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记述先秦两汉时期的史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的历史,可以看成是一部中国的王朝史,通过王朝的更替,延续历史的进程。先秦两汉时期,指的是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下到东汉末曹丕称帝,从公元前两千多年一直到公元220年。这期间的历史朝代是:夏朝、商朝、西周、东周、西汉、东汉。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西周是中华礼乐文化大发展的时期,经历夏商周三朝,中国形成了系统的文化体系,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完善。春秋战国时期,指的是西周末到东周这段历史,它并不是朝代,只是历史时段的代称。春秋时期,西周分封制度贵族政权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地区性中央集权形成,土地兼并,逐步走向统一。周王室的势力不断衰微,群雄并起,诸侯争霸,中原一片混战,政局动荡,然而在思想文化上却是宽松自由的,诸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量召集聘请贤能之人,于是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阴阳家各家并存,士人活动异常活跃,不论身份地位,只要有才能,奴隶、平民、商人,甚至乞丐都可以成为高官王侯,呼风唤雨。帝王诸侯把他们列为上宾,贤能之人的地位在历史上空前提高,待到秦始皇统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由于统治者的残暴无道,人民不堪其苦而揭竿而起,最后楚汉相争,刘邦胜出,建立大汉王朝,定都长安。汉武帝刘彻时期,政治稳固,经济繁荣,征讨匈奴,开拓疆土,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思想高度统一,社会渐渐稳定。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新,后为刘秀所灭,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后来东汉渐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汉献帝而自立,建立魏国,东汉灭亡。

    《二十四史》中记载先秦两汉时期历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

    《史记》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出生在史学世家,家学渊博。他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太史令就是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活动的官员。司马迁勤奋好学,10岁便能诵读《左传》《国语》等先秦古文书籍,后来跟随当时著名的学者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跟随董仲舒学习《春秋》,二十岁左右开始游览天下名山大川,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四川、云南、甘肃等省份的好多地方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可以说他游遍了当时西汉的内土。他对历史遗迹、旧闻传说、风俗民情,以及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作了实地的考察,掌握了大量可靠翔实的历史资料,为后来《史记》的撰写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汉代的史官制度是可以父死子继,元封元年(前110年),他的父亲司马谈病故,临死时哭着留下遗愿,希望司马迁一定要完成他记录一部通史的事业,司马迁痛哭流涕,在他父亲面前发誓,一定将先人事迹全部记录下来。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可以饱读国家珍藏的典籍,在太初元年(前104年)完成制定“太初历”(相当于我们今天使用的农历)的工作后,便开始遵父遗志写史书。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史书的创作进入了第六个年头,这年秋天,汉武帝任用宠姬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主将出兵酒泉,任命李陵为贰师将军的副将,出兵居延(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汉武帝本想借胜利为李广利封侯,结果李陵所率部队被匈奴包围,与匈奴大战直到弹尽粮绝,救兵不到,最后兵败被匈奴俘虏,朝廷震怒,本来有李广利指挥不当的过错,但是朝臣不敢得罪他,便把责任都推给李陵,司马迁为了替汉武帝宽心解忧,便陈说李陵做事为人,兵败实属无奈,功过兼有,希望武帝正视现实,不要过分忧伤,然而武帝错会司马迁之意,认为他在诋毁李广利,污蔑李将军,欺辱圣上,这可是死罪!汉代有出钱赎罪的规定,但是司马迁家贫,收入微薄,无力赎己,亲戚朋友也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为了完成史书的创作,他忍辱放弃自杀而入狱接受宫刑,这不仅是对身体的摧残,更是对人格精神的侮辱。三年后(前96年)被赦出狱,担任中书令,汉朝宫中有好多中书令,并且都是由宦官担任,这无疑是把司马迁当成太监,是对他的又一次侮辱。这便是“李陵之祸”。司马迁在整个事件中是无辜的,汉武帝是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的直接制造者,在这之后,他认清了封建帝王的残暴专横本质,看透了世态炎凉,认真思考了人生存在的价值,经过痛苦的重生,他完善了自己的思想,树立了更高的人生奋斗目标。如果说司马迁开始著史书是为了继承祖业,接受父命,尽职尽责的话;那么在遭受“李陵之祸”后,他便是以史寄情言志,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揭示古今社会变化的规律,成立一家之说,把史书的著述当成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寄托和追求。“李陵之祸”是司马迁人生的极大不幸,但对《史记》来说却成为升华的直接动因。到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司马迁基本完成了这部史书的著述。历经14年,他用他的前半生去准备,用自己的后半生去书写一生的心血,在《史记》完成后几年,司马迁就去世了,汉宣帝时,由司马迁的外孙杨恽传布出来。

    《史记》原来是一切史书的通称,司马迁曾官至太史令,太史令刚开始名为太史公,所以司马迁自称“太史公”,《史记》最初名为《太史公书》,后来记为《太史公记》,再后来称为《太史记》,在东汉宣帝之时始称《史记》,此后“史记”二字就专指司马迁所作的《史记》了。

    《史记》记事始于传说时代的黄帝,终于汉武帝太初年间,记载了约二千六百多年的史事,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十二本纪当中,年代久远的以朝代为主线,例如《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其余的都以帝王为主,按照年代记载大事,例如《高祖本纪》《孝文本纪》。十二本纪可以看成是全书的总纲。在十二本纪当中值得注意的是《项羽本纪》,项羽本不是帝王,司马迁也把他位列本纪当中,秦朝灭亡后,项羽掌握大权,自立为霸王,实际上处于统治地位,有关楚汉相争的故事最精彩的一段“鸿门宴”就是记录在《项羽本纪》当中。在《项羽本纪》中真实地展现了项羽其人,他气吞山河,英勇盖世,同时又残暴刚愎,而死前的绝响“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至今仍被人传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责任感,乌江自刎的英雄末路,司马迁对项羽是充满同情与惋惜的。

    十表里把重要的时事、人物按年代区域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等。其中有些分事件按年记述,有些记叙人物分国家按年记述。表的好处就是那些没有列入本纪、世家、传记的人物事件可以在表中找到,方便又快捷。

    八书,把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事情分类记载。《史记》第一次创立了这种体例,如《平准书》主要记录汉初的经济情况,可以看出汉初采用休养生息制度,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渐渐强盛,到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同时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导致连年用兵,加重了赋税,也破坏了生产,人民生活困苦。

    三十世家中,包括周代和汉初分封的许多诸侯,而且有一些地位相当于诸侯却并没有封侯的人也把他们位列世家,如《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孔子一生为王业奔波,讲学和教育子弟,私学的兴盛孔子是有很大贡献的,但是孔子的思想却没能得到当时诸侯的认可,用后人的评说就是,孔子没有得到诸侯的称号而依然把他列入世家当中,是因为孔子是有德行的人,他把教化当做人生的目标,还有兼济天下的胸怀,虽然没有爵位,但是其实际地位不亚于诸侯,所以把他列入世家。陈涉是反对秦二世残暴统治揭竿而起的农民,司马迁没有贬斥他而是把他和诸侯等同,不仅是因为陈涉的功绩,更是司马迁个性的体现,是他敏锐独特的选史眼光的反映。

    七十列传中包括《太史公自序》一篇,列于列传之末,司马迁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和撰写史书的目的、写作的经过,以及全书的篇目、主要内容等。在《自序》中司马迁是孤独的,在叙述中有一种深沉浓郁的悲哀,正是他的学识和经历让他给予了那些在逆境中成功的人高度的赞扬,这也成为他自己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每个人心中都要怀抱一盏灯,不论前路如何艰难,都能勇敢地走下去,《太史公自序》是读《史记》务必要读的,也是第一篇就应该读的,这样能对全书有一个大体的把握,更好地理解司马迁的写史观。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它把古代历史作了一次总结,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保存了古代许多珍贵的史料,汉初造纸术还没有发明,司马迁当时是用竹简或木简记录历史,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是他对祖国历史的巨大贡献。同时司马迁见多识广,对掌握的材料取舍态度严谨,所以记载的历史很真实。他还有很进步的史学观,敢于突破常规,兼容百家,思想开放。他赞同农民起义并给予高度评价,否则也不会将陈涉与周公同列世家。他对人民有深深的同情,不认为贵贱贫富是天定,不信天命鬼神,相信事在人为,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还认识到经济和商业的重要地位,商业的发展是不能抑制的。《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动人,文笔诙谐幽默,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解读《史记》有著名的“三家注”,南朝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汉书》的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出生在官宦之家,他的父亲班彪是东汉时期的大儒,很有才华,喜欢著作,后来把身心都投入到著述史籍中。因为看到自《史记》以后的史事记载不是缺漏就是鄙俗,没有一部史书能继承《史记》的辉煌成就,于是他查漏补缺,搜集材料,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9岁时能做文章诵诗赋,16岁进入太学学习,他博采众书,读书不死守字句,只求能粗通大义。他性情宽和,待人厚道仁慈,23岁时因父亲去世而退学回家守孝。在此期间,他整理父亲遗著,决心替父亲完成未竟的史学事业,27岁开始写《汉书》。永平五年(62年)有人控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赶到洛阳上书为班固辩白,地方官也把班固的书稿送到朝廷,皇帝看过之后大加赞赏,任命他为兰台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继续《汉书》的创作。经过二十多年的认真编撰,在建初七年(82年)《汉书》大体完成。后来班固做中护军,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永元四年(92年),在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中窦宪失败自杀。班固受牵连被免官,班固以前因为家奴得罪过洛阳令种兢,种兢正好借此机会将班固下狱,班固屡遭羞辱,最后死在狱中。

    班固死时,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完稿,东汉和帝命班固的妹妹班昭继续作《汉书》,命马续协助写《天文志》。在《汉书》中,班固好多处是直接引用父亲的记述,这样看来《汉书》的作者就有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四人,但主要以班固为主。

    《汉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卷。《汉书》将《史记》中的“书”改为“志”,把“世家”并入到“传”当中,把“列传”一词改为“传”,后人因为有些篇章过长,于是分为上下两卷或上中下三卷,就有《汉书》120卷,其实内容不差,共81万字,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29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中自《汉书》后都是断代史。

    《汉书》记载的史事,汉武帝以前的资料基本根据《史记》记载,略加删改,重新安排。有人认为班固是抄书,但是抄书也不容易,毕竟时代不同,手中掌握的资料不翔实,只能借助《史记》及其他史学材料。他在《史记》的基础上做了好多增补。首先,立了好多新传,把原先《史记》中附于他人传记中的人物抽出来,另立题目,如《张骞传》就是从其他篇目中摘出,重新安排而成。其次,增加了许多史实,司马迁著书时是“当代”,有好多事实被忽略,班固以后人的身份写前朝的历史,看得更清楚更系统,像《韩信传》《萧何传》都有增补。再次,班固增入了许多文章,如《贾谊传》收入了他的《治安策》。《汉书》所载武帝以后的史料,班固多引用他父亲所作和《史记》以后写的一些史书。

    《汉书》十二纪,基本上继承了《史记》体例,叙述了汉高祖到汉平帝的政绩。八表是班昭所作,是全书的脉络和补充。它的记述分明,前六表记述王侯世系,《百官公卿表》记录秦汉官制沿革和汉代公卿大臣的宦海沉浮;《古今人表》不以地位而凭人品论高下,把古人分九等,许多帝王和诸侯都被列在下等。但是由于时代和身份所限,班固不敢评论汉代诸侯帝王,只能透古观今,让读者自己品评。

    十志中有礼乐、律例、天文、郊祀、沟洫、食货、刑法、五行、地理、艺文诸篇,叙述从远古到汉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其中《食货志》由《史记·平准书》而来,叙述了上古到王莽时期的经济制度,上篇讲“食”下篇讲“货”,它弥补了《平准书》的不足。还值得注意的是班固新创体例《艺文志》,它记述历代创作的流传情况,相当于中国早期的图书目录,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库,以后各史也基本沿用此志。

    七十传中班固把《史记》中属于本纪的项羽归入传,把汉末建立政权的王莽也归入传,贬斥农民起义,可见班固并不承认他们的地位,这点与司马迁的精神境界是相去甚远的。

    《汉书》记事翔实,资料丰富,独创了很多体例,断代史记载一直被后代史书沿用,《汉书》文字简练,而且艰深,有关名物制度的记载很多,所以为《汉书》作注释的很多,仅唐以前就有二十三家。然而由于时代和思想上的局限,班固的爱憎情感不是特别鲜明,思想保守中庸,语言表述方面讲求明哲保身。《五行志》中荒谬的天神观念,祥瑞征兆的记载,是《汉书》很大的缺憾。

    今天我们读《汉书》,注本较好的是颜师古的《汉书注》,清代学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以及近人杨树达的《汉书窥管》都很不错。

    《后汉书》(后汉即东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人范晔所撰,范晔的《后汉书》由于没有志这一类是很大的缺憾,后来南朝梁人刘昭将晋人司马彪所写的《续汉书》中的志取出附在《后汉书》后面。今天我们见到的《后汉书》是北宋以后将《后汉书》和《续汉书》中的志重新校勘合成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共一百二十卷。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后来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他出生于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有正宗的家学传统,他从小好学,天资聪颖,自幼便博览群书,以文才出名。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他庶出的地位,他是父亲的妾所生,正出与侧出之分是官僚之家不可逾越的门槛,更是一出生就无法改变的身份。母亲把范晔生在厕所之中,是不祥之兆,兄长嫉妒他的才华,父亲也不喜欢他,很早便把他过继给伯父范弘之,因此他骨子里是坚强、愤世与傲岸不羁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与常人不同,富有才华而又随性,反映在《后汉书》的写作中便是不畏豪强、不慕虚名、论点鲜明、实事求是,例如《党锢列传》中通过记述21个人的事迹,反映上层社会的内部争斗和矛盾,高度赞扬了范滂、张俭、李膺、贾彪等人刚正不阿的精神,敢于反对恶势力的行为,这些都是与范晔的性格分不开的。

    有一次他参加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的丧礼时晚上与朋友喝酒,并且推开窗户听丧曲助兴,为此被贬到宣城(安徽宣城)做太守。这是他官运的低谷,却成就了一部史书巨著。在宣城太守任上,由于政治上的不得志,范晔开始编纂《后汉书》,并且借编史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并从历史中寻求现实问题的答案。范晔死于政治斗争之中,以谋反罪被杀,年仅48岁。而《后汉书》只完成了纪和列传。

    司马彪,西晋人,字绍统,年少好学,做《续汉书》,流传至今仅存与《后汉书》相合的志,称为《续汉书志》,分别是《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八志。没有《食货志》,缺少了对东汉经济制度的记载,可能是由于资料不全,也可能是由于重农抑商的思想所致。

    范晔写《后汉书》时,距东汉亡国已经二百多年了,所以主要依靠前人记载的史料,广泛征集,然后编撰成书。当时有关后汉史的史书就有18家之多,范书一经流传,其他史书则渐渐淡出历史,而后消失,足以证明《后汉书》的过人之处。后汉史流传至今,《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后汉书》记载的历史始于新莽政权灭亡(23年),终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汉献帝让位于曹丕,共一百九十多年的历史,以端正一代的得失为宗旨。

    书中没有表,但是影响不大,后人根据书中记载补充了《同姓诸侯王表》《异姓诸侯王表》《百官表》三表,为读《后汉书》提供了方便。纪中特别添加了《后纪》。东汉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导致先后六位太后临朝,也算史上皇后把持朝政之最,外戚专权之最,称纪也是理所当然的。列传中新增党锢、文苑、独行、宦者、方术、逸民、列女七种类传。《列女传》值得关注,此列女并非以后所指的贞洁烈女,而是有突出才能的女子,有为兄长完成《汉书》的班昭,有不爱金钱劝夫勤勉的乐羊子的妻子,有博学多才的蔡文姬,这些女子皆是心怀日月,胸襟坦荡,有德行,有才能。这是纪传体史书中第一次出现的类别,范晔不拘泥于传统礼法,为普通妇女立传,推而广之,他的史书中不专录三公九卿,对于那些地位不高但是品行很高的人则是有闻必录,并且爱憎分明,谈笑自如,对历史的评价有独到的史学观点。

    《后汉书》编纂严密,叙述层次分明,在书中很少有鬼神迷信之事,反映出鲜明的无神论思想。美中不足的是范晔对农民起义的看法不像司马迁《史记》般先进,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农民起义的价值,而是站在高处不赞同农民起义,看不起农民政权,以至于对著名的赤眉、绿林军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很少有系统的记载,只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