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①。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②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③: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④静,起宏图。
一桥⑤飞架南北,
天堑⑥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⑦,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⑧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上。
题解
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运行。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改变了大江南北的交通状况。彻底治理黄河、长江的宏伟计划也在酝酿之中。在这种形势下,1956年5月,毛泽东视察湖南后,又开始武汉视察。在武汉期间,酷爱游泳的他在6月1日~4日三次畅游长江。第一次,从武昌游到江口,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游至武昌。这首词就是毛泽东在横渡长江后写下的。
注释
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三国时吴国国君孙皓曾想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到武昌,百姓们不愿意,所以有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②楚天:战国时楚国是疆域最广阔的国家,因此在古代人们把中国南方的天空泛称为楚天。
③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时间流逝得飞快。
④龟蛇:指龟山和蛇山。
⑤一桥:指正在兴建的武汉长江大桥,它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20世纪50年代的重大工程之一。毛泽东曾听从别人的建议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来又根据别人意见复原了这两句。
⑥天堑:古人把长江看做“天堑”。《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⑦西江石壁: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⑧神女:巫山神女,相传是炎帝的女儿,曾在巫山帮助大禹治水,死后葬在巫山。
赏析
毛泽东酷爱游泳,而且他对长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把浩瀚的长江比做天然的游泳池,并多次畅游长江,这首词就是作者在畅游长江后所作。词中,作者通过描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词的上阕写作者的行踪、游泳的感受以及对江水奔逝的联想。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化用旧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其意而用之,表现出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轻快心情。开头两句以工整的对仗交代了作者南巡时从长沙来到武汉的行踪,点明了游泳的地点,为下文做了铺垫。
接着作者从正面点出“游泳”的题意,“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作者横渡万里长江,浮游在江面上,看到的是广阔无垠的天空。这两句既写事又写景,既突出了长江的浩大气势,又写出了横渡的壮举,显示了作者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这三句写作者游泳时的内心感想,强调风吹浪打的生活要比闲庭信步的生活强得多,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鼓励人们要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养成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
上阙的最后,作者由眼前奔流的江水想到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的话是对光阴易逝的感叹,作者在这里赋予其崭新的意义,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感,鼓舞人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词的下阙作者又带我们回到眼前,他用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壮观的社会主义“宏图”。“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这三句以“风”字领起,瞩目两岸景色:长江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描写完这壮美的自然景色后,作者又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在这里,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个“起”字则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
接着作者又由眼前的景象开始对未来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第一座长江大桥就建在龟山、蛇山之上,虽然大桥刚开工不久,但是作者已经想象到它将凌空而起,跨越长江两岸,使自古以来南北分隔的天堑变成通畅无阻的大道。不仅如此,作者还要改造长江、利用长江,要“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也就是说,要在长江三峡兴建拦江大坝,拦住上流的雨水,在急流奔腾的长江三峡中,建造一个辽阔平静的人工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结尾两句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连神女都会为之惊叹的美好景象。作者把“起宏图”这一巨大变化与历史上的神话衔接起来,向世界展示出它的无穷魅力,这既显示出全词的浪漫色彩,又增强了艺术魅力,可谓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总的来看,这首词境界宏伟,气势雄丽,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词的题目写的是“游泳”,但是内容不局限在游泳这件事上,而是把游泳同长江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并用神话为长江的宏伟建设抹上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从而歌颂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魄力。
初稿对照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借问瘟君欲何往——《七律二首·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①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②,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③,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④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⑤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⑦。
牛郎⑧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⑨。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两首诗最早发表于195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
题解
新中国成立前,血吸虫病一直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流行、蔓延,患者达1000多万人。此病不但能使人致残,而且死亡率极高,因此危害极大。在疫区,许多村庄人烟稀少,大量田地变成荒野,这也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摧残。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十分关心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在1955年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的伟大号召。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58年,江西省余江县首先根除了血吸虫病。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余江县根除血吸虫的创举,毛泽东读了这篇报道后,兴奋得彻夜难眠,第二天恰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37周年的日子,所以他在清晨“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两首七律。
注释
①余江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②浮想联翩:联翩,本指鸟一个接一个地飞翔,这里指脑海中的想象一幕接一幕地不断浮现。
③南天:南方的天空。
④华佗:三国时名医,创有麻沸散、五禽戏。
⑤薜荔:也叫木莲、鬼馒头,野生常绿藤本植物,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⑥遗矢:腹泻,拉肚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倾之,三遗矢矣。”
⑦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在不知不觉中,一日已经行了八万里路。地球赤道全长四万公里,合八万华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们也在“巡天”。
⑧牛郎:我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上天后变成牛郎星(牵牛星),位置在银河系边上。
⑨舜尧: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君,《孟子·告天下》中有“人皆可以为舜尧”。
红雨:比喻落花,唐代李贺《将进酒》中有:“桃花乱落如红雨。”
三河:黄河、淮河、洛河,这里泛指河流。
赏析
当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为害极广的血吸虫病后,毛泽东的心情激动万分,以至于夜不能寐,在他的脑子里不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景象,这种激动的感情在艺术上结晶为这两首七律,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赤诚之心和爱国、爱民之情。在第一首七律里,作者回顾了血吸虫病被消灭前的情况,描述了“瘟神”给中国带来的无穷灾难。首联“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我国自古以来就土地辽阔、江山秀丽,但是一个小小的血吸虫病竟然让祖国大好的河山变得肃杀暗淡,即使是像华佗那样妙手回春的名医,也对小小的血吸虫毫无办法。用华佗与血吸虫作对比,说明自古以来,血吸虫病就危害着我国人民。
颔联“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这两句描绘了“瘟神”猖獗时所造成的悲惨景象。因为血吸虫的危害,许多村庄荒芜,满地是野藤断榛,到处都是粪便;人大量死亡,随处可见荒坟飞磷,几乎成了鬼的“乐园”,这不仅有力地证明了“青山绿水”为什么“枉自多”,同时也说明根治血吸虫病,彻底送走“瘟神”的迫切性。
颈联“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道出人民寻求解脱的强烈呼声。人们随着地球的自转日行八百里,游遍地球,围绕地球公转遨游太空,看见了无数的星河。但是年年岁岁惨况依然、苦难依旧,人们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求帮助他们治疗疾病、消灭“瘟君”的救星。通过“坐地”“巡天”的超凡想象,作者在尾联引出了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牛郎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当然关心人民的疾苦,可是要问他血吸虫的事情,他也会哀叹地说:“一样悲欢逐逝波。”这与首联相呼应,说明不但华佗治不好血吸虫病,就连天上的神仙牛郎也束手无策,既然这样,那解决人民疾苦,消灭血吸虫这个“瘟神”的艰巨任务就落在了共产党的肩上,于是很自然地引出第二首七律。
第二首诗情绪热烈、语调高亢,与第一首哽咽、阴郁的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联“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意气风发的画面。在经历了冰封雪裹的严冬之后,大地万物开始复苏,千万条杨柳随风飘拂,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就把“千村薜荔”、“万户萧疏”的阴郁气氛一扫而光,接着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认为他们个个都像英名贤德的舜和尧一样,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两句为我们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大好春光。春雨随着人们的心愿变成波浪,为人民造福,青山有意变为桥梁,为人们提供方便,整个中国呈现出一派兴盛的气象,这与前一首中的“绿水青山枉自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说明了消灭血吸虫病前后不同的景象。
写完大好山河后,作者在颔联又开始写英雄的人民,“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劳动人民在高耸入云的山岭上挥舞着锄头,劈山开渠;他们挥动着铁臂,改造着江河,甚至连江河都震动起来,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改造自然,征服山河的伟大力量,在这里,作者将自己“人定胜天”的思想化成美妙的诗句,从而展现了动人心魄的魅力。
在全诗的最后,作者点明了主题“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他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明确地告诉“瘟神”:在我们这片美好的土地上,现在已经没有你的容身之地了。用烧纸船、点蜡烛的形式来送瘟神,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习俗,作者借用过来,表达了他对“瘟神”的嘲笑,以及胜利后的自豪和喜悦之情。
在品读毛泽东的这两首七律时,有的人机械地把它们分开,说第一首反映的是旧社会,第二首反映的是新社会,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血吸虫病的流行、治理和根治有一个发展过程,而这两首诗正是这个过程的体现,所以说它们是一个整体,机械地分开就违背了诗的实际意义。
初稿对照
七律二首·送瘟神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三万里,巡天遥度一千河。
牛郎若问家中事,昔日瘟公尚在么?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无心翻作浪,青山有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蜡烛满天烧。
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①》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②逝川③,故园④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⑤,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⑥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⑦。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题解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在这里他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回到韶山,在这里他积极开展农民革命运动,特别指出要建立农民革命武装,随时准备粉碎反动派破坏农民运动的阴谋。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湖南的军阀许克祥也于5月21日在长沙袭击总工会和农民协会,逮捕屠杀大批共产党人,这就是血腥的“马日事变”。湖南各地愤怒的工农群众立刻组织了工农革命武装,当时韶山也组织了农民自卫队,准备配合各地工农武装力量进攻长沙,后来反动派调集兵力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队在英勇抵抗后失败。
这一段历史,深深地留在了毛泽东的记忆中。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32年前的深沉回忆,32年后的社会变迁,自然引发了毛泽东的无限感慨,于是,他抚今遥昔,创作了这首诗。
注释
①韶山:位于湘乡、宁乡、湘潭交界处,距湘潭市40公里,距长沙市120公里。相传舜帝南巡到此,见这里风景优美,曾奏韶乐于此,或传“韶氏三女得道于此,有凤鸟衔天书到,女皆仙去”,韶山因此得名。
②咒:初稿为“哭”字,后来毛泽东接受湖南省委秘书梅白建议改为“咒”。
③逝川:消逝的流水,这里比喻逝去的岁月。
④故园:故乡,指韶山。
⑤农奴戟: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农奴戟在这里指代农民武装。
⑥菽:豆类的总称。
⑦遍地英雄下夕烟:初稿为“人生峥嵘胜昔年”,改后增强了全诗的审美意境。
赏析
从古至今,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的是亿万中国人民,他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所以毛泽东的诗词具有时代性、人民性、阶级性,这首七律就鲜明地体现了他高远的思想境界。
首联“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作者回到韶山,32年前离别故乡的情景像梦一样浮现在脑海里,一个“咒”字,写出了作者对过去黑暗现实的憎恨情绪和对往事难以忘怀的沉痛之感。
颔联紧接上文“三十二年前”,回忆家乡韶山农民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红旗卷起农奴戟”写的是受压迫的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简陋的武器,如火如荼地进行武装革命斗争。“黑手高悬霸主鞭”则描写出国民党反动派举起血腥的黑手,拿起杀人的武器,对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进行疯狂的镇压。“红旗”和“黑手”,在视觉和感情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1926,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南的农民运动掀起了高潮,这自然引起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反动阶级的不满,在武汉政府的指使下,1927年在湖南发生了镇压农民运动的“马日事变”,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但无论反动派怎样嚣张,革命者都是不会被吓倒的,由此也就引出了颈联。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反动派的疯狂屠杀,不仅没有吓倒革命者,反而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增强了他们要推翻反动统治的决心。颈联是全诗的重点,它概括了数十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中国革命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而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推翻旧社会,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这两句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尾句,作者从对过去历史的追忆中转回到现实,眼前所见到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动人的景象,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一望无际的稻菽像海洋一样,迎风掀起千重浪,昔日与“霸王”搏斗的“农奴”,如今成了英雄,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家乡,32年前可以诅咒的“逝川”,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看到这样美好的景象,作者的心中自然充满了喜悦之情。
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首句以“别梦”开始,然后将32年前的情形展开,尾句以“喜看”作结,前咒后喜,对照鲜明。全诗虽然只有8句56个字,却形象生动地把一段30多年的中国历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初稿对照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人物峥嵘胜昔年。
不爱红装爱武装——《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一九六一年二月
飒爽①英姿五尺枪②,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③爱武装④。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题解
“全民皆兵”的思想是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曾对新华社记者说:“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对于毛泽东“大办民兵师”的口号,全国人民自然热烈响应。
1960年的一天,毛泽东的女机要员小李给他送文件,他问她是否参加了民兵,小李做了肯定的回答,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训练闲暇时拍的照片作为证明,他把照片接过后,沉思了片刻,就拿起笔,在一本书的空白页上写下了这首诗。1961年2月,这首诗经过修改,最终定稿。
注释
①飒爽:形容神采飞扬,敏捷勇健,唐朝杜甫《丹青引》:“英姿飒爽来酣战。”
②五尺枪:指民兵操练时使用的步枪,五尺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虚数手法,不一定是五尺。
③红装:指女子的艳装。清朝吴伟业《陈圆圆》中有“一代红装照汗青”。
④武装:指军人的装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照诗,也是一首即景诗,是作者看到女民兵训练的照片以后题写的。诗中,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对女民兵军事训练的场景进行了勾画,从而描绘出中国妇女前所未有的飒爽英姿,赞美了他们“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颂扬了新中国妇女精神风貌和随时准备保卫祖国的不平凡志气,同时这也是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思想的再现。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诗的前两句紧扣题目,采用素描的手法,对照片中的女民兵进行了精彩的描绘。在清晨阳光照耀下的练兵场上,女民兵们身着军装,手持钢枪,敏捷矫健而又神采飞扬地在练兵场里进行操练。第一句写人,第二句写景,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飒爽英姿”尽显“女民兵”这一主体形象的风采,同时这也是由“五尺枪”决定的。“曙光出照”则点明了时间,充分表现女民兵的练兵热情。这两句简洁明快地再现了照片上的形象和意境,饱含着作者对女民兵的赞美之情。
在诗的后两句,作者由照片画面生发出议论。“中华儿女多奇志”是作者把艺术视野从照片上单个的、具体的女民兵形象,上升到更为普遍的“中华儿女”的整体形象,赞扬他们有不平凡的志向,其中一点就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红装”与“武装”的反差对比,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热情地赞颂了中华儿女尚武的壮志,同时也强化了“女民兵”这一主体形象的时代特征,使之更加鲜明,更加生动。
这首诗是中华儿女的志气歌,也是新时代的风俗画,通观全篇,全诗意象明丽,暗含哲理。作者以静观的角度描写所见所想,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可以说是一篇难得的七绝佳作。
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①同志题
所摄庐山仙人洞②照》
一九六一年九月
暮色③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④。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题解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会议,会议由毛泽东主持,在会上讨论了工业、教育、财贸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以便能更好地深入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而使国民经济走出困境。但这时在国际上,各种反华势力趁我国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掀起了反华浪潮,有些意志薄弱者对革命失去了信心,甚至背叛了革命。面对国内外的种种困境,毛泽东的内心是十分复杂的,因此,他为一张李进在庐山仙人洞前所摄的照片题了这首七绝,把自己的全部情怀都寄托在这首题照诗里。
注释
①李进:即江青,毛泽东的夫人
②仙人洞:在庐山佛手岩下,牯岭之西,接近顶峰,高约两丈,深广各三四丈,相传仙人吕洞宾曾在这里居住,所以得名
③暮色:黄昏时的天色。
④从容:不慌乱,《庄子·秋水》中有:“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赏析
在这首诗中,毛泽东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描绘“仙人洞”,而是对照片中的“劲松”进行了重点描绘,这主要是因为松树一向被中国人民视为坚强不屈、不怕压迫、敢于反抗的精神象征,而在当时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国家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毛泽东自然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寄托着“劲松”身上。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这两句写松树在苍茫的暮色中昂然挺立,尽管四周阴云密布,但它仍然从容不迫、坚强屹立。在这里,“劲松”正是作者和中国人民的象征,“暮色苍茫”和“阴云密布”则是当时我国所面临的严峻局势象征。当时国内出现自然灾害,导致国民经济一度出现严重困难。美国第七舰队不断在台湾海峡游弋,核潜艇经常出没于日本冲绳海域,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前苏联又因为与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严重分歧,背信弃义地撕毁合作合同,使我国本来已经陷入困境的经济雪上加霜。面对这样险恶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作者从容不迫,带领着中国人民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挑战而上,这正是“劲松”在“乱云飞渡”时“仍从容”的真实写照。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出句直接扣题,“天生”说明仙人洞是自然生成,而非人工所能,它和“劲松”一样,是经历了风吹雨打和严峻的考验才形成的,对句则说明“仙人洞”虽然风景秀美,但是如果我们止步与“仙人洞”,而不去努力攀登峰顶,怎么会领略到峰顶上无限壮美的风光呢?其象征意义是说,我们要想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就必须鼓足干劲、迎难而上,结尾这句富有诗情和哲理的警句,也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哲理性概括。
这首诗融抒情、哲理于景物之中,既描绘了照片中的景物,又不拘泥于其中,在写景的同时将当时复杂的社会局面和自己的志向寄托在这28个字中,由此可见毛泽东卓越的文学造诣。
剑南歌接秋风吟——《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一九六一年
其一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①赋管弦。
其二
鉴湖②越台③名士多,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④接秋风吟⑤,一例⑥氤氲⑦入诗囊⑧。
这两首诗最早发表在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集》。
题解
在中国所有的文人中,毛泽东最推崇的要数鲁迅了,他曾称“鲁迅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自己则是“圣人的学生”(1971年11月在武汉的谈话),所以,在鲁迅80周年诞辰之际,他又赋诗抒怀,写下了这两首七绝。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注释
①小诗:指鲁迅所作的《七律·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似水照缁衣。”
②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城西南两公里处。
③越台:越王台,在会稽(今绍兴)境内,春秋时越王勾践为招贤士而建。
④剑南歌: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集名为《剑南诗稿》。
⑤秋风吟:指秋瑾作的《秋风曲》和被清政府杀害前书写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一例:一律,一样。
⑦氤氲:形容烟或云气很盛,这里比喻陆游、秋瑾与鲁迅的诗篇都富有诗味和爱国主义热情。
⑧诗囊:装诗稿的袋子。
赏析
第一首作者从正面描写,赞扬鲁迅伟大的精神品格以及勇敢的斗争精神。首句“博大胆识铁石坚”写鲁迅伟大的人格、博大的胆识以及坚如磐石的意志。毛泽东曾称赞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这充分说明鲁迅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顽强的斗志。
“刀光剑影任翔旋”则形象地描述了鲁迅战斗的英姿与卓越的胆识。“刀光剑影”喻指国民党反动派对左联作家围剿的凶狠以及所制造的白色恐怖。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鲁迅毫无畏惧,从不退缩,与敌人巧妙的周旋、斗争,最终取得辉煌的战果。一个“任”字表现了鲁迅在战斗中无往不胜,随意进止,而敌人奈何不得的情景。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这两句由虚到实,写出鲁迅的伟大人格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931年2月7日夜晚,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包括“左联”作家在内的23名革命青年,鲁迅对此异常悲愤,以至于夜不能寐,写下了一首《七律·无题》,在对革命烈士表示沉痛哀悼的同时,也表明自己要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尾句中的“小诗”就是指的这首七律。作者把“喋血夜”和“犹制小诗”联系在一起,说明鲁迅并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吓倒,而是把这首小诗作为匕首投向敌人,从而表现出他的大无畏精神。
第二首七绝是从侧面描写鲁迅。开头两句“鉴湖越台名士多,忧忡为国痛断肠”,写鲁迅的故乡绍兴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名士,而且这些名士都具有“忧忡为国”的高尚情操,这是作者对绍兴名士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则是对前两句的印证。南宋绍兴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中有许多富有战斗精神的诗篇。绍兴籍的现代女革命家、诗人秋瑾的许多诗篇也都充满了浓郁的革命激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是绍兴名士的代表,他们的名字将被永久地载入史册。
通过前面的铺垫,作者在最后一句提到了鲁迅,“一例氤氲入诗囊”,这说明鲁迅的诗歌与陆游、秋瑾等人的诗歌一脉相承,同样富有爱国热情和诗情韵味,因此可以称为我国诗歌宝库中的珍品,这也是作者对鲁迅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
试看天地翻覆——《念奴娇·鸟儿问答》
一九六五年秋
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①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②。
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③。
怎么得了,
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④。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
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⑤。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76年1月号。
题解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与前苏联共产党就国际共产主义的若干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辩论。1963年3月,苏共向我党发出一封公开信,攻击我党坚持的马列主义原则,对于苏联共公开信中的错误,中共在1963年6月到1964年7月连续发表了九篇文章,批评苏共为现代修正主义。不久之后,赫鲁晓夫下台,他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并没有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这导致双方的分歧和斗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写了这首词,这也是他最后一首关于中苏论战的诗词。
注释
①负:背着。
②城郭:古代内城叫城,外城叫郭,这里指城市。
③蓬间雀:在蓬草间飞行的小雀,也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斥”。
④琼阁:琼楼玉宇,仙人居住的地方。
⑤天地翻覆:指巨大的变化。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政治寓言诗,也是毛泽东晚年时所作的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在诗中他没有进行直接的自我抒情,而是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鸟类形象,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蓬间雀的委琐、渺小、卑怯,寓讽刺于嬉笑怒骂之中,从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者与修正主义者对待革命、战争等问题迥然不同的看法。
词的上阕一开始,就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赋予其新的意义,以宏伟的气势塑造出扶摇直上、展翅九万里高空的鲲鹏形象,象征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无产阶级和人民斗争席卷全球的局面。
接着作者描绘鲲鹏背负着浩瀚的青天从高空中往下看,看到的是大城连小城的人间,城市中到处是“炮火连天,弹痕遍地”。这说明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和被压迫的民族掀起的武装斗争的烽火已经遍地燃烧,人民革命战争的炮火已经把旧世界打得千疮百孔。
鲲鹏漫卷长空,背负青天,壮志沉稳;而蓬间雀吓得要命,连喊“怎么得了”,并且逃之夭夭。在上阕后三句里,作者把赫鲁晓夫之流比做蓬间雀,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他们害怕革命、害怕战争,以至于仓皇逃命的丑态。
在下阙里,鲲鹏针对上阕蓬间雀惊呼逃跑时的表现问道:“借问君去何方?”然后它们就展开了对话。整个下半阕以问答形式贯穿始终。先是“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作者在这里以调侃的语气讽刺赫鲁晓夫鼓吹的“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三无世界”就像虚幻的“仙山琼阁”一样,根本不可能存在。
为了证明“仙山琼阁”确实存在,蓬间雀竟然恬不知耻地说:“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三家条约是指1963年7月至8月赫鲁晓夫与美、英两国在莫斯科签订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这个条约从表面上看是为了限制核武器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其实作者已经看到了它的本质,它就是想剥夺其他国家为抗拒少数核大国的核讹诈而进行核试验的权力,并进而维护几个核大国的核垄断地位,这是作者以及中国人民所不能接受的。
接着蓬间雀为了进一步证明“仙山琼阁”的存在,又说:“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因为赫鲁晓夫曾在一次演说时,将“共产主义”总结为“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作者就在这句里对赫鲁晓夫歪曲科学共产主义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
对于蓬间雀无耻的言行,鲲鹏进行了怒斥和谴责,告诉它“不须放屁”,这也表现了作者对赫鲁晓夫之流强烈的义愤和蔑视。“试看天地翻覆”则是作者对当时国际形势以及以后发展趋势的艺术概括,从而说明各国人民革命风暴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整个世界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寓言的形式入词,毛泽东化用庄子《逍遥游》中鲲鹏和斥的寓言故事,把马列战士比做鲲鹏,把赫鲁晓夫之流比作蓬间雀,通过它们的问答,让伟大与渺小、高尚和丑恶、豪壮与委琐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适用飞禽对话的需要,毛泽东在词中采用口头语言,这更便于写态传神。
初稿对照
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遍(起)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民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想逃脱。
借问你去何方?鸟儿答道:有西方欢乐。不见前年八月间,订了三强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请君充我荒腹。
年年后浪推前浪——《七律·洪都①》
一九六五年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②至今传。
闻鸡③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④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⑤,江草江花处处鲜。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题解
1965年底,我国已经基本从前几年的困境中走出,生产力得到恢复,经济也显现出繁荣的局面。这时毛泽东从杭州来到南昌,住进赣江边上的一座宾馆,面对滚滚江水,他想到了南昌起义,想到了目前良好的经济形势……可以说他是思绪万千,因此他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诗。
注释
①洪都:旧时南昌府的别称。隋、唐、宋三代曾以南昌为洪州治所,又为东南都会,因而得名。这里指江西省的南昌市。
②祖生击楫:祖生,即东晋名将祖逖(266~321年),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在黄河流域建立汉国,导致中原大乱。元帝命祖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前去平乱,但只给他1000的军粮,3000匹布,还不供给战衣和兵器,让他自行招募士众。在这种情况下,祖逖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100多家,渡过长江,到江心时他叩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的水一去不返!。”
③闻鸡:这里化用闻鸡起舞的典故。《晋书·祖逖传》中有:“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④鬓雪:鬓发如雪,暗示自己年事已高。
⑤年年后浪推前浪:宋代僧人文珦《过苕溪》中有:“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
赏析
这首诗是毛泽东重回南昌时所作的,在诗中他回顾了中国革命艰难漫长而又豪壮辉煌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老当益壮,继续革命的决心。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诗的第一句点明题目,说明作者时隔一年后又来到南昌,1927年8月1日这里爆发了南昌起义,从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此时作者旧地重游,很自然地由“南昌起义”想到“祖生击楫”的典故。这里,作者用忠心报国、立誓北伐的爱国志士祖逖喻指大革命时期北伐军中的共产党人,对他们为革命事业而作出的贡献进行了高度赞扬。
颔联“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作者既承接上句,续写祖逖的史事,又对自己大半生的革命生涯进行了高度概括。出句化用“闻鸡起舞”的典故,在抒发作者报国情怀的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在南方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对句则概括描述了作者在我国北方领导人民军队长期进行战斗,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在出句里作者出乎意料地描写了自己衰老的现状,并说自己已经“成废料”,但这并不是作者的自怨自艾,而是作者的自嘲,其中的潜台词是说自己仍然老当益壮,还会有所作为,这也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与豁达洒脱的性格。对句“彩云长在有新天”则寄寓了革命事业前途灿烂光明,代代都有朝气蓬勃的新人之意。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这两句用富有哲理的象征,表现了作者对我国未来的展望和憧憬。“后浪推前浪”有一代更比一代强之意,这是新中国事业后继有人的象征。“江草江花处处鲜”则形象地描绘了我国欣欣向荣的锦绣前程。因此尾联既描绘了现实,又展望了未来。从结构上看,末联出句的“年年”二字与首联出句的“又一年”遥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整。
这首诗以“洪都”为题,用意却不在山水之间,前两联是深情地怀旧,后两联则是对现实的感慨,概写过去,描绘未来,深沉激荡,浑然一体,并且巧妙地借用历史典故和比兴象征的手法,从而增强了全诗的豪壮风格。
初稿对照
七律·洪都
到得洪都又一年,手中尚有祖生鞭。
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敲北地镫。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