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赏析-副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五古咏井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简析

    这首诗可能是目前所见的毛泽东最早的一首诗,写作时间不详,当时毛泽东在韶山的井湾里私塾读书,师从毛宇居。有一天,毛宇居外出办事,临行前规定学生们要待在屋子里背书,不许到处乱跑,他走后,早就对私塾的陈规陋习不满的毛泽东立刻溜出教室,一边背书一边玩耍。毛宇居回来了,对他进行了斥责,并罚他以院子里的天井为题作一首诗,毛泽东沿着天井转了几圈,沉吟片刻,然后作了这首诗。

    在诗中,毛泽东把那些在私塾里只知道死啃书本的孩子比喻成困在井里的小鱼,从而说明人的成长不应该像小鱼一样只局限在井里,做井底之蛙,小鱼只喝“井里水”是不会长大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人不经历大风大浪,不讲究学习方法,只知道坐在私塾里死啃书本,那也是永远不会长大的。

    这首诗虽然是毛泽东即兴之作,但是他托物言志,在诗中大胆地抨击了当时私塾教育的弊端,并隐含了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一九〇九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简析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毛泽东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要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在离开故乡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这首诗,并把它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也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这两句所表达的思想鲜明,气势磅礴。“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少年时胸怀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他才能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了拓展,毛泽东先否定了传统的“落叶归根”的观念,然后用肯定的语气指出人生处处都有青山,在这斩钉截铁的语句中,表现出他志在四方,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宏远境界。

    七绝·咏蛙

    一九一〇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简析

    1910年秋,在表兄的引荐下,17岁的毛泽东离开故乡,来到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因为学堂里的学生大多都是富家子弟,而毛泽东来自外乡,并且穿着土气,年龄偏大,所以他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

    东山高等小学堂背山靠水,河流环绕,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就能听见蛙声一片。受到富家子弟嘲笑和敌视的毛泽东,经常会到这里来缓解心中的郁闷。有一次,他又来这里听蛙声,就托物言志,写下了这首理趣兼备、生动传神的咏志诗。

    在诗中,作者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只以静待动,像猛虎一样蹲在池塘边的青蛙,它正在等待时机捕捉猎物,实际上这也是作者胸怀大志的自我写照。然后作者又写这只青蛙正在树荫下蓄养精力,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中,我们似乎能感觉到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正在慢慢积聚,等待时机喷薄而发。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意思是:春天到来的时候,如果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子敢做声?这两句从静态到动态,将作者那种“万里江山我为主的”的宏伟志向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言诗·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简析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因患淋巴腺炎不幸去世,终年53岁,当时毛泽东正在修业小学担任历史教员,当他接到母亲病危的信后,马上返回韶山。可当他赶到老家时,母亲已经入棺两天了,二弟毛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时还呼唤着他的名字。毛泽东听后心如刀绞,于是写下了这首四言诗,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哀悼之情。

    从开篇到“待徐温吐”是全诗的第一部分:母亲突然去世,终年53岁,她一生生有7个孩子,但现在只剩下了3个,也就是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其他两男、两女都过早地夭折了,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兄弟三人,历尽艰难,以至于积劳成疾,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母亲经历了许多事情,但是因为都是伤心的事情,所以现在不忍心写下去,只好等到以后再慢慢地吐露。作者在第一部分里概述了母亲的生平以及她的养育之恩。

    从“今则欲言”到“盛德所辉”是全诗的第二部分:现在所要说的,只有两个方面。一是她的品格高尚,二是她抱恨遗憾的事情,母亲的高尚品德首先是她的博爱,无论是远亲还是近邻,她全都庇护照料,她的仁慈可亲感动了无数人,她所表现出来的慈爱,出于一片真诚。她从来不说假话,也没有欺骗别人的心思,她的天性严洁端正,没有丝毫的虚伪,所经手的事情都考虑得非常周到。她的思维缜密,没有什么事情能逃过她的眼睛,她洁白干净的风尚,传遍了亲戚邻里,她的内心与外表始终如一。母亲的“仁、德、礼、义、信”这五德鲜明,这是她做人的大节。整个看她的人格,就宛如在我的头上照耀一样。母亲抱恨的地方,就是因为受到“三纲”的约束,志向得不到实现,一些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得到满足,因此精神上感到很痛苦。这究竟是天命,还是人为的原因呢?甚至悲痛的连大地都塌陷了一角。其次她抱恨的是儿女,她养育了一群儿女,但是现在他们都还很年轻,就像果实还没有成熟一样,正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她病重的时候拉着亲人的手叮嘱教诲,现在想起真是酸楚难言,在病中她呼唤儿子们,让他们一定要长成栋梁之才。她最关怀的其实还是亲朋好友,有的平时有恩于我们,有的劳累困苦,无论大人、小孩还是亲友,都等着我们去报答,总结这一切叙述,无不被她的崇高品德所照耀。第二部分是全诗的主体,叙说了母亲的“盛德”和“恨偏”,并且概述了母亲的遗嘱。

    从“必秉悃忱”到结尾是第三部分:我们一定要秉承母亲高尚的品德,照她的样子做人,至于她的遗憾,一定会替她弥补上,铭记在心,绝对不敢忘怀,她养育的恩情就像灿烂的阳光和朝霞,就像精卫填海一样永远也报答不完。我的母亲她终究不会死,虽然她的身体不复存在,但是她的精神万古长存,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报答母亲的恩情,就要陪伴在她的身边。今天说得太多了,其实时间很短暂,只能将主要的方面挑出来简单地写出,这个时候在家中祭奠母亲,向亡灵献上一杯祭酒,以后还有许多话要说,愿她的恩泽与日月同辉。在第三部分里,毛泽东表明了要继承母亲崇高品格的决心,并表达了他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四言诗·祭黄帝陵

    一九三七年四月五日

    中华民国26年4月5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简析

    1931年9月8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随后的几天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我国东北,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大片土地沦陷。1935年,日本侵略者又策划了“华北事变”,使华北5省大部分地区丧失了主权,在国难当头之际,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和联共抗日的主张。1937年4月5日,中共方面由毛泽东亲自撰写了祭文,委派林伯渠代表苏区全体军民到黄陵县祭扫了黄帝陵。

    从开篇到“雄立东方”是第一部分,歌颂了黄帝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基业以及他为中华民族建立所取得的功绩。黄帝是中华民族卓越的祖先,他开创了中华历史,后代子孙繁衍不息,生活在巍峨的五岳中和浩荡的黄河边。黄帝的聪明才智超过一般人,并且开拓了广阔的疆土,建立了伟大的功业,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从“世变沧桑”到“我为奴辱”是第二部分,主要回顾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中国经过漫长的沧桑巨变,在这中间经历了许多挫折,强横的邻邦(指日本)不讲究道义,侵占了我国的台湾,而且邻邦朝鲜也被它占领,东北华北等地有许多汉奸,把国土出卖给敌人,但这怎么能满足贪婪的敌人?敌人拿着武器,致使沦陷区的人民沦为奴隶受辱。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入行径以及统治者卖国求荣的丑态,意在激起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情绪。

    从“懿维我祖”到“让其沦胥”是第三部分,黄帝是具有美德的英雄,通过逐鹿战争使天下太平,难道黄帝的后代就这样软弱无能,让中国的大片国土沦于苦难之中?在第三部分里,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在推崇黄帝以武力抵抗敌人的同时,对那些怯敌的民族败类进行了批判。

    从“东等不才”到最后是第四部分,作为黄帝的子孙,我们虽然“不才”,但我们敢于起来反抗侵略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年复一年的战斗中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是侵略者还没有走,哪里能有我们的家?所以各党派和各界人士要团结起来,不分军民和贫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才是救国的良方。全国人民一起抵抗侵略者,建立民主共和的制度,改善国内的政治,大家团结一心,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收复沦陷的国土,捍卫国家的主权,这样的志向和决心,永远不会忘记。组织武装,整治军队,用行为来告慰祖先,我们的抗战决心天地可以为我们作证。在第四部分里,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一定会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心。

    七绝·仿陆放翁《示儿》诗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

    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尽扫餮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

    附:陆游原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简析

    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的藏书中,由他亲自圈划批注过的古诗词就有1558首之多。他经常巧妙地仿改前人诗句,赋予新的诗意,抒怀言志,反映现代生活。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阅读文物出版社刊印的木刻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时,想到了当时国内外的局势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想到了陆游的《示儿》,于是在书的批语中写道:“革命尚未全成,同志仍须努力。港台一带,餐蚊尚多,西方世界,餐蚊成阵。安得起全世界各民族千百万愚公,用他们自己的移山办法,把蚊阵一扫而空,岂不伟哉!试仿陆放翁曰: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愚公尽扫餐蚊日,公祭勿忘告马翁。”

    “人类今娴上太空”,1957年10月和11月,苏联曾先后发射了两颗人造地球卫星,实现了人类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太空之行,这标志着人类的航天事业进入一个新纪元,也提高了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毛泽东自然感到欢欣鼓舞。

    “但悲不见五洲同”,人类已经进入太空时代,但是人类社会还没有进入“大同”时代,尤其是祖国还没有实现统一,这实在令人感到担忧和慨叹。在这句里,作者将“九州”改为“五洲”,借指全世界,使视野得到极大扩展,也表现了自己关心人民疾苦和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国际主义精神。

    “愚公尽扫餐蚊日”,这句是对“尽扫餐蚊日”的盼望,只要坚定信念,只要全世界的劳动人民联合起来,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就一定能打败帝国主义,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公祭无忘告马翁”,等到世界实现大同的时候,我们在举行盛大纪念活动时,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九泉下的马克思。陆游在临死前仍然不忘祖国的统一,毛泽东也同样执著地追求共产主义早日实现,从陆游诗中的“家祭”到“公祭”,表现出毛泽东博大的胸襟。

    七律·西海如今出圣人

    一九五九年十月

    西海如今出圣人,涂脂抹粉上豪门。

    一辆汽车几间屋,三头黄犊半盘银。

    举世劳民同主子,万年宇宙绝纷争。

    列宁火焰成灰烬,人类从此入大同。

    简析

    1959年9月15日,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出访美国,与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了三天的会谈。会谈结束后,赫鲁晓夫就兴奋不已地宣布,戴维营会谈“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人类要进入到一个“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世界”。对于赫鲁晓夫这种荒谬的“三无世界”理论,毛泽东在诗中进行了批判“举世劳民同主子,万年宇宙绝纷争”。

    在美国访问结束后,赫鲁晓夫回国后马上就率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庆典。1959年10月2日,中苏两党领导人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了会议,在会上赫鲁晓夫大谈自己见到的美国“幸福生活”,并说在美国差不多每个家庭都有汽车和几间房子,并且还说一个农场主送他三头良种奶牛,一个资本家送他一盘古银币,这也就是毛泽东在诗中讽刺的“一辆汽车几间屋,三头黄犊半盘银”。接着赫鲁晓夫又开始批评中国炮轰金门的做法,并要求中国释放扣押的五名美国间谍,针对赫鲁晓夫的无耻言论,毛泽东和中共其他领导人与他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导致会议气氛非常紧张。10月4日赫鲁晓夫回国,时隔不久,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诗。

    七律·读报有感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托洛斯基到远东,不和不战逞英雄。

    列宁竟撇头颅后,叶督该拘大鹫峰。

    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己是狂峰。

    人人尽说西方好,独惜神州出蠢虫。

    简析

    1959年10月31日,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报告,批评中国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态度,并且提到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与托洛斯基在对待西方问题上的分歧和把中国的政策比做是“不战不和”的托洛斯基,对于赫鲁晓夫的无耻言论,毛泽东写了这首七律作为有力回击。

    在诗中,毛泽东以牙还牙地将赫鲁晓夫比做托洛斯基,并用鸦片战争期间两广总督叶名琛的“不战不和不守”政策来嘲笑赫鲁晓夫的外交政策(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拒绝与英法议和,也不让不下抗敌,结果导致广州沦陷,人民讥笑他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既怕得罪美帝国主义而不支持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又想要和美帝国主义共同争霸世界,他的这种可笑的外交策略必将使他步“叶都督”的后尘,同时也表明他是神州中真正的“蠢虫”,在诗中,毛泽东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对赫鲁晓夫进行了畅快淋漓的嘲讽。

    七律·读报有感

    一九六〇年六月

    托洛斯基返故居,不战不和欲何如。

    青云飘落能言鸟,黑海翻腾愤怒鱼。

    爱丽舍宫唇发紫,戴维营里面施朱。

    新闻岁岁寻常出,独有今年出得殊。

    简析

    1960年5月1日,美国一架U—2飞机在入侵前苏联领空时被击落,飞行员鲍尔被俘,他供让了自己的间谍使用,这也就是诗中“青云飘下能言鸟”。1960年5月16日,赫鲁晓夫出席在巴黎召开的英、法、美、苏四国首脑会议,在会议开始前,他严厉谴责了美国间谍飞机入侵这一事件,并要求美国就“U—2事件”进行道歉,否则就收回对艾森豪威尔的访苏邀请,面对赫鲁晓夫的强硬态度,艾森豪威尔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并且率领美国代表团离席而去,只剩下赫鲁晓夫气得“爱丽舍宫唇发紫”,至此,四国首脑会议宣告破产,美苏关系重新变得紧张。

    卜算子·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

    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

    奈何笑容难为久,春来反凋残。

    残固不堪残,何须自寻烦。

    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

    简析

    艾地是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曾多次率团访问中国,与中共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65年9月30日,印尼发生“九三O”军事政变,在随后的几天里,由帝国主义支持的右翼军人集团篡夺了国家权力,并对印尼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进行了血腥镇压。艾地也在这场大屠杀中牺牲。

    当毛主席得知印尼所发生的一切以及他的国际战友艾地不幸遇难的消息后,心情十分悲痛。当时隆冬,寒梅怒放,他触景生情,想到几个月前还在北京会见了艾地,转眼间却成了故人,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以示哀悼。

    “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在这两句里,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用一个“笑”字展现出梅花在万花凋零的寒冬中傲然挺立的风采,艾地同志为了印尼的独立和解放,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同敌人进行斗争,这与寒冬中的梅花是多么相似!

    “奈何笑容难为久,春来反凋残”,在这两句里,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慨叹,梅花虽然能傲立于寒冬中,但是它不能维持多久,到了秋天它就会凋零,作者在这里对艾地同志的遇害表达了痛惜之情。

    “残固不堪残,何须自寻烦”,作者并没有沉浸在哀痛中不能自拔,他马上化悲痛为力量,勉励自己与其他同志,不应一味沉湎在悲痛之中,只要不懈奋斗,就一定会取得成功。“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这两句是对上两句的升华,艾地同志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他为之献身的革命事业是长存的,他倒下了,在他的身后会有无数个英雄站起来,这就像蓄积着芳香等待来年寒冬重新绽放的梅花一样。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必胜的革命信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