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风景看不尽-安居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是从李明忠的长篇小说《安居古城》认识安居人的。这部作品写活了抗战初期生活在安居古城的各种各样的安居人。他们虽然性格各异,命运不同,却具有共同的文化性格:达观而坚韧,朴实而热情。去年秋天参加小说的审读会,今年春天又参加小说的首发研讨会,我两次走进古城,同现实生活中的安居人亲近、结识。小说中虚构的安居人和生活中真实的安居人一碰撞,我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安居人另有一种特点,那就是竖起脊梁,敢于担当。

    何世波是安居古城华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一进古城,他是向导。小何个头不高,寡言少语,眼睛里总是露出温和的笑意,像个文静的姑娘。可是,在进入小说《安居古城》审读会会场时,我发现,他突然变得严厉、不通商量——原来,他看见作家李明忠穿着一件很随意的深红T恤,有些不合时宜。于是,小何话语急促,分贝也高,几乎是命令地说道:“你是主角,衣服必须正式一点,马上换!”他不由分说,抓起作家的手就往商店跑。一会儿,李明忠出现在会场,显得喜气洋洋,一件浅红底色的花格子衬衫让他年轻了好多。大家看了,都开心地笑。审读会开得很圆满,我也愉快回京,临别之际,随口提了个建议:把小说《安居古城》的首发、研讨和邀请作家、评论家到安居深入生活两项活动合起来办。话,说说也就忘了,我没想到去年年底的一天,小何找到我北京的家中来了。我颇感意外,也有些担忧,组织这样规格的活动是很难的。他也许看出了我的心思,赶紧解释说,他负责安居古城文化建设工作,就有责任把这部作品的事办好。他来找我,就是一种承诺,他满怀感慨地说:“保护一座古城难,修复一座古城也难,用文学塑造一座古城更难。”那一刻,我才发现,这个本家是个男儿,不光有见地,还有一种责任的担当。

    今春应邀参加小说的首发研讨会,一进安居,我就造访了湖广会馆,因为长篇小说《安居古城》的故事正是从这儿拉开序幕的,现在经营湖广会馆的企业家曾凡久是一位有故事的人,我也想尽快见到他。20世纪90年代末,安居古城污染严重,空气里老是飘着臭皮蛋味儿,臭得人头脑发昏,许多有钱人带着资金奔外地搞开发,走不了的原住民成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那时的曾凡久,才40岁不到,经营着一家丝厂,赚了500多万,亲友们劝他趁铜梁县城拆除重建的机会,赶紧参与捞金。他却力排众议,买下风雨飘摇中的湖广会馆和万寿宫两座在安居古城具有地标意义的古建筑,并投资修缮。当时,把钱投入房地产的一夜暴富,没钱玩空手套白狼把戏,摇身变成亿万富翁的也大有人在。曾凡久投资古建筑以后,安居古城更加萧条冷清,更要命的是污染殃及蚕桑,产量锐减,丝绸行业生意也日渐萎缩,亲朋骂他脑壳进了水,街坊邻居也把他当傻儿。谁知老天有眼,20年后,安居古城空气清新,江水澄澈,游客拥来了,多的一天有几十万。湖广会馆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成为著名的景点,是安居客商云集的历史见证,也是川东北民俗生活的舞台,其市场估价已超过一亿人民币。

    我们从会馆进门穿过古戏台,前行数米就是露天戏堂,两侧立着粗圆的木柱,撑起厢房,拾级而上,抵达正面厅堂,小说中写到的古老生活扑面而来。同样朴实热情、带有几分机灵劲儿的曾老板笑迎我们,并请我们在面对戏台的八仙桌前坐下。我取出从北京带来的武夷山肉桂小罐茶,用曾老板的细瓷盖碗冲泡,一边品茗,一边和曾凡久聊天。我夸他有胆识,做出了常人不能做的选择。这位半百汉子腼腆一笑,操起生硬的重庆普通话和我交谈。他的一些话听不明,但是,我听懂了:他的努力是对古城的热爱,护住了古城的历史文脉,护住了川东民俗生活的根。

    负重致远,是古城的脊梁,我于是肃然起敬。

    在湖广会馆聊天时,安居镇的副镇长何磊找来了。何磊30岁出头,在安居以至铜梁都有点小名气。去年秋天的小说审读会,她是会务的总管。也许一笔写不出两个何字,我就同她攀谈了几句,得知她原本执教于铜梁的北城小学,十年前,因为演出《龙乡放歌》,被铜梁组织部相中,调到党政部门工作。一次演出就改变命运,成为该地几千教师中的脱颖者,我于是对她有了深究的兴趣。寻访中得知,《龙乡放歌》是一场原生态民俗表演,展示铜梁人对龙的图腾崇拜。何磊领舞《祈雨》《求子》《金龙缤纷》,舞姿惊动四座。她因此受到表彰,并代表演员发言。在发言中,人们才发现,成功背后饱含着辛劳的血泪。她所带的演员,都是从各单位抽调来的青年,舞蹈基本功差,动作别扭,有的甚至出左脚甩左手,小何又急又气,眼泪直流。开弓没有回头箭,领舞就是一种责任,就得担当。小何示范在前,一招一式,手把手教,一遍又一遍纠正,记不清度过了多少个周末和深宵,只晓得体重轻了,舞姿轻盈了,顺利通过彩排了。最后,这三个节目都受到表彰,那一刻,泪水和汗水相溶,小何笑成一朵花。

    听说我又到安居,何磊高兴地跑到湖广会馆来见我。故人重逢,自然分外高兴。我在她的眼中读到亲情,一股暖流流淌于心田。这个身材苗条的小何有一副厚实的肩膀,扛大事,能吃苦,这就是她脱颖的理由。临别时,她送我一册打印的作品集,题曰《三石随笔》,其中既有散文随笔,又有诗词童话;后来,她又发来一首自己作词作曲自己演唱的关于安居的歌曲,这表明她既聪明能干又多才多艺。

    我们一行走出湖广会馆,沿着火神庙街向北走去。这条古街依山势而建,是明清山地建筑的范本:青石板铺路,雕花门临街,青瓦盖屋顶,当街为店铺,铺后是民居,屋后悬崖是吊脚楼。我们走过许多景点和文化遗迹来到一家民宅之前,推门进去,原来是古城的曲艺馆,著名金钱板艺人何代科的表演场所。这个场所不大,除了表演区,观众区里摆了十多把小凳子和小茶几,一杯清茶,每杯5元,不知是否包括门票在内。何代科是个奇人,奇在金钱板曲艺的传播上,因为金钱板用四川方言演唱,方言发音和普通话不同,外地听众听来难度大,本地青年也不感兴趣。何代科在段子的精美上做文章,还巧妙地穿插网络流行语,活跃气氛,凭着一副金钱板敲出人生坦途,从僻远乡下进入繁华城市,又在安居古城开辟了书场,每天迎送南来北往的游客,更重要的是他接连发行了三张专辑,每张五万。就连沿海地区都可以听到何代科的四川金钱板。

    走进何代科书场,坐在小板凳上,我们刚端起盖碗茶,就看见何代科拿起三块约九寸长的竹板耍玩起来。他用右手执两片击节,上端张合击拍;用左手拿一块竹片敲打竹片两端击节,手腕灵活,竹片翻飞,声音清脆激烈,铿锵起伏,时而急促,时而悠扬,模拟出风云雷电水声鼓声多种节奏和音响。何代科眉眼灵动,肢体协调,字正腔圆,演唱起自编的安居古城故事,逗得我们忍俊不禁,笑出了声。何代科打起这神奇的板子,胜过当下美国流行的说唱音乐rap,有说有唱,有韵味有故事。何代科的一段金钱板,让我们永远记住安居古城,记住安居人!

    从生活中回到小说里,我发现自古以来,安居就有脊梁坚挺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真实的、虚构的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安居色彩缤纷的人物画廊。

    2017年5月19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