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易传的故事 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易传的故事

    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天空一道彩虹,

    水底一条蛟龙。

    彩虹与龙相逢,

    世界都会感动。

    头顶一片蓝天,

    脚下万丈深渊。

    深渊与天相连,

    便是春光乍现。

    忧患意识

    说《易传》之前,还得先说《易经》。

    经,包括三个部分:

    六十四卦的符号。

    它们的卦名。

    卦辞和爻辞。

    卦辞是说明全卦要义的。

    所以每卦只有一句。

    爻辞是说明各爻要义的。

    所以每卦有六句。

    传的种类就多了,有的还分上下篇。古人说是孔子写的,但恐怕靠不住。因为《易传》中的许多思想接近于荀子,应该是战国末到秦汉初的作品。

    那就先说两种最重要的:彖辞和象辞。

    《彖辞》(彖读如团,去声)也叫《彖传》,总论各卦的基本观念,一般先解释卦名,再解释卦辞。在目前看到的《周易》这本书里,它们都排在卦辞之后。

    《象辞》也叫《象传》,说明卦和爻的象征意义。

    解释卦的叫《大象》,排在彖辞之后。

    解释爻的叫《小象》,排在爻辞之后。

    两种《象辞》性质不同。

    《小象》一般比较具体,《大象》则往往是对卦义的哲学和伦理学提升,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没错,这正是乾坤两卦的《大象》象辞。

    值得注意的,还有既济和未济。

    前面说过,既济是上坎下离,水在火上,所以干什么都能成功。但是它的《大象》象辞却说: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也就是说,你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呀!

    接下来,未济的《大象》象辞也说:

    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也就是说,你要小心谨慎,别看走眼呀!

    成不成功,都不轻松。

    难怪《易传·系辞下》说: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忧患也不奇怪,因为《周易》表现的是农业民族的智慧。农民很不容易的。春天把种子播下去,秋天才能把粮食收回来。可是一场大雨,或者一场冰雹,弄不好就什么都没有了,怎么能不忧心忡忡未雨绸缪呢?

    周是农业民族,所以周人忧患。

    还有一个原因:他们是胜利者。

    胜利是突如其来的。武王伐纣时,周人的综合国力根本就没法与殷商王国相比,他们的盟军更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然而怎么样呢?仅仅三十多天,中华大地就换了王旗。战败国的贵族们甚至不得不改头换面,参加新政权的开国大典,对敌国的祖宗行礼如仪。

    此情此景,让周公倒吸一口冷气。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文明的奠基者。他看着那些殷商贵族失魂落魄的样子,不由得想了很多:天命无常啊!我们周人会不会也有一天,沦落到穿着别人的礼服,跟在别人后面去祭祀别人的祖宗?

    必须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

    这是周人的共识。

    于是,便有了《周易》的第一种智慧:

    忧患意识

    不过,如果只是干着急,或者整天愁眉苦脸,就不是智慧了。周人了不起的地方,是他们一方面小心谨慎居安思危,哪怕成功了也不得意忘形;同时又认真进行研究,用心发现规律,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那么,周人发现的规律是什么?

    看六个经卦就行。

    前面说过,《周易》共有八个经卦。除了乾坤两卦之外,其余的是:兑、离、震、巽、坎、艮。

    这六卦,有什么特点呢?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这是《易传·系辞下》说的。

    不过,要理解这句话,得有点知识。

    什么知识呢?

    首先,八卦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叫阳卦。

    一类叫阴卦。

    怎样区别呢?

    看卦画,也就是笔画。

    笔画为单数的叫奇(读如基),双数的叫偶。

    奇数的为阳,偶数则为阴。

    现在看,哪些是阴卦,哪些是阳卦?

    震、坎、艮,都是五画,是阳卦。

    再看,这三卦几根阴爻,几根阳爻?

    都是两阴爻,一阳爻,阴爻比阳爻多。

    对!这就叫“阳卦多阴”。

    再看另外三个。

    巽、离、兑,都是四画,是阴卦。

    而且,两阳爻,一阴爻,阳爻比阴爻多。

    对!这就叫“阴卦多阳”。

    也就是说:

    阳性物质或阳性现象,往往阴性的成分多。

    阴性物质或阴性现象,反倒是阳性成分多。

    且慢,这话不对吧?

    怎么不对?

    乾坤两卦就不是这样。

    的确如此。乾是纯阳,坤是纯阴,最为特别。所以看这两卦另有方法,以后还要再说。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才是普遍规律。

    这说明什么呢?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而且,内在和隐性的一面往往比外在和显性的更为强大和更有希望。

    那又怎么样?

    非变不可!因为有矛盾,还是内在的嘛!

    难怪《周易》认为:

    世界永远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这就要忧患。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把成功看作阳卦,把失败看作阴性,那么,按照“阳卦多阴”的规律,成功之日便是失败开始之时,至少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如此,又岂能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反过来也一样。

    如果把失败看作阴卦,那么,按照“阴卦多阳”的逻辑,成功的可能性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得意时不要忘形,遇到挫折也不必沮丧,变化迟早会发生。

    物极必反,触底就会反弹。

    但,失败者就肯定成功,成功者就必然失败吗?

    也不一定。

    这个问题,《周易》也告诉我们了。

    通过什么方式讲的?

    变卦

    换句话说,就是改变爻的位置或性质。

    因为爻变了,卦就要变。

    不妨做个实验。

    先请看,下面这是什么卦?

    没错,兑卦。

    它的象征意义,是泽。

    如果把最下面的阳爻提到最上面呢?

    哇,离卦。

    它的象征意义,是火。

    火与泽,不一样吧?

    如果把兑卦下面的阳爻换成阴爻呢?

    哇,坎卦。

    它的象征意义,是水。

    这就叫变卦。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说“你这人怎么变卦了”之类的话,就是从这儿来的。

    但是,把离卦掉个个儿呢?

    哇,还是离卦。

    怎么变,变成什么,不一定吧?

    这叫什么?

    一切皆有可能。

    事实上,没有千万次的试错,我们就难以找到科学发展的道路。但,这回错了,不等于下次就对。失败和错误未必一定导致成功和正确,就像并非所有的女人都生孩子。能够肯定的只有:明明知道错了还要编造谎言为自己辩护,用新的错误掩盖旧的错误,绝对没救。

    那该怎么办?

    掌握规律,顺应形势,主动变革。

    这就是《周易》的第二种智慧:

    变革精神

    通行本《易传》包括《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

    变革精神

    主张变革并不奇怪。

    前面说过,在《周易》看来,我们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变是不变的,变化的规律也是不变的。因此,变革对于人来说是好事。

    这种思想,当然会体现在卦。

    看出特点和关系了吗?

    没错,样子刚好相反。

    左边那个,坤卦在上,乾卦在下。

    右边那个,乾卦在上,坤卦在下。

    这跟前面说过的既济和未济一样,也都是两个正卦叠加相重而成。因此它们的特点,同样是一卦之内互为综卦和错卦,放在一起也互为错综。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这两个正卦是乾和坤。

    乾是什么?

    天。

    坤是什么?

    地。

    那么请问,我们平时看到的正常现象,天是在上面还是在下面?当然是在上面的。

    天在上,地在下,这不就对了吗?

    当然对了。

    可是,你知道这一卦叫什么吗?

    否

    否,读如痞,是不好的。

    相反,那个地在上,天在下的,叫什么呢?

    泰

    这就是好嘛!比如三阳开泰,国泰民安。

    奇怪,太奇怪了。正常的天在上,地在下,居然很不好,是否。异常的反倒称之为泰,非常好。

    怎么解释呢?

    否卦《大象》象辞的解释是:

    天地不交,否。

    泰卦《大象》象辞的解释则是:

    天地交,泰。

    交,是发生关系,也是矛盾冲突。

    哈!原来,天在上,地在下,就没有问题,也没有矛盾,不会发生冲突,也就不会变。

    那么反过来呢?

    地在上,天在下,位置不对,就要变啊!

    可见,泰卦好就好在不对。

    对了就不好,就是否卦了。

    这叫什么呢?

    有矛盾,有冲突,能变化,就是好的。

    没有问题也不能变,则很不好。

    为什么呢?

    因为《周易》认为:

    有矛盾就有冲突。

    有冲突就有变化。

    有变化就有发展。

    有发展就有前途。

    实际上《易经》当中,但凡吉卦,都是暗示着内在矛盾,预示着发展变化的。比如革:

    革,是泽上火下。

    湖泊和沼泽的下面有火,还不革命吗?

    所以它的《小象》象辞说:

    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

    大人变革如虎,光明磊落。

    君子变革如豹,文采斐然。

    毫无疑问,这里说的大人和君子,其实是指新时代的领军人物。因此,虎变和豹变并不只是个人,而应该是时代。难怪革卦的《彖辞》会说:

    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之时大矣哉!

    意思也很清楚:

    天地变革,才会有春夏秋冬。时代变革,才能造就灿烂文明。商汤革夏桀的命,周武革殷纣的命,都顺乎天意,大得人心。一言以蔽之:

    变革是伟大的事业。

    这是对变革的高度肯定。

    而且,不是不怕变,是怕不变。

    不怕变是被动的。

    世界要变,我没有办法,只好跟着变。

    怕不变则是主动的。

    你不变,我还着急。

    想想看,这难道不是变革精神?

    剩下的问题是:

    怎么变?

    《周易》提供了三条意见。

    第一条意见是:

    穷极而变

    《易传·系辞下》说: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穷,就是穷尽和极点。任何事情走到尽头,就无路可走,也就要变。所以三伏之后就开始变凉,三九之后就开始变暖。同样,一个人如果倒霉透了,只要咬咬牙挺过去,山重水复之后便是柳暗花明。

    这就叫:

    否极泰来

    同样的,如果你登峰造极,红得发紫,也千万不要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倒霉的事多半在等着你,弄不好就会乐极生悲。因此,逆境中要信心满满,顺境中要居安思危,成功时要夹起尾巴做人。

    第二条意见呢?

    与时俱进

    《易传·系辞下》说:

    变通者,趣时者也。

    趣,其实就是趋。

    所以,趣时就是趋时。

    也就是顺应时代潮流而变革。

    在《易传·乾文言》那里叫:

    与时偕行

    道理很简单:个人是渺小的,时势则很强大。而且时势强大,是因为最能反映世界变化的规律。规律不能违抗,只能顺应,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因此,如果想进可攻,退可守,与时俱进主动变革便是不二法门。

    那么,第三条意见呢?

    恰到好处

    这也是《周易》的第三种智慧:

    中庸原则

    兹事体大,我们单独来讲。

    中庸原则

    中庸是典型的中华智慧。

    不过,一般人说起中庸,首先想到的是孔子。孔子当然是主张中庸的,他甚至认为那是最高智慧。实际上这种智慧在《周易》中就有了,而且无处不在。

    那就还是举个例子。

    没错,这是乾卦。

    乾卦中庸吗?

    表面上看,一点都不,因为:

    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

    乾坤两卦却不符合这要求。谁都知道《周易》六十四卦,其他六十二卦都有阴有阳,乾卦和坤卦却是纯阳和纯阴。如此走极端,唱高调,怎么是中庸呢?

    看看乾卦的爻辞就知道。

    不过,先得普及一点知识。

    首先,爻辞是说明每一爻的。

    其次,别卦(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它们的位次必须从下往上数,不能从上往下。最下面一位叫初,最上面一位叫上,其余的四位,叫二、三、四、五。

    遇到阴爻,就称为六。

    遇到阳爻,就称作九。

    因此,乾卦六根阳爻的名称便如下图所示:

    现在我们来看,乾卦的爻辞怎么说?

    第一句是:

    初九,潜龙勿用。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解释?

    因为乾是纯阳之卦。

    所以看初爻的时候有一条原则,叫:见初阳而不见其余之阳。也就是说,要把上面五根都看成阴爻,这样才符合“阳卦多阴”的原则。

    用不同颜色标出来,就是这个样子:

    这样得出的印象是什么呢?

    是一根阳爻象征着龙在最底下,上面五根阴爻意味着万丈深渊。而且按照六爻对应的季节,初九是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天寒地冻,阴盛阳衰。这个时候你就不要乱动,应该歇着,像龙一样潜伏在水底。

    这就叫:

    潜龙勿用

    接下来,是九二。

    九二的爻辞是: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这样说,是因为六爻各有代表。

    上面两个代表天,叫天道。

    下面两个代表地,叫地道。

    当中两个代表人,叫人道。

    天、地、人,叫三才之道。

    九二处于地道上位,龙就到地面上来了。

    所以叫:

    见龙在田

    见,读如现,显现的意思。

    龙出现在田里,当然大吉大利。何况这时正是早春二月,阳光灿烂,大地锦绣,被《易传·乾文言》称之为“天下文明”,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接下来,是九三。

    九三的爻辞是: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乾就是勤奋强健,惕则是高度警惕。

    白天勤奋强健,晚上还很警惕,叫朝乾夕惕。因为这时龙到了人道的下位,季节是春夏之交,也是农作物的发育期,必须小心伺候,不敢怠慢。

    接下来,是九四。

    九四的爻辞是:

    或跃在渊,无咎。

    九四处在人道上位,象征着龙到了深渊之上,天穹之下,可以说进退自如。对应的季节则是盛夏,农历的五月和六月。这是农作物的成长期,生命力旺盛,所以《易传·乾文言》称之为变革之际,也很不错。

    接下来,是九五。

    九五的爻辞是: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此时是农历七月和八月,处于夏秋之交,正是收获季节。爻位也进入天道,就像龙飞到了天上。龙在天上飞翔,草木在地上丰收,是阳气的最佳状态,也是天德的成功之时,所以大吉大利,非常之好。

    最后是上九。

    上九的爻辞是:

    亢龙有悔。

    亢,就是高亢、极致、顶点、最高处。如果再往上飞就过头了,要后悔的。何况上九对应着农历的九月和十月,已是深秋季节,阳气达到鼎盛。盛极必衰,之后就要进入到寒冷的冬天,乾卦也将反身变成坤卦。

    这就是乾卦从初九到上九的发展变化。

    现在再来看这六句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上九:亢龙有悔。

    都不怎么好。

    九三:无咎。

    九四:无咎。

    倒也没问题。

    九二:利见大人。

    九五:利见大人。

    大吉大利,非常之好。

    这样看下来,发现规律了没有?

    两头的不好,当中的好。

    初九和上九就是两头的,其余则是当中的。

    如果再将六爻分成两组:

    初九、九二、九三,一组。

    九四、九五、上九,一组。

    那么,当中的当中,九五和九二,最好。

    奇怪吗?

    不奇怪。因为按照《周易》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既然如此,那就会有一个过程。过程也有三个阶段。开始的时候,变化还不显著,特征也就显现不出来。最后一个阶段,又会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由阴变成阳,或者由阳变成阴,从而变得不是自己。

    所以,开始不会太好,到了顶峰也不好。最合适和最适宜发展的,可不就是中间那个阶段?

    结论是:

    世界永远在变化,事物永远在发展。时间、地点和方式都恰到好处,就是发展变化的最佳状态。

    二和五最好,原因就在这里。

    因此,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

    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最合适的,也一定不偏不倚而居中。

    这,其实就是中庸。

    中庸是《周易》的原则,也是中华文明一种独特的智慧。就连打麻将,二和五都很重要,二五八做将是要加分的。因为条、饼、万都是九张牌,分成三组等于三个经卦,每组当中就是二、五、八嘛!

    哈哈,发明麻将的,难道精通《周易》?

    当然未必。也只能说,这部中华经典的思想,包括忧患意识、变革精神和中庸原则,都已深入人心。

    于是我们很想知道,如此智慧是从哪里来的。

    这,将是本书最后一个问题。

    关于三才之道,见《易传·系辞下》

    六爻对应的月份请参看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最后的问题

    关于《周易》的来历,古人其实想过。

    儒家的说法是:

    伏羲发明了八卦。

    周文王把它们变成了六十四卦。

    然后孔子写了《易传》。

    《易传·系辞下》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也说: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包牺就是庖牺,也就是伏羲。

    翼就是《易传》,又叫“十翼”。

    《文言》是其中对乾坤两卦的特别说明。

    太极倒未必就是宇宙的原始状态。那时,天地未开混沌未分,怎么可能产生人类文化?理解为太古,也许更为合适。发明文字之前先有符号,也讲得通。

    总之,在遥远得无法回忆的时代,我们民族的先人仰望蓝天,俯瞰大地,放眼四周,观察自己,终于发明出阴爻、阳爻和八卦,作为认识世界的理性工具。

    这是何等了不起的事情。

    只不过,不必认定那就是伏羲的功劳。

    事实上,伏羲并不是某个人。准确地说,那多半是某个族群的名字,甚至时代的象征。这个时代就是父系氏族社会,正如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是女娲。

    伏羲画八卦,只能说明这些符号产生得很早。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则是合理的。毕竟,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只能从最直观的现象开始。十进制就可能跟人类有十根手指有关,成双成对的事情则更多。单单是男女雌雄,就足以让我们产生出阴阳的概念。

    但,阴阳是高明的。

    其他的表述方式比如正负,就不能概括一切。

    将阴阳概念上升为哲学,并且用来归纳总结世界的变化规律,则是《周易》的智慧。毫无疑问,这种智慧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的,只能是许多人长时间思考和探索的结晶。这个过程应该已经无从稽考,这份遗产却弥足珍贵。至于如何继承,则恐怕要靠诸位自己了。

    关于伏羲,请参看《易中天中华史》第一卷《祖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