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1928-)是以色列军中的一匹野马。他鲁莽好战,在历次对阿拉伯的战争中均有“突出”表现。但他暴戾执拗的个性,无视权威的作派,又总是将他的“功绩”抵消。他一生都是战斗的策划者,但最终还是个失败者。在军事思想上,沙龙力主速决战,反对消耗战,强调要在几天内赢得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在政治上,沙龙是主张对阿拉伯国家采取强硬政策的“鹰派”,反对从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撤军,其政见在以色列军政界都有较大影响,被以色列宣传媒体称为“对待阿拉伯人的大棒”。
有其父必有其子
1928年,阿里克·沙龙出生于特拉维夫近郊卡法马拉尔村一个孤立和封闭的家庭里。父亲萨缪尔是个蛮横的、性情暴躁的人,周围邻居的孩子们见了他都躲着走。沙龙6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带着大棒在自家的果园里搜寻胆敢进入园里偷窃的孩子。从那时起,沙龙一出门就手提一根棍棒,对付周围阿拉伯邻居孩子们的挑衅。
沙龙在特拉维夫职业中学毕业后,加入了以色列建国前的一个准军事学生组织——加得纳,并在农业学校当加得纳教官,他的军事才能很快显露出来。在训练中,沙龙凶猛的白刃拼刺技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公认。由于他的拼刺动作过于凶猛,在拼刺操练中许多人不愿意做他的搭档,但在巡逻和演习时大家却都乐意和他在一起。在这期间,沙龙加入了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哈加纳。
在父亲的要求下,沙龙又进入希伯莱大学的夜校学农业,但随着英国委任统治的结束,局势日益紧张,学习计划化为泡影,沙龙加入了哈加纳的步兵,后又转入以色列国防军亚历山大旅。
沙龙在各方面都酷似他的父亲,易怒而好斗,狂妄自大而又冷漠无情,但他阴郁的行为举止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坚定的个性。沙龙是一名勇敢无畏的战士,军旅生涯使他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1947年在对阿拉伯人进行的小规模袭击中,沙龙赢得了“让阿拉伯人胆寒的勇士”的名声。随着阿以战争的爆发,沙龙的这一名声越来越大。
好战的冒险家
与那些老于事故的指挥官比较起来,沙龙更喜欢大胆无畏的正面进攻。入伍后不久,他便被晋升为排长。在战斗中,沙龙精明果断的指挥和身先士卒的作风赢得了上司的青睐和士兵的尊敬。沙龙所带的那个排也引起了亚历山大旅高级军官的注意。
沙龙获得的第二次任命是作为亚历山大旅侦察营的指挥官。当亚历山大旅转为后备役部队后,沙龙调任乔尼兰旅的侦察部队指挥官。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沙龙都干得非常出色。大家都尊重他的才能,也因此多次宽容了他那暴躁的脾气和一些过火的行为,使其多次幸免于军事法庭的起诉。
1950年夏,沙龙被选拔到军校学习营级作战指挥,教官是伊扎克·拉宾。毕业后被委任为北部军区情报官,但他始终对当时以色列部队的状况和士气感到非常失望,直到摩西·达扬来北部军区出任指挥官时,才唤起了沙龙改变部队现状的信心。达扬在军事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久便改变了死水一潭的北部军区。一次达扬走近沙龙问:“你认为我们有可能抓两个约旦兵吗?”
“我想是可能的,先生。”沙龙回答得爽快而又轻松。就在那天深夜,沙龙和他的伙伴经过周密研究后,悄悄摸到约旦河上的侯赛因大桥,轻而易举地制服了两个哨兵,并把他们带回了北方军区司令部。天一亮,沙龙就来到办公室等着达扬。达扬来后,沙龙向他做了概括而又充满自负的汇报:
“两个约旦士兵现正关在禁闭室里。”
达扬对此感到惊讶!一夜之间,他的想法就变成了现实,他对这位年轻军官的胆识进行了表扬。之后,沙龙进入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攻读世界历史和中东问题。在校期间,沙龙结了婚,过了一段平静、惬意的生活。便沙龙仍心系军旅,婚后不到一年便又回到了军队。
从“101”到“890”
沙龙回到部队之后,在耶路撒冷旅谋得了一个营级指挥官的位置,对此他感到满意。沙龙反对循规蹈矩,欣赏大胆开拓精神,在军营里颇有名气。士兵们都愿意接受他的领导。
1953年,沙龙被授权在军队里任意挑选参加特种部队的士兵。他挑选的第一批战士有7个人。后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又先后有30名年轻士兵由于对当时所在部队的不满,偷偷找到沙龙的门上,参加了特种部队。于是,沙龙给特种部队起了一个带些神秘色彩的名字:“101部队”。
特种部队驻扎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斯塔菲军营,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他们是一个奇异的混合体,其中一些人是冒险家,一些人是难以适应部队纪律约束的人,还有一些确实想参加特种部队,来向阿拉伯人进行报复。这支部队在鼎盛时期也没有超过50人,服役期也只有短短的5个月,然而,“101部队”却在以色列军队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1953年9月,总参谋部首次命令“101部队”执行任务。任务是消灭以、埃边境地区的贝督因人部落。沙龙的作战计划十分简单。那天中午,他带着“101部队”的士兵赶到贝督因营地,从四面八方冲进营地,搜查了武器,并把所有帐篷付之一炬,在追击贝督因人的当儿,他们闯入了埃及和以色列的非军事区,埃及警察立即包围了他们。沙龙马上跳下车用英语向对方吼道:“我们将要离开这里,请立即闪开,否则我们就把你们统统消灭掉。”埃及警察们闻声,吓得夺路而逃,沙龙率部队平安回到营地。
1954年1月,以色列军队总参谋部决定,“101部队”和伞兵营合并,编为“890部队”。总参谋长达扬事先就把合编的秘密告诉了沙龙,并在合编后任命沙龙为“890部队”的指挥官。
沙龙本人亲自制定“890部队”的训练计划并亲临现场监督实施。在训练的同时,他不断向部队灌输这样的思想和信念:以色列处在阿拉伯人的包围之中,阿拉伯人的最终目的是从地球上消灭这个希伯莱国,而对付阿拉伯人的惟一办法就是使用暴力,“890部队”是部队的精髓,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必须起核心作用。
在沙龙呕心沥血的经营下,新合并的部队很快赢得了声誉。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士兵,由于受不了这支部队的严厉约束和艰苦训练被陆续从队伍中淘汰,只有优秀的士兵才被保留下来。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吸引了其他部队的许多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们把加入“890部队”视为荣耀。
1955年,以色列和阿拉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阿拉伯恐怖主义的活动急剧增加,对以色列的袭击活动日益严重,以色列朝野上下都强烈要求政府做出强有力的反应。这为沙龙排除异己,并在军内有所建树创造了条件。军队和政府领导人对沙龙“以牙还牙”的建议越来越感兴趣,总理古里安和总长达扬都和沙龙有共同的见解。
1955年至1956年间,“890部队”越过边境对埃、叙、约进行了一系列袭击,其中有些战斗成果之佳,规模之大,使军队和政府都感到欢欣和惊讶。
沙龙指挥的一连串报复行动,对阿、以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行动不仅不能最终达到迫使阿拉伯人承认以色列存在的事实和消除阿拉伯人的反以活动,反而使阿拉伯人确信与以色列之间无和平可言。沙龙策划的这些袭击活动日益成为以色列好战的象征。
桀骜不驯的野马
1956年10月26日,沙龙接到总参谋部紧急通知,要他立即做好战斗准备。不到一个小时,沙龙便赶到了中央指挥部。中央指挥部命令沙龙指挥的伞兵部队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口实施空降,与此同时,以色列大部队则沿埃、以边界公路向米特拉山口方向推进,阿、以历史上的又一次战争拉开了序幕。
总参谋部打算让伞兵实施牵制战术,目的不过是使埃及人早日相信以色列不会停止对埃及目标的袭击,而主要用意是通过米特拉山口的战斗,为英法两国介入准备舞台,拉住英法同以色列一起打击埃及。但是沙龙未能意识到上面的战略意图,大多数军政官员亦被蒙在鼓里。202旅首先向非军事区发起进攻,结果有一个营在沙漠里掉了队,24小时失去了同大部队的联系。沙龙接二连三地向总参谋部要求让他率部营救孤立的那个营,并建议跨过米特拉山口出击埃及部队,然后继续向苏伊士运河推进。这次行动,以色列伞兵阵亡38名士兵,120名受伤,还有一些伤员被沙漠吞没。
战斗结束后,沙龙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指责。在以后几年中,沙龙被降到次要位置。1958年继任达扬的总参谋长拉斯科夫将军拒绝对沙龙委以重任。1961年接任拉斯科夫的祖尔将军也同样拒绝重用他。沙龙认为他前途无望,遂于1962年离开了军界。
沙龙离开军队后进入英国的一所军官训练学校学习。学业结束后再度重返军队工作。最终他只谋得了总参谋部训练部步兵训练处教官的职务。不到两个月,又被免除职务。沙龙被免职的消息传到了总理古里安那里,古里安要求总参训练部长杰瓦少将给沙龙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随后,沙龙被任命为步兵学校校长。
在步兵学校任职期间,沙龙提出了一套大家都熟知的军事思想。在步兵学校任职3年之后,沙龙又进入装甲兵一所专业学校进修。之后,他被任命为预备装甲旅旅长。1964年,出任北部军区参谋长。
1966年,沙龙被调任总参谋部训练大队的长官,并晋升为准将,成了总参谋部的要员。一年之后,沙龙晋升为少将。和沙龙一起相处的军官几乎都一致认为,沙龙是一个脾气暴躁不近人情的人,他目中无人,专横跋扈,不愿意接受任何人对他的批评。他与别人的友谊永远是以为自己谋利益为出发点的。但总参谋部的人又几乎都一致认为,沙龙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是以色列最优秀的军事思想家之一。他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有一种近似狂热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时刻刻都关心着以色列的安危,因此不择手段地利用他手中的权力去根除周围一切“不合理”的事情。
1967年6月5日晨,以色列出动全部空军袭击埃及机场,两个小时之内炸毁了埃及300多架飞机,摧毁整个埃及空军。午后,以色列飞机又轰炸了叙利亚和约旦的机场,摧毁了叙、约两国的空军。以色列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实际上,战争打响的第一天,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大局已定。
同日傍晚,沙龙命令炮兵猛烈轰击驻扎在西奈半岛的埃及部队。仅在20分钟内埃军阵地上就落下了6000多发炮弹。随后,伞兵、步兵和装甲兵亦投入了战斗。当时埃及人控制着西奈半岛的要塞地区——阿布·阿吉拉赫。他们占据的地方约35平方英里,用钢筋水泥构成掩体。阵地的南面是连绵陡峭的岩石山,北面是无法通行的沙丘。在这个壕沟、沙丘和钢筋水泥掩体构成的同心圆内,驻扎着埃及1个步兵旅、6个炮兵连、90余辆坦克和一些地空导弹发射群。他们认为自己的阵地几乎是一个天然的坚固堡垒。
在战争打响之前,为攻占阿布·阿吉拉赫,沙龙先后制定了16种不同的作战方案。他手下的参谋人员经常连续工作几天而不能休息。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展得比较顺利,阿布·阿吉拉赫很快被以色列军队攻陷,1000多名埃及部队被歼,而以军仅阵亡40人,受伤120人。
在阿布·阿吉拉赫战役进入尾声之前,沙龙接到通知,要他直接领导基普里将军指挥下的装甲旅,并率领他们向西奈西南方向的纳哈尔推进。沙龙草拟了一个围歼埃及部队的计划,并快速向目标逼近。经过8个小时的激战,埃及的这个旅全军覆没,沿途20英里到处是被烧焦的埃及士兵的尸体、伤兵和七折八扭的埃军军车和坦克……沙龙大获全胜。
战争过后,以色列国防军举行集会庆祝胜利,与会人员纷纷向沙龙表示祝贺,沙龙也喜形于色,得意洋洋。
1969年底,沙龙被任命为南部军区司令。
1973年,沙龙再度辞去军队职务,进入政界。
“十月战争”中的以军“救星”
1973年10月6日下午2时5分,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同时向以色列发动进攻。埃及的2000门大炮猛烈轰击以色列阵地,埃军突击队抢渡苏伊士运河,突破了以色列防线,大批埃军进入西奈。以色列企图以过去的空中优势压制埃军的攻势,但飞机纷纷被埃军的地对空萨姆导弹击毁。当天,埃军攻破了被吹嘘为坚不可摧的“巴列夫防线”。
阿拉伯军队在战争上的辉煌胜利,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以色列军队的溃败和空中优势的丧失,使其举国上下惊慌失措。以色列立即动员全国的所有后备力量,迅速投入战争。沙龙,这位以色列久经沙场的老将应召重服现役,再次出任西奈前线部队旅群司令官。接到通知的当天午夜,他便匆匆告别妻子,赶赴前线。
沙龙到前线后,根据敌情立即向总参谋长戴维迪·阿拉扎尔建议,由他带部队突破敌人火力封锁线,到运河上去解救困守在“巴列夫防线”地堡中的官兵们,并提出在救出被围困的官兵后,挥戈渡过运河,在运河西岸建立以色列军队的桥头堡,前后夹击埃及部队。
在战争爆发9天之后,前线总指挥部才终于拟定了横渡苏伊士运河的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沙龙将率他的部队全力向运河渗透,在运河岸边建立桥头堡,架设桥梁并率先渡过运河,在两支埃及部队的结合处建立真空地带,以保证后续部队顺利渡河。
10月15日下午5点钟,横渡运河的战争打响了,地面部队首先向敌方阵地进行猛烈炮击。在炮火的掩护下,沙龙命令下属伞兵旅指挥官丹尼·马特派遣小股部队乘小艇偷偷渡河。16日下午,渡河部队从西岸发来信号,渡河成功。马特接到消息后,马上命令其余部队全部过河。就这样在几小时之内便占领了运河西岸约2平方公里的地方,建立了以军的第一个桥头堡。与此同时,沙龙率领10辆坦克到达横渡点,一个小时之后,以军第一辆坦克运到了西岸,另9辆坦克亦随后乘木筏接通过河。执行着上级的命令。
10月16日晚上,渡过运河的部队为掩护在运河上架桥的部队,用了一天多的时间,才勉强在河上架起一座木筏桥。两天之后,第一座滚轴桥才架起来。17日上午,沙龙建议利用这一现有条件把他的坦克部队调去增援和加强在西岸的部队。但司令部却命令他继续完成在运河东岸扩建桥头堡和保护桥头堡的任务。沙龙对此十分愤怒,但军令只得服从。
17日晚10点钟,沙龙所率余部最后才开始大批渡过运河,与在西岸已激战了3天的部队汇合。18日,以军拿下了“中国农场”,在运河上架起了第二座桥梁,大批以色列部队滚滚向西岸推进,战场局势马上出现了不利于埃及的变化。
10月19日,国际舆论对以色列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色列决定加速军事行动,在国际舆论作出更大反应之前,达到原定的军事目标:把埃及军队从运河东岸打回西岸去并在运河西岸建立一块稳固的立足之地。以军总部命令沙龙率部沿运河西岸的狭长地带向北推进,首先占领“密苏里农庄”对面的制高点,然后攻占它,以此扩大岸上的桥头堡,然后回头沿运河南进,包围埃及的第2集团军。
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作出了敦促阿、以双方全面停火的决定,并于当天晚上生效。以色列政府接受了这个决定,命令部队停火,条件是埃及也必须这样做。从当时的战场情况看,就地停火显然使以军处于不利的位置。因此,以军总司令部在政府宣布接受停火的同时,命令所有部队继续尽力完成原定的作战任务。
整个战区的战斗处于白热化状态。同时以,色列在舆论上制造借口,称这些停火后的战斗完全是因为埃军的挑衅引起的。在南部战线,以色列军队在36小时内完成了对埃及第3集团军的包围,在北部战线,沙龙所率的部队以坚决、快速的行动迅速向北推进,尽管没有完成对埃及第2集团军的包围,却攻占了埃及大片心脏地带的土地。
当战斗平息之时,沙龙部队的车辆上竞出现了:“沙龙——以色列的国王”的条幅和字样,赞美的浪潮像海水一样向沙龙涌来,又迅速在部队扩散。那些在战争初期被围困在运河边上的士兵,深信他们的生命归于功于沙龙的军事指挥天才。
战争结束的第四个月,即1974年2月20日,沙龙未经总参谋长的同意,宣布辞去军队职务。他在对士兵发布的最后演讲中说:“在十月战争中横渡运河的成功带来了整个战局的变化。尽管战斗中有失误或错误,但我们最终胜利了。横渡运河的胜利是胜利中最伟大的胜利。”他最后要求他的士兵支持他离开军队和他所选择的政治事业,并表示一旦发生新战事,他将马上重返战斗岗位,同大家一起战斗!
入侵黎巴嫩战争的导演者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出动大批空军对黎巴嫩南部进行狂轰滥炸。6月6日又出动9万多部队、1000多辆坦克兵分3路大举入侵黎巴嫩。此后,在素有中东花园之称的黎巴嫩上演出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就是沙龙一手导演的入侵黎巴嫩的战争。
为了不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哗然,沙龙向政界和报界称,此行动仅限于在黎南部纵深建一40公里的缓冲地带,把恐怖分子驱赶至黎西顿市以北,以保证以色列的安全。但战场上情况却令人膛目结舌。
以军进入黎境后,先后攻占了黎南方重镇蒂尔、西顿、纳巴提亚,随后又挥戈直扑首都贝鲁特。3天之内,深入黎境90公里,占领黎1/4的领土,攻占巴解组织14个营地,抓走了多名巴解战士,近1万人死亡,1万5千人伤残,50万平民失去了家园。当以色列摧毁大部分巴解基地后,又于6月9日调头向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国际公路运动,当天下午便突然对叙利亚部署在黎贝卡谷地的萨姆-6防空导弹基地进行突袭,全部击毁了叙设置的19座导弹发射架。
6月14日,以色列集中了3万多人的部队,3000多辆坦克,100多门大炮,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实施包围,胁迫巴解总部及其有生力量撤离贝鲁特。与此同时,连续不断地对贝鲁特西区大肆轰炸,最后将巴解组织逼到市西区只有不足10平方公里的一小块地区。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伤亡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庞大,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加深,1983年6月,10万以色列群众举行游行示威,要求撤出黎巴嫩,导致了以政府的垮台。1985年1月,以色列内阁通过决议,决定从黎撤军,并于6月全部撤完。战争使近700名以色列士兵阵亡,数千人受伤。沙龙在战后迫于舆论的压力辞去了国防部长之职。
黎巴嫩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沙龙的个性和他的世界观,显示了他极端的暴力行为和疯狂的毁灭欲。早在1982年初,以色列政府总理贝京决定把关于吞并戈兰高地的决议草案提交议会议员表决,与此同时,国防部长沙龙抛出了他的“大以色列”计划,并向议会散发了“计划”的全文。这项计划虽未被通过,却在国际上和以色列国内引起了极大反响。计划露骨地指出,1967年以色列的战略是扩大它的面积,到80年代,已变成要求扩大它的安全边界范围。以色列的未来战略应是使以色列在一个从它的周围阿拉伯国家出发,东至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至土耳其,西至非洲,同南非汇合的行动。沙龙在“大以色列”计划中提出,以色列应该对黎巴嫩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占领黎巴嫩的大部分,然后,再把它交给亲西方的黎巴嫩长枪党。
沙龙的上述计划虽未能在议会中通过,但是,沙龙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事实上实施了这一计划中的部分内容。入侵黎巴嫩,即是沙龙上述计划的具体写照。
沙龙的信条是,以色列应该运用它的军事实力来改变中东的面貌,扩展它的“安全边界”。他对中东形势和超级大国在中东事务中的利益的评价,来自于他认为的实力决定事实的信念,同时,他把以色列军队看成是发挥自己天才和为达到政治目的而进行战争的工具。但战争并未使以色列获得和平与安全,也未能使沙龙个人获得世人的尊敬与理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