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就有这本事,跳格格似的,今天推活页,明天发书情,整天点子不断,玩意新鲜,那天他搞了“互推”,用的标题是“在一条小巷迷了路,坐墙角看书歇会儿”,很煽情,于是就拐进去瞧一眼,一抬头,只见他正悠然独白: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我总喜欢钻到一些小巷里,感受这个城市真实的温度。
有时候,在这些无名的小巷,会发现莫名的趣味,比如一家书店、一个酸奶店,也有时候,会迷路,然后任由迷了路的脚步带自己去体验更多的乐趣。今天,我就迷路在这样一条“阅读小巷”,巷子里有书店、影院、报社、出版社等等,每个城市都希望有这样一条“文艺小巷”,吸引那些爱迷路,故意走错路的文艺青年。我试着推开一些门,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好吧,我继续迷会儿……
后边呢,迎面而来当然的是小巷子的各个摊位了,有书店、影院、报社、出版社——的公众号。扫二维码进去,又是一番风景。
不得不佩服绿茶的奇思妙想,就这么串一串,主页君强壮地活了下来,生生挤进一堆老字号里,无需着奇装异服,端的却是马云刘强东的路数,提供平台,一起耍,借力打力,谁也离不开谁。
“六根”是他比较偏爱的公号,缘于六个老男人——李辉、韩浩月、叶匡政、潘采夫、武云溥和绿茶的奇妙组合,他们文趣趋同,酒气相投,众览群书,眼光超常。每周日发布的固定栏目“六根荐书”,就特别引人注目。按说如此守株待兔也是好的,无奈绿茶不满足,温州人的性格凸显无疑,比如某天看到康夏卖他的1741本书,一天进账77万,“康夏式童话”在朋友圈刷屏,他就跃跃欲试,在5·20别人以身相许之日,他打出了以书相许,发起“六根散书”,以一百个名额试水,买者只要交66元,就可以得到由他们六位老男人,各自为其挑选的一本家中藏书,而且,没有盗版,还有彩蛋——书中可能会出现藏书人的签名书……据说,不到一个小时,散书活动紧急关闭,满员了。
这时候,叹为观止的我必须称他为“公号小王子”绿茶了。
其实,我认识的绿茶,以前不是这样的。
掰指算来,我有两个朋友的名字与茶相关,一位是毛尖,一位是绿茶。估计毛尖这辈子解释最多的便是,这是真名,父母起的。绿茶,则是网名,身份证上的名字是方绪晓。浸淫网络十多年,绿茶的名头远比真名响亮,以至于我们填稿费单时,往往会为方绪晓三个字如何写而默想几秒。
与绿茶相识,得益于网络盛行的2000年初。狭窄了讲,我们是网友,同在书的论坛里混闹玩儿。后来落地,没有见光死,友情却生根发芽,延绵十多年,长成老树并开了花。自认为,绿茶从走出校门继而辗转门户网站到纸媒又进军期刊杂志以至出版界……一路走来,如何成长,我当了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支持者欣赏者,此处便自认为有了说三道四的资格。
(一)书粑粑
暗自思忖,这些年相识的书友中,绿茶可谓与我见面最多的一个。不是北京见,就是深圳见,还有一次极其例外,贵阳见。自从当了“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评委后,绿茶更是每年十一月末到深圳一趟,参与好书的评比。因此,每年定时见,不见不散,像成了约定。
奇怪的是,绿茶每次一见,总是过去的样子,没有变化。永远瘦小,其貌不扬,刚开口时还木讷口吃,但只要预热三分钟,之后开始口吐莲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家事国事天下事样样知晓。当然,最内行地道的当数书事,圈里人的前世今生,尽收眼底,只看他想不想讲了。绿茶却不是口无遮拦的人,尽管闷骚,尺度分寸拿捏得极为合适,于是乎,人缘极好,人脉甚广,识人无数,某次在微信中建群,他与另一个唤老武的书友,呼拉拉地四下拉人,一瞬间就蹭蹭蹭地往三百号人上涨。进到群里,神龙聚首,书界、出版界、媒体界、设计界、绘画界、电影界、网络界各等高人出没,绿茶似是熟络的中介男,插科打诨中忙着介绍这个推荐那个暖着整个场……
绿茶的影响力,不是平生而起的,实话讲,要归功于他的“书”。这些年,书海淘金阅书无数,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早在自媒体还没有出现的2010年,绿茶就搭建了纯属个人空间的小平台“绿茶书情”,定时发布最新书讯,读书心得……
至今竟坚持了6年。“绿茶书情”以多形态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多面目呈现,从刚开始的悄无声息,渐渐引人注意,直至拥护者众,许多书界大V大腕都对它行注目礼,“绿茶书情”成了书界方向标,许多书和期刊都以被“绿茶书情”推荐和提及为荣耀。这一下子凸显了绿茶温州人的性格,把兴趣当品牌经营,锲而不舍;把品牌当事业经营,无怨无悔。说实在的,有时深夜隔着屏幕看着绿茶在那一头为海量书单忙碌,不得不心生佩服,这可是一分钱都没有的蚀本生意呵。
“绿茶书情”以选题取胜。他有媒体人出身的敏感,时不时发起一些名目,譬如“最想念的一本书”、“新春第一书”、“一年一书”、“晒书单”、“星座书”、“童书”等等,全民参与,直至截稿后,他再把@他的所有信息汇总,在浩如烟海信息中,一条一条地叠加筛选再加以编辑,制成一份完整的书情发布单。
我翻阅了“最想念的一本书”专题,参与者众。有认识的不认识的,以书会友,互相交流。有的书友写道“保罗·奥斯特的《红色笔记本》,是关于巧合的故事集,中英双语的。后来我时常会想起它,想起其中的小故事,迟早我会买一本回来的。”有的提交“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高中还是初中,当时觉得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四处流浪,卖文为生,后来知道,其实有趣的不是撒哈拉,是三毛使之有趣。”有人提到“高尔基的《童年》。至今我内心深处总有那一个银装素裹的俄国情结。”有人想念“《神秘岛》,那时候听小说连播,听不全,就特想找书来读。结果从爸还是妈单位的图书馆借到了,可不知怎么没多久那本书就神秘失踪了。”……各人推荐的书林林种种,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的人的阅读趣味,也可以看出不同专业不同教育程度的读者的关注方向。
还有一期“晒书单”,是纪念“绿茶书情”一周年时发布的,绿茶写道:“8月28日是‘绿茶书情’一周年,我想借机发起一个常规的‘晒书单’活动,主题为‘一年一书’,推荐你看过认为最牛逼的书,只推荐一本,并写下微博字数内的推荐理由。”很多网友参与,其中有天涯论坛“闲闲书话”的版主季米。“@季米:《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体会西湖边现代历史上的那些人和物,追寻失去的传统,图文并茂,可按图索骥,读来亲切。”“@一片橙心在玉壶: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薄薄一本小册子,反复读也读不尽。美,写作,寂寞还有爱。多么好的一本书,我多么晚才遇到,幸好,没有错过。”绿茶回复“好书不分早晚”。嗯,不管早晚,他像个辛勤的老农,在不分春夏秋冬不分昼夜的耕地上逐条逐句认真回复,对每个书友每条信息,他都极其尊重极其慎重。
一年后,绿茶又发布一条微博:“整整两年,我在拖拖拉拉中让这份阅读分享在继续。‘绿茶书情’两岁了。突然觉得,坚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是这么幸福。”
“绿茶书情”有读者参与的,也有绿茶自己的视角。比如“阳台晒书”,绿茶就连续多天以“日记”进行了分享:“2012年8月30日,阴霾。我很喜欢各种独立的刊物,自己也收了不少。这本《我爱创意独立刊》是在广州方所买的,介绍了台湾十种很有特色的独立刊物,其中,《蘑菇手帖》和《小小生活》我看过,很棒。这些独立小刊都以自己独特的样态存在,也让我对独立办‘绿茶书情’增强了一些信心。”“2012年9月6日,晴。‘来燕榭’是黄裳先生的斋名,他的很多书话均以‘来燕榭’为名。这本《来燕榭书跋》收录了黄老各种得书始末、版本品评、书林掌故等,这些看似的‘闲笔’实则要具备很强的涵养。我曾刊发过不少黄老谈书的文章在报上,签片老总说‘看不懂’。阅读是对黄老最好的纪念。”“2012年9月8日,晴。加班,晒个书。《历史的历史》是一部关于各种历史的历史,作者把史学放在文明和社会的框架里,告诉我们史家如何选择、讲述、研究和评断。书中讲述了希罗多德、塔西佗、麦考莱、帕克曼等西方史学大家如何处理自身经验和时代的问题。”“2012年9月12日,晴。十年前,《城记》让我们记住了王军,十年后,王军带来这本《拾年》。王军感叹:‘十年过去了,这是怎样的十年啊?’他这些年写下一篇篇饱含对北京城热爱和揪心的文章,见证了这个城市的生死纠葛。很对不起的是,晒这本书时,背景是高楼大厦,这是王军最不愿看到的。”……每一则里边,看似字数不多,信息量却很大,有观点有体味有思考有背景有心情,标签只贴了一个:绿茶。
是的,绿茶专卖,非绿茶莫属。
绿茶聪明的地方,还在于他像一个总编辑或一个总设计师,总因时制宜地将“书情”多元行进,岁末就推出盘点,把各媒体各网站各杂志各机构的年度十大或是年度好书进行集结梳理,再汇总推出,方便读者对比参照进行分析。他曾横跨多家媒体担当年终十大好书评委,除“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外,他还任《新京报》年度十大好书评委,新浪网、凤凰网十大好书评委……此外,他把目光朝向海外,推出“年度中外媒体好书评选汇编”……
集纳的好处是产生凝聚力,力量以N倍数裂变放大。于是绿茶又乘胜做了一些好书榜的汇编和合集,如“好书榜汇编发布”、“绿茶书情2010合辑”等等。
“绿茶书情”更像绿茶个人的风向标,有心人可以从中窥视到绿茶的工作变化或是生活状态。我承认自己内心是个“八卦王”,某日看到一条微博:“【介读所】@文史参考上的@绿茶书情专栏,下期将推荐《文明·国家·大学》《文明》《在欧洲》《浩荡两千年》等13本书。”发现绿茶毅然离开了供职的《新京报》,前往人民日报下属的《文史参考》(后更名为《国家人文历史》),这小子,表面上看散漫,竟过起了朝九晚五的生活……
绿茶去了之后,原先面目厚重的《文史参考》,有了新风。为备春节选题,他别出心裁地想出了请名家给自己心目中的古人写一封跨越朝代穿越千年的信。那一期,马勇、杨照、周泽雄、解玺璋、阿丁等20名家参与,《蒋方舟:写给张爱玲的一封信》,《黄道炫:写给蒋中正的一封信》美文集体奉献。我是绿茶在深圳的发行点,每期都能收到一个重重的包裹——十本《文史参考》,然后开始在深圳报业所在的南院北院奔跑,送达《特区报》《商报》《晶报》《晚报》的绿茶“相好”。
忽然某天又看到“《东方历史评论》首期推荐书单,分别由张树新、朱学勤、马勇、书盟推荐”。才知道,2013年初绿茶已去职《国家人文历史》,加盟许知远的《东方历史评论》,成为执行主编。此时绿茶已荣升茶爸,注意力的重点在小茶包身上。据他说,这样可以在家编,不必踩着点坐班。由此,我这个深圳发行点,开始收到《东方历史评论》,开始南院北院奔跑送达。投递到的每个人,我都叮嘱一句,你们要上去@绿茶呵。只是这帮“坏银”,估计没人照做。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没再收到来自绿茶的杂志了。
网上的“绿茶书情”,在绿茶当爹后,选题开始了变化,比如《儿童书单》,“养过孩儿的人,最知道自己孩儿的喜好。所以,2013年度儿童书单的主题为:女儿爱看的6本书和儿子爱看的6本书。”《星座书单》,“作为一名书单控,总想试着征集一下星座书单,看是不是能从大家的分享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来,或者可能完全没有规律可言,那也无所谓,也当作一次美好的阅读分享吧。”
绿茶的招牌是书情,但他也做了很多书情之外的与书相关的事儿。这里小曝两件:
一件是,2011年曾在微博上看到他转发了@大象85的一条微博,大意是说华贸的读易洞书店停业了。想不到一年后,这家书店却进驻了绿茶所居住的万科小区,绿茶和杨早、邱小石、读易洞de洞婆婆在那里成立了一个“阅读邻居”,时不时举办新书阅读分享会。2012年,杨早发了一条“2012年@读易洞店庆六周年的正日。线下来不及搞活动,线上贺一贺吧——吾洞虽小,吾树虽幼,必求友俦于四海,必广耳目于天下,必留尾注于青史”,绿茶随即响应:来一场@阅读邻居特别读书会,纪念洞洞六周年。
只能说,缘分的东西,说来就来,躲都躲不掉。
另一件是:2013年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赴河南考古时不慎脚部受伤,回京治疗近一年后,天南地北的书友都挺担心他的身体和心情状况。想不到绿茶竟成功地忽悠他开通了个人的公众号“止兰斋”,每周在上边发布所写的藏书故事和探访各地书人书房的故事,关注者众。由此讲来,绿茶功不可没。
我所在的报纸编辑部约绿茶写季度荐书,分春夏秋冬,每季一个版作为好书集结。多年合作下来,大家有一个共识,绿茶是台拖拉机。被催稿时的绿茶,总是态度极好歉意连连。他自觉地在拖拉机面前加了个“大”字,以示“超级拖”。我倒觉得绿茶其实很勤奋,他的拖,并不是他偷懒,而是他线条太多,忙于各种荐书书目榜单的打理,他花出去的时间,是大伙难想象的。有时真的佩服这个瘦小的人内在能量之巨大,书于他,刨地三尺,也能被挖出来。幸好,这不是替老板打工以绩效计劳动所得的,完全是他的乐趣所在。再苦再累再繁杂,他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所以,拖拉一下,又算什么呢?每次他交来的稿子,读之都有喝彩声。
久违多时的80年代的先锋主义作家徐星也说,认识绿茶兄十多年了,绿茶的踏实做事不张扬和儒雅给我印象很深,相信绿茶的推荐。
(二)茶粑粑
绿茶是个超级奶爸,他曾经为了小茶包,辞职回家洗尿布喂奶粉,当起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茶粑粑。
2013年小茶包出生,绿茶注册了一个“我家小茶包”的微博,主人是“我爸爸”,定时发布小茶包的各种发展动向以及茶粑粑的爱心宣言。因为太发自肺腑了,与平时感性的绿茶落差不太大,但作为潜水的旁观者,还是被他初为人父的激动所软化,于是决定抄录部分:
“小茶包,过了零点了,爸爸才闲下来写日记。今天是你阳历满月,爸爸再次祝你满月快乐!自从你出院回了家,今天是你第一次出门,爸妈带你去打预防针,你小人家很勇敢,哭了几声就呼呼大睡了,真乖。爸爸刚才翻看你今天的照片,再回看你这一个月来的照片,你小人家真的长大了,吼吼。”
“小茶包,今天是大年初一,是你人生第一个春节。早起收到第一个压岁钱,是姥姥给你的,你哭着迎下压岁钱,也没说声谢谢,爸爸替你向姥姥表达了感谢,‘姥姥辛苦了’。在你以后的十几二十年间,压岁钱都会是你每年过年最重要的礼物。爸爸真想像你一样过年还能收到压岁钱啊。”
“小茶包,今天你100天了。这一百天,每一天都历历在目。粑粑的日记写的越来越少了,时间几乎都属于了你。今天没办百日宴,简单地带你去照了百日照。现在你累了,在美美地睡觉,每当这个时候,粑粑麻麻都觉得时间难得,抱着电脑玩会儿,或者不着急地吃点东西。你今天一直都乖。”
“小茶包,今天是你人生第一个儿童节,粑粑麻麻本想带你出去玩,一想孩子玩的地方肯定人山人海,怕折腾你,就没出门,还像往常一样在小区里溜达,人好少,平时一起遛弯的小朋友们都出去玩啦。你倒不在乎,玩的很高兴,各种好奇和东张西望。小小的小区是你大大的世界。”
……
哈哈,从出生满月到人生第一个春节到一百天到第一个儿童节到满五个月……可写的太多了,小茶包于他,就是另一个不一样的“绿茶书情”,日夜守候,乐在心头。
出差便成了绿茶的苦差事。我们参加贵阳书市,活动结束后,他原本准备留下来到周边县城考察书店情况,结果我们前脚刚走,他后脚已回。问不是搞田野调查吗?答,想小茶包,改变主意了。看他写的旅途心情,也的确让人揪心:“小茶包,昨天你满11个月,麻麻说你又长高了,粑粑很高兴,但是说你瘦了,粑粑很难过。粑粑已经在台湾一周,还要待一周。过去的一周,你生病了,一直没有好,没有粑粑在身边,麻麻很辛苦。你快快好起来,别让粑粑担心。这一周来,粑粑每天魂不守舍,疯狂想你,想马上飞回你身边”。
有了小茶包的绿茶,职可以辞,书却不能辞。果不其然,写小茶包,绿茶还是离不开书。
“小茶包的第一本书。小茶包,这是你人生的第一本书。是一本躲猫猫纸板书,书名叫《猜猜我是谁》。对你来说,书是用来吃的,不是看的。没想到的是,在那么多玩具中,这本纸板书居然是你的最爱之一,从三个月啃到六个月,终于被你啃成两瓣,封面脱落,书脊翻起。它完成使命暂时退出你的玩具世界。”
“小茶包的第二本书。是一本英文的触摸数字书《Touch and Count》。刚开始,他不喜欢这本,一是太大,二是色彩不够鲜艳。随着第一本《猜猜我是谁》被啃坏,这本触摸书他越来越喜欢。也比较少啃这本书,慢慢会站后,喜欢踩在上面。10个数字里,他最喜欢9,可能是数字9的图案有点闪闪。”
“小茶包的第三本书……”
进入2014年,茶爸日记停了下来,估计版权所涉,怕被某些人抄袭剽窃(哈哈,比如我),为出版计,故不再公开泄密。这可苦了我们这些偷窥者,少了些许乐趣。
记得贵阳书市的夜市小摊上,喝着高度白酒的绿茶,忽然口齿伶俐,争辩评书的程序、环节、资格,以及出版的意义……那时,他还赋闲在家,带着小茶包,编杂志为生,兼带做点关于书业的社会调查,赚点小家补。也就是半年时光,此时,已然负责全国各大机场中信书店的茶总,正磨刀霍霍,稳健迈向新征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