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位世界著名参谋长-“当代美国的最后一位伟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二战时期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

    作为一个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军人和军人政治家,马歇尔(1880-1959年)的一生充满着荆棘和硝烟。这种复杂经历和他为应付命运对他本人及他所处的那个年代的挑战而表现出的才智,使他成为一个耐后人寻味的战略家。

    步入军旅

    乔治·卡特里特·马歇尔,1880年12月31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叫尤宁敦的小城。马歇尔童年的生活条件是优越的。但是,他没有像他父母希望的那样,成为一个循规蹈矩、学习出众的孩子,正相反,这孩子是个无法无天、成绩落后的差生。

    历史给了马歇尔一次改变人生的机遇。他的哥哥早几年考入了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但他不喜欢当兵,因此毕业后改了行。这使他当过兵的父亲深感失望。剩下的这个坏小子行吗?马歇尔似乎看出了父亲的心思。父亲的失望,兄长的蔑视,同学的讥讽,全变成了动力,变成了改变形象的急迫愿望。他自己也说,这时候他就是要让他们刮目相看。结果他开始发奋,在1897年16岁时,考上了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就这样,堪称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之一的马歇尔,踏上了军旅生涯。他不是为成为将军而当兵,而是为了洗刷那谁都不喜欢的顽皮形象。

    厚积薄发

    马歇尔真正成为一个对美国乃至世界事务起重要作用的人时,已年过50岁。此前,他主要是以一个普通军官的身份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在这期间,随着军龄和才干的增长,他失望过、焦躁过,发出过生不逢时的感叹,但是他没有因此而动摇,后退,或者脱下军装另攀高枝。将马歇尔前后的经历综合起来看,可以说,支撑他最终走向成功的主要有三个支柱,这就是:毅力、信念、品格。

    古往今来,有多少才华横溢的人杰,他们指点江山,抱负满胸,风流倜傥,但由于缺乏应有的毅力,在挫折面前,灰心丧气,斗志消沉,最后功亏一篑,抱憾而终。应该说,每个人都可能面对这样的考验。马歇尔则对于险境和考验有着一种潜在的忍耐力。

    古往今来,有多少学有所成的才子,他们学识过人,能力出众,豪气冲天,但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的信念,无异于断线珍珠,线断珠散,随波逐流,最终一事无成,实现不了自身原来应是非常辉煌的价值。信念往往体现在一个人做最平淡无奇的工作之中。马歇尔正是从这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做起的。

    1902年2月,马歇尔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毕业后,在驻得克萨斯克拉克的第1骑兵团供职,先后当过排长、地图测绘员等。1906年,马歇尔进入位于堪萨斯州的利文沃思步兵学校学习。当时,上级确定将从这批学员中挑选前24名直送陆军参谋学院深造。这意味着这24人有可能成为仕途上的幸运儿。马歇尔以全班第一的成绩如愿以偿,但他并未因此受到重用,相反毕业后留校任了两年教官,其军衔也直到上一军衔任满7个后,方得晋升中尉。此后,经过努力,马歇尔又回到部队,但干的仍是诸如民兵教官、连长这类最基层的工作。1913年,马歇尔二度赴菲律宾服役。

    1924年,马歇尔被任命为驻天津美军第15步兵团中校副团长,后代理团长。从天津任职结束回国不久,马歇尔长年重病缠身的夫人去世,而他本人也已年近50。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军校,担任了本宁堡陆军步兵学校副校长,想以此终了自己的军人生涯。

    1933年,马歇尔获得了一项表面看似重要,实际上又令他哭笑不得的任命,担任伊利诺斯州国民警卫师师长。而此时,他的同期学员麦克阿瑟已攀上陆军的最高军职——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对马歇尔的晋升起了反作用,直到他离任不久,马歇尔才晋升为准将,并重新回到正规部队,出任步兵第3师第5旅旅长。

    这一年,马歇尔已经是56岁的人了,对于一个作战部队的主官来说,这一年龄显然已经偏大。马歇尔是该退出军事舞台了吗?在该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的时候,欧洲和世界的上空出现了战争的乌云,它们首先在向那些富有正义感和坚定信念的人发出召唤。

    古往今来,有多少才智出众的精英,他们自信人生、文韬武略、满腹经纶,但由于缺乏扎实苦干的品格,结果往往眼高手低、流于空谈、无所成就,像水泡一样,一旦破灭,声息再无。对于马歇尔来说,在担任下级军官时,虽说也有过风光和得意的时候,但更多的却是专注一心,无声无息地做着本职工作。这样的事例几乎信手可得。

    早在他第一次菲律宾服役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这样的品格。当时,有些菲律宾游击队出于仇恨经常袭击美国军人,后者则采取了更为残酷的报复行动。对此,马歇尔并未因为他是美国人就予以赞词,相反,他大胆地向上司提出,应控制这种军队在战争中常有的兽性发作。很显然,同样作为占领军的军人,马歇尔的这种心计和负责精神却更有益于美国的利益。

    振兴陆军

    如果说在马歇尔还未成为美国高级军事领导人时,毅力、信念、品格是他赖以立身处世的根据的话,那么现在仅有这些就不够了。现实需要他保留这些可贵的品质,但更在考验他的智慧与才略。

    1938年,马歇尔被任命为美国陆军副参谋长。上任伊始,他首先遇到的挑战就是军队建设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不仅面临军队扩大本身将遇到的种种技术问题,而且面临美国人由于对加强军备不理解而持的抵触情绪,以及在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下通过如此重大的计划的困难。

    与此同时,对于采取新军备政策持积极态度的罗斯福总统,由于不得不顾及各地区政治力量对其连任的影响,也常常不能主动给予马歇尔更多支持,相反,在许多情况下他成了马歇尔需要推动的对象。

    在美国军队急需振兴的同时,由于战争的日益深入,欧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国家对武器装备的需求骤增,这对美国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处理应付内外需求的关系出了一道难题。

    为取得更多人对扩大陆军建设的理解和支持,马歇尔竭尽了全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在求得罗斯福总统的支持方面所作的努力。在民众和国会中对美国卷入战争存在很大阻力的情况下,马歇尔毅然向总统直陈己见,获得了总统的宝贵支持。

    此后,在有关国家不断提出物资援助的要求之时,孤立主义者顺势又提出优先发展海、空军,并尽量向这些国家提供物资援助,以支援它们在美国不直接参战的情况下战胜敌人。对此,马歇尔一方面保持美国终将投入战争的坚定判断,另一方面从战略的高度力主均衡地处理对外援助和自身发展的关系,并在这对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制定提高美国工业能力的计划。

    在马歇尔的积极推动下,1941年2月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租借法案。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后,在需要美国提供援助的国家名单中又多了一个大国。在这种情况下,又有一些人再度企图否认扩大陆军的必要性。对此,马歇尔在维持均衡方面又进行了更为艰苦的努力,使美国陆军在珍珠港事件发生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与上述复杂工作展开的同时,马歇尔进行的另一件重要工作是为陆军选拔优秀的高级指挥官。他破除陈规,不拘一格,唯能是用,从战前美陆军的备战活动实践中,依照实绩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才能出众的军官,让他们担负重要领导职务。麦克奈尔、克拉克、阿诺德、布莱德雷、巴顿、艾克尔伯格、霍奇斯、柯林斯、艾森豪威尔等都是由于他的重用而脱颖而出。

    大战风云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正式卷入战争。从此,美国在战争中的问题就成了一个必须放到全球背景来考虑的重大问题。在这方面,美国最高决策层和军方内部,以及美国与盟国,主要是英国和苏联之间都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甚至矛盾。

    作为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身处决策圈,其意见自然举足轻重。在这方面,他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以一个军人的良心和责任感,既从美国的利益,也从战争全局利益出发,考虑战争的战略问题。由此,在世界激荡着对德意日法西斯作战的风云的同时,在马歇尔周围也掀起了阵阵由于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认识水平、不同的性格脾气的碰撞而形成的风云。在与这样的风云的搏击中,马歇尔展示了他的品格和才华。

    根据对世界战争形势的全面分析,马歇尔正确地估量了美国出兵的战略重点:集中力量首先打败德国法西斯。他认为,日本虽是美国的敌人,在感情上,由于日本偷袭了珍珠港,更为美国人所痛恨,但感情不能代替战略。日本的兵力不像德军那样相对集中,它分散于亚洲和太平洋的各个地区,在海战不能决定最终胜负的情况下,分兵进行远征登陆作战。这意味着美军将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分兵进行远征登陆作战,也将意味着美国和盟国英国、苏联将同时在三个孤立的方向上作战,在全球战略上形成不了重点和优势。

    但是,美国海军急于洗刷珍珠港的耻辱,同时看到日军的攻势确实咄咄逼人,因而主张把战略重点首先指向太平洋地区,并要求美国陆军攻占日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各个基地。马歇尔以坦诚的态度向美国海军参谋长欧尼·金海军上将说明了自己的观点,最终使对方原则上接受了这一战略方针。

    1944年6月6日,盟军执行“霸王行动”计划,在法国诺曼底实施登陆战役,开辟了反法西斯的欧洲第二战场。从此,苏军和英美军开始东西对进,对德本土进行合击。也正是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很能体现马歇尔作为一个军人战略家的品格的事情。

    那是1945年4月中旬,美第9集团军一部胜利抵达易北河畔,距离柏林仅53英里。这就出现了一个可以抢在苏军之前进入柏林的机会。面对这样一种情况,英国领导人特别是丘吉尔的态度很明确,就是抢先进入。但是,面临机会的是美国军队,这需要美国军政领导人作出决策。当时,罗斯福总统刚刚去世,杜鲁门尚未完全掌握情况。因此,只能由马歇尔来作决定了。

    对此,马歇尔充分考虑了战场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从军事上作出的判断,对进攻柏林不作强硬指示。他认为,苏军是盟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战胜德国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且越接近胜利就变得越敏感,密切注视着英美同德国关系的动向。因此,对战场重大问题的处理稍有不慎,都可能对战争全局产生消极影响。

    德国战败后,马歇尔将其惯有的战略目光转向了亚洲太平洋战场,对尽快打败日本,结束战争作出了部署。在中、苏、美及其他国家军队的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按理说,马歇尔是这一胜利当之无愧的接受者之一,他完全有资格在各种隆重的庆典上享受胜利者的喜悦,但是,他的回答是一封辞职信。如同他指挥这场战争一直在幕后一样,庆祝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的时候,他依然没有站到前台。

    暮年壮心

    马歇尔退休后仅10天,杜鲁门总统就打电话给他,请他作为特使前往中国调停国共冲突。应当说,马歇尔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是有所了解的。同时,出于对战后世界安排的总体考虑,他亦不希望国共之间爆发战争。他抱着这种愿望来到了中国。但是,作为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他不可能真正看清国民党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战略企图,因此,他的调停并未起到作用。赴华调停似乎成了他在政治上再展宏图的起点,1946年秋回到美国后,他应杜鲁门总统之邀担任了国务卿。

    “杜鲁门主义”提出后,美国把欧洲作为全球战略重点的思想更加牢固地树立起来。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应邀出席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接受该校的名誉学位,他在下午发表演说时,不露声色地端出了复兴欧洲计划。他从欧洲经济结构全面失调谈到唯有美国能提供巨额援助,并且声明“我们的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根据复兴欧洲计划的提议,英、法等16个国家于1947年7月12日在巴黎举行了欧洲经济会议,提出了重建西欧的联合经济纲领。此后不久,美国国会批准了复兴欧洲计划。根据计划,美国经济合作署在此后的4年时间里,分配价值120亿美元左右的经济援助,帮助西欧恢复工农业生产,稳定金融和扩大贸易。

    同一时期,16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5-25%。马歇尔不但提出了这一计划,而且以渐进式的方法使美国国会和西欧国家接受了这一计划,因此“马歇尔计划”日后成了这一计划的通用名称。

    “马歇尔计划”启动后,马歇尔由于年事已高,长年劳顿,加之患肾病,已感力不胜任,于1949年1月辞去国务卿职务。在他患病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发去了慰问电。

    1950年9月,在杜鲁门总统的再三要求下,马歇尔出任美国国防部长。在任上,他坚持美国既定的以欧洲为重点的战略方针,支持总统制止了麦克阿瑟等人扩大朝鲜战争的企图。但是,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国国内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浪潮。这个浪潮也波及到了马歇尔身上。有人攻击他同罗斯福合谋,蓄意制造了珍珠港事件,指责他二战中在战略上始终奉行亲苏路线;谴责他在赴华调停中出卖了国民党蒋介石。他终于认为自己作为军人的生涯早该结束了,他不适合做政治家,因而再度辞职。

    1951年,他被授予五星上将军衔。1953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1959年10月16日,马歇尔在华盛顿的沃尔特·里德医院逝世。对于后事,马歇尔有这样的遗嘱:“简葬于我,一如美国陆军为自己祖国光荣尽职的每个普通军官。切勿铺张,力戒盛典。葬仪从简,仅限亲属参加。不事声张,万为重要。”

    他的亲人遵照他的遗嘱,以最简单的方式将他安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