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权篇第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权”,其本义为秤锤,引申为衡量,变化。本篇的主旨即是论述如何反复衡量游说对象的特点,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地设置、修饰说辞、辩辞,以达到游说的目的,是鬼谷子强调的游说术的核心。

    原典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几关也,所以开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睹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讳忌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

    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怨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译文

    游说,就是说服别人。说服别人,是为了凭借其力量做一番事业。修饰说辞、辩辞,必须借助于例证。而借助例证时,必须知道有所取舍和增减,以适合对方心理。应辩回答对方的疑问和诘难,必须让便利的词句脱口而出。而便利的词句,就是简洁明快地讨论问题。申说主张的言辞,必须把义理阐述明白,使对方明了我们的本意。而要让对方明了我们的本意,可以用事实来加以验证说明。诘难的言辞,是为了驳斥对方的言论。而想要驳倒对方,必须善于掌握反诘的时机,引诱对方说出心中隐秘的意图。(这是说辩的一般常识,下边我们再来谈说辞。)设置谄佞奸巧的说辞,要预先知道对方的难题并出谋划策以解决它,从而博取忠心耿耿的名声;阿谀奉迎的说辞,要博采事例来论证对方决策的可行性,从而博取智慧的美名;成就事业即论证自己主张可行的说辞,必须果决,让对方觉得我们大勇善断而信服;套近乎的说辞,要善于替对方权衡各种决策的优劣,以取信于对方;诤谏的说辞,要敢于且善于反驳对方,以博取胜利。摸准了对方的心愿顺着对方的欲望去游说,就是谄佞;博采事例来做充分的论证,就是博证;进退果敢,该说则说,该止则止,就是决断;替对方分析各方进献的策略,就是权衡;抓住对方的说辩缺陷而攻击对方言辞中的不足,就是善于反诘。

    所以说,口是一个机关,是用来倾吐或遮蔽内心情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大脑思维的辅助器官,能够用以窥探事物的矛盾,发现奸邪的人或事。所以说,应该把这三者调动起来,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以引导说辩局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因此,我们繁称言辞而思路不乱,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地说辩也能不迷失主旨,变换说辩手段但并非诡谲难知,其关键就在于抓住了对方问题的要害,在说辩中掌握了既定原则。而对没有视力的人不可能显示给他外界的各种事物,对没有听力的人无法让他听到外界的各种声音。因此,像这样的人主,是不值得我们前去游说的,他或者思想很闭塞,所以无法开导;或者心胸狭隘,无法接受我们的意见。像这般不能通窍的人和事,就是那些圣智之士也不去理会。古人常说:“嘴巴可以用来吃饭,却不能用来乱说话。”这是说,话语往往会触犯忌讳。“众口一辞,连金属都可以被熔化掉。”这是因为人们说话往往由于私心而歪曲真相。人之常情是,说出话来总希望别人听从,做一件事就盼望能够取得成功。因此,聪明人决不使用自己的短处,而去利用愚蠢者的长处;不使用自己不擅长之处,而去利用愚蠢者的工巧之处,这样,他就不会陷于困境,做起事来永远顺利。我们常讨论怎样做对自己有利,就是要发挥自己的长处;讨论怎样才能避害,就是要避开自己的短处。所以,那些有甲壳的动物保护自己,一定凭借自己坚厚的甲壳;那些有毒刺的动物进攻别人,一定是发挥自己毒刺的威力。可见,连禽兽都懂得利用自己的长处,我们游说策士就更应该懂得如何使用自己该使用的优长了。

    所以说,说辩中的忌辞有五种,即病言、怨言、忧言、怒言、喜言。病言,就像病人气力不足那样说话没精神。怨言,就像人伤心到极点而没有主见。忧言,就像人心情郁结,愁思不通那样不畅达。怒言,就像人怒火攻心胡乱发泄那样没有条理。喜言,就像人得意忘形、尽情诉说、不知所为那样散漫而没有要点。这五种言辞,要精通了才能适当应用,在情况有利时才能实行。一般说来,游说有智识的人,要靠博识多见的言辞;游说笨拙的人,要靠条理明辨的言辞;游说明辨事理的人,要简明扼要;游说高贵的人,要有充沛的气势;游说富人,要靠我们谈话时豪气冲天;游说贫穷的人,要讲究实际利益;游说地位卑贱的人,要注意态度谦恭;游说勇士,要果敢决断;游说有过失的人,要直率尖锐,把利害讲得明明白白。这就是游说的技巧。但是,人们常常违背它,反其道而行之。他们跟聪明人交谈时,就用这些技巧去启发他,跟蠢笨者谈话时却用这些方法去反复教导他,这就很难达到游说目的了。由此而观之,说辞、辩辞有多种类型,事端也在瞬息万变。整日说辩但不偏离各种言辞的原则,议论事件就会有条不紊。言语整天都随着事物变化,却能不失掉主旨,就在于智慧镇静不乱,这是很可贵的。耳朵听事贵在听得真切,头脑思考贵在明辨通达,说辞、辩辞贵在新奇巧妙。

    以史为鉴

    鲁仲连义不帝秦

    唐代大诗人李白,顶着“诗仙”的盛誉,却不止一次地坦言自己追慕的理想人格是鲁仲连,那么这个鲁仲连到底是何方神圣,竟让一代奇才向往若此呢?在《战国策?赵策三》中,有“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李白静夜思当时,秦国围攻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国坑杀了40万精锐士兵,无力抵抗,只好向魏国求救;魏国却害怕秦国,不仅不发救兵,而且派将军辛垣衍到邯郸做说客,劝赵国屈服,尊奉秦国为帝。赵国当政大臣平原君一筹莫展,形势十分危急。

    而齐国的高士鲁仲连恰好在邯郸。他于是挺身而出,首先去游说平原君,问平原君怎么办,平原君说自己也没有任何应付的办法。鲁仲连就说:“我原来认为您是天下的贤能公子,现在才知道您也不是天下的贤能公子。辛垣衍在哪里?我请求为您数落他,打发他离开。”

    鲁仲连见了辛垣衍之后,首先一言不发,辛垣衍只好先开口问道:“先生并不有求于平原君,为什么住在这座危险的城里而不离开呢?”鲁仲连这才开口说话:“秦国是一个抛弃礼义而崇尚在战争中杀人的国家。它若是称了帝统治了天下,我宁愿跳进东海自杀,也不会当秦国的像奴隶一样的百姓。我之所以留在这里,是为了帮助赵国。”辛垣衍说:“那您打算如何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齐国、楚国本来就会帮助赵国,我还要使魏国、燕国也来帮助。”辛垣衍说:“燕国且不说,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够使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魏国不懂得秦国称帝的危害,所以才按兵不动;只要懂了,就一定会帮助赵国抵抗秦国。秦国称了帝,就会向魏国不断索取,颐指气使。”辛垣衍听了无奈地说道:“您看到十个仆人侍奉一个主人的情况吗?并不是仆人们的力量赶不上主人,而是害怕主人的缘故。”

    鲁仲连马上说:“看来,魏国是把自己当作秦国的仆人了。那么,我将要叫秦王把魏王烹煮掉或者剁成肉酱。”辛垣衍闻言很不高兴地说:“先生说话太过分了!”鲁仲连说:“鬼侯、鄂侯、周文王曾担任纣王的三公。鬼侯把女儿献给纣王,纣王认为她不美,就把鬼侯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劝阻,也被做成干肉;文王为此叹气,就被囚禁起来。魏国与秦国都是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为什么看到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屈服而称臣呢?魏国一旦称臣,秦国就会加强控制,派亲信担任魏国的大臣,派女子进入魏国的王宫。魏王还能够安全吗?将军您还能保持目前的地位吗?”辛垣衍终于表示佩服,离开了邯郸。

    秦军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后撤了五十里。接着,魏国信陵君带兵救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摆宴庆贺,并且要封给鲁仲连爵位,被他拒绝;赠送千金,又被他拒绝。鲁仲连说:“为人排除患难而不求什么私利,这才是士的可贵之处。不然,就成了惟利是图的商人。”

    鲁仲连游说平原君,体现了“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的原则;而他游说辛垣衍,则语言尖锐,步步进逼,表现出“与过者言,依于锐”的特点。这可以说是游说策士们针对不同对象,而合理展开不同方法进行游说的经典例证之一。

    商界活用

    “玩具王国”巧借“外脑”

    “香港环球玩具集团”之所以能从一个小作坊发展到如今的跨国大公司,与集团主席叶仲午推行的独特战略是分不开的。

    叶仲午在创业时仅有资本1万美元,那还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事了。靠着这点钱,他租借了14架缝纫机,雇用了十几个人,缝制洋娃娃小衬衫。那时只根据客户的订货单生产,一手交货,一手取款,周转迅速顺利,到第一年年底就积累了20万美元。两年后,叶仲午成立了环球机制有限公司,开始制造锌合金玩具。接着又在台湾设立东圆木业有限公司,制造木制玩具,后来又开发了塑胶玩具产品。这是环球发展的第一阶段。

    叶仲午的玩具事业能够顺利发展,是因为他能认真研究儿童的心理和生理,不断开拓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潮玩具。同时,他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为了确保儿童身心健康,他不惜工本,在厂里设立安全检测站,按国际玩具安全标准对玩具进行严格的安全测试。由于“环球”的玩具安全可靠,从未出过事,所以深受儿童和家长的信任。

    “环球”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向国际市场进军。在这一阶段,叶仲午最了不起的壮举是收购英国“火柴盒”玩具公司。这家公司已有39年历史,印有“火柴盒”商标的玩具举世闻名,其原有的销售网络遍及欧美各国。叶仲午收购这家公司后,就可以利用它的名牌和原有销售网推销本厂玩具。在这一阶段,叶仲午还收购了美国的两家玩具公司,利用那些公司的技术和设备,设计制造了外星球太空人、卡通人物等现代化玩具,并就地取材,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质量。环球逐渐成为从设计、制造到销售一条龙的大型全能玩具厂。

    环球公司发展的第三阶段是成为全世界生产锌合金玩具最大的公司之一。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都有工厂和销售机构,成为世界性大工厂。1984年,环球集团的股票涌入纽约证券交易所,这是第一家在美国上市股票的香港公司,并博得了“开门红”,仅第一天,环球股票就被预购了4倍,每股升值美金2元,“环球”公司确实成了“玩具王国”,叶仲午也随之成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玩具王国”集团主席叶仲午重视借助“外脑”的作用,多方面聘请专家、学者,共商企业战略。在市场竞争中采取的战术是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廉、你廉我转。由于他能在每个环节上及时观察世界玩具的流行趋势,把设计和制造紧跟上去,所以总是能够出奇制胜。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他能及时地跨越国界,向各国进行探索、设计、开发和制造产品,并在那里取得原材料,从而争取到优势,打开国际市场。

    “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所谓智者和愚者的划分,只是一种综合参数,而并非说智者所有方面都会优于、超过愚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在做事中善于去发现别人的工巧和优长之处,借以为自己成就大事业服务。

    赤玉酒“先声夺人”

    1899年,岛井信治朗正值20岁,但已经开始了独立创业,他最先从事的是葡萄酒的制造。他希望能制造出真正适合日本人口味的甜酒,经过不断研究,终于成功地制造出赤玉葡萄酒。

    这种葡萄酒有一个很时髦的名字,它不同于一般日本名字的酒——如蜂香鼠葡萄酒,而是以英文命名,这在当时来说可以算是较为特殊的命名方式了。

    除此之外,信治朗为了促销,真可说是花招百出,无所不用其极。除了在报上刊登广告,他甚至于每天晚上骑着脚踏车到卖酒的店中询问:

    “请问你们这里有没有Portwine(赤玉)葡萄酒卖?”

    “赤玉?没有啊!”

    “哦,实在是太可惜了!那种酒真的很好喝,等你们进了货,我再来吧!”

    就这样一遍又一遍、一家又一家地做着宣传,不避寒暑、不怕困难。夏天,信治朗就准备30来个两米长的灯笼,上面印有“Portwine赤玉”的字样,雇来穿着寿屋制服的人背着它们到处走动打广告。

    还有更绝的!当时的艺妓为了避免提到“月经”两字,通常用“太阳旗”来代替,信治朗便拿了些小费给她们,希望她们以后改用“赤玉”来代替。

    甚至于发现火警时,他会派人提着印有“赤玉”的灯笼立即赶到火灾现场,展开宣传活动。真可谓奇招迭出,效果也是有目共睹。

    此后,公司业绩得到了飞跃性发展,大规模地出产赤玉酒。此时,他又创立了“赤玉歌剧团”,足迹遍及全国,表演方式也极为特殊,同时将印有以团员为模特儿的海报分送到各地。这个方式标新立异,收到了热烈回应。大家争着要海报,使赤玉声名大噪。

    信治朗将赤玉葡萄酒的经营步入正轨后,就开始制造威士忌酒,业绩蒸蒸日上。

    广告是宣传企业、宣传产品的突出手段。信治朗深知广告的重要性,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广告方式。当然,推销“赤玉”先决条件是品质好,如此奇招宣传才可以一举奏效。

    显然,信治朗这些“先声夺人”的招数有了效果,“赤玉”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了,信治郎也赢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实,所谓“众口铄金”,换一个角度去解读,便会发现其本质就是无中生有,口耳相传,善于造势,从而博得大众的信任。此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常常被采用,凭借强大的广告攻势,无微不至,无孔不入,进行轮番轰炸,最终水到渠成地实现自己赚钱的真正目的。

    职场活用

    赞赏下属的付出

    一般而言,拍马屁者多是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但在现代职场中,不仅下属需要拍领导的马屁,实际上,领导也要多拍拍下属的马屁。而这种所谓的“马屁”,也即“谀言”,其实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励是指一切协助达到满足个人需要的欲望或动力,它包括过程、物质或态度。激励员工是指管理人员通过一些刺激、推动的方法,协助员工达到公司及个人的预期目标。

    许多经理认为,称赞下属太多,下属可能因此变得骄傲自大,也会开始松懈。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身为一位合格的管理者,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成为一个为下属喝彩的领导人。这也就是说,一个管理者必须是第一个注意到下属优秀表现的人,并且适时地称赞他们。

    在公司里,无论他们是管理人员,还是一般员工,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得到肯定。谁也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地干了半天,却得不到领导的一丝肯定。假如一个员工老是得不到肯定的话,那么他今后一定会失去对工作的兴趣,失去对工作的主动性。领导如果了解了员工这一心态的话,可以随时给员工以必要的鼓励,达到鼓舞人心、激励士气的效果。

    同样,当下属呈上的是最好的工作作品,而你却视而不见,这样很容易让下属感慨,觉得自己何必这么辛苦工作、何必要求自己做这么多、做这么完美?渐渐地,工作品质就会因此而不知不觉地下降。慢慢地,他们的工作表现也会变差。毫无疑问,任何人都是需要激励、需要被别人承认的。因此,当某个人费尽心思干完一件事后,你至少应该对他说句:“嘿,干得不错。”

    某公司,一个员工搞了一项发明,公司老总立刻对这个员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随后就投放了市场,很快就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这个员工从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鼓励,而且满足了他“自我实现”的需求。随后在颁奖大会上,公司老总除了为这位员工颁发奖金和证书外,还给其父母、爱人和孩子都买了不同的礼物,这位员工当场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位员工不仅得到了精神鼓励,还有物质奖励,可以设想他今后一定会为公司的发展而尽心尽力的。

    对于员工,不论他们的想法多么少,他们的建议多么微不足道,领导只要发现,就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即使是简单的一句“谢谢”,员工也能感到你对他的关心。听了这么一句话,员工们的工作心态也会变得轻松些。

    通常情况下,领导对员工的要求大致如下:工作是否达到了目标,对事业有无贡献,是不是进步了,有没有造成损失。有些领导硬将这几点放在一块儿作为评价的标准,未能同时达到的就不加以奖励。但事实上,能同时达到这些标准的员工几乎没有。因此,作为领导应从鼓励员工的愿望出发,只要员工能达到其中的任何一项要求,就应当给予表扬奖励。

    某公司经理,时常到各工作场所巡视,一旦发现工作出色,或者在动脑筋设计新方案的员工,就会在全体员工集会时,当众加以赞扬。

    数年后,这个公司的一位退休人员说:“几年前,我曾为公司设计出一种新产品,得到了经理的奖赏。当经理在开会提到这件事时,我很吃惊,也很感动,觉得死而无憾。多年来,默默为公司所做的努力,终于以这种形式被经理承认,我感到非常满足。而且,在退休欢送会时,经理又再度提起这件事,我都禁不住要流下眼泪来了。”

    通过这个小小的事例,可以看出,员工努力工作在得到承认后是何等的愉快,何等的激动。员工的努力工作如果能经常被赞赏的话,那么员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每个人都有一种渴望被认可的心理。因而每一个员工也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努力与成功表示赞扬,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作为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激励员工时,一定要让员工心里产生满足感。让员工知道自己得到了承认,受到了尊重,达到了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同时,还可以促使其他员工奋起直追,去努力工作。此外,这种方法不仅不用花费多大的心血和资金,还简单易行,起到的效果也比较理想,这就是领导善于对下属运用“谀言”的丰厚回报。

    言及莫论领导是非

    很多职场上的人都有个通病,就是在公司午餐或者闲暇时,喜欢“交心”地议论上司的是非。一个不小心,这些议论或许就成为了别人的跳板;又或许,被某人听了去,传到上司耳中,以后让上司怎么看你?所谓“祸从口出”,不是没道理的。

    小史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里颇有才气的策划,平日里有点儿恃才傲物,总是对老板的创意不屑一顾,认为老板的水平很差,所以不免经常在老板背后跟同事们流露出对老板创意的鄙弃。这些话很快就被同事传到了老板的耳中,于是老板主动找他谈话,诚恳地让小史说出对自己的创意有什么意见,对公司的业务有什么建议。此时的小史却支支吾吾地谈不出什么内容。如此一来,这位心胸还比较宽广的老板认为小史简直就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当面不讲,却在背地里大放厥词。因此老板对小史的道德人品产生了怀疑,后来开始冷落小史,重要的策划方案从此再也没有交给小史来做,不久,小史就黯然离开了公司。

    背地跟同事们议论上司很容易让上司认为你是个两面三刀的人,人品有问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难免存在差异,对上司所作出的一些决定有看法,有意见,甚至酝酿成满腔的牢骚,有时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却不能就此到处宣泄,否则经过几个人的传话,即使你说的是事实也会越传越变味,等到上司听到时,说不定已成了让他生气难堪的话了,进而难免会对你产生不好的看法。

    “有时我们的认识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不如你行,只是你不了解他哪方面行而已。同事之间的相处要把握分寸,即使关系很铁,相互勉励和促进是没问题的,如果只是宣泄和发牢骚,就太不明智了。”一位经理如是说。

    古代有个姓富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很不方便,经常得跑到老远的地方去打水,家里甚至需要有一个人专门负责挑水的工作。因此,他便请人在家中打了一口井,这样便省了一个人力。他非常高兴有了一口井,逢人便说:“这下可好了,我家打了一口井,等于添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添油加醋起来:“富家从打的那口井里挖出个人来了。”

    这话越传越远,全国都知道了,后来竟传到了宋王的耳中,宋王觉得不可思议,就派人来富家询问,富家的人很诧异地回答:“这是哪儿的话?我们是说挖了一口井,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就像是添了一个人一样,从来没有说打井挖出一个人来啊。”

    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样,如果你在同事间议论上司的话传到上司耳中变成了所谓的“打井挖出一个人来”,那么就算你再努力工作,有再好的成绩,也很难得到上司的信任与赏识。况且,你完全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很容易被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所利用。这些因素都会对你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恰当的时候直接找上司,向其表达你自己的意见,当然最好要根据上司的性格和脾气用其能接受的语言表述,这样效果会更好些。作为上司,他感受到你的尊重和信任,对你也就多些信任。这比你处处发牢骚,风言风语好多了。所以议论上司不是一件该做的事情。

    丽美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那还是几年前的事了,当时她在某公司当文书,公司的几个主管都比较喜欢她,也愿意与她交谈,或让她替他们办一些私事。公司的一位副总对她也极端信任,有时甚至把领导之间的一些事情也讲给她听。

    她们部门有几十个女同事,个别女同事为了升职就想方设法巴结副总,副总对此十分反感。那时丽美还很年轻,听到这些事觉得新鲜、好奇,所以后来在与一个十分要好的同事闲谈时就把副总讲的事情说了。没想到,她的那位朋友把她告诉自己的话一五一十地转达给了副总,后来她这位朋友如愿以偿地升了职,而丽美则在副总找她作了一番貌似肯定实则否定的谈话以后,离开了公司。

    听到同事在议论领导时,首先应以善意的态度劝告他们不要背后议论领导,不要随意扩大议论的范围,更不要以讹传讹,有意无意地贬低或损害领导的形象;其次应尽量回避对领导的议论,不得已作评价或说明时,也只宜点到为止,不要主动挑起话题,更不要添油加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测和误解。在这个问题上,自己要有主见,要有一种不怕同事嘲弄、不怕孤立的精神。那种以为同事在议论领导时只有随大流参与其中才能与同事搞好关系的认识,是大错特错的。

    防人之心不可无,说话必须看对象。古人有言:“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这是说话语往往会触犯忌讳。又说“众口铄金”,这是因为人们说话往往由于私心而歪曲真相。有的人本身就是领导者的“红人”,他们与领导者不分彼此,你在他面前非议领导,岂不是自投罗网?有的人自私自利,专门搜集同事对领导的不满,然后在领导面前请功邀赏,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对付这种人的办法唯有装聋作哑,不让他抓住小辫子。总之,不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同事间随便议论领导者最容易惹是生非,所以还是不随便议论为上策。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也是可怕的,我们一定要注意趋利避害,不要一个不小心就成了流言蜚语的牺牲品。

    处世活用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我们常常称赞那些能言善辩的人“口齿伶俐”,这并非仅仅意味着吐字清晰、表达流畅,更在于思维的敏捷。头脑迟钝的人,恐怕很难有一副“伶牙俐齿”;而能言善辩者,一般都是“眉头一皱,计上心头”的机灵人。从这个角度讲,口才的训练实质上是思维的训练。而好的口才不仅对个人,而且有时对一个国家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939年10月11日,美国白宫里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交谈。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受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委托,说服罗斯福总统重视原子能的研究,抢在纳粹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他先向总统面呈了爱因斯坦的建议,接着读了科学家们关于核裂变发现的备忘录,可是罗斯福却听不懂那些艰深生涩的科学论述,因而反应十分冷淡。

    萨克斯心灰意冷地向总统告别。这时,罗斯福为了表示歉意,邀请他第二天来共进早餐,这无疑又给了萨克斯一次机会。这天晚上,他整夜在公园里徘徊,苦苦思索着说服总统的办法……

    第二天早上7点钟,萨克斯与罗斯福在餐桌前共进早餐。他还未开口,罗斯福就以攻为守:“你又有了什么绝妙的想法?你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把话说完?”总统把餐刀递给萨克斯时又说:“今天不许再谈爱因斯坦的信,一句也不许谈,明白吗?”

    “我想讲一点历史,”萨克斯看了总统一眼,见总统正含笑望着自己,他便说开了,“英法战争时期,在欧洲大陆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战屡败。这时,一位年轻的美国发明家富尔顿来到了这位法国皇帝面前,建议把法国战舰的桅杆砍断,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可是,拿破仑却想,船没有帆就不能走,木板换成钢板就会沉没。于是,他把富尔顿轰了出去。历史学家们在评述这段历史时认为,如果当时拿破仑采纳了富尔顿的建议,19世纪的历史就得重写了。”萨克斯说完后,目光深沉地注视着总统。

    罗斯福沉思了几分钟,然后取出一瓶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白兰地,把酒杯递给萨克斯,说道:“你胜利了。”萨克斯顿时热泪盈眶。

    后来,负责实施制造美国首批原子弹计划的总负责人格罗夫斯少将在谈论这次会谈时说道:“总统为萨克斯的论证所打动,才决定成立一个铀(造原子弹主要原料)顾问委员会。”

    如果说萨克斯一番精彩的论证促使美国成为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者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首相铃木的一句语义含混的言论,对于导致日本人民成为第一颗原子弹的受害者又起了引人注目的作用:

    1945年7月26日,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宣布之后,日本天皇就明确地表示接受公告提出的投降条件。但是,因为接受投降的声明还没有送达日本内阁,所以,当时任内阁首相的铃木接见新闻界人士时就说:“内阁对《波茨坦公告》持沉默态度。”

    问题就出在这“沉默”二字上。“沉默”在日本是多义词,它有两种解释:一为“暂不予以评论”,一为“暂不予以理睬”。这两个含义带来的差别是很大的,更何况在那个异常敏感的时期。而在译成英语时,很不幸又被翻译成后一种含义,这就激怒了对方。

    8月6日8时15分,美国飞机向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顷刻间广岛市变成了一片废墟,约有20万人死于这一灾难。不久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苏联红军也开始了对日本的进攻……

    日本一位著名的和平战士加濒俊一曾经这样批评铃木的用语:“要不是这个灾难性的差错,日本也许可以躲过原子弹的袭击和俄国人的进攻。”

    上述两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言辞的重要性,小小的“舌头”,在关键时刻真可以起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