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心怀孝心,以孝安家以敬立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所以对待长辈的态度如何是一个不朽的话题。孝道也为中国历代先贤所推崇,王阳明也不例外,他提出“以孝安家,以敬立人”。王阳明把心怀孝心看成是“安家、立人”的根本,他的观点用于当下也有巨大意义。

    孝顺父母就在当下

    在生活中常有人会说:等以后长大了,让父母吃好住好;等以后我有钱了,会让父母过好日子;等以后我有能力了,再给他们需要的;等以后,我事业发达了再让他们风光……其实,孝顺父母何必要等“以后”呢?尽孝不要等到我们拥有足够的荣光之时,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缺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有一天我们蓦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远去,才翻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要讲孝道。对于母亲早逝,他没能奉养,祖母,未及一见,王阳明深感伤痛并一直自责于心。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孝也要知行合一:“就如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气他强调孝要及时的行动,将知和行紧密结合起来。孝,经不起等待。生时如果不养父母,死后万事皆空。”

    春秋时,孔子和弟子们出去游玩,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在啼哭,就上前去看怎么回事,啼哭的人叫皋鱼,皋鱼解释了他啼哭的原因:“我年轻时好学上进,为了求学曾经游历各国,等我回来时父母却已经双双故去。作为儿子,当初父母需要侍奉的时候我却不在身边,这好像‘树欲静而风不止’;如今我想要侍奉父母,父母却已经不在了。父母虽然已经亡故,但他们的恩情难忘,想到这些,内心悲痛,所以痛哭。”

    很多人总在说,等到有钱和时间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子女可以等待,但父母不能等待。在不经意间,父母渐渐变老。花点时间多陪陪父母,父母们没有太多的要求,只是想多让你陪陪。否则当你挚爱的亲人离你而去,你在脑海中回想他们以往对你如何嘘寒问暖、呵护备至,你却只顾着打拼自我天地,忽略了关爱他们,让他们在守望你的寂寞中落寞而去。你的悔、你的痛,成为你一生最深刻的烙印,任岁月无情也抹杀不去。

    北魏时,房景伯担任清河郡太守。一天,有个老妇人到官府控告儿子不孝,回家后,房景伯跟母亲崔氏谈起这事,并说准备对那个不孝子治罪。崔氏是一个知书达理、颇有头脑的人,她得知情况后,说道:“普通人家子弟没有受过教育,不知孝道,不必过分责怪他们,这事就交给我来处理好了。”

    第二天,崔氏派人将老妇人和儿子接到家里,崔氏对不孝子一句责备的话也没说。崔氏每天同老妇人同床睡眠,一同进餐,让不孝子站在堂下,观看房景伯是怎样侍候两位老人的。不到十天,不孝子羞愧难当,承认自己错了,请求与母亲一起回家。崔氏背后对房景伯说:“这人虽然表面上感到羞愧,内心并没有真正悔改。姑且再让他住些日子。”

    又过了二十几天,不孝子为房景伯的孝顺深深打动,真正有了悔改的诚意,不断向崔氏磕头,答应一定痛改前非,老妇人也替儿子说情,这时崔氏才同意他们母子回家。后来这个不孝子果然成了乡里远近闻名的孝子。

    崔氏很聪明,她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孝心。她无所为而为,以身教代替言传,让他心中蛰伏的孝心能在外面的触动之下得以彰显。

    父母生孩子不易,养孩子更不易,付出的辛苦是没有当过父母的人难以理解的。古时候父母亡故,做子女的要服丧三年,这是对自己刚出生时父母耐心守候的报答。所以,孝敬父母是每个人都应该奉行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中国有首名为《劝孝歌》的古诗:“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语言虽然很直白,但是却有丰富的内涵,一个人不论他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也不论他将来的地位有多大的变化,只要他的父母还健在,那么他就有尽孝道的义务,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试想一下,我们的父母养育我们多年,如果等到老了却享受不到应有的亲情,会多么寒心。

    其实,王阳明就是一个至孝之人。

    王阳明三十二岁的时候,因病移居西湖,往来于南屏、虎跑寺庙,见一僧人封闭于龛内打坐、诵经、念佛有三年之久,也不说话,像呆了一样。一日,王阳明就朝僧人大喊起来,僧人大吃一惊,和王阳明攀谈起来。王阳明问了他家庭的一些情况,僧人说家里还有老母亲。王阳明又询问其是否不起俗念。僧人答曰:“没法不念”。王阳明听了,就给僧人讲爱父母和人本性的道理,僧人感动落泪,并离开寺庙回去奉养老母亲。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贫穷富有,孝由心生,不由外物。《孝经》云: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一开始便蕴涵着情感之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良知的好恶情感形成了行善的动因。当学生徐爱问王阳明如何通过服侍父母等孝道而求得孝的道理时,王阳明认为关键出自忠诚的孝心。只有出自真心,行为才具有真实性,光是一点行孝的表面文章,而不把爱树立起来,那就不是真孝。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孝顺是发自内心,由衷而出的。孝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在于内心。

    一个人总强调正已,而正己的伊始要从回馈父母开始,孝为百德的先行。

    让父母无忧是大孝

    在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之爱,最伟大的情莫过于父母的恩情。在父母眼中,儿女是他们的心头肉,儿女的幸福是他们最大的幸福。能够让父母不为我们担忧,这就是孝。

    学生傅凤想要早点考取功名,以摆脱贫困的家境,更好地奉养父母,于是不眠不休地学习,却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王阳明批评他的这种做法并不是孝顺,傅凤留下了悔恨的泪水,并向王阳明请教:“我如何才能够修正这种不孝的行为呢?”

    王阳明回答说:“保养好你的身体,爱惜你的生命;端正你对父母的感情,不要辱没了父母对你的期望;尽心尽责地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不要有得失之心,平心静气地生活,心不要被外物所左右,这样你就能避免陷入不孝的处境。”

    在王阳明看来,家贫亲老而不为禄仕,固然不得为孝,但欲求禄仕以成疾,使父母伤心悲苦,牵肠挂肚,这又怎么谈得上孝呢?由此可见,为人子女者,在生活上不让父母担忧,不让父母伤心悲苦,这就是对行孝最起码的要求。

    孟武伯向孔子讨教关子孝的含义。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由于疾病不受人控制,因此子女如果能常常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只忧虑子女的疾病,而没有别的东西可忧虑,这就是孝。然而现实社会中,有些人能自理自立,却还是让父母整天为他担惊受怕,这便是不孝。

    在一个关着犯人的牢房里,犯人们聚在一起看书闲聊。

    一名犯人指着书中的珠宝图说:“我母亲没有一件像样的首饰,如果她戴上这些首饰一定会很高兴。”

    另一名犯人指着上面的房屋说:“我家的房子又破又旧,每到下雨就漏,我母亲如果有这么一间漂亮的房子她该多高兴啊。”

    第三个犯人指着上面的马车说:“我真想给母亲买一辆马车,以后她来看我的时候就不用走那么远的路了。”

    书最后传到一个犯人的手中,他拿着看了很长时间,看着上面的珠宝、房子、汽车……他沉思了许久后,流着泪说:“我们从一出生就让母亲操心劳神,直到长大了,本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却由于我们的错误让母亲更加为我们操劳。我们都是母亲牵挂的根源,更是母亲幸福的寄托。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连着母亲的心,我们是母亲心中永远的痛。母亲的付出,不是为了得到珠宝、房子、马车这些物质上的回报,因为在她们心里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己的儿子是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如果我们的母亲有一个好儿子就好了!”

    这时,所有的人都低下了头。

    俗语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儿女多大了,都永远是父母心中的牵挂。子女离家的时候,父母心里总是充满牵挂,分别总是令他们黯然神伤。

    他们会担心子女在外面是否吃饱穿暖,是否受人欺负,是否会误入歧途等,因此才有了这句“父母唯其疾之忧”。然而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让父母无忧呢?因此,王阳明才会告诫人们:“行孝,首先要使父母无忧。”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最想要的不是珠宝、房子等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除了疾病,他们可以不必为儿女的衣、食、住、行等担忧。

    孝顺不是简单的供养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是,现在的所谓孝,并非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狗马也要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是从心底里敬爱,那养活父母和饲养马又怎样区别呢?孝不能仅仅满足供养父母,更主要的是要在内心里敬爱父母。

    王阳明曾与一个名叫杨茂的聋哑人用笔进行交谈:

    (王)问:“你口不能言是非,你耳不能听是非,你心还能知是非否?”

    (杨)答:“知是非。”

    (王感慨):“如此,你口虽不如人,你耳虽不如人,你心还与人一般。”

    (杨)首肯,拱谢。

    “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口虽不能言耳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你如今于父母,但尽你心的孝;于兄长,但尽你心的敬。”

    (杨)首肯,拜谢。

    “我如今教你,但终日行你的心,不消口里说;但终日听你的心,不消耳里听。”

    (杨)顿首再拜。

    王阳明向杨茂指出,人人都有一颗知是非的心,如看见父母自然知孝,看见兄长自然知敬的道德行为。即使是聋哑人,口虽然不能表达,耳虽然不能聆听,但心与常人是一样的,能知善知恶、辨别是非。这就是因为人心都有良知,无须口说,也无须耳听,只要用心去行就可以了。

    在中国,对父母及老年人的孝养一直是个大问题,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圣贤格外重视孝道的原因。在王阳明生活的那个年代有许多道德的约束,尚有许多人不懂得孝的真实含义,更不用说在当今社会了。

    能在生活中供养只是一半的孝,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的那份真诚。只有心里时时想着孝,并努力践行,这才是真正的孝。

    有一个财主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愚笨,不讨人喜欢,小儿子聪明伶俐,于是财主就尽心培养小儿子。两个儿子逐渐长大了,大儿子一直在家里陪着父母,小儿子因为颇有才华,被父亲送到县城读书。

    小儿子果然不负众望,考取了功名,一家人欢天喜地,两位老人也准备收拾行李,和小儿子一起到新地方开始生活。本来小儿子不想带着父母,但是想到兄长愚钝,就勉为其难地带上了两个老人家。

    到了就职的地方之后,小儿子给父母选了一间房子,安排了一个奴婢,从此就消失了。两位老人看不见他的人影,生病了也只能使唤下人去找大夫。虽然在这里不愁吃穿,但是两个老人心里很难过。

    一年以后,大儿子带着家乡的特产过来看弟弟,一见到老人,就难过地哭了——一年不见,父母老了许多。虽然大儿子很笨拙,但是很心疼父母,他决定带着父母回家生活,父母想到自己以前和大儿子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从来没有把他当回事,端茶倒水像下人一样使唤,但是他从来没有生气,反倒是乐呵呵地照顾自己,不禁也流下了眼泪。就这样,笨哥哥又带着老人回到乡下去了,小儿子想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不跟着自己这样有头有脸的儿子,却要和那笨人一起生活。

    其实,感动老财主的正是大儿子的一颗孝心。只有让父母感受到儿女的孝心,他们才会觉得幸福,孝绝不仅仅是能够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父母更希望得到的孝顺,他们希望儿女能常回家看看。能养不是孝,有孝顺的心才能算作孝。

    那么,什么才是孝呢?老有所养就是孝道吗?不是!孔子的弟子子游曾问孝于孔子:“为人子女,应该如何做才算尽孝?”孔子回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儒家重视孝道,孔子讲学时一再提倡孝,所以他的弟子们常常要彻底追究“孝”的意义。

    孔子回答的这段话,也可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一些子女对父母的态度——认为供给父母生活所需,让父母吃饱穿暖就是孝顺。所以孔子一再提醒大家,对待父母还要有一份敬重心。所以证严法师说:“如果子女只像养牛养马一样,供给父母吃穿住而不由内心恭敬尊重,那为人父母的是何等可怜啊!”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有人认为孝顺父母就是能奉养父母,这种对孝道的认识是错误的,对待长辈仅仅奉养还不够,还需要有顺从,有恭敬之心。

    孝行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为哺育我们成人付出了常人无法比拟的爱,受尽了千辛万苦,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回报父母的生养之恩呢?

    在中国人的眼中,孝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一切事业的起点,不孝者不成大事。

    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出自内心忠诚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汉文帝时期,在临淄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很有名的人,她就是勇于救父的淳于缇萦。

    淳于缇萦的父亲叫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但是非常喜欢医学,还经常给别人看病,所以在当地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是他为人耿直,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所以在官场上很不得意,没有多久就辞职当起医生来了。

    一次,淳于意被一位商人请去为他的妻子看病,结果没有好转,反而在几天之后死了。商人仗势欺人,到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看错了病,致人死亡。

    当地的官吏也没有认真审理,就判处他“肉刑”(当时,肉刑有脸上刺字、割鼻子、砍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除了小女儿淳于缇萦之外,淳于意还有四个女儿,没有儿子。在他被解去长安去受刑的时候,他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可惜我没有儿子,全是女儿,遇到现在这样的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听到父亲的话,淳于缇萦又悲伤又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就没有用呢?”当衙役要把父亲带出家门时,她拦住衙役说:“父亲平时最疼我,他年龄大了,带着刑具走不太方便,我要随身照顾他。另外,我父亲遭到不白之冤,我要去京城申诉,请你们行行好,让我和你们一起去吧。”

    衙役们见小姑娘一片孝心,就答应了她。当时正值盛夏,天气反复无常,时而雨水涟涟,时而天气晴朗。天晴时,淳于缇萦就跟在父亲旁边,不住地为父亲擦汗;遇上阴雨天,她就打开雨伞,以防父亲被雨水淋湿;晚上,淳于缇萦还要给父亲洗脚解乏。这一切深深地感动了押送淳于意的衙役。

    经过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京城。履行完相关的手续之后,淳于意马上就被关进了牢房。淳于缇萦不顾疲劳,也马上开始四处奔走,为父亲喊冤。

    可是,人们一看申诉的竟是个还未成年的小姑娘,便没有给予理睬。

    淳于缇萦想,要解决父亲的问题,只能直接上书皇上了。于是,她找来纸笔,请人帮忙将父亲蒙冤的经过一一写好,恳求皇上明察。同时她还表示,如果父亲真的犯了罪,她愿代父受刑。

    第二天,淳于缇萦怀里揣着早已写好的信,来到皇宫前,就在那时,只见不远处尘土飞扬,马蹄声声,一辆飞驰的马车直奔皇宫而来。淳于缇萦心想:

    “上面坐的一定是一位大臣。”她灵机一动,用双手举起书信,跪在马车前。

    车上坐的是一位老者,他看到了小淳于缇萦,就俯下身来,关心地问:“小姑娘,为什么在这儿拦住我的去路,难道有人欺负你了吗?”淳于缇萦就把父亲被抓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这位大臣,并请求他把信带给皇上。

    听小淳于缇萦说得那么诚挚恳切,这位大臣答应了她的要求。皇上读了这封信后,被深深地打动了,当他听说小淳于缇萦千里救父的事迹后,十分钦佩。之后,皇上亲自审理此案,并为淳于意洗清了不白之冤。

    也许在年少的小淳于缇萦心中,根本就没有很明确的孝顺的概念,但是,她拥有一颗良知之心,正是这颗良知之心使她拥有一种最朴素的孝顺行为,时时事事都想着自己的父亲,都站在父亲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念父母生、养之恩,这是每个子女都应该做到的,报父母之恩,更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王阳明的孝道观讲孝悌是良知的一个表现,不慈不孝,这是良知被蒙蔽,由此产生恶。由知孝到行孝,是由良知到致良知的过程,也是知行合一观点所要求的。

    《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动劳。”父母生养我们的时候,辛酸劳瘁,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作为儿女,若能真切体会父母的深恩重德,孝敬父母之心必会油然而生,随之付诸实践。若是有人不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无动于衷,这种人将很难得到安详幸福的家庭,也很难成就大业。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其实,孝敬真的很简单,只要像爱自己一样爱父母、爱家人,并体现在日常的一些细小的行动上,就已经做到了孝顺。

    以仁爱之心立世

    在王阳明看来,仁爱的人把天地万物看做一个整体,如果有一物失常,就是自己的仁爱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阐述天地万物共为一体的道理,王阳明又说:“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宴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意思是说,人们既然同样喜爱动物与草木,怎么忍心拿草木去饲养禽兽呢?同样热爱人与禽兽,为什么忍心宰杀禽兽去供养父母、祭祀和招待宾客呢?对至亲的人与路人同样充满仁爱,但是如果只有一箪食、一豆羹,无法保全两方的性命,怎么能忍心只让至亲的人吃了活命,让路人饿死呢?

    《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什么叫仁。孔子说,能够爱一切人就是仁。孔子所说的“一切人”,并不单指人类这一种生命,而泛指世界上的一切生命,这才是圣人的“仁”。由此可见,孔子的仁是建立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的,是没有半点私心的。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中写道:“有亲,非仁也。”就是说,只要带有一点私情,就已经够不上仁了。佛家讲慈悲平等,则是爱一切众生。

    仁慈是爱天下,没有私心。有所亲,有所偏爱,就不是仁的最高目的了。

    有一个农夫的妻子去世了,农夫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您认为我的妻子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收益呢?”无相禅师如实回答道:“佛法好像慈航,普度众生;好像日光,遍照大地。不只是你的妻子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从中得益。”农夫听了有些不满意:“我就知道是这样的。可是我的妻子很娇弱,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请您这次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其他众生,可以吗?”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道:“回向是好事情啊!你看,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但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的善心点燃这一支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这样世间的光亮就会增加百千万倍,而且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会因此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这样的观念,那我们每一个人就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想了想,知道无法说服禅师,只好让步:“好吧,这个教义很好。但是,但是……”农夫吞吞吐吐地说道:“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平日里总是欺侮我,如果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忍不住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然是一切众生,哪里来的除外?”

    佛法的功德在于普度众生,哪有为一人超度之理?在王阳明看来,圣人的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他们看待天下的人,没有远近内外之别,凡是有生命的,都是兄弟儿女,都要教养他们,使他们安全,以实现自己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信念,普通凡人的心原本同圣人的心并无差别,只是后来夹杂了私心,内心的良知渐渐被物欲所蒙蔽,以万物为一体的仁爱之心就变成了狭隘的私心;有了私心,就生出了爱与憎的情绪,就将万物分化开来。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如果人们能够消除爱与憎的区分,把天地万物看做一个整体,爱一切人和事,就能恢复通透的良知,获得人生的成功与幸福。

    行孝需要真诚的孝心

    关于如何行孝,王阳明曾经说过一段话:“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消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但这颗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王阳明一再强调做儿女的要有一颗诚于孝亲的心,为此他还打了个比方:“对一棵树来说,树根就是那颗诚恳孝敬的心,枝叶就是尽孝的许多细节。树,它必须先有根,而后才有枝叶。并非先找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由此可见,王阳明看重的不是拿什么去孝敬父母,而是孝敬父母的那颗诚心。如果没有一颗诚心,做不到表里如一,那就谈不上是在尽孝。

    潮州有一个名叫黄保的人十分欣赏王阳明的才华,一直想找个机会亲自拜会一下他,但是因为自己年龄太大身体欠佳,于是就派自己的儿子黄梦星不远万里找到王阳明求学。在王阳明身边进修了一阵子之后,黄梦星就请假回家看望老父,在家中陪伴了他一阵子之后又回来继续上课。这样学了一段时间再如此反复。

    王阳明对弟子长期两地奔波的行为感到不太理解,于是就问怎么回事。黄梦星回答说,他的父亲是一个崇尚圣贤之道的人,一直将王阳明视作一个有才学有德行的人,所以希望儿子能从他那儿学到点东西。为此,黄保还明确地告诉儿子,只要他能从王阳明那里学有所成,即使父亲晚年下葬的时候连口棺材都没有也一样心满意足。

    黄梦星正是听了父亲的这番教导之后才千里迢迢地赶过来向王阳明学习,所以在他每次回家之后都希望能多陪父亲一段时间。但是黄保每次都是早早给儿子准备好了行李和盘缠,指责儿子这么做根本不是在尽孝,因为他的志向被所谓的孝心埋没了。由此一来,黄梦星就很纠结,他只好在不违背父命和想要尽孝的夹缝中选择了两地奔波。

    黄保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得到了王阳明的赞许,他也慨叹黄梦星是一个真正的孝子,因为他虔诚地听从了父亲的教诲,在没有让他失望的前提下尽孝修行两不误,做到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可见,在王阳明的心中,不违背父母之命的孝行是远远高于在身边侍奉父母的孝行,因为它体现了一种虔诚的服从态度,满足了父母的要求和期待。

    天竺迦夷国里,有一对夫妇,志向清净,在山中修行,信乐空闲,只存一子,名叫“睒”。睒10岁时,老夫妇双双两目失明,幸睒至孝仁慈,昼夜奉侍父母。以茅为屋,以草为蓐,不寒不热,常得安适。众果香甘,泉水清凉,饮食不虞缺乏。日日群鸟作音乐声,诸兽慈心相向,并无相扰乱的意图。睒于天寒地冻时,常穿鹿皮衣提瓶取水,麋鹿众鸟亦往饮水,不彼此畏难。

    有一天,国王入山射猎,见水边有一群鸟鹿,引弓而射,矢箭误中睒的胸部,他大叫一声,血流如注,命在旦夕。国王下马来到睒面前。睒说:“象因牙而死,犀因角而亡,鸟因翠毛而被捕,麋鹿为皮肉而被杀。我今因何而等死?”

    国王大自悔责。睒又说:“此非国王的过失,是我自己宿业所致。我不惜自己身命,但怜我父母,年既衰老,两眼又盲!无所依靠,也当有个善养善终。我之所以懊恼,并不是为中箭流血而痛。”国王再三向睒悔过,宁愿奉养睒的父母,嘱咐他不要过虑!

    国王一面嘱人看守,一面去寻找睒的父母。他们听说睒中箭,两人昏倒于地。国王便向前扶牵睒的父母,来到睒的身旁,见其已奄奄一息,父亲抱着他的脚,母亲抱着他的头,仰天大呼。母亲又用舌头舔舐他胸部的伤口,希望把毒吸入自己的口中而死,以身代子。睒胸中的毒血经母吮吸,睒便渐渐复活起来。父母惊喜,国王也非常高兴。

    大家都认为这是佛陀庇佑的奇迹。国王就发誓不再射猎,左右从者数百人,踊跃奉持五戒十善。国王还命令国中所有目盲的父母,全部由国库供给衣食,令子女应尽晨昏定省的孝道,违者重罚。于是全国人民,因睒死而复生的缘故,互相劝勉,孝道盛行。

    佛说:“为父母者,皆深爱其子女,竭力教养,虽多诸苦难,乃至命亡,亦终不弃舍子女;故为子女者,应当孝顺父母,侍奉供养。父母即是家中活佛。若有不孝父母,已是大罪,若更违反父母诫教,则堕地狱无疑矣。”相反,奉行孝道,就像故事中的睒一样,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福报。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不违背父母之命的孝行是远远高于在身边侍奉父母的孝行,因为它体现了一种虔诚的服从态度,满足了父母的要求和期待。

    讲孝道的家庭才和睦

    任何一种花木,都要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任何一种良善,都要在谦和的孝行中培养。家庭好像一艘船,能够承载爱心,能够躲避风暴,能够抗拒海浪。孝行在,家庭的责任和关爱便在,家的幸福也才能持久。人生而有良知,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到兄长自然知尊重……这些都是人性的闪光之处。

    有了孝行,家庭才能充满温暖,一个人的生命才能充满明媚的阳光。

    关于孝行这一话题,王阳明曾经说过“善人也,而甚孝”这句话,意在点明孝行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是致良知的一种体现,也是一个人生存必备的品质。王阳明曾经引用过《论语》中的一句话:“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借用这句话告诉弟子:做人就应该孝顺父母和尊重兄长,那种冒犯长者的人终究是比较少见的,而那些犯上作乱之徒更是罕见的。所以对于一个君子来说,只有将事情的根本做好了,才能将治国和做人的原则确立,所以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都是“仁”的一种根本表现。

    王阳明意识到,孔子的学说重在一个字——“道”。这个道其实就是“人道”,和心学中的天理类似,因为这个道的本源就是在于一个字——“心”。所以,要想孕育出一颗仁爱之心,就要先从孝悌开始做起,这是王阳明一直推崇的。

    孔子的弟子曾经感慨地说:“社会上动荡不安就是因为一些不孝的人流窜于世上,所以才造成了文明秩序的混乱。”对此,王阳明的解释是:

    “当你不孝敬父母的时候,你的儿女也将耳濡目染地学会你这种不孝,说不准还会加倍地还给你,你的生活也将陷入到黑暗之中。”正是基于这个道理,王阳明才把孝行看做是致良知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从前,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儿子,对他疼爱有加,尽心竭力地抚养着孩子长大。这对夫妻和孩子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平时儿媳妇总是嫌弃婆婆,不愿意尽赡养之道。不过,婆婆非常勤快,所以媳妇还是暂时忍了下来。

    孙子一天天地长大,奶奶则一天天衰老,她的腰因为整日的操劳而佝偻,最后不能干重活了,而且因为年龄大了,她在吃饭的时候也会经常撒出一些饭粒。媳妇越看越不顺眼,就想着怎么才能把婆婆赶出家门。在她的怂恿下,丈夫竟然也答应把母亲赶出家门。

    一天中午过后,夫妇二人把母亲送到三十里外的一个山沟里,给她丢下几块饼,就让母亲自生自灭。然而在他们回家之后,发现儿子正在村头的大树下面坐着。夫妇问孩子为什么不回家。孩子说:“我在等奶奶,你们现在把奶奶拉出了三十里,等我长大了把你们拉到八十里地也不止!”

    听了孩子的一番话,夫妇二人顿时羞愧难当,赶忙回到山沟把老太太接了回来。从此,夫妻二人尽心尽力地赡养老人了。

    俗话说:“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在故事里,这对夫妇因为嫌弃老人无法为家庭作贡献了,便要抛弃她,这时候小孩子出来说话了:“等你们老了,也无法为我的家庭作贡献了,那时候我也可以抛弃你们。”小孩子的话很简单,却很有力,给了这对不行孝道的夫妇“当头一棒”,使他们醒悟到:及时行孝才能维持家庭的和睦。家庭和睦了,他们老了才有儿子养。行孝是为了家庭,也是为了他们自己。

    王阳明是一个重孝道的人,当初在他被贬谪到龙场的时候,原本可以远走高飞,但是出于顾忌家人的安全,他还是硬着头皮在龙场一待就是好几年——这就是从内心出发的一种孝行需要。也正是有了这种孝的存在,王家才一直保持着和睦的家风,这种家风不仅促进了王阳明的人生成长,更帮助他有精力去思考人生。为此,王阳明说:“父而慈焉,子而孝焉,吾良知所好也;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有为人父母者去疼爱自己的子女而子女们对自己尽孝,这才是致良知的一种表现。假设父母不慈爱,子女不孝顺的话,一个家庭将会充满着凄凉与不和谐,根本谈不上幸福。

    人活着总需要一些个性标签和道德评价,其中孝是我们最为看重的,是一个人头上最闪耀的光环,也成了我们能否延续后代的保障。其实,孝行并不在那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孝》的故事里,而是在每一个为人父母的言行中。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只有在无微不至地去关心和教育孩子的同时传播孝的概念和含义,才是宣扬天理和人性的正确做法。只有孝道被传承下去,家庭才能和睦,人生才能圆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