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卷中,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由此而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所能够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不是资本的全部运行过程。在现实世界里,流通过程对生产过程进行了补充,而第二卷则具体地研究了流通过程。在第二卷中,特别是第三篇指出:从整体来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在第三卷中,主要是在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各种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特殊的要素的表现。因此,在本卷中,我们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相互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是在一步一步地接近的。
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 (不变资本加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把剩余价值m的这一部分去掉,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就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
例如,我们假定生产某一商品需要耗费500镑资本:其中生产材料380镑,劳动资料的损耗20镑,这两项相加就是不变资本的消耗;而劳动力为100镑,这是可变资本的消耗;如果将剩余价值率假定为100%,那么,产品价值就等于400c+100v+100m=600镑。
减去被资本家剥削的那100镑剩余价值后,还剩下500镑的商品价值,而这500镑刚好能够补偿已经耗费的资本500镑。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正好能够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在商品生产中资本家自身年消耗的那部分资本,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个价格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
因此,把商品价值中那些只是补偿在商品生产中耗费的资本价值的部分归结为成本价格这个范畴的办法,一方面,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商品的实际价值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而其资本主义价值则是用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所以,商品的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在数量上是与商品的实际成本价格或商品的价值不同的;它小于商品价值,因为,既然商品价值等于其成本价格加上剩余价值,那么商品的成本价格就等于其价值减去剩余价值后剩下的部分。另一方面,商品的成本价格与资本家账簿上的项目也是不同的。这个价值部分的独立存在,在现实的商品生产中,实际上会经常发生影响,因为通过流通过程,这个价值部分地会由它的商品形式不断地再转化为生产资本的形式,因而商品的成本价格必须能够补偿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消耗。
机器的损耗
生产商品本身的耗费,包括生产资料的耗费与劳动力的耗费。
小矿工
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叫作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耗费。
但是,成本价格这一范畴,同资本的增殖过程或商品的价值形成毫无关系。即使我们知道商品价值的500镑或600镑的5/6,只是所耗费的500镑资本的补偿价值或等价物,因此这部分价值只够买回这个资本的各种物质要素,但是由此我们还是不会知道,在商品生产中是如何生产出商品价值中形成商品成本价格的这个5/6,也不会知道商品价值中形成剩余价值的最后1/6是怎样生产出来的。通过研究我们将会看到,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这样一种假象,那就是成本价格成了价值生产本身的一个范畴。
以上我们只考察了成本价格—商品价值的一个要素。其实商品价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即剩余价值,才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的。剩余价值就是资本的价值增加额,资本是会在商品的生产上耗费掉并且会从商品流通中流回的。
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已经看到,虽然剩余价值本来只是可变资本的一个增长额,但在生产过程结束以后,它同样也成为所耗费的总资本(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的一个价值增加额。c+(v+m)这一公式—它表示剩余价值m的生产是由于不变资本价值v转化为一个流动的量,即一个不变量转化为一个可变量—也可以用(c+v)+m来表现。在数学上这两个表达式相等,而在经济科学上这两个表达式则截然不同。
资本家称这个价值增加额来自用资本进行的生产过程,也就是来自于资本自身;因为它在生产过程开始以前并不存在,而在生产过程完成以后才得以存在。
首先就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似乎是没有区别的)来说,好像剩余价值同样来自构成成本价格的不同价值要素,即由生产资料构成的价值要素和由劳动构成的价值要素。它们并不区分不变的价值量和可变的价值量,都把自己的作为预付资本存在的价值加入到产品价值中去。但是,另一方面,剩余价值之所以能够由这个预付的资本价值形成,并不是由于它被消耗而成为商品的成本价格。因为,正是就这个预付的资本价值成为商品的成本价格这个范畴来说,它形成的不再是剩余价值,而只是所耗费的资本的等价物,或对所耗费的资本的价值补偿。因而,剩余价值不是由它作为所耗费的资本即预付劳动的资本的特有属性,而是由它作为全部预付资本,即作为所使用的全部资本的特有属性来形成的。不管总资本作为劳动资料,还是作为生产材料和劳动,在物质上都是产品的形成要素。总资本虽然只有不变资本部分进入价值增殖过程,但总是全部以物质形式进入现实的劳动过程的。因此,不管怎样,结论总是:剩余价值是同时由所使用的资本的一切部分共同产生的。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只是观念上的)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换句话来说,利润之所以会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其中有一个价值额被当作资本来使用。如果我们把利润称作p,那么,公式W=c+v+m=k+m,就变成W=k+p这个公式,也就是商品价值等于成本价格加利润。
因此,我们在这里最初看到的利润,和剩余价值就成了一回事,不过它具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出来的神秘化的形式。因为成本价格的形成使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变成一样的了,它们的区别被掩盖了,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变化,必然变成由总资本引起,而不是单纯由可变资本引起。因为劳动力的价格在形式上被转化为工资,所以剩余价值在形式上就被转化为利润。
我们知道,商品的成本价格总是小于它的价值。因为W=k+m,所以k=W-m。只有m=0,公式W=k+m才会转变为W=k,即商品价值=商品成本价格。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这种情况是决不会发生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就是以追求m为目的的。在特殊的市场行情下,商品的出售价格可以降低到与商品的成本价格相等,甚至会降低到低于商品的成本价格的程度。
因此,如果按照商品的价值去出售商品,那么,利润就会被实现,这个利润等于商品生产中形成的全部剩余价值。然而,即使资本家按照低于商品的价值出售商品,也可以得到利润。只要商品的出售价格高于商品的成本价格(预付总资本),即使出售价格低于商品的价值,也总会实现商品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从而就会获得利润。在商品的价值和它的成本价格之间,可以有无数的出售价格。商品价值中剩余价值的比重越大,这些中间价格的实际活动余地也就越大。
前往工厂的路上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
我们下面将会认识到,迄今为止,政治经济学还没有理解的关于资本主义竞争的基本规律,即调节和由一般利润率决定的所谓生产价格的规律,同样是建立在商品价值和商品成本价格之间的这种差别之上的,建立在由此引起的即使商品低于价值出售也能获得利润这样一种可能性之上的。
商品出售价格的底线,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决定的。如果商品以低于它的成本价格出售,那就不能补偿生产资本中已经消耗的组成部分。如果这个过程继续下去,预付资本价值就会慢慢减少直至消失。资本家一般会把商品的真正的内在价值认为就是成本价格,如果单是为了保持他的资本,成本价格已是足够的价格。况且,商品的成本价格还是资本家自己为了生产商品而支付的购买价格,因而是一个由商品的生产过程本身决定的购买价格。因此,在资本家看来,在商品出售时实现的价值余额或剩余价值,似乎不是它的价值超过它的成本价格的余额,而只是商品的出售价格超过它的价值的余额,因而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好像是出售商品时产生的,而不是在商品生产中产生的。
广告效应
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赚钱还是亏本的一个标志。
>>>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指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即资本家销售商品后所得的价格总额超过其预付资本量的余额。其来源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可变资本的增殖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