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布兰和万瑞尔追溯了企业声誉理论渊源,从中提炼出企业声誉的六个属性:
(1)声誉明晰了企业在组织领域的突出地位;
(2)声誉是企业内部识别的外在反映;
(3)声誉源自企业发展历史及此前的资源配置;
(4)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标准对企业的能力和潜力进行评价;
(5)声誉可以简化企业绩效的构造;
(6)声誉体现了评价企业效率的两个维度。
一、声誉的独特性
1.声誉与信誉的区别
声誉与信誉的关系,简言之,是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企业信誉是对企业某一方面的评价,而企业声誉则是对企业总体的评价。
2.声誉与商誉的区别
声誉与商誉的异同可归纳如下:首先,声誉是一个过程量,在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企业声誉是不一样的。而商誉是一个状态量,是企业声誉在某个时刻的价格,只存在于某一特定的时间。其次,声誉与商誉密切相关,两者可以说是互为因果。
二、声誉的建设与维护
其实,从企业声誉的来源可以清晰地看到企业声誉建设与维护的客体。企业声誉的源泉是:基于企业行为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评价,这些评价被统称为企业声誉。所以,客体就是利益相关者。因此,要获取良好的声誉,企业不仅需要控制行为,而且更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利益相关者正确理解企业行为。因此,我们所说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直接受企业行为影响的个人和组织,同时还包括没有直接受企业行为影响的个人和组织,但这些个人和组织在解释企业或行业声誉时会发挥一定作用,甚至影响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如政府、媒体、公共利益群体等。
三、中国企业声誉建设的独特性
由于所有制的多样性,中国企业声誉建设也呈现了一定的“多头并进”景象。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国有企业声誉建设往往注重企业投资者、国家的权力代行体——“上级”,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与国有企业“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理相比,民营企业往往比较注重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第二节 声誉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机制与效应
一、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标准也从原来注重投资者回报到注重财务回报,现在则更加注重投资者回报和财务回报的结合。但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学界众说纷纭。
因此,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并无定论,但大多数的研究还是支持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统一的基础
过去,学者习惯用委托代理理论模型研究企业治理模式。而开明自利论认为人是自利的,但行为是可信赖的,以及人的目标并不仅仅是追逐经济效应。这一理论假设更符合现实情况,因为个体价值体系存在多维性。因为公平、公正和互惠,个体自利也会与群体利益联系在一起。企业声誉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能够紧密耦合利益相关者诉求的能力,更多的是一种信任。企业声誉应当产生并作用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而不是企业单向行为的结果。所以,企业声誉的重要支柱就是利益相关者对其的信任。
三、企业声誉的信任形成机制
与委托代理理论假设的机会主义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更强调信任的基础。因为相对内部自身修养而言,外部影响约束机制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本研究将信任的来源划分为三类:基于企业能力或竞争力的信任、基于善意的信任和基于道德诚信的信任。虽然企业不是万能的,甚至在其他领域,企业也存在明显的短板,但也正是由于在某些特定领域,企业拥有异于其他企业的独特能力,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具有实践其目标、诺言的能力。
四、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声誉互动机制
1.互联网声誉的互动性
与以往通过单向的广告传播来吸引顾客不同,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显得更为频繁与重要。
2.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与传统信息传播渠道相比,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影响范围有了极大的变化:从传统单向定时播报的媒体到7×24小时的互联网双向实时媒体,从区域性媒体到“地球村”的网络自媒体,铸就了不同于以往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时效性。
3.互联网善意与道德诚信信息传递的便利性、权威性
相较于以往,借助第三方信息的评价,企业善意、道德诚信更容易传递给利益相关者。正是由于第三方评价信息的权威性,此类评价体制得到了利益相关者的认同与采纳,因而也受到了亚马逊等互联网企业的追捧。
五、企业声誉的变现——大数据时代
企业声誉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就是企业信用。某种意义上看,企业信用的量化指标是对企业声誉相关信息的实时综合判断。
1.“信息不对称”对交易成本的影响融资成本包括融资使用费和融资费用。
2.互联网融资创新模式交易成本分析
(1)金融脱媒相对化:资源配置相对去中介化。(2)信息不对称的非电商金融抗风险能力有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