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位世界著名参谋长-他后来当上了总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二战后美国陆军参谋长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1890-1969年),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将领之一,曾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最高司令、美国陆军参谋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司令。脱离军界后,曾任美国第34届总统。

    从阿比林到西点军校

    1890年10月14日,艾森豪威尔出生在得克萨斯州丹尼森县,父亲是法院职员,母亲是家庭妇女。艾森豪威尔的家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家,这又给孩子们性格的形成造成了良好的环境。他们崇尚勇敢,喜欢竞争性和对抗性强的运动,如足球、拳击等,有时相互还发出挑战,这使艾森豪威尔从小就懂得了“战胜而强立”的道理。

    1911年,艾森豪威尔21岁,已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经再三考虑,他选择了军校。他这样做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他对历史的兴趣由来已久,二来这样可以免去家里为他交学费的负担。为此,他大着胆给参议员约瑟夫·布里斯托写了一封信,求他帮忙。布里斯托回信批准他参加预试。

    乘着参议员支持的东风,艾森豪威尔以在考区名列前茅的成绩顺利通过了预试,这意味着他获得了可在海军学院和西点军校中选择一所作为入学志愿参加复试的资格。他选择了前者,但不巧的是海军学院的录取年龄线是20岁,于是他怀着紧张的心情转向了西点军校。

    艾森豪威尔之所以紧张,是因为那一考区只有一个西点军校名额,而他在所有报这一志愿的考生中名列第二。就在这时,命运之神来了,排在第一的那名考生由于体检不合格被淘汰,艾森豪威尔递进而成为第一,获得了唯一的一个复试名额。不久,他在圣路易斯的杰斐逊兵营通过复试,并于当年5月间收到了入学通知书。通知书上写着:艾森豪威尔应于1911年6月14日到美国陆军军官学校报到。

    艾森豪威尔的学习成绩不坏,然而不知是出于性格还是过去田园生活打上的烙印,他还是不同于那些循规蹈矩、常常受到教官表扬的好学员,不时表现出他“不拘一格”的特性。对于那些按条令进行的操练,他表面上也按要求做,内心里却为这些操练把人搞得有些像木头而窃笑;别的优等生刻苦钻研,珍惜光阴,他却把兴趣主要放在体育锻炼特别是踢足球上;别的学员几经训练已学得谨小慎微,他却认为不必把自己搞得这般紧张,以至于在一次舞会上,他同舞伴姑娘跳起快速旋转,使姑娘的膝盖都露了出来,结果被罚禁闭一个月。由于上述原因,艾森豪威尔的军纪成绩在同级162个学员中名列125名。

    1915年,艾森豪威尔结束了4年的军校生活,面临毕业。当时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但由于美国尚未决定是否参战,因此美军的总规模只有12万人。由于编制有限,美军当时对军官的任命非常严格,唯恐上任不久就转业,从而给政府增加财政负担。由于艾森豪威尔的腿因骑马和踢球受过伤,因而差点被认为不适合服役而编入另册,后经教官过问和军医关心,才获得了校方任命推荐。1915年底,艾森豪威尔终于获得了威尔逊总统签署的派遣令,前往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兵营的美军第19步兵团服役。

    才能与机遇

    在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军高级将领以后,许多人都在探寻他的成才道路。有人认为他确实有能力,也有人认为他运气好。其实,历史上真正有作为的统帅的成长,无不是这二者的完美结合。刚到部队的艾森豪威尔起初对自己的前途并没有看得很远,也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充满着幻想。

    1917年,美国为投入一战开始了国民总动员,军队面临大规模扩充。艾森豪威尔被派去参加陆军第57团的组建工作,负责军需供给。由于57团组建完毕将开赴前线,这正合艾森豪威尔的心愿,因此他干得十分卖力。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较缺乏的情况下,他特别注重发挥创造精神,克服困难,把各项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正当此时,上级看中了他的工作精神和组织能力,一纸命令又把他调到佐治亚州的奥勒休坡堡任教官,负责训练预备军官。

    这样一来,他的上前线梦就成了泡影。更有甚者,当年冬天上级又调他前往马里兰州的米德军营,在第65工兵团的基础上组建一个坦克营。按理说这又有了上前线的机会,但在具体分配工作时,考虑到他的组织能力,又把他派到地处葛底斯堡的科尔特军营,负责训练工作。

    由于该军营只有他一个科班军官,他不得不负起全责,这样,他的创造精神和组织才能又得到了全面发挥,他的工作也再次得到上级的赞赏。然而,不管是否有机会上前线,1918年美国签署了停战协定,他先前的一切工作都被迫停止了。为此他曾抱怨生不逢时。

    1919年3月,艾森豪威尔回到米德军营65工兵团团部。在那里,他结识了从法国参战回来的乔治·巴顿。当时,由于大量技术兵器开始装备部队,围绕新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问题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他和巴顿积极肯定新兵器特别是坦克对于夺取战争胜利的作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验,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勿庸置疑,在掌握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进步的军事思想之后,艾森豪威尔等待的只是机遇了。恰在此时,通过巴顿,他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陆军准将福克斯·康纳。康纳将军非常欣赏艾森豪威尔的才干,在他前往巴拿马任旅长时,亲自将他请调到身边任参谋,3年后又由他多方支持,把艾森豪威尔送进了利文沃思堡的指挥参谋学院深造。

    1926年5月,由于艾森豪威尔学习努力,毕业时在275名学员中,以第一名的成绩从陆军指挥参谋学院毕业。从此,他仕途顺畅。当年年底,他被派往潘兴将军领导的战争善后委员会工作,不久又被送入华盛顿的陆军学院学习。毕业后,他一度以战争善后委员会代表身份前往欧洲工作,1929年回国后奉命担任陆军部长助手。

    当时,战争的威胁与日俱增,美国加强了战争准备,艾森豪威尔的工作就是研究战时如何动员美国工业转入军工生产。由于工作关系,艾森豪威尔与老资格的麦克阿瑟将军建立了联系。麦克阿瑟初任陆军参谋长不久,需要一名得力助手,就这样,艾森豪威尔来到陆军最高军事首长的身边。

    远征欧陆

    作为以服从为天职的军人,艾森豪威尔在陆军最高首长身边工作并没有明确的想法。1940年秋,他被任命为刘易斯堡陆军第3师参谋长,时隔不久,1941年3月,他又被任命为第3军参谋长,并晋升为上校。

    纵观艾森豪威尔整个军事履历,参谋长并不是他所担任过的最重要的职务,但是,毫无疑问,这一职务却是他日后能够成为统帅的最重要的阶梯和机遇。那年夏天,全军在路易斯安那州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艾森豪威尔模拟实战,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使演习获得了很大成功。这一切没有跑出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的视野,当时美国参战在即,他正在仔细观察那些有一定军阶同时年纪又比较轻的军官的表现。

    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偷袭珍珠港。美国宣布投入战争。12月14日,艾森豪威尔来到华盛顿向马歇尔报到。由于美军的战场远在太平洋和欧洲,因此,总部的计划协调工作显得非常重要。艾森豪威尔初在作战计划处工作,不久,马歇尔对陆军部的机构进行了改革,成立了直属他领导的作战处,艾森豪威尔担任了这个处的第一任处长,并晋升为准将。

    这一职务虽然十分重要,但艾森豪威尔又一次为自己与前线无缘而感到莫大的遗憾,他几乎要向马歇尔提抗议了。此时,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机会。随着大批美军开赴欧洲,并准备开辟第二战场,在欧洲战区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指挥能力又能完全贯彻美国最高军事当局战略意图的军事领导人。对此,马歇尔几乎没有第二选择就把这一重任交给了艾森豪威尔。1942年6月23日,已经身为少将的艾森豪威尔乘飞机赴伦敦,就任驻欧美军总司令。

    艾森豪威尔到达欧洲的时候,盟军正面临严峻的军事形势。在苏德战场,德军兵临斯大林格勒城下,在中东战场,隆美尔正对英军构成严重威胁,而在太平洋战场,日军则扩大了最初的胜利。当时,最为迫切的是开辟第二战场。

    美国总统罗斯福从战略全局考虑,决定先以欧洲战场为主,打击德军,并同英国首相丘吉尔取得了共识。为此,美英军曾计划举行一次代号为“痛击”的行动,在法国海岸登陆,但考虑到德国潜艇的活动态势和中东的军事形势,又放弃了这一计划,于7月30日制定了在北非登陆的“火炬”计划。因此,“火炬”计划成了艾森豪威尔到达欧洲后指挥的第一次军事行动。该计划的目的在于,在北非的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同时登陆,与正在埃及和利比亚作战的英军第8集团军协同,以钳形攻势肃清北非德意军队,打通地中海。

    为了实施“火炬”计划,艾森豪威尔担任了盟军北非远征军总司令,英国的坎宁安海军上将任“火炬”行动海军总司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组织“火炬”计划对艾森豪威尔日后组织“霸王”行动是一次锻炼和演习。在他的统一领导下,盟军集结了13个师、650艘战斗舰艇和运输船只、1700架飞机,编成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特混舰队,进行了隐蔽、周密的准备。11月8日,战役开始。盟军仅用3天时间就达成了战役目的。

    开罗会议之后,苏美英三国又举行了德黑兰会议。会议确定美英军队将于1944年5月开辟第二战场,实施“霸王”作战计划。在回国途中,罗斯福总统向艾森豪威尔透露了一项新的任命:“好啦,艾克,你快要去指挥‘霸王’行动了!”

    1943年12月24日盟国宣布,任命艾森豪威尔为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总司令。担任这一职务堪称艾森豪威尔军人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为了实施“霸王”行动,在他的领导下,无数高级指挥员和普通军人进行了5个多月极其保密、细致的计划和准备。为了应付意想不到的种种情况,甚至从国内招来了大批优秀科学家,研究各种情况和对策。

    1941年6月6日,“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开始实施。盟军由23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4个空降师、1.5万架飞机、530艘作战舰艇、9000艘运输船,共287.6万人组成的登陆部队,像一股巨大的钢铁洪流,扑向法国的西北海岸。

    经过浴血奋战,至7月24日,盟军在西欧大陆建立了正面150公里、纵深13-35公里的战略登陆场,胜利结束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并从25日起开始挥师向法国内陆进攻。至9月中旬,法国和比利时全部获得解放。此后,盟军粉碎了德国法西斯的最后挣扎,于次年5月7日迫使德国投降。不久,日本也于8月15日宣布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大浩劫,也是正义和邪恶的大较量。艾森豪威尔作为正义阵营的一位统帅,无疑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至二战结束时,他指挥的盟国军队已达到300万人,在战争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欧洲成了最受欢迎的人之一。

    在胜利的气氛中,人们都在议论新赢得的和平能否持久和怎样持久的问题。同样,对于在军事生涯中达到顶峰的艾森豪威尔来说,这也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也许,他有着圆满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但他或许并没有预料到,不久美国又卷入了新的战争危险之中,并且和昔日的盟友一道,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重返军界

    1945年欧洲战争胜利后,盟军最高军事总部和盟国远征军解散,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驻德国军事总督和驻欧美军总司令。不久,马歇尔将军辞退陆军参谋长职务后,这一职务顺理成章地就由当时在军队享有最高威望的艾森豪威尔接替了。

    当时,“冷战”尚未开始,美军正处于战后新的调整之中。而艾森豪威尔作为陆军的最高军事首长,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搞好战后军队的削减和人员的复退工作;掌握好战后陆军的预算规模并同海军取得平衡与协调;在1947年空军成为独立军种后,重新定位和处理好三军之间的关系。

    从事这些工作与指挥作战完全不同。指挥作战他是统帅,具有绝对的权威,而和平时期的这些工作不能依靠权威,而只能靠商量、说服、协调、甚至争论。艾森豪威尔感到十分不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他心底的另一个原来被压制的念头开始爬升起来:他刚任陆军参谋长的时候,有许多大学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出任校长。就这样,他于1948年辞去了陆军参谋长的职务,应邀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1950年10月23日这一天,他收到一张要他给总统去一个电话的便条。他立即给总统去了电话。总统说希望他去华盛顿谈一谈关于派他去指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军的问题。10月27日,他搭军用飞机抵达华盛顿。

    通过拜见总统和其他军队高级领导人,艾森豪威尔逐步弄清了总统的意图。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和西欧盟国领导人都无法判明苏联的真实目的。一种倾向性的意见认为,苏联怂恿朝鲜向朝鲜南部进攻,是为了把美国的军事力量从日本和其他地方吸引过来,使美国的实力集中在亚洲这个偏远的半岛上,以便其向西欧发动全面进攻。同时认为,即使一时不发生这样的进攻,苏联同西方对抗也是难免的。

    有鉴于此,在美国的倡议下,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比利时、英国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但是,美国的战略家认为,仅有这样一个组织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必要从军事上统一西方各国的认识,做好切实的准备。艾森豪威尔被赋予的就是后一项任务。

    1951年2月22日,艾森豪威尔乘“伊丽沙白女王”号轮船到欧洲考察。18天内,他访问了11个国家的首都。他看到,由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许多欧洲国家的经济已大为好转,它们不愿意或不热心于重整军备,仅希望美国加强在欧洲的军事力量。1952年5月,所有参加北约的国家政府批准了建立混合防御部队的计划。

    在完成上述工作时,艾森豪威尔已年过六旬,他再次考虑到退休问题,但这时他被共和党推选为总统候选人并竞选成功。此后,他连任两届美国总统。在任内,他结束了朝鲜战争,建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宣布共产党为非法的法案,提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并亲自处理了大量对苏的重大外交事务。

    回顾起来,艾森豪威尔当参谋长的时间很短,而且在这短时间内他也表现出了极强的自主能力。这说明,参谋长这个角色可以使人锻炼成为辅弼之材,也丝毫不限制一个有能力的人成为一个杰出的统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