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娃的花环:马季散文随笔集-边走边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文学”对“网络”应有所担当

    网络世界,真是无所谓大,也无所谓小。我希望自己尽可能做一个客观的观察者、冷静的分析者、执著的追问者,中国文学的希望在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二者缺一不可。

    时代给写作者出了很多难题,文学的艰难,何尝不是作家的幸运?其一,是指作者,对网络这个全新的媒体应怀有虔诚之心,不能图一时之快,胡乱书写。其二,是指作品,若干年后,当一个作者成熟的时候,能够无愧于自己当年在网络发表的作品,那么他,就实现了“文学”对“网络”的担当。

    “文学”对“网络”的担当,是一个浩繁的使命,其根本在于精神力量的警醒与复苏,在于民族智慧的薪火相传。它关乎新世纪的中国文学高峰何时来临,关乎中华民族文化如何蓬勃崛起。

    二、读屏时代的文学可能性

    网络文学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阅读方式。

    从接受主体来看,休闲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时髦的大众话题,网络文学自然就成了当下中国社会最耀眼的“文化景观”。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对自由心灵的表达,是伟大思想与丰富想象力的结合。

    网络文学的出现,或许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拐点”,网络文学基本上摆脱了对意识形态的依附,让文学回归到了新的起跑线上。

    网络写作给相当一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和追求的方向。

    网络文学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撞击是令人欣喜的,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将有可能重组中国文学的格局,使中国文学产生新的造血功能,并创造出新的文学空间。

    三、在网络中成长,与网络共生

    首先,网络文学是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其次,网络文学是新世纪民族文化形态的标志。再次,网络文学使“写作”与“生存”对接。

    网络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写作者与网络的平行、交叉。第二个阶段:写作者在网络中成长。第三个阶段:写作者与网络共生。

    最后谈一谈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网络文学审美的娱乐性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无深度、平面化,追求阅读快感和阅读刺激是网络文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比如写手们在写作过程中过于轻率和随便的态度,比如写作题材重复、文本结构简单、叙述技法粗糙等。

    有些问题是阶段性的,会随着时间而自我调整和修复,毕竟我国的网络文学才经历了短短的十年时间,以后的路还很漫长;当然,也有些问题是根本性的,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回首十年:网开一面看文学

    网络文学形式的多元化使不同口味的人各取所需,因此有必要对各类产生影响的网络作品做一下分类介绍。

    ★情感类人气最旺作品:《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无厘头类人气最旺作品:《悟空传》《沙僧日记》《Q版语文》

    ★幻想类人气最旺作品:《灰锡时代》

    ★玄幻武侠类人气最旺作品:《诛仙》

    ★网络悬念恐怖小说人气最旺作品:《鬼吹灯》

    对于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来说,十年的网络文学发展才是咿呀学步,学术界对其持谨慎态度可以理解为适度制约,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一种途径,我们也应该承认,在某种程度上它也给跨世纪的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丝新鲜空气。

    五、看云的孩子长大了,一切才开始

    观念变革的高峰期,社会生活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是“云上的日子”的话,站在大地上的70后作家,注定是一群“看云的孩子”。其一是80年代的文学它有足够务虚的空间,可以像云彩一样不断变换身形。其二是70后作家苦恼于自己生不逢时,又不能彻底摆脱80年代文学的“地心”引力。

    新世纪之初,70后作家掀起了长篇小说创作高潮,70后作家在客观延续前辈作家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正在努力建立自己的独立价值体系。70后作家踏上了寻找新的文学话语方式的艰难征程。网络70后的出现使得整个70后群体更加丰富、多元。

    无论哪一代作家,跨入30到40岁的行列,会逐步稳定下来,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70后作家当然不能例外。看云的孩子长大了,一切才刚刚开始,对于一个作家来讲,40岁正是创作的旺盛期。

    六、文学阅读:三分天下,别有洞天

    近期文学图书热销榜单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文学阅读的多元化仍然在不断延伸,由传统阅读、趣味阅读和时尚阅读,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传统阅读。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是此类图书的典范之作,可谓“生命之书”。

    趣味阅读的内含则相对丰富。趣味阅读力求在娱乐性和思想性上共同进步。

    时尚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消费性阅读。它已经从单一的图书市场走向了更辽阔的舞台,其消费性质最为明显。

    最后说一说别有洞天。这几年对海外畅销书的引进,使中国读者的阅读视野渐渐进入了崭新的领域。

    七、复杂性与纯粹性:文学阅读的二元组合

    共同入围两份名单的《我叫刘跃进》和《高兴》是直面社会现实的作品。《山河入梦》在气质上很接近王安忆所说的那一类有“精神的价值”的作品,它的复杂性更多的体现在精神层面。这说明,复杂性与纯粹性的二元组合,仍然是当前文学阅读的基本形态。

    《赤脚医生万泉和》是一部有自觉意识的作品,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回避了意识形态叙事模式。《黑白》是另一种叙事,倾向于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发掘。

    八、文学的魅力与青春相伴

    对青春的描述源于人对生命的热爱,对青春的回忆则是咀嚼与品味人生的酸涩与甜蜜。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使人类的青春五彩斑斓,诉说不尽。

    石康的《奋斗》,描述了80后的青春和爱情故事。青春不拘形式。写青春也是各取所需,可以是诗歌、随笔,也可以是小说。王朔推出的最新上榜作品《新狂人日记》是个混合“产品”。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一书被年轻读者认为是“青春夹缝中的灵魂之书”。如此青春结合已经是完整的两代人书写。

    《大象的眼泪》一书作者莎拉·格鲁恩,她用青春的激情讲述“人和动物的心灵相通”的故事。

    《偷书贼》是一部以死神与人类打交道的形式,反思人类战争的小说。

    九、文学虚构使生活产生意义

    畅销榜上的《红袖》、《驻京办主任》是近距离书写现实的长篇小说。《闯关东》在客观上规避了前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文学虚构始终是小说图景最生动的神韵,舍此而不可为。

    《高位出局》、《货币战争》、《基金经理》、《输赢》等这类青春写作跨越传统媒体与网络两界,拥有大量读者,酝酿着新的文学空间,但目前仍然没有能够摆脱其过渡性的特征。

    美国小说《追风筝的人》和英国小说《赎罪》是畅销榜和新书榜上两部货真价实的作品,它们被改编成电影后再度成为议论话题。

    文学虚构使生活产生意义,其根本在于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判断,而是一个复杂的感受和领悟过程。三月的畅销榜和新书榜,对这个话题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十、什么畅销书能弥合阅读断层

    如果畅销的是一本优秀的文学书,不就能弥合阅读断层了吗?帕慕克在演讲中说,他一直在思考为谁写作这个问题。他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够更准确地传递本民族的声音。这样的思考令人尊敬,同时也体现出,在阅读纷杂的现代社会,写作难度是作家不应回避的问题。

    《野蛮生长》、《杜拉拉升职记》两本书都有很明确的价值判断。浮石的《红袖》《青瓷》两部同样是描述女性奋斗史的作品,用不同的方式讲述人生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韩寒《杂的文》,年轻人更愿意看他的作品。《北方佳人》是一部以大历史为背景的小说、《踮脚张望的时光》是一部近距离描写生活的小说。

    通过对以上这些畅销书的分析,我认为,优秀的畅销书不仅能够滋养和熏陶读者,而且将会弥合阅读断层,为阅读的提升创造新的图景。

    十一、当小说成为教科书

    《沉浮》上市不久即占据畅销首席位置,证明读者不仅仅将这本书当小说在读。把小说当作教科书,可以说是转型社会文学阅读的一个显要标志。

    《丑陋的中国人》,那时正好赶上中国大陆打开国门不久,人们思想活跃,态度诚恳,对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样充满了激情。

    《活着》是讲一个人独自面对世界的故事,其实也是在讲我们每个人的心酸与痛楚,说白了,为什么活着,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直指终极价值的问题。

    《幻城》符合了现代青年寻找梦想的基本诉求,轻灵的、浪漫的、狂放不羁的幻想,它的场景在天上而不在地上,是一种天马行空的遨游。

    《小姨多鹤》是写十六岁的日本少女多鹤,在日本战败、村民集体“殉国”之际,依靠机智生存下来的故事。《藏地密码》打破了这一模式,它以悬疑贯穿作品,运用引人入胜的情节、主人公坎坷的经历、动物之间特殊的语言交流、神秘主义色彩的主题,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藏地叙事方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