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赏析-咏史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万马齐喑叫一声——《七绝·刘》

    一九五八年

    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①俊伟有刘。

    孤鸿铩羽悲鸣镝②,万马齐喑③叫一声。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

    题解

    毛泽东爱读史书和历史小说,他读《旧唐书·刘转》时,对刘的策论十分赏识,曾在旁边批注:“起奇特。”这首诗是毛泽东1958年读这段历史时有感而作的,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可能与毛泽东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上提出的“振奋感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有很大的关系。

    刘(773~846年),字去华,幽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人。中唐大和二年(即公元828年)举“贤良方正”,在回答考官有关政事、国事的问题时,他痛斥宦官专权,危害国家,劝皇帝诛灭他们。考官虽然赞赏刘的才华和勇敢,但因为惧怕宦官的专横,所以最终不敢录取他。此后,与宦官有矛盾的令狐楚、牛僧孺征召他为幕府从事,后授秘书郎,最后遭宦官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他乡。

    注释

    ①中唐:唐王朝中期(766~827年),这一时期社会危机不断,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外族入侵,中央政权日益削弱。

    ②鸣镝:也叫响箭,这里比喻宦官对刘的中伤和打击。

    ③万马齐喑:比喻当时沉闷的社会局面。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通过抒发对刘的赞赏之情,表达了希望自己身边能多出现些像刘那样敢想敢作敢当的人。

    首句“千载长天起大云”,写在千年之前,乌云密布天空,让人感到压抑沉闷,其实这象征着中唐时期的政治局面。中唐时期,宦官把持朝政,把朝野内外搞得乌烟瘴气,把天下弄得动荡不安。这句是起兴,也是渲染,为作者所钦佩的历史人物出场做了铺垫。

    次句“中唐俊伟有刘”,是说在中唐这样黑暗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刘这样一个优秀杰出的人物。作者之所以说刘是“俊伟”,是因为他不仅学识渊博,富有才略,还敢于在朝廷考官的面前,一针见血地指出宦官专权的危害。那么,像刘这样的贤能人士,生活在中唐这样一个黑暗动荡的时代,他的命运将会是怎样的呢?在后两句中作者给出了答案。

    第三句“孤鸿铩羽悲鸣镝”,写出了刘生存环境的险恶,在那么多对策者当中,只他一个人有观点鲜明的策论,这就使他显得很孤单,并且因为他直斥宦官专权的危害,所以不可避免地招来宦官的诽谤、攻击。他就像一只伤痕累累的孤雁,要不断躲避别人的暗箭。在这句里,隐含了作者对刘深深的同情。

    末句“万马齐喑叫一声”,是说在万马齐喑的时候,一匹骏马却长鸣一声,打破了沉闷,“万马齐喑”是对当时残暴政治统治下无限压抑恐怖的政治气氛的形象描述,但是在这种氛围中,刘却敢“叫一声”,这一声如同晴天霹雳,最终让当权者恼羞成怒,对他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这句既是对刘悲剧命运的描写,也包含了作者对刘面对黑暗势力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的大无畏精神的由衷敬佩,抒发了作者对刘的深切同情和无限惋惜。

    这首七绝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概括性非常强,只用了28个字就概括了刘的一生以及整个中唐黑暗的社会状况。另外,比兴与衬托相结合也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

    一路冲向万里涛——《七绝·屈原》

    一九六一年秋

    屈子当年赋楚骚①,手中握有杀人刀②。

    艾萧③太盛椒兰④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集》。

    题解

    屈原是毛泽东极为崇拜的一个古代诗人,他曾对屈原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天才的文学创作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他评价屈原是继《诗经》之后“首屈一指”、“第一位有创作个性的诗人”。对《离骚》中抒发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毛泽东十分赞扬,

    1961年,我国已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内经济出现严重危,国外的反华势力这时也对我国施加压力,为了鼓励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崛起,毛泽东写了这首七绝。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曾官至左徒,三闾大夫,后因遭小人陷害,被楚襄王放逐,晚年因无力挽救楚国的危机,投汨罗江而死。

    注释

    ①楚骚: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②杀人刀:比喻屈原与小人斗争的“笔”。

    ③艾萧:即艾蒿,臭草,这里比喻奸佞小人。

    ④椒兰:申椒和兰草,皆为芳香植物,这里比喻贤德之士。

    赏析

    屈原是毛泽东最为崇敬的一位诗人,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毛泽东喜爱阅读的书籍之一,这首七绝诗就是作者再读《楚辞》后的感怀之作,它艺术地概括了屈原悲剧的一生,热情地赞颂了他的文学成就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屈子当年赋楚骚”,首句开门见山,直陈其事,说明屈原当年写下了许多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骚体”形式的诗歌,这是作者对屈原创造精神、创作成果的总赞。

    “手中握有杀人刀”写得既通俗、形象,又很有力,“杀人刀”本来是指在战场上的战斗武器,这里把屈原手中的笔比做杀人的利器,是作者对屈原作品战斗力的高度赞美。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的忠君爱国以及忧民的感情,他希望君主能听从他的意见,使国家强盛起来,并痛斥那些蒙蔽君王、危害国家的奸佞小人,用手中的笔与他们进行顽强的斗争。

    “艾萧太盛椒兰少”,这句用两个相对立的比喻描绘了屈原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谗害屈原的小人太多,而能帮助屈原的贤德之人太少,通过对比说明反动势力已经占了上风,所以“杀人刀”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既然理想不能实现,品格上又不肯妥协,那么“赋楚骚”者只能“一跃冲向万里涛”。“一跃冲向”表明屈原为坚持真理义无反顾投向江中的无畏形象,这句除了表达了对屈原的赞美和凭吊之情外,也说明屈原所坚持的真理是永远不会消亡的,这也使屈原的悲剧结局变得壮烈。

    一篇读罢头飞雪——《贺新郎①·读史》

    一九六四年春

    人猿相揖别②。

    只几个石头磨过③,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④,为问⑤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⑥。

    人世难逢开口笑⑦,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⑧。

    一篇⑨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红旗》1978年第9期

    题解

    毛泽东非常喜欢读历史著作,即使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也不忘读史书。新中国成立后,日理万机的他更是以惊人的毅力通读了《二十四史》。在逝世的前一年,他还曾两次阅读《晋书》。他不仅喜欢读正史,还喜欢读诸如“演义”、“笔记小说”等野史。他提倡读史不是因循守旧,不是颂古非今,而是从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导今天的斗争和建设。可以说,毛泽东不仅从历史中读出大学问、大智慧,还读出了中国革命。1964年春,毛泽东读完旧史,心潮澎湃,脑海中浮想联翩,于是拿起笔写下了这首雄伟的诗篇。

    注释

    ①贺新郎: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后来将“凉”字误作“郎”字。

    ②揖别:作揖而别,也就是拜别。

    ③石头磨过:把石头磨成石器,这里指石器时代。

    ④铜铁炉中翻火焰:铜器和铁器都要用炉火来冶炼和翻铸。所以这里指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⑤为问:请问。

    ⑥寒热:一年中只有一个冬天(寒),一个夏天(热),所以用寒热指代年。

    ⑦人世难逢开口笑: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

    ⑧流遍了,郊原血:倒装,也就是郊原流遍了血。

    ⑨一篇:一部。

    (10)头飞雪:鬓发花白

    (11)五帝三皇:“三皇五帝”的倒装,传说中国上古有三皇五帝,具体名称说法不一。

    (12)过客:过往的客人,这里泛指古往今来的人。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13)盗跖:春秋战国之际的奴隶起义领袖,被统治阶级污蔑为“盗”,后来袭称盗跖。

    (14)庄:相传是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

    (15)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16)黄钺:黄金装饰的斧子,象征帝王权力。《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赏析

    毛泽东一生爱读史书,这首《贺新郎·读史》就是写他的读史心得,全诗囊括了以中国历史为中心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的确是气势恢宏,古今罕见。

    上阕起笔“人猿相揖别”,写出了从猿到人的漫长过程,这个阶段没有什么矛盾冲突,而是和平发展过来的,因此说“揖别”。然后人类进入最早的发展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生产力低下,人的智力也不发达,是人类的“蒙昧时代”,也可以称为“人类的童年”,所以作者说:“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接着作者仅用了三句就交代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铜铁炉中翻火焰”一句写得既形象又浓缩,把奴隶社会广泛使用的青铜制工具和封建社会使用的铁制工具作为描写对象,写出了两个社会阶段的特征,但是铜器和铁器在我国何时出现,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究竟起于何时,史学界说法不一,没有充分的根据,所以只能“猜得”。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不过几千寒热”,这说明阶级社会并不是永恒的,它只不过是几千年的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瞬间而已。

    “人世难逢开口笑”一句化用杜牧的成句“尘世难逢开口笑”,作者在这里赋予它新的意义,注入了阶级斗争的含意。“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是对“人世难逢开口笑”的解释,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的惨烈景象,在这种环境中,人们自然不会欢笑。

    下阕第一句富有诗意,用一句“一篇读罢头飞雪”艺术性地浓缩了作者这一生读历史书的情形。作者从少年到老年一直潜心读史,不知不觉就满头青丝变白雪了。这句也透露了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人生易老,一刹那青春即逝,转眼间就到了暮年。那么,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又有多少能让人记住呢?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在这里很轻巧地一笔带过,只说:“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接着作者开始批判旧社会史学家的威信历史观,他认为史书中大多为帝王将相等统治者宣传,把“五帝三皇”的事迹说得十分神圣,似乎那些君王全是为百姓着想的贤君,作者认为这些史书“骗了无涯过客”。然后作者先用设问提出问题:“有多少风流人物?”接着就开始高度赞扬那些领导奴隶、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指出像盗跖、庄屩、陈胜等被丑化的农民起义领袖,才是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词的结尾描写作者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之中,当作者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伪英雄,找到真英雄时,东方天际已经曙光初照。“东方白”三个字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意犹未尽,话还没有说完,天就亮了;二是喻指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篇章,犹如旭日东升,势必光华万丈。作者用一句双关语做结尾,真是意味深长。

    贾生才调世无伦①——《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②。

    梁王堕马③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④。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根据抄件刊印。

    题解

    贾谊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骚体诗人,因此也被毛泽东喜爱和赞赏。1958年4月27日,毛泽东在给秘书田家英的信中,就建议他“如有时间,可一阅班固的《贾谊传》。……《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所以,出于对贾谊的欣赏,毛泽东先后写了两首歌颂贾谊的诗篇,这首七律就是其中的一首。

    贾谊(前201~前169年)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注释

    ①贾生才调世无伦:化用唐代李商隐《贾生》中的成句:“贾生才调更无伦。”

    ②吊屈文:指贾谊所作的《吊屈原赋》。

    ③梁王堕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居数年,怀王骑,堕马死,无后。”

    ④何用哀伤付一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赏析

    毛泽东非常欣赏贾谊的才华,因此写下了这首七绝诗,在赞颂贾谊绝世风华的同时,也对他因自责而哀伤至死表示了无限的惋惜。

    “贾生才调世无伦”,首句开门见山,高度赞扬了贾谊杰出的才华,并下了一个“世无伦”的定位。在这里作者化用了李商隐《贾生》中的成句,只改动一字,就使境界拓宽了许多,更加实在地肯定了贾谊无与伦比的才华。

    次句“哭泣情怀吊屈文”,概写贾谊被贬至长沙任长沙王太傅时,曾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写过《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抒发了愤世伤时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感。这篇赋文采富丽,感情充沛,多用比兴象征,可以说是继屈原之后骚体赋中的杰作,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汉文帝把贾谊召回长安,很看重他的才学及品德,任命他为梁怀王刘胜的太傅。后来梁王堕马而死,贾谊深感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有负于汉文帝的重托和信任。过分自责,哭泣哀伤而死,时年三十三岁。作者借此两句对贾谊做了委婉批评:梁怀王堕马而死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伤心到把整个生命都交出去的地步,从而断送一生的事业,这代价实在是太高了。“寻常事”与“付一生”对照鲜明而强烈,从而表现了诗人对才调绝世的贾谊因“梁王堕马”而哀伤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

    此诗感情起伏很大,首句赞贾谊大才,自当担大任;第二句却猛转为贾谊遭贬,从太中大夫贬为长沙王太傅,路经湘江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古人以排遣心中的忧愤;第三句,作者平静地说:梁王堕马而死,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种情况多的是啊;第四局笔锋一转,又回到贾谊身上:你才高盖世,怎么为这件事就哀伤而死了呢?贾谊之死,给人留下许多想象空间,这就是“诗意不尽”的妙用。

    壮志未酬事堪哀——《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①,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②兵百万,胆照华国③树千台④。

    雄英⑤无计倾圣主⑥,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情长沙傅⑦,空白⑧汨罗⑨步尘埃。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根据抄件刊印。

    题解

    这首七律与《七绝·贾谊》属于同题之作,两者可以参照阅读。

    注释

    ①廊庙才:指才能和才气全都可以胜任朝廷要职的人。

    ②胸罗文章:指贾谊的胸中有锦绣文章,他的《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策略和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和才能。

    ③华国:华夏,这里指汉王朝。

    ④树千台:指建立众多的诸侯国。汉朝制度设立“三台”,即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则势必得设立“千台”。因此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他的意思是要想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就必须削弱各大诸侯国的势力。

    ⑤雄英:出类拔萃的人,这里指贾谊。

    ⑥圣主:圣明的君主,这里指汉文帝。

    ⑦长沙傅:贾谊曾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

    ⑧空白:徒然说。

    ⑨汨罗:指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位于湖南东北部,这里指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典故。

    赏析

    在写完《七绝·贾谊》后,毛泽东意犹未尽,又写了这首七律,与前一首一样都从人物自身着笔,很少涉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的是,这首七律把贾谊放到了当时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他人生悲剧的社会历史原因以及他自身的历史教训。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首联概述了贾谊一生的遭遇。起句盛赞贾谊是风流倜傥的奇才,具备胜任朝廷要职的才略,仅仅用了七个字,就把贾谊年少有为、胸怀雄才大略的形象推展在我们面前。按常理像贾谊这样的“英俊天才”应该是大展宏图,建立赫赫功业了,但是对句急转直下,说贾谊陈述体现雄才大略的政见,受到权贵们的嫉妒,以至于排挤他,导致他的才能并没有得到施展,治国壮志也没有得到实现,作者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颔联紧承起句,盛赞贾谊的文才韬略和赤胆忠心。“胸罗文章兵百万”是说贾谊陈述政见的一系列奏折,作者认为这些“文章”所显示的谋略,可以抵得上百万雄兵。“胆照华国树干台”,指的是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的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会给贾谊带来任何私利,却会招致诸侯王的仇恨,有很大的政治风险,但贾谊敢于提出,这表明他对国家、对民族的赤胆忠心。

    颈联“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承接首联的“壮志未酬事堪哀”,尽管贾谊胸怀“高节”,对刘氏王朝一片忠心,但仍然免不了被猜疑,始终不能使“圣主”听从他的政见,这也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尾联咏叹贾谊官场生涯的悲剧结局。“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千百年来,人们无不对贾谊的命运感到遗憾和惋惜,他被贬长沙时因感于屈原被排挤而自沉汨罗江的不幸遭遇,写下《吊屈原赋》来表达自己愤懑的心情,但他没有吸取教训,竟然在壮年时因为梁怀王堕马致死而自伤亡命,步了屈原的后尘,终于没有摆脱怀才不遇的悲剧命运。

    一首咏史诗,既要写得概括,又要陈述具体历史史实,并且要描绘人物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首七律诗成功地达到了这些要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