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盛之路-第261章 国际巨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师走了,周松回到了厂里。

    看着那些工人,技术员在忙的样子。

    “你们能做了?”周松问道。

    “收获很大,可以做了!”他们都在说。

    “那好,努力做吧,争取都是优品!”周松说道。

    大家点头。

    产品不断出来,周松欣慰的看着。

    检测员的结果不断出来,都合格。

    好了,定了!

    周松轻松了,多谢老师啊。

    “尽快送去检测,拿到质监部门的报告。”周松对他们说道。

    行政办急忙点头,他会安排的。

    产品出来了,检测都合格,质检报告也拿到了。

    他们就要关心产量了。

    这就是周松要考虑的了。

    他和手下一起,研究了到底要多少人,实现多大产量。

    他们当然会一步步走,因为培训也需要时间。

    一起创业的兄弟还是很能干,他能承担起责任来。

    周松很放心。

    他知道自己不能随时泡在厂子里,所以必须那个兄弟能负起责任来。

    产品包装这些都是设计好的,也到货了,他们开始打包,然后发到陈龙的合同的所在。

    产品很好,客户使用之后,都觉得不错。

    他们也都开始下单。

    订单不断涌来。

    周松不断扩大产能。

    他们赚到钱了,效益很好。

    周松专门去了学校一趟,给了老师一笔钱,老师不要。

    周松说,“这钱是建立一个资助奖学金,老师您看哪位师弟可以,就可以发放。”

    黄老师想了下,就让一个学弟来保管这钱,让他们自己申请。

    “也好,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制定标准。”黄老师说道。

    “好的,以后老师这里的学生需要资助的,我们都可以。”周松说道。

    老师看着他,嗯了一声。

    当时周松已经想的很远大了,他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

    当然,自己当时规模不大,他没想过能吸引研究生来,但是如果可以,吸引一些本科生还是可以的,如果薪酬还可以的话。

    当然,周松想的不是自己依旧在山区的小城,而是进一步,去省城之后。

    反正先做好基础工作再说。

    周松他们的材料卖得很好,成了知名产品。

    他们的产值每年都上亿了。

    可是,企业往何处去?

    周松在思考。

    他平时管理之余,也在看书,在观察。

    不能在小地方偏安。

    也不能局限在一个产品上。

    他努力在研究未来,结合自己的能力。

    还好他们是几兄弟创业,有兄弟管理厂子,他可以从容去想。

    某天,他干脆给兄弟说道,“我可能要出去好好考察,好好想,给我们大家想个更辉煌的未来,你们顶起生意吧。”

    兄弟们也理解,点头。

    反正销售是陈龙顶起,生产有其他的兄弟顶起。

    他真的出去,这样还可以锻炼兄弟的管理能力,为更大的发展做好准备。

    他背上一个包就出去了。

    他到处考察市场,也研究经济的走势。

    当他走到那些城市,看到到处都是基建工地,突然想明白了。

    似乎明白自己应该做啥。

    在军工厂,那是个机械厂,除了做一些军品,机械也是很重要的东西。

    他突然想想起,自己是会做机械的。

    他来到一些工地,看了那些牌子。

    很多是进口牌子,或者是很简陋的工具和机械。

    “你们这里为何不用一些工程机械呢?”在一个小公司,周松忍不住问了。

    “用不起,我们买不起只有人工来,还好人工便宜,不然,根本无法和机械竞争,但是就这样,他们速度比我们快。”一个小工地,一个施工负责人说道。

    周松和他聊得很愉快,所以他就敞开心怀。

    “我如能研发一些工程机械,价格比进口的便宜一半上,你们会买不?”周松问道。

    “肯定的,会买,我们也想做大啊,虽然资金不够,我不能接到大生意,但是,一旦有了更好的便宜机器,我们也可以去竞争啊。”对方说道。

    周松心里一热,这就是市场,这就是机会啊。

    他更刻苦的研究了。

    他随时都在打开一些资料看。

    建设是时代的主轴,建设最重要的时候是什么,以前是人,现在呢,发达国家呢?

    他如饥似渴的研究着。

    机械。

    工程机械,他觉得自己找准了方向。

    他们几个兄弟里,两个是学机械的,有实力。

    好吧,我来来,工程机械。

    这就是产业报国,不能让国外品牌独霸我们的市场,给民族工业争光。

    考察结束,周松回到了厂里。

    他把大家都召集来开会。

    大家都回来了。

    几个创业人,还有一些高管。

    “我决定了,我们公司总部搬到省城,我们要从事新的产业,工程机械。”周松说道。

    大家都愣了。

    然后就同他说。

    周松用详细的数据说了自己的设想,目标,大家都被打动,激动了。

    “技术呢?”陈龙问道。

    “我们有基础,你们不要忘记了,我们都是机械厂出身的,我们会做机器,工程机器我们可以研发。”周松说道。

    “可是,你说的混泥土的输送那个,我们如何研发关键技术。”陈龙问道。

    “我们一起努力,还有我们的科技支持,省城有很好的大学,我们可以去请教专家。”陈龙说道。

    大家似乎回想起了黄教授的帮忙。

    “好吧,但是,这里呢,焊接材料呢?”陈龙继续问。

    “这里可以不变,那边如果可以,这里可以卖给人。”周松说道。

    所有人在愣了,这是多大的决心啊。

    “好吧,我们去省城,但是这里留下一个人,我们还是需要这个项目一直做下去。”陈龙说道。

    黄峰也点头。

    核心的兄弟,留一个看守这里,继续做。

    其余的,开拓新的世界。

    会议开完,大家在厂里再次视察,然后,各自行动。

    留下的坚守,其余的,去了省城。

    他们要找厂房,重新建立基地。

    在城市的边缘,一个成熟的厂房里,他们租到了新的厂房。

    然后,根据周松的计划,他们先做一些能做的东西。

    那些都是以前他们在机械厂会的东西改进的。

    当然,是涉及工程方面的。

    然后他们会攻克一些技术难点。

    比如混泥土输送技术。

    这点,周松是心里有数的。

    他觉得自己能研究出来。

    他对比了国外的牌子的优势,然后确定自己的方向。

    开发遇到障碍,他会迅速去大学里找一些教授帮忙。

    就这样,他的新公司不但是做出了很多的能做的工程机械,混泥土输送的技术也达到国内的前列。

    很多年后,他们建立完善的工程机械产品。

    他们公司产品包括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筑路机械,其中泵车、拖泵、挖掘机、履带起重机、旋挖钻机等主导产品已成为华国第一品牌。

    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输送泵和全液压压路机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泵车产量居世界首位。

    周松告诉公司员工,要秉承“品质改变世界”的使命,后来周松决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7%用于研发,致力于将产品升级换代至世界一流水准。

    凭借技术创新实力,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奖”,成为建国以来工程机械行业获得的国家级最高荣誉。

    他们共拥有授权有效专利几千多项。

    凭借自主创新,成功研制的66米泵车、72米泵车、86米泵车三次刷新长臂架泵车世界纪录,并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全液压平地机、世界第一台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世界第一台无泡沥青砂浆车、亚洲首台1000吨级全路面起重机,全球最大3600吨级履带起重机,华国首台混合动力挖掘机、全球首款移动成套设备A8砂浆大师等,不断推动“华国制造”走向世界一流。

    他们在全国已建有十多家6S中心。

    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200多个二级城市开设6S中心。

    在全球拥有169家销售分公司、2000多个服务中心、7500多名技术服务工程师。

    他们自营的机制、完善的网络、独特的理念,将星级服务和超值服务贯穿于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

    他们在华国A股成功上市。

    上市,获得了资金研发更有有力了。

    在国内,几乎没有对手了,当然,共生也是必须的,但是,他们是霸主,已经是了。

    然后周松决定,国际化。

    他看准了国外。

    因为整个全球市场才是他逐鹿的疆场。

    这时候,周松和战友们特别忙碌。

    他们不断下子,一年年,特别的忙碌。

    在印度,投建第一个海外研发和制造基地。

    他们去印度的时候,还在争论。

    “这是一个有风险的地方!”陈龙说道。

    “因为风险,才有机遇!”周松说道。

    “可是,他们排斥我们,他们希望国产化,他们还有一些传统的原因,总是不希望我们在他们那里有很大的成功。”陈龙说。

    "我们和他们都是文明古国,我相信,彼此会尊重,会友好的,他们人口多国土大,我相信他们的建设会很多的,他们不会排斥我们的,如果他们真的希望他们国民生活得更好的话!”周松说道。

    陈龙不反对了。

    他们在一起考察多次后,在当地的支持下,落地。

    然后,他们进军米国,投建第二个海外研发和制造基地。

    “米国费用很高,是成熟国家,我们还有机会吗?”一个兄弟说道。

    “成熟的地方,机会也大,可以利用他们的帝国疆域,影响力,为我们成功取得助力!”周松说道。

    大家都点头。

    反正那时资金没问题,可以走。

    然后,他们签约德国,投建第三个海外研发和制造基地。

    “这是一个成熟的地方,德国工程师,让全世界信赖!我们在那里建立公司,全球更会相信我们!”周松说道。

    他还记得自己参观云南一个博物馆,有一个百年的西门子水电站的设备,取下还没几年,用了近百年,据说质量都很好。

    这是德国制造。

    神话就是如此出来的。

    我们也要创造神话,周松告诉自己。

    他们继续努力。

    那年,公司混凝土机械年销售收入超越德国巨头普茨迈斯特,成为全球第一。

    踏足巴西,投建第四个海外研发和制造基地。

    这里也是因为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疆域大,辐射广。

    可以辐射整个南美。

    布局,下子,周松不断在建立自己的全球帝国。

    周松他们面对未来,提出将“国际化”视为“第三次创业”。

    是呀,全球是一个家园。

    同一年,他们的履带起重机参与举世瞩目的南美某国矿难救援,赢得全球赞誉。

    他们以两百多亿米元市值荣登英国《金融时报》全球市值500强。

    同年,他们的62米泵车千里驰援东瀛某地核危机,被赞为“华国制造”的一张名片。

    然后他们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德国某大品牌,全球新领导者正式诞生。

    同年,他们与随车起重机巨头奥地利某公司签约成立合资公司。

    他们在上海某地标性质的新大厦实现620米的混凝土输送,打破某国外龙头企业在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创造的606米世界纪录,“世界泵王”实至名归。

    他们在很多著名的工程里,三峡工程、“鸟巢”体育馆、伦敦奥运场馆、巴西世界杯场馆、新加坡世界最高摩天轮、印度帝国大厦、俄罗斯萨彦·舒申斯克水电站、哈萨克斯坦红港油田、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等全球重点工程中,都很出彩。

    ......

    他们继续在努力。

    全球霸主是他们的目标。

    当周松不断在穿梭世界的时候,他总是在想起自己来时的道路。

    偶尔,他会回到湘江边,回忆过去。

    也会回到那个机械厂,当然,厂子早就改制搬迁了。

    他总喜欢在那个山里发呆。

    似乎看到自己当年的样子。

    几个青年一起,结拜的样子。

    几个兄弟都过得很好。

    但是,青春不再。

    黄峰遇到周松的时候,在一个聚会上。

    黄峰和周松也是一见如故。

    虽然是不同的行业,但是,都是奋斗的人。

    所以能彼此欣赏。

    从周松的眼里,看得出他的过去。

    黄峰微笑。

    理解,仿佛看到自己的那些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