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十五章 简单再生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十五章 简单再生产

    问题的提出

    如果我们考察社会资本,即总资本,各单个资本只形成它的分数部分,这些分数部分的运动,既是它们的各自单个的运动,同时也是总资本运动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一年内执行职能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考察社会在一年时间内提供的商品产品,那么,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社会资本即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怎样进行的,这个再生产过程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又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年产品既包括用来补偿资本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即社会再生产所需的资本品,也包括归入消费基金的、由工人和资本家消费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就是说,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这种消费包括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即维持),从而也就包括总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再生产。

    总之,消费在这里必然会起作用;因为起点W'=W+w,也就是说,商品资本中既包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也包含剩余价值。正因为这样,所以它的运动中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而在G—W…P'…W'—G'循环和P…W'—G'—W…P循环中,资本的运动是起点和终点:这一运动自然也包括消费,因为资本家生产的产品即商品必须出售。但是,只要商品已经售出,这个商品以后会变成什么,对单个资本的运动来说是没有关系的。相反,在W'…W'运动中,正是要通过说明总产品W'的每一价值部分最终会变成什么,才能认识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在这里,总的再生产过程,不仅包括资本本身的再生产过程,同时也包括以流通为媒介的消费过程。

    不过为了我们当前的目的,再生产过程必须从W'的各个组成部分来考察即从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观点来加以考察。在分析单个资本的产品价值时,我们曾经假定,单个资本家通过出售他的商品产品,首先会把他的资本的组成部分化为货币,然后,通过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各种生产要素,并把购买的这些生产要素再转化为生产资本。但是现在,我们已经不能再满足于这个假定了。既然这些生产要素都是物质的东西,那它们就同与之进行交换的并由它们来补偿的单个成品一样,是社会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工人用工资和资本家用剩余价值所消费的那部分社会产品的运动,既是总产品运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又是同单个资本的运动交织在一起的。因此,仅仅是假定这个过程发生,是不能说明这个过程的。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生产上消费掉的资本,就它的价值来说,是怎样由年产品得到补偿的?这种补偿的运动是怎样同资本家对工人通过工资进行的消费和剩余价值的消费交织在一起的?因此,首先要研究原有规模的再生产,其次,不仅要假定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而且还假定,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没有发生任何价值变化。

    美国开发西部

    174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俄亥俄土地公司的组建,标志着东部已开发土地的6.5倍的西部“处女地”开发的始端。

    当我们从单个资本的出发来考察资本的价值生产和产品价值时,商品产品的实物形式对于分析是完全无关的,例如,不论它是机器,是谷物,还是镜子都一样,这始终只是举例而已,任何一个生产部门我们都可以拿来作为例证。现在我们必须考察的是直接的生产过程本身。在任何场合,这种生产过程,都表现为一个某一单个资本的过程。说到资本的再生产时,我们只要假定,代表资本价值的那部分商品产品,会在流通领域内找到机会重新转化为它的生产要素,从而再转化为它的生产资本的形式。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假定,工人和资本家会在市场上能够找到他们想要用工资和剩余价值购买的商品。但是,当我们考察社会总资本及其产品价值时,这种仅仅从形式上来说明的方法,就行不通了。因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会再转化为资本,而另一部分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这在表现出总资本执行职能的产品价值本身内部形成一个运动。这个运动中不仅有价值补偿而且有物质补偿,因而他们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也就是物质形式的制约。

    既然一方面,那种在资本主义基础上没有任何积累或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假定,是一种奇怪的假定,另一方面,生产条件在不同的年份不是绝对不变的(这里假定它们是不变的),那么,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在这里就只是一个抽象。其前提是:一定价值的社会资本,今年和去年一样,将再提供一样多的商品价值,而且这些商品价值可以满足一样多的需要,尽管商品形式在再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改变。但是,只要有积累,简单再生产就总是积累的一部分,所以,如果我们就简单再生产本身进行考察,那它就是积累的一个现实因素。年产品的价值减少,而使用价值量可以不变;年产品的价值可以不变,而使用价值量减少;并且价值量和再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也可以同时减少。原因就在于,再生产即使不是在比以前更有利的情况下进行,也是在更困难的情况下进行。而后者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出现一个不完备的有缺陷的再生产。这一切都只能涉及再生产的不同要素的量的方面,但不涉及它们作为进行再生产的资本或作为再生产产生的收入在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

    生活消费

    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

    社会总产品可以分成两大部类:

    1. 生产资料:是一种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2. 消费资料:是一种具有进入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都各自拥有不同的生产部门,总合起来又各自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部门用来进行生产资料的生产,另一个部门进行消费资料的生产,它们各自使用的全部资本,都形成社会资本的一个特殊的大部类。

    每一部类的资本又都分成两个组成部分:

    1. 可变资本:从价值方面看,这个资本的价值等于该生产部门使用的社会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是为这个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工资总额。从物质方面看,这个资本是由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本身构成的,也就是由这个资本价值所推动的活劳动构成的。

    2. 不变资本:即该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这些生产资料本身又可以分成固定可变资本(如机器、工具、建筑物、役畜等等)和流动不变资本(生产材料,如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等等)两部分。

    在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借助于这些资本而生产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又可以分成: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c和由全部年劳动加入的价值部分。而后者又分成:补偿预付可变资本v的部分和超过可变资本而形成剩余价值m的部分。因此,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和每个单个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成c+v+m。

    酒桶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各自使用的全部资本,总合起来形成社会总资本。

    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不变资本的那部分价值c,和生产上使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是不一致的。诚然,生产材料会全部消费掉,从而它的价值也会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但是所使用的固定资本却只有一部分会完全消费掉,因而只有消耗掉的这部分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固定资本即机器、建筑物等等的其余部分则会继续存在,并且会和以前一样继续以实物形式来执行职能,虽然它的价值由于逐年损耗而不断减少;不过当我们考察产品价值时,继续执行职能的这部分固定资本是不存在的。它是在这个由它本身辅助生产的新生产的商品价值之外而和这个商品价值并存的一部分资本价值。我们在考察单个资本的产品价值时曾经说过,固定资本因损耗而逐渐失去的价值,会一点一点地转移到在损耗期间生产的商品产品中去,不管这个固定资本在其生产期间是否由于这种价值转移得到了实物补偿。相反,在这里,当我们考察社会总产品及其价值时,却不得不撇开至少是暂时撇开固定资本在当年因损耗而转移到年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因为固定资本的这一部分不会在当年重新得到实物补偿。

    在我们研究简单再生产时,要以下列公式为基础,其中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并且假定价值增殖率m/v=100%。数字可以表示几百万马克,几百万法郎,或几百万英镑。

    I.生产资料的生产:

    资本…………………4000c+1000v=5000;

    商品产品……………4000c+1000v+1000m=6000;

    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

    II.消费资料的生产:

    资本…………………2000c+500v=2500;

    商品产品……………2000c+500v+500m=3000;

    概括起来说,全年的总商品产品为:

    1. 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

    2. 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

    其中不包括以实物形式在继续执行职能的固定资本。

    现在,如果我们研究简单再生产基础上(这里全部剩余价值都是非生产地消费掉)的各种必要的交换,并且暂时不考察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流通,那么,在一开始我们就会得出以下结论:

    1. 第II部类工人的工资500v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m,必须要用于购买消费资料。但是,它们的价值存在于价值为1000的消费资料中,而这种消费资料又掌握在第II部类的资本家的手里,补偿之前预付的500v,并代表500m。因此,第II部类的工资和剩余价值,将在第II部类内部同第II部类的产品进行交换。这样,就有(500v+500m)II=1000的商品产品以消费资料形式从总产品中消失。

    2. 第I部类的1000v+1000m,同样也必须用于消费资料,即用于第II部类的产品。因此,它们必须同第II部类产品的其余的、数量与他们相等的不变资本部分2000c进行交换。这样,第II部类会得到数额相等的生产资料,得到体现第I部类的1000v+1000m的价值的第I部类产品。因此,就会有2000IIc和(1000v+1000m)I从计算中消失。

    3. 现在还剩下4000Ic。它们由生产资料构成,只能用于第I部类的生产,以便补偿该部类已经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因此,这同样需要通过第I部类内部的各个资本家之间的互相交换来解决,就像(500v+500m)II要通过第II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交换,或通过第II部类的各个资本家之间的交换来解决一样。

    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I(v+m)和IIc的交换

    “万宝路”烟草广告

    1607年—1776年是美国殖民地时期。

    现在让我们从两个部类之间的大宗交换开始进行考察。(1000v+1000m)I这些价值以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存在于它们的生产者手中,同时生产资料要和2000IIc进行价值交换,即以消费资料的实物形式存在的价值交换。通过这种交换,第II部类的资本家把他们的不变资本(2000IIc)从消费资料形式再转化生产资料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不变资本可以重新作为劳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参与到产品生产中去,并且对于价值增殖这一过程来说,它们是作为不变的资本价值执行职能。另一方面,通过这种交换,第I部类的劳动力的等价物(1000Iv)和第I部类的资本家的剩余价值(1000Im),将同时在消费资料中实现,这时二者都由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转化为一种可以作为收入来消费的实物形式。

    雅典商人的货物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交换中,行使消费职能的资本家把不变资本。

    但这种互相交换是通过货币流通来完成的,货币流通成为交换的媒介,同时也使这种交换难于理解,然而它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必须要求可变资本部分一再表现为货币形式,即表现为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劳动力的货币资本时,这种交换才能进行。即使是从整个社会范围内同时进行经营的各个生产部门来看,则不管它们是属于第I部类还是第II部类,可变资本都必须要以货币形式来预付。资本家,是在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就购买了劳动力,但他支付劳动力的报酬,却是在约定的期限,也就是在劳动力已经在使用价值的生产上消耗掉之后。产品价值中仅仅作为支付劳动力报酬的货币的等价物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产品价值中代表可变资本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同样是属于资本家的,在这一点上,它和产品价值的其余部分一样。在这部分价值中,工人其实已经把他的工资的等价物提供给资本家了。但是,只有当资本家把商品卖出去使之再转化为货币时,资本家的可变资本才能够重新成为他的货币资本,从而才能够为购买劳动力而重新预付。

    至于第I部类的商品资本的m部分在和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的另一半进行交换时,所需要的货币,则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预付。实际上,这种流通其实包含着两个部类的各单个资本家之间的无数个别的买和卖,但是在任何情况下这种货币都必须是来自这些资本家,因为由工人投入流通的货币量,我们已经计算过了。

    >>>徽商>>>

    中国古代商人集团。以居于徽州而得名。大致起源于宋代,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当时主要的商业资本集团之一。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多地少,不得不外出经营工商业谋生。其驰名国内外的丰富地产使徽商可以与各地互通有无。此外,徽州位于东南重要经济区苏浙地区的中心,有利于徽人从事商业活动。徽商经营的行业十分广泛,以盐业为最重要。此外,徽商也兼营金融业务,因此资金比较充足。加上有较好的商业道德,其经营范围和资本积累均有显著发展。明中叶至清代前中期,不少徽商富比王侯,资产以百万甚至千万计。

    真实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要么第II部类的一个资本家可以用他的和生产资本并存的货币资本,向第I部类的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要么是相反的情况,第I部类的一个资本家把用于个人支出而非资本支出的货币基金,向第II部类的资本家购买消费资料。正如前面我们指出的那样,其前提是:在任何情况下,资本家手中除了生产资本之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货币储备,或者作为资本预付,或者作为收入花掉。

    总的结论是这样:产业资本家为了使他们自己的商品进入流通而投入到流通中的货币,无论它是被记在商品的不变价值部分的账上,还是被记在存在于商品中的剩余价值(在它作为收入花掉的时候)的账上,它们总是按照各个资本家为货币流通而预付的数额重新回到他们手中。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简单再生产中,第I部类的商品资本中的价值额v+m (也就是第I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与此相应的比例部分),必须等于第II部类不变资本IIc,也就是等于从第II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分出来的与此相应的部分;或者用公式来表示:I(v+m)=IIc。

    第II部类内部的交换: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

    第II部类的年商品生产是由种类繁多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不过,按它们的产品来说,也可分成以下两大分部类:

    (a)消费资料。这些费资料主要进入工人阶级的消费,但因为它们是必要的生活资料,所以也构成资产阶级的消费的一部分,虽然就其质量和价值来说,这部分消费资料往往和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不同。但是这里为了研究的目的,我们可以把这个分类概括为必要消费资料这个项目。

    (b)奢侈消费资料。它们只进入资产阶级的消费,所以这部分消费资料只能和资本家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当然剩余价值是绝对到不了工人手中的。

    从而,在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下,必然会得出以下结论:

    售卖生活用品的德国商人

    生产消费资料过程中,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资本家。

    1. 年劳动创造的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的新价值产品分成v+m,等于年劳动的另一部分生产的产品价值所包含的以消费资料形式进行再生产的不变资本价值c。假如前者小于IIc,那么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就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反之,如果前者大于IIc,那么这些余额就不能利用。在这两个场合,简单再生产的这一前提都将被违反。

    2. 在以消费资料形式进行再生产的年产品中,以货币形式预付的那部分可变资本v,当它的获得者是生产奢侈品的工人时,那么它就只能在一开始体现着IIa资本主义生产者的剩余价值的那部分必要生活资料中实现。因此,投入奢侈品生产的v,必须等于以必要生活资料形式生产的m中和它的价值量相适应的部分,这就意味着其必然小于这个m,即小于(IIa)m。不过正是由于这个v在上面所说的这一部分m中得到实现,才使得奢侈品的资本主义生产者所预付的可变资本能以货币形式回到他们手中。这个现象和I(v+m)在IIc中的实现是完全相似的;只是在这里,(IIb)v是在与其价值量相等的那一部分(IIa)m中实现的。因为年产品实际上进入以流通为媒介的年再生产过程,所以这些比例关系在全年总产品的每一次分配中,都具有某种质的决定意义。I(v+m)只能在IIc中实现,而IIc也只有通过这种实现,才能使它作为生产资本组成部分的职能;同样,(IIb)v只能在(IIa)m的一部分中实现,而且(IIb)v也只有通过这种实现,才能再转化为它的货币资本的形式。不言而喻,只有当这一切实际上都是再生产过程本身的结果时,也就是说,只有在例如IIb的资本家不是靠其自身的信用从别处取得用于v的货币资本时,上述情况才适用。与之相反,从量的方面说,年产品各部分之间进行的交换,只有在生产规模和价值关系始终保持静止状态,并且这些严格的比例关系并没有因为对外贸易而有所改变的情况下,才能按上述比例进行。在上面我们已经看到,必要消费资料的生产和奢侈品的生产之间具备的这种比例关系,是以II(v+m)在IIa和IIb之间的分割为条件的,从而也就是以IIc在(IIa)c和(IIb) c之间的分割为条件的。因此,这种分割从根本上影响着生产的性质以及其数量关系,对于生产的总形态来说,这也是一个本质的决定性的因素。

    尽管攫取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的动机,简单再生产实质上还是以消费为目的的;但是,剩余价值不管它的比例如何,在这里最终都只是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既然简单再生产是每个扩大规模的年再生产的一部分,并且还是它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发财致富的动机和这种个人消费的动机总是会相伴而生,同时又和它相对立。实际上,问题表现得要更加复杂,因为掠夺物即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的分享者,会作为独立于资本家以外的消费者出现。

    奢华阔绰的客厅

    生产出的奢侈消费资料,只进入资产阶级的消费,一般工人根本无法购买。

    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有两样东西始终是必要的:投入流通中的商品,投入流通中的货币。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曾经说过:“与直接的产品交换不同,流通过程在使用价值换位和转手之后并没有结束,货币并没有因为它最终从一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中退出来而消失,它反而不断地沉淀在商品空出来的流通位置上。”

    在IIc和I(v+m)之间的流通中,我们曾经假定,第II部类为这个流通预付了500镑货币。大规模的社会的生产者群之间的流通,可以分解为无数的流通过程,其中,不同的生产者,首先作为买者出现,他们使用手中的货币资本购买必需的生产要素,从而把货币投入流通。撇开个别情况完全不谈,这已经由生产期间的差别,从而由不同商品资本的周转的差别决定了。现在,我们假定,第II部类用500镑向第I部类购买同等价值额的生产资料,第I部类再向第II部类购买500镑消费资料,在这种交易的结果下,这些货币因此又流回到第II部类那里;但是后者绝没有因为这种回流而变得更加富有。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它首先把500镑货币投入流通,并从流通中取出同等价值额的商品,然后又出售500镑商品,并从流通中得到同等价值额的货币;这样,500镑又流回来。事实上,第II部类投入流通的是500镑货币与500镑商品之和等于l000镑;同时它也从流通中取出了500镑商品和500镑货币。在这里,为了使500镑商品(I)和500镑商品(II)相交换,流通所需要的媒介只是500镑货币。这样,谁预付货币来购买别人的商品,谁同时就会在出售自己的商品时,重新得到货币。所以,假如第I部类首先向第II部类购买了500镑商品,然后再向第II部类售出500镑商品,那么,最终这500镑将回到第I部类那里,而不是回到第II部类那里。

    并且第I部类投在工资上的货币,即以货币形式预付给工人工资的那部分可变资本,不是直接地返回的,而是间接地、通过迂回的形式返回的。而第II部类的500镑工资,则不同,它们是直接从工人那里回到资本家手中,就像在一些人彼此交替地作为商品的买者和卖者不断对立,反复进行买和卖时,其使用的货币总是会直接返回一样。第II部类的资本家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力报酬;这样,他能够把劳动力并入他的资本,只是对资本家来说,由于这种流通行为,仅仅是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流通行为,资本家才能作为产业资本家,而和成为他的雇佣工人的工人相对立。但在这时候,起先作为自己劳动力的卖者出现的工人,后来会作为买者也就是作为货币所有者,和作为商品的卖者的资本家相对立;因此,资本家投在工资上的货币,最终也会重新流回到资本家手中。只要商品的出售是商品和货币之间进行的等价交换(不包含欺诈等等),那么,这个过程就不会是资本家借以发财致富的过程。资本家并没有支付给工人两次:先是用货币,后来是用商品;一旦工人把货币换成资本家的商品,资本家的货币就重新回到自己手中。

    货币流通场所

    在流通过程中,货币并不因为它最终从一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中退出来而消失。

    然而,转化为可变资本的那些货币资本,也就是预付给工人工资的那部分货币,在货币流通本身中,还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原因在于工人阶级不得不挣一文吃一文,从而也就不能提供给产业资本家任何长期的信贷,这样,各个产业部门的资本周转期虽然有差别,但是可变资本却要在某一短期内,例如一周,不仅在比较迅速地反复的期限内,而且同时会在社会的无数不同地点,以货币形式预付,而且这个期限越短,通过这个渠道一次投入流通的货币总额相对来说也就越小。在每个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国家,以这种形式预付的货币资本,在总流通中都有一个在比例上占有决定意义的部分;而且由于同一个货币在流回起点之前,要流过各种渠道,因此,作为无数其他的营业的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时就更是这样。

    第I部类的不变资本

    现在留下还需要研究的是第I部类的不变资本即Ic。这个价值等于在第I部类的商品产品中再现的价值,也就是在这个商品量的生产上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这个再现的价值并不是在第I部类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在当年以前就已经作为不变的价值,作为生产资料既定的价值,进入这个生产过程的。它现在仍然存在于第I部类中没有被第II部类吸收的那部分商品量中。因而,按之前的例子就可以这样来讲,就是仍然保留在第I部类的资本家手中的这个商品量的价值等于他们的全部年商品产品价值的2/3。在第I部类,全部商品产品由生产资料,也就是由建筑物、机器、容器、原料和辅助材料等等构成。因此,其中用来补偿这个部门所使用的不变资本的那一部分价值,仍然能够以它的实物形式立即重新作为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去执行职能。如果它进入流通,那也只是在第I部类内部流通。在第II部类,一部分实物形式的商品产品由该部类的生产者本人用以个人消费而消耗掉,而在第I部类,一部分实物形式的商品产品却由它的资本主义生产者在生产中消费掉。

    第I部类的不变资本,由各种大量的不同资本群构成。它们被分别投入到生产不同的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有若干被投入铸铁厂,有若干被投入煤矿等等。每个这种资本群或每个这种社会的群资本,又由许多大小不等的能够独立执行职能的各个单个资本构成。我们首先假设某一个社会资本,比如说为7500(可以用百万等等来表示),可以分成不同的资本群;价值7500的社会资本分成各个特殊的部分,其中每个部分都分别被投入到各个特殊的生产部门;投入到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那部分社会资本价值,按照它的实物形式,部分地由各特殊生产部门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构成,部分地由它们的经营所必需的、具有相应的熟练程度的劳动力构成,而且这种劳动力由于分工,并由于它在每个个别生产部门承担的劳动的特殊性,而变得各不相同。投入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那部分社会资本,又由投入该生产部门的能够独立执行职能的各个单个资本的总和构成。不言而喻,以上所说的情况,既适用于第I部类,也适用于第II部类。

    不用于个人消费的生产资料

    资本家生产的年产品中充当再生产资料(原料和劳动工具)的第I部类。

    不过,当构成第I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的那一部分产品不再直接进入自己的特殊生产部门或自己那个生产部门的时候,那么我们说,这些产品只是变换了位置。它们以实物形式进入第I部类的其他生产部门,而同时第I部类其他生产部门的产品则对它们进行实物补偿。这种情况下,只不过是这些产品之间进行了换位。它们作为补偿第I部类的不变资本的因素全部作为补偿第I部类的不变资本的因素再进入第I部类,但不再是进入第I部类的这个部门,而是进入到另一个部门。在这里,只要这种交换是在第I部类内部的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的,那么这种交换就是两种具备实物形式的不变资本之间进行的交换,也就是一种生产资料和另一种生产资料的交换。其实也就是第I部类的不同的单个不变资本部分的互相交换。只要产品不是直接进入本生产部门作为生产资料使用,这些产品就会离开它们自己的生产场所,进入另一个生产场所,从而,互相得到补偿。换句话说(和第II部类剩余价值的情况相似),第I部类的每个资本家按照他在这4000不变资本的共有者中所占的比例,从这个商品总量中取出他所需要的相应的生产资料。如果这种生产是社会公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那就很明显,为了进行再生产,第I部类的这些产品同样会不断地再作为生产资料在该部类的各个生产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其中一部分会直接留在这些产品的生产部门,另一部分则转到其他生产场所,从而会在这个部类的不同生产场所之间发生一种不断往返的运动。

    美国希伯尼亚银行

    银行业最早诞生于欧洲。1272年,意大利富有的家族为了经商方便设立了一名为“巴尔迪银行”的机构。

    两个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现在来考察一下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等于当年第II部类再生产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新生产的第II部类的剩余价值(即第II部类当年生产的价值),同时再加上当年再生产的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新生产的第I部类的剩余价值(这两部分合起来其实也就是第I部类当年生产的价值)。

    因此,如果我们在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下计算消费资料的年度总价值,那么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就等于年价值产品,也即是等于社会劳动在当年生产的全部价值。其之所以必然如此,是因为在简单再生产中,这些全部价值将被完全消费掉。

    两个部类的不变资本

    因为,生产资料(I)的总价值,等于以生产资料(I)形式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与以消费资料(II)形式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所以,生产资料(I)的总价值也就等于在社会总产品中再现的两种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固定资本的补偿

    只要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是由真正的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的一个特殊种类)构成的,那它就会由劳动资料转移到劳动产品(商品)中去;这些劳动资料将继续以旧的实物形式,作为生产资本的要素继续执行职能。只是劳动资料的损耗,即它们在一定期间由于持续执行职能而逐渐损失的价值,才作为借助于由劳动资料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要素再现,才通过劳动工具转移到劳动产品中去。

    然而商品的这个价值要素绝不能和各种修理费用混为一谈。如果商品出售了,这个价值要素就会和别的要素一样转化为货币;但是,在转化为货币以后,它和其他价值要素的区别也就随之出现了。为了进行商品的再生产活动(总之,就是为了使商品生产过程成为持续的过程),那么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消费的原料和辅助材料,必须以实物形式得到补偿;而在商品生产上消耗的劳动力,同样也必须用新的劳动力给予补偿。因此,通过出售商品得到的货币,必须不断再转化为生产资本所需要的这些要素,即不断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相反,当它是由于固定资本损耗而追加到商品中的那部分价值转化为货币时,那这种出售商品所得到的货币,是不会再转化为生产资料的组成部分的,尽管它是为补偿这种生产资本的价值而损失的,但是它会在生产资本旁边沉淀下来,保留它的货币形式。这种货币沉淀将会反复发生,直到年数不等的再生产时期结束为止,但在这个再生产时期,不变资本的固定要素还是以它的旧的实物形式在生产过程中继续执行职能。一旦这种固定要素(如建筑物、机器等等)的寿命已经完结,不能再以实物形式继续在生产过程中执行职能时,它的价值就在它旁边存在着,全部以货币的形式得到了补偿,即由货币沉淀的总和,由固定资本逐渐转移到它参与生产的商品中去的、并且已经通过商品出售而转化为货币形式的价值的总和来补偿。接着,就需要用这些储藏的货币来对固定资本(或固定资本的要素,因为固定资本的不同要素有不同的寿命)进行实物补偿,也就是对生产资本的这个固定资本组成部分进行实际更新。可见,这些货币其实是不变资本价值的一部分即固定资本部分的货币形式。因此,这种货币贮藏本身就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是在固定资本的寿命还没有完结之前,也就是还没有把它的全部价值转移到所生产的商品中去,还不必用实物进行补偿之前,固定资本价值或它的个别要素的价值以货币形式进行的再生产和贮存。只有当这种货币重新转化为固定资本的新的要素,以便在补偿那些寿命已经完结的要素的时候,它才失去这种货币贮藏的形式,从而再进入以流通为媒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

    老朽的机器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期间,生产资料到了其使用寿命,不能再在生产过程中执行职能。

    >>>预付资本>>>

    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而预先垫付的资本。从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来看,预付资本好像是从资本家私人基金中预付的。但是,从再生产过程来看,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因为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再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一部分,并且不断以工资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中。工人这个月的工资,是用他上个月的劳动产品转化的货币来支付的。当然,资本家依靠原始积累成为货币所有者的情况是可能的。

    总而言之,就像简单的商品流通不只是单纯的产品交换这种情况一样,年商品产品的交换同样也不能简单分解为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单纯的、直接的互相交换。此时,货币在其中起一种独特的作用,这种作用尤其在固定资本价值再生产的方式上表现出来的会更加明显。(假如生产是公有的生产,不具有商品生产的形式,情况又会有哪些不同,这是以后研究的问题。

    1. 损耗的价值部分在货币形式上的补偿

    如果我们现在从下列公式开始:

    I.4000c+1000v+1000m;

    II.…………2000c+500v+500m。

    那么,商品2000IIc和同等价值的商品I(1000v+1000m)之间进行交换的前提就是:2000IIc全部以实物形式再转化为由第I部类生产的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中的实物组成部分;但是,后者借以存在的价值500的商品中包含着补偿固定资本的价值损失的那一部分。

    小煤矿

    在商品转化为货币之后,必须有一部分再转化为生产资本的各种要素,如转化为原料辅助材料。

    在固定资本的更新过程中,由于其价值是逐渐损耗并转移到商品产品中的,而剩余的部分仍然继续以实物形式执行职能,所以这部分生产要素不需要立即用实物来补偿,而要转化为货币,这个货币逐渐积累成一个总额,直到固定资本完全损耗完成,需要再次以实物形式更新的时候为止。每一年都有可能是固定资本的终年,固定资本时而需要在不同的企业,时而需要在不同的产业部门进行补偿;对同一个单个资本来说,总会有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固定资本的损耗需要补偿(因为固定资本各部分的寿命不同)。在把一切积累撇开不说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考察年再生产,即使是原有规模不变的年再生产,我们也不是从头开始。我们考察的是许多年当中的一年,而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刚诞生的那一年。因此,投入在第I I部类的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的不同资本也会有不同的年龄。就像在这些生产部门从事生产的人每年都有死亡一样,每年也会有许多固定资本在当年到达寿命的终点,从而必须用积累的货币基金来对其进行实物更新。所以,在2000IIc和2000I(v+m)的交换中就包含着2000IIc从它的商品形式(消费资料)到它的实物要素的转化,这些实物要素不仅是由原料和辅助材料构成,同时也是由固定资本的实物要素,如机器、工具、建筑物等等构成的。因此,2000IIc的价值中需要用货币来补偿的那部分损耗和仍然继续在执行职能的固定资本的数量,是完全不适应的,因为众多的固定资本中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必须用实物来补偿,但这也有一个前提,即在前几年,第II部类资本家手中已经积累了这种实物补偿所必需的货币。不过,这一个前提不仅适用于前几年,而且也适用于当年。

    通货膨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对通货膨胀视如洪水猛兽,至今仍未放松警惕。

    我们首先要指出,在I(1000v+1000m)和2000IIc的交换中,由于价值额I(v+m)不包含任何不变的价值要素,因而也就不包含任何用以补偿其损耗的价值要素,即不包含由不变资本的固定组成部分因为消耗而逐渐转移到v+m(它是以商品的形式存在的)中去的那部分价值要素。相反,这种要素却存在于IIc中,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因固定资本而存在的价值要素的一部分,不需要立即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实物形式,它才会保留在货币形式上。因此,当I(1000v+1000m)和2000IIc交换时,立即就遇到了困难:第I部类的2000(v+m)借以存在的实物形式的生产资料,要用它的全部价值额2000和以第II部类的消费资料存在的等价物进行交换,但是,消费资料2000IIc却不能以它的全部价值额来和生产资料I(1000v+1000m)进行交换,因为它的价值中的一部分,等于固定资本中有待补偿的损耗或价值损失,必须首先以货币形式沉淀下来,从而在我们仅仅考察的当年的再生产期间,就不能再作为流通手段执行职能。

    2. 固定资本的实物补偿

    第II部类是由许多资本家构成的,一般而言,他们的固定资本进行再生产期限是完全不同的。对其中一些资本家来说,固定资本已经到了必须全部用实物进行更新的期限,但是对另一些资本家来说,它离这个阶段多少还有些距离。不过对于后一类资本家的全体成员来说,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固定资本不需要实际再生产,也就是不需要用实物来更新,或者说,不需要用同一种新的物品来进行替换或补偿,而它的价值则要以货币形式相继积累起来。而前一类资本家则完全处于企业刚开办时的那种情况(或部分地处于那种情况,这一点和这里的问题无关)。那时,他们带着货币资本来到市场,一方面要把这些货币转化为固定的和流动的不变资本,另一方面则要把它转化为可变资本即劳动力。现在,他们也和当初一样,需要把货币资本再预付到流通中去,因此,他们既要预付流动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同时还要预付不变的固定资本的价值。

    如果我们把第II部类中需要用实物补偿固定资本的那部分资本家叫作“第1部分”;而把第II部类中以货币形式贮存固定资本损耗价值的那部分资本家叫作“第2部分”,那么:

    I.1000v+1000m;

    II.2000c,这种交换所遇到的困难,可归结为如下的余额交换所遇到的困难:

    I.…………400m;

    II.(1)200货币+200c商品+(2)200c商品,说得更清楚些,这种余额交换就是:

    I.200m+200m;

    II.(1)200货币+200c商品+(2)200c商品。

    因为第II部类第1部分的商品200c和200Im(商品)之间进行交换,并且由于当400商品交换时一切流通于第I部类和第II部类之间的货币又重新流回到预付者(第I部类或第II部类)手中,所以,这个货币作为第I部类和第II部类之间的交换要素充当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媒介,这实际上并不是我们这里所要研究的问题的要素。或者换一种说法:假定在200Im(商品)和200IIc(第II部类第1部分的商品)的交换中,货币的职能是支付手段,而不是作为购买手段来执行职能,因此它也就不是作为狭义的“流通手段”在执行职能,那就会很清楚,因为商品200I m和商品2 0 0 I I c (第1部分)价值额相等,价值2 0 0的生产资料就和价值2 0 0的消费资料相交换,货币在这里只是观念上执行职能,任何一方都无须为支付差额而把实际上的货币投入流通。因此,只有当我们把商品200Im和它的等价物即商品200IIc(第1部分)从第I部类和第I I部类双方同时去掉时,问题才会以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

    当代发行的纸币

    宋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货币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铜钱、铁钱和金银等金属货币广泛流通。

    当我们把第I部类和第II部类的这两个彼此相抵的具有同等价值的商品额去掉后,就只需要交换这一个余额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就以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即:

    I.200m商品;

    II.(1)200c货币+(2)200c商品。

    这里很清楚:第II部类的第1部分用200货币购买它在生产过程中必需的固定资本组成部分200Im;所以,第II部类的第1部分的固定资本因此就得到了实物更新,同时第I部类的200剩余价值也由商品形式(由生产资料,即固定资本的要素)转化为货币形式。反过来,第I部类又用这些货币向第II部类的第2部分购买消费资料;这样,对第II部类来说,其结果就是:第1部分用实物更新了他的不变资本中的固定组成部分;第2部分则有另一个组成部分(补偿固定资本损耗的组成部分)以货币形式沉淀下来并储藏起来;每年都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这个组成部分也得到实物更新。

    总而言之,在这里先决条件显然是:第II部类不变资本中的这个固定组成部分,会按自己的全部价值逐步再转化为货币,因而每年用来进行实物更新的固定组成部分(第1部分),就应该等于第II部类不变资本中另一个固定组成部分的年损耗,也就是等于以旧的实物形式继续执行职能,而其损耗(即转移到所参与生产的商品中去的价值损失)则先要用货币来补偿的那个固定组成部分。因此,这样一种平衡,好像就是规模不变的再生产的规律了;换句话说,因为进行生产资料生产的第I部类一方面要提供第II部类不变资本的流动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还要提供它的固定组成部分,因此,劳动在第I部类的分配比例必须保持不变。

    3.结论

    贬值的德国马克

    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现代经济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关于固定资本的补偿,一般应该指出:

    在其他一切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也就是说,在生产规模不变,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也不变的前提下,如果I I c的固定要素与去年相比有更大一部分已经寿命完结,从而有更大一部分需要用实物更新,那么,还在死亡途中的、在死亡期到来以前暂时还不需要更新而必须要以货币形式来补偿的那部分固定资本,相应地,必然会按照同一比例减少,因为在第I I部类中执行职能的固定资本各部分之和(以及价值额)即总价值是保持不变的。但是,这又会引起下列情况:第一,如果第I部类的商品资本中的较大部分是由IIc的固定资本要素构成,它的相应的较小部分就应该由IIc的流动组成部分构成,因为第I部类为IIc生产的总额是保持不变的。就是说,如果其中一部分增加了,则另一部分就减少;反之亦然。而另一方面,第II部类的生产总额也要保持不变。但是,当第II部类原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即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的流动要素)减少时,这又怎么可能做到呢?第二,恢复货币形式的固定资本IIc中有较大一部分会流到第I部类,以便从货币形式再转化为实物形式。所以,除去单纯为了第I部类和第II部类之间的商品交换而进入流通的货币,事实上还会有更多的货币流到第I部类;这些货币,不是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媒介,而只是单方面地在执行购买手段的职能。但同时IIc中承担补偿损耗价值的商品量将会按比例减少,从而第II部类中不需要和第I部类的商品交换而只需和第I部类的货币交换的商品量也会按比例减少。所以,会有更多的货币作为单纯购买手段从第II部类流到第I部类;而对第II部类来说,第I部类单纯作为买者向它购买的商品则相对较少。因此,由于Iv已经和第II部类的商品交换,那么Im中会有较大的部分不能转化为第II部类的商品,而仍然会保留在货币形式上。

    因此,有了以上的阐述以后,对于相反的情况,即对于一年内第II部类的固定资本中寿命完结而要再生产的部分较小,而损耗部分较大的情况,我们就无须再进一步考察了。

    丝绸之路

    马克思一再指出,当国内再生产出现失衡,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时,对外贸易都能起到补救作用。

    >>>消费力>>>

    有三种理解:第一,消费者消费或享用消费对象的能力、条件和手段。消费者依据这种能力,才能通过消费恢复和提高自己的劳动力,并转化成新的生产力。第二产品通过消费者消费得以实现的限度,或消费者消费的限度。第三,消费者、消费资料、消费服务之间的一种关系。在消费者已确定的条件下,消费力的大小以消费资料的供给量为转移,同消费资料的质量、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变动。消费品供给愈好、愈多则消费力也就愈大,反之则愈小。

    因此,尽管是在规模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再生产,但生产危机仍然还是会发生。

    总之一句话:在简单再生产和各种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劳动生产力、劳动总量、劳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假定在寿命已经完结的(有待更新的)固定资本和以旧的实物形式继续起作用的(只是为了补偿其损耗而把价值加到产品中去的)固定资本之间的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在某一个场合,尽管需要再生产的流动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变,但需要再生产的固定组成部分的量还是会增加;因此,第I部类的生产总额也必须增加,不然,即使撇开货币关系不说,也会出现再生产不足的现象。

    在另一个场合,如果需要用实物来补偿其再生产的第II部类的固定资本的比例量减少,从而只需要用货币进行补偿的第II部类的固定资本组成部分会随之按同一比例增加,那么,这时候,尽管需要由第I部类再生产的第II部类不变资本的流动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变,但是需要再生产的固定组成部分的量却还是会减少。因此,要么是第I部类的生产总额减少,要么是出现过剩(就像前面出现不足一样),而且是不能转化成货币的那种过剩。

    诚然,在前一个场合,同一种劳动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延长劳动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的方式提供更多的产品,这样就可以弥补第一个场合的那种不足;但是发生这种变化的时候,总免不了会有劳动和资本从第I部类的某个生产部门移动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并且,每一次这样的移动,都会引起暂时的紊乱;而且,第I部类(由于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增加)不得不用较多的价值来与第II部类的较少的价值进行交换,从而第I部类的产品的价格就会降低。

    第二个场合的情况则相反,由于第I部类必须压缩自己的生产,这对该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来说,就意味着危机;或者第I部类提供的产品过剩,这对他们来说,同样也是危机。这种过剩本身并不是什么祸害,其实是一种利益;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它却是祸害。

    不过在这两个场合,对外贸易都能起一定的补救作用:在第一个场合,是使第I部类保留货币形式的商品转化为消费资料;而在第二个场合,就是把过剩的商品销售掉。但是,对外贸易既然不能单纯补偿各种要素(按价值说也是这样),那么它就只会把矛盾推到更广的范围,为这些矛盾开辟更广阔的活动场所。

    资本主义的再生产的形式一旦废除,问题就归结如下:寿命已经完结因而必须要用实物来补偿的那部分固定资本(这里是指在消费资料生产中执行职能的固定资本)的数量大小,是逐年不同的。如果在某一年,这部分固定资本的数量很大(像人一样,超过平均死亡率),那在下一年这种数量就一定会很小。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资料年生产所需的原料、半成品和辅助材料的数量并不会因此而减少;那么,生产资料的生产总额在一个场合必须增加,而在另一个场合必须减少。这种情况,其补救手段只有一种那就是制造不断的相对的生产过剩;一方面要生产的固定资本必须超过一定量的直接需要;另一方面,特别是原料等等的储备也要超过每年的一定量的直接需要(这一点特别适用于生活资料),这种生产过剩等于社会对它本身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的控制。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这种生产过剩却是无政府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产品堆积

    生产过剩等于社会对它本身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的控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