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造现场情感交流气氛
幽默需要一种气氛,或者叫语境。没有那种气氛,哪怕再有趣的话人们也笑不起来。气氛的形成,取决于双方情感沟通。氛围饱和了,心有灵犀了,一点就通了;一旦僵硬了,再点也不通,幽默可能变成别扭,造成伤害。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宴会,我到另一桌去祝酒,那个桌上女孩子比较多,我想幽默一下,就对桌上一位男同事说:“很荣幸我一下就找到你,哪里女孩子多,哪里就可以找到阁下。”大家哈哈一笑,可事后这位男同事却跑到了家里,很严肃地向我提意见说:“你怎么把我往死里整,我是那种好色之徒吗?”我狼狈不堪,只好向他道歉:“都是我不好,对不起。”事情过去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位同事对我不但很妒忌,而且有误解。他还有一个追求女学生的故事,是很见不得人的,因为他是一个有妇之夫。他以为我知道了,但我却真的不知道。如果知道,我是不会和他开这样的玩笑的。这次的失败说明,“幽默”错了对象,也不是时候,不但未能沟通双方心灵,反而造成了长期的隔阂。在这种情况下,心灵渠道已经堵塞,以后做什么理性的解释也是白搭,唯一的办法,就是以道歉表示自己认输,承认幽默的失败。
幽默要看对象,看场合。不但有妒忌意识的不成,就是没有妒忌意识的,如果智商、情商不足,感情交流达不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程度也不成。即使心灵有沟通的可能,还要看现场的气氛是否达到了融洽的程度。当然,高明的幽默家在氛围还没有饱和的时候,可以创造气氛。
关键在于用什么具体的办法才有效。
最主要的是利用现场信息即兴调笑。由于现场条件是双方都看得见摸得着的,故最容易沟通双方的感觉——心灵渠道。不论交谈还是演讲,不但要传达思想,而且要沟通感觉。这种沟通和一般的书面阅读不同,文字对人的刺激是平面的,而演讲所发出的信息是全方位的,不但有文字语言,而且有肢体语言,此外还有会场上听众的情绪和反馈。所有这一切,都不仅仅是演讲者能够感觉到,而且听讲者也能感觉到。双方有共同感觉得到的东西就比较便于沟通。
我年轻的时候,很喜欢看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演讲的报道。他很善于利用现场即兴调笑。有一次他正在演说,原来昏暗的天气突然开朗,金色的阳光从窗口射了进来,他离开了演讲稿说:“看来上帝对我们的信念很有同感,他慷慨地用灿烂的阳光为我们的大会献礼。”这是一般的现场发挥,所发挥的内容不涉及演讲者,所以现场效果有限。一旦涉及演讲者情况就不同了,因为这使演讲更具有交流感,使听者产生强烈共鸣。
有一次,福建师范大学举行演讲比赛,一位女同学抽签抽到最后一号,等她上台时,听众已经开始有点分心了,秩序有点乱,这对于她是很不利的。但这个女同学很镇静,她即兴发挥说:“我抽到了最后一号,看来上帝注定要让我后来居上。”她说完听众就会心地笑出声来了。表面上只是把“最后一号”和自己联系了起来,实际上她关于“最后一号”的超越常规的逻辑,触动了听众的视听。听众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逻辑错位,更没有想到演讲者会给自己打气,于是便笑了。一笑就说明感觉相通了,气氛就创造出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演讲要有幽默感,最重要的就是充分表现个性化的机智和诙谐;用最大的努力把你特有的观感提炼出来,最忌把流行的观念、套话拿出来重新炒一次冷饭。
所谓现场感就是要有一种强烈的意识,每一句话都是讲给那些带着不同的思想情绪,怀着不同的关切度的听众听的。他们都很可爱,除了一点,那就是:随时随地可能走神、开小差。要知道,那些听众表面上以同样的姿势在洗耳恭听,实际上,许多人还沉浸在来会场之前的影响着他们命运的不同事情中,他们有各不相同的焦虑、得意、愤怒或是悲伤,这些东西还在主宰着,或者说骚扰着他们的心绪,会酿成三心二意的趋向,而演讲却要求听众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如果对现场气氛不加以控制,就可能会对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之间的共鸣和交流产生消极影响。演讲者必须在最短的期间内,把听众这种三心二意的非现场感消灭掉。你凭什么去改变他们呢?凭的是幽默。你必须从共同的现场感觉焦点中,发挥出有趣的道理来。如果没有趣味,没有幽默感,要想把听众调动起来,就要依赖会场的纪律,这难免会使他们产生被强制之感。但是幽默感却可能让他们感觉不到强制,舒舒服服地被你俘虏,这就要求你的语言和动作要好玩,要有趣,要意味深长。福建省2001年大学生演讲比赛中,福建师大中文系的卢佳音获得了第一名,她的演讲题是《假如没有改革开放》,本来准备的开头是:
今天我做了一个小小的统计,刚才上台的18位演讲选手当中,穿着14种款式的衣服,10种颜色,9种发型,除了性别一如既往的只有两种之外,我们的色彩变得丰富了,选择变得多元了。这就是改革带给我们的真真切切的变化。可是假如没有改革呢,这些丰富的色彩就将退出今天的画面,而大家呢,则不分男女统一着装,先背毛主席语录,再喊政治口号,想想吧,这样的日子多么枯燥。
但是,到了临场,她觉得这样引起共鸣的力度还不够,就临时把稿子改动了一下:
谢谢大家的掌声。我分析了一下,掌声这么热烈,有三个原因——一是,我是师大的学生,鼓掌的都是我的拉拉队;二是,大家都听累了,累坏了,精疲力竭,终于是最后一名选手上台了,可以松一口气了;三是,我今天穿的还算漂亮。我之所以这样穿着打扮站在这里,实际上是改革的功劳。
她一说听众就笑了。听众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现场共鸣、幽默感,并不一定要有充分的道理,有时来一点非理性的语言更能产生一点自我调侃的幽默感。有一位演讲比赛的参赛者,抽签抽到了第一个上台,这对她很不利,于是她就离开早已准备好了的讲稿,即兴发挥了一下:
很不幸,今天,我抽到了第一个上台,碰巧上次参加系里的比赛,抽签的结果也是我第一个上台。看来上帝执意要让我做先行者、牺牲者。如果我能把教训留给后来的同学们,让他们发挥得更好的话,我的牺牲无怨无悔,下面的同学发挥得越是超过我,我就越感到欣慰。
她这么一说,台下马上就报之以热烈的掌声。自发的掌声更是心理距离消失、情绪汇合的表现。即兴发挥的幽默,能造成一种现场沟通,其力量远远比脱离现场的、事先准备好的、美丽的言词要强大得多。为了充分调动听众的注意力,你的话不能空泛,你发出的信息,要有一点想象的刺激力。会心的笑缩短了心灵之间的距离。不论是在演讲时,还是在日常交谈时,只要你把对方逗得会心一笑,人们之间的感觉就相通了,心就接近了。幽默的妙处就在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诗化不如丑化
一般人在演讲时,往往不由自主地倾向于用诗的语言来美化自己,其实这并不是好办法,有时诗化不如丑化。一般来说,过分夸张的书面化的美丽词句不一定能缩短心理距离,反而可能会阻塞感觉交流的渠道,扩大心理距离。这对于演讲者实乃大忌。
演讲与写文章不同,它不但传达思想,而且沟通感觉;听众和读者不一样,他不能光是接受演讲者的观点,而且要体验演讲者的感觉、情绪。如果演讲者不能把自己的情感、感觉传达给听众,会场就会喧哗。而喧哗的会场氛围,必然阻塞演讲者与听众的感觉交流。听众的热烈反应会给演讲者以鼓舞,使他神采飞扬,妙语连珠;而听众的冷漠抗拒,则会给演讲者以直接的精神打击,使他丧失信心。最佳的氛围是听众与演讲者感觉相通、心领神会,演讲者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与听众产生交流;听众与听众之间也互相共鸣,互相鼓舞。这叫演讲的“三角信息交流”。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国家至今对演讲的特殊规律仍然缺乏重视,普遍忽略了最起码的现场交流规律。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上,往往出现一些幼稚的错误。例如有一课讲到口头即兴,举了一个例子——《在毕业生离别晚会上的即兴讲话》,其中的一段是这样的:
三年的时光,匆匆地流逝了,相聚不知珍惜,别离才显情重。此刻离别的晚会为我们而开。再回首,张张熟悉的面孔像朵朵彩云一一掠过,多姿多彩的生活如童话般的梦境,在你、在我心头重播。可这一切,都将如轻烟一缕,缓缓地飘向白云深处。
全部讲稿,都集中在诗化的抒情上,充满了文雅的书面语言,拗口的形容词一大串,还有对称的句法。号称“即兴讲话”,实际上绝对不是即兴的,基本上让人领略不到在现场即兴而发的感觉,几乎可以肯定是事前精心修饰、推敲的结果。如果这一段还不够清楚的话,请看下面这一段:
时光老人依然脚步匆匆,历史长河仍旧波涛汹涌,那就让美丽的回忆与幸福的感觉伴我们翩翩起舞,让激动的心弦和着自然的风韵随我们歌唱。歌唱青春,歌唱友谊,歌唱每一个难忘的时光。请珍惜这稍纵即逝的天真的心灵踏上生命的历程。祝福你也祝福自己,祝福每一个人,以及我们生存的这块小天地。愿这深情,能宽慰曾经有过的苦难与忧伤;愿这告别,昭示着幸福和欢乐。
这么丰富的、华丽的形容,这么强烈的诗化的语言,这么明显的刻意求工的抒情,一点儿即兴的、幽默的谐趣都没有,连起码的口语词汇都没有。作者显然以为演讲之美全在抒情。稍微有一点语感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中毫无瞬时的心灵的活跃,更谈不上激起与听者的互动和沟通了,居然把它拿来当作“即兴演讲”的范文,这只能说明编者自己对于即兴、口语,连起码的直觉都没有。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从中学、大学毕业出来的人,包括教授、经理、高级官员,到西方国家跟人家交流的时候,也许什么都不比人家差,就是不大会在公众场合讲话,讲出话来没有幽默感,干巴巴的,有的甚至只会念讲稿。为什么离不开讲稿?就是因为脸没有地方躲。把讲稿硬给他拿开,就结结巴巴、语无伦次了。如今政府各部门逐渐有了新闻发言人,其最起码的功夫就是脱稿,即兴讲话,因而就能把话说得有趣、机智、幽默,让人家喜欢你,哪怕是与你有不同观点的人,听了也不会反感,也就是说,虽然我理性上不能认同,但感情上却可以接受。
我们国家之所以出现口语交流的匮乏,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传统来说,自先秦游说之士以后,由于纸的发明代替了比较笨重的竹简,中国的书面语言比起古希腊、古埃及,其运用和传播都大大地便利了。纸质媒体的普及,形成了重视书面文字、轻视口头语言的传统。“巧言令色”不但是语言上的贬义,而且是道德上的低级。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汉语里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但是,难道交流可以不看对象吗?交流作为一种学问,从其有效性来说,对象是很重要的。美国的演说术里,就有很大一个部分是研究听众的。必须根据听众的种族、性别、社会身份、现场的情绪等来决定自己演说的内容和风格,让他们觉得你这个人说话很有趣,很幽默。
1993年3月2日晚,福建师大以寝室文明为题,举行演讲竞赛。参赛选手有二十几名,其中90%以上都用抒情的语言讲述他们美化寝室的劳动,尤其突出的是一个女同学描述她生病时受到室友的细心照顾,以至感到生病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享受。其中的抒情语言十分美妙,例如“温暖的港湾”、“太阳的颜色”、“匆匆的是岁月,永驻的是友情”等。但是她的纯粹诗化的语言并没有得到评委的青睐,反倒是最后,她讲到自己来到大学第一次离开妈妈,初来学校,同学们忙着听课,上图书馆。老师上完课就不见了。一点儿不像中学那样温馨。她感到十分孤寂。可是一旦生了病,突然间老师、同学一个个嘘寒问暖,自己病好了,一切恢复原样,大家又各忙各的去了,而她又沉人无限的孤寂中。这时,她感到非常怀念她生病的日子,哀怨地发出一声长叹:
为什么这么久,我还没有生病啊!
听众的情绪一下子就被她调动起来,热烈的掌声响起来。
她这样的语言,并不是诗意的语言,而是一种自我调侃、自我贬抑的幽默语言,但是却比诗化的语言更具感人的力量。实践证明,幽默语言比之抒情语言更有现场效果。那次还有一位中文系学生,他住在校外的公寓里,那里由于不是学校直接管辖的,因而比较混乱。作为室长,他的任务就比较艰巨。如果他以抒情性的语言去描述其艰巨性,那就没有什么特点,不会给听众和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采取了幽默方法中的自我调侃,首先他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游牧部落的酋长”,尽可能强调自己的可怜,甚至以夸张的语言说自己的寝室在未经整治前有一种“气味”,如果出口到美国去,准可以熏死更多的伊拉克士兵,而用不着动用先进的导弹。另一个教育系女同学的演讲,也用同样的方法调侃自己担任的寝室长是“世界上最小的官”,“既没有文件可以传达,又没有岗位津贴”,是一头十足不起眼的“老黄牛”,她的演讲也获得了满堂喝彩。可见,调侃性的贬抑更容易沟通与听众之间的感觉,缩短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这种自我调侃式的幽默,在美国幽默理论中被列为高级的幽默。
人在生活中,尤其是在讲台上都不由自主地希望自己的形象高大一些,光彩一些,因而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抒情语言。抒情语言自然能传达情感,但是也有两个缺点:一是过分夸张的心理优势可能扩大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二是书面化的语言缺乏日常的感情色彩,不够明快,听众的感觉不容易被迅速激发。而幽默语言则正相反,把自己的姿态放低,更有利于听众接近,沟通感觉。这时,听众不但接受你的感觉,而且以笑声、掌声、活跃的情绪鼓舞你。这就构成了一种饱和的、热烈的现场交流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哪怕是演讲者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空间距离不变,心理距离可伸缩
幽默语言能使人们心理距离缩短的这种功能常为人们所忽略,这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差别。许多人以为只要是好朋友、亲人以至夫妻,天天生活在一起,彼此就可以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其实不然,空间距离的紧密不等于心理上的亲密。从物理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是不会因为人的情感状态而发生变化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是可以因为情感的作用而变化的,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反过来讲,如果感情不和,哪怕是睡在同一张床上也是有如隔着太平洋。不论是演讲还是交谈,都有一个缩短心理距离的问题。许多演讲者常常是拿着准备好了的演讲稿去宣读,或者虽然没有拿稿子,但实际上却在那里念念有词地背诵。那张讲稿不管是拿在手里,还是记在心里,都会像一堵墙遮挡着你的眼睛,让你心灵的窗户关闭,弄得你的感情和感觉不能通过眼睛和听众自由地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演讲者和听众之间虽然空间距离没有变,但心理距离却在不断扩大。
不管背演讲稿有多少好处,其坏处也是致命的,那就是演讲者对于演讲稿的追随以及对于忘掉某一句、某一段落的忧虑,不论是追随的被动还是忧虑造成的紧张,都只能使演讲者的思路拘谨,使得他对于现场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甚至连听众的反应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这就完全阻断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本该十分自由的交流——互相欣赏,互相鼓舞,甚至互相激发热情和灵感。美国著名的演讲专家卡耐基在他风行世界的演讲学专著——《语言的突破》中反对把自己的演讲要点依序写出,他说这样有两个危险:第一,模式固定,“停止再对它作建设性思考”;第二,“还会有尝试记诵稿词的危险”。他主张事前作充分的准备,但在现场要面对听众自由发挥。
四、选取口语中最有感情色彩的词
在用口语来和听众交流这一点上,马克·吐温和卡耐基的看法相当一致。卡耐基演讲课本,引用马克·吐温的主张说:演讲稿的语言可以是书面语,而演讲者则应该用口语:
笔写的东西,非为演讲之用,它们的形式是文字的,它们生硬,无弹性,无法使自己借唇舌而愉快、有效地传达。演讲的目的,只在让听众快乐,而不在说教,便需将它们变得柔软、口语化起来,并且将其改变成通常未经事前思考的说话方式,否则,它们将会烦死一屋子的人,而不是让他们开心。
马克·吐温在这里发表了两个观点,其中之一是用口语而不是书面语言来和听众交流。他没有讲理由,其实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口语富于感情色彩,而书面语则较庄重、理性。口语往往是比较明快、十分夸张的,比如说你买东西没有经验,卖主叫了一个特别的高价,你也买了。这在文雅的书面语中叫“高价购得”,一般的口语叫“买了个高价”,而感情色彩特别强烈的口语,如“让人家宰了”,“让人家坑了”,都是把表达死亡的词用在买卖上。无独有偶,在美国口语中有“Kill you!(宰了你!)”在口语化方面,毛泽东最得心应手:他把教条主义叫作“本本主义”;把经验上升为革命理论,叫作“山沟里出马列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归结为“造反有理”;把积极的因素叫作“好事”,把消极性的因素叫作“坏事”,哲学上的对立面转化叫作“坏事变成好事”;把兼顾各方面的工作使之协调叫作“十个指头弹钢琴”;把不能兼顾、头绪混乱叫作“十个指头按跳蚤”;把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失败叫作“完蛋”;等等。
我想,马克·吐温关于口语化的说法应该作些补充,更严密一些的说法应该是:为了取得与听众情绪、感觉沟通的充分性,在必要的时刻应选取那些感情色彩最夸张的口语,而不是满足于一般的口语词语。
自然,这类口语词语也有它的局限,那就是不正规,不严密,比较零碎,不利于作精确的表达,不便用来下定义。因而无法全用口语写自然科学或政治经济学等学术著作。所以,对于马克·吐温的话还可以作补充,那就是把口语的传情、传神和书面语的传达理智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把寻求准确表达的过程展示在听众面前
依前所述,马克·吐温发表的第二个观点是:把演讲稿“改变成通常未经事前思考的说话方式”更为重要。阅读的文本,是已完成的结果,而演讲是一个要听者和讲者共同完成的过程。现成的演讲稿虽然有比较严肃、系统的好处,但是也有一个坏处,那就是一切都不是现场生成的,演讲的人应该和观众一同处于思考、探究、比较、选择、概括、分析的过程中。“未经事前思考的说话方式”也就是即兴的讲述方式,它包含着听众不但和你共同领悟,而且是和你一起创造氛围的意思。你在形成观念、寻找表达词语的时候,听众不仅仅是欣赏者,而且是鼓舞者,你在选择恰当的句式的时候,听众也处于同步的选择之中,你对选择的词语不满足,表现出某种犹豫,作出某种改变的时候,听众也在紧张地等待那最佳的语句。他们不但和你共享胜利的喜悦,而且和你分担挫折。即使你最终并没有找到最佳的语句,他们也能够满足,因为时间是那么有限,他们知道,你不能像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这个生成的过程就因此而显出了双重的生命,生命与生命相互领会。背讲稿则脱离了生成的过程,完全是照本宣科。听众陷于被动,其冷漠就是必然的。用不了多久,他们之中就会有人走神;而少数人的走神、东歪西倒、交头接耳,必然影响会场上的情绪和感觉的贯通,这很快就会对演讲者造成心理压力,甚至让演讲者丧失信心。
演讲者不能满足于教育别人,把现成的真理像蛋糕一样端给别人,而是把自己思考、探索、激动、兴奋、比较、选择、得出结论的心理过程展示在听众面前。哪怕是一个很平常的结论,也能激起听众的共鸣,“未经事前思考的说话方式”就是引导听众参与的方式,而事前已经完成思考的方式则是排斥所众参与的方式。在演讲中如此,在交谈中更是如此。
正因为这样,演讲者如果能够利用现场情景作即兴发挥,往往能大幅度地缩短心理距离,创造出最饱和的现场氛围,使听众与演讲者的交流达到高潮。安徽省铜陵一位市长,在德国马尔堡市发表了一次即兴演说,在陌生的异国他乡完全用现场的情景发挥,进行自我调侃,创造了很浓的心理交流气氛。那时正在吃晚饭,他就从吃饭讲起。
他说:女士们,先生们,中国宴会的习惯,是先致词后吃饭,好处是把该办的事办完,吃起饭来可以沉住气,不慌不忙、吃个痛快。而你们欧洲人的习惯是吃起来以后再讲话,这样也有好处——不会饿肚子。今天是入乡随俗——吃饱了再说。
于是宴会厅里大笑起来,大家热烈鼓掌。
这位市长很有幽默感,他利用现场情景自我调侃,好像他很馋的样子,把吃饱肚子和吃得痛快看成至关重要的事,这与严肃的外事活动形成了反差,所以就显得好笑,大家神经放松了,气氛就来了。
他的超常解释有一个特点就是好像在贬低自己,不怕人家小瞧自己,这种自我调侃,反而使人家感到他才思敏捷,心智丰富。
六、丑人因自我调而变美
在一本美国人写的幽默书中,作者把自我调侃列为最上乘的、最高雅的幽默,看来有些道理,因为自我调侃比之自我美化(创造心理优势),更有利于贯通双方的感觉,缩短心理距离,创造现场交流的良好氛围。1986年春节文艺晚会上,台湾得过金马奖的制片人凌峰被介绍出场,他是个光头,外表显得有一点苍老。当时他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亮相。他自我介绍说:
我来到祖国大陆后,我的相貌受到男同胞的热烈欢迎,可是使女同胞忍无可忍。
他的话立即引起了一片笑声、鼓掌声。后来,又有一次他在“金话筒晚会”上和一位非常漂亮的广东小姐一起当主持人。他上台握了一下这位小姐的手就说:
很高兴见到你,很不幸你又见到我。
这是自我调侃,很可惜漂亮小姐没听懂。后来凌峰又说:“我这个人主持节目有个优越性。”说着把帽子脱了,露出他的光头。这位小姐还没意识到他是在进行自我调侃,居然说了一声:“是呀。”凌峰继续说:
我一上台,所有的男同胞就自命不凡起来,而女同胞特别有安全感。
观众一下子明白了他对自己长相的调侃,于是热烈地鼓起掌来。他即兴发挥说:
你看这些自命不凡的人都来了!
于是满场欢笑。此时,主持人与观众所交流的并不是什么深刻的思想,而是一种感情,这就形成了一种饱和的氛围,使得观众的情绪一下子达到了高潮。然而,那位漂亮小姐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凌峰自然比那位小姐长得丑,但他此时在观众心目中比那位小姐美多了。
一般人和别人相处,总是想表现得神气些、光彩些、水平高些,特别是在公众场合,谁愿意让自己的形象降低呢?当你出现在听众、学生、部下面前时,那么多人竖起耳朵听你的,你的形象本来已经够优越的了,表面上你和他们的空间距离不大,实际上你高高在上的感觉、你的得意的感觉,他们是感觉得到的。他们在下面,有一种被动的感觉:不管爱听不爱听,不管你讲得好不好,他们都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这种在潜意识里的对立,你是感觉不到的,实际上你和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十分遥远的。要缩短心理距离,创造融洽的气氛,办法很多,例如故作大言、故弄玄虚等等,但最好的办法是自我调侃,也就是自己嘲弄一下自己,把自己的形象降低一点,让自己的感觉和对面的听众沟通起来。
七、故作大言不如自我调侃
有时相反的方法也挺有效,那就是用几句话把吵吵闹闹的听众镇住。上个世纪,在北京举行一个挺重要的学术讨论会,快结束了,会场有些混乱起来,轮到一个小伙子发言,他一上台,只一句话,就把会场弄得鸦雀无声。他说:“刚才发言的都是名人,我不是名人,但是比名人更高明。”
这也是一种幽默方法,叫作故作大言。在气氛充分活跃、情感沟通以后,效果可能比较好;但在陌生的环境中运用是挺冒险的,因为这时心理距离的缩短是暂时的。如果你讲下去没有十分惊人的水平,听众会觉得你是吹牛,气氛又可能垮下去,心理距离会变得更遥远,弄不好会惨败。
有一些政治家常常运用这个办法调侃对手甚至朋友。例如丘吉尔,他评论一位同僚说:“他是一个谦虚的人,他拥有许多让他谦虚的事。”这比说“他因为水平不高才谦虚”好多了。但从理论上说这和幽默的根本精神——缓解对抗是矛盾的。从实践上说,和个别人聊天时讲讲无妨,可如果在公众场合,这样讲是不妥当的。有人评论丘吉尔说,如果把“他”改成“我”就会显得更有力,也就是:“我是一个谦虚的人,因为我拥有许多让我谦虚的事。”这样一说的确好多了。这就是把攻击别人变成调侃自己,用自我调侃来缩短情感的距离了。这一点对于做领导、做经理、做教师的人十分重要,老是把自己抬高,其结果是降低自己。这倒符合毛泽东的一句话:“你离群众一尺,群众就离你一丈。”你的职位比人家高,并不等于智慧一定比人家强,关键在于把心交给人家,这叫作和群众打成一片,水乳交融。这就是说,不要摆架子,不但自己不能摆架子,而且别人为你摆了,你还要往下拆,越主动越好。美国一位著名律师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听众面前介绍说:“他可算得我国的第一公民,诸位静听,第一公民就要演讲了。”在这种场合最危险的是得意洋洋、笑容可掬,因为听众的心理期待极高,因而也就很容易产生巨大心理落差。
这位律师很有幽默感,连忙接下去说:“刚才校长先生所说的第一公民,我起初不太懂,想了一下,才知道他是指莎士比亚剧本中常常出现的‘第一个公民’、‘第二个公民’,都是跑龙套的角色,每次演出大都讲一两句话,而且多半是没有口才的人,讲些没有什么高明见解的话。”他这么一讲,好像是贬低了自己,由于显而易见是一种过火的贬低,因而听众不难领会其言外之意,感觉就沟通了,气氛就热烈起来了。
八、关键在于真诚
自我调侃与言不由衷的假谦虚有根本的不同。假谦虚讲的都是些套话,干巴巴的,没有什么言外之意,也没有什么情趣,沟通不了感情,还使听众的感觉渠道堵塞。只有真诚才能沟通感情。有一次柏林空军俱乐部招待空军英雄,主宾是著名的乌戴特将军。敬酒时,一个士兵不小心将啤酒洒在了将军的光头上,士兵吓得魂不附体,全场目瞪口呆、鸦雀无声,而乌戴特将军却微笑着对浑身发抖的士兵说:“老弟,你以为这是治疗我的秃顶的有效方法吗?”
真诚不真诚,在受到冒犯时就区分出来了,如果是假的,这时就大为不快了。
自我调侃并不难,只要真诚就行。真诚的人,心灵就自由,但真诚也不妨碍虚构,夸大一些自己的缺点。在已故国家领导人中,陈毅最具有这样的特点。1961年,有一次他对一批文化人说:“我这个人有个习惯,在文人面前我自称是武人,是元帅;可在元帅面前,我自称是文人,是诗人。”
听众明明知道他的说法并不完全是事实,但还是心领神会地笑了——感觉沟通了,心灵就靠拢了。
自我调侃,不但可以嘲笑自己的缺点,而且可以嘲笑自己的优点。这得有点气魄。20世纪60年代,乒乓球运动员徐寅生有一个著名的演说叫作《怎样打乒乓球》,受到毛泽东的欣赏。当时,他打球很有心眼,人称他“智多星”,这是《水浒》中军师吴用的绰号。可他在演讲中说:我哪里是“智多星”?我不过是脸上多长了几个痣而已,我是“痣多星”。徐寅生脸上真有不少痣,把自己的智慧和痣扯在一起,就显得机敏,而且心胸特别开阔了。
嘲弄自己的优点比嘲弄自己的缺点更需要真诚,因而也就更容易起到沟通感情、缩短心理距离、创造良好氛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