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位世界著名参谋长-军中秀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世纪60年代末埃及武装部队总参谋长伊斯梅尔·阿里

    伊斯梅尔·阿里(1917—1974年)是埃及著名将领之一,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又先后参加了四次阿拉伯对以色列的战争。前三次中东战争期间,他作为步兵部队的指挥官参加了战斗。第四次中东战争时,他已是埃及国防部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筹划者与指挥者之一。由于阿拉伯国家在对以色列的战争中屡屡失利,伊斯梅尔作为重要指挥官之一,仕途也屡屡受到影响,57岁时就抑郁病逝。

    两次被撤职

    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使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埃及蒙受了巨大损失,不仅失地损兵,而且使埃及人在精神上蒙受了奇耻大辱。战争结束,埃及领导人纳赛尔逮捕和撤换了一大批作战不利的埃军高级将领。

    伊斯梅尔·阿里身为埃及武装部队东部军区参谋长,自然也被解除了职务。但由于伊斯梅尔诸多朋友的说情,几天后,他又回到了部队,负责指挥苏伊士运河西岸的防御部队。

    1968年底,伊斯梅尔被任命为总参谋部作战部长,负责为1969年3月8日开始的消耗战制定作战计划。1969年3月9日,由于阿·L·杜勒·蒙伊姆·里亚德少将在消耗战开始的第二天阵亡,伊斯梅尔受命接替里亚德任武装部队参谋长。可是好景不长,9月9日,一支以色列军队从海上袭击了埃及红海军区北部地段,以色列军队几乎在岸上足足呆了一天,而伊斯梅尔对此一无所知。因此,纳赛尔第二次解除了他的职务。

    1969年底,伊斯梅尔出任阿拉伯联盟负责防务的副秘书长,同时在纳赛尔高等军事学院就读。两次被解除职务对伊斯梅尔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从此优柔寡断,回避作任何决定,宁可听命于人,也不愿发号施令。他在采取任何步骤之前,首先想到的是为自己留出后路。伊斯梅尔坚持要求一切都要以文字为凭,不仅对上级如此,对部属也是一样。

    第四次中东战争前,伊斯梅尔亲自参与了战争计划的制定和其他各项准备工作,但在战争爆发之前,他十分担心战争计划失灵,忧心忡忡地对埃军总参谋长沙兹利说:“要开战了,如果一切顺利,没有人会把功劳记在我们的帐上,如果出了毛病,那就要寻找替罪羊。”于是,他提出:“最好由总统下达一个授予明确任务的指令,这个任务应是武装部队力所能及的任务。有了这个指令,就不会面临力不胜任的新任务了。”结果,就在战争爆发前夕的9月底,伊斯梅尔终于从萨达特那里得到了指令,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武装部队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行动和遂行战斗。”这样,从理论上来讲,武装部队就可以拒绝接受任何力所不及的任务了。

    晋升总司令

    1971年5月15日,伊斯梅尔被萨达特总统启用为国家情报局局长。1972年初,伊斯梅尔专为萨达特总统起草了一份关于中东政治和战略估计的报告。伊斯梅尔在报告中的结论是:埃及尚未作好战争准备,在目前情况下,埃及发动领导任何攻势,均有可能导致灾难。

    1972年10月26日,伊斯梅尔接替萨迪克将军,就任国防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晋升为上将。这时,通过对埃武装力量状况的全面了解和对当时不战不和的现状进行分析,伊斯梅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维持现状势必把埃军限制在苏伊士运河西岸,官兵将患“战壕病”,士气也将低落,就像不流动的水必然发臭一样,军队必将从内部崩溃。于是,他提出了“战争不可避免论”。从而为埃军官兵指明了方向,提高了士气,把全军的思想统一到了通向战争的方向。随后,伊斯梅尔奉命进行战争准备,与埃及、叙利亚军队高级军官共同制定第四次中东战争计划。

    1973年1月10日,伊斯梅尔被任命为阿拉伯联军总司令,担负指挥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三条战线的作战。此后,3月和5月,伊斯梅尔先后两次访问了大马士革。4月21日至22日,阿拉伯国家军队参谋长于开罗召开会议。会议研究了如何在避实就虚的前提下对以色列作战的问题,以避免重蹈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覆辙。7月,伊斯梅尔被任命为埃及和叙利亚武装部队最高会议主席,这意味着他将对埃及和叙利亚的部队进行协调。此后,他与总参谋长萨阿德·沙兹利中将、总参谋部作战部长穆罕默德·贾马斯少将、国防部副部长、炮兵司令、工兵司令、空军司令、防空军司令和海军司令等共同制定了作战计划。

    指挥“十月战争”

    1973年10月6日下午2时整,按照计划,200架埃及空军超音速飞机呼啸着越过苏伊士运河,袭击了以色列军阵地。这次袭击几乎完全出人意料,也近乎大获全胜。20分钟内,埃及飞机摧毁了以色列在西奈的指挥部、空军指挥所、防空和雷达干扰中心、导弹营、炮台等。90%的预定目标被击中,埃及仅仅损失了为数不多的飞机。

    空袭之后,便是毁灭性的排炮轰击,在炮声中,成千艘小型橡皮攻击艇载着埃及士兵,冒着极大的危险抢渡运河。第一批抵达东岸的士兵攻占以色列的工事后,便给战友们放下绳梯。他们很快就占领了一些在工事后的以色列军阵地,进而掩护后来的登陆者。到10月7日8时,埃及军队已源源不断地渡过运河,突破了以色列自诩坚不可摧的巴列夫防线。埃军初战告捷。

    在这次战争中,埃及军队采取的稳扎稳打的作战方法,反映了国防部长伊斯梅尔的思想。在他的思想深处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决不重蹈“六天战争”的覆辙,以免使军队遭到毁灭。

    获元帅军衔

    “十月战争”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使以色列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境。但是由于美苏的介入,以色列利用美苏斡旋停火的机会,重整旗鼓。10月14日,以军开始向埃军实施反攻,至10月19日,以军已大批渡过运河,突入运河西岸。而与此同时,埃军因未能采取相应的作战行动对付以军的渡河进攻作战而陷于被动。这又不得不归咎于伊斯梅尔保守的作战思想。

    从“十月战争”打响起到10月16日提出停火方案时为止,伊斯梅尔一直在距苏伊士战线100公里的后方,即开罗郊外的地下作战指挥室里,站在各种颜色的地图前,指挥前线的战役或战斗。当以军首脑在拟定渡河作战行动时,埃军部分指挥官曾提出使用装甲部队沿西奈北部海岸公路向阿里什推进的建议,但遭到伊斯梅尔的拒绝。

    战后,伊斯梅尔解释说,他之所以没有同意向前推进,是因为他想等着看以色列对他们渡河会作何反应,而且他不愿意在他的装甲部队尚未得到加强和机动防空导弹部队尚未渡河之前向前推进。从他的战争总结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死抱着不放的一个基本想法是:不能让埃及军队在没有导弹掩护的情况下前进。

    “十月战争”中,埃及作战计划规定埃军发动进攻时,向苏伊士运河东岸最远只能深入到15-17公里。因此,当埃军成功地渡过苏伊士运河,突破了巴列夫防线,阻止以色列军队的反攻之后,没有利用已经获得的战果,继续向东发动进攻去占领西奈半岛的战略要地——几个重要的山口。为此,曾在埃及军政界引起一场争论。

    1973年10月22日战争停火后,伊斯梅尔曾为清除以色列在运河西岸的“口袋”,打通通往苏伊士城和运河东岸的第3集团军防区的道路,准备了一个全面的作战计划,但由于高于一切的政治原因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和萨达特总统进行脱离接触谈判,这个计划没有付诸实施。

    1974年初,伊斯梅尔晋升为元帅。同年12月25日,伊斯梅尔因患癌症逝世于伦敦一家医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