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批评是变相的恭维
1929年,美国教育界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各地的学界人士都涌到芝加哥去见证这个大事件。几年前,一个名叫罗伯特·哈钦斯的年轻人边工边学在耶鲁大学完成了学业,他做过服务生、伐木工人、家庭教师,还卖过晾衣绳。现在,仅仅8年之后,他竟要就任全美第四富有的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了!他多大了?30岁。太不可思议了!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都大摇其头,各种批评纷至沓来,像山上崩落的岩石,朝这个“神奇小子”砸来。人们说他这样也不好,那样也不好——太年轻、经验不足、他的教育理念太过荒谬。连各大报纸都加入口诛笔伐的阵营。
在罗伯特·哈钦斯上任那天,一个朋友对他的父亲说:“今天早上看报纸,发现社论在批评你儿子,我真吃了一惊。”
“是啊,”老哈钦斯回答道,“批评很激烈,不过要记住,从来没有人会去踢一只死狗。”
不错,这只狗越是重要,人们踢打它时所得到的满足感也就越强烈。后来成为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现在是温莎公爵)的威尔士王子对此有过切身的体会。当时王子大约14岁,就读于德文郡的达特茅斯学院,这所学校相当于美国安纳波利斯的海军军官学院。一天,一位海军军官发现他在哭泣,就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一开始他不肯说,但后来终于说出了真相:原来他被几个海军学员踢了。学院院长把所有学生召集起来,告诉他们,王子其实并没有向老师告状,但他一定要查清楚为什么单单王子遭到这样粗暴的对待。
在一番支支吾吾、吞吞吐吐之后,那些学员终于承认说,他们这么做是想等自己以后成为皇家海军指挥官时,可以向别人吹嘘,他们曾经踢过国王的屁股!
所以,如果你遭到别人的攻击和批评,请记住,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的自重感因此得到了满足。这往往表明你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值得别人关注。很多人在指责那些教育程度比自己高,或者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成功的人的时候,就会产生巨大的满足感。比如说,就在我创作本章内容的时候,一位女士给我写了一封信,痛骂救世军创办人威廉·布思将军。因为我在广播中做过一期节目,对布思将军进行了褒扬,这位女士就写信告诉我,说布思将军曾经侵吞了用于救助穷人的800万美元筹款。这种指控当然是荒谬的,而这位女士的目的也不是想弄清事实真相,她只想打倒一个远比她高尚的人,从而让自己狭隘的心胸得到满足。我把她充满恶毒话语的信扔进了废纸篓,然后感谢上帝,没有让我娶这样的女人。她的信没有改变我对布思将军的看法,倒是让我认清了她自己。叔本华多年前说过:“小人因为伟人的错误和过失而倍感兴奋。”
没有人会相信耶鲁大学校长会是个小人,但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提摩西·德怀特却显然以诋毁一位美国总统竞选人为乐。这位耶鲁校长警告说,如果此人当选美国总统,“我们的妻女将会成为合法娼妓的牺牲品,眼睁睁地蒙羞受辱,斯文扫地,道德沦丧,人神共愤。”
听起来像是在谴责希特勒吧?事实上他是在谩骂托马斯·杰弗逊。哪个托马斯·杰弗逊?肯定不会是那个不朽的伟人托马斯·杰弗逊,不会是那个《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民主政体的守护神吧?错了,正是这个人。
猜猜看,有哪位美国人曾被人骂做“伪君子”、“骗子”、“比谋杀犯好不了多少”?报纸上曾有一幅漫画,画着他伏在断头台上,一把大刀正准备砍下他的脑袋。他骑马穿过街道的时候,一大群人朝他又骂又嘘。他是谁呢?乔治·华盛顿。
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也许人性从那以后已经有所进步了吧。让我们看看海军上将罗伯特·皮尔里的例子吧。这位探险家于1909年4月6日乘着狗拉的雪橇到达了北极点,一举震惊世界。几百年来,无数勇士历尽艰辛,甚至失去了生命,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皮尔里也差点死于饥寒交迫,还有8个脚趾被严重冻伤而不得不切除。他几乎难以承受一路上的各种艰险,甚至担心自己会神经错乱。而在华盛顿,他的那些海军上司们却因为皮尔里声名鹊起而感到愤怒。于是,他们诬告他假借科学研究之名筹集经费,却在北极“无所事事地到处闲逛”。而且,他们或许也真的相信这种指责了,因为当你主观上愿意相信的时候,就很难再让你不相信了。他们打定主意要羞辱并封杀皮尔里,直到美国总统麦金利亲自下令,才让皮尔里得以在北极地区完成他的事业。
如果皮尔里当时在华盛顿的海军总部上班,还会有人这样指责他吗?不会的,那样的话他就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了。
格兰特将军的遭遇比皮尔里上将还要悲惨。1862年,格兰特将军赢得了北方军的第一次决定性胜利,这次胜利是在一个下午的时间内取得的,也使格兰特一夜之间成为全体国民的偶像,甚至在遥远的欧洲都引起了巨大反响。从缅因州到密西西比河沿岸,教堂的钟声为之响起,庆祝的篝火也为它点燃。可是,就在取得那次大捷之后的六周内,北方军的英雄格兰特将军就被逮捕了,手下的部队也被夺走。他在屈辱与绝望之中悲伤痛哭。
为什么格兰特将军会在胜利的高峰时被拘捕呢?主要是因为他引起了那些傲慢的长官对他的艳羡与嫉妒。
当我们因遭到不公正的批评而陷入忧虑时,请记住第一条原则:
不公正的批评往往就是变相的恭维。要记住,没有人会去踢一只死狗。
第二十一节 面对批评 一笑了之
有一次,我访问斯梅德利·巴特勒少将,就是绰号“老锥子眼”、“地狱恶魔”的那个巴特勒。还记得他吗?他是所有统率过海军陆战队的将军里最丰富多彩、也最会摆谱儿的人。
他告诉我,他年轻时急于成名,渴望给每个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段日子,只要一点点批评都会让他痛苦万分。不过他承认,在海军陆战队的30年让他坚强了许多。他说:“我曾被人痛斥、侮辱,被骂成是黄狗、毒蛇、臭鼬,我还被那些骂人专家诅咒过,他们用英语中都没法摆上桌面的肮脏字眼来骂我。这些会让我懊恼吗?呵呵!现在要是听到有人在背后骂我,我都懒得回头去看是谁在说话。”
也许是“老锥子眼”巴特勒把批评太不当一回事了,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把这种对我们的冷嘲热讽看得太过严重了。我记得几年前有一次,一位纽约《太阳报》的记者来参加我的成人教育班示范授课,然后写了一篇报道,对我和我的事业大加讽刺。我生气了吗?是的,我认为这是对我个人的一种侮辱,于是打电话给《太阳报》执行委员会主席吉尔·霍奇斯,要求他刊登一篇文章澄清事实,而不是这样嘲讽攻击我。我当时决心要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付出相应的代价。
现在我对当时的做法深感惭愧。我现在明白了,买那份报纸的人中,一半的人根本就看不到那篇文章;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中,又有一半会拿它当娱乐谈资,而另一半以幸灾乐祸的心态看这篇文章的人会在几周内把它忘得一干二净。
我现在知道,没有人真正关心你我的事情,或是在意别人怎么议论我们。他们只会想到自己的事,从早上睁开眼一直到午夜上床睡觉。他们对自己一点儿头疼脑热的关心,要远超对你我死讯的关心。
即使你我教人骗了,遭人嘲笑,被人出卖,背后挨了一刀,或者遭到某个我们最亲近的好友的背叛,我们也不要深陷自怜的深渊。相反,我们可以提醒自己,发生在耶稣身上的也正是这样的事情。在耶稣12个最亲密的朋友中,有一个人因为一点赏金而背叛了他,这个人所贪图的,用现在的钱币衡量的话大约只有19美元。另一个最亲密的朋友在耶稣深陷麻烦时公然背弃了他,三次宣称不认识耶稣,甚至还发了誓。六分之一!这就是耶稣的遭遇,你我又凭什么期望得到更好的结果呢?
很多年前我就发现,虽然无法阻止别人对我进行不公正的批评,但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我可以做到:我们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为无端指责所扰。
让我把话说得更清楚些:我并非提倡对所有的批评都置之不理,绝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要忽略那些不公平的批评。有一次,我请教埃莉诺·罗斯福,她如何应对不公平的批评——真主知道她受尽了这类批评。在白宫生活过的女人中,她是拥有最多挚友,同时拥有最多劲敌的人。
她告诉我,她年轻时非常害羞,特别在意别人会说什么。她对批评异常敏感,于是有一天就去请教她的姑妈——即西奥多·罗斯福的姐姐。她说道:“拜伊姑妈,我想做一些事,可是又怕会被人批评。”
西奥多·罗斯福的姐姐正视着她说:“只要你在内心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就不要在意别人说些什么。”埃莉诺·罗斯福告诉我,多年后她进入了白宫,那句话成了她内心坚如磐石的精神支柱。她告诉我,要免遭批评,唯一的方法就是像梅森瓷器[14]一样束之高阁,所以,“自认为正确的事情就去做——反正不管怎样你都会受到批评的。你做了人家会骂,你不做人家还是会骂。”这就是她的忠告。
已故的马修·布拉什曾是位于华尔街40号的美国国际公司的总裁,我曾问他对别人的批评是否敏感,他回答说:“没错,年轻的时候我确实对别人的批评非常敏感,我当时渴望全公司的员工都认为我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他们不这么认为,我就会很烦心。我会设法取悦第一个人对我有怨言的人,但我往往又因此得罪了另一个人。于是我又得安抚第二个人,结果惹得更多其他人牢骚满腹。后来我终于发现,我越想着去安抚别人以免遭批评,树敌就越多。所以,最后我告诉自己:‘如果你出人头地了,就注定要被别人批评,所以还是想办法习惯它吧!’这帮了我很大的忙。从那以后,我只管尽力而为,然后撑起我的破伞,让批评的雨水顺伞滑落,而不再让它滴到我脖子里。”
作曲家迪姆斯·泰勒做得更绝,他让批评的雨水流入自己的脖子,然后对它一笑了之——还是在公共场合。有一次,他在周日下午的纽约爱乐交响乐团空中音乐会节目中做中场评论,有位女士写信给他,骂他是“骗子、叛徒、毒蛇和白痴”。
在第二周的广播节目中,泰勒把这封信念给几百万听众听。他在《人与音乐》一书中告诉我们,几天之后,他又收到这位女士的来信,“表示坚持她原来的想法,说我仍然是骗子、叛徒、毒蛇和白痴。我怀疑她根本就不在乎自己说过的话。”我们不得不佩服能以这种态度应对批评的人。我们佩服的是他的平静、淡定以及他的幽默感。
美国企业家查尔斯·施瓦布在对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发表演讲时坦白说,他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施瓦布钢铁厂中的一个德国老头教给他的。这个德国老头跟其他钢铁工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结果他们把他丢到河里去了。施瓦布先生说道:“当他走到我的办公室时,浑身都是泥水,我问他对那些把他丢到河里的人说了些什么,他回答说:‘我什么都没说,只是一笑了之。’”
施瓦布先生说,后来他就把这个德国老头的话“一笑了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当你受到别人无端攻讦时,这句座右铭尤其管用。别人骂你的时候,你可以反唇相讥,但如果那些人只是“一笑了之”,你还能说什么呢?
如果没有学会不去理会各种疯狂的攻击,林肯可能早就在内战的压力之下崩溃了。他最终说道:“对于那些攻击我的言论,不要说去一一回应了,哪怕只是看一看,那我这一摊子也就甭想正常运转下去了,还不如随便干点其他事儿呢。我会尽我所能做好要做的事情,我是说一直如此,直到生命的终点。如果结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所有的责难都没有任何意义。如果结果证明是我错了,那么即使有十位天使作证说我是正确的,也于事无补了。”
当我们受到无端的攻击时,请记住第二条原则:
尽你所能去做事,然后撑起伞,不让批评的雨滴流进你的脖子里去。
第二十二节 自我反省 纠正错误
我的档案柜里有一个名为“蠢事录”的私人档案夹,意思是“我所做过的蠢事”。我把所做过的蠢事都记录在这个档案夹里。有时,我把这些情况口述给我的秘书记录下来,但有些时候这些事情太私密、太愚蠢了,我不好意思请秘书代为记录,就自己把它们抄了下来。
我还记得15年前对我戴尔·卡耐基的一些批评,现在还放在“蠢事录”档案夹里。如果我当时完全实事求是的话,现在这个档案夹早就因为“做过的蠢事”而爆满了。老实说,我倒可以重复一下两千多年前扫罗王说的一句话:“我是个傻瓜,犯了太多的错误。”
每次我拿出那个“蠢事录”档案,重新浏览我记录下来的别人对自己的批评,都能帮助我处理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自我管理。
我曾经把自己的麻烦归罪到别人身上,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希望也增长了智慧——我发现,归根结底自己才是应该为几乎所有这些问题负责的人。很多人随着年纪的增长都会认识到这一点。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时说过:“我的失败不怪别人,只怪我自己。我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我自己,这也是酿成我悲剧命运的主因。”
我下面要给你讲一个故事,其主角在自我评价和管理方面非常在行,他叫豪厄尔。1944年7月31日,当他在纽约大使宾馆的药房突然身亡的消息迅速在全国传开的时候,华尔街震动了,因为他是美国财经界的领袖,曾出任位于华尔街56号的美国商业信托银行董事长,还是几家大公司的董事。他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一开始在一个乡镇的小店做店员,后来成了美国钢铁公司信用部经理,随后不断得到提升,权力也越来越大。
我曾向豪厄尔先生请教成功的秘诀,他告诉我说:
我有个记事本,多年来一直用它记录日常的约会情况。我家人从来不给我安排周六晚间的活动,因为他们知道,我每个周六晚上都会留出一段时间作自我检讨,回顾并评估我在这一周中的工作情况。晚餐后,我就独自一人打开记事本,回顾自周一早晨以来所参与的所有会面、讨论以及会议。我问自己:“我当时做错什么了吗?”“做过的哪些事情是正确的?当时怎样做会更好?”“我能从这次经验中吸取什么教训?”这种每周进行的总结有时弄得我很不开心,有时我对自己犯的错误都吃惊不已。当然,随着岁月流逝,这种错误倒是越来越少了。这种年复一年的自我分析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比我做过的任何事情都更加有用。
豪厄尔这个做法或许是从本杰明·富兰克林那里获得的启发,只不过富兰克林并不是等到周六晚上,他是每天晚上都进行严格的自我反省。他发现自己有13项严重的错误,其中三项是:浪费时间、因琐事烦心、与人争论。精明的老富兰克林知道,如果不改掉这些缺点,他是不会走得太远的。因此,他一周内每天与某一个缺点斗争,并记录下斗争的结果。第二周,他挑出另一个坏习惯,像参加拳击比赛一样,戴上拳套,等铃声一响就从拳台角落走出来,开始战斗。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富兰克林每周都与自己的缺点进行着这样的斗争。
难怪他会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受人爱戴、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埃尔伯特·哈伯德曾说过:“每个人一天中至少有5分钟时间是个大笨蛋,所谓的智慧就是不超过这个界限。”
一般人受到一点点批评就会勃然大怒,而睿智的人则积极向那些非难他、指责他、与他有过交锋的人学习。对此,沃尔特·惠特曼是这么说的:“难道你只能从仰慕你、喜欢你、支持你的人那里学习吗?从那些拒绝你、反对你、或者与你交锋的人那里,不是可以学到更多吗?”
与其等待敌人来攻击我们和我们的工作,倒不如自己动手先把它做好。让我们成为自己最严格的批评家,让我们找出自己所有的弱点并进行补救,让敌人没有机会,无话可说。查尔斯·达尔文就是这样做的。事实上,他花了15年时间来批评——呃,事情是这样的:当达尔文完成其不朽著作《物种起源》的手稿时,他已经意识到,发表这个革命性的学说一定会震惊整个知识界和宗教界。因此,他主动进行自我批判,花费了15年时间来查证数据,推敲论证过程,批判自己的结论。
如果有人骂你是个“大笨蛋”,你会怎么做?感到生气?怒火中烧?下面是林肯的做法:林肯的军务部长爱德华·斯坦顿就曾这样骂林肯“大笨蛋”,他是因为林肯干扰自己的事务而发脾气的。为了取悦一个自私自利的政客,林肯签署了一项调动部队的命令。斯坦顿不但拒绝执行林肯的命令,还骂林肯签署这项命令简直就是个大笨蛋。斯坦顿的话传到林肯的耳朵里时,林肯平静地回答:“如果斯坦顿说我是个大笨蛋,那我肯定真是笨蛋了,因为他几乎每次都是对的,我得过去跟他谈谈。”
林肯真的去见了斯坦顿。斯坦顿说服他这项命令是错误的,林肯就此收回了成命。对于那些认真的、基于事实的批评,林肯是持欢迎态度的,因为他可以从中得到帮助。
我们也应该学会接受这样的批评,因为我们甚至都不能指望所做的事情里面有四分之三是正确的,起码西奥多·罗斯福入主白宫期间也就抱着这样的期望。当今最深邃的思想家爱因斯坦也坦承,他的结论有99%都是错误的。
法国伦理作家拉罗什富科曾说:“敌人对我们的看法比我们自己的观点往往更接近真相。”
我知道,这句话很多时候是正确的,可是一旦有人对我提出批评,如果不提醒自己,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立刻进行辩白——此前我甚至连批评者要说什么都一概不知。每次这样做了之后,我们往往讨厌被批评而乐于被赞赏,却不管这批评或赞赏是否言之有据。我们是非理性、情绪化的动物。我们的理性就像深沉、狂暴的情绪海洋里不停颠簸的一叶扁舟。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当下的自我往往感觉良好,然而,四十年后再回头看看,我们可能会对现在的自己嗤之以鼻。
有着“历史上最有名的小报编辑”称号的威廉·艾伦·怀特就回头打量了一下自己,把50年前的那个年轻人描述为“自以为是、恬不知耻的傻瓜,目空一切、妄自尊大的反动者。”二十年之后,你我有可能使用同样的形容词来描述今天的自己,我们还可能……谁知道呢?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谈到了应对无端攻讦的办法,不过这里还有另一种思路:当你感觉被他人无端指责而怒气升腾时,为什么不对自己说:“等等……我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连爱因斯坦都承认自己的结论99%是错误的,那我至少有80%的时候会犯错误。也许我就该受到这样的批评。如果真的是这样,我就应该心存感激,并设法从中获益。”
白速得公司总裁查尔斯·卢克曼每年用100万美元请著名主持人鲍伯·霍普主持一档节目。他从不关注那些赞扬节目的信件,却坚持要看那些批判性的来信。他知道从批评中能学到一些东西。
福特汽车公司为了弄清管理与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最近特地对员工进行了民意测评,并邀请他们对公司提出批评。
我认识一位曾经的香皂推销员,他甚至主动要求人家给他提批评意见。他开始为高露洁公司推销香皂时,订单很少。他担心自己会丢了这份工作。他知道香皂质量或价格都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估计问题一定出在自己身上。每当他推销失败时,他就会在街上走一走,想想问题在哪儿。是表达得不够清晰?还是缺乏热情?有时他会回到经销商那里,对他说:“我回来不是向您推销香皂的,我回来是想得到您的意见与批评。请您告诉我,我几分钟前向您推销香皂时哪里做得不妥了?您的经验比我丰富得多,事业也比我成功得多,请给我一点儿指正,实话实说,不用给我留面子。”
他这个态度为他赢得了许多朋友,并得到很多珍贵的忠告。
你觉得他后来会怎么样?如今,他是世界最大的肥皂生产商高露洁公司的总裁。他的名字叫E.H.利特尔,他去年的收入在美国排名第15位,达到240141美元。
只有心胸宽广的人,才能向豪厄尔、富兰克林和利特尔那样去做。现在,趁着四下无人,何不看着镜中的自己反思一下,你是这样的人吗?
面对批评而泰然处之,第三条原则就是:
记下自己做过的蠢事,并进行自我反省。既然我们不可能完美无缺,那就像利特尔那样去征求别人公正、有效、建设性的意见吧。
第六部分小结
面对批评 泰然处之
规则一:无端攻击往往是变相的恭维,意味着你激起了别人的艳羡与嫉妒。要记住,没人愿意踢一条死狗。
规则二:尽你所能去做事,然后撑起伞,不让批评的雨滴流进你的脖子里去。
规则三:记下自己做过的蠢事,并进行自我反省。既然我们不可能完美无缺,那就像利特尔那样去征求别人公正、有效、建设性的意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