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娃的花环:马季散文随笔集-作家现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叶广芩:从采桑子到青木川

    1.让青木川的历史照亮现实

    小说以一个解放后带枪投诚,却因误会被枪毙的半是乡绅半为土匪的魏富唐的传奇经历为主线,以这片神秘的土地50多年的变迁来见证历史变革中的功过。她要让青木川的历史照亮它的现实,要让它的现实延续它历史中美好的部分。

    2.她的小说“很会讲故事”

    儿时的叶广芩几乎没有正经读书,多是听评书。有人认为叶广芩的小说“很会讲故事”,大概与这些不无关系。早年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才华才使她成为当然的人选。

    3.从家族小说走向生态文学

    叶广芩到周至挂职担任县委副书记。面对真切的自然,她学会了用动物的眼光、动物的思考来观察和理解当今这个社会。

    4.老县城永远欢迎的人

    叶广芩用《老县城》的全部稿费买了《老县城》,老县城已经成了叶广芩的一块精神高地、一方灵魂净土。

    在《老县城》这本书里叶广芩写到:“倘若我能预料到这种结局,我会早些进入这个领域,四年的老县城生活使我思考了许多写作之外的事情”。

    二、范小青:真情与温暖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范小青以文笔优美、描写女性心理见长,作品注重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是“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

    1.那些“赤脚”的往事

    故事是围绕后窑医疗站展开的,这部作品自然涉及到乡村医疗改革面临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有其历史渊源,赤脚医生不过是历史场景中的一环。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作者范小青的态度是贴心贴肺的,她放弃了对那段历史的颠覆,深入其中,淡化政治背景,写出人的生存状态。

    2.手脚热了内心又如何

    《女同志》是一部写得很“诚实”的作品,它是靠细节说话的,如果说它里面有隐藏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情感。在看似很少正面描写的文字里,人物情感的变化、走向正是这部小说向前推进的发动机。这在范小青的小说中是一贯的、持续的,已然成为她叙事的重要倾向,或者说理解生活的基本途径。

    在我看来,范小青必定是摁住诸多细节在脑中的跳跃,坚持搭建起自己的表述框架。范小青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情:用小说追寻生活中日见稀薄却又永恒存在的真情与温暖。这是出发点,也是终点,途经哪里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三、黄蓓佳:每一部书都是一段生命

    1.生活和写作都需要静心聚气

    黄蓓佳身上散发出一种特有的纯洁浪漫主义色彩,一种与世俗不同的气息。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她的为人处世态度在起作用。

    2.读书读出来的《中国童话》

    安徒生不仅使她获得了精神慰藉,还催生了她文学想象的翅膀。黄蓓佳萌生了一个念头:我也要为中国的孩子写一本《中国童话》。黄蓓佳成功地打开了关注本土儿童文学资源的闸门,丰富了孩子们的“中国阅读”经验,图书虽小,意义却很不一般。

    3.写作就是对自己的挑战

    在成人小说创作上,黄蓓佳也为自己设置了不少难题,在“走出固有叙事模式,寻找新的想象动力”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并获得了成绩。

    4.每个人都是他人的琥珀

    黄蓓佳的新作《所有的》,让我看到了当下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些新的迹象:在努力追求小说艺术的前提下,侧重于对生活细部的描述。这世上,每个人都将是他人的琥珀,不管你是高贵的还是卑微的,不管你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四、储福金:倾听黑白的撞击之声

    储福金先生的小说创作以笔法细腻见长,特别在人物塑造上,秉承了中国古典文学讲究韵味的传统。长篇小说《黑白》是他集多年创作经验与生活积累的一部力作。

    《黑白》是一部以围棋为核心的文化小说,但又不仅仅是写文化,还涉及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命运坎坷的人生,并客观呈现出中国传统价值观与当代社会价值取向的落差。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在民国,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动荡时期。小说的叙事章法似乎也与奕棋的方式有某种暗合。为赢而输,为输而赢。世事如棋,棋如人生。

    每一次小的领悟,每一次棋力增长,都伴随着伤痛,这正是人生棋局的写照。未经人生奋斗、未尝苦辣酸甜,未有生死搏击,就无法抵达辉煌,更感受不到平淡的人生之美,这一切似乎是恒久的真理,却又是不可言说的艺术的神秘之源。储福金深得其味。

    五、李佩甫:物质时代的精神守望

    1.心系“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对自己的写作取相,李佩甫形容为是“土壤与植物的关系”。人们正承受着金钱和欲望的双重压迫和冶炼!《等等灵魂》所面对的正是这样的时代特征。

    2.对生活抱有一份真诚与豁达

    李佩甫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哲学思考化作生动的人物和故事。他所塑造的人物,所讲述的故事,总是令我们有一下子撞到什么的感觉,那就是结结实实的现实生活。

    李佩甫对人的精神现象充满了兴趣。他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童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童年,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李佩甫不仅对创作是严谨的,对生活也常抱有一份真诚与豁达。

    3.中原大地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李佩甫一直热衷于讲述中原大地的故事,致力于中原人格的开掘和塑造,他的小说根须深深扎根在这片泥土里,二十多年始终没有动摇过。他熟悉这片大地,关心这里的生命状态,并且诚实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在他心中,中原大地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下一步,他打算花五年时间,写完“平原三部曲”,也就是《羊的门》、《城的灯》后的第三部,给“平原”系列长篇划上一个句号。

    六、肖克凡:人与机器的历史错位

    1.工业题材小说的新高度

    《机器》是一部时间跨度很长的小说。肖克凡没有止步于对改革表层的叙述,更多的是一些理性的剖示。曙光只有在痛苦中分娩。这个期待恐怕是作者最大的期盼,也是他攀越“工业题材小说新高度”的一次努力。

    2.乐观的性格与严肃的思考

    肖克凡是个机智、幽默的人。只要有他在的场合,就会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其实,肖克凡也有他的不幸,有时候在摄影机镜头前表情忧郁,他的内心充满了与命运抗争的辛酸,善良与坚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肖克凡复杂的人格,也成就了他对人生的严肃思考的习惯。

    3.“津味小说”捍卫乡土意识

    肖克凡的“津味”并不仅仅是小说语言主要采用天津方言,而在于其小说中深深蕴涵着的“津文化”,特别是他对于“津文化”的发掘和表现开辟的一个全新的角度和深度。

    七、毕淑敏:探究生命的使者

    1.《女心理师》只是一本小说

    说到《女心理师》的写作起源,毕淑敏兴趣很高,她说,在现实中,并没有“心理师”这个概念,只有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的称呼,所谓“心理师”完全是写为小说而虚构出来的职业。

    2.人间的事物都是不完美的

    毕淑敏在她的小说中不断尝试分析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以人物的行为巧妙地传递给读者“经过奋斗和努力才能得来幸福”的观念。

    医学、文学、心理学,毕淑敏在努力寻找这三个不同层面的结合点,最终以文学的形式实现对人的全面关怀。

    3.“拯救乳房”意在拯救心灵

    毕淑敏以《拯救乳房》,揭开了她面对生命和死亡的叙事。死亡是生命的最后部分,只有完成了死亡,生命才最后完成了成长。

    八、胡冬林:宏伟的生命故事

    我们知道,有史以来,人类对自身的关怀,从肉体到精神,是为了有朝一日获得彻底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秩序和伦理。

    《鹰屯》中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对话被赋予了日常生活的意义,两者之间从生死较量到密切配合,显示出自然的神奇造化。文化已经将人类与大自然糅合成为了一个有机体,因此,物种的灭绝实际上成为了文化断裂的折射,人类有责任认真对待这一现象,并以文化反思来弥合它的创伤。

    必须强调的是,自然文学所要表达的,并不是一种把主观意识修建到美妙的自然当中的行为,而是一种把美妙的自然种植进人们心灵的行为。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宽些,便会看到更加壮阔和宏伟的生命故事。

    九、王川:向一代大师致敬

    在中国当代绘画史上,石鲁是个不得不提及的人物,他是长安画派的掌旗人,也是野怪乱黑的总头目。记述这样一位艺术大家的创作与人生,其难度可想而知,也因此石鲁研究一直缺乏系统性。王川先生《狂石鲁》的出版终于打破了这一僵局。

    王川一直与石鲁及其亲友保持着密切联系,对他的艺术创作和日常生活有着细致深入的了解。无疑,这是王川能够全面、客观而且准确评说石鲁的基础。

    王川本人是一位画家,70年代中后期又开始文学创作。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为一体,并且文字洗练、精准的《狂石鲁》,实在是非王川而莫属。

    王川完成《狂石鲁》和《白发狂夫》一实一虚这两本书,才不枉与石鲁的忘年之交,才不枉60余载人生对艺术的不倦追求。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艺术和人生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了艺术创造,生命就失去了意义。

    十、徐坤:心灵尺度高于现实尺度

    1.关注底层女性的成长与情感

    人文关怀不应该只是一种文化形态,更多的应该是对现实的关照,对社会问题的认知,进而推演成为公众意识。徐坤的最新长篇小说《野草根》正是这一意识的艺术表达。

    这部小说“关注的是人生的幸福感”,“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人性最本质、最内在的东西,不是表面的轻微划伤,而是内心深处的感受和震撼”。

    2.婚姻与情感,是永恒的女性话题

    徐坤视“率真”二字为自己写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它关涉到一个人心灵的诚实性问题。

    《野草根》是她经历生活沉淀后,对人生的一次重新认识的过程。徐坤认为,通过婚姻与情感而延伸出来的关于人生的价值、信念、理想、信仰问题,是一个作家究其终生想要解决的问题,无论其是男作家还是女作家。

    3.女性写作,同样是朝圣的过程

    徐坤认为还是做一个相对化的评价能显得更客观公允一些。女性写作和从其他角度出发的写作一样,都是在朝圣的过程中战战兢兢试探着伸出自己的触角去努力向上攀登。

    十一、范稳:与“大地”间的习与悟

    1.扎根民间,打开“慧眼”

    1999年的西藏之行,改变了范稳的很多想法,他开始慢慢体悟到生活、阅历对一个作家的重要性。他喜欢那种有宏大生活背景,能够反映民族命运的东西。

    2.《水乳大地》让他找到了方向

    这部小说提供了一种文体上的探索,在叙述过程中适时加入读书调查、读书笔记等,这种方法在中国的古典小说里曾经出现过,但现代小说几乎不再采用,范稳之所以这样去尝试,是想造成一种生活和写作相互印证的关系。

    3.信念,是人生的重要财富

    在藏区的生活和写作,让范稳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尽管可能不相信神灵世界,不相信上帝,但是应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过一种有信念的生活。范稳说,在某种特定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信仰即是命运。

    4.阅读,是自我审视

    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范稳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文学表达途径,阅读当然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范稳认为,阅读应该分借鉴性阅读和学习性阅读两种。前者指的是在阅读中模仿,后者指的是在阅读中吸取营养,这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阅读就是一次文化学习,自我审视以及社会的、历史的、思想的道义评判。

    十二、关仁山:从传统道德习俗中开掘新的生活

    1.《白纸门》究竟是一道怎样的门

    《白纸门》是关仁山重写“雪莲湾”的一次场尝试。这部小说的终极意义,在于它提出了广大农村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古老的传统怎样面对时代的变革?问题是尖锐而沉重的。

    2.废墟里“刨”出来的作家

    关仁山是从唐山大地震废墟里“刨”出来的作家。他曾经这样说:“农民可以不管文学,但是文学永远不能不关心农民的命运。”这是他的创作之道,也是他的人生之道。

    3.读书使人具有灵性

    关仁山在他的读书体会中写道:在商品社会里,阅读对于人是多么的重要,但现实中,我们却离阅读愈来愈远。近年来,关仁山醉心于民俗,实际上正是一种文化启示在他的内心世界发挥了作用。作为民族文化现象的民风习俗,与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关仁山在后来的创作中,充分注意到了挖掘生活深度的问题,并且在《白纸门》这部作品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有独立思考的作品,才是一个作家的使命。关仁山在努力,在变化,在向新的目标迈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