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优点-减轻忧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本章提要:如何减轻忧虑

    你在担心什么?

    你可以做什么?

    何时付诸行动?

    问题的起因是什么?

    你有什么解决办法?

    1.揭开忧虑的秘密

    如果我们把花在忧虑上的时间用来寻找忧虑的起因,那么忧虑就会在我们智慧的光芒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你应该还记得,上一章里我介绍过威利·卡瑞尔的万能解忧公式,这个公式能不能解决令你忧虑的问题呢?当然不能。

    那我们遇到问题时,该怎么办呢?我来告诉你答案,你一定要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步骤,来应对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个办法分为三个步骤:

    一、看清事实

    二、分析事实

    三、作出决定

    这三个步骤不是我独创的,是亚里士多德教给我们的,他自己也曾经用过。那些像地狱一样困扰我们的问题,一旦想要解决的话,我们就必须用到这个方法。

    看清事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事实都看不清楚,后面又怎么能谈得上妥善地解决问题呢?没有清晰的事实脉络,我们就好像“盲人摸象”一样,连走到悬崖边上还不知道脚下的危险。当然,这个也不是我研究出来的,这是已故的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学院院长赫伯特·赫基斯告诉我的。赫基斯院长生前曾协助过二十万名学生解决他们的忧虑问题,他说:“混乱必然导致忧虑。”他认为忧虑产生的原因,多半是由于人们没有足够的知识来应对他们所处的环境。他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如果有一个问题需要他在下周二之前解决,那么在这天到来之前,他完全不会试着作出决定,他要做的只是全力搜集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事实。等事实都搜集全了,事情的脉络自然也清晰了,到时他要解决问题,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赫基斯院长告诉我,他借此完全摒弃了忧虑。他说:“目前我的生活中,完全没有忧虑这个词的存在。一个人只要能够把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寻找事情的真相上面,他的忧虑就会像暗夜中的影子一样在智慧的光芒下消失。”

    我们大多数人又是怎么做的呢?爱迪生说:“人们不愿意花工夫去思想,简直无所不用其极。”即使我们真的去追求事情的真相了,我们也常常像猎狗那样,只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一面,忽略不感兴趣的一面。片面地追求,其结果就是令我们的判断中有很多是偏见。就像安德烈·马罗斯说的:“一旦和我们的欲望相符合了,我们就说它是真理;一旦相悖,我们就会特别愤怒。”

    正因如此,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找到问题的答案是件非常令人困惑的事情。这就好比一个人非要证明2+2=5一样,不仅他自己的日子很不好过,就连他周围的人也跟着受连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赫基斯院长说:“我们应该、必须以一种超然、客观的态度来面对问题。”

    诚然,当一个人开始忧虑的时候,头脑往往都会有些不清醒,情绪也容易激动,冷静地寻找事实真相对他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过,我找到了两个好办法,有助于人们以客观的态度冷静分析问题。

    第一个办法:在搜集事实资料时,假装不是在为自己,而是在为他人搜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一来,有助于我们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和超然的态度,同时还可以很好地控制情绪。

    第二个办法:在搜集给我们造成忧虑的事实真相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假设自己是对方的律师,也搜集一些不利于自己的证据,换句话说,就是找一些对自己不利和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实。然后把这两方面的事实都写在一张纸上,很多时候,真理就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出现了。

    在这里我要特别申明的是,如果无法看清事实真相,你、我、爱因斯坦,甚至包括美国最高法院在内,都无法对任何一件事作出最明智的裁决。智者爱迪生十分明了这一点,他死后留下了几千本笔记,详尽地记录了他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真相。

    当然,只是搜集资料对于解决忧虑也是于事无补的,我们必须要系统地对事情加以分析和诠释,否则一切仍将处于混乱之中。

    下面介绍一下我个人的经验。我会把所有的事实都写下来,然后一一加以分析,这样事情解决起来就会容易得多。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当我把事实一一列举出来后,问题就已经开始变得很清楚了。查尔斯·吉特林告诉我们:“只要把问题讲清楚了,事情就已经解决了一半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下面我就用我亲眼所见来告诉你这个方法有多么神奇,故事的主人公叫格兰·李欧菲,是一个我认识多年的朋友。

    李欧菲在远东地区做生意,担任上海亚洲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直到1942年日本入侵上海前,他都可以说得上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人占领了上海,还派驻了一个“军方清算员”,命令李欧菲先生协助他们清算保险公司的财产。“对于这件事,我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只有死路一条,”李欧菲说,“我无路可走,只好遵命行事。不过我藏起了一张大约七十五万美金的保险单,因为这张保单不是上海公司的资产,而是属于香港保险公司的。但是这没能逃过日本人的眼睛,他们最终还是发现了这件事。

    “当时我并不在办公室,我的会计主任后来告诉我,那个‘军方清算员’当时大发雷霆,又拍桌子又骂人,把我骂得一文不名,说我是个无耻的强盗。听了会计主任的转述,我知道我很有可能会被日本人抓走的。

    “我很担心自己会被日本人抓进宪兵队,因为我曾听朋友说过,他们是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去那个地方的。我还有几个朋友在宪兵队受尽了酷刑的折磨后,还是死在了那里。如今我又要去了,我该怎么办呢?这么多年来,我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每当自己担心时,就坐在打字机前打下这样两个问题自问自答:第一,我担心什么呢?第二,我该怎么办呢?

    “以前,我都仅仅在心里回答这两个问题,不会写下来。但是这次我发现把问题和答案都写下来,能令我的头脑更清醒,思路更明确。

    “那天,我写的是:

    第一,我担心什么?我害怕明天被送进宪兵队。

    第二,我该怎么办?以往我回答这个问题顶多花三十分钟的时间,但是这次我花了好几个小时来想这个问题,还一一列举了自己可以采取的行动以及每一样的后果。简单说来,我可以去找那个日本‘军方清算员’解释清楚,可是如果翻译故意激怒他,我可能就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处死了。其次,我还可以选择逃走,当然这条是最不可取的办法,因为日本人一直在监视我,如果我被他们抓住,会直接被枪毙的。第三个办法,我留在自己的房间里哪也不去,连公司也不去。不过这样的话,日本人会更加疑心,也许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我就直接把我带走了。最后一个办法我觉得比较可行,星期一早上我照常上班,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也许日本人还会忘记这件事情,而且他们那时也比较冷静了,即使问起我来,也更容易听进去我的解释。而且离开住处去上班,还可以让我摆脱身边两个日本宪兵的监视。

    “想到这儿,我决定采取第四个办法,星期一一大早,我和往常一样来到公司。当我走进办公室时,日本的‘军方清算员’正坐在那里,谢天谢地,他只是看了我一眼,什么话都没有说。六周后,他奉命调回东京了,我的担忧就此结束。”

    李欧菲将自己能活着从日本人手里逃脱归功于自己的镇定。他认为,要不是那个下午他能坐下来冷静分析自己当时的处境、采取合理的做法,他很可能就会陷入一片混乱,甚至还有性命之忧。如果他没有清晰地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接下来的日子他都可能如惊弓之鸟一样生活在对日本人的恐惧中。万一他周一上班见到日本人时满脸恐惧,肯定会引起他们的怀疑,进而追究那张保单。

    李欧菲认为,如果我们因为不能达到目的、不能控制自己,总是在一个小圈子里团团转,那么我们离精神崩溃也就不远了。人一旦清楚、明确地作出一个决定之后,一半的忧虑都会随之消失。他介绍了可以减轻他90%忧虑的办法:

    第一,明确写出自己担心的事情。

    第二,冷静地分析对策。

    第三,明确地作出决定。

    第四,决定好就去做。

    作为今天美国在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几位商人之一,格兰·李欧菲先生诚恳地告诉我,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对忧虑的冷静分析和正视。

    威廉·詹姆斯说:“决定一旦作出,就要在当天付诸实现,不必担心因此产生的责任和后果。”他的意思是,只要我们经过深思熟虑作出了决定,就要马不停蹄地去做,如果到时再停下来左顾右盼的话,结果只能是再带来更多的困惑。

    俄克拉何马州最成功的石油商人怀特·菲利浦用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如何将决心付诸行动:“我的经验告诉我,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后,还一味地考虑、思索,一定会造成新的困扰。当过多的调查和考虑束缚住我们行动的手脚时,就说明到了我们毫不迟疑去行动的时候了。”

    在这一小节的结尾,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格兰·李欧菲的方法:

    第一,我担心什么?

    第二,我可以做什么?

    第三,我的决定是什么?

    第四,什么时候付诸行动?

    2.给生意中的忧虑打五折

    我们常常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开会讨论问题,但却从没人明白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工作了很长时间的人,初次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会想:这是个多么荒谬的标题啊,我都工作十几年了,还能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吗?现在竟然有人要告诉我可以减轻一半的压力,真是荒谬啊!

    如果我在几年前看到这个标题,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这样的标题大而空,好像可以回答你任何问题,但是又什么都解决不了。的确,从我之前分析的结果来看,真正能帮助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我能做的,只是让你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给你提供一些参考,剩下就看你的了。

    在这里我得再提一次亚力西斯·柯瑞尔博士的话:“不会拒绝忧虑的商人,一定不会长寿的。”

    忧虑危害的严重性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了,如果我能帮你减轻其中的10%,你觉得满意吗?如果你觉得满意,下面我就给你介绍一位商人,看看我的办法是如何减轻了他50%的忧虑的。事先我要声明的是,我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我不会给大家讲那种没法查证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里昂·许孟津,他是西蒙出版社几位高级主管之一,现在在洛克菲勒中心担任袖珍图书公司董事长。他这样对我介绍他的经验:

    “十几年来,我每天都有至少一半的时间用来开会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我们时而紧张得走来走去、时而坐立不安、时而还会大声争吵和辩论。散会后,我总是感到精疲力竭,可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当时如果有人告诉我可以找到办法减去开会时间的四分之三,我一定觉得那是个笑话。可是后来,我一直在想,肯定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果然被我找到了,这个办法我已经用了八年了,不仅提高了我的办事效率,还改善了我的健康,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我立即停止了原有的开会议程。以前我们开会时,总是由每个人将烦人的事情先报告一遍,然后再问我该怎么办。第二,破旧后,我立了一个新规矩,任何一位想问我该怎么办的同事,必须自己首先准备好一份报告,同时回答四个问题: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起因是什么?可行的解决方法有哪些?你觉得哪个最好?因为我们以前开会时,经常是大家争吵了半天后,才发现都没有明白到底为什么争吵。等有人提出解决方法时,又马上会遭到不同意见的围攻,甚至最后都跑题了还不知道。

    “新规矩实行后,我的下属很少再拿着那些问题来烦我了。因为他们发现,为了认真回答上面四个问题,他们必须搜集大量的事实材料,慎重考虑后才能想出最可行的解决方法。这样一来,他们至少有四分之三的问题不用再来问我,即使当他们来和我讨论剩下的四分之一问题时,耗费的时间也少了三分之二,因为他们事先已经有了一个大致清晰的思路,只不过在无法把握更大决定的时候征求我的意见罢了。”

    经过里昂·许孟津的改革,如今袖珍图书公司的办公室再也看不到众人耗费大把的时间讨论一个谁都说不清楚的问题了,大家都把节省下的时间用在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上。

    法兰克·毕吉尔是美国保险业巨子,他用类似的方法不仅减少了生意上的忧虑,更可喜的是还增加了公司收入。

    法兰克·毕吉尔说:“在我刚开始推销保险时,我对工作充满了单纯的热情,可是后来在工作中发生了点儿事情,让我一下子很气馁,开始看不起自己的工作,甚至一度想要辞职。这时我想到另一件事,周六早上我坐了下来,开始寻找自己忧虑的根源。

    “我开始问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的好方法?答案又是什么呢?其实那段时间我一直被业绩不好所困扰,我拜访了那么多客户,和他们谈得也很好,可是每到要签约的时候,他们总是犹豫不决。为了找到解决的办法,我拿出自己这一段时间的工作记录本,发现我卖出的保单里,有70%是第一次见面就成功签约的,另外23%是在第二次见面敲定的,只有7%的保单是经过多次见面成交的。看到这,我真是很难过,原来我的沮丧只是为了这7%啊,换句话说,我工作中至少一半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上面了。想清楚这些后,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我坚持每个客户最多拜访两次,把其余的时间用在开发新客户上面。结果真是难以置信,我的业绩是原来的两倍。”

    法兰克·毕吉尔在美国人心目中是明星保险推销员,可是谁能想到他还曾打算放弃自己的工作呢!看了他的故事,我们可以说冷静地分析问题促使他迈出了事业上的一大步,并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看书的你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呢?这里我把这几个问题再列一下:

    第一,问题到底是什么?

    第二,问题的起因是什么?

    第三,可行的解决方法有哪些?

    第四,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可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