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意决定生意-人要能,话要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全聚德自清朝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了140多年的历程。成立之初,全聚德还是个无名小店,发展到今日已成为国内的一家大型餐饮集团。

    1996~1998年度,“全聚德”商标连续三届被北京市工商局评为“北京市著名商标”。1998年3月,北京电视台《北京特快》节目组会同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就“哪些产品最能代表北京的品牌形象”的话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全聚德烤鸭”名列榜首,被一致认为是最能代表北京经济形象的标志性产品。

    1999年1月,“全聚德”品牌又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它是我国首例服务类驰名商标。1999年3月,经国家权威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全聚德品牌价值为7.0858亿元人民币。

    到了2004年,经国家权威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全聚德品牌价值已升为84.58亿元人民币。

    不少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对老字号更是情有独钟,形成可贵的顾客忠诚。的确,“老字号”们或历史悠久,或品精质优,或风味独特,或信誉卓越,经过大浪淘沙之后仍屹立不倒。

    声名显赫的招牌是“老字号”最大的本钱,经过多年的经营与流传,“老字号”招牌已深入人心,颇得消费者信赖,因而能轻易地在营销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用,也为新厂商介入设置了很高的门槛。深入人心的理念光有好店显然是不够的,店好仍需货好,货好还得盘好。这中间最关键的是一个“盘”字,而“盘”的关键是人。

    如号称“天下第一吃”的北京全聚德烤鸭店,自1864年始至今名扬天下,全靠他们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三字经——“鸭要好,人要能,话要甜”。

    鸭要好。中国乃食品大国,自古饮食艺术化,讲究色、香、味、形俱佳。旧时北京的饮食市场,饭店林立,竞争激烈。在这强手林立的古都食肆,一个饭店如果没有独特的食品风味、过硬的饭菜质量,是不能闯出牌子、压倒群雄的。因此,全聚德百年来始终把创造优质特味的挂炉烤鸭放在经营首位,提出“鸭要好”的经营目标,并对选鸭、烤鸭、卖鸭的生产全过程道道把关,总结出“选好鸭、烤好鸭、卖好鸭”的“三好”经营质量标准。

    人要能。死店活人开,经营在人才。在商品经济下,人才优劣常常是字号行栈经营成败的关键。旧时饮食业流传的一句行话就是“饭店要人服,全靠堂柜厨”。全聚德在百年来的经营中,深知名牌饭店要靠优秀人才来创造。因此始终坚持“人要能”的人才管理原则,多方罗致和培养人才,形成“好掌柜、好厨师、好堂头”的全优化人才群体结构,从根本上保证了饭店百年来生意兴旺发达。

    好掌柜,是说作为一店之主的经理一定要精明强干,懂得经营之道,竞争之术。

    好厨师,是说掌灶必须是一代名厨,具有高超的烹饪技艺,这是决定饭菜质量,从而决定饭店生命的根本保证。

    好堂头,是说饭店必须拥有一个精明强干的前堂服务总指挥。他机智善察,调度有方,能够自如应付各种突发事件,保证店堂正常的营业秩序。而且,每一个堂头身边都长期拉有一群老主顾。有一个好堂头就等于稳定地争取到一批老主顾。所以,全聚德总是下大力从跑堂中选拔和培养有前途的堂头,薪金从优。

    话要甜。开饭馆,办饮食就是服务八方客,招待天下人。因此,做生意就要笑脸迎客,礼貌待人,为顾客提供良好服务,才会诱导人们的惠顾动机,拉住大批主顾。全聚德老板深知“顾客就是衣食父母”的道理,很讲究前堂服务质量,总结出“话要甜”的服务质量标准,使名牌饭菜与优质服务互为表里,为顾客留下名不虚传的最佳印象。

    这是他们饭店百年来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的又一重要原因。

    生意人人做,人人各不同。全聚德百年来就是靠这“鸭要好、人要能、话要甜”的经营秘诀,对顾客礼貌、热情、周到,和气生财,引导饭店历经沧桑,常兴不衰。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的企业却不是这样。如销售员表面上礼貌和气,但是,却在和气与礼貌的表相下进行误导。俗话说“买家没有卖家精”。卖家凭什么精呢?并非谁天生智力较高,首先在于商家“术业有专攻”,如同专业演员,而消费者仿佛戏台上客串的群众,是偶尔为之,几乎没办法像专业演员那么像模像样;其次在于信息不对称。卖家心里透亮,这东西质量如何,多少钱进货,卖多少够本,卖多少有赚。顾客固然对有些东西心里有谱,比如白菜萝卜、鸡蛋鲫鱼之类的,但总体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居多。尤其技术含量高的商品,顾客就更加难以把握。这时,销售员的信息优势和消费者的信息劣势一正一反,极为明显。于是就有了误导的可能性。

    比如,消费者原本对A品牌有意,但是,销售员鼓动如簧之舌推介B品牌,誉为性价比高、耐用可靠、多数人的当然选择等。如果消费者事先掌握的信息较少,可能受其影响,改购了B。其实,销售员推介B的真实原因,只在于B利润高或库存量大。在此,消费者不仅实际上受到损害,而且显然被销售员愚弄了。

    但实际上,误导未必总能达到目的。警惕性高或者对所购商品有所了解的消费者,会有所觉察,不上这个当,甚至拂袖而去,令这种无礼行为付出应有代价。就算暂时瞒住了顾客,顾客被瞒一时,不会被瞒一世,总有醒悟之时。

    误导也不一定是老板的初衷。可能是销售员为了多拿提成、奖金,擅自为之。这样干短期或许可以促进销售,长期则不断替老板得罪顾客,回头客可能会越来越少。因此,生意人也应该注意避免这种销售员的不良影响。

    对顾客来说,对销售员的说法听听无妨,全信则大可不必。购买大件之前,最好设法增进商品知识,就算是“临阵磨枪”,也可收“不快也光”之效。销售人员的这种误导有关职能部门是难以查处的,要靠消费者自己识别和规避。

    生意经:如今,服务早已不被定位于简单的“话要柔、笑要甜”等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职业性的微笑和礼貌用语等固然不可少,但诸如此类不过是“商道”的皮毛,重要的在于服务项目的多样化、人性化。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诚心诚意的服务意识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