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天地-第二百六十一章 历史的惯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作霖不太明白秦牧为什么要交他这个朋友。

    显然秦牧给他的条件很优渥。如果按照秦牧给他设计的路线,虽然自己离开东北,但是扔掉一个诸侯帽子,换一个皇冠戴着,明显更舒服一点。

    其实这就是老军阀和秦牧的不同。

    这个时期的军阀,看重的是手里的地盘,和手下的军队。

    而秦牧关注的是发展生产力。

    秦牧到现在为止,虽然名义上属于他的地盘很大,但是他实际控制的地盘并不是很大。

    秦牧的核心区,在榆林到包头一线,这一线,以及附属的河套地区,是他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因为有了这个基地,所以秦牧不缺武器也不缺粮食。

    但是他很缺人。陕北本就是这时候中国的老少边穷地区,那么从陕北再向北,人口就更少了。

    人口少,给了秦牧展开机械化大农业的可能。这样他就可以用钢铁来控制这一片广阔的地区。

    可是进入东北就不同了。东北人多啊。

    人多,需要的管理人员也多。秦牧的根据地完全不能提供大量的管理人才——这些人根据地都不够用。

    目前整个根据地维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各处人力资源都很紧张,尤其是管理阶层极为紧张。

    现在根据地能大踏步的向前进,完全是因为秦牧带来了超越时空的科技,以及引进了各种专业人才,这才能让根据地不失控。

    这就好像后世一样。

    当增长率超高的时候,百姓都是满意的,什么事都没有。但是一旦增长率停滞或者降低,那矛盾就会集中爆发。

    以秦牧的推测,这样的增长,在他的领导下还可以持续二三十年,所以他对于根据地就很放心。

    只是人口,尤其高素质的受过教育还有工作经验的人口,不经过积淀是不会凭空产出的。他变不出来符合他的体系的管理人员。因此秦牧需要张作霖为他保持东北这块地方上的稳定。

    如果整个东北全乱起来,那他什么事也干不成。

    实际上日本人也是这样用张作霖的。否则为什么以日军的强大,还和张作霖客客气气的。就是这时候高素质的日本人也不够多。他们不能从本土征集大量合适的管理人员派遣到东北,所以暂时必须让张作霖来维持地方治安。

    秋山好古对军政两个方面都很了解。

    他之前布置了两个师团,第一师团,130师团,在绥芬河。

    130师团,是从海参崴提前转移到绥芬河的。

    在绥芬河的北边,是虎头要塞。

    按照秋山好古的计划,虎头要塞的日军先期挡住近卫军的第一师,消磨敌人的实力。

    等战争打的差不多了,再以后方的两个师团,以几倍的兵力吃掉第一师。

    可是战争完全没有按照他的预期进行。在近卫军超越时代的火力打击下,虎头要塞很短时间内就陷落了。

    这让秋山好古以两个师团吃掉近卫军第一师的目标完全落空了。

    这一仗,让秋山好古彻底明白了近卫军的实力,也清楚了近卫军的战法。他经过兵棋推演,认为摆两个师团在绥芬河是不明智的。

    这个地方,处在西伯利亚铁路和中东铁路的交汇点。如果秋山好古死守绥芬河,最终很可能面对近卫军第一第二两个装甲师的夹击。

    这对日本人非常不利。所以秋山好古果断的命令驻扎绥芬河的日军后撤。

    他们撤退到了抚顺一带。

    抚顺,是日本在东北最大的利益——或者说主要利益。

    抚顺煤矿,是现在日本人能弄到的最佳煤矿。每时每刻,中国东北的抚顺煤矿,都有大量优质原煤通过铁路线运输出去,给日本的工业建设添砖加瓦。

    这里在沈阳附近。这个地方已经离大连不远了。这样秋山好古就有四个师团,在大连到沈阳这四百公里范围内。

    同时还有张作霖的东北军几十万做盟友。

    近卫军远来是客。根据日军的情报,他们的人数不多,只有两个师,不到三万人。

    三万人,不远万里来到自己家门口打仗,真可以说是劳师远征。

    秋山好古承认近卫军的武器要远远强过自己,但是战争不是唯武器论。只要自己在辽东半岛,以及奉天省——就是辽宁省,储备够大量的兵力,以几十万打三万,就算拖下去也能拖死近卫军。

    这是他的如意算盘。所以宋老年的第一师才很轻松的占据了绥芬河——因为日本人提前跑了。

    整个东北的战局发展,大概都按照秦牧和秋山好古的计划进行。从绥芬河撤军是一招正确的应对,这点秋山好古做的并不错。

    可是张作霖和秦牧的会面,彻底打乱了秋山好古的布置。

    他万万没想到,事实上的东北王张作霖,竟然和要夺他地盘的外来户勾结了起来。

    日本人对张作霖下的功夫很深。这是必须的。

    日本人要占据东北,对张作霖只是当工具利用。他们怎么可能不在张作霖身上用心呢?

    张作霖带的卫队中就有日本人收买的间谍。

    虽然当时他们站的远,不知道俩人商量了什么,但是张作霖事后回到哈尔滨,马上和孙烈臣详细谈起了这次会面。

    孙烈臣身边也有的是日本间谍,所以秦牧对张作霖的安排,日本人就完全掌握了。

    秋山好古勃然大怒。

    他万万没想到秦牧不但想要把日本人赶出东北,甚至连朝鲜他也想占据。他是要把日本人彻底打回本土啊。

    如果秦牧只是想想到也无所谓,关键是他开始行动了——约见张作霖。

    张作霖这个时候太关键了。

    秋山好古原来的作战计划是东北军和日军,在沈阳,依托大连,就在奉天省和近卫军展开决战。

    几十万人打你几万人,就是你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

    东北军在秋山好古的计划中,是盟友兼炮灰。秋山好古需要借助这个盟友,挡住近卫军的重炮坦克,然后以日军为主力,和近卫军展开决战。

    张作霖的东北军,从人数来说是够资格做炮灰和盟友的。

    可是张作霖和秦牧的会面改变了一切。虽然张作霖并没有马上应承秦牧的安排,可是他已经展开了后续行动。

    秦牧答应张作霖,他不会派人接管东北的地方政权。

    近卫军只要铁路线,地方上原来怎么样,还继续就可以。这样双方能各取所需。

    秦牧确保了运输大动脉的安全——地方安静了。

    张作霖也能保障自己的利益——地方的税收和粮食,秦牧一分一粒都不要,还给张作霖。

    这个协议对张作霖来说是很有利的,所以他马上把驻扎各地的军队调离——向奉天集结。

    这个时候不得不说一句,能在历史留名的人,全是人精。

    秋山好古的计划自然要和张作霖沟通。他们计划中的决战地点,就在辽宁省。以奉天为中心,加上辽东半岛,是这次生死大战的最终战场。

    所以张作霖命令部队向奉天集结,是符合他和日本人达成的协议的。

    如果秋山好古不知道张作霖和秦牧会面过,不知道他们达成的协议,很可能秋山好古就被张作霖骗了。

    他会以为张作霖是按计划在调动东北军,以求和近卫军决战。

    现在他当然知道事情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可是秋山好古也太低估了张作霖。

    张作霖也不是三岁孩子,秦牧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他凭什么当东北王。

    张作霖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

    日本人连绥芬河都不要了,主力大幅度后撤到抚顺大连一线,那自己为什么要顶在前面当炮灰呢?

    而且抚顺就在沈阳边上,日本人集结两个精锐师团驻扎在抚顺,张作霖手里要是没点兵,心里能踏实?

    这是他调兵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更重要。

    张作霖并不是百分百听秦牧的安排,实际上他根本没打算听秦牧的安排。他要看情况。

    东北军集结在沈阳,日军集结在抚顺,这俩地方相隔不到五十公里。

    张作霖要坐山观虎斗。

    他要亲眼看看秦牧的实力,看看近卫军到底有多强大。

    如果近卫军在抚顺还能像虎头要塞战役一般,摧枯拉朽的把日本人杀光,那么张作霖马上就变成秦牧的盟友,一起出兵攻打日本人的老窝。

    可是如果近卫军被日本人挡住了,那他就大可以待价而沽。这时候,他就成了战争的胜负手,他加入哪一边,哪一边就会得到胜利。

    如果近卫军被日本人打败了,那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加入日军,抢战利品啊!

    秦牧,张作霖,秋山好古,每个人都有自己精明的算盘。

    谁都是人精,可是人精要和实力配合。如果一个人很聪明,却没有相对应的实力,就是一个人生悲剧。

    张作霖的种种作为,彻底激怒了日本人。

    秋山好古和大本营频繁的电报往来,商讨对策。

    这时候,张作霖也非常忙。他作为东北王这个位置,他就不是代表自己一个人。他是一个利益阶层。

    东北的局势,事关天下,张作霖不可能只在东北军的小圈子里面商量,他还要和别人商量。

    这些别人,自然是在北京。北洋的高层。

    北洋总理靳云鹏,是他亲家,这事当然要和他商量。于是张作霖动身去了北京,和靳云鹏密谋一番。

    靳云鹏觉得兹事体大——事情太要命了,他想亲自和秦牧谈一谈。

    “这好办,你跟我回东北就行。”张作霖也觉得应该让靳云鹏和秦牧当面谈一次。

    于是他们就从北京返回东北。

    1919年9月4日清晨,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很早就起了床,登上住房屋顶用望远镜朝三洞桥瞭望。5时23分,当张作霖乘坐的专车钻进京奉(北京至沈阳)铁路和南满(吉林至大连)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日本关东军大尉东宫铁男按下电钮,一声巨响,三洞桥中间一座花岗岩的桥墩被炸开,桥上的钢轨、桥梁炸得弯弯曲曲,抛上天空,张作霖的专用车厢炸得只剩一个底盘。

    张作霖被炸出三丈多远,咽喉破裂。

    秋山好古被这个消息吓得久久没回过神来。

    怎么,这就把张作霖给炸了?这事谁干的?是我们干的,还是秦牧干的?

    这时候秋山好古真不知道内幕。张作霖是东北王,他是日本人在东北最重要的一枚棋子。怎么说炸就炸呢。

    秋山好古马上开始调查,这一调查,他发现这事真不能怪秦牧。

    整个计划,是他手下参谋河本大作搞的,自己都被瞒在鼓里。

    在知道真相的那一刻,秋山差点要拔枪杀了河本大作。你特么的眼里还有我这个关东军司令吗。

    这件事做的太草率,太不讲究了。

    而且到现在也不知道张作霖被炸死没有。

    “司令官,我愿意去调查张作霖死没死。”河本大作一点不害怕。自己是为帝国除害,是为天皇效忠。

    “你怎么调查?”

    现在张作霖在大帅府养伤,外人根本不得进入,谁都不知道张作霖具体情况。

    “司令官,我的太太,和张作霖的夫人是好友。我可以派太太去。”

    “滚,快点去调查!”

    张作霖一生娶了六位夫人。这时候还没娶第六个,所以现在他有五个夫人。其中最受张作霖看重的,是五夫人。也称寿夫人。

    寿夫人,寿懿,出身名门,父亲寿山是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的后裔,母亲王松岩也是出自中医世家的大家闺秀。但不幸的是,寿懿3岁那年,父亲寿山在抵抗沙俄侵略时战死沙场,以身殉国,王松岩与寿懿母女从此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

    寿山死后,王松岩重操旧业,以唱戏为生,虽然生活窘迫,但她坚持供女儿寿懿读书。寿懿天生丽质,天资聪颖,口齿伶俐,学习成绩极好,在学校里是个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所以1906年10月,奉天女子学堂结业典礼上,18岁的寿懿作为学生代表上台致辞。正是这次毕业典礼上的惊鸿一瞥,改变了寿懿一生的命运。

    作为东北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张作霖正好受邀参加了奉天女子学堂的结业典礼,然后他被台上演讲的妙龄少女深深吸引,她风华绝代,她气质优雅,她谈笑自若,她顾盼多情......目光交融的那一瞬间,年过而立,家有四房太太的张作霖又恋爱了......

    对于寿懿,张作霖是势在必得,他通过校方打听清楚了寿懿的情况,然后就上门提亲了。令张作霖大喜过望的是,在母亲王松岩游移之际,寿懿首先表示自己愿意嫁给张作霖做五姨太。究其原因,与她自幼缺乏父爱不无关系。

    寿夫人是张作霖的贤内助,她不仅把张作霖的生活起居照顾得很好,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把人情交际处理得周到得体,还能在军队大事上助张作霖一臂之力。寿夫人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口才好,魅力大,常常在军队里演讲,鼓舞士气。士兵们总是被这位美丽端庄的寿夫人折服,演讲总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待到张作霖冲出关外,问鼎中原,需要应对的人情世故,外交内政骤增,寿夫人则施展开自己的外交才华,往返与奉天与北京之间,周旋于各种交际场合,成了张作霖最得力的助手和形象代言人。更难得的是,寿夫人还大力开展慈善事业,为张作霖谋得了名声,为百姓谋得了福利。

    但寿夫人的风光日子到今天戛然而止。张作霖遭遇了皇姑屯事件。

    事情发生后,奄奄一息的张作霖被送回大帅府。张作霖自知大限已到,但意识仍很清醒,他留下遗言:“我恐怕是不行了,快叫小六子(张学良)回奉天,把部队拉起来,准备和小鬼子干。”然后气绝而身亡。

    这时候,日本领事夫人和河本大作的夫人联袂来探望张作霖,。为迷惑日本人,寿夫人收起眼泪,浓妆艳抹,亲自出来接待了领事夫人,期间谈笑风生,一如往常。寿夫人说张作霖只是受了点伤,并无大碍,然后张作霖房间里传出了留声机的声音,又有丫鬟送饭上楼。

    日本人见此情形,再看寿夫人的神色状态,便对张作霖未死之事深信不疑。

    这就给张学良和东北军争取了时间,也给秦牧争取了时间。

    秦牧真是完全没想到,张作霖在这个时空,提前这么多年,又被炸死了。

    历史上他可是在1928年才被炸死,这才1919年,所以秦牧真没这个意识。要知道他会被炸死,秦牧怎么也要给他一架飞机——你就别坐火车等待宿命中的炸弹了。

    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了,这完全搅乱了秦牧的计划。

    整个东北大地,因为这件事陷入了巨大混乱,同时各条战线的战斗也都暂时停了下来。

    第一师师长宋老年,第三师师长常升,第四师师长沈波,全都飞到了齐齐哈尔,加上本地的第二师师长赵禹,现在四个师长都聚集到了秦牧眼前。

    “好吧,看来咱们要和千古一帅张学良打交道了。”秦牧微笑着说道。

    看到秦牧神色如常,这些近卫军最核心的将领彻底踏实了下来。

    看来什么事都在元首掌握之中。

    这时候,有些人甚至开始胡思乱想。难道外面的流言是真的?真是元首派人炸死了张作霖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