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一年
堆②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③来百念都灰尽,
剩有离人④影。
一钩残月⑤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词最早正式发表于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
题解
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生活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说平凡,是因为他们有着恋人情、夫妻情;说伟大,是因为为了革命理想他们付出了艰辛;说短暂,是因为毛泽东与杨开慧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只有几年,而且因工作需要两人经常分离。
毛泽东与杨开慧在1920年结婚。1921年初夏,毛泽东就告别新婚妻子,沿着洞庭湖的岳阳、华容、南县等地进行社会调查,刚新婚即长别,因此两个人都产生了强烈的离愁别绪,这首词就是毛泽东在旅途中写的。
杨开慧(1901~1930年),名霞,字云锦,湖南省人,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季与毛泽东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追随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11月14日,因叛徒出卖,被反动派杀害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注释
①虞美人:词牌名,出处无从考证。
②堆:指物品堆积,这里指愁苦多。
③晓:天亮。
④离人:指杨开慧。
⑤残月:拂晓时形状如钩的月亮。宋代梅尧臣《梦后寄欧阳永叔》:“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赏析
在我们的印象中,毛泽东的诗词大多都境界开阔、气魄宏大。他的诗词,不管是早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炽热感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但是,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爱情生活、离愁别绪,在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昂扬炽热的革命情怀的背后,也有着极其丰富的感情世界。这首《虞美人·枕上》就是一首纯粹表现爱情的作品。
上阕写的是作者新婚别后夜不能寐的愁苦和寂寞。开头两句“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作者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现了自己愁苦之多,这种愁苦不是一时袭来,而是层层“堆来”。这还不算,作者又用“江海翻波浪”来形象自己内心的愁绪就像江海波涛翻滚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接下来两句写作者因愁苦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念之情无法排解,只能怨恨夜太长、天难明,无奈中,只好“披衣起坐数寒星”,独自体味离愁。
词的下阕抒发的是作者对离人的思念之情。“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这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名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此时已经破晓,天上的寒星随着天亮而逝去,作者一夜未眠,而且又一直沉浸在愁绪中,自然是心灰意冷。因为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所以脑海里只剩下妻子的身影,这不仅点出了作者愁苦的原因,也突出了杨开慧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当作者将视线转向西边的天空时,看到一钩残月渐向西落。在古代,“花好月圆”是美满幸福的象征,“残月”则是表现亲人的离别。如今,面对着西沉的残月,作者不禁黯然神伤,积压在心头的相思之苦和满腔的离愁别恨,顿时化作热泪,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从而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深受我国历史上婉约派词作的影响,虽然词中飘逸着一丝阳刚之气,但是阴柔是其基本格调。有人将词中的“愁”理解为是毛泽东对革命前途的忧虑,认为这首词仍然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这恐怕有点牵强附会。因为毛泽东虽然是一代伟人,但是他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儿女情长,所以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深深思念之情是不可否定的。
初稿对照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尽,倦极身无凭。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泪眼也无由。
人间知己两依依——《贺新郎·别友①》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②。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③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④。
过眼滔滔云共雾⑤,
算人间知己吾⑥和汝⑦。
人有病⑧,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题解
1923年“二七惨案”之后,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同年4月,毛泽东从长沙调到上海党中央工作,6月在广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以及中央局秘书,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9月毛泽东又回到湖南从事党的工作,发展当地的工农群众运动,年底接到党中央的通知由回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首词就是毛泽东在离开长沙时写的。
注释
①别友:告别朋友,这里指与杨开慧告别。
②挥手从兹去:兹,此。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
③零:落下。
④知误会前番书语:毛泽东曾书写唐代元稹的《菟丝》赠与杨开慧,因其中有“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的句子,杨开慧读后误会其意,毛泽东曾为此事再三解释。
⑤云共雾:比喻前句的误会。
⑥吾:第一人称代词,我。
⑦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⑧病:内心的隐痛。
⑨东门:古诗词中常用东门泛指送别之地,这里指长沙东门之一小吴门火车站的道路。
横塘:古人喻妇女居住之地,多用横塘。这里指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唐代崔颢《长于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重比翼,和云翥:指在将来的斗争中会晤时再在云霄中比翼双飞。《尔雅·释池》:“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赏析
这是一首惜别词,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惜别词。词人在抒发离愁别恨、儿女柔情的同时,也融入了高昂的革命激情,因此这首词可以说是一首融儿女柔情和革命气概于一炉,夫妻挚爱与战友深情为一体的词中精品。
上阕的首句“挥手从兹去”,化用李白《送友人》中的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改了一字,点出了惜别的主旨,也表现出夫妻二人即将分离的无奈,“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则将这种分离的痛苦推进了一层,“重诉”的“重”字,说明这次惜别并不是首次,古人说“自古多情伤离别”,可见离别,尤其是亲人骨肉之间的离别是人生中最悲苦、最伤感的事情,更不用说是多次离别了。那么,这时候的杨开慧在毛泽东的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眼角眉梢”都好像充满了离恨,眼泪差一点就要落了下来,但还是强忍住了,既形象地描绘出杨开慧此时无限哀怨、楚楚动人的形象,也表现了杨开慧用革命的理智抑制自己的情感,使欲流的热泪“还住”。读到这里,一个有血有肉、有着丰富的情感和革命责任感的女战士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从“知误会前番书语”这句中我们可以知道,杨开慧曾经对毛泽东书信中的话产生过误会,日常生活中,夫妻之后产生误会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是误会已经“过眼滔滔云共雾”,就像过眼云烟一样消散了。数一数人间的知己,只有“吾和汝”,既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又是恩爱的伴侣,这是词人从内心深处对杨开慧无限深情的赞美。
上阕的最后一句用了一个问句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这里的“人”不但指词人本人杨开慧,还包括当时许许多多的劳苦大众,这里的“病”也不是指疾病,而是指当时劳苦大众的痛苦和忧患,这表现出毛泽东天下为公的博大精神。这两句原稿为“重感慨,泪如雨”,修改稿与其相比较,使整首词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词的下阙借景物来抒发离别之情,开头两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在严霜铺地的早晨,词人和杨开慧走在城东小吴门外的路上,一弯残月斜挂在天边,幽淡朦胧的月光照在清水塘上,这些凄凉冷清的景物衬托出了离别时“凄清如许”的境况。
虽然对亲人无限留恋,但汽笛已经响起,分手的时刻还是到来了,眼看着夫妻就要天各一方,这怎能不让词人肝肠寸断呢?“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这两句把全词推向了高潮,将离恨写到了极点。但是词人这时突然笔锋一转:“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这三句使全词的情绪猛然高昂起来,进而迸发出强烈的革命激情。因为词人明白,自己应该从个人的离愁别绪中解脱出来,投身到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中去,因此他用昆仑绝壁崩塌,台风扫过寰宇的磅礴气势作比喻,表达了自己要把个人感情上千丝万缕的牵挂割断,勇敢地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思想境界。
“重比翼,和云翥”表现了词人对胜利的信心和胜利之后与妻子团聚、欢庆的美好愿望。
从文字上看,这首词婉约多于豪放,但是从全词的整体基调来看,豪放又能驾驭婉约,两者相互依托又相互补充,使这首词一扫同类婉约题材诗词哀怨凄苦之态,让人读后产生昂扬激越之感。所以,这首词可以说是爱情词的千古绝唱。
初稿对照
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重感慨,泪如雨。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坠,云横翥。
长歌当哭悼亡友——《五古①·挽易昌陶》
一九一五年五月
去去②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③,湘滨春溜④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⑤南城隈⑥。
城隈草萋萋,涔泪⑦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⑧,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⑨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这首诗毛泽东抄录在1915年6月25日,致之相生的信中,随信最早发表于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毛泽东早期文稿》。
题解
易昌陶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的学友,两个人的情谊异常深厚。1915年3月,他突然在老家病逝,这让毛泽东感到非常痛惜。
同年5月9日,急于称帝的袁世凯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一经传出举国震惊。5月23日,学校准备为易昌陶开追悼会,为了纪念亡友,也为了表达自己对袁世凯的愤怒之情,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诗。
易昌陶,又名易永畦,湖南衡阳人,是湖南第一师范第八班学生,与毛泽东同班,是毛泽东的同学和挚友。1915年3月病死在家中。毛泽东曾写过一幅悼念他的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注释
①五古:五言古诗的简称。每句五个字,句数不限,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可以换韵,不像五律那样讲究平仄对仗。
②去去:越去越远。
③衡阳雁声彻:雁声响彻衡阳。湖南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雁不过此峰,这里比喻思友悲叹的深切。
④春溜:即春水。
⑤踯躅:徘徊不前的样子
⑥南城隈:南城墙弯曲处。
⑦涔泪:不断流下的泪。
⑧采采余孤景:采采,众多。余,剩下。景同“影”,这里指作者。
⑨沆瀁:同“汪洋”一个意思,形容水深。左思《吴都赋》:“溶沆瀁,莫测其深,莫究其广。”
零落匪所思:零落,这里以草木凋零比喻人的死去。匪,同“非”。
汗漫:本义是漫无边际,这里指漫步。
关山蹇骥足:关隘山川阻碍良马的奔跑。关山,关和山,比喻命运的险阻和困苦。骥足,良马,比喻俊逸的人才。
岛夷:古代指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及附近岛屿的民族。这里借指日本侵略者。
北山尽仇怨:北方群山间有仇视我们的国家,这里指沙皇俄国。
荡涤:冲洗,这里指赶走侵略者。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吕氏春秋·本味》称,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了,完全懂得伯牙琴曲的意境。钟子期死,伯牙碎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
铭旌:灵柩前的旗幡。
泓:水深的样子,比喻情深。
赏析
这首诗通过悼念学友易昌陶,抒发了作者对亡友的怀念之情以及自己的爱国之情。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这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无限悲痛之情。时间一天天过去,作者对亡友的思念与日俱增,但是亡友不可能“复活”,这真让人愁苦欲绝、忧伤叹息,无限悲哀。这种思念之情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变得淡薄,只会越变越深,可见作者与易昌陶的友谊是十分深厚的。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接着作者再次拓展了哀悼的范围,因为易昌陶是衡阳人,所以用衡雁高飞远去代表友人春日病逝,作者是湘潭人,所以,湘水春回比喻自己春天开学后就要回到长沙的学校,看着这些景物后作者更加思念亡友,并想起以前与亡友相处时快乐往事,只好独自一人到他们经常游玩的南城徘徊留恋,寻觅旧踪。但是作者看到的是旺盛的春草,他马上想到如果亡友还在的话,两个人现在应该正在这里踏青,一想到这些他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然后作者又以“采采”和“落日”来描绘孤影,极言他痛失挚友后的悲伤之情。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前四句表明作者对好友英年早逝将信将疑的心理。不久前作者还和好友相约为了理想去云游四方,没有到友人突然像花草一样凋零离世,作者本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但是如今站在好友灵帐跟前,也不得不接受现实与好友诀别,作者在半夜被鸡叫声惊醒,在半睡半醒中自己仿佛来到东皋散步,隐隐约约中似乎看见好友正缓缓地走来,当两双手握在一起的时候,还不禁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后四句作者把我们带入他的梦中,也将他对亡友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崇山峻岭阻挡了骏马的飞奔,急剧的暴风吹拂着亡友的灵帐。作者的内心既忧愁又痛苦,却只能依靠着青山放声痛哭。这四句是作者对友人生前壮志未酬的慨叹,他不明白为什么像友人这样杰出的人才竟然也会遭遇这样的劫难,命运的不公平让作者感到无限苦闷,所以他只能长歌当哭,以此来倾吐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痛之情。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这几句既是对逝者的回忆,又是对生者的希望,作者回忆起往昔他和亡友面对绚丽多彩的祖国河山,发下誓言要一试锋芒,如今遥望东海,有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北方又有沙皇俄国欺人太甚,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目前漂泊无着、贫寒位卑就推诿应尽的救国救民的重任。在这里,作者把对亡友的哀悼转换为杀敌报国的力量,也使全诗的基调由凄婉转向激昂。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在这四句里,作者慨叹自己正要杀敌救国,却痛失志同道合的知音。作者以钟子期比喻亡友,以俞伯牙比喻自己,进一步说明两个人深厚的友谊。接着作者发出了“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的悲叹,在以后的岁月里,谁能和自己一起度过漫长的人生岁月呢?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最后四句写祭奠亡友的暗淡心境和无限惆怅。人死不能复生,在无奈之下,作者只能以荐酒、看旌的方式寄托哀思,凄凉地看着灵柩前写有亡友名字的旗幡,用什么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呢?只有那江中的一泓清水。在这里,作者将对亡友的哀思寄托于充满活力的滚滚江水,言外之意,就是要做到哀而不伤,化悲痛为力量,以高昂的姿态投入救国救民的战斗中,从而实现死者生前的愿望,这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高远的境界。
这首诗代表了毛泽东学生时代的诗词艺术水平,是第一首留有作者手迹的诗作。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是把对亡友的哀悼同国家命运自然地结合到一起,借对亡友壮志未酬的痛惜来抒发自己杀敌报国的远大志向。另外,情与景的巧妙融合,也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庄重情深悼良将——《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一九四三年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①。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②威。
浴血东瓜守③,驱倭棠吉归④。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⑤。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83年12月28日《人民政协报》。
题解
1942年3月,应英国政府的请求,国民党政府派遣戴安澜将军率部远征缅甸。在重创日军后,于同年5月率领部队回国,在撤退途中遭到日军伏击,戴安澜被流弹击中,身负重伤,于5月26日殉国。
1943年,抗战形势已有好转,抗日军民已经对日本侵略军发起进攻性战役。在这种抗战的有利时刻,蒋介石却在1943年春掀起了第三次“反共”浪潮。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诗,在对戴安澜将军缅怀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抗民族内战者的唾弃。
戴安澜(1904~1942年),号海鸥,安徽无为人。黄埔军校毕业后,曾参加北伐。在抗击日本侵华战争中,战功卓著。1939年任国民党第五军第二OO师师长,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42年3月,率第二OO师出师缅甸,协同英军对日作战。后在率师返国途中,遭日军伏击,不幸牺牲。不久,被国民党政府追授为陆军中将。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198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书。
注释
①将军赋采薇:赋,朗诵。采薇,《诗经·小雅》中有《采薇》篇,是周宣王时戍守边疆的士兵所唱的歌。
②虎罴:这里比喻凶猛的敌人。
③浴血东瓜守:冬瓜,同古,缅甸南部重镇。1942年3月18日,戴安澜将军率部与日军五十五军团激战于冬瓜,在敌人以多余我四倍兵力的合围下,戴军浴血奋战,坚守12天,不仅歼敌5000,重创了日寇,而且阻止了日军向缅中、缅北的推进。
④驱倭棠吉归:棠吉,缅甸中部地名。1942年4月23日棠吉沦陷,戴安澜率部增援,经过两昼夜的激战,迅速收复棠吉。
⑤无违:没有背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挽诗,也称为悼亡诗,悼念的是一个抗日救国的国民党将领。作者从当时抗日民族统一阵线的立场出发,高度赞扬了戴安澜将军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表达了抗战军民团结一心驱除外敌,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心。
首联对戴安澜将军抵御外侮,出师远征的壮举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当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之际,戴安澜将军临危受命,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率领部队远征,用行动证明了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中“赋采薇”一句,表现出戴安澜将军慷慨御侮的豪情,使整首诗具有一种典雅的气质。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戴安澜将军所指挥的二OO师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在1939年11月与日本精锐部队的交战中,取得了著名的昆仑关大捷。因此作者在颔联里称赞戴安澜所率领的部队装备精良,士卒英勇,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增强了抗日盟军的士气。
颈联记录了戴安澜将军率领部队取得的赫赫战功,一是“浴血东瓜守”,二是“驱倭棠吉归”,从而表现出戴师艰苦顽强、英勇无畏的战斗历程,称赞戴安澜将军战绩卓越,扬威国外。
尾联“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这两句表达了对戴安澜将军不幸牺牲的哀悼和痛惜。一个“竟”字,表现出作者对戴安澜将军战死沙场的震惊,也表达了作者对其英年早逝的痛惜之情。“无违”是说作者认为戴安澜将军虽然牺牲了,但是他实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所以是死而无憾的。同时作者也勉励人们要继承戴安澜将军的遗志,团结抗日,奋勇杀敌,从而把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
在此之前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制造了“皖南事变”,掀起了反共浪潮。这首诗高度赞扬了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抗战救国的壮举,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立场,而不论哪党哪派,只要是抗日救国,共产党都是欢迎的,这与国民党的反共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当时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我失骄杨①君失柳②——《蝶恋花·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③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④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⑤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58年1月1日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
题解
1957年1月,毛泽东的十八首诗词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任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员的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请求他把《虞美人》的全词抄给他,随信还附了一首她在33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泽东5月11日回信。“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诗,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正式发表时,词题改为“赠李淑一”,后又改为“答李淑一”。
李淑一(1901~1997年),她上中学时与杨开慧结为好友,经杨介绍与柳直荀认识,1924年与柳结婚,从这段历史来看,她与毛泽东应该是在那个时期认识的。
注释
①骄杨:指杨开慧。
②柳:柳直荀(1898~1932年),湖南长沙人,作者早年的战友。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南省政府委员,湖南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参加过南昌起义。1930年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工作,曾任红军第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第三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32年9月在湖北洪湖革命根据地被害。
③轻飏:轻轻地飘扬。
④吴刚:相传是汉代西河人,因为学仙有错,被罚在月宫里砍一棵高500丈的桂树,桂树随砍随合,所以吴刚永远砍不断。
⑤嫦娥:神话中月亮里的女仙。据《淮南子·览冥训》,嫦娥(又称姮娥、恒娥)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而飞入月中。
赏析
这是一首缅怀亲人、战友和革命烈士的词,虽有隐隐的沉痛,但全词的基调是高昂的,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描写了杨开慧和柳直荀两位革命烈士升入九重天,进入月宫时的情景,歌颂了他们感天动地的精神和对革命至死不渝的忠贞,也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怀念之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词的上阕写两位烈士的忠魂到了月宫之后,受到仙人吴刚的殷勤款待,赞扬了革命烈士感天动地的精神。首句“我失骄杨君失柳”,连用两个“失”字,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无限惋惜和追怀,又表明自己和李淑一有着相同的命运,都失去了最亲爱的人。
但是作者并没有陷入悲痛之中,而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烈士的忠魂进行了礼赞。因为杨和柳是两位烈士的姓,所以作者巧妙地采用双关的手法,把他们与杨花柳絮联系在一起,杨花柳絮随风在空中轻轻地飘扬,就好像烈士的忠魂到了九重天一样。对于烈士的到来,月宫中的吴刚表现出无限的热情,手捧着名贵的桂花酒出来迎接烈士。这样的描述,既是突出烈士的精神感人,也是对烈士乃至中国革命的赞美。
下阙写两位烈士的到来打破了月宫的沉寂,连嫦娥都为两位烈士表演歌舞以示欢迎,当两位烈士听到革命胜利的消息后,激动得掉下泪来。起始两句“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紧接上阕的尾句,由吴刚引出了嫦娥。传说嫦娥虽然偷吃了仙丹,在月宫里做了神仙,但她并不幸福,只得夜夜望着那迢迢碧海似的青天,心里的怅惘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用“寂寞”来形容她。可是两位烈士的到来打破了月宫的沉寂,连嫦娥都恢复了活力,在万里长空展开长袖为烈士的忠魂翩翩起舞。在这里,吴刚、嫦娥已经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变成亿万人民的化身,他们对烈士的尊敬,正表现了人民对烈士的无限敬仰和热爱的深厚感情。
词的最后两句使我们从幻想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把全词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就在月宫里欢庆的时候,忽然从人间传来国民党反动派被推翻的喜讯,烈士们激动万分,他们把喜悦化成热泪、汇成滂沱大雨直洒人间,从而表现出他们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胜利的极度渴望。
综观全词,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首杰出的浪漫主义诗篇,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两位烈士进入仙境的情景,又把他们同人间联系在一起,这表明不管是已经牺牲的革命烈士还是活在人间的革命者,他们的感情都是相通的,从而说明烈士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这首词的意境开阔、豪迈、乐观,且能动人心弦,这与毛泽东独特的艺术构思是分不开的。
国有疑难可问谁——《七律·吊①罗荣桓同志》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记得当年草上飞②,红军队里每相违③。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④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⑤。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题解
罗荣桓是毛泽东忠实的学生和挚友,从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开始,他就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工作,并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参加三湾改编。古田会议后,毛泽东慧眼识英才,对罗荣桓一直委以重任。1955年,授元帅衔之前,罗荣桓得知中央拟定元帅名单中有他的名字,便主动提出自己应授大将。毛泽东得知后还是坚持原议。
1963年,罗荣桓逝世时,政治局常委正在开会,消息传来,毛泽东带头起立默哀。在以后的几天里,毛泽东都沉浸在悲痛中,以至于经常夜不能寐。一天深夜,毛泽东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七律。
罗荣桓(1902~1963年)湖南衡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一,1963年在北京逝世。
注释
①吊:吊唁,祭奠死者。
②记得当年草上飞:唐朝黄巢《自题像》中有:“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③每相违:经常见不到面
④斥:蓬间雀在蓬蒿中飞起来不过几尺高。《庄子·逍遥游》说,斥笑鹏鸟飞得太高,认为自己在蓬蒿中飞翔是飞得最好的。
⑤昆鸡长笑老鹰非:昆鸡,一种大鸡。俄国克雷洛夫寓言《鹰和鸡》中说,鹰因为低飞而受到鸡的耻笑,认为鹰飞得跟鸡一样低;鹰答道:鹰有时比鸡飞得还低,但鸡永远不能像鹰飞得那样高。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挽诗,诗中,毛泽东结合人民军队和人民革命战争的历史,肯定了罗荣桓一生的重大功绩,赞颂了罗荣桓崇高的革命品德,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他对罗荣桓深切的哀悼以及失去亲密战友之后的痛惜之情。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首联作者追忆了自己与罗荣桓的深厚友谊。在这里作者选取了两件事情,一件是1928年秋,毛泽东率部迎接第二十八团回井冈山。为加快行军速度,罗荣桓灵机一动,命令战士坐在山坡上顺势滑下。看到几百名战士在草丛中飞速而下的壮观场面,毛泽东不禁脱口说道:“我们都成了‘草上飞’啦!”二是两个人虽然同在红军这个战斗集体,但由于军务繁忙,不仅不能经常在一起畅叙友谊,反而是“每相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情。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这两句写到长征和解放战争。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带领红军迂回作战,四渡赤水,胜利渡过金沙江,打败了围追堵截的数十万敌军,林彪却在同年5月给中央军委写信,认为毛泽东的战术“走弓背路”,要“拖垮红军”,要求改变军委领导,但他的要求被政治局会议否决,所以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没有什么困难,攻打锦州才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作者这样写并不是为了说明长征并不困难,而是为了突出“战锦方为大问题”。当解放战争进入到决战阶段时,为了夺取胜利,党中央决定组织“三大战役”,攻打锦州成为辽沈战役中的关键。当时党中央要求深入东北的野战军司令员的林彪放弃长春、沈阳的敌人,把重点放在攻打锦州上,对于这个指示,林彪曾一度动摇,但当时身为政治委员的罗荣桓坚决拥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攻打锦州的战略决策,并说服林彪将其付诸实践,最终取得“战锦”的重大胜利。这两句作者充分肯定了罗荣桓重大的历史功绩。有的人认为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作者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反修”政治忧患意识,以至于在他60年代的诗词里经常可以看到“反修”的诗句,所以说“占锦”也包含着在夺取胜利后要保卫革命成果,使中国不出现修正主义的意思,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斥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这两句化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并借用俄国寓言《鹰和鸡》,用“斥”、“昆鸡”比喻党内斗争中诽谤、打击罗荣桓的人,用“鲲鹏”和“老鹰”比喻罗荣桓高尚的品格。
诗的尾联点明题意:“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诗人以向故人倾诉的语气,表达了对罗荣桓不幸逝世的无限哀伤和痛惜。以问句作结,更显示出作者对罗荣桓的深切怀念。
这首七律诗真挚而坦诚,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毛泽东的肺腑之言。如果与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诗有着显著的特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