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四个人的访谈录像放给被测试者:第一位是位成功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现得非常优秀,谈吐举止恰到好处,不时地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第二位同样是位成功人士,但他在台上的表现有些紧张,甚至把咖啡杯打翻;第三位是普通人,虽然在台上很放松,但是言之无物;第四位也是位普通人,状况更糟,不光说不出什么出彩的话,因为过于紧张,还把咖啡杯打翻。
录像播放完毕,教授让被测试者选出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人。毫无疑问,大家最不喜欢的就是第四位先生。但最喜欢的,却不是第一位谈吐不俗、无可挑剔的先生,而是第二位打翻了咖啡杯的先生。
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了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效应——“出丑效应”,又叫“仰巴脚效应”。这个效应其实就是逆思维思考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每个人心里,努力塑造优秀完美的自我、不愿意把缺点暴露出来是最正常不过的思维,人人都想维护一个好形象,然而,此效应正是让你背弃以往的想法,通过出丑达到受人欢迎的目的。这种反向思考的确是有作用的。一个能力超群的权威人物,身上的缺点或行为上的失误反而能够增加他的吸引力。道理很简单,权威人物的“丑处”,会让人觉得他也会“食人间烟火,犯人间错误”,从而更具贴近感和真实感,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完美之神”。正是这种贴近感和真实感,增加了权威人物的魅力。
美国有位总统:在庆祝自己连任时开放白宫,与一百多个小朋友亲切“会谈”。
10岁的约翰问总统:您小时候哪一门功课最糟糕,是不是也挨老师的批评?总统告诉他:“我的品德课不怎么好,因为我特别爱讲话,常常干扰别人学习。老师当然要经常批评的。”他的回答,使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这位总统的话紧紧抓住了小朋友的心,使小朋友认为总统和他们是好朋友。即使场外的大人们看到这样的对话场面,也会感到总统是一个亲切的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位总统展现的不仅是亲和力,更是人际关系中“同理心”的特质。他利用这种特质,透露给儿童他的过去和他们一样,也常被老师批评,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也会成长为有用的人。他自曝己丑,其目的不仅是拉近和小朋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同时也塑造了一种在美学上称之为“缺陷美”的形象。
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物,如果敢于承认自己人性上的瑕疵或表现出与大众并无多大区别的一面,他将比神圣而高不可攀的人更讨人喜欢。
政客由于意见不一,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攻击,但有一位政客运用“出丑效应”化解了一次危机。
有一次,一位不怀好意的记者前去拜访他,记者希望能在这次拜访中获取一些有关他的丑闻资料。对于记者的来意,政客心知肚明。对于这位不速之客,拒绝肯定不行,怎么办呢?很快,这位政客想到了解决办法。见到记者,这位政客很是冷静。他让记者坐下来,说是要慢慢聊。见他如此冷静,记者暗暗佩服。
坐下不久,侍者端上了咖啡。政客迫不及待端起杯子就喝。“天哪,好烫!”政客大叫一声,马上扔掉了杯子,咖啡洒了一身。侍者赶忙帮他收拾,政客冲记者尴尬地笑了笑。记者眉宇间舒展了许多。这时,政客拿起了香烟,记者看到他竟然将香烟倒着插进嘴里,然后打着打火机,准备从过滤嘴处点燃香烟。记者赶忙善意地提醒他,政客慌忙把烟拿正,连忙向记者表示谢意。
看到政客一连串狼狈不堪的样子,记者忽然觉得不那么反感他了,甚至觉得和政客间亲近了很多。
通过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缺点,淡化自己的光芒,打消别人的反感,这个政客不可谓不聪明。
我们大多是普通人,在与人交流时千万别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人,这种人不仅容易让人感觉不够真诚,还容易给对方造成一种压迫感,令人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可能引起对方的嫉妒和敌视。一个过于高大、完美的人物一般会让人敬而远之。所以,与人交往时不必刻意保持完美的形象,坦诚自己的某个小缺点或过去的某个小过错,会更有效地提升你的亲和力,增强别人对你的亲近感。
智慧点读
在每个人心里,努力塑造优秀完美的自我、不愿意把缺点暴露出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人人都想维护一个好形象,然而,“出丑效应”正是却让你背弃以往的想法,通过出丑达到受人欢迎的目的。
kfYV3CVOqu5RygoNDVhFXYgR7MVO7+MK1n+KdMT6Vtc9XpQgYuCWHP5REKg40ddUbIZxKO3XZlXwIziPYIz09g==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