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位世界著名参谋长-坦克战理论的专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二战后期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德国装甲兵之父”和“闪击英雄”之称的古德里安(1888-1955年),作为希特勒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开路先锋,统帅自己苦心创建的装甲部队突袭波兰、转战西欧、入侵苏联,接连奏凯,一度受希特勒的赏识与重用,先后晋升装甲兵团司令、装甲集群总司令、陆军总参谋长等要职。但他飞黄腾达的日子为时短暂,战争后期,军事上的一连串失利以及与希特勒的龃龉不和致使他两次被免除军职,并最终成为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牺牲品。

    研究坦克战理论

    1888年6月17日,古德里安出生于德国维斯瓦河畔库尔姆的一个军人家庭。受父亲的影响,古德里安自幼争强好胜,勤奋上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07年2月,不满19岁的古德里安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德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被分到一个骑兵营服役,从此继承父业,开始了漫长的职业军人生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古德里安奉命奔赴前线,主要从事通信和参谋工作。战争结束前夕,升任上尉营长。1919年,因德国战败裁减军队,古德里安由营长降为连长。

    1922年古德里安由基层部队调任国防部运输兵总监部,从事摩托化运输的研究工作,从此和装甲车结下不解之缘,迈上了艰难的探索之路。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从零开始,系统学习了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富勒等人有关装甲兵应用的理论,不久就在军事刊物上发表文章,阐述装甲车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集中使用装甲车的设想,一度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有人将他称为装甲兵理论的专家。对此,古德里安不免有些得意,诙谐地说:“一个盲人的国家里,一只眼睛的人也有资格做皇帝。”

    古德里安继承和发展了利德尔·哈特等人的装甲兵理论,即集中使用坦克,迅速突入敌人防区,摧毁其炮兵。但他的设想和建议在当时人微言轻,不仅没有引起军界领导人的注意,反而遭到某些人的冷嘲热讽。

    古德里安并未因此气馁消沉,仍然一如既往地进行新的探索。他反复用坦克模型进行演习,验证自己关于坦克集中作战的理论。演习结果使他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坦克必定成为一种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武器。

    1930年,古德里安出任第3摩托化营营长,使他有大量时间将理论付诸实践。新任上司鲁兹上校欣赏他的才华,对他的研究工作给予很高评价,还专门为他组建了一支供实验用的小型装甲部队。古德里安如鱼得水,多次进行联合演习,达到了预期效果。

    但是,陆军中一大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将领,仍然对坦克这一新式武器的威力持怀疑态度,在他们眼里,古德里安整天用坦克模型搞什么演习、试验,实在是可笑。1931年,古德里安担任摩托化兵总监部参谋长之后,一再在军界上层人物中游说,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说明坦克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其独到见解终于打动了一些人,他的新理论渐渐为人们接受。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这个法西斯独裁者登台伊始,就野心勃勃地发展德国的军事力量,企图有朝一日称霸世界。古德里安的装甲兵理论和创建德国装甲部队的设想正中希特勒下怀。

    在1933年的一次兵器发展演示会上,当古德里安精心筹划的由几个排组成的小型装甲车部队出现时,站在主席台上的希特勒得意忘形地喊道:“这就是我所希望的东西!这就是我所需要的东西!”正是由于德国装甲部队的迅速崛起,加快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评论说:“是古德里安利用他的装甲思想和行动,帮助希特勒改写了世界历史。”

    1935年10月15日,德国3个装甲师正式组建,古德里安出任第2装甲师师长,他多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10多年来辛勤探索所获得的报偿,使古德里安不禁喜上心头,成功之门终于向他敞开了。次年8月,古德里安晋升上校军衔。1937年,古德里安将自己多年的理论探索结集出版,取名《注意!坦克》,在忙于扩军备战的德国,该书自然引起军界的关注。

    1938年2月,希特勒授予古德里安陆军中将军衔。短短的几年里,古德里安连升三级,可谓官运亨通。随着大战的临近,希特勒对这位坦克奇才愈加器重。

    闪击波兰试锋芒

    1938年3月,身为第16装甲军军长的古德里安奉命率坦克部队向奥地利进发,48小时内长驱直入近600英里,成为德国吞并奥地利的急先锋。虽说沿途没费一枪一弹,谈不上实战检验,但古德里安却从这次军事行动中看到了希望,对自己创立的坦克战理论更加深信不疑。同年10月,古德里安再次率领他的第16装甲军在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战役中冲锋陷阵,颇受希特勒赞赏。不久,古德里安晋升陆军二级上将。

    1939年9月1日清晨,德军入侵波兰,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战前,为了充分发挥装甲部队的战斗威力,德国组建了包括第3装甲师和2个摩托化师在内的第19装甲军,古德里安被任命为军长。

    战斗打响后,古德里安奉命率军进抵布拉希河,歼灭波兰走廊的波军,然后向维斯杜拉河推进。古德里安身先士卒,指挥先头部队突破波兰边防线。被困波军显然对突然而至的坦克缺乏了解,一些骑兵冲入坦克群中一阵乱砍,结果一败涂地。9月4日,波兰走廊的波军全军覆没。在这次战役中,古德里安指挥的4个师仅伤亡850人左右,而波军却损失了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

    第二天希特勒视察前线时,得知古德里安部队的伤亡人数如此之少,感到无比惊讶。古德里安解释说,这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坦克发挥了高度威力的缘故。希特勒对古德里安的装甲兵作战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就坦克使用和改进的一些细节问题征询了古德里安的意见。这次视察给希特勒留下良好的印象。

    10月27日这一天,希特勒在总理府邸亲手将武士级铁十字勋章授予古德里安,以表彰他在波兰战役中的赫赫战功,一同授奖的还有其他23位高级将领。在授奖仪式后的宴会上,古德里安荣幸地坐在希特勒的右边,可见希特勒对这位骁将的宠爱。

    可是就是在这次宴会上,古德里安与希特勒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当希特勒就不久前签订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征求古德里安的看法时,古德里安回答说,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于德国后方是一种安全之策,可使德国免遭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两线作战而带来的惨重损失。

    显然,这不符合希特勒的意愿,希特勒仅把德苏互不侵犯条约视为权宜之计,他要吞并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而不是就此结束战争。因此,听了古德里安的见解,希特勒不免认为他缺乏政治头脑。其后不久,因希特勒怀疑陆军将领对他不忠,古德里安再次面见希特勒力陈己见,为陆军将领开脱,招致希特勒不满。这就为日后两人闹翻和古德里安两次被免除军职埋下了祸根。

    挥师西线建奇功

    1940年5月10日,德国集结136个师,2580辆坦克、3824架飞机,突然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3个中立国家发动闪电般的攻击。德国空军首先对三国境内的机场、桥梁、港口及军事要塞进行狂轰滥炸,随后装甲部队浩浩荡荡开赴卢森堡和比利时。

    古德里安所属第19装甲军是整个装甲兵团的先锋,他将自己指挥的3个装甲师一字排开,中央是第1装甲师,左右两翼分别是第10和第2装甲师,一路猛冲猛打,始终冲在装甲兵团的最前列。进攻的第1天,古德里安就随先头部队越过卢森堡边界,突入比利时边界,旋即进入阿登山区,与法军直接交火。在德军坦克的左冲右突面前,法军很快放弃抵抗。

    古德里安率领装甲部队一路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竟使希特勒觉得这不是什么好兆头,胜利似乎来得太容易了,他担心中了敌人的圈套,故而下令停止进攻,待步兵赶到增援以后再继续前进。

    古德里安自然不能置希特勒的命令于不顾,但在部队暂停进攻的两天里,古德里安利用上司授予他的进行“强力侦察”的权力,命令所属部队继续向西推进。古德里安将所属3个装甲师分兵3路,分别向敦刻尔克、加来、布伦进发。

    当地英法守军殊死一搏,战斗异常激烈,这是在法国境内纵横驰骋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遇到的为数不多的顽强抵抗之一,但为时已晚,加来、布伦相继沦陷,溃败的英国远征军纷纷撤向敦刻尔克。5月24日,古德里安率第19装甲军主力抵达格拉夫林,离英军最后一个逃生港口敦刻尔克只有10英里了。

    正当古德里安满怀信心,准备全歼敦刻尔克的英军时,却突然接到装甲兵团司令部下达的停止前进的命令,命令要求所有部队原地待命,敦刻尔克的英军由德国空军去对付。古德里安一再向司令部提出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答复却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

    古德里安怎么也想不通,要不是这道莫名其妙的命令,敦刻尔克的30多万英军恐怕在劫难逃了。希特勒为什么突然下达停止进攻敦刻尔克的命令,至今仍然是个谜,但它却给予英军以喘息之机,30多万英军在极短的时间内横渡英吉利海峡,迅速撤回英国本土,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敦刻尔克奇迹”。

    德军继吞并比利时、荷兰之后,一举攻占法国北部,西欧战役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在这一阶段,法国损失大约30个师的兵力。古德里安率领他的装甲部队长驱直入,所向无敌,为西欧战役初战告捷,立下头功。

    为了赢得战役第二阶段的胜利,彻底击溃法国南部约70个师的法军,1940年5月,德国决定成立一个新的装甲兵团——古德里安兵团,古德里安理所当然地出任该兵团的司令。这个新组建的装甲兵团辖有第39和第41两个装甲军,其主要任务是:渡过马恩河,然后一路南下,切断马其诺防线上全部法军的退路。

    6月9日,古德里安兵团直逼马恩河畔,6月14日,第39装甲军的2个师率先渡河,第41装甲军也抵达该河北岸。至此,法军全线崩溃。古德里安兵团在短短的10天里长驱400公里,俘虏法军25万余人,再创战争奇迹。

    6月22日,法国被迫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7月19日,希特勒晋升战功赫赫的古德里安为一级陆军上将。此时,古德里安的声望如日中天。然而好景不长,令他痛苦难熬的日子屈指可数了。

    进攻苏联遭挫折

    1940年12月,希特勒制订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主要作战方案之一,是用装甲部队摧毁苏联西部守军主力。这样,古德里安又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古德里安作为第2装甲集群司令,再次率领他的装甲部队冲在德军最前头。战斗打响后,由于苏军对德军的闪电战准备不足,德军迅速突入苏联国境。古德里安冒着生命危险,始终在第一线指挥作战,苏军炮弹有好几次在他身边不远处爆炸,使他差点一命呜呼。

    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古德里安部队就攻占了明斯克,接着将进攻矛头向东指向斯摩棱斯克。古德里安认为,拿下斯摩棱斯克,等于打开通往莫斯科的门户,那么攻占莫斯科不过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就当时的战局而言,古德里安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但最高统帅部却置之不理。希特勒意欲先将被包围的苏军彻底歼灭,尔后步步为营,进攻下一个目标。这样做实际上使装甲部队突然袭击的威力大打了折扣,古德里安牢骚满腹,也只有服从命令。

    7月初,古德里安排除上司干扰,率军强渡第聂伯河,并于7月16日占领斯摩棱斯克。第二天,希特勒下令给古德里安等有功之臣颁发十字勋章上的橡树叶,这是德国军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正当古德里安踌躇满志,准备进攻莫斯科时,希特勒却命令他率兵南下,肃清残余苏军。古德里安实在搞不明白希特勒为什么要放弃莫斯科这样一个战略目标。8月初,希特勒赴前线视察,古德里安借机向希特勒陈述己见,一再说明进攻莫斯科是事关战争全局成败的关键,一些陆军将帅也极力附和,希特勒却无动于衷。

    不用说古德里安,就是比他职位高的将帅的意见,希特勒也听不进去。这样,进攻莫斯科的计划被推迟,贻误了战机,这是日后侵苏德军陷于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9月30日,古德里安率部队先于其他部队2天向莫斯科进发。几年来纵横驰骋、连奏凯歌的古德里安这一次却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此时,斯大林抽调大批军队,加强莫斯科的防卫并做好战斗准备。

    苏联战场已进入初冬季节,雨雪交加,道路崎岖不平,泥潭遍地,古德里安部队艰难行进,身着单衣的士兵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油料近于耗尽。素以快速闪击著称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此时失去了先前的锐气,只有像蜗牛一般慢慢蠕动,迟迟不能到达预定地域。

    鉴于战争态势的恶化,古德里安于12月20日飞往德军大本营谒见希特勒,力劝希特勒下令德军暂时退守,以保存实力,等待有利时机再与苏军拼个高低。没想到希特勒不等古德里安把话说完,就尖声喊道:“不,我禁止撤退!”

    应该说,古德里安对战局的分析是冷静而客观的,可是这个时候,几乎所有德国高级将领都慑于希特勒的淫威,对希特勒都惟命是从,古德里安孤掌难鸣,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实际上,自入侵苏联以来,古德里安就进攻时间、路线等问题与上司多次争执,倔强的古德里安从不轻易让步,为此,得罪了一些陆军将领,在进攻苏联的整个军事行动中,古德里安免不了时常受上司的窝囊气。

    古德里安刚刚返回前线,就与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克鲁格争得面红耳赤。克鲁格指责古德里安拒不执行元首的坚守命令,导致部队的阵地为苏军夺回。古德里安再也咽不下这口恶气,提出辞职,而克鲁格已抢先一步,要求陆军总司令部免除了古德里安的军职。

    就这样,郁闷不乐的古德里安离开前线返回柏林,在家一闲就是一年多。令他不能容忍的是,希特勒不仅失去对他的信任,而且时常有人监视他的住宅。古德里安不免心灰意冷,身体每况愈下,往日专横傲慢的神气劲一扫而光。

    1943年2月,战争局势的发展对德国愈加不利,希特勒不得不最后一搏,他要用装甲部队这个杀手锏,扭转败局。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想到了几乎被遗忘的古德里安。2月17日,希特勒召见古德里安,任命他为德国装甲兵总监,并答应了古德里安提出的任职条件:拥有与军团司令相当的指挥权,不受陆军参谋长指挥,直接对元首本人负责。这已经是希特勒所能给予他的最高权限了。从此,古德里安将全副精力都用来重建装甲兵,为挽救岌岌可危的法西斯德国再效犬马之劳。

    进入1944年,德军在西线战场一再失利,希特勒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宁,偏偏又有一批将领与他势不两立,暗杀希特勒的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7月20日,一枚炸弹差点将希特勒送上西天,希特勒犹如惊弓之鸟,几乎失去对任何人的信任。7月21日,侥幸活命、右臂缠满绷带的希特勒紧急召见古德里安,任命他为陆军总参谋长。

    此时此刻,用临危受命一词来形容古德里安的处境是再贴切不过了。到了这个份上,古德里安仍然表现得异常冷静和坚定,他还要帮助希特勒作最后挣扎,真是愚顽不化。

    上任之后,古德里安遇到不少未曾料到的难题,束缚了他的手脚。古德里安虽然很快搭起了自己的参谋班底,并直接指挥东线战事,实际权力却极为有限,几乎事事都要征得希特勒批准。古德里安曾利用接近希特勒的机会力争军事指挥权,皆遭拒绝。在战争的紧要关头,德军两线作战,穷于应付。古德里安一再强调东线战场的重要性,希特勒则听不进去,非要把主力投入西线作战不可。

    8月,盟军攻占巴黎,西线战场吃紧,古德里安劝希特勒收缩防线,将德军撤回本土作最后抵抗,这样或许有一线生机,希特勒却充耳不闻,下令东西两线德军固守现有阵地,一寸土地也不能放弃。

    12月,希特勒孤注一掷,在西线战场发动一次疯狂的反扑,结果以惨败告终。古德里安趁机再次向希特勒说明东线战场的重要性,并命令部下将东线战场苏军的兵力部署、火力配备等情况写成书面报告,呈送希特勒审阅。希特勒一看,火冒三丈,对古德里安大声吼道:“立即把这个拟定报告的人送到疯人院去。”古德里安见希特勒对自己的得力部下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拟定的报告,竟然不屑一顾,顿生怨意。

    1945年1月,苏军在东线战场发起强大攻势,古德里安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1月17日,苏军解放华沙,希特勒大为恼火,一心要追究当事者的责任,任凭古德里安作百般解释都无济于事。

    此后,随着法西斯德国全线崩溃,古德里安与希特勒几乎闹到反目成仇的地步。在3月27日的军事会议上,古德里安一时火起,当面顶撞了希特勒几句,希特勒以古德里安身体欠佳需要休养为由,第二次将古德里安免职。

    从此,助纣为虐、八面威风的古德里安,再也没有机会指挥一兵一卒了。

    埋头写作了余生

    古德里安深知自己在入侵苏联的战争中犯有不可饶恕的罪行,一旦被苏军俘虏,肯定不会有好下场,如果落到美国人或英国人手里,或许还有一线生机。1945年4月初,他偕妻子离别陆军参谋部,来到慕尼黑市郊的一所疗养院休养。广播里天天都在播放德军战败的消息,悲观与绝望萦绕心头,使他无法稳定自己的情绪。

    1945年4月30日,猖狂一时的希特勒自知到了穷途末路,畏罪自杀。5月9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天,已回到提罗尔装甲兵总监部的古德里安向当地美军投降,随即被关进纽伦堡监狱,在那里度过3年的监禁生活。1948年,由于美军代表为古德里安开脱,认为他作为希特勒法西斯战争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并未直接对英美军队构成威胁和滥杀无辜,故将古德里安释放。

    出狱后的古德里安已经是一个疾病缠身、步履蹒跚的老人了。为了打发晚年寂寞难耐的时光,也为了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古德里安开始写回忆录,取名《一个士兵的回忆》。书中对他一生的主要经历,特别是对德国装甲兵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作了详细记载。

    1955年5月14日,古德里安病死,时年66岁。他一生的成败颇富戏剧色彩,他既死心塌地地为希特勒卖命,又敢于在希特勒面前慷慨陈词,从不阿谀奉承,这无疑影响到他与希特勒的关系。当战争接近尾声,他的许多部下晋升元帅时,他的军衔仍是陆军一级上将。希特勒曾提拔他,重用他,但从不把他看作心腹,一旦意见不一,古德里安也就难逃免职的厄运。是希特勒造就了他,为他将装甲兵理论付之实践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也是希特勒毁了他,使他最终成为法西斯战争的牺牲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