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路人影-林徽因点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多年以前读过林徽因的诗,印象很深。后来在一本什么书上看到她的照片,觉得高雅俊秀,与其文字一样透着美感。再后来就是一些故事、佚闻的流传,这位美丽的女性被道道光环罩住了。林氏的话题,常常是在文人的沙龙里产生的,那些有贵族气的人似乎格外喜欢她。原因呢,自然是其留学的经历、从事的学问及家庭背景。我偶读她的书,觉得她比别人过得要苦,精神深处有难言的悲凉,美而且苦,就让人怜惜,文人墨客每每在其面前驻足,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对林氏的感受,大多因了其学术文章。她关于中国建筑与文物的论文,写得精妙深切,无论在学理上还是文学修养上,都堪称是上乘的。那一代人言谈之中,有许多心性与趣味在,论文也像美文,读来很有意思,在举重若轻之中,把一些沉重的内容表达出来了。林徽因与梁思成曾奔走于山西、河北的乡间野地做考古与调研,那其间留下的文字真真是好,科学家的嗅觉、文人的良知、善美的心灵,都可看出些来。她的文章中有许多因素杂糅,不像一些文人那么单一,将文章分为考据学的、美学的、历史分析的、文学的,等等。所以看她的书,学人与作家,普通的读者,都会有些收益。现在的著作,涉及面越来越窄,只为专业人士而著。林氏那一代人,有时把学术当成创作,在严明的理性之余,还有丰沛的情感在,后代的学人差不多没有这一特点了。

    林徽因的气质里有东方的典丽。她通晓英文,对汉语亦别有心解,古文修养让人刮目。比如那篇写于一九三二年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见解不俗,所涉的知识很多。因为有欧美建筑史的参照,她在对东方建筑的研究中就多有奇特的发现,把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学理化了。了解古建筑,需有文学、史学的功底,杂家的气质多少要有些。她谈及美与建筑的关系时说:

    已往建筑因人类生活状态时刻推移,致实用方面发生问题以后,仍然保留着它的纯粹美术的价值,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和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巴瑟农庙(Parthenon)一样,北京的坛、庙、宫、殿,是会永远继续着享受荣誉的,虽然它们本来实际的功用已经完全失掉。纯粹美术价值,虽然可以脱离实用方面而存在,它却绝对不能脱离坚稳合理的结构原则而独立的。因为美的权衡比例,美观上的多少特征,全是人的理智技巧,在物理的限制之下,合理的解决了结构上所发生的种种问题的自然结果。人工创造和天然趋势调和至某程度,便是美术的基本,设施雕饰于必需的结构部分,是锦上添花;勉强结构为装饰部分,是画蛇添足,足为美术之玷。

    文中谈了美的原理,虽是对古建筑而言,其实亦闪着作者思想的亮光。林氏一生都反对矫情,主张自然、朴素。内心的追求与外在的态度,是有着有机关联的。我猜想她的文与人都有一种精致,就像她所钟爱的古典艺术,有气韵贯注始终,但又平常自然,没有伪态。她写下的文字,都有这一特点,美隐含于日常之中,那是不错的。

    算起来,林徽因只活了五十一岁。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病中度过的。读她的诗文,联想到她照片中憔悴的样子,就知道她活得很清苦。几十年间,她所写的作品不多,仅那么一点点,但风格与内韵都挺别致,是清秀、抑郁的。她的诗很个性化,情感细腻,意象迭出。似乎不满意于什么,又景仰着什么。那到底是怎样的心境呢?我也说不清楚。总之,她像高处的雪莲,在寒冷中显出诱人的气象。不知怎么,她呈现给我的,好像永远是这样的镜头。

    艺术、学问、美貌、善德,是人间难得的存在,这些在林徽因身上都有一些,且结合得那么完美。看她写下的文物鉴赏文章和随笔,就能感受到与别人不一样的典雅。作者看人看事,并不苛刻,带着暖意的地方很多。她的《悼志摩》《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都是真诚之作。要了解她的心,是不得不看这些文章的。徐志摩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鲁迅就不喜欢他,林徽因却从人性的角度肯定了这位诗哲。徐诗人率性之举,优柔、温和、愚诚的性格,在一般人眼里有点可笑,其文字甚或趋于肉麻,而林徽因却从他身上,看到了人间的大爱。她周围的人,西学根柢较深者很多,精神与时代都有点格格不入。林氏却用心去感受他们,知道逆俗的与卓越的精神当小心培育。这一点证明了她的“贵族”眼光,未必能被世人理解,但我想,她是多少了解一点世态的。后来很少写文章,寂寞地生活着,大概是觉得无言胜于有言吧?一生的文字不多,留下的故事却永被传诵,那是不是可以说她写了一部无字的大书?

    今年是林徽因百年之祭,她的诗与文,想必会被许多人提及,说不定还会引出热闹的话题。我以为对前人最好的纪念方式,是读其留下的文本和史料。像拙文这样的感叹,似乎有些多余。后人说些什么,有时于前人是没有关系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