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经历,年少的崇祯,只有在初恋的时候才体会过。那种感觉,有一种心酸,有一种心塞,有一种无可奈何。
可是现在最狗血的剧情是,拒绝崇祯皇帝的不是某一个妙龄少女,而是一个傲娇的小青年。
他,年不过二十,却一身才华,长的不帅,却颇有气质。
不仅有傲气,亦有傲骨。
或许,他是大明王朝第一个对银子不敢兴趣的人。可是,这样的人才,却不能获取,这对于帝国来说,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此人,颇有才气,却一身傲骨之气,若不能降服,恐怕不能为我朝所用…臣以为不如将其除之,以免惹出事端来!”
说话的是随行队伍的一个老者,此人姓方,名林,是朝中为数不多的三朝元老。且又是为数不多的不结党,不分派系的股肱之臣。现为翰林之职。
方林之论得到了其他几位大臣和将领的认可,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此人却为不可多得之人,只是如此顽固不化,虽有奇才…恐怕日久多变,臣建议立即斩杀此人!”
韩冰仰天大笑,道:“尔等匹夫,皆为凡夫俗子,尔等乌合之众,又能成就何等大事?”
“尔等可知如今天下大势如何吗“尔等可知,皇太极有多少军队吗?”
“尔等只顾眼前利益,全然不顾大局,如此下去,国家不国,臣将不臣!”
“够了,乡野村夫!太放肆了!”方林站稳以后,狠狠给韩冰来了一巴掌。
崇祯立在一旁,一直不语,顿了顿,道:“既然韩先生无心于朝政之事,朕也不再勉强,不过你家这小童子朕必须带走…”
崇祯假借小童所知皆为朝中机秘为由,要带走小童,而这韩冰把小童视为自己的亲人,又岂能答应。小童毕竟只是孩童,几句话一吓唬,便没有了方寸。
韩冰一时有些拿不定主意。
拿小童威胁韩冰,虽然有些不像大丈夫所为,但为了能够让韩冰出山,崇祯也只能使用出这样的手段。
果然,只要是人就必会软肋。只要有软肋,就不怕攻破不了。
小童被挟持,韩冰只能勉强答应跟谁崇祯出山,但韩冰有言在先,如有一天,天下太平以后,便归隐山林,不再过问朝政之事。
在威逼利诱之下,韩冰答应出山,助崇祯皇帝扫除蝇营狗苟和跳梁小丑,换一个朗朗乾坤给天下。
韩冰出山之日,风清气爽。
回到宫中,韩冰被拜为大军师,大都督。内阁和朝臣虽对此发起了激烈的争论,既得利益者,人人自危,害怕终究有被夺权的一天。
大明王朝,自崇祯皇帝登基以来,最为激烈的朝党之争爆发了。各党派虽没有在台面上决裂,却开启了一波大战队。
所谓道义、理念、祖制、律***理、大局观…等的争论被空前的放大。以至于有官员提出,国是朝廷的国,是祖制的国,一切都应该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执行,而这个所谓的大军师,大都督是极其可笑的。
反应最激烈的还是内阁大学士们,以周延儒为代表的内阁大学士们甚至提出以退为进的集体请辞来抗议。
所谓内阁,那可是朝廷的中枢神经,如果被韩冰插上那么一脚,这些内阁大学士不得都跳起来。
本来内阁成员的人数一共就那么几个,现在有那么一个人凌驾于他们内阁大学士之上,这就相当于变相把内阁首辅架空了。
“此贼究竟是何人?究竟有何妖术,令得陛下对此如此言听计从,百依百顺?”
杨云鹏阁老喝了一口三两银子的金观音,缓缓吐出一口气,道:“看来,大明朝要变天啊!”
几位闻讯赶来的阁老,纷纷表示懵逼,还有一个阁臣闻讯此消息时,正与自己的第十个小妾做家庭作业的时候,被仆人打断,慌乱之下,差点造成下体骨折。
“他娘了个巴子的!这韩冰究竟是谁?我看找个借口把他弄死得了!”
内阁制度自创立以来,就从未遭遇过如此的挑战,而所谓的内阁制度,内阁阁臣之间也从来就没有团结过,皆是你争我斗。所谓的内阁,不过是某些朝臣用来对付人的工具而已。
内阁制度面临着被架空的危险,他们自然不会甘心就这样束手就擒。
崇祯,一面加强“云军”的训练,一面开始对军队进行小节奏的改革,短短一个月时间,“云军”大军人数从原来的一万增加到五万人。而这五万大军全数属于崇祯皇帝袖管里的嫡系王牌铁军。
有了军权,说话也自然就会硬气。而那些被大明勋贵们所统辖的边军,因为军权被分散,想要直接调集他们是很困难的。有军而调不动,这种狗血的事情,崇祯皇帝自然不会想看到这样的事情重演。
想想当年,太祖创业之艰难。明朝自从建立以后,太祖皇帝及其子孙后代没有忘却大力强化中央集权的统治,可是这种优良传统的持久性却没有得到保证,特别是到了崇祯皇帝这一代皇帝,相比于明初几个皇帝,弱爆了。
毕竟实战能力强的军队,不是意淫军所能比的,这就好比开车,看的多,未必就以为自己会开。
进一步加强皇权对军权的控制,是开国初几个皇帝雷打不动的动作。
如今谁也不知为何,朱元璋会听从刘伯温的建议,建立什么卫所制度。朱大董事长,在统一全国后,采纳刘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
在中央又设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改为五军(即中、左、右、前、后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于兵部。
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并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
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
为保证卫所的兵源,明又实行世兵制,规定卫所军士和武官全部世袭,只有五府官及都司官为流官,由世职卫所官及武举选授。
为此,明政府将军民严格分籍,卫所军及武官皆入军籍,称为军户,属都督府管辖,不受地方行政官吏的约束。
世兵制下的卫所军卒,具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一人为军脱离军籍,而且与罪徒为伍,社会地位很低。
他们需自备弓甲“胖袄”和人伍路费,“月粮”又十分低微。加上军官的克扣、玩虐待和役使,生活非常困苦。因此,匿籍逃亡的现象不断发生,致使卫所军队缺额。
明代几位皇帝以后,为卫所制经济支柱的军屯也遭到破坏,军卒因月粮衣食没有保障而大批逃亡,世兵制逐渐走向崩溃,卫所制度也日趋废弛…
总体来说,明军数量并不少,但此时的明军素质属于差次不齐,素质高的军队并没有多少。而真正打仗时能够召集多少,谁也说不清楚。
因为调兵这种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朝廷没有银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说白了,能否调动大军最重要的就是财政问题,再加上当地储存的粮草和实际的运输能力加起来能支撑多少粮食运输这都是问题。
财政很差,就有可能有兵却没银调动,哪怕能调,也是打酱油的。
初次之外士兵开拔的安家费也不是开玩笑的。
比如说要和农民兵打仗,农民军出王炸30万大军?明军要出多少大军应对呢?
农民起义军和正规军不同,他们通常是要拖家带口的,也就是说这三十万大军,有战斗力的最多只有十万。
且这些人大多都是训练不足,装备可以忽略不计,相比他们正规军装备自然要好一些,且经过专门的训练。
阁臣们的屁股坐的稳,稳比勋贵们的屁股,但是现在他们的屁股却是发烫的。现在有人要踢他们的屁股,他们当然要跳起来反抗。
韩冰入宫,鸡飞狗跳。
崇祯赐韩冰东暖阁大学士之职,赐白银一万两,赐奴仆十人,赐宅院一座,南方式苏式园林。
面对这些赏赐,人生如开挂的韩冰心中毫无波澜,甚至有些想笑。
与韩冰相依为命的小童被扣押为人质,寄养在了“贡泽院”内。
所谓“贡泽院”是位于京师近郊的一处皇家孤儿院,所寄养的孤儿都是有一定声望的皇室贵族,或是勋贵后裔。他们父辈身份常常非常隐晦。
崇祯题字“军师府”牌匾三个大字被高高的挂起,位于京城的“军师府”正式开始挂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