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赏析-咏志与咏物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橘子洲头沉思录——《沁园春·长沙①》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②北去,

    橘子洲③头。

    看万山红遍④,

    层林⑤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⑥争流。

    鹰击⑦长空,

    鱼翔浅底⑧,

    万类霜天⑨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题解

    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显示了中国工人的伟大力量,而各地农民运动也风起云涌地开展着,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引起了反动派的仇恨和极大恐慌,为了维护其统治,他们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镇压。毛泽东这时正在韶山一带建立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面对韶山地区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湖南军阀赵恒惕在9月末下令逮捕毛泽东,于是毛泽东离开韶山,秘密来到长沙,准备在1926年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离开长沙前夕,他重游了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他写下了这首词。

    注释

    ①长沙:湖南省省会,位于湘江东岸,风景秀丽。毛泽东青年时期,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

    ②湘江:又名湘水,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流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③橘子洲:又名水陆洲,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④万山红遍:指岳麓山的枫树正盛。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⑤层林:指一层层的枫林。

    ⑥舸:大船。

    ⑦击:搏击。

    ⑧浅底:并非说水浅,而是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

    ⑨霜天:指秋天。

    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广阔的宇宙。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上寥廓而无天。”

    百侣:形容朋友多。

    峥嵘:本指山的高峻奇特,这里指不平凡、不寻常。

    挥斥方遒: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全句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万户侯:食邑万户以上的侯,后泛指高官显爵的人,这里指当时掌权的人。

    击水:作者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赏析

    古代描写秋天的诗词,大多以悲秋为主,而毛泽东这首秋景词一扫古人悲秋衰颓萧瑟之气,以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引领我们感受其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可以说,这首词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词的上阕从写景入手,开头三句描绘了一个卓然独立的词人站在橘子洲头的形象,以“寒秋”“橘子洲”点明季节和地点。接着词人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以一个“看”字统领以下七句,向远望去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则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抬起头来看到“鹰击长空”,俯下身去可以看到“鱼翔浅底”,短短的几句话,词人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缤纷而又富有活力的秋景图。“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词人在橘子洲头独立眺望的总印象,也是其对眼前生机勃勃的秋景的赞叹。毛泽东之所以大力讴歌、赞美秋天,并不是他对秋天情有独钟,而是他以一个革命家的眼光,采用象征的手法,用这壮观雄伟的秋景象征当时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

    上阕描写完壮丽的秋景后,词人笔锋陡转,由眼前之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应由“谁主沉浮”?上阕以设问句作结,不仅表现出一个革命者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开启了下阙的内容。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下阙的总述,写出了词人故地重游引起对故人的怀念和对往昔不平常的斗争生活的回忆,照应上阕的伏笔,十分自然。然后词人用一个“恰”字领起,这也是对昔日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着重描写同学们当年朝气蓬勃、才华横溢、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后三句则描写出他们对于混乱不堪的旧中国进行的学生式的批判,也就是他们在“峥嵘岁月”中的政治活动。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同学们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有豪迈的气概,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的回答。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概的革命者才是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事实也证明他们最终战胜了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全词的最后三句依然是回忆“峥嵘岁月”的内容,当年,词人曾和蔡和森、张昆弟数十名同学和战友,在盛夏水涨高的湘江中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如今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全词以问句作结,就像是和友人谈心,读起来亲切动人,同时也和上阕的结尾遥相呼应。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全词上阕主要写景,但景中有情,那幅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与词人昂扬激越的情调和乐观精神融为一体;下阕主要写情,但情中有景,那批壮志凌云﹑气盖山河的青年恰似搏击长空的雄鹰。这一切都是紧紧围绕“谁主沉浮”这根主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加以表现的。全篇格调雄浑,气势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足以显示词人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

    把酒酹滔滔——《菩萨蛮·黄鹤楼①》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②流中国②,

    沉沉一线④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⑤。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⑥,

    心潮⑦逐浪高!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题解

    1926年5月,国共合作开始的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同时,全国的工农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猛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在统一战线内部一直隐伏的危机日益严重,国民党右派势力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压制打击革命力量。而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一味走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不但对右翼势力的阴谋活动妥协投降,而且主张放弃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收缴了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的武装,使得反动派的叛变阴谋逐步得逞,大革命面临失败的严重危机。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登临黄鹤楼,望着滔滔长江,写下了这首词。

    正如毛泽东当时所担心的一样,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右派代表蒋介石撕碎了“革命”的武装,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注释

    ①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区之西长江岸边的黄鹤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黄鹤楼在历史上曾几经毁坏修复,1955年修建大桥时拆去遗留建筑物,1985年6月重新扩建开放。传说古代仙人子安曾骑黄鹤经过此楼,因此得名。

    ②九派:派是水的支流。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鲍照《登黄鹤矶》诗:“九派引沧流。”

    ③中国:指中国的中部地区。

    ④一线:指当时的粤汉铁路和京汉铁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两条铁路接通,改名京广铁路。

    ⑤龟蛇锁大江:龟蛇指龟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⑥滔滔:《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

    ⑦心潮:潮水般激荡的思想情绪,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赏析

    自古以来,描写黄鹤楼的诗篇数不胜数,但大多数是文人墨客的离情别绪之作,个人得失之慨。毛泽东的这首词却别开生面,雄视古今。词中作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在黄鹤楼旧址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自己对大革命失败前夕危急形势的深切忧虑和苍凉心情,也表达了其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和决心。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写登黄鹤楼所见,一开篇作者就用雄浑有力的对仗来描写自己放眼远眺所见的景色,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波涛滚滚由西向东一泻千里的长江,这两句从大处着笔,点明了黄鹤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并用长江来衬托黄鹤楼的高拔雄伟,表现出作者高瞻远瞩的伟大气魄。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写的是近景,隔江对峙的龟山和蛇山就好像一把张开的巨锁要把长江拦腰锁住。眼前的景色在作者眼中不再有那种朦胧的美感,而是变得十分沉重,不可预知,这也表现出作者沉重而复杂的心情,暗示着当时的革命形势是多么的严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但是作者寓情于景,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当时的中国即将有暴风雨来临,波涛汹涌的长江象征着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沉沉一线,贯穿南北,象征着革命的深远影响;烟雨苍茫,阴云密布,象征着当时即将突变的政治气候。龟山和蛇山对长江的封锁则象征着当时反革命势力妄图扼杀革命运动。上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政治远见和敏锐的洞察力,也表达了作者无力回天的苍凉、痛楚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词的下阙既含怀古之意,又抒慷慨激昂之情。开头两句作者活用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句,既点明了题目,又巧妙地记叙了自己的黄鹤楼之游,同时也隐去了自己因革命前途而产生的忧虑。

    在词的结尾,作者描写自己的心情时,并不是直接描写,而是先借用传统祭奠仪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抽象的心理活动外露化,接着又用了一个不用喻词的比喻,借江浪来描写自己的心潮翻腾起伏,“心潮逐浪高”与上阕所形成的感情色彩相对照,表现了作者的革命激情和对革命高潮到来的期望。

    另外,这首词的用词十分准确,例如“穿”字既表现贯通南北,又富有动感;“锁”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得笔下景物跃然纸上;“逐”字也是如此,把作者当时激越、愤懑的思想感情用滚滚江水起伏翻涌这一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了。词中还采用叠字的艺术手法,“茫茫”、“沉沉”、“滔滔”,既逼真地表现了事物,又富有节奏感,读来富有韵味。

    安得倚天抽宝剑——《念奴娇·昆仑①》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②,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③,

    搅得周天④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⑤,

    人或为鱼鳖⑥。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⑦倚天抽宝剑⑧,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⑨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作者原注

    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题解

    1935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与此同时,德国、意大利这两个法西斯国家也疯狂向外侵略。同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抗日。

    9月间,毛泽东率领红军登临昆仑山的支脉岷山,远眺昆仑,联想到深重的民族灾难和世界危机,构思了这首词,并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将它写了出来。

    注释

    ①昆仑:山名,其主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交界处,东段分三支伸展。其南支向东延伸后与岷山相接,因而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岷山,也可以看做是昆仑山的一个支脉。

    ②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这里形容昆仑山的高大和险峻。

    ③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形容多。这里是说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

    ④周天:整个天空。

    ⑤江河横溢:长江和黄鹤都发源于昆仑山,夏天时昆仑山积雪消融,会导致水量大增,从而使江河泛滥。

    ⑥人或为鱼鳖:江河泛滥,人可能活葬身鱼腹。《左传·昭公元年》:“微(没有)禹,吾其鱼乎!”

    ⑦安得:怎得,怎么能够。

    ⑧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这里的倚天是宝剑的修饰语,形容其长。

    ⑨遗:赠与。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赏析

    作为一个革命统帅,毛泽东一生翻越过许多高山峻岭,也创作了许多描写山的诗词,但是没有哪一首能像《念奴娇·昆仑》这样,有这么多神奇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更为重要的是,这首气势豪迈的词还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和抱负。

    词的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昆仑山高寒多雪的壮丽景色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词一开篇,作者就从空间、时间两方面把昆仑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描写了它的高大和恒久。在空间上,“横空出世”四个字突出了昆仑山高高横亘于空中,高出人世的宏伟形象,然后再用一个“莽”字形容昆仑山莽莽苍苍,远大而无穷无尽的气势。在时间上,“阅尽人间春色”突出了昆仑山不仅高大磅礴,而且年代久远,见证了人世的沧桑。词的开篇写得气势磅礴,雄健有力,这表现出作者的豪迈气魄和无比丰富的想象力。

    接着作者化用张元“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昆仑山壮丽的雪景。崎岖曲折、巍峨起伏的昆仑山脉就如同许多玉龙一样沸腾起舞、银光闪闪、寒气逼人,把整个天空都闹得冰冷寒透,从而表现出昆仑山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伟力。

    写到这里,作者突然笔锋一转,不再写昆仑山的美景,而是开始描写昆仑山给人民带来的危害。“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当夏季来临的时候,昆仑山的积雪开始消融,形成滚滚水流进入江河,导致洪水泛滥,无数劳动人民因此而家破人亡,葬身鱼鳖之腹,这里虽然表面上写的是天灾,但其实是暗指反动派一心只想发动战争,全然不顾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设问句表达自己激愤:“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个问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借景抒情,在黑暗的旧社会,有谁能来改造自然为人民造福呢?这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下阙回答了上阕尾句的疑问,写怎样去改造昆仑山,从而抒发了作者征服自然、造福人民和打倒帝国主义,实现世界大同的伟大理想。“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下阙一开始,作者就把昆仑山人格化,直接与昆仑山对话,使整首词增添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告诉昆仑山不要太高,也不要太多雪,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呢?于是作者发挥了奇特的想象“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作者想象着自己要依靠在天边,拔出极长的宝剑,把昆仑山裁成三截。在这里,作者用充满豪情的词句表达了自己要改造世界的理想,并且把一个比昆仑山更加高大的巨人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接着作者进一步想象,把昆仑裁为三截后,要“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只有这样,才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全词写到这里,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那就是要打败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帝国主义。在这里,作者不仅想到了中国人民,还想到了世界人民,气魄宏大,精神更崇高,真正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想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这首词可以看做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但是毛泽东并没有用干瘪的文字来表达,而是借用大胆的想象吟咏出世界大同的伟大理想。在词中,他的想象驰骋于天地人间、古今中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使我们得到了艺术的感染和美学的享受。读完全词,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立足中华,放眼世界,心系全人类,比昆仑山还要高大的伟人形象已经矗立在我们的面前。

    初稿对照

    调寄念奴娇·登岷山

    横空绝世,有昆仑,揽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都是此君余脉。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尔挥为三截?一截抛洋,一截填海,一截留中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①,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②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③。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④,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⑤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⑥。

    惜秦皇⑦汉武⑧,

    略输文采⑨;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这首词最早经作者审订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题解

    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结束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2月底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随后毛泽东又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会后,中共中央立即组织了“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与日寇作战。1936年2月,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渡过黄河进行东征,到华北前线对日作战。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适逢大雪。面对着雪花纷飞的壮丽河山,回想起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毛泽东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注释

    ①风光:风景,景色。

    ②惟余:只剩下。

    ③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④原驰腊象:1957年毛泽东和臧克家谈诗时,臧克家问:“‘原驰腊象’的‘腊’怎么讲?”毛泽东反问:“你看应该怎样?”臧克家说:“如果作蜡比较好,正好与银蛇映对。”毛泽东最后采纳了臧克家的建议。

    ⑤须:等。

    ⑥折腰:原始拜揖,躬着腰侍候。《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⑦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年),秦朝的皇帝。

    ⑧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⑨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采,引申为才华。这里是说秦皇汉武,虽有武功,但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唐朝第二位君王,为大唐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宋朝的开国皇帝。

    稍逊风骚:与“略输文采”大致相同。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年)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属于鹰类的一种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这句是说成吉思汗的风骚、文采不够。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17)数:算得上。

    赏析

    毛泽东对雪可谓是情有独钟,在他的诗词里我们经常可以读到咏雪的诗句,例如《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的“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七律·长征》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七律·冬云》中的“梅花欢喜漫天雪”等,与这些诗句不同的是,这首词毛泽东以“雪”为题,专章咏之,在赞美北国美丽雪景的同时,评价了历代的英雄豪杰,并抒发了自己伟大的抱负和雄视百代的豪情。全词气势磅礴,感情抒发得畅快淋漓,可谓是一首绝唱古今的佳作。

    词的上阕写景,描绘了北方雄伟壮美的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开篇,作者就为我们点明了地点,并把我们引入冰天雪地、雄伟壮丽的意境中。“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说明地域之广,“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使北国雪景显得雄伟壮丽而生气勃勃。这两句只有12个字,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冰封大地、雪舞长空的北国严冬图,也为下文的继续描绘铺开了巨大的艺术空间。

    接下作者用一个“望”字承上启下,既望千里万里,又望北国特有的景色。首先作者遥看长征内外,看到的是茫茫无边的积雪,这呼应了“万里雪飘”;然后作者又看到黄河被冰雪覆盖,失去了平时波涛滚滚的声势,这呼应了“千里冰封”。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长城则是雄伟创造力的象征,作者在这里点出,不仅显示出祖国的地域辽阔和历史悠久,还有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的之意。

    看完长江和黄河后,作者又看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被冰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看上去就像银蛇在舞动;被冰雪覆盖的高原起伏不平,看上去就像蜡象在奔驰,一“舞”一“驰”,把静态的群山和高原写成了动态,使北方冰雪中的群山和高原显得生机勃勃。面对这样的景象,作者产生了它们“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感觉。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显示出一种大无畏的抗争精神。

    眼前的雪景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但是作者似乎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巧妙地用“须晴日”三个字使词的上阕转入另一种境界。“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作者想象雪后天晴,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上,就如同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以这样的奇想为上阕做结,就使他描写的雪景图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

    词的下阙作者评论历史,抒发自己的情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句是对“北国风光”的总结,后句中的一个“引”字,引出了为多娇的江山“竞折腰”的英雄人物来,使全词转到对英雄人物的评说上来。作者用一个“惜”字领起七句,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赫赫功业的人物作为“无数英雄”的代表,既说他们竞相向这壮丽河山“折腰”,又评论他们的历史局限性:有的“略输文采”,有的“稍逊风骚”,有的“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也是作者间接地对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主义进行批判。

    接着,作者用“俱往矣”三字,结束了上文所叙的已经过去的几千年历史,总述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引出今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全词的高潮部分,意思是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的江山完全称意,这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肩负历史使命的自豪感和完成历史使命的自信感。

    这首词境界高远,气势宏伟,景象非凡,作者通过对雪景的描绘抒写祖国山河的壮丽,然后评古论今,评价封建人物,赞美革命英雄人物。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这就使全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初稿对照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看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多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绝代姿容,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她在丛中笑——《卜算子①·咏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②咏梅词,反其意③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④,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⑤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⑦。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附:陆游原词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题解

    1961年前后是新中国最艰难的岁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着极其险恶的国内外环境。在国内,“大跃进”失败后,中国又连续出现三年的自然灾害,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国外,反华势力在正紧锣密鼓地加快反华的步伐,美国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前苏联奉行大国沙文主义,背信弃义地撕毁了所有援华合同,撤走了所有专家。一时间整个中国上空乌云滚滚,中国人民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1961年,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工作会议,在闲暇时他读到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是“反其意而用之”,写了这首词,意在鼓舞中国人民蔑视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注释

    ①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双调,44字。

    ②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③反其意:把诗的意境倒转过来。

    ④风雨送春归: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⑤犹:初稿为“独”,改后与“已是”相对,意蕴深远。

    ⑥俏也不争春;初稿为“梅亦不争春”,改后与上句的“俏”字相呼应,使上下阕语调连贯。

    ⑦她在丛中笑:初稿为“她在旁边笑”,改后显得淡雅,也能更好地表现梅花的高洁精神。

    赏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歌咏梅花的诗词作品难以计数,上自帝王贵族,下至平民文士,咏梅之作层出不穷,但由于受到时代的制约和阶级的局限,这些咏梅作品抒发的大多是个人的忧愤和抑郁,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也大多是悲伤、消极的,即使像陆游这样的爱国诗人,在其爱国主张遭到压制后,也通过一首《卜算子·咏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愤抑郁,而毛泽东的这首“咏梅”词“反其意而行”,词中梅花的形象及词的格调情趣与陆游原词完全相反。在咏梅词中,毛泽东的这首词可谓是别具一格。

    开始两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为我们揭示了自然发展的必然规律:暮春的风风雨雨送走了春光,严冬的漫天大雪又把新春迎接回来。春天的离去总会让人感到失落和伤感,但是我们也应该想到,用不了多久我们又会“飞雪迎春到”,在这里作者暗示一个道理,那就是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艰难险阻,但是只要我们经得起风雨和严寒的考验,就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春天。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大地银装素裹,严冬的痕迹还未消退,悬崖上的百丈坚冰尚未融化,可春的气息已经早早地流露出来,那就是冰雪中傲然绽开的梅花。这两句将梅花放在严寒的环境中,表现出梅花对寒冷环境的蔑视和挑战,这里的梅花是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革命战士的象征。词的上阕一反陆游原词悲凉愁苦的情调,为我们展现了梅花傲立百丈冰崖的崇高境界与俏丽动人的优美形象,洋溢着乐观无畏的斗争精神。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下阙一开始,作者就用顶针的手法过渡,不仅使上下阕衔接得更加紧密,还把梅花卓尔不群、不骄不傲的品格表现出来。可以想象,经历了寒冷的冬天之后,人们猛然间看到在冰雪中俏丽的梅花时,将会多么欢喜。与群芳相比,它是最引人注目的,可它那么谦逊,没有一丝一毫的骄矜自得,这是何等的气度!作者在这里将梅花充分地人格化,并且赋予其崇高的品格,让读者读后感到格外亲切。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最后两句将梅花的形象表现得更加完美。等到大好的春天到来、满山遍野山花灿烂的时候,先于百花而发的梅花只是和众多的山花一样在春风中欢笑,享受春的温暖。她无意计较得失,也不追逐名利,更不愿独占春色,这种坦荡无私的胸怀、淳朴谦虚的性格不正是革命领袖和真正马克思主义战士崇高风格的体现吗?

    总体来看,这首词格调明朗轻快,拟人化的写法突出了梅花鲜明生动的品性,语言平易流畅,显得清新自然。作者以自己的革命经历和具体感受,选取梅花这一形象,创造性地塑造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形象,可是说这首词开创了我国咏梅诗词的一个新境界。

    初稿对照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独有花枝俏。

    梅亦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旁边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