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③,
白浪滔天,
秦皇岛④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⑤挥鞭,
东临碣石⑥有遗篇⑦。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59年1月号。
题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由战争年代进入到和平建设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农村的合作化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逐步开始着手,举国上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954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在这里一边工作一边疗养。有一天,正好赶上下雨,北戴河的风浪很大,毛泽东不顾身边卫士长的劝阻,坚持下海游泳,并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在波涛汹涌的海滨畅游了一个多小时。上岸后,他面对辽阔的大海,想到当前中国喜人的态势,于是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
注释
①浪淘沙:又名《卖花声》、《过龙门》,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本来是小曲单调28字4句,南唐李煜沿用旧曲名另创新声作《浪淘沙令》,为双调54字。
②北戴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西南,是紧邻渤海湾的一个山清水秀的避暑、疗养胜地。
③幽燕:指河北省。因为古幽州及燕国都在河北省一带,所以也称河北省为幽燕。
④秦皇岛:市名,位于河北省东部,离北戴河不远,三面环海,终年不冻。相传秦始皇曾为求仙来过这里,因此而得名。
⑤魏武:魏武帝,即曹操。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⑥碣石:山名,位于北戴河西南,汉代时还在岸上,靠近渤海边,北魏时没入海中。
⑦遗篇:指曹操所创作的《观沧海》。
赏析
曹操曾创作过一首被千古传颂的《观沧海》,在诗中他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自己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咤风云的豪情。与他不同的是,毛泽东的这首《浪淘沙·北戴河》则为我们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因此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词的上阕通过对风雨中北戴河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描写,赞美了新中国渔民的英勇顽强,从而表现出作者广阔的胸怀和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关怀。“大雨落幽燕”,一开篇,作者就为我们营造了一种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氛围,紧接着又以一句“白浪滔天”来增加气势,写出了浪声如雷形如山的宏伟,仿佛大海已经与苍天连接在一起了。前两句营造出一幅无限壮阔的雨中海景图。
接着作者的视线由近及远,并发现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竟然还有“打鱼船”在工作,这是何等激动人心的劳动场景和多么高涨的劳动积极性,因此引起了作者的关注。但是雨越下越大,以至于放眼望去却是“一片汪洋都不见”,这是对“白浪滔天”的进一步描写。滔天的白浪这时已经成为一种苍茫弥漫的状态,作者的视线受阻,已经看不见那些打鱼的船只,因此他关切地问道“知向谁边”,在大雨白浪所构成的惊涛骇浪中,谁又能知道打鱼船向何方驶去了呢?作者在字里行间中表达了对渔民的关怀,同时也对不畏艰险、辛勤劳动的劳动人民进行了高度的赞扬。
此时的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这样的景色自然会让作者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上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流传千古的《观沧海》。因此他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开始倒转时空,追忆千年前的往事。“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两句就像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单而明了地为我们勾勒出曹操当年东征乌恒,登高观海,激昂赋诗的雄姿。
作者对往昔的追怀,其实是为了歌颂今天的美好,因此作者马上由千年前回到了现实中,并且很自然地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两句是全词的主旨,虽然萧瑟的秋风还与往年一样,但是长期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如今已经变成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作者把这一沧桑巨变用新颖奇丽的景象表现出来,让我们读后回味无穷。
这首词笔力雄健,风格豪迈壮阔,是毛泽东杰出的抒情词之一。上阕触景生情,下阙忆史生情,把自然美和生活美结合起来,把现实与历史对照起来,这既突出了主题,又使人读后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因此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欢迎有晚鹰——《五律·看山》
一九五五年
三上北高峰①,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飖②下,欢迎有晚鹰。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党的文献》1993年第6期。
题解
杭州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山水风光景秀壮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来到这里,在工作、疗养之余,他也游览了当地的名山胜水。
1955年4月至6月,正当春暖花开的时候,他又先后两次来到杭州,并兴致勃勃地接连攀登了南高峰、北高峰、莫干山等名山,这首诗就是他在游览北高峰时所作的。
注释
①北高峰:在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后,与南高峰相对,是西湖群山之一,高300余米。在北高峰附近有飞凤亭、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等名胜。
②飘飖:同“飘摇”,飘荡、飞扬的样子,这里指鹰翔。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纯粹的山水诗,全诗有层次地表达了作者登高赏景后的愉悦心情,这在毛泽东的诗词里并不多见。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首联开门见山,总写登高的感受。一个“三”字,表明作者登临北高峰已经不止一次,由此可见作者的游兴之高。北高峰最高海拔约300米,人们站在峰顶,极目远眺,能够总览杭州全景,所以作者说“杭州一望空”,这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对北高峰情有独钟。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颔联写游览的具体景点“飞凤亭”和“桃花岭”。飞凤亭边青翠葱茏,桃花岭上春风轻拂,寥寥几笔,作者就描绘出一幅夏秋之际的江南山景图。
颈联“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扇子”和“佳人”分别指北高峰附近的扇子岭和美人峰,在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扇子岭和美人峰写得十分形象具体;一“冷”一“热”则突出了山上的气候多变,温差悬殊,但是这并不能影响作者登山观美景。
在尾联里作者变换视角,从眼前的山景写到空中的晚鹰。“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作者抬头望去,看到秋冬的晚空中一只雄鹰就像一片树叶一样,飘飘荡荡地扑向群峰,那姿势就好像是在欢迎远方来的客人。这里作者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广阔的天空,进一步开拓了全诗的意境,用雄鹰加以点染,也使画面增添了生气,并且使景物与人物互动,增添了游山的乐趣。
总的来看,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温文尔雅、柔情闲适的情调,将这首诗与作者在长征时期写山的《十六字令三首》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有着迥然不同的诗意。
初稿对照
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
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晚莺。
回首峰峦入莽苍——《七绝①·莫干山②》
一九五五年
翻身复进③七人房④,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⑤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⑥。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党的文献》1993年第6期。
题解
这首诗与《五律·看山》属于同一时期作品,是毛泽东在杭州工作、疗养期间,游览莫干山时所作。
注释
①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由四句组成。
②莫干山:位于浙江省德清县西北,距离杭州60公里,是游览、疗养的胜地。相传春秋时吴国在此铸“莫邪”、“干将”二剑而得名。
③复进:初稿为“复入”,改后避免了与下句的“入”字重复。
④七人房:指作者使用的卧车,可坐七人。
⑤四十八盘:指曲折盘旋的盘山公路。
⑥钱塘:旧县名,这里指杭州市。
赏析
这首七绝描写的是杭州郊外德清县境内的莫干山,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写登山游览的过程,也没有全面、具体地描写登山时所见的景物,而是写回程之中的感受,借游山后的畅快来反衬游山时的喜悦。
首句“翻身复进七人房”,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坐进能容纳七个人的卧车。在这里作者先从乘车启程写起,“翻身复进”,表现了作者行动的矫捷和精力的充沛,这也说明作者畅游了莫干山的风景名胜之后心情欢愉,毫无倦意。
次句“回首峰峦入莽苍”,当作者启程返回的时候,情不自禁回过头再看一眼莫干山,却发现它已经隐入茫茫不清的暮霭中。返程回望表明莫干山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作者,他仍沉浸在畅游莫干山的美感之中。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这两句是长距离的空间转换,作者乘坐的汽车沿着曲折盘旋的山路刚到山下,就风驰电掣般来到了钱塘江大桥,这时,已经万家灯火的杭州就在眼前。“才走过”与“又已到”相呼应,这与“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出了作者精神上的轻松和娴雅。
这是一首快诗,是毛泽东的即兴之作,全诗一气呵成,生动地描绘了从莫干山返回杭州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他的才情。毛泽东在诗中用进、入、过、到几个动词,全从动态着笔,使全诗充满了动感。
初稿对照
七绝·莫干山
翻身跃入七人房,回首烟云是上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五云山中闻莺啼——《七绝·五云山①》
一九五五年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②。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党的文献》1993年第6期。
题解
这首诗是作者在杭州期间游览五云山时所作,参看《五律·看山》和《七绝·莫干山》
注释
①五云山: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群山之一,靠近钱塘江。相传因有五色彩云萦绕山顶,并且长久不散而得名。
②堤:这里指钱塘江的江堤。
赏析
五云山地处西湖侧畔临近钱塘江的地方,传说有五色彩云缭绕山顶经久不散,山顶还有一座小庙。出生于偏远山区、长期在边远山区生活战斗的毛泽东来到这种祥云紫气的地方,自然非常高兴,因此写下了这首《七绝·五云山》,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五云山的美景,表达了自己无比欢畅的情怀。
首句“五云山上五云飞”,开门见山,点出该诗的本题,七个字里两写“五云”,为我们描绘出五云山高耸入云,山顶上五色彩云舒卷飘飞的动人景色。
次句“远接群峰近拂堤”承接上句,进一步写“云飞”的情况。作者站在五云山顶放眼远眺,看到的是彩云“远接”西湖周围的“群峰”;俯瞰山下,看到的是彩云“近拂”钱塘江堤。作者在这里用彩云把远方的群峰与近处的钱塘江堤连接起来,十分传神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动感、多姿多彩的图画。
第三句“若问杭州何处好”是一个过渡。在这里作者以设问的形式为人们造成一个悬念,从而引起人们探索的兴趣,并且起到突出末句,为末句蓄势的作用。
末句“此中听得野莺啼”回答了第三句的提问,可以说是画龙点睛的一句,使全诗的审美意境变得更加丰富。在缭绕的彩云中,娇莺婉转地啼叫,这样美好的场景不仅使五云山更加令人神往,也表现出作者内心那美好、闲适的情调。
毛泽东以写词见长,而写诗则以写律诗见长,偶有绝句也大多选取战马、红旗这一类意象,因此像本诗中这样写景的绝句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这首诗自然畅达,轻盈潇洒,充分表现出作者当时轻松、自得的心态。
铁马从容杀敌回——《七绝·观潮》
一九五七年九月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①。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②从容杀敌回。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党的文献》1993年第6期。
题解
钱塘江涌潮是古今一大奇观,早在汉唐,人们就有观潮的习俗。1959年9月11日,正在杭州视察工作的毛泽东得知这段时间正是观看钱塘江涌潮的最佳时间,于是就来到海宁观看了这一壮观景象,这首诗就是他在观潮后不久所写的。
注释
①钓鱼台:钓鱼的石台,这里指东汉严光(子陵)隐居垂钓处。
②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指钱塘江涌潮。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赏析
毛泽东的这首七绝诗不仅写出了钱塘涌潮的气势,也写出了其内心的一贯气势。他眼中的钱塘潮阵容壮阔,来回奔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如此气壮山河的气魄恐怕也只有毛泽东这样的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
全诗的头两句紧扣“观潮”的“观”字,写出了作者目送涌潮而来,又目送涌潮而去的神情,并为我们描绘了钱塘潮涨时的磅礴气势。钱塘江外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都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这也就造成了壮观的钱塘江涌潮。“千里波涛滚滚来”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海潮初涨时的实景,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逐渐增粗的白练正由远及近而来,这是作者的远观。“雪花飞向钓鱼台”则写出了涌潮磅礴的气势,奔涌而至的钱塘大潮,以排山倒海之势,扑面而来,潮水与石岸相撞击,溅起雪白的浪花,好像要飞洒到钱塘江上游钓鱼台一样,这是作者的近看。
与前两句重点描述自己观潮的视角不同,后两句转换了描写的角度。“人山纷赞阵容阔”,作者在这句里突出了其他观潮者的反应,通过人们对江潮的称赞叹赏,写出了江潮如千军万马一样,向前奔腾推进的壮阔景象。“铁马从容杀敌回”化用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写出了作者观潮后的总体感受和想象,回落的江潮波光闪耀,就像一队队披挂铁甲的战马杀败敌人后从容归去一样。
总的来看,这首诗虽然只是一首即兴之作,并且篇幅短小,但是却写出了钱塘江涌潮时潮起潮落的全过程,并且前两句写钱塘潮来势迅猛,后两句写钱塘潮从容回落,前后映衬,首尾呼应。首句和末句都化用古人的诗句,这表现出毛泽东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云横九派浮黄鹤——《七律·登庐山①》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②。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③起白烟。
陶令④不知何处去,桃花源⑤里可耕田。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题解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先后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7月2日至8月1日)和八届八中全会(8月2日至16日)。会议由毛泽东主持,在会议中总结了1958年“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等“左”的偏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会议之前,毛泽东登上庐山,观赏美景,在下山后不久写下了这首词。诗前原有一篇小序:“1959年6月29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由此可见毛泽东当时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
注释
①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临长江,南靠鄱阳湖,风景壮美,气候宜人,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相传公元前600多年周定王时期,有匡姓兄弟七人结庐隐居在山上而得名。
②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35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
③九派、三吴: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致钟学坤的信中曾写过“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④陶令:即陶潜(公元365~427年),一名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曾经做过彭泽县令,所以又被称为陶令他曾经多次登临庐山,他辞官后的归耕之地,离庐山也不远。
⑤桃花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设想的一个没有租税,没有压迫的理想世界。
赏析
庐山之美天下闻名,因此歌咏庐山的名篇佳作也非常多,淳厚的文化氛围为庐山的自然美增添了异彩。1959年6月底,毛泽东也登上了庐山,站在山顶,他远眺山景、水势,由景及情,为庐山留下了这首豪放之歌。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开篇横空一个“飞”字,气势磅礴,而且静景动写,描绘庐山突兀而来,就仿佛是从天外飞来一样,巍然耸立在长江边上,以“大江”与“飞峙”的庐山相映衬,使庐山的雄姿更加鲜明突出。紧接着,作者用一个“跃”字表现出他登山的轻快神速,“四百旋”则写出了环山道路的盘旋曲折,这句将作者登上庐山时那种兴奋而轻松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首联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庐山的飞峙和作者飞跃登山的豪情,都体现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新中国就如同雄伟壮丽的庐山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祖国的建设也正在以一日千里的态势飞跃前进。
颔联出句首先看到一个“冷”字,既有冷静之形,又有冷淡之态。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作者担负着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任,此时此刻,他站在高山之巅,放眼世界,用冷峻的目光看着国际上恶毒咒骂我们的反华势力,从而表现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坚定自信的态度和对敌人的蔑视,从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鲁迅先生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傲骨。接着作者把视野收缩回国内,看到的是“热风吹雨洒江天”的景象,句子中的“热风”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指人民群众挥汗如雨的劳动景象,
接着作者继续写登高远眺时所看到的景象,“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在这两句里,作者只用寥寥几笔就为我们绘画出一幅雄浑激越、气吞万里的长江图景。往西看,云浮水拍,武汉三镇如同云天黄鹤,正在展翅试飞;向东看,大江滔滔,奔流到海,吴越之地云烟浩渺,隐隐在目,令人浮想联翩。作者所描绘的这浩瀚长江的景象,是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景象的象征,在这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一个赤子的爱国情怀。
最后作者抚今追昔,他首先想到的是陶渊明,这是因为陶渊明是浔阳人,又经常往来于庐山,所以人们在游览庐山时,总会想起这位伟大的诗人。作者在这里将陶渊明笔下那乌托邦式的“桃花源”同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相比较,以不乏幽默的语调问道:“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从而表达了对新中国的礼赞。最后两句以发问作结,一问便收,蕴涵着无穷的韵味,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通读全篇,这首诗不仅气象恢弘,境界辽阔,而且情景交融,寓意深刻。作者紧扣题目来写,先写登山过程,再抒发登山后的所见所感,然后联想到与庐山有关的历史人物,最后由陶渊明及其幻想的乐园回到眼前的现实。通过这样的描写,寄寓了情思,歌颂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同时蔑视国外反华势力,使全诗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
初稿对照
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欲上逶迤四百盘。
冷眼向洋观世界,热肤挥汗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
梅花欢喜漫天雪——《七律·冬云》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
雪压冬云①白絮②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③急④,大地微微暖气⑤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题解
1962年冬,这个时候正是大雪纷飞的季节,而国际、国内的形式也和这个季节雾气沉沉、冰天雪地的寒冷天气一样。在国内,我国刚经历了三年的自然灾害,经济形势虽然有所好转,但是仍然有很多困难。在国际上,各种反华势力勾结在一起,不断掀起反华浪潮,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注释
①雪压冬云:“冬云压雪”的倒装,形容雪下得非常大。
②白絮:柳絮,这里用柳絮指代雪花。
③寒流:寒冷的气流,这里象征反华势力。
(4)急:初稿为“泄”,改后增加了一种急迫感。
⑤暖气:和暖的空气,这里指革命力量。
赏析
这是一首政治诗,但却没有任何说教成分。作者写景言志,借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情感,反映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严峻形势,表达了中国人民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立场,由衷地赞美他们像梅花一样不畏严寒,与风雪斗争的英雄气概。
首联“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紧扣题目,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冬云低垂,大雪纷飞,百花凋零的严冬景象。这种肃杀的景象,既是对自然景物的实写,又是暗指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当时,在国际上各种反华势力对我们进行攻击、施加压力,妄想使我们屈服。从表面上看我们似乎很孤立、很困难,其实这种现象只是“一时稀”,真正的共产党人并没有屈服,他们仍然在顽强地战斗,所以,胜利最终会属于我们。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冬季的气候是寒冷的,但同时也有暖气在逐渐地上升,春天的信息已经露出,明媚的春天即将来到。作者通过这种自然现象表明,虽然国际上的反华势力猖獗,国内经济出现了困难,但是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从而激励我们去冲破眼前的黑暗。作者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用长远的眼光看事物,这表现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
颈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作者在这里再展当年的英迈豪气。他热情地赞扬了那些坚持革命真理,敢于斗争的革命者,把他们称为敢于驱除“虎豹”和“熊罴”的英雄豪杰。一个“独”字,表现出作者要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独驱一切“虎豹豺狼”。“虎豹”和“熊罴”分别喻指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在这里把它们放在一起,归为一类,既形象地点明它们反革命、反人民的本质,又在诗意上与冬景相谐调。
尾联“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用“梅花”与“苍蝇”进行对比,描写了在同样严酷的环境下,二者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命运。面对“雪压冬云白絮飞”的恶劣气候和环境,梅花不仅不害怕,反而是“欢喜漫天雪”,这象征着作者以及中国人民的高洁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而那些“苍蝇”,也就是那些害怕斗争的修正主义者,在寒冬时节被冻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首诗很有特色,在写景的同时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灿烂的阳光必将驱散乌云,浩荡的春风必将战胜滚滚的寒流。另外,毛泽东在这首诗中用了“虎豹”、“熊罴”、“苍蝇”三个意象指代敌人,仅用“梅花”这一个意象指代革命者,这也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初稿对照
七律·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泄,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千里来寻故地——《水调歌头①·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②,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③。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④揽月,
可下五洋⑤捉鳖⑥,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76年1月号。
题解
1965年5月下旬,年逾古稀的毛泽东巡视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沿着当年战斗过的路线,他登上了黄洋界哨口,回忆起当年的战斗情景,可谓是感慨万千。随后,他又来到茨坪,了解当地水利、公路建设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见了当地的老红军、烈士家属和干部群众,并与他们亲切交谈。在视察后的第四天,他写下了这首词。
注释
①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等。分上下阙,共95字。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
②久有凌云志:远大的志向。《后汉书·冯衍传》中冯衍自称“常有凌云之志”。
③人寰:人间。
④九天:古代说天高有九重,这里指天的最高处。
⑤五洋:指五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极洲,这里泛指海洋的深处。
⑥捉鳖:指捉拿敌人。元朝康进之创作的杂剧《李逵负荆》第四折中有:“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赏析
毛泽东的这首词在1976年元旦公开发表,公开发表后的8个月,也就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一代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词的上阕写作者重登井冈山后的喜悦,以及所看到的井冈山新貌。一开篇,作者就凌空扔出五个掷地有声的大字:“久有凌云志”,这说明作者早就想重登井冈山了。“重上井冈山”承接第一句,说明现在作者夙愿得偿,内心感到十分兴奋。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并概写了井冈山的变化。一个“变”字,既连接了过去,又突出了现在。接着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具体描述井冈山的“新颜”:黄莺婉转高唱,紫燕轻盈飞舞,流水潺潺流不断,宽阔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作者在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美好画面时,也在字里行间中流露着故地重游的欢愉心情。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再展当年豪情:“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作者登上黄洋界后,自然会想起当年的黄洋保卫战,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取得革命的胜利,那今后还有什么困难可以畏惧的呢?这两句不仅体现了作者蔑视困难,敢于向任何艰险挑战的壮志豪情,也是他对敢于斗争的井冈山革命精神的热烈颂扬。
词的下阙作者回顾战争历史,直接抒发情感,鼓舞人们勇攀新高峰,夺取新胜利。作者看到眼前井冈山欣欣向荣的景象时,很自然地就想起当年的情景。“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想当年,革命的风雷响彻神州,鲜艳的红旗插上了井冈山,从此“日月换新天”。接着作者又用从容轻捷的笔调,抒写了对中国革命光辉战斗历程的感受:“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从1927年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到1965年重登井冈山,已经过去了38年,但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只不过是一段很短的时间,也就是说,现在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的道路还是相当漫长的,革命仍然要继续。因此作者马上对即将到来的斗争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斗争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表现出作者高昂的斗志和豪迈的气概。读到这里,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叱咤风云而又从容潇洒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在词的结尾,作者阐明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两句化用谚语“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激励,具有非常深邃的哲理意思。
通读全篇,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词将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层次结构搭配得相当和谐。这首词与毛泽东以往那些以豪迈为基调的诗词不同,在豪迈中增加了几分轻松与欢快,特别是他化用谚语并且又丰富了它的内容,使人们认识到,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登攀”的精神,这也使这首词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初稿对照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一日复一日,重上井冈山。千里寻故地,早已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飞流激电,高树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尘寰。三十八年过去,抛出几泥丸。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风发更心闲。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犹记当时烽火里——《念奴娇①·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参天万木,
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②。
故地重来何所见,
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③前,
黄洋界上,
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
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
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④里,
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
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
万怪烟消云落。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选》。
题解
这首词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同时写作的,两首词可以放在一起参照阅读。
注释
①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千秋岁》等。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宜于抒写豪迈感情。
②奇岳:雄奇的山岳山峰,这里指井冈山。
③五井碑:井冈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总称五井,并立有五井碑。
④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这里指作者当年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战争。
赏析
这首词也是毛泽东38年后重回井冈山时所作,可以称为《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姊妹篇。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井冈山的美景与新颜,赞叹了井冈山的沧桑巨变,回忆了从井冈山开始的艰险而光辉的战斗历程,抒写了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继续革命、不断革命的豪情壮志。
词的上阙主要写井冈山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这三句写作者初到井冈山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连天的高大树木,有千百里的面积,绿葱葱一直飞到与南天门相接的雄伟山顶上。“参天万木”写井冈山地区树高林密。“千百里”既写井冈山林海辽阔,又写来路遥远。“飞上南天奇岳”是“奇岳飞上南天”的倒装,写出了井冈山的险峻。开头三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形象鲜明富有动感的艺术境界,给我们产生一种灵动而又崇高的美感。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这几句是写当年生活战斗过的井冈山的新貌,不仅增添了许多高楼大厦和纪念馆,而且五井碑、黄洋界前车来车往,原来古老闭塞的井冈山,如今已经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这两句赞叹了井冈山的美好景色和沧桑巨变,是上阕的总括。如今的井冈山如同图画一样美丽,可是在古代,这里曾是一片汪洋的大海,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大自然是这样,我们的国家同样也是这样,这也为下阕写全中国38年的“天渊翻覆”设伏铺垫。
词的下阕写作者重上井冈山的所感,他站在山顶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作者由眼前的景色开始回忆往事,由井冈山“旧貌变新颜”联想到38年来整个中国的巨变。1927年作者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转眼间已经过去了38年,就好像弹一下手指头那么快,可是现在的中国,已经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开始当家做主,整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是量的变化,而是质的改变。
接着作者开始回忆井冈山革命时期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那种紧张、激烈的场面就如同发生在昨天一样。虽然革命者经常会面临“九死一生”的险恶环境,但他们“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因而最终“风雷磅礴”。这里所说的“豪情”,远而言之,是指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是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抱负和扫除一切害人虫的雄心壮志;近而言之,是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的首创精神和井冈山儿女敢于斗争、敢于反抗的英雄气概。“风雷磅礴”则象征着当时蓬勃发展的人民武装斗争。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随着一声鸡叫,太阳升起,各种妖魔鬼怪因此“烟消云落”。对于尾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毁灭,另一种解释是作者展望未来,他坚信终有一天,那些兴妖作怪、猖狂一时的反华势力会被革命的力量一扫而空,结合全文来看,第一种解释比较合理。
《念奴娇·井冈山》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同时同地创作的题材、内容相近的两首词。两篇的结构框架基本一致,上阙都是写重上井冈山后看到井冈山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阙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不同的是,前者上阙重点写自然景观,下阙着重回忆往昔,而后者上阙则重点写人文景观,下阙着重抒发豪情。
初稿对照
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翻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亭台楼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风物都如昨。江山如画,遍地男红女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年烽火里,九死一生。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狮吼,万怪烟消云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