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早期的参谋长是一支小乐队的指挥,那么现代参谋长特别是高层指挥机关的参谋长,就是一支宏大的管弦乐队的指挥,他需要有高超的技能、过人的智慧、驾驭全军的能力和非凡的信心。在鲍威尔(1937-)身上,你兴许可以领略到一些这样的风采。
哈姆勒区
1989年10月1日的华盛顿阳光灿烂,五角大楼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旗帜飘扬,人们正在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科林·鲍威尔(1937-年)举行就职典礼。下午3时,在欢呼声和掌声中,身材高大、深褐肤色的鲍威尔将军在三军参谋长的簇拥下,由国防部长迪克·切尼引导,走出五角大楼。他的就职演说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空洞的许诺。他朗诵了《圣经·以赛亚书》的一段话:
“主问道:‘我派谁去?谁可替我们去?’”
“他听到的回答是:‘我来了!派我去!’”
鲍威尔,这位出生在纽约哈姆勒区的黑人将军,登上了美国武装力量最高军事长官的宝座,揭开了美国军事史的崭新一页。
鲍威尔于1937年4月15日出生在一个来自英属殖民地牙买加的移民家庭,父亲是一家制衣厂的会计,母亲是这家工厂的工人。邻居多是来自爱尔兰、希腊、意大利和加勒比海地区的移民,其中以犹太人居多,邻里关系非常和睦。鲍威尔的童年、少年都是与这些讲着各种语言、有各种肤色的移民孩子度过的,既有游戏玩耍,也有打架斗殴,并没有感到种族歧视。牙买加黑人有较强的自理能力、自信心、家族观念和进取心,特别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并以孩子得到什么学历而自豪。鲍威尔的父母也不例外,对他的学习抓得非常紧。鲍威尔后来说,他父母给他受用终生的品质就是学习。鲍威尔中学毕业后,根据父母之命进入收费低廉的纽约市立大学学习工程。
在大学里,鲍威尔的学习和体育成绩一直平平,对工程也没有多少兴趣,整日看电视,特别爱看类似于相声的节目,或者读和自己专业没有关系的书。不过鲍威尔很快在平淡的大学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加入了后备军官训练团,成为名为“潘兴步枪会”的军事组织的成员,穿上了军装,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加入后备军官训练团也使鲍威尔能从大学毕业,因为他的学习成绩都是不能毕业的“C”,而后备军官训练成绩都是“A”。1958年夏,鲍威尔大学毕业,这时有位现役军官对他说:“如果你干得好,也没有犯错,20年后我们就让你当中校。”抱着当中校的想法,鲍威尔于1958年6月宣誓参加了美国陆军。
鲍威尔从军后被派到佐治亚州的本宁堡受训,在训练和工作中吃苦耐劳,谈吐幽默,处事公正,富有感染力和组织能力,很快在不同肤色的同伴中建立了威信。此时虽然美国政府和军队已经严令禁止军队中有种族歧视的行为,但在纽约大都市长大的鲍威尔却在这个原来的南方蓄奴州的一家乡间酒吧里领教了种族歧视的滋味。他的白人朋友愤然要砸这家酒吧。鲍威尔心里暗下决心,要干出些成绩,让这些愚蠢的人看看。几个月后被授予少尉军衔的鲍威尔动身前往联邦德国,在巴伐利亚附近美国第3装甲师的一个步兵营里当排长。
1960年年底,晋升中尉的鲍威尔回到本土,在马萨诸塞州德文斯堡一个步兵旅司令部当联络官,后又在一个步兵营里当连长兼营作训参谋。他在繁杂的工作中显示出出众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前晋升为上尉。在德文斯堡,鲍威尔与来自亚拉巴马州的黑人姑娘阿尔玛·约翰逊邂逅,在8个月后两人进入热恋,讨论结婚时,鲍威尔接到前往越南的命令,于是,两人于1962年8月25日结婚。
在越南战场
1962年12月,鲍威尔在北卡罗来纳的布雷格堡完成特种战训练后来到西贡(今胡志明市),很快被分配到临时军事分界线附近的广治省,在南越陆军第1军第1师第3团的一个连里当军事顾问,驻守在阿绍河谷,整日整夜与连队官兵巡逻设伏,多次落入越南游击队的伏击圈,在一次巡逻中还踩上一个竹签陷阱,左脚被刺穿。
鲍威尔在越南服役近一年后于1963年11月回国。在1968年夏先后担任本宁堡训导官、本宁堡陆军学院教官并进入利文沃思指挥与参谋学院学习,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结业,军衔也升到少校。此时美国正陷入战后空前的社会动荡中,彻底消灭种族歧视制度的自由民权运动如火如荼,反对越南战争的浪潮方兴未艾。鲍威尔身为黑人,从心里支持自由民权运动,但反对以过激的方式解决问题。
1968年夏末,鲍威尔再度前往越南。这次越南之行是鲍威尔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他被调往第23步兵师第11步兵旅第3步兵营当副营长。此时越南战争正在高潮中,越军发动的春节攻势、溪山战役刚刚结束。他还没有到营里,该旅的一个排在排长卡利中尉指挥下枪杀了美莱村的450名老幼妇孺。鲍威尔受命调查这起事件,极力为卡利中尉开脱,引起师长盖蒂斯将军的注意,没当几天副营长就被调任师司令部助理参谋长兼作战军官。这是师司令部中最重要的职务,通常由上校担任。有一次侵越美军总司令艾布拉姆斯将军前来视察,发现该师的作战军官竟是位少校,大为不解。盖蒂斯将军非常自信地说:鲍威尔是在越南的最好的作战军官。
鲍威尔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没有节假日,也没有8小时之说,经常到下属部队听取情况,从不向任何人表现自己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总是以善意、乐观、平静的态度对待来自各方面的批评。鲍威尔的工作得到了肯定,不仅师长给了他极佳的评语,而且其他部队的同行们纷纷前来请教。面对同行,鲍威尔从来不吝惜自己的时间,以非常谦虚的态度与他们交流经验。鲍威尔的名字很快就在美国陆军的高中级军官中传开了。
在以优异的成绩结束在越南的服役期后,他于1969年回国,进入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于1971年7月毕业。此时,美国陆军不仅把他晋升为中校,还派他到陆军参谋部任陆军助理副参谋长杜普伊将军的助手。杜普伊将军有“美国陆军智囊”之称,是越南战争后重整美国陆军的灵魂人物,思维敏锐,视野开阔,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他的指教大大提高了鲍威尔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鲍威尔来说,他还没有当过指挥官,一直想离开华盛顿去部队,填补这一空白。不久,美国驻南朝鲜部队的第2师有一个营长的职务空缺,鲍威尔遂再次告别家人,只身赴任。
五角大楼的主人
鲍威尔在南朝鲜的成绩自然没有逃过国防部管理与预算局局长卡卢奇的眼睛。1974年9月鲍威尔又被调回华盛顿,在管理与预算局工作,近11个月后进入当时美国陆军的最高学府——陆军战争学院学习(是时美国国防大学尚未成立)。这所学院的学员都是美国陆军的出类拔萃之辈,未来的高级军官,而鲍威尔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在1976年4月毕业时,全班同学竟一致认为鲍威尔必当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已升为上校的鲍威尔,毕业后被任命为第101空降师第2旅旅长兼美驻联邦德国陆军第5团团长,仅用六个星期的时间,就使这个以“呼啸之鹰”而闻名于世的空降师中最差的旅,再次成为雄鹰。
几个月后,共和党人在大选中失败,温伯格、卡卢奇等人收拾行装离开了白宫。新任国防部长布朗的特别助理卡斯特需要一名助手,一眼看中在越南表现甚佳、参加过“白宫人员计划”、治军有方的鲍威尔。鲍威尔又回到了五角大楼,后来成为国防部副部长邓肯的助理,军衔升至准将。
1980年11月共和党人在大选中胜利,温伯格、卡卢奇分别担任里根政府的国防部长和副部长。卡卢奇还没有上任就告诉鲍威尔,要他把目标指向参联会主席。鲍威尔要卡卢奇别再提这事了,说自己年轻、资历浅。的确,通往参联会主席的路还有许多台阶要上。
1981年6月,鲍威尔出任第4机械化步兵师副师长,4个月后被调到利文沃思堡,在“联合战斗装备发展署”任副署长。1983年年中,国防部长温伯格的军事助理卡尔·史密斯将军按轮换计划离任,由鲍威尔接任。
年仅46岁的鲍威尔进入了美国国防部最高决策层,参预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决策,如入侵格林纳达、空袭利比亚、海湾护航、伊朗门事件,可谓春风得意,但他早就悟出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在华盛顿,方式比见解更为重要,最终能够出人头地的人,不但要能准确领会总统和国防部长的意图,还要能感受到他们的难处,既要做他们不便做的事,又要干得堂而皇之。
人们很快发现鲍威尔是位主持会议的大师,不仅会议简短高效,而且每次都能达到鲍威尔预先希望的目的。不仅如此,在震动美国政坛的“伊朗门事件”中,谙熟美国政界风云变幻的观察家们发现:运给伊朗的导弹都是由鲍威尔经手的,但鲍威尔对自己的上司忠心耿耿,不但决不为解脱自己而如数招来,而且善于在国会的听证会作证,以诚实的回答,既掩护了自己的上级,又解脱自己,在必要时还能对着电视摄像机说些非常“诚实的”谎言。
有一天晚上他在电视黄金时间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了假话,第二天一大早又承认昨晚说的话有误。这样就既让上司和自己糊弄过关,又证明自己没有说假话。包括里根总统在内的美国政府要人对鲍威尔大加赞扬,于1986年3月把鲍威尔调任驻联邦德国第5军军长,一方面为他的履历上再添一项,同时也让他免受华盛顿政治漩涡的伤害。
1987年11月,温伯格国防部长辞职,由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卡卢奇接任。在卡卢奇的推荐下,已是中将的鲍威尔出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最高决策层的一员。一年之后乔治·布什在大选中获胜,就任总统。俗语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里根的离任,白宫的要员们也得另谋高就。布什总统慧眼识珠,有心留下鲍威尔。给了他三个选择:留任国家安全顾问六个月;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出任副国务卿。鲍威尔思考了数日,给了布什一个皆大欢喜的回答:“我要回陆军去。”
这是一个明智的决择,不仅免除了布什立刻任用前臣的尴尬,也登上了获得美国武装力量的最高军事职务——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最后一个台阶。过去参联会主席是一个荣誉性的职务,主席与三军参谋长和海军陆战队司令的地位相等。
为了消除军令混乱的情况,1986年美国国会不顾军方的强烈反对,通过了《戈德华特——尼科尔斯法案》,规定参联会主席是总统唯一的军事顾问,地位高于三军参谋长或陆战队司令,其候选人必须是:参联会副主席、三军参谋长或陆战队司令、战区司令、联合兵种司令或部队司令。陆军参谋长沃诺热烈欢迎鲍威尔重返陆军,布什总统顺势任命他为部队司令。
几个月后,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克劳海军上将任期届满。卡卢奇向新任国防部长切尼推荐了鲍威尔,说:“鲍威尔有坚定的见解并力求加以实现,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执行命令和同意上司的意见。”切尼担心鲍威尔会飞扬拔扈的疑虑打消了,向总统推荐鲍威尔出任参联会主席,与布什不谋而合。就这样,52岁的鲍威尔越过30多名资历比他更老的将军,登上了参联会主席的宝座。
指挥海湾战争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美国迅速作出反应。为了夺取这场战争的胜利,鲍威尔充分吸取了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说服政治决策人给予战区指挥官足够的自主权,而他在开战后对稳定美国公众情绪更是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开战后的第二天,美军出现伤亡,战争也没有任何很快结束的迹象。不久,伊拉克政府又把被俘的美国、英国、意大利飞行员弄到电视上亮相,通过卫星把飞行员们被揍得青肿的脸展示给全世界。一种难以言状的痛苦、愤怒、失望、沮丧、不安的情绪,笼罩着美国及其盟国的大街小巷。鲍威尔认为现在是向公众讲实情的时候了。在1月23日早晨的记者招待会上,鲍威尔站在一幅战区示意图前,先概略地介绍盟军的空袭地区、空袭主要目标、空袭阶段和己方的损失,然后以27个英文单词阐明了盟军下一阶段的战略:“我们收拾这支军队(指伊)的战略非常非常之简单:先揍瘫,再杀掉。”
这27个单词像闪电一样传遍世界,把美国公众心里的阴云一扫而空。有人把鲍威尔称为第二个马歇尔,是海湾战争胜利的组织者;还有人说他是艾森豪威尔再世,是联军作战的大师。此言有一定道理。他是最高政治决策人与战场指挥官之间的桥梁,是海湾战争战略的实现者。他没有忘记越南战争时,美国总统在万里之外决定每架飞机挂几枚炸弹的荒唐之举,也没有忘记朝鲜战争时麦克阿瑟凌驾于总统之上所造成的恶果。鲍威尔给施瓦茨科普夫争得了充分自主权,又针对他火爆的性格,对之严加管制,协调他与下属,特别是第7军军长弗兰克斯将军的关系,解除了施瓦茨科普夫受到的巨大精神压力。
一位五角大楼的官员后来说:“施瓦茨科普夫当时如果没有鲍威尔,就自我毁灭了。”而对多国军队联合行动的复杂作战样式,鲍威尔既考虑到参战国的情绪和荣誉,又考虑到各国军队之间语言、装备、训练水平的巨大差异,指示施瓦茨科普夫绝不能把其他国家的军队排除在外,在分配作战任务时,给除英军以外的联军的任务,要简单、扼要而且光荣。为此,鲍威尔严格审定了施瓦茨科普夫的进攻计划,并多次同各国军队的指挥官会晤,交换意见,求得共识,以达到步调一致的目的。
不仅如此,鲍威尔在海湾战争中还表现出战略家的政治眼光。联军发起地面进攻后,势如卷席,伊军降者如潮,溃不成军。伊拉克南部的什叶派穆斯林和北部的库尔德人乘机起兵,伊拉克国家已到了四分五裂的边缘。但鲍威尔看到伊拉克的分裂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并不有利:南部的什叶派会危及沙特阿拉伯的稳定,北部的库尔德人会威胁到土耳其的安全。再者,那条“死亡高速公路”的惨状已经引起世界舆论的哗然。在这种情况下,鲍威尔果断建议布什总统在地面战开始后100小时下令停火,这样既给伊拉克留一条生路,给美国处理战后问题留下广阔的回旋余地,又能缓和世界舆论的压力,并能减少美军的伤亡。
海湾战争在地面战开始后100小时结束了,美军及其盟军以伤亡不到200人的代价,大败伊军,凯旋而归。
鲍威尔成了英雄。专爱找茬的美国新闻界说鲍威尔“使一个因越南战争而心有余悸、甚至怀疑能否再在遥远的地方打一场战争的国家,重新感觉到了它的稳定和强大”。
在布什和切尼眼中,鲍威尔是文官控制将军的大管家;在将军们的眼中,他是军人利益和荣誉的守护神;在平民百姓眼中,他是“美国梦”的具体体现,是未来的希望,是自己的楷模。
但是他本人不这样认为。在给中学母校师生作演讲时,他说:“在我们这个国家里有许多楷模,其中有一个楷模在最近几星期里已是家喻户晓,他就是我的战友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将军。他是我最好的朋友,现在正在全国各地旅行。我要向你们说的是:楷模可以是黑人,也可以是白人;楷模可以是将军、名流要人,是教师和医生;或者正是把你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并力图给予一切最美好东西的父母……在想以后干什么时,不要非想像那个科林·鲍威尔不可,因为他正好和我一样来自哈姆勒区的南布鲁克斯,或许和我一样也是黑人。要想着成为像诺曼·施瓦茨科普夫那样指挥50万部队的人,要想着成为总统,成为州长。”
退出军旅
1992年11月,当年大搞反战运动的政坛“黑马”克林顿当选总统,鲍威尔大失所望,首次萌发了退休的念头。他谢绝了克林顿要他出任国防部长的邀请,于1993年9月30日结束了自己35年的军旅生涯。
鲍威尔在佐治亚州过起悠闲的退休生活。1994年夏,克林顿决定派大军压境,逼海地的塞德拉斯军人政权交出政权,但临到动手时却感准备不足,这时他不得不请出了鲍威尔。鲍威尔与前总统卡特前往海地,与塞德拉斯谈判,很快见效,美军兵不血刃地开进这个岛国。危机过后,克林顿请鲍威尔入阁当国务卿,再次被婉言谢绝。
进入1995年,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年又要来临。克林顿力图卫冕成功,共和党人多尔则志在必得,但美国新闻界关心的却是退休将军鲍威尔。《时代》周刊的民意测验表明,鲍威尔如果参加竞选,得票将远远超过克林顿。许多政界要人也纷纷公开表示支持鲍威尔。《新闻周刊》在1995年9月发表了一篇名为《寻找英雄》的文章,说美国选民对克林顿大失所望,在寻找英雄,像当年渴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雄艾森豪威尔将军出山那样,盼望鲍威尔参加大选。《美国之音》的评论员说:决定1996年大选结局的人是鲍威尔。多尔的一位高级助手说:如果鲍威尔参加大选,他们就“死定了”。
在沸沸扬扬的议论声中,鲍威尔没有明确表态。对于鲍威尔来说,他还有另一个困难,这就是他是黑人。以白人为主要种族的美国公众,做好了接受黑人当总统的心理准备吗?这是许多美国政治观察家提出的问题,回答都是“没有”。鲍威尔是位谙熟美国公众心态的军人政治家,他迟迟不表态的原因或许就在于此。正在此时,他的长达600页的自传《我的美国历程》又一次刮起黑旋风。许多人盼望着鲍威尔问鼎白宫,但鲍威尔却最终宣布不参加总统竞选,他同时宣布自己的观点倾向于共和党。
此举意欲何在,分析家议论纷纷,又觉鲍威尔在像过去那样,一步一步向前走,总把自己放在最主动的位置上。鲍威尔的年龄对于政治家来说还算年轻,还能有机会。鲍威尔放弃总统竞选,虽然令许多人失望,但赢得了共和党要人们的支持,一举奠定了他在共和党中的地位。如果以后美国人民在心理上做好了接受黑人的准备,他完全可以为入主白宫而一搏。
无论鲍威尔是否将竞选总统,有一点将无容置疑:鲍威尔会像以前那样以非常老练的手腕、坚韧而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