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历史,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一开始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政权来结束分裂的状态,而是宋、辽、金、西夏以及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同时存在,势力相当,互有消长,有战争,有议和。辽国是由契丹族发展而来,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辽国,916年定国号契丹,936年,从后晋皇帝石敬瑭那里得到历史上著名的“幽蓟十六州”,宋代以后称燕云十六州,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大片土地,947年改国号为辽,1125年宋金二国联手攻灭辽国,辽天祚帝被擒,辽亡。960年,后周将军赵匡胤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宋朝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与辽国爆发多次战争,各有胜负,在1004年,宋辽两国订立“澶渊之盟”,此后宋辽和平相处直到北宋末年,北宋末期政治腐败,内部农民起义不断,外有辽金威胁,宋金联合灭辽之后,金国开始攻打宋朝,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走,史称“靖康之耻”,1127年北宋灭亡,赵构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建国,史称南宋,南宋的国力较弱,但是经济繁荣,所以宁愿忍受纳岁币的屈辱,也不愿意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而改变安逸的生活。金国的主体民族是女真族,发源于今黑龙江与松花江流域,为了摆脱辽国的残酷统治和压迫,女真族暗自积蓄力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把反辽和灭辽作为目标,灭辽后又灭掉了北宋,与南宋时常刀兵相见。蒙古部族在这一时期也慢慢发展起来,1206年由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掉南宋,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时期,中国的版图得到极度的扩张,但是由于民族矛盾比较严重,终于在元末引发了大规模的反元战争,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然后顺利北伐,攻下元朝都城,元朝灭亡了。由女真族建州部发展而来的满族逐渐强大,在1616年建国称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攻入山海关,灭了明朝。
在《二十四史》中,记录宋辽金元明时期的史书是:《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五部,这一段历史到清朝建国历时七百三十多年,《二十四史》中到《明史》结束,不包括清史,各朝都比较重视修史,只是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质量不等。
《宋史》《辽史》《金史》三史同为元朝所修,元朝建立后不久,就开始准备编修宋、辽、金三朝史,因为宋、辽、金三朝基本处于同一个时期,究竟以谁为正统,编修怎样的体例,是单独成书还是合为一体,朝廷里各派意见不同,争执了很久,影响了编修进度。1343年元顺帝同意中书左丞相脱脱(清朝时称为托克托)的提议,把宋、辽、金三朝历史分别叙述,各自成书,并任命脱脱为总裁官,监修史书,最后三部书的署名都是脱脱,由于三史同时编修,所以实际参加编撰的人很多,其中出力最多的是欧阳玄,1345年三部史书修成,先后完成的顺序是《辽史》《金史》《宋史》。
脱脱(1314—1356),字大用,少年时代的他臂力过人,有大将风度,后来跟随汉人学习儒家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并且按照儒家要求来做人,善绘画,聪明过人,他主张改革元朝制度,恢复科举制度,给汉人一定的地位,恢复祭孔和讲学,还要求整顿经济和治理黄河,主持修史工作,脱脱是元朝后期蒙古贵族集团中少有的有见识、有能力的宰相,然而一个人不能改变一个朝代的衰落,虽然他的很多政策都是可行的,只是生不逢时而已。欧阳玄(?—1357)字原功,汉人,他修史时不与别人发生口舌之争,只是自己改正那些错误不实的地方,对修史工作认真负责,三史中的论赞表奏都是欧阳玄写的,很有才华。
《宋史》本纪四十七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共四百九十六卷。记事始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终于南宋的末代皇帝赵昺祥兴二年(1279年),记载了北宋和南宋两朝三百一十多年的历史。《宋史》要与《宋书》区别开来,《宋书》在前面介绍过,是记录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代的,皇室姓刘;《宋史》是记录北宋、南宋两朝的,皇室姓赵,只是国号相同而已,二者没有什么联系。《宋史》是《二十四史》中卷数最多的史书,跨越的时间比较长,历史线索比较纷繁,所处历史时期动荡不安。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富有的朝代,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所以宁愿向别的政权称臣,纳岁币,也不愿意因为战争而改变安逸的生活状态,宋朝的国富兵不强,手工业和商业很发达,科技水平很高。宋朝的印刷业尤其发达,书籍装帧精美,纸质精良,著名的活字印刷就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今天宋版书的价值很高,一页难求。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宋代的典籍、资料在元代保存下来的很多,写史时有很多可借鉴的资料,《宋史》的内容丰富,由于撰史者组织选录史料的不当,《宋史》经常被人讥笑为繁芜杂乱。《宋史》的记载,北宋史比南宋史要简练、系统。
《宋史》的列传中记录了大约两千八百多人的事迹,不足的是多记载宫廷京城的官员,对于地方官员的记载很少,而对于农民起义则是直接忽视,只在某些人的传记中附录。在列传中新增《道学传》一类,主要记录了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著名的宋代理学家,把这一类人从儒学传里单列出来,可见宋代理学的发达以及对元代影响的深远,理学是属于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多,纷争也很多,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列传中有世家一类,但只是普通列传,记载了一些十国时期臣服于宋朝的人,与《史记》中的世家性质不同。
《宋史》志的篇幅很大,几乎占据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分了十五类,眉目比较清晰,只是《艺文志》比较草率,内容粗糙,有许多遗漏、重复、矛盾的地方。表只分了两种,《宰辅表》中列出了宰相的任免表和执政的任免,清晰便捷。
《宋史》中许多人的传记前后重复,有些事件的记载前后时间颠倒,对于许多事情的评论不一定可信,例如书中对王安石多有诋毁和嘲讽,后人多受此评价的影响,忽视了他对历史的贡献,这也是史书中常见的错误,阅读时要注意甄别。《宋史》的成书时间很紧,选录不当,有很多疏漏,后人有很多重修的宋代史,例如《宋史新编》《宋史记》《宋史稿》等等,都对《宋史》有所修正和补充。
《辽史》本纪三十卷,列传四十五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共一百一十六卷。记事始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907年),简述了辽代建国以前契丹族的历史,终于辽天祚皇帝(1125年),记录了辽代二百多年的历史。《辽史》的编写速度很快,从1343年四月到1344年三月,仅仅用了11个月就完成了。
辽国有契丹文字,它是一种拼音文字,流传不广,后来辽国在得到燕云十六州以后开始使用汉字,只是使用的范围不广,辽国的著述不多,对书籍的管理很严格,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辽国汉文著作只有四部。所以《辽史》的编撰,可以依靠的历史记载并不多,史官可收集和整理的材料也不多,再加上成书时间很短,《辽史》整体的质量不是很高。
《辽史》的志占了很大的篇幅,兵志记载了辽代的军制,历象志记载了一些天文历法,礼志记载了契丹部落的风俗习惯和一些礼仪等,食货志记载了辽代的赋税状况。表八卷多根据本纪、列传中的记载罗列,清晰明了,便于阅读。列传中主要记录了耶律氏和萧氏两个家族的事迹,还有一些类传。例如文学、方技、列女、奸臣等等,最后一卷《国语解》,是比较特殊的,是对一些契丹语的解释,可以看成阅读《辽史》的小字典,例如“夷离”指统领军马的大官,“可敦”是古代回鹘人对皇后的称呼,幸好有这些注解,为我们阅读《辽史》提供了方便。后世关于辽代历史的记录很少,《辽史》很好地保留了辽代的历史。
清朝人厉鄂有《辽史拾遗》二十四卷,补了选举志和经籍志两种,还有18个人的传记,后来清人杨复吉又有《辽史拾遗补》五卷,这两部书都增补了《辽史》,丰富了《辽史》的内容,在阅读《辽史》时可以互相参照。
《金史》本纪十九卷,列传七十三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共一百三十五卷。记事始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1115年),终于金哀宗天兴三年蒙古灭金(1234年),共120年的历史。在元朝编修的三史当中,《金史》是公认写得最好的,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来编写,时间比《辽史》宽裕,所以内容简明扼要,首尾完整,体例一致。
金朝建国在中原地区,由于上层统治者爱好文学,所以金朝的文学水平比较高,注重史料的记载,金国各朝都有实录(所谓实录,这里指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也有一些私人记载自己祖先事迹的文字也为实录,其实质是真实的记录)。为《金史》的编纂提供了大量史实,所以《金史》记载的内容很丰富,完整地保存了金代的历史。本纪的第一卷是《世纪》,记录了金国祖先女真族的发展历程,并且把每一任酋长都追封了帝号,当然这些帝号历史上是不存在的。第十九卷是《世纪补》,记录了那些后世子孙在金朝做皇帝但先世不是酋长的人,也被追封为皇帝。这只是后代显耀以后的粉饰,不能当真,“世纪补”的这种历史记载体例则被《元史》和《明史》继承。
《金史》列传当中的姓名比较复杂,金人有女真族的姓名,后来又有汉名,例如完颜阿骨打的汉名是完颜旻。有些名字的翻译不准确不统一,同一个人名的翻译在书中就有不同,例如阿骨打一个儿子汉名宗杰,女真名有的写“木里也”,有的写“没里野”,宋辽金处于同一时代,好多人的传记是穿插的,而同一人名的记载在各史当中也有差异,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金史》的志有十四类,写得比较详细,记载全面,《地理志》记载了北方各个州县的设立演变情况,为后代考察辽宋时期我国北方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没有《艺文志》。表中《交聘表》记录了复杂的外交关系,清晰明了。
对于《金史》的校勘工作,清代的研究成果丰富,其中以施国祁《金史详校》为最好,阅读《金史》时可以互相参考。
宋辽金三朝处在同一历史时代,要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要同时参考三部史书,三部史书的总体质量不是很高,有很多的错误和疏漏,元朝灭宋金而立国,所以避讳的事情比较多,新的朝代建立后,不为舍身保卫前朝的人立传,有些誓死捍卫疆土的将领名人事迹在传记中得不到体现,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是很好理解的,哪个朝廷都不会宣扬威胁自己统治的人。
《元史》修史总裁是明代宋濂、王祎。《元史》前后经过两次编修,参加的人员共有三十几人,而两次的编修时间加起来也就是一年,是《二十四史》中完成时间最短的史书,后来宋濂将两次编修的《元史》合在一起,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元史》。《元史》的材料主要依据元朝的实录和《经世大典》以及一些采访的资料。《经世大典》是元朝一部记载当时典章制度的书,而采访的资料主要集中在元朝末代顺帝一朝,由于国家动乱,战事四起,关于这段历史时期的典籍记录很少,只能到各地去收集资料,像这样官方大型的资料调查行动还是很少见的。
《元史》本纪四十七卷,列传九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共二百一十卷。记事始于元太祖成吉思汗建国(1206年)终于元顺帝被朱元璋赶下台带着蒙古族各部北上(1368年),共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其中忽必烈于公元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以后的历史比较详尽,忽必烈一朝的纪就有十四卷,记述很详细。
《元史》的列传写得纷繁复杂,而且矛盾错误很多,情况和《金史》差不多。志是《元史》中写得比较好的,分了十三类,没有《艺文志》,从志中可以看到元朝统治下的各种典章制度,其中元朝将中国人分四等,一等是蒙古人,是当时的贵族和统治阶级;二等是色目人,指当时西域各族人;三等是汉人,主要指女真、契丹等族以及北方的汉族人;四等是南人,是指在南宋统治下的汉人。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汉人,尤其是南方的汉人生活是很凄苦的。元朝不重视文学,科举制也是时断时续,在这一时期戏曲很发达,好多文人士子做官无门,为了生存只能卖曲为生,在勾栏瓦舍中挣扎。表分六类,其中三公、宰相二表比较详尽。
《元史》各个部分后面没有论赞一类的评价,明代特务机构发达,朱元璋出身低微,猜忌心重,修史大臣也是怕祸从笔下出,忌讳很多,为了避祸,明哲保身,将写史之格都丢掉了。由于《元史》的成书时间仓促,参与人数众多,史料不均,所以导致《元史》的错误较多,内容重复。元朝是蒙古族治国,文字记载有汉文和蒙古文两种,明朝编史时的蒙汉文字互译没有统一标准,人名不统一。尽管《元史》有很多缺点,但由于好多元朝资料至今已散失,所以它所保存史料的价值是不能忽视的。
后人由于对《元史》不满意,对其作了很多修补校正工作,著名的有清李文田的《元秘史注》,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以及近代人柯绍忞的《新元史》,这些都可以作为阅读《元史》的参考资料。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在清代编修,前后历经95年成书,是《二十四史》中编修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官修史书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书,成书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朝入关第二年(1645年)一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这一时期虽然很早就下诏编修《明史》,但由于清朝刚刚入关,根基不稳,反清运动频繁以及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没有良好的修史环境,再加上明朝刚刚灭亡,史料不足,又由于用人不当,所以《明史》的编修几乎没有什么进展。第二阶段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朝的统治渐渐牢固,开始实行一些文化政策,例如招揽名士,实行举荐制。徐元文监修《明史》,集合了一大批人才。虽然徐元文本人没有太高的史学之才,但是很有号召力,对《明史》的编修起了推动作用,后来王鸿绪做《明史》总裁,在1714年呈献《明史》列传二百零五卷,后来又在1723年呈献纪、传、志、表三百一十卷,这些被后世称为王氏《明史稿》。第三阶段是雍正元年(1723年)到乾隆四年(1739年),清朝重开史局,以张廷玉、朱轼为总裁,同时参与修史者还有25人,以王氏的《明史稿》为底本,在1735年完成,1739年刊刻成书流行,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明史》。
《明史》的主要材料来源于明朝的实录和朝廷内部的一些记载,明朝注重史料的整理,因此留下的可供参考的资料很多,此外还有一些地方的私人记载和文集。
《明史》的署名是张廷玉等人,本纪二十四卷,传二百二十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共三百三十二卷,再加上目录有四卷,一共三百三十六卷。记事始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终于庄烈帝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明史》的本纪简明扼要,可以看成是全书的纲领。列传是全书的主干,占了全书的五分之三,其中独创的类传是《阉党传》《流贼传》和《土司传》。《明史》的传不以家族为主要单位介绍,而是同类或相似的人放在一起记录。志中的《历志》有附图,是以前史书中所没有的。有《艺文志》,专门记录明代时期的书目。《刑法志》中对于明朝的“厂卫”制度记录很详细,明朝发达的特务机构,特别是人们熟知的东厂、西厂,在《刑法志》中都有体现。表中首创《七卿表》,是指六部尚书加上都察院都御使七卿,便于查阅。
总之,《明史》的编修,借鉴了前代史书的编纂成果和经验,各部分体例整齐完备,是《二十四史》中除《宋史》之外,卷数最多的史书。虽然成于众人之手,但是编修时间长,史料丰富,记载翔实,例如明朝的一些社会矛盾、政治情况、人民生活都能有所体现。当然有关清政府统治利益的事情就尽力回避了,例如有关抗清英雄的记载就很简单。清朝入关后,南方成立的南明小朝廷之事都尽量避而不谈。明朝是我国封建王朝史上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时期,经济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民族矛盾和阶级冲突也比较明显,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时期。《明史》中对于明朝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制度方面的记载比较少,今人黄云眉先生的《明史考证》是阅读《明史》时很好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