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的契机,是《也同歡樂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的出版。新书由陈氏三姐妹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合作撰写,三联书店刊行。在双亲陈寅恪、唐篔离去四十年后(陈寅恪、唐篔于1969年先后逝世,此书完稿时间为2009年),三姊妹已是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她们倾注心血,讲述了从孩提时代依稀记事起,大体到1949年,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种种亲历、亲闻、亲见的往事。全书篇幅不大,约十余万字,分为六章。追述祖辈家世,父辈东洋西洋求学,双亲相识的姻缘,婚恋成家后抚育孩子、奉养老父、教书治学的校园生活,抗战烽火中的举家流离,父亲目盲下的种种际遇,母亲面对艰厄世事的坚韧,以及父母之间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
我突发奇想,希望能独家连载,便与三联书店的詹那达联系。小詹认真,说按规定只能选摘录五千字,选定的部分必须送陈美延先生审定。
三联做事向来有板有眼,对作者负责,对书负责,当然,也对媒体负责。我按要求把选定的文稿电邮给陈美延先生,并在附信中介绍了专题的构架、思路,希望她能接受我们记者的采访。当然,我也清楚,即使是陈家最小的女儿,她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能否回信,什么时候回信,都不好说。我做好了等的准备,三联小詹说“急不得”。
第二天,照惯例打开工作邮箱,一封署有“美延”字样的邮件赫然在目。邮件显示的时间是我发信的当晚。这么快!之后,我们往来几个回合。
幸好,这些邮件现在都保存在邮箱里,封封在目。这里记录如下——
2010年5月13日 16:34:07
美延先生:
冒昧与您联系。先自我介绍,我是深圳晚报《阅读周刊》主编姚峥华。
现有一事需要您的帮忙。三联新书《也同歡樂也同愁》我们本想连载,但出版社规定只能摘登五千字。我们遵嘱从内文中选摘了五千字的独立文章,现转录如下,请您过目。如可以,我们就按此文字刊登。
另外,因今年是陈寅恪先生逝世四十周年,我们准备出一个纪念专题,四五个版面的规模。
其中,会派记者采访与陈先生有过交往的一些人,如吴学昭先生、陆键东先生,以及《陈寅恪集》责编孙晓林等,您能否也接受我们记者的电话采访?盼复。谢谢。
祝开心
姚峥华
2010年5月13日 20:50:07
姚峥华老师:
来函敬悉。
感谢发来信函,我们基本同意贵报选录的内容(阅后稍提意见,请见此函“附闻”),具体事项请与三联书店联系。(我们将离开目前住处,十多日用不上电脑联系。)
2009年为先父逝世四十周年,我们姊妹刊文《也同歡樂也同愁》表示怀念,要说的话都在此小册子里了。何况我们都已年老,精力不济,难以承受被采访之重,还望多多包涵是幸!
祝
工作顺利
陈美延上
2010年5月14日,11:09
主题:Re:美延先生好。我是深圳晚报姚峥华
复函请见附件,谢谢!
陈美延
虽说美延先生不能接受采访,理由入情入理,诚恳至极。我除了敬佩之外真无话可说。又心有不甘,便去信恳请她推荐一些重要的线索或人物。
2010年5月14日,22:50
主题:Re:Re:美延先生好。我是深圳晚报姚峥华
姚峥华老师:
来函敬悉。
您所提到的陈寅恪逝世四十周年专题应为去年(2009年)的事情,今年读者恐已不再关注了吧?今年仅为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至于您提出的推荐之事,由于我们与有关学者相互联系很少,确实力所难及,尚请见谅为盼!
祝
工作顺利
陈美延上
陈美延是陈寅恪先生的第三个女儿,1937年出生,比二姐小彭小6岁,比大姐流求小8岁,是母亲为了给陈家生个儿子,不顾年近四十心脏隐疾冒险生下的。她从小受万千宠爱,得到良好的家庭培养和学校教育,秉承父母的学养智慧,于做人做事上,知书达理,谨慎自律。陈家女儿良好的素养,贯穿在《也同歡樂也同愁》的字里行间,话里话外都透出朴实、坦荡、真挚的情怀。细翻她们的新书,看书中诸多首次问世的家人合影,对陈寅恪先生,对夫人唐筼,对陈家女儿,尤其对美延先生,因了邮件联络,更是多了一份亲切。
书摘虽只区区五千字,却因陈美延先生信中的一些说明,尤其简繁体的排版问题,我有点搞不清楚,又想她们要离开住处,十多天不用电脑,只得向书的责任编辑、三联书店资深编辑孙晓林请教,她曾编辑出版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等重头的文史类学术著作。当然,我也有借请教之名达约访目的之企图。先是电话到其办公室,她正与作者谈书稿,不便打扰。于是,发邮件询问——
2010年5月14日15:33:27
主题:孙老师好。来自深圳晚报姚峥华
孙老师好。
谢谢拨冗接听我的电话,打断了您跟作者的谈话,请见谅。
陈美延老师的审定稿在附件里,请您帮着审阅。尤其后边一些书名,同样的有简体和繁体一式两份,括在书名号里,报纸刊登会有点奇怪。如果必须照办,就只能把她的备注说明一并登出。
另外,此专题从纪念陈寅恪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出发,准备请一些跟陈先生有过交往的人谈谈。您编了他的很多书,想来对陈先生及其家人都有一些接触,如果能谈一谈,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我们在深圳,远离京城,要做一些比较深入的采访,费时费力,难度很大。深圳晚报《阅读周刊》一直是我们努力做好的读书版面,在南方尤其深圳这些地方,几乎是夹缝中求生存。在坚持的同时,我们也本着新闻理想和理念,凭着个人良知和社会责任,尽可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儿,《纪念陈寅恪》专题,算是其中之一吧。
我们争取采访吴学昭先生,陆键东先生,还有罗志田等等。希望能把专题做好。
祝健康开心
深圳晚报姚峥华
2010年5月14日,16:20
主题:孙老师好。
来自深圳晚报姚峥华
姚峥华编席:
奉命匆匆看过拟发书稿摘录。陈老师的校改,凡是改为繁体字的文句、书名等,都是要用繁体字来排,相同的简体字一律删去,不可重复使用。即她说明的“删除或附加说明用[]记号表示”,相同的简体字都有[],一定要删掉。
用繁体字排陈寅恪及唐筼等人的作品文字,这是他们一贯的要求,概莫能外,否则我们也不会将此书用繁体字出版了,代为说明,望能理解。
足下信中所言,深为感动,也是实情。但是我难以胜任所期望的事情,也是实话。还请姚编席谅解。
孙晓林匆复
现在回过头看,“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120周年”专题,做得很不容易,尤其采访碰到很大的困难:采访对象不断更换,从陈美延、孙晓林,到陆键东,这些绕不过去的人都因诸多原因婉拒了采访。但我们最后还是克服了困难,以刘琨亚《那些失落在历史迷雾中的往事》、胡文辉《陈寅恪诗背后的现代知识分子心灵史》、杨小洲《幸得梅花同一笑》等文回忆了陈寅恪重要的学术贡献及温情脉脉的生活点滴。
尽管陆键东当时没有接受我们的采访,后来看到他在别的地方高度评价了陈氏三姐妹的《也同歡樂也同愁》。他说,陈寅恪的著作得以面世,他的小女儿陈美延功不可没。因为战乱及“文革”期间抄家等原因,陈寅恪的文稿流失了许多,陈美延近20年来一直在搜集、整理父亲的文稿。陈美延是学化学的,因为专业的原因,在整理陈寅恪的书稿方面肯定有一定的难度,但她一直坚持不懈地做着巨大而繁复的工作,可以说,陈寅恪80%以上的手稿都因为她才能重见天日,就对社会的贡献来讲,她绝对称得上伟大。
孙晓林是书编辑,她更是责无旁贷地大篇幅论述此书的意义:关于陈寅恪,80年代以来,先后有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蒋氏身后其弟子章培恒又有“增补本”刊出)、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部重要作品,以及众多门人弟子的回忆文章,这些著述多是从其求学、治学、学术著述等人生大处着笔,刻画了陈寅恪的文化性格,总结了他的学术贡献。可以说,在今天,人们对陈寅恪主要的生平行事已有相当深入的了解。陈氏三姐妹的这本小书,与蒋、汪、陆三书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她们作为女儿的视角独特。她们从家庭生活的侧面进入,描述女儿眼中的双亲,特别是对母亲唐篔及其家世,对陈家、俞家等周围亲眷的忆述,大大扩展了对陈寅恪生活环境的认识。姐妹三人虽然均非文史专业出身,但自小所受庭训和家风影响,在写作过程中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强调亲历、亲闻、亲见,竭力做到真确无误,有一分把握说一分话。对自己的回忆反复印证;引用资料,多取当事人的诗文记载;每件事都尽量查考相关记述,在材料比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不取孤证。在文字风格上,也字斟句酌,力求措辞适度,达到一种雅驯而朴素的文风。正因如此,她们所记述的生活细节,点点滴滴,有具体时间、明确地点,看去平平常常,却较以往记述更为丰富生动,提供了陈寅恪研究重要的资料补充,同时也从一个家庭的聚散、个人的遭遇折射出了20世纪的国家兴亡、时代变迁。
和陈氏姐妹一直有着较深交往的吴学昭,曾经应她们之托写过《吴宓与陈寅恪》,讲述陈吴二人在学术上的交流,生活中的交往。她在和记者聊天时说起这本《也同歡樂也同愁》,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作为历史来读”的书。“关于陈寅恪的书虽说出了不少,以女儿的身份回忆父母双亲,秉笔实录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感受,这是第一部。”
我们现在无从假设或是想象1949年后受岭南大学之邀,任历史系与中文系教授的陈寅恪,生命“最后二十年”,是如何度过。梁宗岱的夫人在《宗岱和我》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那时候,挨整的人及其家属都特别害怕高音喇叭,一听高音喇叭声,就战战兢兢,因为红卫兵经常用高音喇叭通知开会,点人出来批斗、游行,而出去一次也就是小死一场。历史系一级教授陈寅恪双目失明,他胆子小,一听见喇叭里喊他的名字,就浑身发抖,尿湿裤子。就这样,终于活活给吓死了。
事实当非如此,据说,当时陈寅恪已瘦得不成样子,少数的亲朋好友偷偷登门看望,他一语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一九六九年十月七日,陈寅恪走完了他七十九年的人生历程,因心力衰竭,伴以肠梗阻、肠麻痹而含冤去世。四十五天之后,唐筼亦追随九泉下丈夫去了。
后来,我在专题中写了《与陈美延先生的几封信件往来》:“陈寅恪先生逝世四十年了,我们深圳晚报的《阅读周刊》理应做一专题,采访陈寅恪先生的亲人,与之有过交往的友人、学生,以让更多的读者重温一代史学大师的铮铮傲骨和精神风范。多年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照亮了莘莘学子前行的路,‘陈寅恪’三个字,已然成了学术标杆与文化灯塔。如今《也同歡樂也同愁》出版,正是纪念专题推出的良机。”“不管什么时候,陈寅恪先生的学术风范、思想品格,都铭刻在许多读者心中。纪念,是为了重温,为了警醒,为了鞭策并继续前行,相信广大读者都有共识。现在媒体所做的有关陈寅恪先生的专题是少了,太少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