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希望这样宁静的片刻能时间更长一些。
但是第二天早上,于正心母亲就把于正心推醒了,说门口有两个军官找于正心。
于正心稍微洗漱了下就从门口猫眼那看了一眼,确认门外两人身份后,请两人进屋。
两个武警却没有进屋,说在门外等于正心准备好就要出发。
于正心不得不匆匆准备了下,接着和父母告别,跟着两个武警军官上了车。
在后座上,于正心自觉拿出手机交给了一个军官,军官点了点头表示感谢配合,拆下手机电池锁到了一个铁盒子里。
接着军官做了个手势要于正心张开手臂,于正心照做后军官检查了一些于正心,然后再次点头表示检查完毕。
进入了王叔的办公室,王叔与于正心礼貌的打了招呼。
但是关上门后王叔就不再那么生分客气,而是在于正心肩上拍拍打打,询问于正心在孤星国的情况。
于正心大致说了下,王叔听到于正心和德米特里喝了酒要去杀熊,却结果差点没母熊反杀。笑的不得不停下了喝茶的动作,免得把嘴里水喷出来。
两人聊了一会,王叔开始了正题,询问于正心说道:
“小于,你还记得我们当时在东瀛天皇皇居的密室里发现的东西吗?”
于正心说:
“蛟龙的骸骨!我之前一直以为龙只是虚构的生物。”
王叔和了一口茶说道:
“别说是你了。和你实话实说,我们国家的几个顶尖生物学家见到了骸骨,第一反应这是骗局,但是经过验证后都觉得自己的世界观颠覆了。”
“他们确认蛟这种生物,根本没法用现代的生物分类法进行分类。骸骨的生物结构也是闻所未闻。骸骨那坚硬出奇的特性更是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跟重要的是,假设我们国家古籍里那么多关于蛟这种生物的记载如今被验证是真实的。那么关于龙的记载也很有可能是真实的。”
“作为龙的幼体或者弱小的变种,蛟已经有那么神奇强大的骨骼结构。”
“龙,又将是怎么样的存在呢?意识到这方面研究的必要性,我们国家投入了不少资源,想要解开其中的秘密。”
“但是由于蛟的骨骼保存的不是很完好,生物学家取得的成果不大。”
“寻龙,则更是一直没有更多线索。”
于正心心里对于龙的存在也感到十分的好奇。
当时在皇居下发现的那具蛟龙骸骨,着实是刷新了于正心的世界观。
于正心能接受丹达力克和大群这样形态和人类完全不同的外星生物,但是他却难以接受龙这种生物存在。
因为儿时老师的灌输,使得他潜意识里始终觉得龙只是一种虚构的图腾和象征。
现在听王叔的话,于正心能猜测出这次任务与寻龙有关立刻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他问王叔道:
“王叔你的意思是我们现在有了龙的线索了?”
王叔点头,问于正心:
“你读过司马迁写《史记》吗?”
于正心笑道。
“是中国人都在语文课里学习过史记的课文吧。我虽然没有通读过,当时也读过其中几篇。”
“你觉得司马迁史记的可信度如何?”
于正心想了下说道
“司马迁受了阉割的刑罚还能坚持编纂史记,说明太史公的确是个热爱史学,想要记录华夏文明历史的学者。他一定会尽可能记载自己认为是真实的历史。”
“不过对于距离太史公时代,也就是汉代太久远的历史,太史公肯定也没法确认。所以只能依靠其他流传下来的史料来编写,这些流传下来史料真实性如何,太史公也没法保证。”
王叔笑道:
“没想到小于你对历史学方面的看法还挺客观。”
“我问你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问题,其实是因为这次我们发现的关于龙的线索就来自于古代文献。”
“我们当初得到了蛟龙骸骨引起了国家的注意,那一位和很多领导开始考虑我们中华民族的龙,是否是真实存在的生物。”
“同时骸骨的优异材料性能,也具有很大的价值。”
“你想这种骨骼比低碳钢要轻巧很多,却在强度上与低碳钢接近。如果我们将之批量生产,用于打造装甲,建造船舶,那么是多么优异的材料。”
“如果能找到龙,哪怕是龙的尸体,其中可能带有的利益更是难以估计”
“要知道,传说中的龙可是能飞天入海甚至是呼风唤雨的。”
“于是,按照国家的命令,一个科研小组被成立了起来,这个‘寻龙’科研小组开始寻找龙的线索。”
“科研组在初期研究中就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在古文记载中,并非找不到龙的记载,而是龙的记载太多了。”
“抛却志怪小说之类的无稽之谈,科研小组在大量史学累古籍里发现对龙事件的记载,这些古籍包括《三国志》《后汉书》《汉书》《晋书》《宋书》等等。”
“根据粗略统计统计,光从汉高祖刘邦5年到隋朝隋文帝的仁寿四年的这806年间,一共有108次对龙出现的目击记述。”
“隋唐,宋等之后的朝代记载也很多,而且更复杂。靠近近代的明清两朝,龙的记载虽然依旧并不鲜见,而且大量史实县志对此也有所记载。不过通过仔细判别,科研小组认定明清两朝很多龙的记载与生物的龙无关。”
“在明清朝,人们习惯于把把龙卷风龙吸水等简述为龙字。这样的情况只占了龙现事件的三分之一。所以总的来说,龙事件到了近代记载越来越少。”
“如此多的文献记载再结合我们发现的蛟龙骨骼,说明了一个可能性。”
“那就是在古代龙虽然稀有,但是却并不罕见。各个长命短命的朝代历史中,龙都不断出现在人间并且被目击。”
“但是越接近近代,龙的目击事件就越稀少。”
“到了民国,有记载的只有营口坠龙事件,也就是我们那具蛟龙骸骨的来源,之后再也没有可靠记载的龙被目击的事件了。”
于正心说道:
“科研组的意思是我们之前认为的那些古籍中古人虚构的目击龙事件,其实都是真实的,对事物了解偏差的反而是我们这些自以为了解科学的现代人。”
“而按照您之前说的数据,汉初到隋朝的隋文帝,平均每八年就会有一次龙被目击的记载。”
“这个频率其实还是很高的,因为要考虑到古代的通讯不发达,很多目击事件可能没有被古籍记载。”
王叔回答道:
“科研组的说法和你这个说法略有不同。科研组认为由于古代通讯不发达,可能会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
“再加上出现龙是祥瑞,如果奏报朝廷会有减免税负和升官发财的好处,所以不能排除一些官员百姓之类的虚构目击龙的事件。”
“不过,这两种意外情况也不能绝对化。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以讹传讹也需要一个基础。”
“虚报祥瑞虽然有好处,但是也是欺君之罪,闹不好要被砍脑袋,因此也不会特别多。”
“因此总的来说,古籍记载中龙目击事件虽然罕见,但是并不是没有。”
“寻龙科研组里有一个曹姓研究员,他的专长是研究史记。史记里也有不少对龙的记载,特别是汉代以前关于龙的记载。”
“这位研究员就坚信自己能按照史记来找到龙的实物证据。”
“一天他从新闻上得知,为了应对新罗马的战争,原本对宝鸡市西部山区的一处战国秦地陵墓的保护性发掘暂停了。”
“曹研究员认为这处陵墓,符合史记秦本纪中,关于秦文公‘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的记载。所以这一处陵墓很有可能是秦文公的坟墓。”
“史记,封禅书里又记载‘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所以研究员认为,秦文公很可能真的猎获了一条黑龙,并且这条黑龙很可能成为了秦文公的陪葬品。”
“他于是请示科研组的组长,要求请国家调动资源挖开这座秦国陵墓。”
“考古挖掘耗费人力物力,这个研究员的证据也不过是史记中的两句话,因此科研组的组长非常犹豫是否要向上汇报自己手下的这个想法。”
“但是由于没有其他的线索,组长最终还是上报了。国家最后批准了重新开始对这座陵墓进行发掘。”
“为了保护陵墓,考古队动用了最新的考古技术。也就是用一个隔绝空气阳光的巨大密封塑料棚把整个陵墓封土堆笼罩起来,起到保护作用。”
“发掘很顺利,而且一开始就发掘了前后两个墓道。”
“这是个好消息,根据《周礼》,周天子的陵墓才有资格有东南西北四个墓道。其他的各个阶级贵族的墓也有相应规矩。”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是大体上还是会按照一定的墓葬制度。”
“这个陵墓有两个宽大的墓道,这说明这陵墓至少是个大贵族的墓。”
“但是挖着挖着考古队就发现了不对。”
“虽然没有发现盗洞,但是无论是封土堆还是封土堆下的掩藏墓葬的泥土都曾经被挖掘接着回填过。”
“这很奇怪。”
“因为这是一座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的土坑竖穴墓。简而言之,其建造时在地上挖出个露天大土坑以及露天斜坡墓道。”
“埋葬时,从墓道徒手把棺椁陪葬品顺着墓道扛到土坑里。”
“放置了棺椁陪葬品后就回填土坑和墓道。光填平还不够,上边还要再堆个大土堆也就是所谓的封土堆。”
“在古代,封土堆就是‘陵’。封土堆下边的墓室才叫“墓”合起来才叫陵墓。”
“既然这里埋葬的是大贵族,封土堆自然不是老百姓的坟头可以比的。整个封土堆简直就是一个长满杂草的土丘。考古队动用了一些挖掘机械才把封土堆挖掉。”
“由此可见古代想要挖掉封土堆进入墓室是非常困难的。”
“盗墓贼想要进入墓室,用个小盗洞进入墓室无疑更加的方便,何必要把整个陵墓的土全部掘开呢?”
“这样耗时耗力不说还非常危险,因为这么长时间堂而皇之的挖掘很可能暴露犯罪行迹招来官军围捕。”
“这种奇怪和不合理没有使得考古挖掘停止下来。众人只不过更加的认真小心了。希望在接下来挖掘过程中找到真相。”
“随着巨量泥土被挖走,整个巨大墓坑展现在了考古队的面前。”
“土坑成巨大长方形,坑壁上士一层层逐级而下土台,这一层层土台是为了方便挖掘建造的。”
“形象点来说,如果把石膏浇筑到这个土坑里,能得到一个没有尖顶的石膏金字塔模型。”
“土坑最底下还有一层薄土,挖开薄土就是真正的墓室了。”
“小心清理后,一层防水膏泥出现了,铲掉膏泥后又是一层木炭,木炭挖走后又才是墓室框架的木板。”
“也就是所谓‘黄肠题凑’。既用柏木板相互叠压固定来搭建的墓室顶部面板。”
“有上边的膏泥,木炭,砂石来防潮防水,这些柏木经历千百年依旧非常牢固,再加上考古队动用了新技术,用密封塑料棚保护住了挖掘现场。因此考古队推测下边墓室完全完好。”
“唯一奇怪的是,这些柏木也在过去被拆掉后又重新安装起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