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在公元581年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并且经过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巩固了国家政权,例如后来被唐朝继承的三省六部制和均田制,改郡州县为州县二级等都是继承隋朝制度。还减轻赋役、普查人口、实行了很有效的经济政策,在589年灭掉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陈,至此全国统一。但是和秦二世而亡的历史一样,通过宫廷政变,杨坚的二儿子杨广做了皇帝,实行暴政、骄奢淫逸、还没有稳固的根基就开始在风雨中飘摇,最后为李渊所灭,在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极度的繁荣状态,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重新铸币,我们现在看到的圆形方孔钱,在唐朝时摆脱了以重量计算的标准,开始把货币看成财富;完善了影响中国政治文化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在军事上经历了由府兵制演变为募兵制的过程,巩固了皇城的军队守卫制度;采取怀柔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唐朝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强盛,影响海内外,直到今天在许多国家中国人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中国人穿的衣服被称为唐装,可见唐朝影响的深远。在唐朝晚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土地兼并、贪污贿赂成风、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终于在907年,曾经辉煌一时的唐朝为后梁所灭。从907年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的53年间,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而与这几个朝代同时期建立且统治时期较长的又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十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代十国时期。从统一到四分五裂再到统一,从隋朝建国(581年)到宋朝建立(960年)这一时期共经历了380年。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神采激扬的时期,虽然有分裂,但是相较于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混战,对文化经济的破坏还算小的,魏晋一分将近三百年。赵匡胤在短短时间内结束大分裂,使中国根基稳固,文化统一。
在《二十四史》中,记录隋唐五代时期的史书是《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五部。在这一时期内,史书的编写也完成了由私人编修向官修的转变,上层统治者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以史为鉴,想从历史的兴亡交替中吸取经验教训,建立了史馆和监修制度。
《隋书》,唐人魏徵等人编撰,魏徵在《隋书》成书前就去世了,所以这部书不是他一个人编写的,颜师古、孔颖达等人都参与了编写。《隋书》中还包含《五代史志》(简称隋志)三十卷,记录梁、陈、周、齐、隋五代的典章制度,因为梁、陈、北周、北齐四朝的史书都没有志,为了史书记录全面,长孙无忌和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了《五代史志》,由于隋朝是唐朝之前的最后一朝,所以把《五代史志》附在《隋书》后面,后人想查阅梁陈周齐各朝的典章制度,可以从隋志中寻找。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唐初著名的大臣。他为人耿直,身逢隋末乱世,后来投于李唐门下,有治世之才,能直言进谏,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忠心为国、这样的直臣也正是遇到了像李世民这样的明主才能显示他的才能。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是鲜卑人,后来改姓长孙,是唐太宗长孙皇后的哥哥,很早就追随李世民,后来封侯高升,忠心为主,唐太宗死后他辅佐新主,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与唐高宗李治发生争执,他不赞成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得势后,长孙无忌被她逼死。
《隋书》记载了从隋文帝(581年)到隋恭帝(618年)一共三个皇帝38年的历史。有本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一共八十五卷。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状态,统一了中国,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是它作为承前启后的一朝,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隋书》纪传的记载是比较忠于历史事实的,例如对隋炀帝杨广横征暴敛、荒淫残暴、大兴土木等不好的方面都能如实地记录下来,还有对于农民起义的记载也比较翔实,书中还有对流求,也就是今天中国宝岛台湾的记载,可以看出来,在那时台湾已经属于我国的活动区域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我们今天认识历史很有帮助。隋唐交接,好多隋朝官员依旧在唐朝做官,在为这些人立传的时候也能直书其事,没有那么多的遮遮掩掩,可能是因为写书人的身份和地位比较高,忌讳比较少,再有和撰史人的人品有关,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直臣,敢于和皇帝叫板,唐太宗在朝堂上屡次被魏徵顶撞,曾多次说过一定要让魏徵死;长孙无忌也是不肯屈从于唐高宗,反对废后,不畏皇威,才被逼而死,若都是这样的人去写史,那么流传下来的史书怕是价值更大些。当然,由于时代近,资料不完整以及历史的局限性,《隋书》对于好多事情的记载比较简略。
隋志写得很好,都是出于当时的名家之手。按先后记载有礼仪、音乐、律例、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十个方面。概括了梁陈齐周隋五朝的典籍制度,一段一段的叙述,是十分珍贵的史料。其中的《经籍志》,记录了从汉到隋六百多年的图书发展状况,首创史书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一直被后世沿用。《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图书的第一次总结,《隋书·经籍志》是我国图书的第二次总结,相当于一部非常大的图书目录,可以考察古代图书源流,以及著录流传情况,到今天有好多已经亡佚了,只能看见书录了,但是《经籍志》仍是对中国学术文化上的巨大贡献。现在阅读《经籍志》,可以参考清人姚振宗的《隋书经籍志考证》,用的功夫很深,对隋志贡献很大。
记载唐朝历史的史书《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旧唐书》和《新唐书》。先写成的《唐书》因为《新唐书》的出现而改名为《旧唐书》,是为了区别的方便。
《旧唐书》,署名是五代时期后晋刘昫,为官修史书,由于后晋继承了唐代以宰相监修史书的制度,刘昫是后晋的宰相,署名是他,而《旧唐书》的真正编者是张昭远、贾纬、赵熙、郑受益、李为先等人,可以说《旧唐书》是成于众人之手,而且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皇帝派人监修史书,然后集合一大批人一起完成,最后署名是监修者。
《旧唐书》有本纪二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志三十卷,没有表,共二百卷。记载始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终于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共21位皇帝二百九十多年的历史。《旧唐书》本纪的记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唐代的史官制度和征集材料的能力都很强,因此保存了很多资料,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不安,疏于资料的整理,《旧唐书》多根据唐代的史官实录和一些国史资料的记载,所以前半部分就比较详细和条理清晰,后半部分由于资料不全,由后晋史官匆匆整理,所以显得杂乱无序、错误较多。但是整体来讲《旧唐书》史料基本完备,许多记载直接抄录唐朝的旧史,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唐昭宗和唐哀帝二人的纪特别详细。
《旧唐书》的列传写了大约一千多人的事迹,唐代一些著名的人物不论是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佛学家、医学家都有记载,例如李白、杜甫、姚思廉、李百药、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等,还有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家喻户晓的玄奘都有记载。唐朝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相互往来、共同融合发展,和其他史书相比《旧唐书》对于唐朝时期国内外各民族的记载是比较多的,像唐朝与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关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入吐蕃(今西藏自治区),日本、朝鲜等派使臣来唐朝学习,还有关于海外天竺(今印度)、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的交往都有专门的记录。
《旧唐书》有志十一类,它们分别是礼仪、音乐、历、天文、五行、地理、职官、舆服、经籍、食货、刑法。记述稍微简略,但也有参考价值。
《旧唐书》据实详录,年代数字的记载都很具体清晰,只是由于成于众人之手,有些地方有矛盾,或是一个人的传记前后出现两次;有些地方根据旧史直接书写,未免有回护曲笔的地方,但是这些都是官修史书的一个通病,虽然有损史官之德,但是处在高压皇权制度之下,写史也不再是一件个人随心所欲的事,为了生存也算是情有可原。
《旧唐书》之后还有《新唐书》,北宋统一初期,皇帝不满于《旧唐书》的记载,认为其中的一些内容不利于巩固政治的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召集了一批人员重新修订《唐书》,宋祁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完成列传一百五十卷,后来欧阳修负责写本纪、志和表的部分,并且校订了宋祁所写的列传,同时参加编写的还有梅圣俞、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等人。在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完成。
《新唐书》本纪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共二百二十五卷。记述的历史时期,大致与《旧唐书》相同,囊括整个唐朝时期。在本纪中,《新唐书》为九万字,《旧唐书》为三十万字,删掉了《旧唐书》近十分之七的内容,削减了大量史实,文字简洁,许多关于皇帝的丑行陋迹都删去了,美化唐朝皇帝,也是为了巩固北宋的统治,皇帝在人们心目中应是完美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甚至想让其成为人们心中的“神”。严重的缺点是时间的记载模糊,多用“初”“中叶”等字一笔带过,历史事件没有具体时间可查。
列传中删去旧书中六十多个人的传记,但是又增加了三百多人的传记,整体上看丰富了唐史的内容。在删去的这些人中有删减不当的,例如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高僧玄奘、神秀、慧能、僧一行等人都被删去了。《新唐书》中对农民起义的态度与旧史不同,认为他们是逆贼,是叛党,随意诋毁。欧阳修、宋祁等人喜爱古文,对于传记后附录的那些不是古文的诏表,随意删改,不能体现出原文的精华,选录的文章不以实际情况而根据个人喜好决定,埋没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在志中新增了:选举志,主要记录唐代的科举制度;兵志,记载了军事方面的一些制度;仪卫志,主要记录皇帝官员出行或祭奠的随行人员的数量、阵列、服饰等方面的制度,这三志从此为后世写史所沿用。在《新唐书》中值得注意的是有表一类,便于查阅,线索清晰。《新唐书》记载矛盾、重复的地方比较多,一经出版,就有吴缜《新唐书纠谬》一书,列举《新唐书》失实、可疑、不当的地方有四百六十多条。在阅读时可做参考。
《新唐书》与《旧唐书》相比,条理清晰,体例完备,增加了一些人物传记和志的类别,文字简洁,记录简单,但是很多史实被忽略不记。旧史的记录较为翔实,但是前后水平不一。总之,新旧二史各有优长,二史可以相互参照,互为补充。《二十四史》里把新旧唐书都放入其中,必然有它的道理,如果能舍弃一方的话,就不会将二史都放在一起了。这种情况还有,关于五代史的史书也收入了两本,即《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是记录梁、唐、晋、汉、周五代历史,刚开始时是单独成书,各自流行。北宋薛居正等人撰写,为了区别欧阳修的《五代史记》(现称《新五代史》),改名《旧五代史》。在欧阳修的《五代史记》编成后二书同时流行,由于欧阳修的名望大,金国泰和七年(1207年)命令官府人员只用欧阳修编的《五代史记》,随着读者的减少,后来薛居正所编旧史就渐渐散失了。清朝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史官邵晋涵从明代的《永乐大典》里将对《旧五代史》的引用辑出,并且杂取各家史书的记载,糅合而成,并且定名《旧五代史》。薛居正的原书体例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根据各书的记载,大致按照原书编排并且合成一部。
薛居正(912—981)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在后晋、后汉、后周三朝做过官,后在北宋时期任宰相,所以薛居正只是《旧五代史》挂名的作者,真正的撰写人有卢多逊、刘兼、李九龄等人,编写《旧五代史》的时候资料丰富,参加编写的人员多为史官,所以编写效率高且质量不错,仅用了一年半就编成了。
《旧五代史》类似于《三国志》,由五部史书组成,每部单独成体例,有纪和传,梁书二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晋书二十四卷,汉书十卷,周书二十二卷。历史始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终于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960年),共八十多年的历史,实际记载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因为以中原的政权为正宗,所以单列《世袭列传》三卷、《僭伪列传》三卷、《外国传》三卷,记述中原五代之外独立存在的政权。
《旧五代史》的记叙详尽,由清代重新整合后好多地方有删改,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忌讳较多,例如将“虏”“胡”“犬戎”等字样的句子或删或改,尽力削弱以汉民族为正宗的思想。虽然这样,还是能体现出原本的特色来,是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资料。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北宋欧阳修著。这是《二十四史》中唐朝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史书。欧阳修信奉《春秋》微言大义的褒贬体例,他认为五代时期的历史就像春秋时期一样诸侯争霸,天下混乱,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这段历史,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但是个人修史,容易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史书中去,根据个人喜好来评论史事,有言论的自由,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约束。在书中的议论,欧阳修不用“赞曰”“论曰”“史臣曰”,而用“呜呼”开始,发起评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永丰)人。好古文、重历史、有才学、做官生涯几经沉浮,颇负盛名,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惜身处北宋后期,外敌强大而内政软弱,不能发挥真正的才干,只能借修史来褒贬史事。《新五代史》在1053年时就已经完成,藏在家中,在他死后,他的家人应皇帝要求把《新五代史》献出。这是欧阳修自己的一部书,所以在书中重视对史事的褒贬评论而不注重对史实的记载,全书的内容不到《旧五代史》的一半,由于史料来源丰富,他也对很多历史事实作了考订和校正,使史书的记载更加真实。
《新五代史》是一部五代十国时期的通史,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就是志)三卷,世家(主要记录十国的史事)十卷,世家年谱(即表)一卷,四夷(即少数民族)附录三卷。《新五代史》的体例有自己的特点,欧阳修对本纪的书写有很大的削减,对于迷信之事都不记载,所以直接将记载灵异事件的《五行志》删除不记,从这里反映出欧阳修是一位无神论者。对于农民起义的态度和《旧五代史》一样是深恶痛绝的,他对贪污受贿、残暴无情等行为大加批判,爱憎分明,让人读了很受鼓舞,在书中欧阳修宣传要忠于皇帝、维护皇权、忠于朝廷,这也是后世皇帝为什么这么支持这部书的原因。《新五代史》的语言文字中,对于某些字有特定的意义,例如势力大的国家攻打势力小的国家叫“伐”,对方有罪就用“讨”字,皇帝亲自参加战斗叫“征”,以下犯上叫“反”,从一国投靠另一国叫“叛”等等,用专门的字来表示特定的意义,一看便知道作者的褒贬寓意。
新旧二史相比较,旧史保存了更多更丰富的原始资料,新史有所补充,且采用了一些杂史笔记等资料,在语言语句上更加自由,思想特征更加鲜明,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黑暗的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政权交替频繁,阅读这段历史时,二史可以相互参照,不可偏废,就像唐史的新旧二史一样,它们的存在都是有其特殊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