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喜怒不形于色——留下逻辑断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有愤怒和狂喜中思路容易失去自由

    幽默不同于雄辩,也不同于诡辩:第一,它不是用来交流思想观点的,而是用来交流感情的。正因为这样,你道理讲得越多,幽默感也就越少。第二,它交流感情的方式不是直接来传达,而是通过言外之意的暗示,让对方自己去领悟。第三,它在交流感情时要化解愤怒。虽然愤怒本身也是一种感情,但它却不适合默默地交流,它和欢乐一样,太强烈了,而太强烈的感情都很难间接交流,往往抑制不住,变成直接的爆发。

    不管是愤怒还是狂喜,都会把人的感情集中到一个方向上去,不是尽可能地压倒对方,就是尽可能快地让对方追随自己一起开怀大笑。这样一来,心灵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在这种情绪爆发的关头,人的心灵必然会受到抑制,思路失去急转弯的能力;这时本来很充裕的聪明才智便受到抑制,相反,平时少有的愚蠢却大肆泛滥。所谓得意忘形、走火入魔,大体都出现在情绪难以控制的时候。

    契诃夫说过,人的一切,从衣着打扮到言谈举止都应该是美的。而在所有的美中,含而不露最经得起欣赏。在公开场合,不论是无节制的愤怒,还是无节制的狂喜,都有可能使自己变丑。

    文明人很讲究温文尔雅。只有温文尔雅的时候,人的思路才有可能是自由的。

    幽默家在愤怒或狂喜时有一种节制的能耐,尤其是在激情面临爆发的关口,往往能克制自己,把愤怒和狂喜淡化为睿智的微笑。

    二、利用暂停留给对方一个逻辑断层

    其实也不一定需要特别的禀赋和天才,只要有一点修养,能够在对抗迅猛发展的时候暂停一下,中止一下愤怒或狂喜爆发的进程就行。

    我观察过我的女儿,她并不是一个有很强幽默感的孩子,但是有时她也能在情绪激化、冲突即将爆发之际暂停一下,给思路提供一个转变的机会。有一次,她正在兴高采烈地看她的唐老鸭动画片,她妈妈却叫她去楼下倒垃圾。女儿不得已,很痛苦地去了。回来的时候,她妈妈发现她的脸色很不好看,就问她,是不是生气了。这就给她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和解机遇,不抓住这个机遇则情绪可能僵持下去。我正担心她不能及时地抓住这个机遇,她却很简单地说了一句:“最好别问!”这把她妈妈逗笑了,接着她也笑了。

    女儿的回答留下了一个逻辑断层,由母亲在想象中去填补,和她的意念在无声中会合,这样就默契了,心灵就沟通了。

    在对抗升级的时候,来一个暂停,留下一个很容易填补的时间空档,有利于对方进入你的逻辑空白,让他在想象中与你会合,诱使对方就范。留下空档还有利于把自己解放出来,而填充空间则起到把对方解放出来的作用。

    这种方法经常采取的模式是:结论在先,原因在后。先给一个没有道理的结论,或者易被接受的要求,然后通过思路的转移,补充原因,把事情的实质表露出来。在揭示原因之前,对方就被引入你的思维模式之中,等到后来明白了问题的性质,就来不及回头了。

    有一个波斯笑话这样说:

    儿子是个小学生,这天他放学回家就问:

    “好爸爸,你有本事闭着眼睛在纸上签字吗?”

    “好孩子,这有什么难的?闭着眼睛写几行字也行!”

    “写几行字倒没有必要。爸爸,现在你就闲着眼睛,在这份成绩报告单上签个名吧。”还有一个老挝笑话是这样的:

    丈夫:从各方面看,我都比你强。当然,有一点你比我强。

    妻子:哪一点?

    丈夫:你的配偶比我的配偶强。

    这种模式的要害是结论在前,原因在后,而真正的目的处于逻辑断层之中,让对方的思维处于被动等待或暂停之中,然后推出一个原因,突然改变了结论的性质,使之与字面的意思恰好相反。第一个笑话,本来是父亲在炫耀可以闭眼签名,其结果却变成父亲上了成绩不好的儿子的当。第二个开始好像是丈夫在某方面向妻子示弱,可到后来变成丈夫(妻子的配偶)在所有方面都比妻子(丈夫的配偶)高明。

    先找到一个阻力最小的结论把对方吸引住,然后再让他的思路跟你的思路会合。

    三、形式上的让步和实质上的退却

    当然,结论在前,原因在后这种模式并非万无一失。有时对方事后会反过来顶牛,造成僵持的局面,这时就得退让一下,主要是在逻辑上做一些让步。这种让步有时是形式上的,有时是实质上的。

    实质的退让有时十分必要,没有退让便没有进展的余地。一位教师或者一位领导,面临学生或者下级批评的时候,最笨的方法是当场反击,最聪明的方法是退一步。他可以直接对那个批评者说:

    辩证法有一条规律,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我就是这条规律的完美例证。

    牺牲一下世俗的虚荣,才能获得思想的自由。但有时,实质性的让步会导致屈辱,一味认死理又于事无补,这时至少可以做一些形式上的让步。前面已经说过,歌德在小路上遇到批评家的故事就是这样的,批评家说他决不向蠢猪让路,而歌德则说他“正好相反”,表面上是让路了,实际上却不异于言辞激烈地回敬了对方。

    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一天,伏尔泰对随身小厮说:“把我的皮鞋擦一擦。”可到了第二天中午要出门了,皮鞋上还满是泥污。他问小厮为什么不擦,小厮说:“路上满是泥污,两小时后,皮鞋反正又要脏的。”伏尔泰没有发作,起身便走,小厮追上来要求开饭。伏尔泰说:“吃饭干什么,反正两个小时以后,肚子又要饿了。”

    伏尔泰没有发作,再加上径自出门去了,便是一种很好的暂停加让步。把不吃饭的决定放在前面,然后再从对方的逻辑模式中引出相反的结论。凡用将谬就谬法反击他人者均有此特点,正因为如此,这种反击比较得体,不带火药味。这种幽默模式,在阿凡提的故事中常被用到。

    四、不作让步怎么办

    当然,有时也可以不作让步,坚持立场,但此时要稍稍缓解一下对方的情绪。这就用得上一些看起来是不合身份、不合时宜,甚至是傻乎乎的话。

    美国一个州议会上,一位议员正在发表一篇又臭又长的演说,他万分得意,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一个好心的议员走到他身边,悄悄地劝他快点打住,不料这个家伙反而粗暴地对他说:“走开!”这个议员一时气得发昏,不知怎么报复。最后,他找到主持会议的执行主席说:“你听到了吗,他那么粗暴地斥责我?”这位执行主席本也有点火,原想批评那位自得其乐的演讲者,替好心的议员出气,但他转念一想,不动声色地讲了一句:“我已经查过法典,你无须退出会场。”

    这就转移了思路。本来,那位演讲者叫他“走开”,是对他的藐视,这是个人对个人的态度问题,可现在变成了法律上有无义务退出会场的问题。由于这两种思路的“错位”,有了一种反常与正常的对照,就显得怪异好笑了。

    这里的不动声色和前面所说的有些不同,前面讲的是自己的暂停,以便抽身转移,解放自己;在这里是不动声色,诱导别人从固定的、不自由的心理状态中解放出来。能做到这点也得有点儿修养。

    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在非常严肃的外交活动中,也需要缓解气氛。当年中美建交时,双方起草联合公报,口径颇有点儿距离,在两岸地位的表述上,争论相当激烈,草案修改了好几次,后来终于用基辛格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才取得一致。第二天毛泽东接见基辛格,周恩来也在座,毛泽东第一句话就说:“怎么样,你们架吵完了吧?”这样一句话,不动声色,就把本来紧张的情绪缓解了。

    毛泽东的这句话完全超脱了原来紧张对峙的思路,好像那是一件小事,孩子气的争端,与自己毫无关系。在美国人看来,大政治家常常一身关系天下安危,他们公开说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历史的重要性,所以等待一国元首的发言心情是比较紧张的。可没有想到毛泽东一开口话语就很轻松,所以心理落差特别大,幽默感也特别强。

    在一般情况下不动声色不算真功夫,在紧要关头甚至性命攸关的时刻也能不动声色才算有本事。美国总统里根被行刺者开枪打中,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为了安慰他的夫人,说:“都是我不好,没有及时躲开。”这一说就把夫人逗笑了,好像子弹飞过来是来得及躲似的。

    这就是解放别人,也解放了自我。只有神经放松了,思路才会自由。幽默感只有在心理状态自由、不受拘束的时候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切忌“先笑不已”

    切忌“先笑不已”这一点不但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谈吐,而且对于表演艺术,尤其是相声、小品等尤为重要。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在《怎样讲故事》中举过这样的例子:

    一个大兵在战火纷飞的阵地上被打断了双腿,他请战友把他背下战场。战友背起他飞奔,后来他的头给弹片炸飞了,可战友还是使劲地奔跑。这时一个军官大叫起来:“咳,你背着没头的尸体跑什么呀?”战友停下回头一看,说:“可是刚才他让我背的时候还是有头的呀!”

    马克·吐温说,这样的故事有两种讲法:一种是一面讲,一面感到听众会笑,自己也就笑着讲;另一种是装作乡巴佬,傻乎乎,一副完全不懂得所讲的故事有什么可笑的样子,比较放松地把故事讲完。马克·吐温说,笑着讲故事的没有天才,而那样傻乎乎地讲的却是天才。这是因为,你越是傻乎乎,听众越是能更快地领悟其中的乐趣;你自作聪明地先笑,听众觉得领悟落后于你,领悟后的乐趣就小了。中国古代有一本讲笑话的书叫作《半庵笑政》,其中特别提出“切忌先笑不已”,人家还没笑,你先笑了,这是煞风景的。明代曲作家王骥德也说:“善说笑话者,不动声色,而令人绝倒。”这都是一个道理。

    在我看来,不仅“先笑不已”不好,“后笑不已”也不好。我们一些相声演员常常以嬉皮笑脸的姿态出现,往往不如一些小品演员以傻乎乎的姿态出现效果更好。正是因为这个道理,在喜剧中有一种冷面喜剧,相当幽默,就是在非常可笑的事情面前,演员们也一起保持冷漠的、无动于衷的表情。在这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要算葛优了。而有些演员却常把笑意放在脸上,给人一种强迫观众跟着笑的感觉。而葛优老是一脸冷冰冰的样子,却让人觉得是最有智慧、最富有幽默感的。还有赵本山,他也很少笑,而陈佩斯可以说基本上是不笑的,他彩排的时候看的人肚子都笑疼了,可是他自己就是不笑,表现出一个优秀喜剧演员的修养。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说到戏曲中的笑话(插科打诨)时这样说:

    妙在水到渠成,天机自露。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

    这不仅是一个艺术火候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精神层次的问题。笑与不笑,从最根本上说,是能不能抱着某种悲天悯人的哲学观念来看自己。

    六、用大智若愚拯救对方

    幽默大家都是很有智慧的,他们往往能达到大智若愚的境界。明知自己占了上风,但又不把这种优势表现出来。在对方讲出许多愚蠢的话的时候,非但不直接指出,反而不动声色地把对方从困境中解放出来,而对方却并未感到他的幽默。这时的幽默,即使引发了笑,也不是互相沟通的、会心的笑,而是某种孤独的欣然独笑。钱钟书在这方面深有体会,他在《写在人生边上》中这样说:

    一个真有幽默感的人,别有会心,欣然而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而笑。假如有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大会串。

    钱钟书可能是把这种幽默境界看成是幽默家之最高境界。严格说来,这种境界已非纯粹的幽默境界,而是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高远到把芸芸众生看得很可怜,把芸芸众生的欢笑,看成是“下等游艺场里的大会串”,这可能是有点曲高和寡。

    这已不是社交的幽默,一般人是很难达到的。但是,并不是不可以体悟的。也许契诃夫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二。契诃夫成名以后,家中不断有慕名而来的崇拜者。有一天,来了三位上流社会的女士,她们一进来就力图表现出自己很有政治水平,向契诃夫问道:

    “安东·巴甫洛夫维奇(按:对契诃夫的尊称),您以为战争将来会怎样呢?”

    契诃夫咳嗽了两声,想了一会儿(按:做得很笨的样子),随后温和而认真地说:“大概是和平。”

    这是故意文不对题,人家本来问的是战争的结局,是哪一方会胜利,但契诃夫却回避了她们的问题,讲了一句毫无意义的笨话,却不露声色,做出很认真的样子。

    她们又问:

    “当然啦,可是哪一方面会胜利呢?希腊人,还是土耳其人?”

    “我认为是强的一方胜利。”

    这又是一句废话,说了等于没说,不提供任何新的信息。

    “那么照你看来,哪一方是强的呢?”

    “那就是营养好、教育高的那一方。”

    这仍然是一句空话,不但文不对题,而且很愚蠢。战争的胜负,和营养、教育,没有充足必要的联系。契诃夫好像决心不接触太太们关心的军事、政治问题,但三位太太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们仍然沉浸在对契诃夫高深智慧的无限崇拜之中。

    一位太太赞美道:“多聪明!”

    另一位太太问道:“您比较喜欢哪一方面啊,希腊人还是土耳其人?”

    契诃夫和蔼地、亲切地、温和地微笑着说道:“我喜欢蜜饯,您呢?您喜欢吗?”

    当一位太太赞美他“多聪明”的时候,契诃夫早已识破了她们一伙的虚荣。此时的他居然还能够“和蔼”得起来,换一个人早就皱眉头不耐烦了,“亲切”更是难得,真是到了大智若愚的妙境。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契诃夫还是“温和”地微笑着。而他温和的微笑,不是因这几位女士的愚蠢,他的笑是平静而礼貌的。在这样愚蠢的问题面前,还能心平气和、温文尔雅,还是保持着高雅而友好的姿态,这是何等的宽容与超脱。女士们之所以显得如此愚蠢,原因就在于她们要在契诃夫面前装作对于严肃的政治问题很有修养的样子,这样做恰恰是弄巧成拙。契诃夫看出了她们的尴尬,是由于背离了自己真正的兴趣。他没有直接挑明,而是把话题引导到她们所熟悉的蜜饯上去。这就是说,契诃夫看出了这些妇女除了家务外,对于政治一无所知。他用这个话题把她们解放了出来。

    “很喜欢!”太太们兴致勃勃地嚷道。

    “它多么香啊!”其中一位太太认真地说。

    于是这三位太太活泼地谈起话来,并且表现出她们对于蜜饯有非常广博且精细的知识。她们显然很高兴,现在用不着再费脑筋装出对她们从未想过的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的事情的关心了。

    契诃夫的幽默高就高在始终采取“答非所问”、“文不对题”的办法,到了最后则干脆大智若愚地转移论题。契诃夫不怕在别人眼中显得笨拙,而回避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三位太太虚饰的深沉。他用不合逻辑的答非所问显示了自己的宽容,同时也把三位太太从故作高深的话题中解放出来,让她们回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中去。这样的幽默是最软的幽默,软到让对方感觉不到锋芒,但感觉不到锋芒并不等于没有锋芒,任何一个在场的人或者今天的读者都可以感到契诃夫对三位太太虚荣和浅薄的洞若观火,同时也体悟到契诃夫对于世人的虚荣悲天悯人的襟怀。

    契诃夫式的微笑,和普通幽默的笑,也就是会心的微笑相比,别有一种高度。这种笑不是会心的,和对方不在一个精神层次上。这时的笑,只能是一种欣然独笑。这种幽默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可以归结为精神优越感的潜藏。就这一点来说,正是幽默最根本的精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