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向我们讲述了唐僧带领三个徒弟取经的故事,师徒四人虽性格不同,能力各异,但却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假如四人都如唐僧般小心谨慎,或皆如孙悟空般武艺高强却桀傲不驯,或如猪八戒般好色贪吃,是无论如何也取不到真经的。
一个团队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就是“和”;而团队成员不要追求相似性,要明智地寻求多样性、平衡与协同作用,这就是“不同”。
“合而不同”是一个经营组织保持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和为贵”几千年来一直作为中国人处世的一项重要准则,甚至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人际关系和谐是管理者追求的理想目标,然而有的人为了勉强达到“和为贵”,宁肯牺牲原则和效率,使单位和整个社会一团和气,却死气沉沉。
于是,人们开始怀疑“和为贵”的合理性,咒骂其保守性,将其带来的弊病完全归罪到圣贤的头上。可是,圣人也大呼冤枉哉!因为世人有眼无珠,放着明明白白的道理却读不懂,那怪着谁?好比医生给病人开了处方,上面写明了用药方法,可你不遵医嘱,胡乱用药,引起后遗症,却回头来怪医生是庸医,谋财害命。同样道理,我们领悟圣贤之言要全面,不可断章取义,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拿孔子学生有若说的“和为贵”的名言来说,有若在下了如此一个简单明了的论断之后,还怕人们误解了他的意思,专门做了一番解释,只是人们不认真读书,被忽视掉了,这里补充完整。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即在礼仪、规范所起的作用当中,团结、和谐最值得珍视。前代圣王治理天下的道理,这是最好的,大事小事都按照这个原则办事。但是,也有不可行的,如果为了和气而和气,不讲原则。也就不好了。
由此可见,圣贤所讲的“和谐”是在原则下面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达到相互理解,进而沟通的和谐境界,绝不是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上下雷同,千人一面,一种声音主宰着整个组织。如果一个组织中只允许听到一种独裁者的声音,那么,这个组织的管理是不正常的,离垮台的日子已为时不远了。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知道,一个组织的生命力就在“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雷同。“和”是生之道,“同”是死之途。孔子还论述“和而不同”的准则,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众多事物和矛盾的和谐,“同”则是简单的同一,在“同一”中消失了事物应有的差异和矛盾,这不符合自然规律。正因“和谐”的状态符合自然规律,所以它能促进事物的成长,而机械的同一性会使事物失去前进动力以至于灭亡。这个原理运用于管理实践中,就是要允许并鼓励组织中的多样化生存,在多元化、差异化之中建立动态的平衡。
“和”,表达融和的理想,“不同”,则与“自由精神”十分神似。在“和”文化语系中,“和”与“同”是对立的,所谓“和而不同,同则不和”,五音调和,则成其为音乐,五味调和,才成其为美味,用整体的协调抵消局部的冲突,被称为“和谐的辩证法”。这种意味,与市场经济语境里所谓“竞争中图生存”的精神极为相通。“和”,可谓竞争社会调处身心的一只“看不见的手”。
在政治管理、组织领导中需要“和而不同”,在商业行为中又何尝不需要注意到这一点呢?如果产品千篇一律,又怎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和品牌呢?所以生意人还需要十分敏锐的观察力,洞析出这种共性的需求,然后发展自己的个性,使之最大限度地、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的要求。这便是无数名牌产品成功的杀手锏。
生意经: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体现在现代管理上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使企业拥有更多的市场力量,多方面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多元化的企业还可以凭借其在规模及不同业务领域经营的独特优势,在单一业务领域内做精做细,紧跟潮流,真挚引导潮流,从而取得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为企业获得更多盈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