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月物语·春雨物语-二 天津处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嵯峨天皇英才明睿,以贤德治世,海内晏平。他大力推行“唐化”,国内一切典章制度、生活方式,均效仿唐制。以致于本朝唐风大兴,原有的本土风尚一时尽失。就连皇女作歌,也刻意用些“非草非木乃是竹”、“吹毛求疵”之类的半夹生汉文,使得和歌咏唱者,几乎无法开口。

    回思平城上皇御宇,仅得四年便退位下野,许多人为此扼腕叹息,免不了暗中议论,言道上皇或有复位之念。嵯峨天皇亦对上皇有恻隐之心,乃下诏册封御弟大伴亲王【1】为皇太弟,以慰上皇之心。世人皆赞嵯峨天皇胸襟博大、深谋远虑。

    嵯峨天皇在位十四年,退位后于嵯峨云山之阴,效法尧帝,建造了一座“茅茨不翦”【2】的别宫。之所以如此,系因先皇所经营的平城京,在结构上与唐国都城相似,不合本朝旧制。嵯峨天皇希望借新建的别宫,重现昔年瑞篱宫【3】的简朴无华。

    在定都平安京之前,桓武天皇曾先将国都迁至长冈京,但公卿大臣们纷纷抱怨长冈地狭逼仄,不愿迁移。每天上朝时,都要由平城京赶到长冈京,散朝后再赶回家,十分不便。而平城京的普通百姓,也大多不愿移居新都。桓武天皇的初次迁都,因此陷入窘境。于是,天皇又建平安京,再度迁都于此。新都奠基之日,天皇特意向丰岩真户、栉岩窓等神祷告祈福。后来平安京果然繁荣兴盛,王公大臣的豪宅别苑鳞次栉比,比诸奈良更显繁华。

    再说嵯峨上皇退位隐居时,正值壮年。他学识渊博,堪比汉之贾谊,常在别宫向随侍近臣推荐汉书,自己更是孜孜不倦地苦练书法。为了精研草隶,还派人渡海前往唐国,搜购了大量名家真迹。

    某日,空海入宫觐见嵯峨上皇。上皇取出一卷书帖,道:“此帖乃王羲之真迹,近日方才购得,请大师品鉴。”空海接过,浏览一番后,笑道:“陛下明鉴,此帖其实是贫僧在唐国时,临摹王羲之的习作。”说着,翻过书帖,只见在背面不显眼的一个角落里,果然写着“日本释空海”字样。当着群臣的面,上皇失了颜面,颇为不快。

    空海精擅书法,被称为“五笔和尚”。“五笔”指的是“篆、隶、真、草、行”五种书体皆工【4】。

    上皇退位后,皇太弟大伴亲王即位,称淳和天皇。次年改年号为“天长”。当年秋七月七日,奈良的平城上皇驾崩,谥号“日本根子天推国高彦尊”。

    嵯峨上皇识见非凡,力倡唐化使国家万象更新。淳和天皇登基后,仍沿用上皇的典章律令,以儒教之道治天下。同时还大力推进佛法的传扬,置佛祖于天皇之上。于是各地广建佛堂佛塔,而那些博学多闻、灵验素著的高僧们,虽不像公卿大臣那样上朝奏事,却也能时常参与议政。新皇的律令自然也受到僧侣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以致人们都在暗地里议论道:“如来大智。陛下为求冥福,看来已经被无边佛法网住了。”

    再说中纳言和气清麿,曾于高雄山兴建神愿寺。其后妖僧道镜伪造宇佐八幡神宫的神谕,企图篡夺皇位。清麿不畏淫威,向女皇阐明神谕真相,因此被盛怒的道镜贬谪为因幡员外介。后来道镜又借故将清麿贬为庶民,流放到大隅。【5】直至称德女皇晏驾,清麿才回到京城。他的忠诚耿直虽然受到人们的敬重,但一直到老,都只在中纳言的官位上,再未晋升过。市井传闻,他是因为得罪了小人,受到恶言毁谤,所以即使他在老家备前国大兴水利、安置流民,立下大功,依然无法获得升迁。真是可惜可叹。后来人们将神愿寺改名为神护寺,就是为了纪念清麿曾经保护神德不受亵渎的功劳。

    天长十年,淳和天皇让位给皇太子正良亲王。如此一来,就出现了嵯峨、淳和两位上皇坐镇幕后的局面,实乃亘古未有。即便是在唐国,也没有这样的情形发生。

    正良亲王即位后,称仁明天皇,改年号为“承和”。自改元以来,佛事日隆,儒学却发展渐缓。就好比并行的车轮,突然有一边出现问题,车速不得不放慢下来。之所以如此,乃因仁明天皇心羡唐国佛教兴盛,遂生骄奢攀比之心。说到底,便是虚荣心在作怪。

    仁明天皇在位时,有个六位藏人【6】叫良岑宗贞,因聪明颖悟,颇有才学,受到天皇青睐,被召入内宫。一开始天皇只让他吟诗作文,后来宠信日深,连朝廷政事也经常问计于他。宗贞生性狡黠,知道自己不谙政事,遂深自藏拙,对朝政从不多言。但每逢天皇问及诗歌、乐舞时,必竭尽全力,引经据典,所言往往出乎天皇意料之外,天皇因此愈发恩宠他。

    宗贞为人贪花好色,一日,天皇同他商议丰明节会的事宜,他便趁机提议增加舞姬的人数,说道:“昔年清见原天皇【7】避祸于吉野时,有五位天女自瑞云间降下,翩翩起舞,抚慰天皇。后来五天女下凡便成了预示天皇登基的吉兆。因此,微臣认为在丰明节会上再增设五名美貌舞姬,正合五天女的古例,甚有必要。”仁明天皇与宗贞一样好色,听了这话正中下怀,当即准奏。于是立刻降旨,从今冬开始的节会上,增设五名舞姬助兴。大臣、纳言、参议等人争先恐后地将自家的女儿打扮得花枝招展,希望她们在节会上能够得沐圣恩。然而和古代一样,那些没有受到天皇宠幸的舞姬,终身都被幽禁在伊势加茂的斋宫中,不准另嫁他人。

    天长年间,和歌再度兴起。良岑宗贞、文屋康秀、大友黑主、喜撰法师等名家辈出【8】。又有女歌人,才华不逊男子,如伊势、小野小町的新和歌,迥然有别于传统和歌,名闻当时、流芳百世。

    据说当年淳和天皇在四十大寿的庆典上,御览了兴福寺僧人献上的长歌,赞道:“这该算是僧家的第一首长歌吧?了不起。”可是今日再读那首长歌,便会觉得也不过尔尔,并无值得称道的地方。可能是由于在当时比较稀有,才显得珍贵吧!而仁明天皇似乎也不了解人丸、赤人、亿良、金村、家持【9】等歌人。

    有一天,仁明天皇问空海道:“本朝自钦明、推古【10】以来,即广收佛家典籍,然至今仍有诸多佛经不曾收录。卿之真言宗咒术,与佛经相比,又有何用处?”空海答道:“所谓经典,犹如医者学‘素难’【11】之书,从而认识到运气、六经一样。真言宗的咒术,便似良医对症下药,开出黄耆、人参、附子、大黄等,使患者服药病愈。因此佛经与咒术,就像车子的两个车轮,只有让它们同时转动,车子才能向前。”

    仁明天皇点头称善,赏赐了空海不少东西。

    天皇素闻宗贞好色之名,某日欲一试真假。他穿着棣棠色的外衣,扮作女子躲在后凉殿的窗下。宗贞路过时,看到窗下露出的袖角,便上前拉扯袖子,意图调戏。但对方却默不作声。宗贞于是低声唱道:

    穿着山吹花色衣服的美人啊,你怎么不开口?

    难道像栀子那样,天生没有嘴巴?【12】

    话音刚落,仁明天皇脱去女装,从窗后走了出来。宗贞一看,竟是天皇,大骇之下,急忙转身就逃。天皇却并不动怒,只喊了一声:“站住……”

    在汉土,古时有一位君王身边的宠臣,与君王同游桃园时,摘下一个桃子,咬了一口,觉得甘甜可口,便将剩下的桃子递给君王吃。君王不但没有责怪他,还赞他关心自己,愈发宠信他。【13】而仁明天皇与宗贞的这段轶事,也和汉土的君王赏识那个宠臣差不多。山吹花色后来被称作“无嘴色”,便是因为宗贞这首和歌的缘故。

    淳和天皇的皇后橘嘉智子,即如今的皇太后【14】,系太政大臣橘清友之女。某日,圆提寺僧侣上奏朝廷道:“先皇托梦,嘱咐本寺立橘氏神祇以祭之。”仁明天皇本有心准奏,太后在内宫闻之,即召天皇说道:“橘氏乃外戚之家,入于国家大祭,有失体统。更何况孔子曰:‘人道近、神道远。’因此万万不可入祭于圆提寺。”因为这番话,天皇驳回了圆提寺所奏。橘氏神祇遂供于葛野川今之梅宮祭祀。似太后这等识大体、明大义的女中丈夫,自然对宗贞的好色行径极为厌恶。

    承和九年,嵯峨上皇驾崩,伴健岑与橘逸势等人趁国丧之际,阴图谋反。事机不密,被阿保亲王察觉,亲王立刻上奏天皇,发兵擒拿叛党。乱事敉平后,太后以橘逸势败坏橘氏名望,请求天皇对其从重量刑。而此次叛乱的主谋恒贞亲王,则被废去东宫之位,落发为僧,法号恒寂。时人愤而有言:“嗟乎!受禅废立之事,原本仅见于唐国史籍,如今本朝亦步其后尘矣!”

    仁明天皇崩于嘉祥三年【15】,因陵寝位于纪伊郡深草山,故被后人称为“深草之帝”。

    仁明天皇大殡那天深夜,宗贞忽然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人们都说他是因为没了靠山,害怕太后和众公卿会对己不利,这才躲藏起来。虽说已废除了殉葬法,但他很有可能已经追随先皇去了另一个世界。

    实际上,宗贞并没有殉死,而是身穿僧衣、头戴斗笠,扮作一副落魄贫寒的模样,云游天下去了。

    某夜,女歌人小野小町行旅至清水寺歇宿,正独处一房默诵经文时,忽闻隔壁房中也传来诵经声,其声颇为熟悉。小町心道,难道是宗贞在隔壁?便写下一首和歌,让人送过房去。歌曰:

    旅卧石板床,凉露侵肌寒;愿借法师一苔衣。

    宗贞看了和歌,认得是小町笔迹,便翻过纸来,在背面回了一首和歌:

    贫僧厌尘世,苔衣苦单薄;莫若二人共御寒。

    宗贞让人把歌纸送回小町房中,自己则急匆匆地离开了清水寺。后来小町将和歌呈给五条皇太后【16】,太后看了,叹道:“唉,作此歌者,必是先皇宠臣良岑宗贞,可惜没留住他。”

    不过,宗贞在云游京畿诸国时,还是被人发现了行踪,并禀报了朝廷。在位的天皇赏识他博学多闻,将他改名遍昭,并擢升僧正之位。

    遍昭无行无德,却能一再富贵。只能说,这是他前世修来的福分了!

    僧正遍昭有二子,长子弘延少年得志,步入仕途,人人称贤。遍昭向次子道:“汝既是僧人之子,索性也出家吧!”不问次子是否应允,落其发,改法名为“素性”。素性法师日后成为和歌界名人,所作和歌可与乃父媲美。只不过因出家系父亲所迫,有时难免惹动凡心。

    僧正后来在花山建立元庆寺,安享晚年。

    佛教的事,有时真是难以索解。僧人们身披锦绣袈裟、驾乘辐毂车辇,出入大内,朝见天皇,却将出世拜佛的本意抛诸脑后。人言“命运天定”,僧正遍昭应该也有过这样的感慨吧!

    ——————————————————————————————————

    ★注释:

    【1】大伴亲王(786年~840年):桓武天皇第三皇子,810年被立为皇太弟,823年登基,是为淳和天皇。

    【2】茅茨不翦:崇尚俭朴,不事修饰。《墨子?三辩》:“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又《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

    【3】日本第十代崇神天皇迁都矶城,称瑞篱宫。整个宫殿被篱笆围绕起来,在入口处,用自然圆木做成简易宫门。

    【4】空海是“和式书道”,即日本书法的创始人,其书法最高杰作是《风信帖》。相传唐朝皇宫墙上的王羲之墨迹,因年久而残缺不全,唐德宗(一说唐宪宗)命空海填补阙字。空海挥毫而就,竟与书圣的真迹一般无二,唐皇遂赞誉他为“五笔和尚”。

    【5】769年,道镜因觊觎天皇宝座,便让八幡宫的主神官上奏,说在宇佐八幡神宫得到了“道镜即位,天下太平”的神谕。位于九州的宇佐八幡神宫是神道教的著名寺社,影响力很大,因此称德女皇派和气清麿为特使,前往确认。如果神谕为真,她就让位给道镜。临行前,道镜向清麿许诺说,如果他当上天皇,就让清麿做太政大臣。然而和气清麿取回神谕后,明确宣告说:“道镜无道,敢窥神器,天国立嗣,须归皇族。无道之人,宜早清除。”称德女皇很不满意这个神谕,便将和气清麿流放到外地。

    【6】六位藏人:“六位”是官阶,“藏人”指的是在内廷奔走的内侍。

    【7】清见原天皇,即日本第40代天武天皇。因皇位继嗣问题与弘文天皇爆发冲突,避难于吉野。后来他以东国为基地,在“壬申之乱”中取得胜利,翌年继位于飞鸟净御原宫。

    【8】良岑宗贞(僧正遍昭)、文屋康秀、大友黑主(大伴黑主)、喜撰法师,加上小野小町、在原业平,合称“平安六歌仙”。其中小野小町是女性。和歌本是民间文学,贵族只把它看作余兴,不能列入文学殿堂。但到了六歌仙时代,和歌正式开始与汉诗分庭抗礼。

    【9】这五人都是奈良时代的著名歌人。

    【10】钦明天皇(509年~571年):日本第29代天皇。推古天皇(554年~628年):日本第33代天皇,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天皇。

    【11】素难:指《黄帝内经素问》与《黄帝八十一难经》,都是古代中医学的经典著作。

    【12】此歌收录于《古今和歌集?卷十九》。

    【13】《韩非子?说难》:弥子名瑕,卫之嬖大夫也……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亡其口味以啖寡人。”

    【14】此处上田秋成原文有误,橘嘉智子是嵯峨天皇的皇后,而不是淳和天皇的皇后。因此在仁明天皇时,她应该是太皇太后。

    【15】嘉祥三年:公元850年。

    【16】指仁明天皇的皇后、文德天皇的生母藤原顺子,世称“五条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