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一位质朴真诚、平和智慧的着名编辑与作家:徐开垒印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79年初,我从西双版纳边疆农场回到上海,进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之后,就经常从作家、编辑前辈的口中,听到徐开垒的名字。这以后的十几年中,我只在很少的几次文学活动中,见到开垒先生。但是我能从各种报刊上,读到他的题材多样、情感细腻、眼光独特、文采斐然又是富于生活思考的散文。他的文字向读者传递出一种高雅清纯、灵巧隽永的气质,在他的文章中,能够看到他时刻关注着社会和民生,感受到他对凡事凡物的真挚情感,还能够看到具有鲜明性格的各式人物。

    2006年的2月,因为先生收到我父亲寄给他的、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并由王元化先生题写书名的图文并茂家庭画册《难得自在》,给我与父亲写了一封信,开垒先生的真情和坦诚让我感动,我也自然想到,父亲和开垒老师,已有近二十年没有遇见了,他俩都是年事已高的老人,如能安排他俩见面,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徐开垒老师离世之后,我才通过别人的回忆文章知道,就是这段时日,在他逝世前的半年多时间,他曾在上海文艺出版社附近的瑞金医院四次住院治疗!我这才明白,开垒老师到我这里来,哪怕是很少时间的坐一坐,对他来说,都是对激情岁月和朋友情谊的深深怀想和眷恋。

    在文艺社,都是李济生、左泥等老师与开垒先生联系书稿发表、出版之事。我终未能担任一次徐开垒老师文稿的责任编辑。但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一位重要作者与一位后辈编辑的深厚情谊,已在我的心中开花、结果。

    文缘村荧荧楼的灯光,就是开垒先生一生不倦、孜孜以求成为一位著名文学编辑并创作精品佳力作的精神亮色,它永远闪亮在我的眼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