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意决定生意-广结人缘生意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据一本叫做《清稗类钞》的史书记载,清朝乾隆皇帝表彰过一个号称“缎子王”的商人。

    据说有一次乾隆召见日本、朝鲜等国使臣,请他们谈谈在中国的观感。使臣们说:中国不仅士大夫知书达理,就连一些市井商贩也讲信用,行仁义。并指名道姓东门外的“缎子王”以信经商,童叟不欺,货真价实。原来,这些使臣在“缎子王”那里买绸缎,往往不知价而多给钱,但“缎子王”从不多收分文。有的使臣银两不足,“缎子王”就爽快赊之,而且以酒饭相待,使臣们深为感动。

    后来,乾隆召见“缎子王”,问他为何如此经商,他说:“王某虽没有读过圣贤之书,但对孔夫子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心领神会,所以,每一笔交易几乎都能成交。”乾隆听后大悦,传旨重赏“缎子王”。

    从此“缎子王”名声大振,在全国开设分店达50多家。虽如此,他仍坚持诚信经商,广结人缘。正如《清稗类钞》记载:“王虽骤得志,然不改其度。”

    缎子王父母早亡,一贫如洗,流落在京城的天桥、宣武门一带,帮商家干些临时的力气活,如担水、搬运货物等,样样都干。凭一身力气糊口,一天,王某在天桥附近的春光茶馆打杂,这时,一位面目清秀的公子走进茶馆,他从南郊踏青回城,到此歇脚,这位公子了解到王某的身世和目前的处境,深表同情。公子见王某敦厚老实,就同意了替他写一份名帖。

    第二天一早,他就来到兴华当铺。当铺老板看了公子的名帖,就同意留下他试用三个月。三个月试用期满后,就将他招成了正式店员。王某成了正式店员后,工作更加兢兢业业,不论内勤、外勤都能尽力做好,对顾客也能分别不同情况予以接待。兴华当铺由于雇用了王某,生意兴隆,信誉卓著,年终结账,获利很大。

    当铺老板发现王某很有经商才能,第二年开春,便让他到护国寺、隆福寺的庙市上做布头生意。王某经营布头,利用正确的营销策略,更重要的是,王某在做生意时,对任何一个顾客都和气相迎,尽量满足顾客要求。有一次,一位顾客要求购买五种颜色的绸布零头,可是当时王某手中的布头只有三种颜色,但王某满口答应为顾客配齐。两天以后,王某便为这位顾客配齐了五种颜色的布料。

    有一天,宫内一位有钱的太监来购货,王某彬彬有礼地接待了他,并一一照单配货,这位太监非常满意。他见王某是个经商人才,便邀王某合伙做生意,由他提供银子一万两,王某以劳为入股。王某早就梦想当掌柜,因此与太监一拍即合。

    王某告别了兴华当铺,与太监合伙在东华门外开了家“东华绸缎铺”两人三七分成,即太监得七成,王某得三成,王某独立开店后,仍不改初衷,对顾客和和气气,有求必应。店铺因此顾客如云,获利很大。

    自此以后,人们都称王某为“缎子王”。缎子王几乎垄断了北京的绸缎批发业务,他直接与内务府大臣往来,生意越做越大。

    由“缎子王”的发家史我们可以看出,人不能孤立地存活于世,生意人更加不能,如果说内部和气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那么,与外部环境和谐共处,则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

    现代商人面临的世界更为广博,政治、经济、科技等等宏观环境要素也远比古时复杂,如何创造并维护一个与外界和睦的氛围一直为商家所关注。

    缎子王因老实厚道,和和气气,广结人缘造就了自己的事业。

    现代商人更需谨记一点:和为上策,和气生财。

    生意经:“和气生财”是国人常说的一句话。但它并不只是指服务员、售货员等与顾客打交道的人要待人和气,而且还包括在经济交往及交易中,只有保持一团和气,本着与盟友求合作、图互利的和合精神,才能产生财富。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和之道,乃经商之道、发财之道”的缩略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