于缅甸战役的失败,建议美军直接参战,收复缅甸。他对蒋介石已彻底失望,认为蒋根本不积极抗战,而是利用盟国,坐收渔利,因此不想再同蒋合作了。
但这一想法同史迪威受领的任务背道而驰,这又使他感到无奈。在一次与蒋的会谈中,史迪威愤愤地把他对缅甸战役失败的分析坦率地告诉了蒋介石夫妇,指出这是蒋介石的一次大失误。不动声色的蒋氏夫妇自然明白该怎样对待这位脾气暴躁的美国佬。不久,蒋与陈纳德一起,争取到了美国的空军支援。1942年7月4日,美国空军志愿团到达中国,蒋与被提升为准将的陈纳德加强了合作,而史迪威却被冷落到了一边。
1944年10月,罗斯福以史、蒋二人个性相异为由,密召史迪威回国。
性格独特的将军
史迪威有着丰富、扎实的军事知识,他从不囿于各种教条,出奇制胜是他推崇的作战方法。
作为一个指挥官,每一次战术演习他都要亲自督导。他的习惯作法是出“怪点子”,要求下级军官想出对策并进行试验。军官们发现,他提出的战术问题总是需要想出新办法才能解决。他教学的办法则是把原则运用于活生生的战斗之中,会“抛出”任何反常的情况,在演习中,他善于“抛出”那些以前在军官学校的教室里极少研究的情况,比如战场电话坏了、通信员失踪了、命令被传达错了、地图标错了等等。
史迪威把培训士兵视为最大乐趣。他常常随和地坐在士兵们中间,同大家讨论战术问题。这位将军头戴一顶旧帽子,脚穿旅行靴,身穿厚运动衫,几乎同驻地周围的普通工人没有什么区别。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乔大叔”。他走遍了驻地大大小小的所有山岗,对自己士兵的情况了如指掌。
主动进攻是史迪威指挥军队的又一拿手好戏。他反对退却,认为撤退是令军队沮丧泄气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在西点军校还是在潘兴将军的远征军中,他被灌输的思想都是进攻、进攻、再进攻。史迪威解释进攻制胜时说,进攻制胜的办法就是打乱计划好的东西。这说明,他的进攻思想的核心就是出奇制胜。
史迪威是一位想象力丰富、足智多谋、不屈于任何压力和有自信心的将军。马歇尔称他为教练天才,他曾在史迪威鉴定报告中写道:能胜任平时和作战时的任何指挥工作,这位将军谦逊,不自以为了不起,因而很少有人知道他是陆军中才华出众和有教养的人之一,有远见,才智过人,是个领袖。
史迪威的谦虚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他荣获晋升,回到部队后,士兵们为表示庆贺,鸣礼炮迎接。这使史迪威大发雷霆,立即叫道:“这是哪个家伙干的!”他认为,猴子爬竿爬得越高,屁股暴露得越清楚。
史迪威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911年至1939年间4次来华。他精通汉语,能使用汉语演讲。1942年2月,史迪威第五次来华,对中国战区的抗日战争起了积极作用。
史迪威是一位有识之士,早在1939年担任驻华武官时,就对蒋介石控制军需品、保存实力、巩固自己的地位、不首先考虑对日作战的做法表示不满。对于国民党军作战不力,史迪威认为主要是蒋介石造成的,原因就在于蒋介石总是怀疑有人反对他,不敢让部下掌握权力,不敢信赖自己的部下,总想把尽可能多的指挥权握在自己手里。他首先考虑的是由他本人控制最精锐部队和大量物资,使自己的地位不致于受到威胁。
史迪威在做了蒋介石的参谋长以后,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就同他发生了冲突。蒋介石大耍两面派手法,使杜聿明等拒不接受史迪威的指挥,打乱了史的作战计划。缅甸战役的失败,使史迪威受到了指责,也使史蒋关系发生了第一次危机,后来又出现了第二次、第三次危机。
与此相反,史迪威在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的抗战情况后,得出结论:“唯有中共领导民众,发动游击战争。”
史迪威的这些做法,有悖于美国的对华政策。罗斯福虽也对蒋不满,但他认为,比较起来,支持蒋介石符合美国的利益,国共两党比较而言,共产党毕竟是红色力量,只有国民党蒋介石更适合于执行美中合作政策,所以,美国政府对蒋作了让步,召回了史迪威。
史迪威离开了中国,不久又离开了军队。他来中国,代表的无疑是美国利益,但他对中国抗战事业的贡献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